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成就

学科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天文历法

春秋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是世界公认的首次记录,比欧洲早600 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形成我国固定历法系统,比西方早160年战国《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上最早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科学解释世界上最早

唐朝制订了《大衍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世界上第一次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朝政府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定了《授时历》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清朝康熙帝重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修订历法

地理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西晋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数学

春秋战国发明了九九乘法表

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祖冲之著《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科书

医药学

战国扁鹊提出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华佗发明麻沸散,被人称为"神医"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早1000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人称为"医圣",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朝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吐蕃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学书籍,是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等的总结

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建筑

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成为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隋朝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

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长安城的兴建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北宋李诫编写《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金卢沟桥因坚固实用、美丽壮观闻名中外

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明朝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成为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北京城布局严整,建筑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综合类著作

战国《墨经》记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反映了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被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 中国"%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世界四大古文明

出现的时间代表性文明成果所处的大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 金字塔尼罗河

两河流域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 《汉谟拉比法典》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古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 种姓制度印度河、恒河

中华文明公元前2070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黄河、长江

《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整理而成,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世界三大宗教

诞生地创始人创立时间传播路线主要教义

佛教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向北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向南传入泰国、缅甸众生平等;万物皆有因果缘由

基督教古罗马统治的巴勒斯坦1世纪由中东传到欧洲,以至世界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7世纪由阿拉伯半岛传至西亚、北非和中亚世间只有惟一的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重要的国际会议

时间与会国主要内容影响

巴黎和会1919.1. 27国,操纵国:英法美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慕尼黑会议1938.9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开罗会议1943 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1943 苏美英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1945.7-8月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亚非会议1955 亚非国家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重要的国际条约

时间内容影响

《凡尔赛和约》

1919.6.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1921-1922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慕尼黑协定》

1938.9.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开罗宣言》

1943年冬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波茨坦公告》

1945年夏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英国美、德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艇、飞机宇宙飞船

新兴的部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

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某 单位:某 完成日期:2010-10-30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交通,让城市更兴旺! 商业风起云涌,全球化不可抗拒之浪潮。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该如何把握住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引言 摘要: 中国的城市发展所经历的是一条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在近代,更偏重于政治军事的中国城市落后于了欧洲工商业充分发展的城市。商业之兴,首要任务是交通。本文浅谈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与欧洲城市化进行对比,强调交通在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通、商业、城市 正文: 众所周知,商业的发展使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得以产生。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理解出:真正的城市不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中国古代城市逐渐从军事堡垒发展到政治、军事中心再到具有经济调节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商品经济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其他的因素,如人口繁衍、政治、军事等等。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扩大,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肯定商业发展在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影响商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类可以大有作为

的“交通”对商业发展扩大的意义,并通过探讨,以启发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 在影响商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最受人影响的一方面。交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交通的要求,因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的兴建又促进了商业发展。纵观中国古代商业大城市,大都是交通发达之地。有的城市更是直接因交通而兴起。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了“车马”、“步辇”、“舟船”等交通工具。战国时期,因为战争需要,有兴修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道路交通纵横交错,还在沿途设驿站。水路上不仅利用长江黄河等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灵渠、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法令,大修驿道,对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合,大大促进了沿途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商业发展。汉朝之后,在秦朝原有道路基础上,继续扩展延伸发展交通网,并开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海上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这又带动的东南沿海的贸易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由于这个阶段交通规模有限,交通对商业进而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也有限。 隋唐时期,我国的水陆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两条驰道。唐时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交流和联系,广设馆驿,形成以京都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系统。这使得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进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还有因运河而大兴的扬州等城市,到唐后期,成为水路枢纽,因方便南北运输,大量商人集聚,大大促进人口繁衍,使得商业兴茂,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从此上更加可以看出交通通过影响一系列因素进而影响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发展的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元朝除继续开挖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 万石。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也为前代所不及。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 年到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由此也带来了我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下南洋,从而带动了两地的贸易,进而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发展,中国的许多南方大城市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东南沿海一带的海上贸易由此终止,只剩下一小部分的走私贸易。城市的发展也慢慢衰落下去。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相比发明火车、轮船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笼罩在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的城市化几乎停滞。 从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交通对商品经济乃至对城市化发展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目录: 一、导引行气 二、守静 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四、回光返照 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六、超人的养生法 七、遗精与走 八、睡功修炼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 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 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 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 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 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 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 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 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 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 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 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第一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篇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即人们关于自然界如何存在和演化的 根本观点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 种系统观点。 ? 自然观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宇宙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因果观、演化观,等等。
宇宙的起源
太阳系的形成和 地球的诞生
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 宇宙大爆炸理论 地心说和日心说 太阳系的形成—星云 太阳系的形成 星云 说 太阳的演化 大恒星的演化和黑洞
恒星的一生 演化的自然
地球的演化和生 命的诞生
地壳的演化 生命的诞生 生物的演化
生物的进化
进化论的演变 自然选择学说 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物质的传递 进化理论的发展
遗传和变异
? 把地球历史压缩到1 年,这一年的每1 秒钟约等于地球历史的140 年。 ? 那么: ? 现存人类最早的祖先诞生于这1 年中 的最后1 天,即第365 天的18 时30 分左右。
? 如果将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一天24小时,1 秒大约相当于5万年。如果地球在午夜零点 诞生,那么: ? 生命大约起源于凌晨3:10 — 4:15;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21:32’40” ? 恐龙灭绝时间:23:41’35’’ ? 人类的祖先在23点58分35秒才浮出水面 ? 工业革命的出现仅仅是最后零点零几秒 的事。
自然观主要与两个关系有关 1、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样的 人与自然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自 然观。 2、第二个关系是人与科学技术演化 的关系,有什么科学技术水平,就 会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以科学技术为线索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
? ? ? ? ?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与神学自然观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自然的祛魅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自然的返魅 现代科技背景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章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1中国古代 2古希腊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五个阶段
? ? ? ? ?
萌芽和积累:远古到夏、商、西周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秦汉前 形成和发展:秦汉到南北朝 高峰:隋唐、宋、金、元 停滞: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五个阶段
? ? ? ? ? ?
萌芽和积累:远古到夏、商、西周 (从远古到公元前770年 ) 石器制造——火的使用 采集狩猎——原始农牧业 制造陶器——原始纺织 青铜器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五个阶段 ? ? ? ?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秦汉前 (BC770-BC221) 历史特征:三个“大” 百花齐放的时代:冶炼技术 动植物分类知识 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 天象的观测和记录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范 中医理论
春秋战国——秦汉前 春秋战国——秦汉前 ——
?

中国道教神仙谱之三官大帝

中国道教神仙三官大帝是谁,职务是什么,什么是天官赐福?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三元帝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是指天官、地官和水官,是我国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他们居所是玄都玉京山中云台山妙纬宫,诞辰分别为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下元节。他们掌管人间祸福罪罚、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阴阳救度。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释结。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三元帝君职任宰御,巡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万灵君臣人物善恶,悉主隶焉。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 三官大帝是元始天尊从天地水处取三炁,合在三焦结成圣胎。结成圣胎后,于三元节而吐出三尊。春一月月望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紫微圣诞;秋一月月望即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清虚圣诞;冬一月月望即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洞阴圣诞。后三神下凡,即为尧、舜、禹三帝。 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十一月冬至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而成乾。乾者,天之用也。正月十五,天炁圆满。天官大帝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录籍十方国土之中。天炁主生,天官大帝校录天人,标提功过,届三阳而赐福,合九炁以流辉,所以正月十五上元校录赐福而泽被众生。 五月夏至一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十五,地炁圆满。地官大帝主管三界十方九地,地炁主成,五岳八纮之类,会校录於庆生;九幽三府之流,愿关宣而赦罪。削愆尤於动植,得遂生成;施善利於飞潜,咸臻宁晏。故而,七月十五中元校录赦罪而泽被众生。 十月建亥,亥属北方,北方属水,水炁主化,天一生水,水至纯而至清,凡迎真请圣,必先用水涤荡坛场,水有荡秽去凶之效。十月十五,水炁圆满。水官掌管江河水帝,万灵之事,水炁主化,水官大帝定川源之品汇,考江海之威灵。会五炁於建生,无幽不烛;遵群伦之解厄,有愿皆从。故而十月十五校录解厄而泽被众生。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 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 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 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5.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 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亲木文化情结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 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 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中西比较: 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灵活性强 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 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 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 不承重,防御地震, 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第四章、第五章学习辅导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有哪些不同? 答:古希腊自然哲学是通过直觉和哲学的思辩,对自然现象作出了种种对后来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猜测和解释。它既是古代的哲学,又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形态。(P25)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它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直观的考察,提出了许多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猜测,成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思想渊源。(P26) 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特别注重于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于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践操作的效益。但是实用科学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 答:一、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学说纷起,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各持主张,到处游说,互相争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的模式和道路,对中国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如果说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荒时期,宋代则是结果的时期。 四、明清时期。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均有所发展,相比之下在技术创造方面更为突出。但就科学形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看却和以前没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古代实用科学的发展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 答: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和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在汉代,由于开辟了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增进了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三、在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代,各对峙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科学的发展。 第五章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兴起与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1、阿拉伯人在科学上独立地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数学方面:创造了阿拉伯数码,发展了代数学;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 摘要: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居住家园的场所。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人侧重于融人居、山水和人类心灵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本文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引导,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不同,概述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1.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所包含人居环境的意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意义是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我们可以从这句诗里面看出所包含的城市建设是让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环境的美丽和悠闲结合起来,使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近自然、融入自然,体现出“在人境”和“无车马喧”。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不为世俗打扰的境界。在人居城市环境建设中,体现在中国古人人居环境寄情于郡邑和山水,建设在山川形胜与艺文荟萃之中。 2.古代时期人居城市环境的发展过程 2.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人居环境结构较为简单,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区。首先在居民点中有了居住地与墓葬地的区分;其次,人们又逐渐倾向于将生活和劳作场所区分开来。这些原始居民点的初夏,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夏朝的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要素缺少,但是,作为区别于普通乡村型的人居环境,城市型人居环境已经初具特征。到了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以商朝都城之一的郑州商城为例,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阶级分化特征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上有了充分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注意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布局要求因地制宜,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体现当时人们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追求。 2.2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作为皇帝及其王朝所服务的环境和工具。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使得突出政治功能的大一统郡县城市体系得以建成。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秦汉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有考古工作者在秦汉宫殿遗址下发现了陶制的下水管道,而且断面很大,并推测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比较完善。其次,秦始皇大造宫苑,造六国宫殿,是为了满足其“朕即国家”的政治追求。如秦即开始建设、汉代建成的皇家园林上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型皇家庄园,兴盛时“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2.3三国志隋唐时期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起源 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一、石器使用;二、使用天然火;三、弓箭;四、陶器制造技术;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等。 意义:原始技术发明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开始了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开始逐步认识自然物的属性。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答: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只有在人类的智力有所进步并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 能力以后,才会有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 实质:它毕竟是原始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它既是自然知识不足的表现,又是自然知识的一种补充,甚至是自然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原始人对自然事物属性的某些认识,也是通过当时的宗教自然来表达的。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科学技术 1、古代埃及人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哪些对后世有影响的成就? 答:古代埃及人对后世有影响的科学成就有:一、发明了文字;二、纸草的使用; 三、太阳历的确定;四、几何成就很大;五、医学成就(木乃伊);六、建筑艺术(金字塔)。 2、古代西亚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在天文学方面,有天象观测和历法编制,以月亮盈亏规律编制太阳历,给行星命名,能预测日蚀、月蚀。以7天为一周等。在数学方面,用十进制计数法及时间的六十进制计数法。能计算出∏的近似值。能解含有10个未知数的多元方程组,会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来表示月亮的亮度。 第三章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1、古希腊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答:重要成果有:一、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质问题——元素论;二、关于物质结构问题——原子论;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宇宙论。 2、古希腊的理论自然知识有哪些成果?它与自然哲学有何不同? 答:一是把提供自然哲学与经验的结合,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二是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学研究与力学研究结合起来,杰出代表是阿基米德; 三是科学形态的重要变化,即合理化体系的建立。这一工作是由欧几里得完成的; 四是医学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强调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疾病,对许多疾病作了较为准确的描述,指出了适当的治病方法。希波克拉底是代表人物,称为“医学之父”。 不同之处:理论自然知识是科学与经验结合的成果,而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是一种科学思想。 3、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上各有何特点?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并认为:夏代“是古代城市开始时期”。“…夏鲧作城?,虽是一种传说,但是揆诸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个传说却是与实际相符合的。”同时还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周以前的城市还是不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文明时代之前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早已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会后期。”〔2〕 此外,还有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城,最初见于早商时代”〔3〕;有的说:“邑在殷末已在成立过程中”〔4〕;有的说中国古代都市“周代始有之”〔5〕;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春秋初年开始”〔6〕。 上述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间为什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对“城市”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有较大的出入。事实上,在探讨城市的历史时能否有一个科学、明确而大致相同的概念,是客观地揭示城市起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定型的渐进变化过程。城市的产生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时期。 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城市的本质特征既不与“城”相同,绝不是专指城墙建筑;也与“市”相区别,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但从其基本特点来看,它又与“城”和“市”有内在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形成起来。”〔7〕因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城市存在本身和那些简单的许多独立家庭当然有所区别,这里全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8〕很明显,马克思所指的“真正的城市”,其标志是通过其特有的不同于乡村的经济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心作用。在这几个要素中,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城墙对于现代城市来讲,虽然是可有可无,但对中国古代城市而言,则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维护城市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古今城市的本质和特点来看,可以认定: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如果说,这个“城市”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来讲,是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和特点而较客观、科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 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1.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2.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代,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源头。在这个时期,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在当时,我国的天文历法、气象、音律、几何数学等学科,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声、光、力等物理学科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带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气象学: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早在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竖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以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的方向,便可以确定风向。 对相风铜鸟的有无,国外始终存有异议。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安平县逯家庄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一幅东汉建筑群鸟瞰图,其后的一座钟楼上立有相风鸟,从而毫无疑问地证明相风鸟是世界最早出现和使用的风向仪。而西方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是在12世纪开始有的,比张衡的“相风铜鸟”晚了约1000年。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随风飘动。观测的人听到铃声,去看旗被吹动的方向,就可知道风向。这是和现代风向袋相似的一种仪器。 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眩,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等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理学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最有地理价值的是《尚书·禹贡》(简称《禹贡》)和《管子·地员》(简称《地员》)。《禹贡》是中国最早的着作,全篇1193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等部分组成。“”主要按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