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主要作物面积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青海省主要作物面积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青海省主要作物面积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主要作物:

小麦:156万亩

制作人:李帅强鞠立君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 1.中国耕地的现状 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 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 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 30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净减少683万亩“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 1838-1949 全国范围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

四川各地海拔耕地面积

一、成都市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幅员12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5万公顷,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2℃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7.3℃,年极端最低气温-5.9℃,无霜期297天,年降雨量94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年平均日照l,288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浦江县:平均海拔524米,耕地面积为29.12万亩,其中田为23.81万亩,地为5.31万亩、新津县:平均海拔450—500米,耕地面积29.8万亩 大邑县:境内最高处为海拔5364米,最低处为475米,全县幅员面积15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673亩 彭州市:平均海拔490米到1073米,幅员1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9万亩 都江堰市:平均海拔489.3米,幅员1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45公顷 邛崃市:平均海拔493.3米到703米,全市幅员1377.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977公顷 崇州市:全市幅员10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311公顷 二、自贡市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873米,年平均气温17.5℃-18.0℃,受地形影响,由东南逐渐向西北递减,年均降水1000毫米一1100毫米,主要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的53%一60%,冬季仅占3%一5%,全市幅员43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112公顷 荣县:海拔196—901米,耕地89.533万亩,人均耕地1.1亩 富顺县:海拔436—597.6米,耕地面积1173.92公顷,其中,田500.25公顷;土673.67公顷。 三、攀枝花全市范围: 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8.5℃-20.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为900一1300毫米,具有干湿分明,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为发展立体农业展示了广阔前景。全市幅员74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公顷。 米易县:全县幅员2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79公顷 盐边县:平均海拔高度1132米、全县幅员332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95公顷 四、泸州市全市范围: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日照l,290小时,大于10℃积温为5,770℃,光照充足,雨盆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作物年可三熟,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开展多种经营,具有建立多种类型的农业商品基地的优越条件。海拔最高1902米,最低203米,平均海拔1052米。全市幅员122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14万公顷。 泸县:平均海拔757米,幅员面积151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899.7公顷 合江县:平均海拔470米,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万亩 叙永县:平均海拔1270米、全县幅员2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223公顷 古蔺县:幅员318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303公顷 五、德阳市全市范围: 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海拔465~750米,面积占全市的30.76%;东南,为盆中丘

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中国历代耕地面积

(注:由于种种原因,记录的数字不一定真实。望请见谅。) 人与土地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们的假设:耕地面积的大小与人口多寡就是有一定联系的

(说明:民国1912年的数据有点模糊,找到的资料中就是101752亩,这个数字就是偏小的。而隋612年的数据就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的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由于就是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假设得到一定的证明: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就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人口就就是生产力,人口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大小。我们可以从这一图表中瞧出,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在一些时期内就是成一定正相关联系的。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瞧出我国耕地就是比较缓慢的增长的,即使就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另一方面,明朝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口压力增大。 根据图表表示的信息,我们也发现在隋朝与清朝两个朝代有些“异样”,就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原因会不会也就是影响耕地增长的原因呢……、、、、、 我们假设的原因1、国家政策鼓励人民耕种荒田与开垦荒地:每个朝代的初期都行此道。 2、军屯、民屯: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都实行这一措施,解决 了军队的粮饷问题。 3、政府改变赋税制度:朝代的初期减免赋税,税收制度的改革,从“两税 法”到“摊丁入亩”的变革。 4、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等等 。。。。。。。。。。。 我们的总结:纵观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越多耕地面积就会越大。通过收集整理材料,我们明白了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朝代,它的也耕地面积比人口多的朝代多,人就是影响因素,不就是决定因素。我们还要考虑政治、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水资源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政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家的干预影响着耕地根据经济发展现状而增减的惯性。其她小组总结了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与农业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黑体小二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十分平衡,为此本文选取农业从业人口、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等九个指标来分析不同地区间的农业差异。选取的指标及数据见SPSS数据文件农业综合发展水平.sav。 需要分析的问题: (1)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对相关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宋体四号) 一、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四号黑体) 进行因子分析时,应首先检验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根据数据文件的数据,利用SPSS得到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宋体四号)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0.574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95.528 df 36 Sig. 0.0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KMO统计量的取值时0.574,为中度相关关系。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195.528,检验的P值近似为0,表面9个变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做因子分析。 二、计算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 表2 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

表3 变量共同度 初始提取 农业从业人口(万人) 1.000 0.915 耕地面积(千公顷) 1.000 0.756 农药使用量(吨) 1.000 0.876 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吨) 1.000 0.932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 1.000 0.854 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 1.000 0.787 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 1.000 0.797 农产品出口总值(万美元) 1.000 0.814 农产品进口总值(万美元) 1.000 0.883 由表2可以看出,提取三个因子累计方差率就达到了84.601%,已经将原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提取出来;另外,提取的3个公因子对每个原始变量方差的解释程度都在75%以上(见表3),其中对农用化肥施用量的方差解释程度最高,达到了93.2% ;对耕地面积的方差解释程度最低,也达到了75.6%。因此我们选取三个公因子。 三、因子旋转与因子命名 为了得到意义明确的因子含义,我们将因子载荷阵进行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4

四川各地海拔耕地面积

一、xx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500米,全市幅员12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5万公顷,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16.2℃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 37.3℃,年极端最低气温- 5.9℃,无霜期297天,年降雨量94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年平均日照l,288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xx: 平均海拔524米,耕地面积为29.12万亩,其中田为23.81万亩,地为5.31万亩、新津县: 平均海拔450—500米,耕地面积29.8万亩 xx: 境内最高处为海拔5364米,最低处为475米,全县幅员面积15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673亩 xx: 平均海拔490米到1073米,幅员1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9万亩都江堰市: 平均海拔489.3米,幅员1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45公顷 xx: 平均海拔493.3米到703米,全市幅员1377.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977公顷 xx:

全市幅员10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311公顷 二、xx全市范围: 平均海拔873米,年平均气温 17.5℃- 18.0℃,受地形影响,由东南逐渐向西北递减,年均降水1000毫米一1100毫米,主要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的53%一60%,冬季仅占3%一5%,全市幅员43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112公顷 xx: 海拔196—901米,耕地89.533万亩,人均耕地1.1亩 xx: 海拔436—597.6米,耕地面积1173.92公顷,其中,田500.25公顷土 673.67公顷。 三、攀枝花全市范围: 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8.5℃-20.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为900一1300毫米,具有干湿分明,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为发展立体农业展示了广阔前景。全市幅员74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公顷。 xx: 全县幅员2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79公顷 xx: 平均海拔高度1132米、全县幅员332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95公顷 四、xx全市范围: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提要:利用国家、省、县三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出:1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2非农产业占地的多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仍十分敏感;3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建议重新检讨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出了应尽快从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向“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转移等政策措施。关键词:耕地损失/驱动因子/政策启示进入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1].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20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考虑到下个世纪初人口高峰到来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压力,耕地资源的变化无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的论争和全球食物安全危机之背景下,耕地损失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2、3].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提出了以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 [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1988年以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耕地增减的统计资料,被认为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根据该局1988~1995年的数据分析,8年中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荒地开垦,占76%;农业结构调整和复垦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3%和11%.在损失耕地的构成中,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果园、鱼塘、林地及草地的耕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62%.其次为非农建设占地,占20%.自然灾害损毁(风蚀、水蚀、沙压、洪涝)的耕地面积占18%. 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疆、云南、黑龙江、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耕地闲置、耕地荒废和耕地占用等我国耕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且,很多资料都源自组员家乡的实际情况,视角更贴近实地情况。从个人层面和土地制度层面找原因,并尝试通过完善土地制度,提供解决耕地问题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土地制度 正文: 耕地问题的重要性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也是最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耕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耕地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4千万;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粮食产量46950万吨。我国现有的这18多亿亩耕地,不但是粮、油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是农区人民肉、蛋、奶供给的源泉,是14多亿人民的衣食所依,如此少的耕地却要要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压力可见一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粮食全部自给的保障水平下,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供应缺口为1216.72万公顷,2010年为2968.46万公顷,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因而保护耕地已经是刻不容缓[1]。 新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不仅要持续增产,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而且还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和工业原料。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实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首先就要保障耕地的合理高效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可以说耕地问题(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解决农村耕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土地始终是我国农民的根本问题。我们现阶段,城市的生产、生活资料(工业原料和粮食)绝大部分依赖农村耕地的供给,所以说耕地问题不仅只是农民的收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耕地衍生出的粮食安全和资料供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它的经济影响。 然而正如我们所感受的那样,由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首要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35亩,其中,666个县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中国输入型通胀特征明显 摘要:中国要从流动性过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核心在于必须改变在中国投资的超预期回报现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际资本流向,改善中国的国际收支。通胀本质还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滥发。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使得中国国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句话讲,中国当前的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今天中国面临的困局,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综合体现,当前物价的上涨、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因果乃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就未来结构性改革而言,笔者认为五方面因素是关键:国家资源收益必须公有化。必须放开私人资本进入垄断产业的限制,形成竞争机制。大幅提高个人收入,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将过高的政府储蓄率降下来,减少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转移支付。必须通过阻止并扭转房价暴涨来控制通胀预期。 关键词:输入型通胀特征,结构调整,国际资本,国际收支,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 中国要从流动性过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核心在于必须改变在中国投资的超预期回报现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际资本流向,改善中国的国际收支。 一、美国向中国输入通胀 通胀本质还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滥发。自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就在不断地转移经济调

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注入世界经济体,过去五年全球官方储备增长1.5倍,达到5万亿美元。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而美国政府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故此,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不可避免地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当增加的美元货币注入到对美贸易顺差国的银行系统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从2001年底到2007年9月中旬,反映国际市场核心原材料商品价格波动的CRB指数已经累计上涨了133%,5年来黄金从260美元/盎司上升至760美元/盎司,原油从20美元/桶上升至80美元/桶。美国《生物能源法案》导致用玉米制造乙醇汽油的产能大增,不到两年时间,全球玉米价格同比上升86%。棕榈油价格上升46%。以高等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购买力计算,今年的购买力可能只相当于五年前的几分之一。房价就更加不用说了。 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高价原材料输入而低价制成品输出),使得中国国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句话讲,中国当前的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二、全面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图1 1949-1986年的耕地总量变化情况[1] 收稿日期:2007-06-18;改回日期:2007-09-06 作者简介:傅超(1982-),男,副主任科员,从事土地经济与城市经营研究。 ①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该数据由于受各级利益关系和调查误差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质量不高(郑云阳,2003)。但已是当前所能获 得的相对精确的耕地面积数据。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傅超1,郑娟尔2,吴次芳 2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北京100013;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 要:分三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的耕地数量 变动史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耕地数量的变动情况及相应的政治、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参考,同时提出耕地减少分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以及耕地保护政策需要严格执行的必要性。关键词:耕地;耕地数量;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保护耕地,并采取了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等措施,但耕地总量仍呈逐年递减之势,这成了耕地保护中的怪现象。“ 耕地保护”在“两会”被如此重视,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本文将对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递减史进行回顾并总结相关经验,以史明鉴,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工作参考。 一、耕地面积变动的历史足迹 (一)数据标准 在国土资源部成立以前,我国存在两套数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和1979-1985年组织的全国范围(除港、澳、台、南海诸岛外)的土地概查数据。耕地问题研究组认为概查数据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部门规划的主要依据[1]。本文以此为准,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析1949-1995年耕地面积变动的历史数据。1996年以后的数据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准①。 (二)耕地总量变动史 耕地面积的变动包括总量的变动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动,这里先分析总量的变动。 1.1949-1986年耕地总量变动。 之所以将这一时段分离开来是考虑到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和一些法律政策的实施。图1显示了1949- 1986年耕地数量的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 1949-1986年耕地面积的变 动经历了多次波折,有递增期,也有递减期。1957年底,全国耕地总量达到 233405.16万亩,为历史上最 高水平。自那以后,尤其是 1966年起,耕地总量基本上 呈直线递减趋势。只有在 1964、1965、1969、1972、1978 文章编号:1009-4210(2007)06-068-05

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郑正/马力/王兴平 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 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 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 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 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 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 4 81.6 5 551.95 6.7 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 5 103.05 784.37 7.1 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 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 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 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 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 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 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 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 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 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 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其余人口数据均引自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其中雍正及以前的人口官方记载只有“丁”数,王育民将其乘以4得出人口数。但是官方统计数据和比较公认的还是乾隆初中国人口始突破1亿。人均耕地系由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口得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在康熙、雍正年间增长平缓,从乾隆时起直线上升,1亿、2亿、3亿,嘉庆、道光年间继其余势突破4亿,咸丰时嘎然而止。与此同时,人均耕地则从7亩左右直线下降,从乾隆时起跌破3亩,至道光时降至2亩以下。这岂非咄咄怪事?人口飙升至前此各朝峰值的近7倍,总耕地面积却从雍正时起的略超8亿亩后就跌落至7亿亩左右,并徘徊了约1个半世纪,直至光绪末回升至约8.5亿亩。这个数值与汉、唐、明等统一王朝和人口峰值相对应时的耕地面积相差无几,比之耕地面积峰值甚至还远有不及。(见表2)

1990年以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表

1990年以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表 单位:千公顷 年份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年内新增耕地面积 年内减少耕地面积 年内净减耕地 面积 1990 95,672.9 484.3 467.4 -16.9 1991 95,653.6 468.7 488.0 19.3 1992 95,425.8 510.9 738.7 227.8 1993 95,101.4 408.0 732.4 324.4 1994 94,906.7 513.9 708.6 194.7 1995 94,973.9 686.7 621.0 -65.7 1996 130,039.2 1997 129,903.1 136.1 1998 129,642.1 309.4 570.4 261.0 1999 129,205.5 405.1 841.7 436.6 2000 128,243.1 603.7 1,566.0 962.4 2001 127,615.8 265.9 893.3 627.3 2002 127,615.8 341.2 2,027.4 1686.2 2003 123,392.2 343.5 2,880.9 2537.4 2004 122,444.3 345.6 1,146.0 800.3 2005 122,082.7 306.7 594.9 361.6 2006 121,800.0 367.2 582.8 266.7 2007 121,733.3 40.7 2008 121,716.0 19.3 注:1990-1995年耕地资源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年报数据;1996年(含)以后耕地资源数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各年国土资源公报整理. 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2004年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千公顷,2005年为73.4千公顷,2006年为91.2 千公顷。 1990年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表 0.00 20,000.00 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 120,000.00140,000.00年份 千公顷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充分研究,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调查评价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各省(区、市)开展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掌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

农作物统计数据山东

农作物统计数据(2015年,山东) 2017年6月

目录 1. 2015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1) 2. 2015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单产统计数据 (2) 3. 2015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总产统计数据 (3) 4. 2015年山东省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4) 5. 2015年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5) 6. 2015年山东省玉米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6) 7. 2015年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7) 8. 2015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8) 9. 2015年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9) 10. 2015年山东省大豆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10) 11. 2015年山东省谷子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11) 12. 2015年山东省高粱种植面积统计数据 (12) 13. 2015年山东省蔬菜+食用菌面积统计数据 (13) 14. 2015年山东省粮食单产统计数据 (14) 15. 2015年山东省小麦单产统计数据 (15) 16. 2015年山东省玉米单产统计数据 (16)

17. 2015年山东省水稻单产统计数据 (17) 18. 2015年山东省棉花单产统计数据 (18) 19. 2015年山东省花生单产统计数据 (19) 20. 2015年山东省大豆单产统计数据 (20) 21. 2015年山东省谷子单产统计数据 (21) 22. 2015年山东省高粱单产统计数据 (22) 23. 2015年山东省粮食总产统计数据 (23) 24. 2015年山东省小麦总产统计数据 (24) 25. 2015年山东省玉米总产统计数据 (25) 26. 2015年山东省水稻总产统计数据 (26) 27. 2015年山东省棉花总产统计数据 (27) 28. 2015年山东省花生总产统计数据 (28) 29. 2015年山东省大豆总产统计数据 (29) 30. 2015年山东省谷子总产统计数据 (30) 31. 2015年山东省高粱总产统计数据 (31) 32. 2015年山东省蔬菜总产统计数据 (32)

各省耕地占用税标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第五条州、市(地)耕地占用税每平方米平均税额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乌鲁木齐市30元。 (二)昌吉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五家渠市20元。 (三)巴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阿拉尔市18元。 (四)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15元。 (五)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图木舒克市10元。 青海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29日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 (一)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的地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10元至30元; (二)人均耕地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含2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8元至22元; (三)人均耕地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含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6元至15元; (四)人均耕地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5元至10元。 甘肃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第五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以县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规定如下: (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超过1亩的地区,水浇地每平方米为24元,山旱地每平方米为16元。 (二)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的地区,水浇地每平方米为16元,山旱地每平方米为12元。 (三)人均耕地面积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的地区,水浇地每平方米为10元,山旱地每平方米为8元。 (四)人均耕地面积超过3亩的地区,水浇地每平方米为8元,山旱地每平方米为4元。 第六条占用经济发达且人均耕地少于1亩的城市郊区耕地,在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适用税额基础上加征30%,兰州市各区加征50%。 第七条占用基本农田的,在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适用税额基础上加征50%。 第八条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西藏自治区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每平方米税额依据各地人均占有耕地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核定。具体规定如下: (一)各地(市)所在地的税额标准:拉萨20元/平方米;昌都18元/平方米;那曲18元/平方米;阿里18元/平方米;林芝15元/平方米;日喀则15元/平方米;山南15元/

农作物统计数据(全国)

农作物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 2017年6月

目录 1. 201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1) 2. 2015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2) 3. 201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3) 4. 2015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4) 5. 2015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5) 6. 2015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6) 7. 2015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7) 8. 2015年全国谷子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8) 9. 2015年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9) 10. 2015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前10名统计数据 (10) 11. 2015年全国粮食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1) 12. 2015年全国小麦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2) 13. 2015年全国玉米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3) 14. 2015年全国水稻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4) 15. 2015年全国棉花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5)

16. 2015年全国花生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6) 17. 2015年全国大豆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7) 18. 2015年全国谷子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8) 19. 2015年全国高粱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19) 20. 2015年全国蔬菜单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0) 21.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1) 22. 2015年全国小麦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2) 23. 2015年全国玉米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3) 24. 2015年全国水稻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4) 25. 2015年全国棉花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5) 26. 2015年全国花生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6) 27. 2015年全国大豆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7) 28. 2015年全国谷子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8) 29. 2015年全国高粱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29) 30. 2015年全国蔬菜总产前10名统计数据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