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基层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面对群众工作中存在的"观念错位"和"本领恐慌",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转变工作作风、转变群众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干部待遇等几个着力点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761574.html,/4/view-4854376.htm 关键词:干群关系群众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3)11-0192-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一要求,抓住了做好当前群众工作"牛鼻子"。由此可见,走

群众路线,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尤其是基层群众工作,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更是今天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当前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群众对干部出现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反映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比如频繁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庞大的公务支

出费用以及有利于党员干部的分配政策等都是引起民众不

满的直接原因。此外,在一些社会事件中,一些基层党员干部"选边站","代表党",走在群众的对立面,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群众"仇官"、"仇富"、"仇警"等心态的上升。

干部群众收入差距拉大。一些基层干部手中掌握着公共权利和资源,比较容易"发家致富",使干群之间的收入距离拉大,形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另外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过程中,有些部门和干部凭借国家公权谋取个人私利,造成群众利益受损。基层干部和群众这种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很多基层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

群众工作处于失语状态。一些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了" 不会说话" 的现象,很多场合处于" 失语状态"。与新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被顶回去。【1】这种现象值得重视和思考。为什么有些基层干部在群众面前会陷于失语状态?一是缺少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职务升迁主要是上级说了算,并不取决于群众的评价。于是有些基层干部只重视对上级负责,而淡忘了对群众负责,常常把心思全部用在上级关注的问题上,对基层群众的事情则毫无热情。这样,同群众说起话来往往就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群众自然也不会买账。

二是缺乏热情。没有兴趣、缺乏热情,就不会主动深人基层、亲近群众,对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自然也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采取有效措施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即使是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去" 做群众工作",结果必然是说不清、道不明,自己为难、群众不满。三是官气十足。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说"官话"、" 套话"、"大话"、"虚话",大而无当的内容,居高临下的架势,用这种方式去做群众工作,青年人看不惯,老同志难接受,说不进去、被顶回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消极腐败问题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在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中,最让群众深恶痛绝的是民生腐败,比如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医院医生收取药商回扣、病人红包,基层干部贪污支农惠农资金等。一些腐败盛行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往往比较紧张,群众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对立情绪严重,冲击地方党政机关等暴力性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人说,现在是"干部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认为干部不像话",这在某种意义上形象道出了当前基层群众与干部关系上存在的距离。

群众工作没有实际效果。由于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误区,使得群众工作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些党员干部认为,现在是法治社会,开展群众工作主要是靠法律和制度规范,可以通过制度"安排"群众。也有的认为,现在搞

市场经济,思想工作比较难做,要用足经济手段就要突现出来,要倚重物质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甚至提出"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人民币解决"的观点。还有的认为,现在的群众特别不听话,开展群众工作要"强制推行"。其实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进程当中,政府喊什么、群众干什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仅仅靠施展手中的权力的威力,而不具备领导能力和人格的魅力,群众就不会买你的帐,因为你的言行不足以服众。事实表明,这种权力强制下的"服从"是不可持久的,不仅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二、群众工作面临新问题原因分析

从古至今,中国发展最大软肋就是权力高于能力的官本位。中国社会目前仍然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权力社会,一些地方权力高于能力,关系大于能力,权力配置资源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们以追求做官为荣,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因为权力是一个好东西,有了权力可以把自己的愿望,自己想做的事扩到极致,可以强制去推行,可以为自己、为家人谋取私利、谋取实惠,这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想方设法要权、揽权、弄权的主要原因。

主观条件有两方面。一是作风不正。当前基层党员干部不良作风主要集中在"四风"问题上,在形式主义方面,群众

反映最突出的是追求形式,摆门面,装样子,做表明文章,不重实效;在官僚主义方面,群众最不满意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扯皮推诿,效率低下;在享乐主义方面,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安于现状,贪图享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奢靡之风主要是条件好了,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做出不切合实际的事情。

二是监督约束不力,惩诫力度不够。在强调决策、执行责任及效率的今天,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一味追求集权,以增强其决策和执行的权威性,导致权力失衡。而监督方面却是"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下级监督太难"。一位被查处的县委书记说,因为缺少监督约束,才使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荡涤"四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四风"不除,基层干群关系难以改善,党的群众路线难以贯彻,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也就难以提升。

三、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对策思考

"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基础工程、生命工程"。(2)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是一道绕不开的难题,更是一道需要全力以赴做好的必答题。

一是善于学习,增强自身素质。要从思想上进行武装,要很好地通过持续学习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领和能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党章,这是

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对党员干部来说,"思路就是出路",思维方式决定他的工作风格,决定他的工作效率,这些都要从理论经典中来,从"看家本领"中来。

其次要联系实际。平时工作中如果你讲的话,你做的事,下级不认同,群众不买账,不是藐视你的职位和权威,而是因为你不具备让他们信服的知识和能力。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善于学习,能把上级精神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就会讲真话,讲新话,就会有感染力,就能鼓动你的手下和老百姓干事创业的热情,反之,如果你只会上传下达,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没有一句真正有用的话,没有一句错话,你领导的乡镇和部门,必定会僵化保守,毫无生机。

第三,要落实在行动上。贯彻群众路线,态度非常重要,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行动不在于说,而在于做,要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接受,让基层群众满意。

二是转变观念,摆正与群众的关系。解决转型期各种各样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是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有些地方和单位,有了矛盾没有及时化解,而且越积越多,甚至发生质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不是那里的干部不知道怎么做,而是缺乏对群众的真心实意,说到底就是群众观念不强。因而面对群众的诉求和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就无法"为民解难",也谈

不上"为党分忧"。此次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督促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时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把群众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

如何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就是要牢记习总书记所说的:"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要以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只有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到位了。

三是增强能力,不打着官腔做工作。基层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群众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比如新农合、新农保等工作,如果领导干部只是进村召集村民,读文件,讲政策,说大道理,结果可能会召来群众的一阵起哄。实践证明,打着官腔做工作,群众是不会接受的。工作遇到僵局时,必须改变战略。要与群众换位思考,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要确定工作重点,讲究工作策略,把打消群众顾虑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并与家庭送温暖活动结合一起。比如,对想不通的农户和困难群众,要逐户走访,给每家带上一份小礼物,然后当面把参保后个人的权益一笔笔算清楚。很显然,这样的工作方法,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我们的基层干部工作中时常面临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棘手问题。处理好这些问

题,除了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之处,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外,还要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结对子,增强工作能力,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群众心窝里。需要记住的是,这过程有个原则问题,那就是对待群众要温和谦恭,千万别打官腔,更不能辱骂群众。

四是减轻负担,还原服务群众的本质功能。基层干部最深的体会是,每天的行政性工作太多。据粗略统计,包括党务、计生、综治、工会等行政性事项多达20大类近150小项,涉及党委、政府级各种群团组织,其中仅盖章的项目就达50多项。四川泸州市某副镇长的辞职感言,说出了基层干部工作艰辛、压力大、待遇低的实情。对于基层来说,还有许多临时性的指派任务,每天都疲于应付。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办理下派的各类行政事务上,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功能反而弱化了。"会议多、材料多、盖章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用这五多形容基层行政繁杂一点也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上级要为基层减负,还原部门、乡镇、村委、社区服务群众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五是硬性约束,让群众口碑成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如今,坐落在高速公路两旁的房子,几乎全部刷白,看起来光鲜整洁。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农村房子都享受不了这个待遇。类似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

是,有些干部心理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根本没有考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

要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让干部做到重心下移,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加大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价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在干部选任方面的话语权。去年以来,四川广元市元坝区全区45000 余名党员、村民代表参与了民主评议,

两名表现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被选拔为副乡镇长,先后整建了5 个群众不满意班子和调整了13名群众不满意村干部。这些得力举措也让元坝区感受到了成就:顺利完成涉及交通、产业、农房改造等民生重大事项213件,综合打造了一批整体水平高、特点鲜明的示范村级党组织和"春风"示范村。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提出,再也不能以GDP 论英雄了,这一表态,道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声。以什么为英雄?什么样的干部才是能人?基层干部能不能提拔重用,除了要看政治品质、工作能力的表现,关键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应该让群众的口碑成为评价基层干部的重要标准,应该让那些与群众有感情,融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参考文献

[1]赵刚印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

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12期

[2]郭开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J]《求是》

20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