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政府与产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中药出口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药出口的现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中药质量、中药相关标准与规范、出口注册难题、信息流通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中药;出口贸易;对策

一、绪论

(1)选题研究意义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其药理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 的年均增长率, 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其中, 全世界中药年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 而且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 。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但存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象, 为应对 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 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几年来中国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对中药倍加关注。

(2)国内外研究动态

1、安睿、张伟认为我国中药贸易中存在贸易地集中、品种混乱、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等问题。

2、吴文涛认为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脱节,也使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

3、陈蛟、阎志军认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应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在规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4、何娣认为我国中药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中药出口量

升价跌,需要提高中药科技含量,稳定中药产品质量;加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营销。

5、李刚分析了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他认为中国中药的国际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加强发展中药的国际营销,注重营销策略。

6、刘燕华认为“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广泛地走向世界;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包括同跨国共司的竞争与合作。”

7、陈文敬提出,“中药产品出口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让中医药以治疗药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与西医药并行的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8、左言富较早地对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整理。

9、唐小山将欧美等国对天然植物药产品的管理法规与程序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10、戴昭宇对日本汉方医药现状的介绍是比较详实准确的。

11、海外学者祝国光提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是对中药全方位进入世界市场最为重要的两个地区,并对欧洲植物药市场现状及法律环境加以介绍。

12、周志刚通过对中药类产品现状,建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认清中药类产品出口所处的市场形势,灵活应对各种国际贸易保护所带来的冲击,抓住有利机遇、适时调整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技术、销售壁垒;政府要把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国家外交、文化、科技、贸易等发展战略中,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质性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以期突破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再创我国中药出口辉煌业绩。

13、杨小川认为影响中药出口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其次中药出口也受到很多技术性壁垒的限制,申请中药出口的程序和保护中药的法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

14、冯国忠、唐慧鑫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中药的出口工作。查阅近年相关数据和材料,对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药出口的主要形式、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15、张海燕分析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得出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文化壁垒阻碍着中药国际营销的深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3)文献评述

有的学者从中药出口的状况、中药企业的发展形势、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和

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策略。有的学者对中药实现现代化, 推动国际化, 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消除贸易壁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由于国家政府各项政策的倾斜, 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化走向国际化。

二、我国中药出口现状

1.产业基础分析: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中药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上升,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相对化学制药以及其他产业,中药产业植根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2.规模分析:

2011上半年中药商品进出口额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41.43%。其中,出口额11.11亿美元,同比增42.95%。下半年,医保商会预测:我国中药出口仍将保持增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药出口规模的潜力仍然很大。

3.商品结构分析 :

----中药材 59%

中药出口----植物提取物 25.3%

----中成药 15.7%

按照出口商品形态和国际市场用途,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属于天然植物药原料,中成药可以归为天然植物药制品,目前我国的中药出口以天然植物药原料为绝对主导,所占比例在80%以上,天然植物药制品的比例较小。

4.市场结构分析 :

我国中药材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日本、欧盟、韩国和香港地区;植物提取物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中成药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香港、东南亚、日本和美国。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依然是传统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均超过30%,三个市场的出口额占整个中药出口额43.51%。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出口的国际市场,应该以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为重点。

三、我国中药出口面临问题

(一)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

1.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不规范

药农种植中药材非常不规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中药的质量。

2.中药材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中药材生产缺乏管理规范,此导致中药材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

第二:农药残留问题令人忧。

第三:微生物污染影响中药材质量。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1.GAP和GMP认证

一般进口国要求进口药品的种植和生产应达到国际公认的GAP和GMP标准。而我国中药生产长期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药重金属、农残问题的研究和标准制定落后于国际水平,对中药种植方面重金属、农残的控制较晚,这使得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残,很难达到进口国的要求。

2.包装和标签规则

欧美国家对药品、食品的包装及标签有明确地规定。如果任何医药产品的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将会被扣留,进而要求改进、退回或销毁。可见包装标签的重要性。

3.绿色壁垒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采取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以及FDA在2000年颁布的《植物药指导原则》中推荐使用的GA P和I S O14000系统。ISO14000认证证书是我国中药企业迈入世界植物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但目前我国中药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从中药企业的外部来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种植、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员工

的环境意识较差。

(三)中药出口注册难

中药产品难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一直以食品、医药原料等身份进入欧盟市场。虽然于2004年4月30日出台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下称《欧盟药品法》)为我国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契机,但其严格的注册条件却让诸多国内中药企业采取了观望态度。

(四)信息渠道不畅通

国外的医药法规、市场动态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决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缺乏既懂中药技术,又了解国外市场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加之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多数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外相关法规等信息和了解各国医药政策和市场情况,影响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时做出正确反映,无法跟踪国际市场变化,从而阻碍了中药对外发展。

四、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

(一)保证中药质量的对策

1.加强领导,优势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要加强领导,形成中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其次要优势整合,集中有关院校中医药方面的科研人才,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体制新、机制和力量要活,致力于中医药基础性与开发性项目的系统研究,形成精品,创出名牌。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培养有关高素质人才,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柱之一,对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生产进行研究开发,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2.努力探索建立中药生产经营新模式

在新形势下应建立起一整套现代中药材生产经营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

(二)完善中药材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

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

标准和检测方法。

1.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

药材大多属农产品,来源广泛,受诸多因素影响,含量不一。所以,必须大力推广GAP,重视从“第一车间”——原药材生产抓起。与国内有关部门机构共同促进中药材GAP,促进建立健全中药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检测评价机制。与国外政府及有关行业组织就中药重金属、农残标准问题交流。

2.严格执行GMP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

对中药制剂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应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工艺技术参数、生产设备技术标准,并据此对其进行技术监督、检测。在中药生产企业大力推进实施国际通用的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生产和质量的基本标准——GMP。

3.完善药品包装

药品包装和说明书是药品作为商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要确保包装材料的环保标准,讲究商标设计,避免与出口国的风俗或法规发生冲突。注意规范中医药术语,准确翻译成英语,标示贮存期和安全指示等。

4.提高绿色环保意识

实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绿色生态是中药发展的主旋律。尽快使中药工业企业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这是生态文明对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顺应历史潮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参与诸如ISO9000和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的认证工作等,这已成为中药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三)解决出口注册难题

商会开展了药品出口注册工作,专门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代理联系工作。建议在商会成立药品出口注册指导中心,汇总各国中药出口注册规定,整理成指南。并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具体产品的专门指导、代理联系业务,帮助企业突破注册难关。

(四)加强信息流通

1.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强化服务意识

逐步收集、整理、完善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市场、政策法规等多方面信息,搭建医药出口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信息,与企业进行信息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企业情况。

2.加快培养国际型的中药贸易人才

只埋头生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国际型的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反技术壁垒的交叉结合研究。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包括贸易对象国的植物药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的研究。及时辨析药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技术和政策改进建议,运用正面手段反击中药出口遇到的各类绿色壁垒,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中药产品出口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大力宣传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加强卫生、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将对扩大中药产品出口产生潜在的推动作用。国家应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外国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国际讲坛,宣传中医药;加强与外国政府特别是日韩等重点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双边交流与合作,重点与外国政府在中医药法规建设、中医从业人员管理和注册、中药质量控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五)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工作,加大对中药假冒伪劣产品查处力度,打击走私,规范中药市场。对行业经营资质问题应加以研究并形成标准,药品是特殊商品,在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大环境下,继续采用不同的管理体系是不适宜的。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真正代表行业整体利益,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立良性的出口竞争。

参考文献:

[1]医药网.我国中成药类产品出口统计.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050266.html,/news/2007/03/16/190817.html,2007-

03-16/2007-03-18.

[2]中国行业研究网

[3]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4]安睿,张伟.我国中药出口问题分析[J].中医药信息,2006,(2):7-9.

[5]吴文涛.中药业风声鹤唳[N].中国经济时报,2003-10-15(5).

[6]陈蛟,阎志军.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改革

与战略,2005,(11):23-25.

[7]何娣.扩大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1,(9):82-89.

[8] 李刚. 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下) [ J ] . 中药研究与

信息,2004,(11):6-11.

[9]黄萍,马爱霞.浅析中药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N].国际医药

卫生导报,2005-9-4(7).

[10]朱选功.我国中医药出口的swot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3).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中药长期以来都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也是一项具有潜在优势的出口商品。中国中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出口发展潜力的大类商品之一,但由于起特殊性,出口增长一直比较缓慢。但近10年,中药的出口受到国际医药市场的诸多限制,发展缓慢。2007年全球医药市场年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中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中药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额的1%多。诸多限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中国中药出口情况和的现状分析以及中药出口中涉及到的难题和挑战。中国中药出口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滞后的现象。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影响中国中药出口的因素,制约中国中药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及影响中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因素,文化差异和文化歧视对出口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中国中药出口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本文第三部分结合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中国中药出口对应外国技术壁垒的对策,从而来巩固发展中国中药出口贸易。关键词:中药,出口,形势,对策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中药出口已经达到15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过去以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为主,约占出口额的90%,欧美市场仅占10%。现在亚洲市场已降至70%,欧美市场上升到30%。过去,中药材出口比例很大。现在,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出口比例逐渐增加。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具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目前中药市场发展迅速,2000年世界草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较快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2006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0亿大关,中成药出口也比同期上升近10%,我国中药类产品

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业界称中药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事实却并不如此。我国中药的研发和品质严重落后,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极低,其中大部分为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原料。在欧洲非处方药市场,每年每年销售额已达到160亿欧元,但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非处方药却只有5000万欧元,而且大部分是药材原材料。我国中药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影响中药出口的主要因素

(一)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不规范。药农种植中药材非常不规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中药的质量,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由于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减少,一些濒危动植物的使用又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因此,人工栽培就成为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人工栽培过程中,由于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中药材生产缺乏管理规范,因此导致中药材污染问题的产生。如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农药残留问题令人担忧,微生物污染影响中药材质等。(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GAP和GMP认证。一般进口国要求进口药品的种植和生产应达到国际公认的GAP和GMP 标准。SO14000认证证书是我国中药企业迈入世界植物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而我国中药生产长期存在许多问题,很难达到进口国的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以西方草药研究为基础,加强天然药物的法制化工作。这些发达国家的GAP和GMP标准部分偏高,限制了我国的中药出口。但目前我国中药企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尚未掌握国外植物药重金属、农残标准数据。从中药企业的外部来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种植、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员工的环境意识较差。(三)信息渠道不畅通国外的医药法规、市场动态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决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多数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外相关法规等信息和了解各国医药政策和市场情况,影响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时做出正确反映,无法跟踪国际市场变化,从而阻碍了中药对外发展。这不仅放慢了中药走向国外市场的速度、错过许多良机,也不利于中药开拓新的市场。(四)中药外贸体制不健全,出口渠道混乱自中药出口放开经营后,国家政策和管理手段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工贸之间的商标纠纷、供给矛盾不断升级。而且沿海走私情况严重,也加剧了中药出口的无序竞争。相当一部分产品包括国家明令限制或禁止出口的中药材走私出去后,经过深加工提高附加价值返销国内,不仅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且

影响了中成药的出口价格。国外市场的中药产品中混杂着为数可观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破坏了我国中药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促进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一)保证中药材质量首先要加强领导,形成中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对优质无公

害中药材生产进行研究开发。其次要优势整合,集中有关院校中医药方面的科研人才,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体制新、机制和力量要活,致力于中医药基础性与开发性项目的系统研究,形成精品,创出名牌。努力探索建立中药生产经营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应建立起一整套现代中药材生产经营新模式,逐步形成贸工科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药材生产,经营新格局,确保中药材质量。(二)完善中药材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必须大力推广GAP,重视从“第一车间”——原药材生产抓起。抓好药材在原产地的采收、加工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材鉴别方法和收购标准规范,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解决中药材、中成药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格执行GMP 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完善药品包装,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三)加强信息流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强化服务意识。逐步收集、整理、完善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市场、政策法规等多方面信息,搭建医药出口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信息,与企业进行信息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企业情况。加快培养国际型的中药贸易人才,尽快培养大批国际型的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反技术壁垒的交叉。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中药产品出口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大力宣传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加强卫生、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将对扩大中药产品出口产生潜在的推动作用。(四)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工作,加大对中药假冒伪劣产品查处力度,打击走私,规范中药市场。对行业经营资质问题应加以研究并形成标准,药品是特殊商品,在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大环境下,继续采用不同的管理体系是不适宜的。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真正代表行业整体利益,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立良性的出口竞争机制。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

fenghao高手上传于2014-01-02|(1人评价)|551人阅读|23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政府与产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中药出口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药出口的现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中药质量、中药相关标准与规范、出口注册难题、信息流通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相关的对策。关键词:中药;出口贸易;对策一、绪论(1)选题研究意义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其药理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 的年均增长率, 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其中, 全世界中药年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 而且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 。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但存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的现象, 为应对??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 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几年来中国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对中药倍加关注。(2)国内外研究动态 1、安睿、张伟认为我国中药贸易中存在贸易地集中、品种混乱、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等问题。 2、吴文涛认为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脱节,也使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 3、陈蛟、阎志军认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应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在规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4、何娣认为我国中药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中药出口量

升价跌,需要提高中药科技含量,稳定中药产品质量;加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营销。 5、李刚分析了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他认为中国中药的国际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加强发展中药的国际营销,注重营销策略。 6、刘燕华认为“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广泛地走向世界;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包括同跨国共司的竞争与合作。” 7、陈文敬提出,“中药产品出口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让中医药以治疗药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与西医药并行的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8、左言富较早地对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整理。 9、唐小山将欧美等国对天然植物药产品的管理法规与程序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10、戴昭宇对日本汉方医药现状的介绍是比较详实准确的。 11、海外学者祝国光提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是对中药全方位进入世界市场最为重要的两个地区,并对欧洲植物药市场现状及法律环境加以介绍。 12、周志刚通过对中药类产品现状,建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认清中药类产品出口所处的市场形势,灵活应对各种国际贸易保护所带来的冲击,抓住有利机遇、适时调整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技术、销售壁垒;政府要把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国家外交、文化、科技、贸易等发展战略中,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质性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以期突破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再创我国中药出口辉煌业绩。 13、杨小川认为影响中药出口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其次中药出口也受到很多技术性壁垒的限制,申请中药出口的程序和保护中药的法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 14、冯国忠、唐慧鑫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中药的出口工作。查阅

近年相关数据和材料,对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药出口的主

要形式、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15、张海

燕分析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得出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文化壁垒阻碍着

中药国际营销的深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3)文献评述有

的学者从中药出口的状况、中药企业的发展形势、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和

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策

略。有的学者对中药实现现代化, 推动国际化, 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消除贸易

壁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由于国家政府各项政策的倾斜, 将进一步加快我

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化走向国际化。二、我国中药出口现状 1.产业

基础分析: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

产业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中药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

总产值的比例不断上升,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相对化学制药以及其他产业,中药产业植根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2.规模分析: 2011上半年中药商品进出口额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41.43%。其中,出口额

11.11亿美元,同比增42.95%。下半年,医保商会预测:我国中药出口仍将保持

增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药出口规模的潜

力仍然很大。 3.商品结构分析: ----中药材

59% 中药出口----植物提取物 25.3% ----中成药

15.7% 按照出口商品形态和国际市场用途,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属于天然植物

药原料,中成药可以归为天然植物药制品,目前我国的中药出口以天然植物药原

料为绝对主导,所占比例在80%以上,天然植物药制品的比例较小。 4.市场结

构分析 : 我国中药材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日本、欧盟、韩国和香港地区;

植物提取物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中成药出口的最主要

市场是香港、东南亚、日本和美国。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中国香港和

美国依然是传统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均超过30%,三个市

场的出口额占整个中药出口额43.51%。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出口的国际市场,

应该以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为重点。三、我国中药出口面临问题(一)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 1.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不规范药农种植中药材非常不规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中药的质量。 2.中药材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中药材生产缺乏管理规范,此导致中药材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第二:农药残留问题令人忧。第三:微生物污染影响中药材质量。(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1.GAP和GMP认证一般进口国要求进口药品的种植和生产应达到国际公认的GAP和GMP 标准。而我国中药生产长期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药重金属、农残问题的研究和标准制定落后于国际水平,对中药种植方面重金属、农残的控制较晚,这使得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残,很难达到进口国的要求。 2.包装和标签规则欧美国家对药品、食品的包装及标签有明确地规定。如果任何医药产品的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将会被扣留,进而要求改进、退回或销毁。可见包装标签的重要性。 3.绿色壁垒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采取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以及FDA 在2000年颁布的《植物药指导原则》中推荐使用的GA P和I S O14000系统。ISO14000认证证书是我国中药企业迈入世界植物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但目前我国中药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从中药企业的外部来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种植、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员工

的环境意识较差。(三)中药出口注册难中药产品难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一直以食品、医药原料等身份进入欧盟市场。虽然于2004年4月30日出台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下称《欧盟药品法》)为我国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契机,但其严格的注册条件却让诸多国内中药企业采取了观望态度。(四)信息渠道不畅通国外的医药法规、市场动态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决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缺乏既懂中药技术,又了解国外市场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加之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多数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外相关法规等信息和了解各国医药政策和市场情况,影响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时做出正确反映,无法跟踪国际市场变化,从而阻碍了中药对外发展。四、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一)保证中药质量的对策 1.加强领导,优势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加

强领导,形成中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其次要优势整合,集中有关院校中医药方面的科研人才,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体制新、机制和力量要活,致力于中医药基础性与开发性项目的系统研究,形成精品,创出名牌。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培养有关高素质人才,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柱之一,对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生产进行研究开发,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2.努力探索建立中药生产经营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应建立起一整套现代中药材生产经营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二)完善中药材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政府与产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中药出口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药出口的现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中药质量、中药相关标准与规范、出口注册难题、信息流通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相关的对策。关键词:中药;出口贸易;对策一、绪论(1)选题研究意义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其药理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 的年均增长率, 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其中, 全世界中药年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 而且每年以10% 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 。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但存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的现象, 为应对??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 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几年来中国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对中药倍加关注。(2)国内外研究动态 1、安睿、张伟认为我国中药贸易中存在贸易地集中、品种混乱、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等问题。 2、吴文涛认为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脱节,也使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 3、陈蛟、阎志军认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应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在规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4、何娣认为我国中药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中药出口量

升价跌,需要提高中药科技含量,稳定中药产品质量;加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营销。 5、李刚分析了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他认为中国中药的国际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加强发展中药的国际营销,注重营销策略。 6、刘燕华认为“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广泛地走向世界;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包括同跨国共司的竞争与合作。” 7、陈文敬提出,“中药产品出口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让中医药以治疗药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与西医药并行的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8、左言富较早地对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整理。 9、唐小山将欧美等国对天然植物药产品的管理法规与程序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10、戴昭宇对日本汉方医药现状的介绍是比较详实准确的。 11、海外学者祝国光提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是对中药全方位进入世界市场最为重要的两个地区,并对欧洲植物药市场现状及法律环境加以介绍。 12、周志刚通过对中药类产品现状,建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认清中药类产品出口所处的市场形势,灵活应对各种国际贸易保护所带来的冲击,抓住有利机遇、适时调整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技术、销售壁垒;政府要把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国家外交、文化、科技、贸易等发展战略中,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质性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以期突破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再创我国中药出口辉煌业绩。 13、杨小川认为影响中药出口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其次中药出口也受到很多技术性壁垒的限制,申请中药出口的程序和保护中药的法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 14、冯国忠、唐慧鑫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中药的出口工作。查阅

近年相关数据和材料,对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药出口的主

要形式、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15、张海

燕分析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得出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文化壁垒阻碍着

中药国际营销的深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3)文献评述有

的学者从中药出口的状况、中药企业的发展形势、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和

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策

略。有的学者对中药实现现代化, 推动国际化, 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消除贸易

壁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由于国家政府各项政策的倾斜, 将进一步加快我

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化走向国际化。二、我国中药出口现状 1.产业

基础分析: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

产业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中药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

总产值的比例不断上升,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相对化学制药以及其他产业,中药产业植根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2.规模分析: 2011上半年中药商品进出口额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41.43%。其中,出口额

11.11亿美元,同比增42.95%。下半年,医保商会预测:我国中药出口仍将保持

增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药出口规模的潜

力仍然很大。 3.商品结构分析: ----中药材

59% 中药出口----植物提取物 25.3% ----中成药

15.7% 按照出口商品形态和国际市场用途,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属于天然植物

药原料,中成药可以归为天然植物药制品,目前我国的中药出口以天然植物药原

料为绝对主导,所占比例在80%以上,天然植物药制品的比例较小。 4.市场结

构分析 : 我国中药材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日本、欧盟、韩国和香港地区;

植物提取物出口的最主要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中成药出口的最主要

市场是香港、东南亚、日本和美国。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中国香港和

美国依然是传统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均超过30%,三个市

场的出口额占整个中药出口额43.51%。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出口的国际市场,

应该以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为重点。三、我国中药出口面临问题(一)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 1.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不规范药农种植中药材非常不规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中药的质量。 2.中药材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中药材生产缺乏管理规范,此导致中药材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第二:农药残留问题令人忧。第三:微生物污染影响中药材质量。(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1.GAP和GMP认证一般进口国要求进口药品的种植和生产应达到国际公认的GAP和GMP 标准。而我国中药生产长期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药重金属、农残问题的研究和标准制定落后于国际水平,对中药种植方面重金属、农残的控制较晚,这使得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残,很难达到进口国的要求。 2.包装和标签规则欧美国家对药品、食品的包装及标签有明确地规定。如果任何医药产品的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将会被扣留,进而要求改进、退回或销毁。可见包装标签的重要性。 3.绿色壁垒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采取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以及FDA 在2000年颁布的《植物药指导原则》中推荐使用的GA P和I S O14000系统。ISO14000认证证书是我国中药企业迈入世界植物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但目前我国中药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从中药企业的外部来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种植、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员工

的环境意识较差。(三)中药出口注册难中药产品难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一直以食品、医药原料等身份进入欧盟市场。虽然于2004年4月30日出台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下称《欧盟药品法》)为我国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契机,但其严格的注册条件却让诸多国内中药企业采取了观望态度。(四)信息渠道不畅通国外的医药法规、市场动态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决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缺乏既懂中药技术,又了解国外市场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加之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多数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外相关法规等信息和了解各国医药政策和市场情况,影响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时做出正确反映,无法跟踪国际市场变化,从而阻碍了中药对外发展。四、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一)保证中药质量的对策 1.加强领导,优势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加

强领导,形成中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其次要优势整合,集中有关院校中医药方面的科研人才,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体制新、机制和力量要活,致力于中医药基础性与开发性项目的系统研究,形成精品,创出名牌。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培养有关高素质人才,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柱之一,对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生产进行研究开发,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2.努力探索建立中药生产经营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应建立起一整套现代中药材生产经营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二)完善中药材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中药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

从7月旧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

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

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毕业论文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电子稿

目录 引言 (2) 1 中药的概念及中药国际市场前景展望 (2) 1.1中药的概念 (2) 1.2 中药国际市场前景展望 (2) 2 我国中药出口的优势 (3) 2.1悠久的历史文化 (3) 2.2丰富的药材资源 (3) 2.3 充实的劳动力资源 (3) 3 我国中药出口面临的问题 (4) 3.1中药出口规模较小 (4) 3.2中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4) 3.3中药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5) 4 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因素 (5) 4.1中药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5) 4.2中药出口产品包装不规范 (5) 4.3贸易壁垒的限制 (6) 4.4科研实力较弱 (7) 5 改善我国中药出口现状的对策 (8) 5.1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8) 5.2改进产品包装,适应市场需要 (8) 5.3内外齐动,打破贸易壁垒 (9) 5.4加大科研投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9)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引言 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形成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疗效,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我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至今历经几千年,中医药学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中药的出口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市场竞争力远远不及日本、韩国,让国人大失所望。 1 中药的概念及中药国际市场前景展望 1.1中药的概念 “中药”一词的出现是在近代。由于我国古已有之的药物应用是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从现代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中药的概念应该描述为“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2 中药国际市场前景展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英国有5000万人口,中医诊所有3000个;荷兰有1500万人口,中医诊所有1600个;加拿大有3000万人口,中医诊所3000个;澳大利亚有1900万人口,中医诊所4000个。”①国际中药市场的总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中医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疗效,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药受到国际上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昂贵的医疗费用成为家庭和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国家和政府开始考虑从传统医药中寻找出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在考虑中成药注册的可能性,还有一些国家和政府开始考虑中药的立法管理。 二是人类医疗模式的改变。人类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①连俊,2002 :《中药现代化路该如何走》,《经济日报》8月15日第三版。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Analysi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rade. 13203233 吴丹丹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对外贸易结构是衡量已过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对一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进行转变,对外贸易额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我国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的同时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变化趋势,出口地区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Abstract 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ntries’ research, which is important fo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Since 1978, Chinese reform has been opening expanding, Chinese domestic economy gradually be converted to open from closed,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lso rising. The early 1990s, China put forward strategy of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t that tim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dispers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risks and avoid the dependence from a few countri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es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marke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 With China joined in WTO,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rapidly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growing rapidl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most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 the world. China became the major processing base places in the world, while the share of services is also rising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otal exports, export growth trend, exports classified trends, th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export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reasons for recent changes in export are analyzed on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ing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f export Solution strategy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

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调查报告

国际经济学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力一面成绩显著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增长189%;棉花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51.8%,进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24%;食用油籽进口6228.0万吨,同比增13.6%,进口额377.5亿美元,同比增19.9%;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同比增23.1%,进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19.9% 2013年前五个月出口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前五个月,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53万吨,增加5.4%,价值77.3亿美元,增长11.6%;蔬菜28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34.6亿美元,增长15.4% ;鲜、干水果及坚果110万吨,减少7%,价值13.1亿美元,增长10.4%;粮食110万吨,减少13.3%,价值10.2亿美元,下降0.7%上述四者出口值合计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1.3%。 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一是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

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核心提示: 未来我国中成药产业将开始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如云南白药和广东凉茶,一个开始生产牙膏,另一个向功能性饮料发展等等,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中成药产业向消费品领域延伸,对提升医药企业的品牌效应有很大的帮助。 中成药是以我国传统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的总称,包括丸、散、膏、丹等各种剂型,它是我国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实践创造所得。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中成药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一环,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概况 1、行业概况 进入09年以来,我国中成药产量保持着08年的快速发展势头,09年1-4 月,我国中成药总产量达到52万吨,同比上年增长13.7%,其中4 月份的单月产量就达到14.5万吨,同比上年增长12.5%,4月中成药单月产量占1-4 月总产量的28%左右。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在整个医药行业销量都在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中成药产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新医改的推进及国家相应的扶持政策是它销量仍然上升的原因,再加上我国对中药的偏好,所以使得中成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仍然能快速增长。 2、市场概况 4 月,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国家马上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而基本药物制度里面有一半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因此,中成药市场上迎来一次努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浪潮,这可以淘汰小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使中成药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另一方面,近期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 流感疫情也带动我国中成药市场销量的升高,市场上以预防流感疫情的中成药销量明显上涨,大多数家庭都把中成药作为常备品,中成药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中药行业的发展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支持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2010 年10 月9 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医药行业需要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 年)》等中药产业扶持政策接连出台,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 5 月21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从鼓励研发创制、加快申报审评、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质量监管、推动合理用药、完善体系建设、提升综合能力等环节,对保障儿童用药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儿童用药的第一个综合性指导

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中药行业经济周期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药行业经济周期分析 中药制造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以下简图表示,其导入期的特征是:产品品种少,技术不成熟,销售增长缓慢;成长期的特征是:需求量迅速上升,成本大幅下降,利润迅速增长;成熟期的特征是: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利润率增长下降,竞争者数量较多;衰退期的特征是:销量持续下降,出现替代产品。 图表我国中药制造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中药制造行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竞争特征:由于行业基础是粗放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般产品的商业周期短,特别是大宗制品。有效延长产品商业周期的决定因素是“品牌”和“特色”。如“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漳州的“片仔璜”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品牌效应。 需求特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出现,消费者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中药需求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将有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全面的医保,必将提高中药产品的消费量。并且,医疗保健关系人身健康,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药制造行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生产特征:从全国整个中药制造行业来看,亏损企业数量在整个行业企业数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行业的生产状况稳定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中药制造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未来行业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将会向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行业需求将会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行业发展空间很大。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3成,中药出口已达23.32亿美元,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已近1500家。 如今,美国已成为中国中药材出口的第三大市场。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中药材货值总额达 2.7亿美元,占中国中药出口的14.1%,其中,植物提取物占对美出口中药材的78.2%。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我国中药产业的形势向好,中药材市场可谓“大河有水小河润”,由于受人口增长、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全国中药产品需求成倍增长,消费市场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国内中药材市场年需求量在200万吨以上。 虽然成果显著,但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医药服务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学号201021060121 经济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学生姓名:漆梨霞 指导教师:张新平 职称:讲师 2013年3月11日

经济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学生姓名:漆梨霞学号: 201021060121 项目分值 优秀 (100%>x≥90%) 良好 (90%>x≥80%) 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x<60%) 评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 写作态度15 写作态度认真,研 究作风科学严谨。 保证论文完成时间 并按任务书中规定 的进度开展各项工 作 写作态度比较 认真,研究作风 严谨良好,能按 期圆满完成任 务书规定的任 务 写作态度尚好, 遵守组织纪律, 保证论文时间, 能按期完成各 项工作 写作态度尚可, 能遵守组织纪 律,能按期完成 任务 写作马虎,纪律 涣散,工作作风 不严谨,不能保 证论文时间和 进度 调查调研20 调查调研方案可 行,开展和取得的 效果很好 调查调研方案 可行,开展和取 得的效果好 调查调研方案 可行,开展和取 得的效果较好 调查调研方案 基本可行,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 调查调研方案 基本不可行 论证能力30 论点鲜明,论据确 凿,论文表现出对 实际问题有很强的 分析能力和概括能 力,文章材料翔实 可靠,说服力很强 论点正确,论据 可靠,对实际问 题有较强的分 析能力和概括 能力,文章材料 比较翔实可靠, 有一定的说服 力 观点正确,论述 有理有据,对实 际问题有一定 的分析能力,材 料能说明观点 观点正确,对实 际问题有一定 的分析能力,材 料基本能说明 观点 基本观点有错 误或主要材料 不能说明观点 创新10有重大改进或独特 见解,有一定实用 价值 有较大改进或 新颖的见解,实 用性尚可 有一定改进或 新的见解 有一定见解观念陈旧 论文撰 写质量及规范化25 结构严谨,逻辑性 强,层次清晰,语 言准确,文字流畅, 语言准确、生动, 完全符合规范化要 求,书写工整,用 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符合 逻辑,文章层次 分明,语言准 确,文字流畅, 符合规范化要 求,书写工整, 用计算机打印 成文 结构合理,层次 较为分明,文理 通顺,用词比较 准确,达到规范 化要求,书写比 较工整,用计算 机打印成文 结构基本合理, 逻辑基本清楚, 文字尚通顺,达 到规范化要求 内容空泛,结构 混乱,文字表达 不清,错别字较 多,达不到规范 化要求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中国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资料讲解

中国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第一章高技术产业概述 (2) 1.1高技术的概 念 (2) 1.2高技术产品的概 念 (3) 1.3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模 式 (3) 第二章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意义 (5) 2.1 增强贸易发展后劲, 保证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5) 2.2 提高外贸出口效益, 实现国际经济交换价值最大化 (5) 2.3 培育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 (5) 第三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7) 3.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7) 3.2 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特点 (9) 3.3 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形势展望 (13) 3.3.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有利因素 (13) 3.3.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不利因素 (13) 3.3.3 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预期 (14) 3.4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5) 第四章发展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19)

4.1打破贸易壁垒,培养竞争主体高技术产品 (19) 4.2 优先发展优势领域 (19) 4.3 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 (20) 4.4 提高产业链和能力 (20) 第五章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引言 【摘要】:中国高新技术出口增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但背后却存在着难言之隐。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业位于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的低端,高新技术出口对外商的依赖性很大,参与国际分工以加工贸易为主,拥有自主产权和自主品牌份额很少。这是由于中国采取以技术引进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促进模式,更深层次与中国长期实施的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相关。自改革开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要打印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文章来源:中国药材市场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7-1-10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

创新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人们对中药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在对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创新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路――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药产业发展模式营销 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源于自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药学实践的精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产业更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使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医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 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我国中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长超两成。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1192亿元,2010年达3172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4170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为3300亿元、饮片产值为870亿元,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31%。2005―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2005年、2010年及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0%、25.5%和2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但其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与近年来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相比,略显不足。 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的发展不协调,缺乏统筹规划,整个产业链急需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中药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药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各产业环节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针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我认为必须创新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2.1中药科研 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中药产业科学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截止2005年底,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8355件,截止2010年底,授

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

Mar 杨小川 吕允旻 (广东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2006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0亿大关,中成药出口也比同期上升近10%。2007年1月,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1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达到9779.47万美元,同比2006年增长17.88%。业界称中药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事实却并不如此。 安睿、张伟认为我国中药贸易中存在贸易地集中、品种混乱、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等问题。吴文涛认为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脱节,也使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陈蛟、阎志军认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应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在规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何娣认为我国中药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中药出口量升价跌,需要提高中药科技含量,稳定中药产品质量;加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李刚分析了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他认为中国中药的国际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加强发展中药的国际营销,注重营销策略。学者们分别从中药出口的状况、中药企业的发展形势、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和中药出口的营销状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策略。本人认为,影响中药出口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其次中药出口也受到很多技术性壁垒的限制,申请中药出口的程序和保护中药的法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 二、我国中药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中药材质量缺乏保证 1.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不规范。药农种植中药材非常不规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中药的质量。由于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减少,一些濒危动植物的使用又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因此,人工栽培就成为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方式。但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过程中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中药材质量的下降;不顾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盲目引种中药材或者选用的种子质量下降、种性退化,导致药材品质下降甚至不堪药用;药农追求短期效益严重,不考虑生长期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在中药材尚未进入采收期提前采摘,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内在质量。 2.中药材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中药材生产缺乏管理规范,因此导致中药材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中药材的种植还多是分散生产,没有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经营种植模式。许多生产者对中药材的重金属含量知之甚少,导致许多中药产品重金属超标而无法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作者简介:杨小川,广东商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文

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 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之后从我国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贸易壁垒这四方面陈述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产品企业贸易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实施全程安全质量管理,早日与国际同歩等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贸易壁垒 目录 1前言 1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 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1 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1 农产品出口贸易区域分布 2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3 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制约农产品出口 3 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 3 出口农产品比较优势下滑 3 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优势 4 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4 农产品企业融资难 4 农产品企业规模小 5 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农产品出口难度大 5 关税壁垒和农业补贴 5 绿色壁垒 6 技术壁垒 6 反倾销的滥用 6 4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7 4. 1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7 4. 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7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是

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 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 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 (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

我国中药出口问题分析

我国中药出口问题分析 安睿,张伟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通过对近几年我国中药出口贸易数据的分析,提出我国中药贸易中存在的出口总额低、贸易地集中、品种混乱、中成药所占比例少、传统中药资源物种破坏严重等问题。在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加紧打造“绿色中药”的出口品牌;发展道地中药名牌,创造世界级驰名商标;垄断经营;国际市场的开拓;尽快从中药资源大国迈向中药科技贸易强国。关键词:中药;动物药;植物药;出口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6)02-0007-03 作者简介:安睿(1979-),女,现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200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5-10-12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两者占中药资源的99%以上[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的提升,中药的国际贸易量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药出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专家认为,中药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2],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药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1 中药出口问题111 中药出口总额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高。每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10年后其销售规模将快速增至1000亿美元,其中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增长尤为迅速[3]。中国现有1200多家中成药生产厂家,但出口贸易额仅占全球药品贸易额的3%左右[4];目前在欧洲出售的浓缩人参汁90%来自韩国,而美国一家专门生产销售芦荟药品的公司年销售额高达14亿美元[4]。如表1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2年中药材出口额比2000年下降了6814%。2004年我国中药出口实现重大突破,按新调整的出口海关编码统计,中药出口7125亿美元,同比2003年的6116亿美元增长1716%;中药进口2126亿美元,同比2003年的2108亿美元增长816%,中药进口增速首次慢于中药出口[5]。 表1 2000、2002年中国野生动植物中药材出口 贸易额比较(单位:万美元) 2000年 2002年非濒危135712777158濒危476114501158总额 1833141 579116 112 贸易地相对集中,价格不稳定 中药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其它有华人或华裔分布的传统市场,对欧洲、非洲、北美市场出口量都比较小。在2003年十大出口对象国别和地区中,对 第一大市场日本的出口总额达17176万美元[6]。表2所示,1995年与2004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流向的前十位国家与地区可以看出,经过10年,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流向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从出口价格上看,日本和美国都是中药材出口的高价地区,对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等的中药材出口价格较低,对印度中药材出口价格最低[5]。2004年对各地的出口价格[7]见表3。 表2 1995年、2004年中药出口流向 前十位国家或地区排序 1995 2004 1香港中国香港2日本日本3新加坡韩国4韩国越南5美国德国6台湾美国7马来西亚中国台湾8德国印度9英国新加坡10 泰国马来西亚 表3 2004年野生动植物中药材的出口 价格(单位:美元/吨) 国家或地区出口价格 日本3390美国3420中国香港1100中国台湾1100韩国1100印度 770 113 品种混乱 中药出口商品涉及到的品种粗略估计在1000种以上,但因海关商品编号资源的限制,目前单列海关商品编号(包括子编号)的中药品种不足100个[5],这就使得大部分中药出口品种是以归类的方式体现在海关统计中。中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兴起是在最近10年,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优势的主要品种有:甘草提取物、人参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茶叶提取物等。所以海关商品编号中除麻黄提取物、甘 草浸膏等几个品种外,均没有单列海关商品编号[8] ,这使得精确地定量分析植物提取物出口品种情况存在很大困难。114 中成药占出口中药的比例少,进口“洋中药”多于出口中 ? 7?中医药信息2006年第23卷第2期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1第二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加速洗牌在即--------------------------- 2第三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使用须重视安全--------------------------------- 4第四篇:“一带一路”带动中药材行业发展开拓海外市场--------------------------- 6第五篇:中药饮片企业现状分析加速洗牌中--------------------------------------- 7第六篇: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 12 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表: ------------------------------- 12第七篇: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 13 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表:-------------------------------- 13第十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传统市场地位稳固--------------------------- 15第十一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回顾--------------------------------- 16第十二篇:2015年中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7第十三篇:中药材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迎来国家级规划------------------------------ 18第十四篇:我国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多------------------------------------------ 18第十五篇:中药企业“走出去”需要攻克壁垒分析-------------------------------- 19第十六篇:2014年中药材出口需要关注的现象----------------------------------- 20第十七篇:2014年广东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分析----------------------------------- 21第十八篇:中药材价格飙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剧------------------------------------ 22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涉及从种质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中药材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至今,已有10个年头。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2年度国家拟扶持60个中药材生产建设项目的公告。在公布的60个建设项目中,重点扶持的38个品种都是依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扶持的100个大宗和濒危中药材品种选定的,包括30万亩茯苓、20万亩连翘、5万亩山茱萸、3万亩滇龙胆等30个品种、共49个项目的常用大宗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这体现了国家对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