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的定义和范围

企业合并的定义和范围
企业合并的定义和范围

企业合并

第一节企业合并概述

企业合并是经济快速进展时期较为常见的交易事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展,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跨国经营不断增多,企业的收购兼并日趋复杂,客观上需要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开发新的投资领域或市场等。同时,在企业合并会计政策方面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统一规范,以指导企业并购实务。《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要紧规范了对不同类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合并的定义和范围

(一)企业合并准则规范的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操纵权。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上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操纵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

有关资产、负债的组合要形成一项业务,通常应具备以下要素:(1)

投入,指原材料、人工、必要的生产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构成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等其他长期资产的投入;(2)加工处理过程,指具有一定的治理能力、运营过程,能够组织投入形成产出;(3)产出,如生产出产成品,或是通过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来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行成本等其他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要构成一项业务,不一定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要素,某些情况下具备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业务的目的,要紧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回报,如生产的产品出售后形成现金流入,或是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其他经济利益,如能够降低成本等。

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是否构成一项业务,应结合所取得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及加工处理过程等进行综合推断。实务中出现的如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某条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生产线的合并、一家保险公司对另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的合并等,一般构成业务合并。

假如一个企业取得了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操纵权,而被购买方(或被合并方)并不构成业务,则该交易或事项不形成企业合并。企业取得了不形成业务的一组资产或是净资产时,应将购买成本按购买日所取得各项可辩认资产、负债的相对公允价值基础进行分配,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进行处理。

从企业合并的定义看,是否形成企业合并,除要看取得的企业是否

构成业务之外,关键要看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

报告主体的变化产生于操纵权的变化。在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一方能够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操纵,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就涉及到操纵权的转移,从合并财务报告角度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一方能够操纵另一方的全部净资产,被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后失去其法人资格,也涉及到操纵权及报告主体的变化,形成企业合并。实务中,关于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形成操纵权的转移,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综合可获得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推断。

假定在企业合并前A、B两个企业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且构成业务(在合并交易发生前,不存在任何投资关系),企业合并准则中所界定的企业合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1.企业A通过增发自身的一般股自企业B原股东处取得企业B的全部股权,该交易事项发生后,企业B仍持续经营。

2.企业A支付对价取得企业B的净资产,该交易事项发生后,撤销企业B的法人资格。

3.企业A以其资产作为出资投入企业B,取得对企业B的操纵权,该交易事项发生后,企业B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接着经营。

(二)不包括在企业合并准则规范范围内的交易或事项

实务中,某些交易或事项因不符合企业合并的界定,不属于企业合并准则的规范范围,或者尽管从定义上属于企业合并,但因交易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包括在企业合并准则的规范范围之内。

1.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

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指在一个企业差不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实施操纵,双方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上,为增加持股比例,母公司自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处购买少数股东持有的对该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依照企业合并的定义,考虑到该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不涉及操纵权的转移,不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不属于准则中所称企业合并。

2.其他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核算的情况

(1)两方或多方形成合营企业的情况,要紧是指作为合营方将其拥有的资产、负债等投入所成立的合营企业,按照合营企业章程或是合营合同、协议的规定,在合营企业成立以后,由合营各方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共同操纵。在这种情况下,因合营企业的各合营方中,并不存在占主导作用的操纵方,不属于企业合并。

因合营企业的各合营方中,并不存在占主导作用的操纵方,不属于准则中界定的企业合并。

(2)仅通过合同而不是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

业实施操纵,但该操纵并非产生于持有另一个企业的股权,而是通过一些非股权因素产生的,例如通过签订托付受托经营合同,作为受托方虽不拥有受托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但按照合同协议的约定能够对受托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操纵。如此的交易由于无法明确计量企业合并成本,有时甚至不发生任何成本,因此即使涉及到操纵权的转移,也不属于企业合并。

二、企业合并的类型

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划分为两大差不多类型——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

(一)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操纵且该操纵并非临时性的。

推断某一企业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1.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操纵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如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等。因为该类合并从本质上是集团内部企

业之间的资产或权益的转移,能够对参与合并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操纵的一方为集团的母公司。

2.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操纵的相同多方,是指依照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拥有最终决定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猎取利益的投资者群体。

3.实施操纵的时刻性要求,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较长时刻内为最终操纵方所操纵。具体是指在企业合并之前(即合并日之前),参与合并各方在最终操纵方的操纵时刻一般在1年以上(含1年),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报告主体在最终操纵方的操纵时刻也应达到1年以上(含1年)。

4.企业之间的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应综合构成企业合并交易的各方面情况,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推断。通常情况下,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同受国家操纵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合并,不应仅仅因为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国家操纵而将其作为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

(二)非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操纵的合并交易,即同一操纵下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企业合并。

第二节同一操纵下企业合并的处理

一、同一操纵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

关于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权益结合法。该方法下,将企业合并看作是两个或多个参与合并企业权益的重新整合,由于最终操纵方的存在,从最终操纵方的角度,该类企业合并一定程度上并可不能造成构成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最终操纵方在合并前后实际操纵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有关交易事项不作为出售或购买。

(一)合并方在合并中确认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账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从最终操纵方的角度,其在企业合并发生前后能够操纵的净资产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是在合并过程中,取得的净资产入账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存在差额,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中一般也不产生新的商誉因素,即不确认新的资产,但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账面上原已确认的商誉应作为合并中取得的资产确认。

(二)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不变。

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采纳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的,应基于

重要性原则,首先统一会计政策,即合并方应当按照本企业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以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作为有关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进行上述调整的一个差不多缘故是将该项合并中涉及的合并方及被合并方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关于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其对相关交易、事项应当采纳相对统一的会计政策,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中,被合并方同时进行改制并对资产负债进行评估调账的,应以评估调账后的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

(三)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的入账价值与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不计入企业合并当期损益。合并方在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本质上不作为购买,而是两个或多个会计主体权益的整合。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价值量相关于所放弃价值量之间存在差额的,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在依照合并差额调整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时,应首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留存收益。

(四)关于同一操纵下的控股合并,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操纵方开始实施操纵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体现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上,即由合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不管是其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