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8*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为“雁、庐、鉴、筝”4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教学难点:诗的第三部分,理解作者在诗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课前准备:

1、搜集、了解人们从哪些自然现象得到了什么知识。

2、查找阅读有关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同学们,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我们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吗?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课文。

二、前置学习,课堂汇报

1、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前置的学习内容,自学生字词并且搜集人们从自然现象获得

了哪些知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2、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通过自学认识了四个生字,出示幻灯,请大家和一一起读一读。(解释“鉴别”)。

生2:我还知道了,“雁”和“燕”是同音字,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鸟。大家看,这是燕子,它经常在屋檐下做窝。这是大雁,它长得有点像鹅,会游泳和飞行。

师:看得出,你们俩课前学习很认真,成功地学会了这些字词。同学们,这些字词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太好了,字词这一关我们已经闯过了,谁来接着汇报。

生3:这是我收集的资料,大家看,幻灯出示。)

3、师:看来课前的学习让大家收获很多,你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老师真为你

们高兴。老师把同学们课前上传的一些学习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书网结合,自主学习

1、学习方法回顾。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阅读方法:

生1: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

生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生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从变化中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4:根据课后习题来理解课文内容。

师:说得真好,阅读方法也不止刚才说的这些,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这篇课文。请看自学提示:

(幻灯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边读边勾画,并作出批注。

2、结合课文和校本资源,先自主学习,再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完成表格。)

2、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极域全班演示)

小组1汇报:先读文2——9小节,然后汇报填表格内容,简单解说:我们从这几个小节中找到了这些大自然的语言:白云和蚂蚁能预报天气;蝌蚪和大雁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大树和鱼能告诉我们动物和植物的年龄是怎样计算的;三叶虫和漂砾告诉我们,地形的变化。

师:你们小组收获可真多,总结得也很好,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没有,别的小组有补充吗?

组2:我们组有补充。我们组通过校本资源的学习,知道了三叶虫的知识,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三叶虫,古生代的节肢动物,有壳质背甲,身体分头、胸、尾三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这种生物,说明这里原来是一片汪洋。

组3:我们还有补充,我们组通过校本资源的学习还知道了关于漂砾的知识,请看这就是漂砾(图片),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统称漂砾,漂砾常常用做是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漂砾的大小极其悬殊,有的只有拳头那么大,有的则有房子那么大。它可随冰川被搬到很远的地方,在庐山发现漂砾,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寒冷的冰川。

师:同学们,你们这么快就在文中找出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好样的。大自然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呢?

生:我觉得用妙不可言这个词很好。

师:你们说呢。那我们就用这个词。(板书)就让我们再读一读2到9小节,体会一下这美妙的大自然的语言吧。学生自由朗读2——9小节。

这样美妙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它的呢?我们接着来汇报。

生1:读第10

生2:老师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从哥白尼身上也验证了这一点,大家看,这是我课前搜集到的,展示课件,(简介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他不辞劳苦,克服困难,每天

坚持观测天文现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并

在临终前终于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生2:我从阿基米德身上也验证了,这是我从校本资源中学到的,展示课件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相传国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

在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做的金冠并非纯金,国王想检验金冠是否为纯金,但又不

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经大臣建议,国

王请来阿基米德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却无计可施。后来有一天,

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

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

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上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找到了”。一次洗澡竟然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阿基米德定律):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呢,看来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呢,我们也应该观察生活从中获得知识。

生3:科学家富兰克林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大家看这就是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1752年他在费城进行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

的设想。他的这种为科学而勇于实践的献身精神真让我们敬佩。

师:同学们从科学家身上找到了发现、看懂大自然的方法,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就让人们带着给科学们的敬佩之情齐读10到13小节吧。

4、齐读诗歌10——13小节。

5、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虽然是一首诗,但却条理清晰,特别是10到14小节这一部分,采用了总——分——总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希望同学在今后的习作中也采用这种写法,让自己的作文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找到发现、读懂大自然的语言的窍门了。大自然中的景物每天都

在发生的变化,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把你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可以仿照春、秋的小节来写。)

2、学生仿写。

3、全班汇报交流。

七、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中不仅有令人陶醉的美景,它还是知识的宝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还可以留心观察它,研究它,读懂更多大自然的语言,与大自然成为最好的朋友。下一课,我们将一起认识一位大自然的英雄——挺立在西风中的胡杨,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关于胡杨的资料,上传到我们的学习平台上。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到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