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2大类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2大类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2大类

医院感染检测的类型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2大类。

(一)全面综合性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是从多方面对全院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影响因素(危险因素)进行检测,以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部位发病率、各种危险因素、病原体及其耐药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消毒灭菌效果和医护人员的不良习惯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或给予有效的控制,并为制定计划和措施提供依据。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监测包括下列各项。

(1)全院感染发生率的监测:住院病人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和0.5%。

(2)医院感染各科室发病率监测。

(3)医院感染部位发病率的监测: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

(4)医院感染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监测。

(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

(6)漏报率的监测: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监测。

(8)其他监测等。

①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②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③县以上医院和床位数≥300张的其他医院,应逐步开展监测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对监测资料进行趋势分析。

④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和0.5%。

⑤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h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目标监测

目标监测是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对全院的感染情况和存在问题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为了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采取的某种特定监测。医院应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

1.省(市)级以上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每年应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2.监测日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3.县以上医院和床位数≥300张的其他医院,应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4.每项目标监测开展的期限不应少于1年。

5.应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应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7年1-6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根据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共监测手术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按科室统计 2017 年1月- 2017年6月,外科11例,妇产科0例,口腔科0例,均无感染病例。 (表二)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表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级别统计分析 (表四)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分析

分析: 结果显示,医院各类切口44例次,Ⅰ类切口23例,Ⅱ类为21例,无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00 %。 Ⅰ类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91%;全院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9%,(其中外科术前给药率为77.41%,妇产科均为剖宫产术,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给药率为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方面,医生、麻醉、护士均已普遍接受规范、合理接受抗生素合理应用时机的理念,并能自觉执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进步。 另外,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对于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52.63%,非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47.37%。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偏长(超过3天以上的占到50%),不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但与2016年同期比较,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及使用天数均在下降,虽然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但经过手术室条件的改善及对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大家已逐步开始尝试尽量不使用或缩短使用抗生素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下一阶段,希望各相关科室医师继续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对医院感染诊

医院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某医院2013年第二季度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资料汇总 第二季度共监测住在ICU病人224人,发生医院感染10人13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感染例次发病率为%,现总结如下: 1.监测对象:对住进ICU的全部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对转出ICU的病人随诊48小时,监测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 2.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采取主动监测方法,每周1-2次去ICU了解感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指导临床及时做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对转出ICU病人进行48小时追踪;督促并检查ICU监控护士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及ICU患者各危险等级评分登记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每月初对上月监测情况进行汇总。 3.结果:2013年4月-6月期间,住进ICU病人共224人,住院总日数492天,病人日感染率‰,例次日感染率‰,病情平均严重程度分,调整感染发病例次率%,调整患者日感染例次率‰;平均住ICU日数为天,根据平均住院日调整患者感染发病例次率为%,调整患者日感染发病例次率为‰。 ICU医院感染率 表1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监测月份监 测 人 数 感 染 人 次 数 感 染 人 次 率% 感 染 例 次 数 感 染 例 次 率% 住 院 总 日 数 病人日 感染率 (‰) 调整日 感染人 次率 (‰) 病人日 感染例 次率 (‰) 调整日 感染例 次率 (‰) 4 月 78 5 7 179 5 月 81 4 4 152

6 月 77 1 2 161 合 计 224 10 13 492 根据计算公式,每月监测人数=当月新入ICU人数+上月末住在ICU人数;季度合计数=上季度月末住在ICU人数+当季度新入ICU人数,不等于各月份合计总数。由于病人跨月或跨季度住院并在不同的月份发生医院感染,故分月或分季度计算时,在不同的月份分别计算为当月的感染人数,按季度或年度计算时为一个感染病人多例次(多部位)感染,故分月或分季度统计的医院感染病人数多于各季度或全年感染人数。 器械使用率 表2 ICU器械使用率 月份呼吸机使用率 (%)动静脉插管使用率 (%) 导尿管使用率 (%) 4月(42/179)100(179/179)(167/179)5月(60/152)100(152/152)(139/152)6月(64/161)100(161/161)(58/161)合计(166/492)100(492/492)(464/492)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 表3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 月份呼吸机相关肺部感 染率(‰) 动静脉插管相关血 液感染率(‰) 导尿管插管相关泌 尿道感染率(‰) 4月(1/42) (1/179) 0(0/167) 5月(3/60) 0(0/152) 0(0/139) 6月0(0/64) 0(0/161) (1/158) 合计(4/166)(1/492)(1/464)

2019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规程

1、政策 确定以下项目为重点监控的工作内容,包括尿道相关性感染,进行该项目的目标性监测程序。 2、目的 2.1尿道(尿道内插导尿管/留置尿管引起的相关性感染)医院感染率,以掌握本院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2向医务人员反馈治疗或操作的危险性。 3、目标 3.1尿道插管相关性的医院感染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3.2防止或减少医院感染、传染病暴发。 4、管理监控机构 4.1各临床科室、院感科每月负责全院的检查、统计、原因查找形成报表,报院感控制委员会,院感科每月进行检查、监督和不定期抽查、改进措施的制定。医务科、护理部参与检查和行动落实督导。 4.2院感科负责监控、收集资料、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检查监督,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检查和行动落实督导,一旦发现严重事件,相关部门/科室及时上报院感科和医院感染管理委

员会、院感科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通报,共同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5、检查依据 《感染管理手册》 6、监控方式和检查频率 6.1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病例 6.1.1临床科室自查,每天填写使用留置尿管插管病人“监测表”,每月25日前交至院感科。 6.1.2各科医生、护士、检验科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的感染病例在24小时内按《医院感染与报告控制制度》、《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制度》程序,经主治医生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既科主任)报告,并填写“报告卡”报院感科(班外时间、节假日按上述两个制度程序报告)。 6.1.3医院感染或传染病暴发、流行:各科室/部门、院感科如发现同一区域出现医院感染同源感染3例或3例以上(说明:重要病原体1例)、传染病超过《医院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管制规程》中分类及时评估标准,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同时参与预防和控制,院感科接报告后立即核实、监督检查。 6.1.4院感科每天查询出入院病人疾病诊断等动向,检验科每月查阅现患病人(检查重点:感染性疾病病人(含传染病病人)、尿管、动静脉置管病人等),以发现感染病例,督促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和控制措施,并深入相关科室,核实感染病例及消毒隔离执行情况。

2014年3-5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一、调查情况: 1、2014年3月~5月ICU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住院总日数93天,感染人数0人,感染率0%。 2、ICU导管使用情况: ICU监测患者住院总天数93天,ICU患者置中心静脉导管总天数48天,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51.6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例;使用呼吸机总天数1天,呼吸机使用率为1.0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0例;ICU患者带尿管总天数62天,尿管使用率66.6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 ICU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ICU 三管导管使用率 3、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3月~5月ICU 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使用抗生素10人,平均用药4.8天。抗菌药物使用率:66.67% 。其中:治疗用药3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30%;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100%(3例送检)。预防用药7人,预防性用药占70%;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一联用药9人,占90%。二联用药1人,占10%; 四、病原体分布情况: 病原学送检10例,痰标本为8例,血液2例。根据排名病原体依次为:①肺炎克雷白菌2例,比例20%;②大肠埃希菌2例,比例为20%;⑨其它病原体6例,比例为60%。 1、病原菌送检排名:

2、病原菌排名: 五、根据以上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分析,虽无医院感染发生,但仍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感染管理科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严格实行隔离措施 (3)无体位限制时抬高床头30度 (4)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应当每日

ICU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5年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为预防和控制ICU内医院感染,院感科专职人员与ICU护士长、医院感染兼职人员密切配合,对ICU开展了目标性监测,现将2015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数据 (一)监测对象2015年7-12月所有入住ICU的患者,被监测的对象必须是入住ICU 48小时后进行的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时,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于ICU感染。 (二)监测方法 每日填写ICU患者日志,每月再将数据汇总,年终进行总汇总。 (三)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结果 (一)感染率 同期入住ICU患者总数181人,医院感染5例,感染率为2.7%。.感染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发病率 泌尿道插管相关感染发病率0%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0人) ;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0% (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0人) ;

肺部感染发病率0%(使用呼吸机中肺炎人数0人,未使用呼吸机5人,肺部感染的病人与使用呼吸机无关) (三)部位感位感染发生部位一下呼吸道为主 三、分析感染部位在下呼吸道,提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是ICU医院感染主要高危因素,应严格掌握气管切开和插管指征; ICU 患者病情危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底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住院时间长等多种因素共同存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科室要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四、整改建议 1、认真执行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2、严格手卫生制度,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认真执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医院内肺炎、导管相关血流、导尿管相关尿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 标性监测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 0/13== 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 ==1/6==% 2各科室分析 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 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张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外一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19例,有胆道手术9例、胆囊5例、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其中有邱振明10例(胆道手术6例、胆囊1例、结肠3例、乙状结肠0例)、王敏5例(胆道手术2例、胆囊2例、结肠0例、乙状结肠1例)、林祖朝4例(胆道手术1例、胆囊2例、结肠1例、乙状结肠0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有深部及浅表各2例):邱振明2例 (胆道及结肠各1例、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王敏1例为胆道、Ⅲ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林祖朝1例为胆道、Ⅱ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 邱振明: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科室姓名评分 一、单选题 1、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多长时间。(D) 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24个月 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为(D) A MSSA B PRP C VRE D MRSA E MSSA 3、目标性监测是针对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D) A 全部住院患者 B 门诊病人 C 医务人员 D 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二、多选题 1、关于医院感染全院综合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CE) A 监测对象即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 B 监测对象即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C 监测时间至少1年 D 监测时间至少2年 E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可以同时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2、关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BD) A 指的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B 不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 C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D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3个月以上 E 应该在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开展 三、判断题 1、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等均属于目标性监测。(√) 2、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医院应重点培养检验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4、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患者感染信息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6、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ICU感染。(×) 四、简答题: 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1)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制定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和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胆囊切除、疝修补术、骨科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手术436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II类手术252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科手术429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骨科II 类手术232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

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4.4.2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0.00 1.1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1.2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1.3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0.81%,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

==1/123==0.81% 1.4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13.16%,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0.20% 1.5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0.00%,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0.00% 1.6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6.67%,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6.67% 1.7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16.67%,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6==16.67% 2各科室分析 2.1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忠义7例,朱忠3例。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00%。 2.4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10.0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16.67%(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推荐文档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 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 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 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 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

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具体分析如下: (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 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抵抗力差,术中冲洗不够彻底等有关; 病例二:304932,病人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于2013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上段癌、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12月28日请山东省肿瘤医院张百江主任手术,病人术后7天行造影证实吻合口瘘,由于术中颈动脉鞘已被打开,3天后因吻合口瘘引起感染所致颈内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病情较重(经评估后不推荐其手术治疗,家属要求手术,并外请专家)并伴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 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我院ICU院感目标性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

我院ICU院感目标性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6-04-07T10:06:05.5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第20期作者:高秀梅孙风琳[导读] 回顾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住我院ICU病人数223例。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对ICU病房进行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监测,监测结果,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12例,感染率5.38%;为导管相关性呼吸道感染9例,感染率1.95‰;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3例,感染率8.12‰;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为0。 高秀梅孙风琳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753000 【摘要】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院感;目标性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 1方法 回顾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住我院ICU病人数223例。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对ICU病房进行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监测,监测结果,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12例,感染率5.38%;为导管相关性呼吸道感染9例,感染率1.95‰;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3例,感染率8.12‰;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为0。祥见下表 2 分析相关因素2.1 ICU病室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于一病室内,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2.2 手卫生依从性低,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执行不严,可致使手成为各种病原菌传递的媒介,引起交叉感染。 2.3 侵入性操作,ICU患者病情危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正常的防御功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2.4无菌技术操作执行不严格,不注意细节的管理均可引起医院感染。 2.5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抗菌药物使用起点高,用药疗程过长,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从而引发真菌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3 防控措施 3.1 做好人员进入病区的消毒隔离管理。 3.2 重点加强呼吸机管路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目前国际上对预防呼吸机管路性肺炎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病人口腔护理2-6小时一次,采取30度的半卧位(降低口咽部和上消化道定植、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3.3 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4 减少侵入性的操作,缩短置管时间。 3.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临床药师、检验科协同,对临床用药进行督导,指导合理用药,并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抗微生物药物。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质量和综合管理考核体系,将结果进行通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发布日期:2006-6-15 执行日期:2006-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发布日期:2000-11-30执行日期:2000-11-30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操作规程1.目的 调查手术部位感染、ICU(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范围 适用于手术科室、NICU、PICU、CICU、院感科。 3.定义 目标性监测: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4.内容 4.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4.1.1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4.1.2监测内容: 4.1.2.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科室、ID号、姓名、年龄、调查日期、随访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 4.1.2.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表)、围手术

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4.1.2.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4.1.3监测方法: 4.1.3.1临床医生主动上报。 4.1.3.2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4.1.3.3科室出院回访监测。 4.1.3.4每例监测对象及时向院感科上报。 4.1.4资料分析: 4.1.4.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4.1.4.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4.1.4.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4.1.4.3.1 4.1.4.3.2 4.1.4.3.3 %100?=者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100?=者手术数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100?=手术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部位感染病例数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率感染发病率级患者手术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例数级患者蝗手术部位感染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100?=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2015年38539住院患者例中共收到3998个细菌标本,阳性率占总标的 29.23%,共1169个。从其中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191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5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6%。与去年相比,检出的耐药菌株呈下降趋势。 一、 2015年全院分离病原菌的标本类型构成比(图1) 标本数量 70 18 3 19 460 1020304050607080痰液 尿液 血液 分泌物胆汁 穿刺液 标本数量 2015年多重耐药菌分布(图2) 510152025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按照标本类型(或感染部位)进行的病原菌构成比

1、呼吸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48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痰液 粘质沙雷菌 1% 金黄色葡萄球菌1% 铜绿假单胞菌 13% 其它 16%嗜麦芽窄食单胞 菌1% 鲍曼不动杆菌 15%产气肠杆菌 1% 聚团肠杆菌 1%阴沟肠杆菌2%大肠埃希菌 15% 肺炎克雷伯菌 34% 2、泌尿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尿液 铜绿假单胞菌 1% 奇异变形杆菌 8% 肺炎克雷伯菌 7% 金黄色葡萄球菌 1%粪肠球菌 2% 屎肠球菌 5% 不活跃大肠埃希 菌2% 大肠埃希菌 38% 聚团肠杆菌 1% 阴沟肠杆菌 1% 鲍曼不动杆菌2%白色念珠菌 10% 其它22% 3、脓液标本病原菌构成 22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3《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练习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多长时间( )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2. 医院开展目标性监测时,持续时间应连续多长时间以上( )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3.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应多长时间至少开展一次()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4. 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简称为() A.PDR-AB B.PDR-PA C.VRE D.ESBLs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为() A.MSSA B.PRP C.VRE D.MRSA 6.ICU 患者目标性监测,需要多长时间评定临床病情等级一次() A.每月 B.每周 C.每月 D.每季 7.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多少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A.10个 B.100个 C.1000个 D.10000个 8.目标性监测是针对什么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A.全部住院患者 B.门诊患者 C.医务人员 D.高危人群.高发医院感染部位 9.医院应按每多少张实际使用床位,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A.50~100张 B.100~150张 C.150~200张 D.200~250张 10.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 A.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和医院感染患病率监测 B.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C.细菌耐药监测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D. 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1. 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专职人员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A.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 B.查看病程记录和护理记录相结合的方式 C.询问主管医师和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 D.查看医嘱和检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下面哪些说法师正确的() A.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B.具有长期、系统、连续的特点 C.研究内容是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影响因素 D.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E.所以医院都必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2.关于医院感染全院综合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不正确() A.监测对象师所以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 B.监测对象是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C.监测时间至少1年 D.监测时间至少2年 E.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可以同时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3.关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B.不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于细菌耐药性监测 C.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D.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3个月以上 4.下面的定义中,哪些是正确的()

《某医院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某医院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 析》 第二季度共监测住在icu病人224人,发生医院感染10人13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46%、感染例次发病率为5.80%,现总结如下: 1.监测对象。对住进icu的全部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对转出icu的病人随诊48小时,监测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 2.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采取主动监测方法,每周1-2次去icu了解感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指导临床及时做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对转出icu病人进行48小时追踪;督促并检查icu监控护士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及icu患者各危险等级评分登记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每月初对上月监测情况进行汇总。 3.结果。xx年4月-6月期间,住进icu病人共224人,住院总日数492天,病人日感染率20.325‰,例次日感染率26.423‰,病情平均严重程度1.99分,调整感染发病例次率2.91%,调整患者日感染例次率13.278‰;平均住icu日数为2.20天,根据平均住院日调整患者感染发病例次率为2.64%,调整患者日感染发病例次率为12.010‰。 3.1icu医院感染率 表1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监测月份监测人数感染人次数感染人次率% 感染例次数

感染例次率% 住院总日数 病人日感染率(‰)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 病人日感染例次率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 4月5月6月7881775416.414.941.30 8.9717927.93313.53039.10618.9424.9415226.31613.78426.31613. 7842.601616.2113.17512.4226.3495.8049220.32510.23026.42313.299 合计224104.46根据计算公式,每月监测人数=当月新入icu人数+上月末住在icu人数;季度合计数=上季度月末住在icu人数+当季度新入icu人数,不等于各月份合计总数。由于病人跨月或跨季度住院并在不同的月份发生医院感染,故分月或分季度计算时,在不同的月份分别计算为当月的感染人数,按季度或年度计算时为一个感染病人多例次(多部位)感染,故分月或分季度统计的医院感染病人数多于各季度或全年感染人数。 3.2器械使用率 表2icu器械使用率 月份呼吸机使用率(%)动静脉插管使用率(%)导尿管使用率(%)4月5月6月合计23.46(42/179)39.47(60/152)39.75(64/161)33.74(166/492) 3.3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

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也就是在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对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等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目标监测监控和跟踪干预,逐步形成和健全目标监控管理新模式,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与感染监控部门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确保医疗安全。开展目标性监测的具体做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监测计划,在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对全院的感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了解后寻找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和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制定出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监测项目。常见的目标性监测有①ICU医院感染监测包括成人和儿童ICU②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④细菌耐药性监测⑤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检测。 二、开展目标性监测之前做好的准备工作①提前准备看看将要开展的目标性监测在预防感染控制方面是否有什么可以做的工作比如加强手卫生、病人体位、口腔护理、吸痰操作及其它一些感染预防措施方面现在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措施是在监测中可以逐步实施的②确定监测目标后要广泛阅读有关

监测目标的文章看看有些什么高危因素或相关因素,同时到临床去看看具体的操作并与临床沟通,再设计相应监测表格③与分管领导或分管院长沟通或请示取得支持④与科室主任护士长沟通召开相关科室的专题会议,对监测内容、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报告要求等进行培训⑤做好工作分工本科室及临床科室各负责哪些工作⑥与细菌室沟通一下关于监测方面加强细菌学培养的要求。 三、主要监测内容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四、调查登记方法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情况每个感染患者均需填写“感染监测登记表”由各医院根据本院情况制定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患者的一般信息可从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③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患者发热是否>38℃手术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五、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①专人负责认真填写,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 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根据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从2015年4月1日起在我 院开展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外科医护人员做了 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 的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并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 数据。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 调查2015 年4月1日- 2015 年9月30日外骨科、妇产科45 例手术病例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结果 1、外科手术按科室统计 2015 年11月- 2011 年1月,外骨 科42例,妇产科0例,两科室均无感染病例。 2、外骨科手术后感染按手术操作情况统计如下: 手术操作危险等级监测台次数手术后感染例次数感染(%) 1 2 0 0 阑尾切除术0,1, 2 0 0 肌肉骨骼系统手术0,1, 27 6 疝缝术 乳腺手术 0, 2 0 0 其他术0.1 5 0 0 合计42 0 0 3、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汇总情况如下表

三、讨 论 结果显示,医院Ⅰ类切口39例次,Ⅱ类为3例,Ⅲ类0例,感染率为0. 00 %。 手术类型以其他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例次最多,均无感染。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前麻醉诱导期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中使用率为0%;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率为35.71%。 根据手术患者的状态(ASA 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计算的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和调整专率均为0.00%。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下一阶段,院感科将以《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为依据,从加强培训入手为依据,进一步提高手术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熟悉程度,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 位感染标本的方法,及时收集、录入监测信息,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 XX 县中医院院感科 2015年10月16日 科室 切口等级例数 术前(30-120分)用药例数 术中用 药例数 术后用药例数 联 合 用 药 感染 情况 Ⅰ Ⅱ Ⅲ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一联 二联 三联 四 联 是 否 外骨科 39 3 0 24 18 0 42 15 27 20 4 0 42 合计 39 3 24 18 42 15 27 20 4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