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部编版 上册课时训练: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部编版 上册课时训练: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部编版 上册课时训练: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二十五课同步课时训练

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会晤毛泽东,提出了谈判的原则是“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这一原则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

B.承认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引诱中国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3、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抗战的鲜血也将不至于白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篇社论出现的背景是( )

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

D.抗日战争的胜利

4、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 )

A.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B.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C.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

D.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

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B.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

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7、民谣,俗称“顺口溜”,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也是人民群众议论时政、抨击时弊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喻性。如“金圆券,满天飞,钞票到手准吃亏,上午能买一担米,下午就买半担灰”。它所讽喻的是( )

A.人民生活艰难爆发不满

B.解放战争中政府滥发纸币

C.物资稀缺致使通货膨胀

D.连年战争使经济体系崩溃

8、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自身经营的不善

9、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 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 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10、刘伯承曾说:“1947年8月中共中央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拆散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而缓解陕北的经济困难。”材料中的“围魏救赵”是指( )

A.进行土地革命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进行战略决战

D.攻占南京

11、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12、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 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现在我们又要和他们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普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和也好,打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实现。

材料二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120万人发展到400万人以上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成为解放军战士平均占65%到70%。

材料三这次和平协定8条24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

1.材料一中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3.材料三中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自由民主的中国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促进民主、和平建国,故选C项。材料信息并非强调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蒋介石提出“军令、政令之统一”是出于其真实的目的,本质是要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3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的限定和社论的内容可推断,其出现的背景应是《双十协定》的签署,A项正确。《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达成的。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概况的掌握。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所以应选B。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

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D。故答案选C。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 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

7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政治讽喻性”。A项是对民谣的概括,并非讽喻,排除;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可知,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当,物资稀缺并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同样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由材料中“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银行是官僚资本,没有提外国资本及封建主义,可以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涉及。

【解题关键】明确1934年时,“中国银行”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势力,不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也不是单纯的封建势力。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已经废除了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不存在“偿还大量外债”的问题,A项错误;通货膨胀是由滥发纸币造成的,

是政府解决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政府行为,贪污腐化只能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当转移,不会造成财政赤字,B项明显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需要支付巨大的军费,财政入不敷出,于是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C 项正确;官僚资本绝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其发展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根据所学可知进行土地革命属于内部挖潜的形式,不符合“围魏救赵”的方式。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拆散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而缓解陕北的经济困难”体现了通过开辟新战场分散国民党的力量的战略意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所指的效果,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战略决战是在1948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攻占南京为1949年,不符合材料所给时间.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故答案选C项。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

3.只有渡江和接受改编,才能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经济: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改; —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2003年全国高考题)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 C.墨子D.孟子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考和必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以考查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为主。只要记住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即能顺利解出本题。“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家三个基本思想。本题启示:基础知识一定要重视。 【答案】C 例2 (2002年考题)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要求考生从题给定的对象中,通过内容分析,找出切合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思想主张一段言论。“制天命而用之”即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反映了儒家学派荀子的自然观,“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即从政治上反对贵族专政,反映了墨家学派量才任官的“尚贤”思想;“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对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一种构想,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所以A、C、D项均应排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学派韩非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赏和罚的惟一依据是法律,除君主外,任何人都要受法律的约束。故此,B项正确。 【答案】B 例3 (2000年上海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历史事实和阅读、分析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读懂材料,如“道”“刑”“德”“礼”“格”等字的含义。根据材料可知用“刑”来治国,会出现“无耻”,而用“德”“礼”则可达到“有耻且格”,显然,该观点是来源于儒家。 【答案】A 例4 (2002年天津文综卷)“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此可排除选项C。本题又要求回答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故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D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 【答案】B 例5 (1994年全国卷试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试题提供了墨子的两段言论,要求考生据此分析、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春秋战国史简介

春秋战国 历史111 顾逸飞 公园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叫做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与孔子修订的《春秋》年代大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时间为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春秋开始,这以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一开始,由于郑国与周天王的矛盾,郑国与周王在郑国的繻葛(今天的河南长葛县北)进行了一场战斗,混战中,周恒王被郑国的将士一箭射中肩膀,周军大败,天子也威严扫地,周天子从此成了各诸侯国的傀儡。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马上变得强大起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其他诸侯在他的领导下抵御游牧部族的进攻,并先后灭了30多个诸侯国。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开始衰弱,而地处中原偏西北的晋国开始强盛起来。自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与南方的楚国进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的大胜而告终,也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基础。 而在这期间,位于西部地区的秦国也开始发展起来。秦穆公即位后,采取由余之计,大肆扩张西部疆域,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为逐鹿中原铺垫了基石。而南方的楚国在楚庄王统治下,对内整治朝政,对外积极扩张,在邓之战中,楚国打败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这之后,地处江南的吴国和越国又相继称霸,春秋霸主的位子就这样你争我夺。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诸侯国已逐步被大的诸侯国吞并。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历史学家大都把这视为战国的开端,战国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时,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秦、赵、魏、韩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当然,“七雄”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期间,各国新兴的封建势力或用军事暴力或通过变法改革,攫取了统治权,并使国家日渐富强。主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赵武灵王的改革等,其中最成功的要属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并且通过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一灭掉了其余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于是,战国结束,秦朝开始。 春秋战国虽然战事不断,动荡不安,但却孕育了一个个有名的文人墨客,也造就了百家争鸣这样的文化大繁荣的景象。 这就是春秋战国,一个纷纷扰扰、乱哄哄的却又充满了传奇特色的时代。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4.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情景创设: 1.内战的爆发 【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探究1】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提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高三历史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从孔子起,周代的最后三个世纪出现了成体系的思辨思想。以下是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ZYB-B 可调式渣油泵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二、思想 (1) 道家:①老子(春秋):A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B 著有《道德经》一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②庄子(战国):A 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 儒家:①孔子(春秋):A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C 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D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E 编订和整理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②孟子(战国):A 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B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C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D,主张性本善论,在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为亚圣。③荀子(战国):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1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宗法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神权与王权结合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4、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汉朝: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 6、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7、宋朝:二府三司制 8、元朝:行省制度 9、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高潮) 10、清朝:军机处、“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1、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自行补充)(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行补充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自行补充): 大臣以朝议的方式参与国家决策(朝议制度)。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4)郡县制的作用(自行补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 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

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军。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区更加巩固。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基本胜利 (1)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北平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 2.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改变: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一个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阶段。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review lesson plan (old vers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 教案(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1.6 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 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诸侯争霸特点: 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 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 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 (2)春秋五霸: 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 (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 齐桓公称霸 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 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 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 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①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 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 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楚争霸 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晋文公霸业确立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 (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5)影响: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3)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图片情境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等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

断进行变法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较为彻底,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①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 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 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放战争导学案(高一历史)

第八课时解放战争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新华日报》登载蒋介石致毛泽东的书信:“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深念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结合材料分析蒋介石集团是如何玩弄“假和平、真内战”伎俩的? [提示]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先后密令各战区进行“剿匪”的军事部署。 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了哪些政治努力。

[提示] 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1949年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做了重要准备;召开新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②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二 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到 大路旁,贴心的话儿对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有妹妹我 承当。打完老蒋早回家…… ——山东民谣 史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 史料一 国民党拉夫,要么人们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怨声载道,沸反盈天……逃 国民党兵役的人,不少跑到解放区参加解放军…… 史料一表明国民党征兵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解放战争是高一历史的内容,也是高考历史的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世界形势:(... 解放战争是高一历史的内容,也是高考历史的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世界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国内形势:(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二:国共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第一,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第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四,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五,虽有和平谈判一事,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进行和谈,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第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帮助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三: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