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戏剧人物的塑造,大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来进行。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D. 老舍,原名舒庆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代表作《雷雨》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老舍,原名舒庆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雷雨》是话剧作家曹禺的话剧。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B.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周敦颐,他们皆属“唐宋八大家”,题中的“铭”与“说”在古代都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

C. 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屈原就用了大量的独白表达了对风、雷、电的赞颂。

D. 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与德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人物前后态度行为的转变折射社会现实,前者反映人情冷暖,后者体现家国情怀。【答案】 C

【解析】【分析】A.《三顾茅庐》表现刘备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B.刘禹锡和周敦颐都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D.法国作家都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

B. 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

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位既有“千古诗才”又“一身傲骨”的诗人是李白。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据此,B项的杜甫的《春望》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先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再进行比较分析。

4.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中,奔放豪逸是奔放洒脱的意思。但“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更多是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奔放豪逸”这个鉴赏便不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素质能力及文化素养。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对有关书法的名家、书法字体特征、代表人物、作品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这句话把颔联和颈联搞反了,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表中7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主旨是为了劝诫广开言路、严明奖惩、亲贤远佞,以振兴汉业为己任。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7.下列成语出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扑朔迷离——《木兰诗》

B. 不亦乐乎——《礼记》

C. 舍生取义一一《孟子》

D. 一鼓作气一《左传》

【答案】 B

【解析】【分析】B.“不亦乐乎”选自《论语》。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为词牌名,此前所遇“天净沙”、“相见欢”、“如梦

令”、“渔家傲”皆为词牌名。 B. 梁启超旁征博引,从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到儒家的《礼记》《论语》,使《敬业与乐业》具体生动而又富有说服力。

C. “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体育竞赛中蝉联冠军即是卫冕成功。

D.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宋词元曲都很著名,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天净沙是曲牌名。

9.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错误,下片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与朱元思书》虽是一封书信,文中却并无书信格式,但从内容看,又与一般书信无异。

B.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门对”,它是中华民族艺术形式,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C.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借小石潭景色与环境的清幽来表现他孤寂和悲凉的心境。

D. 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春”中“庆历”指的就是年号。【答案】 A

【解析】【分析】A.表述有误,《与朱元思书》虽是一封书信,文中却并无书信格式,内容也都是写景的,描绘出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平时学习时注意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体系并积累下来。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内容: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作用: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2)表明我军是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打击敌人态度坚决。

(3)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4)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的词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

战斗。反映了作者充满无比自豪感和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新闻常识的识记能力。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报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本题的新闻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时电”,电头的内容包括通讯社名称、时间、地点;其作用在于表明报道及时、真实。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事件的阐述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时代背景及敌我双方性质进行分析。答案:表明我军是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打击敌人态度坚决。

(3)本题考查考生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来进行分析,新闻的语言往往要求按照事实来进行报道。所以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4)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语言的辨析能力。根据新闻语言的表述,可以从语言中找出相关的词语,难度不大。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的词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反映了作者充满无比自豪感和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之情。

【点评】(1)考生要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2)考生要认真阅读文本,联系语句的上下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理解新闻语言表达的意思。

(3)考生对应新闻的语言必须要准确,在辨析时要比较词语的表意、程度、范围等的不同,注意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4)考生解答时,找出修饰敌我双方的词语,然后根据词意、词语感情色彩回答。

12.“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分析】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典故: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故答案为:D

【点评】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称“诗三百”。

B. 《逍遥游》出自《庄子》,作者庄子,战国时宋国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D.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而“陛下”则是对皇帝的敬称。

【答案】 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B.“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说法有误,应改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联系平时的积累,可对文学常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C.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 《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答案】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B项“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说法错误。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对各个选项字斟句酌,仔细辨析正误作答。

15.某校九年级开展“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下面是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的截图

材料二:“父母最想要的是什么?”“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是什么”某寻媒体对5家七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是最让父母伤心。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写出二点)

【答案】(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父母对孩子无限付出爱;孩子没有完全认识父母的苦心;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仅是希望得以团聚。

(3)在家孝顺父母,不跟父母顶嘴;主动做家务;主动跟父母交流,多加沟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名言、俗语、古诗的积累。解答本题,学生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注意作答案的名言、俗语、古诗应该是与父爱、母爱有关,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诗句名言,也可以选择课外自己熟悉的名言、俗、语古诗。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中四幅画面告诉我们:子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我们不能让父母走在永远等待幸福的路上;材料二告诉我们: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根据上述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出答案。

(3)本题考查感悟和启示。解答本题,学生需要紧扣“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主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出具体的回报行动,像在家孝顺父母,不跟父母顶嘴;主动做家务;主动跟父母交流,多加沟通等都可以。

【点评】本题是在“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主题下,让学生积累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古诗,阅读材料后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四幅画面告诉我们:子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我们不能让父母走在永远等待幸福的路上;材料二告诉我们: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关键是学生要在“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主题下答题,并能够看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告诉我们的道理。

16.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

(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 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Ⅰ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苍劲jìn 名副其实

B.苍劲jìn 名幅其实

C.苍劲jìng 名副其实

D.苍劲jìng 名幅其实

Ⅱ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协和万邦②和实生物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Ⅲ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Ⅳ第④段结尾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释】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

B.平天下得其门者

C.天下平各行其道

D.平天下各行其道

(4)下面是初二(1)班四位同学在“和文化”班会上的发言,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就是在和同学们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强词夺理,能够真诚地聆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B.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喜欢挑拨离间,致使误会不断,这就是不“和”的表现。

C.有人认为“和”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我对此不以为意,实际上“和”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D.面对风云变幻、纷争迭起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5)班级书法角为配合本次活动,要张贴一幅“和”字书法作品,请你从下面四幅作品中推荐幅,并结合作品的书体特征与上文中“和”的内涵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推荐:________

理由:________

【答案】(1)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2)C;D;B;“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3)B

(4)C

(5)推荐:第一幅;理由:这幅作品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一致。

【解析】【分析】(1)可根据““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等内容进行做答。

(2)①苍劲有力—jìng,名fù其实—副。故选C。②根据““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可知,第一处横线填②;根据“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可知,第二处横线上填③;根据““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可知,第三处横线上填①。故选D。③乙处错误,乙处的破折号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故选B。④本句缺少成分,应将“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改为“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3)根据“率性修道致中和”这一结构,可知上联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据“信斯言也”这一结构,可知下联应是得其门者。故选B。

(4)C项错误,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放在心上,这里应使用不以为然。

(5)“和”的内涵是和谐相生,万物配合,是一种中庸之道,所以所选书法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这一内涵。

故答案为:⑴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⑵C;D;B;“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⑶B;

⑷C;

⑸推荐:第一幅;理由:这幅作品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字义题、图文转换题,可通过材料的理解,结两个解释,可知“和”的本义;

⑵本题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和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答题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了然于胸,是基础性题目;

⑶对联的基本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⑷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⑸所给的四幅书法作品,分别为楷书、隶书、行书与草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幅,抓住其字体特点表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

17.语文综合性训练,按照要求答题。

(1)完成含有“狼”字的两个成语。

(2)学习了“狼”专题后,同学们对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在如果有人认为:狼是一种可恶、凶狠的动物,应该被消灭。你会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答案】(1)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如狼似虎、豺狼当道、虎狼之势、引狼入室

(2)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平时要注意分类进行整理。含有“狼”字的成语有很多,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任选两个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和课外积累。做此题可从生物学角度了解狼这种动物,同时还应大量阅读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从而形成对狼的全面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一点必须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消灭它们,狼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在描述时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故答案为:(1)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如狼似虎、豺狼当道、虎狼之势、引狼入室。

(2)略。

【点评】(1)语文学习中自觉地积累成语,它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如何有效记忆,这就是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归类记忆的方法。比如,动物类、植物类、勤奋类、亲情类等。

(2)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本题要从保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角度谈观点。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们爱祖国,巍峨的群峰在云端穿suō,jìng发的千帆荡起碧波。我们望朝露日晞,听晨钟暮鼓,徜徉壮丽山河。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我们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您,我要用最美的歌儿歌唱我的祖国。

(1)下面“我爱祖国”的书法字体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suōjìng________

穿________________发徜徉

【答案】(1)C

(2)梭;竞;cháng yáng

【解析】【分析】(1)隶书的特点是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据此判断C属于隶书。

(2)根据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梭”必要写出“骏”“俊”“浚”等字。“竞”不要写成“竟”;“徜”不要读成“táng”。

故答案为:⑴C;

⑵梭;竞;cháng yáng

【点评】⑴本题考查有关书法的文学常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汉字的有关常识,了解各种书体的特点,答题时要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

⑵本题考查汉字拼读和书写字词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准拼音,辨明字形,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词典等工具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19.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参加“‘和’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1)“和”为形声字,原作“龢”,古字形由“龠”(yuè,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和“禾”构成,前者表意,后者表声。请依据“和”字字形的构成,判断以下哪一项词义为“和”的本义。()

A.调和五味

B.天气暖和

C.古代军队的营门

D.古乐器

(2)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究“天人合一”,饱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请将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3)下面文字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和”的境界的解读,横线上依次所填词语的正确选项是()

“和”是__________,人类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是__________,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的最大障碍;“和”是,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A.包容、平等、和谐

B.和谐、平等、包容

C.平等、和谐、包容

(4)芳菲四月,春光明媚。请写一段话,描绘春日美景,并用一个含有“和”字的成语或四字短语。(不少于50字)

【答案】(1)D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B

(4)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50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和”字的词语,如: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

【解析】【分析】(1)从“和”的形旁即可得出正确的判断,“和”原作“龢”,形旁是“龠”,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即可推断出“和”的本义是“古乐器”,其它几项都是引申义。故选D。(2)要求写出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实际上是在考查理解性(情景)默写。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此题要注意“篱”与“悠”的书写。

(3)选词填空。“交流互鉴”是一种“和谐”;“傲慢与偏见”正好与“平等”相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是一种“包容”。故选B。

(4)要求写一段话,内容是描绘春日美景。这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运用含有“和”字的词语。如: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完美的词语诗句来形容和赞美春天。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惠风和畅,阳光明媚,它给大地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服装,使大地焕然一新,满园春色,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给人们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我爱这迷人的春天。故答案为:⑴D;

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⑶B;

⑷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50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和”字的词语,如: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

【点评】⑴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⑵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⑶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

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乡》运用了对比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巨大变化。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 《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

D.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B项的“ 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错误。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做此题时,学生应该认真读题,核实各个选项的表述的正确与否。找出错误。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记忆多积累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包括名篇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都要有了解。多读多看课外书籍,对课内名篇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