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

水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个方面,它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津液代谢过程中,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都会影响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在临床实践中,常将津液代谢失常分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代谢紊乱二部分。津液不足,又称津液亏损,通常所说的津液代谢失常,主要是指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

津液不足

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或五志化火耗伤津液;或大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

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其则动风而见肉陶,手足震颤、蠕动等症。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多由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或肺失宣降;或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或肾的蒸化功能减退;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三是水液贮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水停内阻

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2.气随津脱

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津枯血燥

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等所致。

4.津亏血瘀

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致使血容量减少,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瘀。

5.血瘀水停

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

《伤寒论》中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中“心下有水气”是指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此处内近肺胃,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水停

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渴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本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可。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条补述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及药后寒去欲解的表现。“伤寒,心下有水气”说明外为表邪未解,内有水饮停留,与上条相同。表不解自有发热,水饮内停,多不见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此因发热之后,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之故。此时虽渴而不甚,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则愈。

《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便是汗不如法。汗出太多,可产生两种变化。一为汗后外邪虽解,却因汗出太多,损伤津液,出现“胃中干”。胃乏津液之滋而不和,胃不合则卧不安,故可见烦躁不得眠。此时救治之法为“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少少与饮”,

即少量频饮,这既是为了滋其胃燥,复其津液,又是为了防止过饮停水,发生它变。二是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脉浮、微热者,是汗虽大出,但表证未解,另从“微热”可知其证当有所减轻。小便不利、消渴,原非太阳表证的症状,今在汗后见之者,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蓄下焦所致。气化失司,水不下排,则小便不利,由于水停于内,故多见少腹胀满;水停下焦,津不上承,则见渴欲饮水。但因气化不利,饮水后津液不能布达,口渴不除,因此形成所谓的“消渴”。本证是外有太阳表邪不解,内有膀胱蓄水,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两解表里。

72条承接前条补述蓄水证的脉证。发汗后,脉见浮数,为表邪不解之象。“烦渴”乃心烦、口渴之谓。因汗后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烦渴”亦可释作口渴之甚。证属蓄水,故必有小便不利之主证。其治仍以五苓散解表而利水。

74条论蓄水重症而致水逆的证治。此条与前两条比较,不同在于:一是与前两条太阳病发汗后所引起的表邪内传不同,本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即太阳病未经发汗而表邪内传形成既有脉浮、发热,又有心烦、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表里同病之证。二是与前两条消渴或烦渴不同,本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即口渴能饮,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此称为“水逆”,是因气不化津而渴,饮入被拒而吐,其较前述“消渴”、“烦渴”为重,故属于蓄水之重症。此时,虽饮水不能解其口渴,虽呕吐不能除其水饮,其标虽在于胃,但本在膀胱气化不利,故仍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

治。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五药合用,共奏化气利水、通达表里之功。此外,凡病机属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论原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条文中,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解表,医者不察,反用吐下之法,显为误治。吐下致损伤脾胃,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固见心下痞满,气上冲胸。阳虚清气不升,水饮反而上蒙,故起而头眩。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沉紧之脉为里有水寒之患。病本为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治当温化水饮,健运中土,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原文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本条中伤寒厥而心下悸,为水停心下胃脘的病症。太阳病篇127条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可见心下悸是水饮内停的主症之一。胃阳不足不能化饮,水气凌心则悸;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四末,故手足厥冷。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宜先治水,当以茯苓甘草汤温阳化饮,水饮得去,阳气恢复而畅行,则悸厥可愈。若水饮去而厥仍不回,再议治厥。若不先治水,直接治其厥,为先后本末

倒置,不仅悸与厥难愈,水饮还可进一步浸入肠中,传导失职,续发下利。

伤寒论原文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下利,有寒热之分。本条下利伴见心烦不得眠,当属肾阴亏损,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之证。除上述见证外,还当与阳明病篇223条猪苓汤证互参,还当见小便不利。水性变动不居,若水气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犯胃,胃气不降则呕;水气上逆射肺,肺气不利则咳;水热互结下焦,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阴虚有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少阴热化,阴虚为本,水结为实,正虚邪实,固治以利水清热育阴,方用猪苓汤。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3.1节 水钠代谢紊乱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A型题】 1.细胞内外液成分不同,它们之间渗透压的关系是() A.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B.细胞内低于细胞外 C.血浆低于组织间液 D.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E.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穿细胞液 D.血浆 E.淋巴液 3.细胞内液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 A.K+ B.Mg2+ C.Ca2+ D.Na+ E.Fe2+ 4.机体通过下述哪项的移动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A.Na+ B.葡萄糖 C.K+ D.水 E.蛋白质 5.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特征是() A.失水多于失钠

B.血清钠浓度<130mmol/L C.血浆渗透压<310mmol/L D.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E.细胞内液量减少 6.决定脱水类型的因素为() A.体液总量 B.细胞内液渗透压 C.细胞外液渗透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 7.正常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通过下列哪项来调节() A.神经系统 B.血浆渗透压 C.胃肠道 D.神经内分泌系统 E.内分泌系统 8.何种类型的水与电解质失衡最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水肿 9.调节钠水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A.皮肤 B.肺 C.胃肠 D.肾 E.汗腺 10.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剂 B.醛固酮分泌不足 C.肾小管酸中毒 D.消化道大量失液 E.大量失液后处理不当 11.最易发生脱水热的水与电解质紊乱类型是()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1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体液丢失最严重的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组织间液 C.血浆 D.淋巴液 E.第三间隙液 13.低渗性脱水的突出特点是() A.明显口渴 B.ADH分泌增多 C.易发生休克 D.早期尿量减少 E.细胞内液显著减少 14.下列哪种情况属于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A.主要是细胞内脱水 B.口渴明显 C.失水大于失钠 D.囟门、眼窝塌陷,外周循环衰竭较早出现 E.早期尿量减少 15.低渗性脱水时尿钠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M2水钠代谢紊乱

M2 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总是同时或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改变,临床上常将两者的代谢障碍合并讨论。根据体液容量变化不同将其分为脱水和水过多。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根据脱水时水钠丢失的比例不同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水过多临床多见于水中毒(细胞外液呈低渗)和水肿(细胞外液呈等渗)。 一、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原因和机制 低渗性脱水主要见于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适量钠盐所致。体液常通过下列方式大量丢失: 1.经皮肤丢失 见于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后只补水分而不补钠。虽然汗液渗透压约为血浆的1/3,但大量出汗也可伴有明显的钠丢失,若只补充水分则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 2.经消化道丢失 是临床最常见的丢失钠的原因,多数由于呕吐、腹泻引起,部分由于肠吸引术丢失大量含Na+消化液。如果只补水分,将导致低渗性脱水。

3.经肾丢失钠 见于以下情况:①水肿患者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如氯噻嗪类、呋塞米等),由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钠从尿中大量丢失;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液中尿素等溶质浓度增高,可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使肾小 口渴不明显,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故机体虽缺水,但却不思饮。轻症或早期患者不会出现渴感,重症或晚期患者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引起口渴中枢兴奋产生轻度渴感。 2.尿的改变 (1)尿量的变化:在低渗性脱水早期,细胞外液量虽有减少但尚不明显,细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伤寒论》名方真武汤方证原文及释义

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9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_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麻□、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 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 年2 月8 日。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 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茯苓12 克,白芍10 克,生姜10 克,白术10 克,炮附子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 克,炙甘草10 克,增炮附子为10 克,服一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 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讲稿) 教学目的:了解水、电解质的分布和生理功能;熟悉水、钠平衡过程及调节途径;掌握体液和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掌握水、钠代谢紊乱的类型。 重点:水、钠在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及组织间夜中的分布及调节。 难点: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及组织间夜中的离子成分不同所造成的渗透压的差异。教学时间:2学时 概述: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机体正常代谢和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由人体调节功能予以控制并维持平衡。重症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其中部分为多重紊乱。 一、正常的水钠平衡 (一)体液的容量及分布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男性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女性占35%,细胞外液则男女相等,约占体重20%,细胞外液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两部分,血浆约占体重5%,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15%,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与血浆内液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对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很大作用,可称其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却仅具有缓慢交换和获得平衡的能力,其具有各自的功能,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少,如结缔组织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称其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1%-2%。但有些无功能细胞外液的变化导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却很显著,最常见的就是胃肠消化液大量丢失造成的体液量和成分的明显改变。 (二)体液中的电解质成分 细胞外液最主要的阳离子为Na+,主要的阴离子为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主要的阳离子是K+和Mg2+,主要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三)体液的渗透压 细胞膜为半渗透性,水分能在细胞内外间移动,使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

水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体液失衡病人的护理

举例 大面积烧伤早期渗出、急性呕吐、腹泻、肠梗阻 长期胃肠减压等 氯塞酮长期使用 长期禁食 大量出汗 高温环境 三、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1.等渗性缺水 举例:高温天气大量出汗,没补水。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只喝水。 临床表现: 内容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水比例 <5% 5%~10% >10% 前囟、眼窝 稍凹陷 凹陷 明显凹陷 皮肤弹性 稍差 差 极差 尿量 稍少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 无 不明显 明显 2.低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 早期细胞内液量不变 缺水表现 不处理继续失水高渗性缺水只补水 细胞外液稀释 低渗性缺水 渗透压正常 失钠大于失水 不口渴加重缺水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 细胞外液丢失为主休克发生早外周循环出现较早 脑细胞水肿 脑疝 死亡 抗利尿激素 尿量减少 细胞外液低渗

缺水分度 血清钠范围 临床表现 轻度 <135mmoL/L 疲乏、头晕、手足麻木; 中度 <130mmoL/L 除轻度缺钠表现外,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浅静脉塌陷、站立性晕倒、尿量减少等 重度 <120mmoL/L 常发生休克,病人神志不清、木僵、昏迷或四肢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高渗性缺水 缺水 缺水量 临床表现 轻度 2%-4% 以口渴为主,伴有少尿, 中度 4%-6% 严重口渴、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减低、眼窝凹陷、尿少,尿比重高。 重度 >6%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脑功能障碍,如狂躁、谵妄,甚至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四、 治疗要点(3分) 总原则: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根据缺水性质、程度补液。 1.等渗性缺水 (1)轻、中度缺水补充等渗盐水; (2)重度缺水补充平衡盐溶液。 2.低渗性缺水 (1)轻度缺钠补充等渗盐水; (2)中、重度缺钠静脉输入3%-5%高渗盐水。 3.高渗性缺水 (1)轻度缺水,鼓励口服饮水。无法口服者,静脉输入5%葡萄糖或0.45%氯化钠溶液。 (2)中、重度病人除了补水,要适当补盐。 高渗性缺水 口渴明显细胞内液 向外转移ADH 增多尿少 脑细胞脱水 脑功能障 碍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

水钠代谢失调word版

课程内容 >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Disturbance of water and sodium metabolism) 一、脱水(Dehydration) 脱水(dehydration)指体液容量减少,超过体重的2%以上。正常人血清钠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脱即失,失水伴有失钠、水钠丢失比例不同、按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同分为三型: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volemia) 因失水多于失钠,脱水的特征是血钠>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310mmol/l。 1.原因: 饮水不足:水源断绝,无水可饮;口腔,咽部食道疾病妨碍饮水;昏迷、极度衰竭,精神病患者不能饮水或拒绝饮水。 失水过多:皮肤和肺因高热不感性蒸发增加,如体温开高1℃,每日多失水200-300ml;肾脏失水,见于尿崩症病人排出大量低渗尿,每日达10-15升。使用大量脱水剂如甘露醇,高渗葡萄糖引起渗透性利尿。 低渗液排出过多;短时间大量出汗,(高温环境) 2.病理生理变化: 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开高,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引起尿量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渴觉中枢兴奋、引起渴感,患者主动饮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使渗透压相对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 以上均属机体适应代偿反应,通过少尿、口渴、细胞内液外移,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组织间液和血容量减少不明显,发生循环障碍少见。 早期、轻症患者因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不增加。尿Na+增高;晚期、重症血容量减少,醛因酮增加、尿Na+减少。 因此,高渗性脱水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导致细胞脱水。 细胞脱水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加之尿少、常伴发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汗腺功能障碍,皮肤蒸发水减少,散热受限,体温升高)。脑细胞脱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 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太阳)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太阳) 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太阳阳明)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太阳)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 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太阳) 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太阳阳明)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太阳阳明) 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太阳阳明) 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太阳)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太阳太阴) 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太阳太阴) 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 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太阳太阴)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太阳太阴) 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 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太阳太阴) 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 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太阳太阴) 25.茯苓泽泻汤方证: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逆者。(太阳太阴阳明)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着。(太阳太阴) 27.五苓散方证: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者(太阳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临床诸证主药 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 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太阳)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太阳) 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太阳阳明)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太阳)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 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太阳) 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太阳阳明)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太阳阳明) 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太阳阳明) 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太阳)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太阳太阴) 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太阳太阴) 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 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太阳太阴)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太阳太阴) 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 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太阳太阴) 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 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 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太阳太阴) 25.茯苓泽泻汤方证: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逆者。(太阳太阴阳明)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着。(太阳太阴) 27.五苓散方证: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者(太阳太阴阳明) 28.防己茯苓方证:表虚之外邪内饮见四肢浮肿,聂聂动者。(太阳太阴) 29.蜘蛛散方证:自复性疝气,多见小儿。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证:气上冲,心下痞塞,胸胁苦闷者。(太阳阳明) 31.桂枝茯苓丸方证:久有淤血,腹痛胁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太阳太阴阳明) 32.半夏散及汤方针: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太阳太阴) 33.炙甘草汤方证: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太阳阳明)

伤寒论特异性方证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无黄疸肝炎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宜黄芩白芍)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疟疾,茵陈蒿汤疟疾黄疸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汤 (儿麻截瘫颈肩臂痛面瘫) 立冬小雪大雪肺炎喘息(汗眼已闭需发汗)发汗后麻杏石甘汤(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沉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剧痛桂枝加芍药汤阑尾硬痛加大黄,肠伤寒脉缓桂枝汤,霍乱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立冬小雪大雪腹痛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芍药 调胃承气汤胃穿孔之腹膜炎腹痛发热 小承气汤肠梗阻便闭无潮热 大承气汤肠梗阻午后潮热,便闭,下利血性粘液 大黄黄连泻心汤鼻衄 附子泻心汤牙肿痛 橘皮竹茹汤呃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吞咽困难食道疼痛 薯蓣丸纳差 半夏泻心汤胃病口臭 生姜泻心汤胃病腹泻 黄连汤胃下垂腹痛 甘草泻心汤口疮结肠炎腹泻 乌梅丸蛔病 大建中汤恶液质胃硬呕吐 大黄附子汤恶液质肝痛便秘阴黄 麻子仁丸便秘 厚姜半甘参汤疝气 小半夏汤晕车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 辛智科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西安710003) 摘要:方证治法源于古代,为仲景所创立,《伤寒论》使之系统完善,唐宋后历代医家有所发展,近现代医家研究有所创新。方证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 关键词:医学史;方证;伤寒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The Q 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 reatment Method of Corresponding 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eses XING Zhi2K e S haanxi Province Institute of TCM,Xi’an710003 Abstract:Treatment method of corres ponding 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which started from ancient times,was made b y famous doctor Zhang Zhongjin.The system of it was well improved in the book of“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it was developed by doc2 tors in Tang and S ong dynasties.Doctors in modern times have added something new in it.The method is the ess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hich has strong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 ey Words:Medical history;Treatment method in corres ponding;Prescriptions and syndromes;T 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tudy 方证治法是《伤寒论》临证治病的一大特色。方,指方药,证指证候。方证治法是张仲景首创的,方与证相对,方证相连,方随证出的一种辨证治疗的方法。有汤方辨证、方证辨证、方剂辨证、汤证辨证、方证相对之不同的称谓。作为一种辨证方法称方证辨证较妥,作为一种方证治疗方法,在六经辨证大原则之下,称方证治法似为确切。张仲景开创了方证之学,确立了方证治法,创建了辨证诊治体系,方证治法是张仲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而取得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颇具特色,贡献大,影响深远,实用性强,但遗憾的是却未引起医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发扬光大张仲景《伤寒论》所创方证之学,深入研究张仲景辨证施治的精髓,有必要对其渊源及发展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伤寒论》方证治法溯源 古代人们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发现和增多,用药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疾病所出现证候的认识也日益提高,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不同的药物组成复方,并煎熬成汤液,应该说这是治疗水平和方药使用方面的很大进步,也为方证治法奠定了基础。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最早较为完备的医方专书,现存医方283方,病名 103个,用药247种,涉及临床各个学科,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1]。有学者认为其成书年代的上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甚或西周乃至更早[2]。全书各个医方没有方名,也未有“汤方”、“汤液”之类字样。《五十二病方》疽病标题下载:“冶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饮之,须已□。”《五十二病方》从伤痉到瘿儿瘛,都是先述证,后述方药。这首治疽通用方,是最具学术价值的古医方,按不同的疽病,调整药物之间的配伍及剂量比例。显然这是早期辨证施药的思想萌芽,《五十二病方》中的“随症倍药法”是张仲景“辨证论治”学说的先导,也是《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最早渊源[3]。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4]。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在一座东汉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30多个,方剂少则2味药,多则15味药,大都是治疗疑难杂症的方药,如治麻风、风湿、久泄、久痢、久咳等病。简文:“治伤寒逐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方寸匕,酒饮,日三饮”。牍文:“治久泄肠辟,欧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9卷第3期 JOU RNAL O F J IA N GXI UN IV ERS I T Y O F TCM2007Vol.19No.3  ● 学 术 探 讨 ●

第一节 水、钠代谢失常

第一节水、钠代谢失常 水、钠代谢失常是相伴发生的,单纯性水(或钠)增多或减少极为少见。临床上多分为失水(water 1055)、水过多(water excess)、低钠血症(hyporiatremia)和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等数种。 一、失水 失水是指体液丢失所造成的体液容量不足。根据水和电解质(主要是Na+)丢失的比例和性质,临床上常将失水分为高渗性失水、等渗性失水和低渗性失水三种。 [病因] (一)高渗性失水 1.水摄入不足 ①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②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 2.水丢失过多 (1)经肾丢失:①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高钙血症等致大量水分从尿中排出;③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鼻饲综合征); ④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物致溶质性利尿。 (2)肾外丢失:①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②烧伤开放性治疗丢失大量低渗液;③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

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2~3倍)。 (3)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二)等渗性失水 1.消化道丢失 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减压、造瘘)或肠梗阻等致消化液丢失。 2.皮肤丢失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变。 3.组织间液贮积 胸、腹腔炎性渗出液的引流,反复大量放胸、腹水等。 (三)低渗性失水 1.补充水分过多 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时,补充过多水分。 2.肾丢失 ①过量使用噻嗪类、依他尼酸、呋塞米等排钠性利尿药;②肾小管中存在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如尿素),抑制钠和水的重吸收;③失盐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临床表现] (一)高渗性失水 1.轻度失水 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当失水量相当

《伤寒论》名方猪苓汤方证原文及解释

猪苓汤 (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克 【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23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4 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按: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韩某,女性,31 岁,病历号5157,1965 年l 月25 日初诊。尿急、尿痛四个多月,13 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去年11 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 余次,夜达30 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 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减: 猪苓10 克,茯苓皮10 克,泽泻10 克,生苡仁45 克,滑石15 克,阿胶珠10 克,大黄1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著汤,2 月17 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一倍。

【病理生理学题库】_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一)名词解释(1-7) 1.脱水(dehydration) 2.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3.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4.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5.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6.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7.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 (二)单选题(1~33) 1.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40%;B.50%;C.60%;D.70%;E.80%。 2.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A.4%;B.5%;C.6%;D.7%;E.8%。 3.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穿细胞液;D.体液;E.血浆。 4.血浆中最多的阳离子是: A.Na+;B.K+;C.Ca2+;D.Mg2+;E.Fe2+。 5.血浆中最多的阴离子是: A.HCO3-;B.Cl-;C.HPO42-;D.SO42-;E.蛋白质。 6.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B.K+; C.Ca2+;D.Mg2+;E.Fe2+。

7.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Na+;B.K+; C.葡萄糖;D.蛋白质; E.水。 8.正常人每天最低尿量为: A.1000ml;B.800ml; C.500ml;D.300ml; E.100ml。 9.正常机体水、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来调节的? 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 C.神经-内分泌系统;D.肾、肺; E.胃肠道。 10.体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有蛋白质浓度的多少;B.含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子数的多少;C.含有电解质的分子电荷数的多少;D.体摄入食盐量的多少; E.以上都不对。 11.以下何种情况可能使机体ADH分泌增多: A.饮水过多;B.低渗性脱水早期; C.摄入NaCl过少;D.严重呕吐腹泻所致休克早期; E.以上都不可能。 12.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减少 A.以血浆部分最明显;B.以细胞内液部分最明显; C.以组织间液部分最明显;D.细胞内外液都明显减少; E.以上都不对。 13.易引起休克症状的水、钠代谢紊乱类型为: A.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及水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4.下述情况何种易引起高渗性脱水 A.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尚能饮水;B.用利尿剂速尿大量利尿时; C.用输注甘露醇利尿时;D.沙漠迷路,水源断绝时; E.以上都不对。 15.高渗性脱水时,体液最明显减少的部位是

伤寒论方证注释求真

伤寒论方证注释求真 太阳病篇: 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太阳病不是平常所说的一种病,是一个范围的病。只要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就是太阳病范畴。 太阳病有分为两个类型: 1.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 2.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按:温病包含了阳明病及瘟疫病。 按: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的存在,不属于太阳病。其区别在于恶寒与否,治法因此截然不同。如果把温病当成太阳病来治,就为误治。下面的就是例子。 风温:误发温病之人汗后,导致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言语难出。 按: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说明里热盛。里热盛,则排水于外,故见身重,而身重,说明体表的水分多,尚未到里实的地步。多眠睡,鼻息必鼾,言语难出,因为体内津液丧失过多,是“壮火食气”的缘故,“气”指的是津液。此时人体就像一个“烧水壶”,里面的水烧干了,热的更快更猛烈。 按:此以白虎汤治之,若口燥渴者,加人参。注意,若实热明显,生石膏必用大剂量方能奏效,否则杯水车薪。张锡纯用大剂量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用之至4两,最少也是两半。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此为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也。 定法: 1. 太阳病,经汗后、下后等,表仍不解,宜用桂枝汤。 2. 若表证里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表证未解,尚不可攻里,当先解其外,后再攻里。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里证若是虚寒,则应弃表先救里也。举例:太阳阳明合病,须先解其外,外已解,后可攻其里。少阴太阴合病,则当舍表,急用四逆汤救里也。 3. 临床上问小便的重要性。第一、辨别表热与里热:若小便红赤,属里热也。反之,则为表热。第二、小便不利会导致汗不出,同样,小便自利会导致自汗出。(后面会遇到) 4. 关于暝眩问题:凡是病程较长、病重、或经过误治身体虚的,或者病重但是药用的轻的,要是吃药中病时,常常发生暝眩状态。此时不要害怕,继续用药必愈也。如下所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