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

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

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18.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

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20.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

21.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

23.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时。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时发高烧,5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2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27.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28.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

30.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31.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32.挟斑带疹:治疗以凉血化斑为主,,佐以清营透疹。

33.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的治法。

34.分消走泄:通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分清三焦气分湿热的一种治法。

35.风温:指由风热病邪引起,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6.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7.暑温: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8.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9.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感热病。

40.暑湿:是感受夏季暑热兼湿邪为患,初起以邪遏肺卫或邪干胃肠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41.伏暑:是发于秋冬季节临床却具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4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一种温毒疾患。

43.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44.暑瘵:暑热毒邪壅积于肺,损伤肺络,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因其症状如痨瘵,故称暑瘵

45.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的治法三禁,即禁汗、禁下、禁润。

46.丹沙:丹者,红也;沙者,细小红疹。在皮肤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红色疹子。

问答题:

1. 为什么说下焦病“邪少虚多”?

答:下焦病证是温病的后期阶段,其病理基础是阴虚,病症特点为邪少虚多。因温为阳邪,最喜伤阴,邪热久羁,势必损伤阴液;邪气大部分已去,留下阴虚,故说“邪少虚多”。

2.银翘散VS桑菊饮

答:银翘散:芥穗、豆豉、薄荷解表透邪;牛蒡子、甘草、桔梗清宣肺气以止咳嗽;银花、连翘、竹叶辛凉以清表热;芦根生津止渴。用于风温初起,卫气郁阻,全身症状明显者。

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透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芦根生津止渴。用于但咳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

上二方均治风热表证,前者为“辛凉平剂”,方中荆芥、豆豉透解表邪,银花、竹叶清透表热,解表清热作用较胜;后者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开宣肺气,止咳作用为优。临床注意选择使用。

3.麻杏石甘汤配伍之妙

答:在于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入肺经,石膏辛寒入胃经,麻黄辛温而不可发汗,功在宣肺平喘;石膏不清胃热而泄肺热。

4.风温气分证——肺热发疹能否用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

答:①不可。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辛散,石膏辛温,而斑疹治疗忌辛散,用后可致斑疹发散。

②不可。黄连解毒汤方药苦寒沉降,偏于中下焦,而肺热发疹属上焦病证。

5.三宝如何选择

答: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合成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用于痰热较重者(昏谵、躁扰)。至宝丹长于化痰浊,用于痰浊较重者(昏聩、苔黄腻)。紫雪丹兼能熄风,用于昏迷兼动风者(神昏、痉厥)。

6.春温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证见大便秘结、小便涓滴不畅,“二便不通”,对大便不通予以攻下,干小便不通并未利尿,只清热者何?

答:大凡“二便不通先通大便”腑实热结得去,小便自可通利,小便自可通利。该小便涓滴不畅乃津液亏损所致,断不可再利尿伤津,吴鞠通:“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即言此。

7.桃核承气汤VS桃仁承气汤(春温:营血分证治——热与血结)

答:《温病条辨》中桃仁承气汤由《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成,桃核承气汤方中桂枝性温,用于寒性蓄血;桃仁承气汤方中赤芍丹皮当归性寒,用于温性蓄血,两者自有区别。

8.动风虚实鉴别:症、机、治、方(春温热极生风(实)阴虚内动(虚)

证候高热,头晕胀痛,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形瘦神倦,手指蠕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舌干绛无苔,脉虚

病机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治法清热凉肝熄风滋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9.暑温——暑伤心肾证VS春温——阴虚火炽证

答:暑伤心肾证与春温“阴虚火炽证”极为相似,皆为肾阴亏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但前者肾水先亏,水不济火而心火亢,阴虚阳不入阴,以不得卧为主症,方以黄连阿胶汤之鸡子黄交通心肾引阳入阴而治不得卧;后者是因暑热余邪同时上助心火下劫肾水,暑热伤津则以消渴不已为主症,方用连梅汤之乌梅,生地,麦冬酸甘化阴而治消渴。

10.吴鞠通《温病条辨》攻下大法适应症及其功效

1.调味承气汤:用于热结腑实证——通腑泄热攻下;

2.宣白承气汤:用于风温肺热腑实证——清热宣肺攻下;

3.牛黄承气汤:用于风温热闭心包兼腑实证——开窍攻下清心;

4.增液承气汤:用于春温阴虚腑实证——增液滋阴攻下;

5.导赤承气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小肠热盛——攻下腑实,清泄小肠;

6.桃仁承气汤:用于春温,热与血结——通下逐瘀,破血逐瘀;

7.新家黄龙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攻下;

8.解毒承气汤:用于暑温热结腑实证——清热解毒攻下。

11.温燥VS凉燥温燥凉燥

病邪燥热病邪燥凉病邪

病机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燥凉袭肺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发热轻而恶寒重,无汗,咳嗽痰稀,舌不红脉不数口渴,苔薄白,右脉数大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胃宣肺达邪,化痰润燥

方桑杏汤杏苏散

12.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VS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

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

病邪燥热病邪风热病邪

病机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口渴,苔薄白,右脉数大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胃辛凉解表,疏风泄热

用方桑杏汤银翘散、桑菊饮

13 .辨湿热之多少

湿重于热热重于湿

发热身热不扬兼恶寒壮热不恶寒

头身痛头重痛,四肢沉重头胀痛,四肢肌肉酸痛

口渴不渴,不欲饮,喜热饮口渴喜冷饮,饮不多

胸腹痞满痞而烦

二便大便溏,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缓

温病学重点剖析

第一单元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 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 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 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 四、分类: 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五、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寒性质的和风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伤寒,金匮,张仲景! |+ u, I1 i; F; h 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复习重点、试题-温病学重点word打印版

温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二、简答 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温病学重点条文.pdf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1. 《温热论》 - 温病大纲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温热论》 - 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 《温热论》 - 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 《温热论》 - 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风夹温热而燥生, 清窍必干, 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 《温热论》 - 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 不可不知。 6. 《温热论》 - 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温病学条文背诵

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摶,势必孤矣。(2)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与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与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7)大凡瞧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9)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摶,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10) 湿热论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学重点(课资相关)

课堂资料# 1 一、 名词解释 1、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 里的温病。 3、 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 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 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 象。 5、 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 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 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 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 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 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 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 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 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 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 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 昏肢厥等。 3、比较题: 加用银花、竹叶、豆豉、荆芥、牛蒡等――泄卫力强,重在清疏卫表以退热,――-以表热重为主 加用桑叶、菊花、杏仁――宣肺力强,重在清宣肺气以止咳―以表热较轻,咳嗽 较甚为宜 有藿香、豆豉――泄卫透表湿力强――蔻 仁、厚朴、半夏用量较轻――化里湿之力 稍逊――重在宣化表湿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均属辛凉均;含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银翘散 桑菊饮 均用于湿温病初起,湿遏卫气之证 藿朴夏苓汤 三 仁 汤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温病学重点条文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1、《温热论》—温病大纲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得深浅层次及治法 大凡瞧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得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得治法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得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得鉴别要点 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温邪流连气分得治法,战汗得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与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得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与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温热论》—三焦之邪里结阳明得治法,及湿热病与伤寒下法得区别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