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2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2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2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土壤特性在空间分布是非均一的,例如在平面上土壤的质地、剖面上土层的厚度,以及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土壤水基质势(负压)、含盐量等在同一时刻,即使是相距很近的点,其数值也是不同的。这种土壤特性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为了探讨土壤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必须进行田间试验,布设观测点和取样点,由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存在,观测和取样点数目不宜过少,但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也不宜过多,这样,就存在确定合理取样数目、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利用土壤特性的变异规律对田间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分析等问题。以下将分别对这些问题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和合理取样数目

一、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分析[55

,63,68,69]

土壤特性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多次试验所取得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将土壤特性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Z ,在空间上变化看作是独立的变化,则其变化特征可由其概率密度函数产P (x )表示。

X 为土壤特性x 的可能取值,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为p (x )。发生随机变量X 的取值小于或等于X 的事件的概率为

?∞

-=≤x

dx x p x X p )()( (2-7-1)

概率P (X ≤x )称为累积概率,概率密度函数P (x )为一非负函数,P (x )≥0,且 P (-∞〈x 〈∞〉=

?

-dx x p )(。累积概率函数P (X ≤x )。有时写成:

)()(x P P x F ≤=

F (x )称为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

随机变量有多种分布形式,对于土壤特性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正态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概率密度表达式为

2

2

2)(ex p[21

)(σσπm x x p --=

] (2-7-2) 式中δ、m ——常数

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记为X ~N (m ,δ2)。在m=0,δ=1时的正态分布,称之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 N (0,l )。

??

-∞

---==x x

m x dx x p x F 2

2

2)(ex p[21

)()(σσπ] (2-7-3) 2.对数正态分布

在数据取对数后服从正态分布的,其概率密度的表达式为

2

2

2)(ln ex p[21

)(**--*=

σσπm x x x p ] x>0 式中δ*、m*—一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常数。

判断随机变量X 是否属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可以根据试验或观测值或对观测数据取对数计算累积概率,并点绘于正态概率纸上,如观测参数值与相应累积概率呈直线则为正态分布。如对数值与累积概率呈直线关系,则为对数正态分布。若随机变量X 为正态分布,式(2-7-2)中m 和δ。分别为随机变量X 的均值和方差;若随机变量为对数正态分布,则m*和δ*为Inx 的均值和方差。如随机变量X 有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x 1,x 2,…,x 。,其分布属正态分布,该随机变量总体的均值和方差可用样本的均值x 和方差S 2进行估计:

∑==

N

i i

x

N

x 1

1

(2-7-5)

1

1

2

-=

N S 21

)(x x

N

i i

-∑= (5-7-6)

同理,随机变量为对数正态分布时,m*和δ*也可用x*和 S*2进行估计。 标准差(方差δ2的平方根)与均值之比称为变差系数C v ,:

m

C v σ

=

(2-7-7)

土壤特性的变差系数Cv ;可以反映土壤特性变异性的大小。

二、合理的取样数目

在根据一定容量N 的样本分析土壤特性时,样本的均值x n 和方差与总体的均值m 和方差是有一定差别的。如将x n 也作为随机变量,则取样数N 越大,x n 越接近于m ,x n 的方差越小。土壤特性分析的要求一定,即样本的均值x n 和总体的均值m 之差必须小于或等于一定精度μ时,则达到这一精度要求的取样数目N 必须使发生小平或等于这一精度μ的事件的概率达到所要求的置信水平,即

L n p m x p =≤-}|{|μ (2-7-8)

在取样数目足够多时,根据概率统计原理可知,随机变量N

m

x u N /2

σ-=

为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方差为1)。根据正态分布特点

在P L 已知时,可自正态分布双值分位数表查得满足置信水平P L (显著水平a=1一P L )时

N

m

x N /2

σ-值μα即

P u L a N N m x p =??

????????≤-/2

σ (2-7-9)

自式( 2- 7-9)可求得满足置信水平 P L 和一定精度μ要求的取样数目:

2

2???

? ??=μσα

u N (2-7-10) 例如,置信水平P L =95%时,μα查得为1.96,则

2

84.3???

?

??=μσN

(2-7-11)

若取μ=km (k 可取5%、10%等),由于Cr=δ/m .所以取样数:

2

84.3??

?

??=m C N V (2-7-12)

当k 取10%.Cv=0.l 时,合理取样数N=4;

Cv=l.0时,合理取样数N=40

在实际工作中,总体方差是未知的,须用样本方差S 2代替。由概率统计原理可知,随机变量t=(xn 一m )/√S 2/N 服从t 分布。满足置信水平P L ,(显著水平a=1—P L )的t αv ,可自t 分布函数累积概率表2-7-1查得。

P t L a N N S m x p =??

????????≤-ν,2

/

(2-7-13)

式中t αv 一—当显著水平a=l 一p L ,自由度v=N —1时的t 值。

自式(2-7-13)可得达到精度μ要求的取样数目:

2

2,???

? ??=μναS t N (2-7-14)

由于t 为取样数 N=v +l 的函数[70]须通过试算求得。

例如,根据试验资料,土壤特性标准差为S=0. 05,要求试验精度为μ=0.01,显著水平α=0.1。达到以上要求的取样数N 值为

2

,2

2

2501.005.0ναναt t N =??

? ??=?

70,678.11,1.0==-N t N

第二节 土壤特性的空间结构和Kriging 内插法

在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分析中,常将土壤特性参数在空间上的变化看作是随机的、互相独立的。但是,实际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各点的参数值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只有在取样点间的距离超过一定数值时,各点取样才能认为是独立的。以下将分析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亦即土壤特性的空间结构。

一、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的自相关分析

在进行土壤特性参数测定时,如沿某一方向以等间距Δx 布置测点,总测点数为N 。测点位置分别以x 1,x 2,x 3…,x n 表示。

如图2-7-l ,测得各点参数值为Z (X 1),Z (X 2),…,Z (x N )。两组共N -1对相对应的参数系列,对这两组参数值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的相关系数称为间距为h=ΔX 的自相关系数。如取间距h=2ΔX ,将形成两组共N —2对相互对应的参数系列,可求得间距为h=2ΔX 的自相关系数,其余类推,可得间距为任一间距h 时的自相关系数r (h ),其表达式为

()()()[]

()[]()[]

h x Z D x Z D h x Z x Z C h r ov ++=

, (2-7-15)

()()[]()[]μμ-+-=

∑-h x

Z x Z N

h C i

N

i i

ov 1

1

(2-7-16)

式中D[ Z (X )]、D[ Z (X+h )]——分别为随机变量Z (X )和Z (X 十h )的方差;

C 0v [Z (X ),Z (X 十h )]——这两个随机变量的协方差,可简写为C 0v (h );

μ——参数Z (X )的均值。

在两组系列足够长时

()[]()[]2σ=+=h x Z D x Z D

(2-7-17)

可简化为

()()

2

σ

h C h r ov =

(2-7-18)

自相关系数r (h )随间距h 而变化,故又称自相关函数。h →0,r (h )=1。r (h )随 h 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存在相关关系时,r (h )=0,参数值是互相独立的。若土壤特性参数Z (x )的测定不是沿一个方向,此时间距

h 为矢量,仍可沿不同方向采用式(2-7一15)进行自相关分析,只是式中为矢量。

二、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的半方差分析

反映土壤特性空间结构的另一指标为半变异函数或半方差,进行空间变异分析时有以下两项基本假设。 1.均值稳定

认为土壤特性参数Z (x )的均值E[Z (x )]存在,且为常数Δ,即

()[]()[]?=+=h x Z E x Z E

(2-7-19)

根据这一假定可推论Z (x )与Z (X 十h )的协方差存在,且为有限值,即

()()[]()[]()[]{}?-+?-=+h x Z x Z E h x Z x Z C ov ,

()()[]2

?-+=h x Z x Z E

=()h C ov

(2-7-20)

2.D[Z (x )—Z (X 十h )]存在,且为有限值

两系列Z (x )与Z (X 十h )对应值之差的方差风D[Z (x )—Z (X 十h )]仅与h 有关,记为2γ(h ),即

()()()[]()()[]{}

2

2h x Z x Z E h x Z x Z D h +-=+-=γ (2-7-21)

由于γ(h )= D[Z (x )—Z (X 十h )]/2,故称半方差;γ(h )随h 而变化,有时亦称

为半变异函数。

将式(2-7-21)右端展开,并利用式(2-7-19)和式(2-7-20),可导出:

()()()h C C h r ov ov -=0

其中 ()()[]{}

2

0?-=x Z E C ov

(2-7-22)

将式(2-7-18)代入式(2-7-22),并利用γ(0)=l ,则可导出半方差与自相关系数理论上关系:

()()[]h r h -=12

σγ (2-7-23) h =0,r (0)=1,γ(0)=0随着h 的加大,半方差γ(h )也随之增大。当h ≥a 时,r (h )

=0,则,r (h )=δ2(或 S 2)。因此,由半方差图可以判断出该参数空间分布的相关距离 a 。 在根据实测资料进行土壤特性变异性分析时,半方差值可自下式计算:

()()()[]{}

2h x Z x Z E h +-=γ

()()[]2

1

21∑=+-=N

I i i h x Z x Z N (2-7-24)

在求得不同间距h 时的半方差γ(h )后,常将γ(h )与h 的关系用经验公式表示。例如,雷志栋等根据商丘县大吴庄5.2km 2范围内 46眼观测井 1979年 10月 1日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求得γ(h )与h 关系点据如图2-7-2所示,并将γ(h )与h 关系概化为以下经验公式[67]: ()h a

C h 1

=

γ a h <

()1C h =γ

a h ≥

(2-7-25)

式中α—一为相关距离(如图2-7一2中所示);

C 1——取观测值的方差(图2-7-2)。

三、Kriging 最优内插法

研究变量Z (x )有N 个测点。x 1,x 2,x 3,…,x N 。为已知,需求在x 。点Z (x 。)的估计值。假定Z (x 。)*的估计值是N 个有效数据的加权平均值:

()()∑=*

=N

i i i x Z x Z 1

(2-7-26)

为了找出一组能达到最优估计的权因子λ,必须满足无偏估计和方差最小两项基本要求 (1)无偏估计,即无系统误差,可表示为

()()[]

000=-*

x Z x Z E

(2-7-27)

将式(2-7-26)代人式(2-7-27),有:

∑==N

i i

1

(2-7-28)

(2)估计方差最小,即

()()[]

()()

[]{}min 2

0000=-=-*

*x Z x Z E x Z x Z D

(2-7-29)

式中方差引入了线性组合()()∑=*

N i

i i x Z x Z

λ0为了区别一般方差,故称之为Krige 方差。

根据空间变异分析理论.式(2-7-29)经推导可得:

()()[]

()011

0,x x x Z x Z D i j N

i N

j i o γλλ∑∑==*

-=-

(2-7-30)

式中:λ(x i ,x j ),λ(x i ,x 0)分别代表向量的一端扫过x 0和x i ,另一端独立地扫过点x i 时半变异函数(半方差)值,二者均可由试验资料采用式(2-7-24)求得的λ(h )半方差图或与公式(2-7-25)相类似的经验公式求得。

为使估值最优,所选取的系数λi 应满足式(2-7-30)和式(2-7-28)。为此,选用拉格朗日乘数法,令

()()()[]

??? ??---=∑

=*

n i i i x Z x Z D L 10012,λμμλ

(2-7-31) 式中μ一待定的拉格朗日乘子。

取L 对λi ,μ的偏导数,并使其为零。由δL/δλi =0得:

()()j

i

j

i

N

j j

x x x x ,,1

γμγλ=+∑=

(2-7-32)

由0=??i

L

λ,得: 11

=∑=N

i i

λ

(2-7-28)

于是可得一个N+1个未知数(N 个λ,一个μ),有N 十1个方程的方程组,写成矩阵形

式为:

求解矩阵(2-7-33),即可求得各项系数λi 及μ。利用式(2-7-20)和式(2-7-32)可得估计方差:

()()[]

()μγλ+=-=∑=*

N

i i i x x x Z x Z D 1

000,

第三节 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导水率的标定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基质势和含水率之间的关系ψ~θ和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k ~θ,都是分析土壤水分运动问题的基本参数,这些参数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所谓“标定”即是通过对每一点选取适当的比例系数(或标定系数),将空间变异的ψ(θ)和k (θ)关系,标定为对各点土壤均适用的ψ~θ和k ~θ关系。这样就可用统一的ψ~θ、k ~θ关系和随各点变化的标定系数a 代替各点均不相同的ψ~θ和k ~θ关系。以下简要介绍标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标定

(一)土壤水基质势ψ的标定

土壤水基质势ψ(常以水头h 表示)是由土壤介质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持作用而引起的。这种吸持作用常近似地简化为水气界面的毛管作用,可表示为

r

σ?2-

= (2-7-35)

式中 δ——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r ——毛管半径或弯液面的曲率半径。

若在两不同点上的土壤,其孔隙大小、形状及其分布在几何上相似,如图2-7-3所示,如土壤中水分状态也是相似的,则

θθθθθθ??2

121====或 (2-7-36)

式中 θ、θ*——分别为各点的含水率与饱和度;

θ、θ——相应θ、θ的平均值。

处于几何和状态相似的各点土壤,尽管含水率或饱和度相等,但弯液面的曲率半径r 并不相同。因此,在同一含水率和炮和度情况下,各点的基质势ψ1,ψ2,… 可能是不同的。现对各点分别取一特征长度λ,如图2-7-3所示。由于处于相似状态,因而:

??==

2

2

1

1

r r λλ

自式(2-7-35)可得:

1

1

112r λσ

?λ-=

2

2

222r λσ

?λ-=

……………………

由于各点表面张力系数δ是相同的,则可导出: λ1ψ1=λ2ψ2=…=λ*ψ*

式中λ*——各点特征长度的平均值或标定值;

ψ*——各点基质势的平均值或标定值。

对任一点i ,可以写出:

??λ

λ?=i i

令a i =λi /λi 称为标定系数,则

?

?α?=i i

(2-7-37)

式(2-7-37)即为基质势的标定公式,该式表明,当各测点土壤相似时,在某一饱

和度θ下.将各测点的基质势ψi 乘以该点的标定系数a i ;后所得的值均相等,该值即为在此饱和度下的基质势的标定值ψ0。各点的标定系数αi =λi /λ不同,但在同一点上αi 则是一个不随含θ而变化的常数。

(二)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标定 以上根据土壤的几何相似性说明了土壤水基质势标定的概念。实际上,田间各点土壤几何上并不完全相似,也不可能直接量测土壤各点的特征长度,从而计算各点的标定系数,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必须根据实测资料进行标定。

以下介绍由实测资料进行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标定的方法。为应用方便,含水率θ均用饱和度Θ代替。

在田间就地测定或取原状土样室内测定不同饱和度下的土壤水基质势时,设有N 个现

场测点或土样,编号为I=1,2,…,N 。各点实测的饱和度Θ和相应基质势ψ资料的数目可以是不同的,分别记为J1,J2,…,JN ,故总记有Eni=1 Ji 对(ψ,θ)实测数据。在任一点i 处,任一状态j 的饱和度记为Θij ,相应的基质势的实测值记为ψij 。

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标定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一条适用于各点的标定水分特征曲线ψ~Θ和田间各点的标定系数 a i (I= 1,2,…,N )。为了使用和求解的方便,一般事先确定标定水分特征曲线的经验关系式,目前通常采用的是:

()()()[]

θθθθ?n n a a a -+?+-+-=111?221 (2-7-38)

其中 a 1, a 2, …, a N 为待定常数, n 一般取4即可。这样,标定问题就变成根据实测资料求标定系数a 1, a 2, …, a N 和待定常数a 1, a 2, a 3, a 4的问题。

定义方差SS 为

()2

11

?∑∑==-=N i L

j ij i ij SS ?α?

(2-7-39)

式中—ψij 按式(2-7-38)由Θij 计算所得的值。

当各测点的土壤在几何上完全相似时,由于ψij ,=αi ψij ,式(2-7-39)表示的方

差值SS=0。实际上,各测点的土壤并不完全相似,因此标定系数和待定常数的选取,必须使SS 值有最小值。具体进行标定时,可用迭代法或一次法。

1.迭代法

迭代法是Warrick (1977)提出的[64],求解步骤如下:

(1)先估计一组由式(2-7-38)表示的ψm ~θ关系中的待定常数值a 1, a 2, a 3, 和a 4。令标定系数a 1=a 2=a 3=…= a n =1(未标定),由式(2-7-39)计算SS 值,记为SSA 。 (2)根据已知待定常数求标定系数。在迭代求解过程中,若不加限制必然会得出待定常数和标定系数全为零的结果。尽管此时SS=0,但毫无意义。为此,令所求的标定系数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N a a a N =+?++21

(2-7-40a)

上述标定系数中的N —l 个可视为独立变量,而余下的一个,如a n ,则可表示为其他标定系数的函数。即

121--?---=N N a a a N a

(2-7-40b)

这样,已知待定常数求标定系数的问题便归结为满足式(2-7-40a )的约束条件下,求以式(2-7-40)表示的方差SS 为最小值的问题,即所求标定系数应满足:

1,2,1,0-?==??N P SS

P

,α (2-7-41)

将成(2-7-40a )代入上式,并利用由式(2-7-40b )得出的关系:

()1;0;1-=??≠=??=??P

N P i P P

P i αααααα 方程式(2-7-41)可展开为

()()0?2?21

1

=---∑∑==P

N

J j J j Nj N Nj pj pj p pj

?α?

??α?

(2-7-42)

即 0??1

1

1

21

2

=+--∑∑∑∑====Jn

j Nj Nj J j pj Pj JN N Nj

N J j pj

p P P a ????

??α

1,,2,1-?=N P

(2-7-43)

上式也可简写为 N P N p p B B A -=-αα

1,,2,1-?=N P

其中

N P B A Jn

j Nj J j Pj Pj p Jn

j Nj

J j Pj

P P P

?=???

?

?

??

==∑∑∑∑====,2,1?1211212

???

?? (2-7-45)

由实测资料,用式(2-7-45)可求得各A p 值。在待定常数a 1, a 2, a 3, a 4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实测资料的θpj 值,由式(2-7-38)可计算相应的ψpj 值,进而由式(2-7一45)亦可求得各B p 值,有了以上关系之后,则可进一步导出求标定系数的公式。

以P=1代入式(2-7-44),得:

N N B B a a A -=-111

(2-7-46)

由式(2-7-44)和式(2-7-46)可得到由a 1计算a P 的公式:

1,,2,1,111-?=--=

N p A B B A a a P

p

p

(2-7-47)

将式(2-7-47)应用于式(2-7-40a ),则有:

==--N

p P

p

N A B B A a 1

111

由上式可解出a 1

()()

()

∑∑∑=-=-=-+=

N

P P N p N p p p P A A A B A B N a 1

111

11

1111 (2-7-48a)

如利用A N =1,上式还可表示为

()()

()

∑∑∑-=-=-=++-+-+=

1

2

1111

11

111111N P P N p N p p p P N A A A A B A B B B N a (2-7-48b)

标定系数a 1由式(2-7-48a )求得后,利用式(2-7-47)便可求解马a 2 ,a 3 ,…,a N .然后由式(2-7-39)求得相应的方差SS ,记为SSB 。

(3)根据已知标定系数求待定常数。标定系数已知后,式(2-7-39)表示的方差SS 便是待定常数a 1, a 2 ,a 3和a 4的函数。根据SS 取最小值的条件,分别对a P (P=1,2,3,4)求导,并使之等于0,不难得出求解待定常数方程和待定常数应满足的条件

?????

???????=????????????????????????45352515432144434241343332312423222114131211b b b b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2-7-49)

其中 ()()∑∑

==--=N

i J j ij p ij

k

ij

Pk i

b 11

2

11θθθ

(2-7-50)

4,3,2,1,4,3,2,1==k p

()∑∑

==-=N i J j ij

p

ij

P i

b 11

51θθ

(2-7-51)

4,3,2,1=p

根据实测资料及已知的标定系数,由式(2-7-50)和式(2-7-51)可计算方程组(2-7-49)中的各项系数及常数,解代数方程组(2-7-49)便可求得标定水分特征曲线经验表达式中的待定常数a 1, a 2 ,a 3和a 4。

为了推求标定水分特征曲线和各点的实测水分特征曲线的方差值,需将a 1=a 2=…=a N =1代人式(2-7-39),所得SS 值记为SSA 。

(4)重复以上(2)和(3)步骤,直到前后两次所得SSB 值之差满足要求为止。最后所得标定系数a 1, a 2 ,…,a N 和待定常数A 1,A 2,A 3 ,A 4即为所求。

2.一次法

一次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标定方法[67],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标定时,首先a 1=a 2=…=a N =1(未标定),根据实测结果由式(2-7-50)和式(2-7-5l )可计算各系数项和常数项的值,解方程组(2-7-49)便可求得待定常数a 1, a 2 ,a 3和a 4,由此可得标定水分特征曲线ψm ~θ[式(2-7-38)]。按式(2-7-39)计算SS 值,此即标定水分特征曲线与各实测水分特征曲线之间的方差值,记为SSA 。

已知标定水分特征曲线ψm ~θ后,各测点标定系数a i 的确定应使得式(2-7-39)的SS 取最小值。如果各测点标定系数相互独立,则该点的标定系数a i 可根据δSS/δa i =0求得以下的计算式:

()

∑∑∑===?

?

?

???-=

i

i

J j ij

J j ij P p ij p ij i S a a 1

2

14

1

1?

θ?

(2-7-52)

N i ,?=,2,1

将已求得的待定常数和标定系数代人式(2-7-39)计算SS 值,此即各实测水分特征曲线标定后与标定水分特征曲线的方差值,记为SSB 。

在河南、河北、甘肃和北京等地取得的12个土样(砂性土)测其水分特征曲线(低吸力),每个水分特征曲线各有17~21个实测数据,总计有206个人,ψmij ~θij 测点,结果如图2-7-4所示。分别应用一次法和迭代法(5次)对这12个上样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标定,结果如图2-7-5和图2-7-6。

二、田间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标定

土壤孔隙中的水流可视为粘性流,从理论上说可用Navier —Stokes 方程来描述。但是,由于土壤孔隙几何形状的复杂性,实际应用该方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描述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基本定律通常采用达西定律。将达西定律的表达式重写如下: 式中V ——渗透流速; grad ψ——水势梯度; k ——导水率。

直接用水动力学方法根据土壤中孔隙的大小和形状求得导水率k 的精确表达式是不可能的,一些研究者将土壤孔隙理想化,利用毛管模型,分析导水率和孔隙几何特性的关系。设毛管为圆形,半径为r ,水势梯度grad ψ沿管轴方向,此时管内流速v 与水势梯度grad ψ的关系由Poiseulle 方程给出:

grad r v 82

-=

(2-7-54)

式中μ——流体的粘滞系数。

比较式(2-7-53)和式(2-7-54),可知导水率:

μ

82

r k =

(2-7-55)

将此结果应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分的流动,式(2-7-55)中的r 可理解为水气界面的曲率半径,考虑到土壤孔隙实际状况和理想的圆形毛管的差别,将式(2-7-55)应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导水率时应乘以一个修正系数η,即

2

8r k μ

η=

(2-7-56)

当土壤中各处孔隙的几何形状和水分状态完全相似时,存在λ2

1/r 21=λ22/r 2

2。因此,当

各点的粘滞系数μ和修正系数η均相等时,不难得出:

2221

211

??λλλk

k k =?== (2-7-57)

式中k ——土壤含水率为θ(或饱和度Θ)时,土壤中各点导水率的平均值或标定值;

λ——特征长度的平均值或标定值。 如前所述记a i=λi /λ为i 点的标定系数,则

k a k i

i

?2

= (2-7-58)

以上分析表明,几何相似的土壤在同一含水率θ(或饱和度Θ)下,各点的导水率k i 是不同的,但除以标定系数的平方a 2i 多后,所得各点对应的标定导水率k 值是相等的。这样,在土壤完全相似的条件下,土壤中各点互不相同的导水率函数k i (θ)或k i (θ)按式(2-7-58)标定后,可得到完全相同的标定导水率函数k (θ)或k (θ)。不仅如此,对土壤中任一

点的基质势和导水率进行标定时,两者所用标定系数的值相同。由于田间各点土壤并非完全相似,因此非饱和土壤的导水率标定的结果不能得到单一的k ~θ曲线,同一测点基质势和导水率的标定系数也不会正好相等。为此,必须根据各点的实测资料,求出标定的导水率函数k (θ)和各测点的标定系数。

标定导水率函数k (θ)可用多种经验函数表示,例如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等。在用幂函数k=ηθβ

时。则有:

θβηln ln ln +=k

(2-7-59)

式中η,β——待定常数。

导水率标定的基本关系式(2-7-58)可改写为

i i a k k ln 2ln ln -=

(2-7-59’)

如田间观测点的编号为i=1,2,…,N ,每个点有实测不同饱和度θ时的导水率k ,各观测点测得的不同饱和度时的导水率的数目分别为J 1,J 2…,J N ,定义方差SS 为

()

2

11

ln ln 2?ln ∑∑==-+=N i J j ij

i ij i

k a k SS (2-7-60)

式中:lnk ij 是由实测的θij 用式(2-7-59)计算的结果。

在田间条件下应根据方差 SS 值最小的条件来确定标定导水率函数表达式中的待定常数和各点的标定系数,根据式(2-7-60)将SS 对a i 求导,得:

??????

?

?

?-=∑∑==i

J j J j ij

ij i J k k a i

i

2?ln ln exp 11

(2-7-61)

如标定导水率函数的表达式采用式(2-7-59),则将式(2-7-59)代入式(2-7-60),并将SS 分别对η和β求导,并使之等于0,可得待定常数η和β的计算式为

()()-???????-???? ??=∑∑∑∑∑∑∑∑∑=========N j N i J j ij i N i J j ij N i J j N i J j ij i ij ij i i i i J a k 111221111112ln ln ln ln ln exp θθθθη()()()???

????-???? ??∑∑∑∑∑∑∑∑∑=========N j N i J j ij i N i J j ij N i J j N i J j ij i ij i i i i

J a k 11122

111111

22

ln ln ln ln θθθ(

)()-

-?

??

? ??=

∑∑∑∑∑∑∑∑∑=========N

j N

i J j ij i N

i J j ij N i J j N i J j ij

i

ij i

i i

i

J a

k 11122

111111

2

ln ln ln ln θθθ

β()∑∑∑∑∑∑∑∑========-?

??

? ???

??

?

??N

j N

i J j ij i N

i J j ij N

j N

i J j i ij ij i i

i

i

J a k J 1112

2

111112ln ln ln ln θθθ

对导水率函数的标定也可用一次法或迭代法。在采用一次法时首先令a 1=a 2=…=a N =1(未标定),然后由式(2-7-62)和式(2-7-63)求得标定导水率函数中的待定常数η和β,按式(2-7-60)计算方差,记作SSA 。求得标定导水率函数k ~θ后,由式(2-7-61)可得到各点的标定系数a 1,a 2,…,a N 。将结果代入式(2-7-60),计算方差值,记作SSB 。

在采用迭代法标定导水率函数时,首先假定一组待定常数η,β.已知k ~θ后,由式

(2-7-61)求得各标定系数的计算值,记为a’i 。由于用迭代法计算时必须满足式(2-7-40a )所示的约束条件,因此,对计算的a’i 。值需进行修正,即

∑='

'

=

N

i i

i i N

1

ααα (2-7-64)

将以上求得的各项待定常数和标定系数代入式(2-7-60),可计算SS 值记为SSB ,

此即各实测导水率函数标定后与标定导水率函数的方差。

根据第一次迭代求得的标定系数,由式(2-7-62)和式(2-7-63)求得以式(2-7-59)表示的标定导水率函数中的待定常数η和β,若令a 1=a 2=…=a N =1,由式(2-7-60)计算方差值SS .此即标定导水率函数与各实测导水率函数的方差值,记为SSA 。

按上述两个步骤反复迭代,直至前后两次的SSB 值之差小于规定值为止。

同前,导水率k 和饱和度的关系也可采用一次法和选代法标定,两种方法标定结果相近

[67]

,表明一次法不仅计算简便,也有足够的精度。

第四节 土壤水分入渗的标定

由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在土壤水分人渗的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田间各点的含水率分布和入渗量都是不同的。为了研究田间土壤水分入渗问题,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标定系数和待定常数,求得标定的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同时,也要对时间、空间坐标和状态变量(如入渗量等)进行标定或无因次化,从而导出标定的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或标定的入渗方程。然后,对标定方程求解,得出所求问题的标定解,最后将田间具体点的标定系数回代到标定解中求得该点的具体人渗解,或土壤含水率或入渗量的空间分布。

以下举例简要介绍入惨问题的标定方法和应用。

一、入渗基本方程的标定及其数位解法

在初始含水率分布均匀,地下水埋藏很深,地表有薄层积水,水分向均质土壤垂直入渗时的定解问题表示为

z

k

z k z t C

??-??????????=???? (2-7-65)

0,0,≥==z t a ?? (2-7-65a ) 0,0,>==t z b ??

(2-7-65b )

0,,>==t L z a ??

(2-7-65c)

式中 C ——容水度,等于d θ/d ψ

ψa 、ψb ——分别为初始和边界的土壤水基质势; L ——计算土层厚度; 其余符号同前。

基质势和导水率的标定关系同前:

2?,?a k k a ==??

容水度C 的标定关系为:

a C C

=? (2-7-66)

当已知ψ~θ后,C 可用下式计算:

θ

?θd d C

s

?1

?= (2-7-67)

式中 θs 一饱和含水率。

坐标Z 的标定关系取Z=Z/α加;时间t 的标定关系取为

3

?ta t

= (2-7-68) 利用上述变量的标定关系,则垂直入渗定解问题式(2-7-65)转化为下列标定定解问题:

z

k z k z t C ??-??????????=????????? (2-7-69a )

0?,0?,??≥==z t a ??

(2-7-69b ) 0?,0?,??>==t z b ??

(2-7-69c )

0?,??,??>==t L z a ??

(2-7-69d)

其中,ψa =αψa , ψb =αψb ,。L=αL 。在已知ψ~θ、k ~θ、C ~θ,以ψa 、ψb 值(假设田间并点θa ,θb 均相同),可用数值方法求解式(2-7-69),得出标定ψ(z 、t )。这一标定解对田间各点均是适用的,由ψ~θ即可转化为θ(z 、t )。

二、入渗公式的标定和入渗量的空间分布

(一)入渗参数和入渗方程的标定

在前面第五章中介绍了几种描述土壤水入渗过程的入渗方程,以下仅以PhiliP 入渗方程为例,说明入渗方程的标定的原理与方法。 Philip 入渗方程为 At St I +=2

1

(2-7-70)

A t S i +???

? ??=212

(2-7-71)

式中 I ——累积入渗量(cm );

i ——入渗率(cm /min ); t ——时间(min );

S ——入渗参数(cm /min 1/2)

A ——稳渗率(cm /min )。

()t k d t Z I a b

a

+=?θθθθ,

(27-72)

式中 θa 、θb ——分别表示含水率的初始值和地表值;

k a ——相应于含水率民的导水率。

将philip 垂直入渗级数解前两项Z =η1(θ)t 1/2+η2(θ)t 代入式(2-7-72),即可得式(2-7-70),其中: ()θθηθθd S b

a

?=1

(2-7-73)

()a k d A b

a

+=?θθηθθ2

(2-7-74)

由于η1(θ)即是同样定解条件下的水平渗吸解,并可表示为

()2

11-=ct θη

式中x ——距离坐标。

应用标定关系x=x/α和t=t/α3则式(2-7-73)可改写为

θθθ

d t z

a

S b

a

?=??2

1 今 S=∫θ

b

θ

a xtd θ

,S 称为 S 的标定值,在应用试验资料求标定系数 a 时,一般取 S 为各

点S i 值的平均值S ,于是

2

??

?

??=S S a

(2-7-75)

由于地表入渗率i 是在Z=0处土壤水分通量,故

???

? ?

?-??-==10

Z b Z

k i ?

k b 为相应于含水率θb 的导水率,当t 足够大时,δψ/Δz=0,I=k b ,由式(2-7-71)可知,当t 足够大时,I=A ,因此,可近似为A=k b 。

由于 k b = k b α2, A= k b α2,A= k b ,A 称为A 的标定值,若取A 为各点试验值A i 的平均值,则

2

1??

? ??=A A a

(2-7-76)

将Z=Z/α,t=t/α3,k=k/α2代入式(2-7-22)可得:

()Ia t k d t z I a b

a

=+=???,??θθθθ

(2-7-77)

将式(2-7-75)、式(2-7-76)和式(2-7-77)代人式(2-7-70),则可得到标定的入渗公式:

t A t S I

???2

1

+= (2-7-78)

在求得入沙参数的平均值S 和A 时,即可求得标定的入渗曲线I 一t ,如已知I 一t 和M 某

一点的标定系数a ,则可自I=Ia 和t=ta 2算出该点的入渗曲线I ~t 。

(二)由试验资料计算标定系数

根据入惨试验结果,首先计算各点的入渗参数S i 和A i 值,然后再根据式(2-7-75)和式(2 –7-76)计算.各点的标定系数a i 值,记为 a si 和 a Ai 。由于a si 和 a Ai 是基于相似理论而求得的.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而a si 和 a Ai 并不相等。标定系数的取值可以采用a si 和 a Ai 的调和平均值a hi ,即

Ai

Si Ai

Si hi i a a a a a a +=

=2

(2-7-79)

或按最小二乘原理取值,记为a opti ,即每一点标定系数的取值应使该点实测的入渗曲线I ~t 经标定后与标定曲线I ~t 之间的方差ss 最小,方差为

()

2

11

?∑∑==-=N

i J j ij

i ij i

I a I SS (2-7-80)

式中 N ——入渗试验的点数;

J i ——第i 个试验点的实测的I ~t 关系中资料的“对”数;

I ij ——相应t ij 由式(2-7-78)计算所得的值。

若认为各点的标定系数是相互独立的,则要求任一点i 的标定系数a i 应满足下式方差SSI 最小:

()

∑=-=i

J j ij

i ij I a I SSI 1

2

? (2-7-81)

根据入渗试验资料,用逐次逼近法可求得SSI 值最小时的标定系数a opti 。

例如,图2-7-7是在山东茬平进行的入渗试验资料点绘出I ~t 关系[66],经按最小二乘法原理,使SSI 最小,求得标定系数a ,其标定入渗曲线I ~t 如图2-7-7b 所示,经标定后各次观测点与标定曲线I ~t 相当吻合。

注册岩土工程师 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及特性

第三讲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及特性 【内容提要】 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位移法基本体系,力法方程及其意义,等截面直杆刚度方程,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确定,位移法基本方程及其意义,等截面直杆的转动刚度,力矩分配系数与传递系数,单结点的力矩分配,对称性利用,半结构法,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特性。 【重点、难点】 力法及力法方程,位移法及基本方程;力矩分配系数与传递系数,单结点的力矩分配,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一、超静定次数 把超静定结构变为静定结构所需要解除的约束数称为超静定次数(或多余约束数)。 1.撤去一个活动铰支座(即一根支杆),或切断一根链杆各相当于解除一个约束。 2.撤去一个固定铰支座(即两根支杆),或拆开一个单铰结点,各相当于解除两个约束。3.撤去一个固定支座,或切断一根受弯杆件各相当于解除三个约束。 4.将固定支座改为固定铰支座,或将受弯杆件切断改成铰接各相当于解除一个(承受弯矩的)约束。 5.边框周边安置一个单铰则其内部减少一个弯矩约束。 6.一个外形封闭和周边无铰的闭合框或刚架其内部具有三个多余约束,是三次超静定的。k个周边无铰的闭合框的超静定次数等于3k。 二、力法 (一)基本结构

力法是解算超静定结构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是把超静定结构化为静定结构来计算,所以力法基本未知量的个数就是结构多余约束数。 以超静定结构在外因作用下多余约束(又称多余联系)上相应的多余力作为基本未知量,计算时将结构上的多余约束去掉,代之以多余力的作用,将这样所得的静定结构作为求解基本未知量的基本结构(或称为基本体系)。 (二)解题思路 根据基本结构在原有外力及多余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去掉多余约束处沿多余力方向的位移应与原结构相应的位移相同的条件,建立力法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各多余力。 将多余力视为基本结构的荷载,则可作基本结构内力图,也就是原结构的内力图。原结构的位移计算亦可在基本结构上进行,这样更为方便。 【例题1】求图6-3-1(a)所示结构内力图。

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1-17T16:15:32.4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樊晶晶[导读] 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实现环境艺术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长久发展。 摘要: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沉淀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具有浓厚的韵味。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构建是以人们高质量的活动空间的构建为基础,它代表着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其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众望所归的事情,更是传统民家艺术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表现。本文从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与内在精神需求出发,探讨了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认为传统民间艺术为当代城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同时,城市空间设计需要传承民间文化,发扬城市地域特色。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城市空间设计;应用 1、前言 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由建筑、街道、广场、城市雕塑与小品、公共绿地、夜景与灯光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既呈现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也表达人们对情感世界的需求。民间艺术从生活中来,是产生在人民大众身边的艺术,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与心灵回归的载体。所以,城市空间设计吸纳民间艺术元素,是后现代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2、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2.1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城市空间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 2.2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城市空间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2.3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城市空间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现代人们的作用。如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往往带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义。因此,城市空间设计中“二十四孝”的铜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3、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当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中对中国民间艺术及中国古典元素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对民间元素细节的繁琐有着一定的眷恋和承受能力,东方文化中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被多数人所接受。如北京的凯晨广场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及民间艺术中常见的Z、L型饰纹作为设计思路,以及佛教中吉祥如意的“万”字符,将汉字中偏旁部首的笔划拆解为最基本的横平竖直,重新组合形成一系列相互交错的Z、L型,以求在长安街上创造独领风骚的立面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西长安街的地标性建筑。 3.2城市空间墙面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迎合了城市特色营造的需要。城市空间的墙面围合成居民生活的空间,在城市空间的墙面上揉进诸多传统民间图式元素,可以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其融合性。同时,利用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城市建筑墙面,可以增加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将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品位。 墙面艺术的丰富多彩使城市居民在街道上除了广告外,有可看的内容,也可彰显该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城市墙面,除提升城市形象外,也能满足城市公众的精神需求。如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中的墙面设计借鉴了民间皮影和乡土绘画,使原本废弃的墙面换上了新妆,焕发了新的生命。同时,建筑室内墙面设计也常常采用民间艺术元素来活跃空间氛围,提升空间亲和力。譬如大连甘井子实验小学的教学楼设计,局部采用了民间艺术元素,将传统红灯笼悬挂在大门入口的过厅天花板上,每盏灯笼上面都有不同的两个字,比如“幽默”、“温柔”、“爱笑”、“漂亮”、“耐心”、“善良”、“公平”等(图1)。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文化特色,又具有亲切感和历史厚重性,深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 图1 3.3步行街、广场、居住区等城市空间与传统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艺术中,尤其是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广场、步行街的设计规划中,大量运用当地民间艺术形式,可以形成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例如,有“津沽第一商业街”美誉的商业老街———估衣街、杭州清河坊步行街的环境设计都融入了大量传统民间艺术的元素。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 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 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 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 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 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 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 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 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 参考答案要点 1、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概念: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须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保持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像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等。 (4)环境的文化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环境的特性:包括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变动性指的是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就是一种资源。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环境。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所以环境的价值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2、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承载力”这几个概念? 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有毒、有害的物质排入了环境,并且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于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的污染。 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3、人类应该怎样处理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需加入自己的观点) 假若有人要问,21世纪人类要为地球做什么的话,那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回答:21世纪人类首先要联合起来,共同拯救地球,保护家园。未来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发展,这是21世纪我们必须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作为人类成员的每一位地球居民都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已。 怎样才能拯救地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提高自己的绿

论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论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派,其在本质上与绘画、美术、音乐等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要遵循美学原则,都必须要讲究统一、协调、韵律、尺度等,一旦对这些没有把握好,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空间的艺术审美,而且也会给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功能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确保建筑空间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艺术性,提高建筑空间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而且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言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关于建筑空间的艺术美的分析。 1 筑空间艺术美的分析 所谓建筑空间艺术美,指的就是通过建筑物空间的结构形式、形体形式、色彩装饰、建筑群组织以及建筑内外空间的结合等多方面协调处理得到的一种实用性艺术,建筑空间的艺术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呈现,

更是现代社会审美观念进步的体现。对于建筑空间艺术来说,其不仅可以跨越时代场所与时间维度,而且还是构成城市生活与群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永恒艺术,可以打破时代、地域的限制,在这种由实体与空间构成的艺术中,包含着各种建筑形式具有的美的规律,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是综合了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2 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2. 1 建筑空间的造型美 建筑空间的造型美并不是单纯由建筑空间的外观造型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建筑空间造型所蕴含的节奏韵律美与时代精神。建筑物必须要在确保其合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再结合建筑物所想要表现的思想主体进行相应的艺术设计,确保最终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在色彩、体积、装饰以及各部分空间形式上都达到了一种统一丰富的和谐美。建筑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其中建筑内部空间的艺术性更是重要,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在内部的建筑空间结构中,建筑群体的不同疏密度、聚散度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感,这种不同节奏感就是建筑空间造型美的最好体现。 2. 2 建筑空间的风格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电磁场与电磁波姚毅版考试例题及习题精简版

1、例2.2.4(38P )半径为0r 的无限长导体柱面,单位长度上均匀分布的电荷密度为l ρ。试计算空间中各点的电场强度。 解:作一与导体柱面同轴、半径为r 、长为l 的闭合面S ,应用高斯定律计算电场 强度的通量。当0r r <时,由于导体内无电荷,因此有0=??→ →S S d E ,故有0=→ E ,导体 内无电场。当0r r >时,由于电场只在r 方向有分量,电场在两个底面无通量,因此 2ερπl rl E dS E dS a a E S d E l r S r r S r r r r S = ?=?=?=????→ →→ → 则有:r E l r 02περ= 例 2. 2. 6 圆柱坐标系中, 在 r = 2 m 与 r = 4 m 之间 的 体 积 内 均 匀 分 布 有 电 荷, 其 电 荷 密 度 为ρ/C ·m- 3。利用高斯定律求各区域中的电场强度。 解:当 0≤r ≤2m 时, 有 即Er = 0 当 2 m ≤r ≤4 m 时, 有 因此 当 r ≥ 4 m 时, 有 例 2. 3. 1 真空中, 电荷按体密度 ρ= ρ0 ( 1 -r2/a2) 分布在半径为 a 的球形区域内, 其中 ρ0为常数。试计算球内、外的电场强度和电位函数。 解 由于电荷分布具有球对称分布, 电场也应具有球对称分布, 因此, E_沿半径方向, 且只 是 r 的函数。作一半径为 r 的同心球面 S, 应用高斯定律的积分形式可得。当 r > a 时 而 Q 为球面 S 包围的总电荷, 即球形区域内 的总电荷。因此 当 r < a 时

取无穷远的电位为零, 得球外的电位分布为 球面上( r = a ) 的电位为 当 r < a 时 由于 Q = ( 8 /15 ) πρ0 a3, 在球外, 电场和电位还可以写成 由此可见, 具有球对称分布 的电荷, 在球外的电场和电位与点电荷的电场和电位具有相同的分布。 例 2. 5. 1 在 图 2. 5. 3 中 的 电 介 质 分 界 面 附 近,E_1 = a_x2 - a_y3 + a_z5V/m, 分界面上没有自由电荷分布, 求D_2 、角 θ1 和 θ2 。 解:根据不同介质分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切向电场分量连续, 法向电位移矢量连续。可得 电场与分界面平面的夹角可用下面关系求得 6、例2.7.1(59P )半径为R 的导体球上带电量为Q ,试计算空间中的电场分布、电位分布和静电能量。 解:当R r <时,对于导体球,球内无电场,球面为等位面。 当R r ≥时,利用高斯定律,电场强度为 2 04r Q E r πε= 电位分布为 r Q ? = Φ0 41 πε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应用于室内装饰空间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应用于室内装饰空间 发表时间:2019-07-16T10:33:03.49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2期作者:吴建忠王燕燕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建筑装饰工程也迅速发展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风格,使得它在世界文化建筑里占有一席之地。 吴建忠王燕燕 浙江卓凡展览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建筑装饰工程也迅速发展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风格,使得它在世界文化建筑里占有一席之地。在建筑文化中,传统的建筑元素是其中最具特色代表的一项设计元素。不仅能够营造一种室内空间的文化韵味,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的设计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应用;室内装饰 引言 传统建筑装饰在我国的室内设计应用中普遍存在,传统的设计在其中运用很多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时代背景能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发展帮助我国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现如今,由于时代的进步,现代室内设计越来越趋近国外的室内格局,传统文化在更多人眼里不太重视。对于传统建筑来说,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对它的关注,不断引进传统文化来塑造建筑装饰,在设计中体现出传统艺术,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是由木结构发展而来,其装饰围绕建筑的构成和建筑布局展开,通常以雕刻、彩绘、琉璃,漆涂等传统的美术与工艺手法呈现,组成传统建筑的基本装饰内容。装饰从空间上分为室外装饰与室内装饰,室外主要分为建筑外部装饰和建筑外环境装饰。室内建筑装饰主要分为居住空间装饰和公共空间装饰。室外装饰主要有门、窗、屋脊、瓦当、飞檐、斗拱、梁架、基座、抱鼓石、漏窗等。室内装饰主要有天花、铺地、隔扇、板壁、博古架、家具等。大多传统建筑结构由其功能发展而来,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比如构件中的斗拱,是由榫和卯组合而成。榫卯再与梁柱、檩、椽等构件组合成飞檐。飞檐的造型多样,有的低垂,有的上挑。不同形式的飞檐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或威严,或轻挑。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点 (1)传统建筑装饰色彩:无论在建筑整体还是局部,色彩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彩色的建筑不只有美化的意义,还与建筑的性质、规模密切相关,是遵从古代严格等级制度的象征。在旧石器时代,以天然建材土、石、草、木的原色作为最初的建筑色彩,主要是红、白、黄、褐四种颜色奠定基础。后期为了克服木结构建筑受雨水,火灾、虫害影响,也为了改善朴素木结构建筑的美观。开始在颜色中加入防腐防蛀的漆,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受到一定思想意识影响,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与建筑色彩联系起来,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五色,黄颜色位于五行的中央,在五色之上,被视为天子之色。明清两代,古建筑艺术发展最为繁盛,在色彩等级制度上,有了更明确而严苛的规定。在屋瓦的颜色选用上,黄色只能用在皇家建筑,绿色一般使用在王府建筑,百姓民居只能用青板瓦。当然,皇家建筑上不只有黄色,还有绿色、蓝色、紫色等。一般采用剪边混合多种色彩使屋顶更加精致美观。(2)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及其寓意象征:传统建筑装饰在细部构件和装饰设计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性。从建筑屋顶的各种脊兽到门窗各类构件的彩塑、雕刻、壁画,都体现了建筑美感和人们精神层面的完美结合。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种类丰富,不仅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按照纹样的内容可以分为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通常具象的纹样有特定的来源,如动物神兽类:鲢鱼纹样,因鲢鱼同音“连余”,寓意连年有余,蜻蜓纹样,寓意“亭亭玉立”;植物果木类:莲花自身高洁,象征清廉,石榴果实多,象征多子多福;器物珍宝类:宝瓶寓意家宅平安,如意寓意延寿;人物神仙类:福禄寿三星象征给老百姓分别带来福气、名利禄和长寿。抽象的纹样通常以点线面,几何形,肌理纹为表现,常见的有万字纹、冰裂纹、方胜纹、云纹、水纹等。万字纹象征祥瑞,方胜纹寓意接福纳祥,也寓意老夫老妻可以白头到老,心心相惜。古建中各种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洋溢智慧美的吉祥图案是华夏儿女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这种易于普通百姓接受而喜爱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植入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也是被广泛使用,世代沿袭而经久不衰的缘由所在。 3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室内装饰的应用 3.1传统色彩文化的融合运用 中国传统色彩与建筑更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以黄色为尊,宫殿建筑多是金黄色系列。例如砖瓦,大殿里支柱建筑,还有最能代表皇帝权威象征的龙椅。为什么会是黄色呢?这是源于阴阳学家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对应的颜色分别是白青黑赤黄。而宫殿的墙体大多是以红色为主。正如《腾王阁序》中所写“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丹就是指红色。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房屋建筑多为红色横梁。在普通老百姓家则用不了这么亮眼的颜色来凸显庄严,基本是青白色的墙体和青黑色的瓦。当然了,在重大节日期间,百姓也会用红色来装饰住宅以图喜庆。 3.2装饰纹样应用于新的装饰材料 传统建筑装饰的吉祥文化和纹样图形,同样适应于当代室内空间设计,只是造型更为抽象、简洁,更为符合现代人简约的审美观,具象、写实的造型已不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摒弃繁琐)。而新的表现形式将运用现代技术工艺、以新颖的材质来塑造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价值。吉祥纹样介入现代室内设计,最典型的材料便是布艺,纹样被活灵活现的应用于室内软装饰当中。布艺沙发、靠垫、抱枕、窗帘、窗幔??随处可见各类动植物纹样,及文字纹样,装饰工艺有印花、提花、织绣等。软装饰纹样。在大型公共场所,如购物广场、商务会馆、高档酒店的广厅、大堂、电梯间、走廊多采用石材拼贴,纹样图形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纹样内容以花卉、植物变形居多,最直接的寓意表达多为花开富贵 3.3对传统装饰“精华”的提取 对屋内的设计,我们需要对传统建筑进行再加工处理,让它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这是当代室内设计的一个方向。比如齐白石的《蛙

空间具有能量特性

空间具有能量特性 1905年,爱因斯坦在其著名著作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深了一大步。他指出了物质的本质是能量体,是能量的一种存在状态。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他的理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发展他的理论,为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大自然,做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工作。 爱因斯坦已经指出了物质的能量性,那么我们能否把他的理论来延伸一下:空间是否也具有能量特性?那就需要来证明一下这个命题:空间是具有能量特性的。 要证明这个命题有以下几个途径: 途径一:在微观环境下证明,可以利用光的特性,看看能否找到光和空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空间的能量特性。 途径二:是在宏观环境下证明,可以利用天体能量的变化寻找能量不守恒的证据,反证空间能量的存在。 途径三:是对空间开展科学实验,如果能够证明能量和空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同样可以证明。 途径四:是利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进行大量事物现象的分析,佐证空间能量性的存在。 其他途径还有很多,暂时不做过多叙述。 下面尝试给出途径一的证明想法。 光是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能量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拥有物质特性,又能被观察到,因

此光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利器。所以,利用光子能够直接打开空间能量的大门。 然而,现如今要想使用光子打开这道大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不轻松。 首先要确定光子的传播过程中是否依存传播媒介,这是关键。光子是否存在传播媒介的问题,在科学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水波的传播媒介是水体,通过水体的波动进行能量的扩散。通过水波的扩散可以总结出,波的实质是能量通过传播媒介的扩散过程。目前,因为光子根本找不到任何传播媒介,因此科学界的争论仍未停息。 那么我们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一下。试想一下,能量能否通过能量本身作为传播媒介进行扩散传播呢?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肯定回答,将对物理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如果光子的传播媒介就是能量本身,那么就能解释光子的波动性,又可以解释光子的能量性,甚至可以解释光子的粒子性及质量来源等方面。光子是能量粒子波,因此光子的传播媒介极大概率是能量本身,光子就是能量体内聚集形成的能量密集波动体,比周围的能量高而已。 如果光子的传播媒介真是能量本身,那么,我们还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能量和空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事实上,光子是在空间内或透明介质中传播的。如果光子的传播媒介是能量,那么空间或透明介质必须具备能量特性,那样才能完成传播。对于透明介质来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论他们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它们在固态下均以晶体形式存在。晶体透明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晶体内的分子间距非常一致,基本可以看作是相等的,这种相等的间距对分子内的电子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使得电子既不吸收也不反射光子,对于光子来说,这里相当于真空。因为透明介质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能量体,因此光子在物质内传播也就相当于在能量体内传播。分子间距范围也相当于空间,因此和证明空间的能量性是一致的。 光子是波动体,根据波的性质,传播媒介是不会随着波一起做传播运动的。如果空间具有能量特性并提供媒介服务,那么空间能量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光子显现出某种能量变化特征。

超静定结构(精)

第4章超静定结构 §4.1 超静定结构特性 ●由于多余约束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1. 内力状态单由平衡条件不能惟一确定,必须同时考虑变形条件。 2. 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抵抗突然破坏。 3. 内力分布范围广,分布较静定结构均匀,内力峰值也小。 4. 结构刚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各杆刚度改变对内力的影响 1. 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与各杆刚度比值有关,与其绝对值无关。 2. 计算内力时,允许采用相对刚度。 3. 设计结构断面时,需要经过一个试算过程。 4. 可通过改变杆件刚度达到调整内力状态目的。 ●温度和沉陷等变形因素的影响 1. 在超静定结构中,支座移动、温度改变、材料收缩、制造误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内力,即在无荷载下产生自内力。 2. 由上述因素引起的自内力,一般与各杆刚度的绝对值成正比。不应盲目增大结构截面尺寸,以期提高结构抵抗能力。 3. 预应力结构是主动利用自内力调节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典型范例。 §4.2 力法原理 ●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最基本方法 超静定结构是具有多余联系(约束)的静定结构,其反力和内力(归根结底是内力)不能或不能全部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过程一般是在去掉多余联系的静定基本结构上进行,并选取多余力(也称赘余力)为基本未知量(其个数等于原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根据基本体系应与原结构变形相同的位移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多余力后,原结构就转化为在荷载和多余力共同作用下的静定基本结构的计算问题。这里,基本体系起了从超静定到静定、从静定再到超静定的过渡作用,即把未知的超静定问题转换成已知的静定问题来解决。 ●基本结构的选择(解题技巧) 1. 通常选取静定结构;也可根据需要采用比原结构超静定次数低的、内力已知的超静定结构;甚至可取几何可变(但能维持平衡)的特殊基本结构。 2. 根据结构特点灵活选取,使力法方程中尽可能多的副系数δij = 0。 3. 应选易于绘制弯矩图或使弯矩图限于局部、并且便于图乘计算的基本结构。 4. 对称取基本结构;或利用对称性取半结构;或求弹性中心;以减少未知力数目,并使力法方程解耦。 ●力法典型方程 典型方程可写成矩阵形式: δX+ Δ = C (4.2.1) 式中,δ为柔度系数矩阵(对称方阵);X为多余未知力列阵;Δ为自由项列阵(外因作用下的广义位移列阵);C为原结构多余联系处的已知位移(不一定为零)列阵。 ●力法的解题步骤 1. 确定基本未知量,合理选取基本结构。 2. 根据多余联系处的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力法方程。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 一、概论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