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导致的是工业化进程的混满和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发挥后发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并行和相互促进,走新工业化的道路,还可以在产业发展顺序,产业转移和结构转换当中,使某些技术和产业突破性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知识与技术创新,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人口与规模结构,国际贸易等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合理分析并解决其中的制约问题,便可以创造出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下面来逐个分析。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一)首先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特别是技术革命,往往导致一些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较为突出的便是四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纺织工业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群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的新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见技术革命促成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

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二)其次,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一转化正是在技术一环节实现的。就工业而言,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要大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仅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要自觉承担技术创新的重任,争当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所有企业都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技术革命步伐,不断增强竞争力。要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采用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化应用,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提高,以良好经济效益支撑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要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创新光荣、创新伟大的良好风尚。要重视和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主导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不仅如此,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提的产业结构其升级必有利于科技进步

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推动、需求拉动和竞争开发等因素的作用,产业结构总是向着更高一级演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一个不断调整产业比例关系和提高产业间关联作用程度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的成长过程。当今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了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使其产业结构逐步利用技术创新向高一级演进。

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当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农业的发展。而地下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采掘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以及重工业的结构。但自然资源禀赋绝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并不是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并不能保证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许多原来难以采掘的资源得到开发,并能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天然原料;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缓解自然资源对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制约。从纵向发展过程看,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作为工业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或先决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在一国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越是在初、中期阶段,其影响与作用可能越大。当初级产

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被制造业所取代,从而完成了起飞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时,它的作用与影响会趋于减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以使经济系统耗用尽量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综合而有合理的利用,生产出尽量多的对人类有用的经济产品,产生尽量少的废物,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的损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消费倾向理论表明,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现象,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启动以及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部门逐步增加的基本因素。需求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缺少哪一个都不能成为需求。而总需求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也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看,个人消费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在短期经济条件下与过剩经济条件下,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决定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层次,决定是否会产生排浪试消费,进而影

响产业结构。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因此应首先从一国需求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在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人们的生活处于温饱水平,对吃、穿等产品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同时居民储蓄较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启动较为困难,无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需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物品的生产也迅速增加。因而,以农业的轻工业为中心的生产转向使用工业原料的以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的生产。同时,在这一阶段,农业、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超过他们自身需要的过剩资金和劳动力,使资源向非必需品生产的转移成为可能。为推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一般认为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向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特征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制服必需生活品的比例相对减少,而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增加,恩格尔系数变化规律揭示了这一点。从供给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较慢,由其本身的产业特性决定的生产周期较长、土地规模的有限性及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其产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快速增长。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结果,必然使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下降,消费结构变化、土地的有限性、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等相结合,导致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当下降至3% ~4%时才逐步稳定下来。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支持着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从而导致第二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和就业的增加。不过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一方面工业部门的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又会减少工业部门本身的劳动力吸纳量,当这两个方面达到平衡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就会趋于稳定。并且产业结构在升级过程中必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会不断提升和变化,而供给结构很难及时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为了满足需求结构不断变化的要求,必须通过调整供给结构的办法来实现两者的均衡。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其升级方向越正确,升级后的产业结构越合理。

可利用的劳动力数量也会影响和改变产业结构,因此改善人口规模与结构也是升级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方法之一。首先认清两个关键性概念,(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国某一时点上的人口总量。在自然资源、资本数量与可利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或一定时期国民产出的增加取决于可资利用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增加来源与人口自然增长、劳动参工率提高(尤其是妇女劳动参工率提高)、移民和劳动时间延长。只有保持在升级产业结构过程中充足。富裕的劳动力资源,才不会使推动其产业结构转换受到制约而无法进行。(二)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指的是在既定的人口总量

中不同的构成。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质量(劳动者身体与文化素质)起主要作用,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主要源于人力资源投资。其次,具体了解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分布和移动对于充分利用劳动资源也有很大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民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小。简而言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包括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结构向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形结构转变,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增大,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形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形结构转变。如果以工业的就业结构同样超过农业并是农业的产值比重趋近于10%时,工业化的任务才算完成为标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其产值结构的

转换。因此要实现一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必然使得现代教育发展成为基础型产业。教育的发展所形成的对一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的普遍提高,从而为现代产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最稀缺的资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熟练工人。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顺畅进行的重要条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其工业化的起步或产业结构转换中遇到的不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而是就业压力。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或某个地区的兴衰都会迫使劳动力流动,引起摩擦性失业,一方面,衰退产业劳动力需求减少等引起大量失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工作年龄人口中人人都有工作,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由于缺乏合格的劳动力而存在岗位空缺。因而要充分利用劳动资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消耗产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个部门按照社会必要的劳动消耗标准生产产品,将社会劳动总量按社会必要的比例分配在各个生产部门,才能保证全部产品价值的充分实现。

最后,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国际贸易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影响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1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青海省为例张慧(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它包括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城镇化过程不仅体现了人口、空间及生活方式向城镇的转移,并且表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反映在国民经济中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和各个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由于分工的产生,生产效率提高,更多剩余产品的出现,才有了交换的可能,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空间集聚,逐步发展成城镇。因此,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镇化;协调;发展 一、概念及内涵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国走向现代工业国的重要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全面理解城镇化,必须要先界定城镇与城市的内涵。在《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所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城镇建设是指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而不包括集镇。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联系和比例关系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内在形态上是经济总体中各类产业的多层次有序组合(白雪梅,1998)。 二、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首先,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镇化使城镇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社会发展历史,城镇化往往率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发达、农村经济繁荣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加快农民非农化速度,从而推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其次,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工业化有助于强化城镇功能,带来的重大革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试卷答案(95分)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卷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正确 错误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正确 错误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正确 错误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正确 错误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正确 错误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正确 错误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正确 错误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正确 错误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正确 错误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错误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正确 错误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正确 错误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正确 错误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正确 错误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正确 错误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正确 错误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正确 错误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A产业结构 B制度结构 C组织结构 D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A制度

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

理论 人民日报/2003年/01月/16日/ 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 张晖明丁娟 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0在经济发展中,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很多,如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市场结构、技术变革等。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各产业出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影响其实际的生产过程,使要素投入配比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产业产出的变化。这种变化由于在各产业是不相同的,会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首先,技术进步通过更新完善原有的生产工艺和产业技术,促使该产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其次,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再次,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新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从需求方面看,社会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的要素投入,推动各产业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技术进步通常从以下方面引发产业结构变化:第一,技术进步促使新的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大量出现,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发生变动。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技术结构选择,最终产业结构会发生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变化。第二,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的技术素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善了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作用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使其出现相应变动。第三,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产业部门,刺激和创造了新的需求,从需求方面拉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进步还使原有产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相应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具体产业技术发展构筑高水平的操作/平台0,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有效发挥这种相互作用机制的作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都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实证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数据为样本空间为1978-2012年年度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为单向因果关系,即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与短期弹性不同,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 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为17.9%,到2013年这一水平达到53.7%,35年间年均提升1.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由当初的71.8%提升到了89.9%。两者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产业结构升级也面临着很大的瓶颈,那么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其关系如何,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而展开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数据选取范围为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化率(U)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变量(W)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对上述变量均取对数。 三、基于时间序列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平稳性检验 以防时间序列出现共变趋势而造成虚假回归,本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知,在5%置信水平下LNU、LNW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D L NU、DLNW的T 统计量值均小于5%水平下临界值,因此一阶差分序列平稳,所有变量均为I(1)过程。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T、K)T统计量5%水平临界值结论LNU (C、T、5)-0.4210 -2.9571 不平稳DLNU (C、0、5)-4.3871 -2.9540 平稳LNW (C、0、5)-0.9014 -2.9540 不平稳DLNW (C、0、5)-4.3265 -2.9678 平稳 2.协整检验:为了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如表2所示,在5%置信水平下其迹统计量表明LNU、LNW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Hypothesized No. of CE(s) Eigenvalue Trace Statistic 0.05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0.3723 24.4919 20.26184 0.0123 At most 1 0.2415 9.1238 9.1645 0.0509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分作业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满分作业 1.佛山陶瓷业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 2.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 3.旧动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旧动能在传统经 学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里面有系统的阐述,大家也都很熟悉。过去多年来,中 经济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尤其是投资。现在这“三驾马车 都遇到了新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要素的粗放投入,这包括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资源能源投入以及环境方面的投人。这种粗放投入现在看 来也是比较旧的动能 第三个方面是GDP导向的考核制度。包括我们长期以来以CDP、工业增 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的一套干部考核体

系。通过这样一套考 核体系来引导GDP或者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旧动能 所以,我们把旧动能概括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大规模的要素投入、CDP 导向的考核制度等三方面。 4.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 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 6.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理论—技术的循环路径。 7.当前,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定发展阶段。驱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 8.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 error)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 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 9.新技术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变化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浅谈信息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浅谈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结构调整是我国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多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变动率。因此,只有依靠我们持续不断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有希望。 关键词:结构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信息产业做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处在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在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上、产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布局的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想发展信息产业,一个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信息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一、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依据 1、信息技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信息产业是一种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的产业。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信息技术结构 当今美国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电子技术为支撑技术,其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以信息材料为基础,其中包括电子材料及光学材料技术,以通信技术为重要的直接组成部分。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代表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新兴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的巨大变化,经济面貌随即发生了很大改变,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转化,实现了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不仅对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 2、信息产业——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篇二:浅析商业银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论文 题目浅析商业银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院系商学院专业姓名班级学号学籍编号指导教师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选题报告》 院(系):商学院 摘要 本文围绕商业银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究竟如何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投资理论、等方法,借鉴国外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金融支持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现状商业银行由十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最大,其主要通过信贷活动筹集和分配资金、收集与生产对产业结构变动有关的信息、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融资支持等机制来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实施影响。 关键词:金融,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 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 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 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力卩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丁?提高小 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新桥中学程小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掌握上海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情况;了解我国的、松江 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举例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认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高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通过阅读各种相关的图表资料,采用学生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教学难点: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之间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农民工 二、产业结构 1、读“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比较”图,思考: 中国产业结构呈现怎样的特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分析。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一)产业结构升级: 1、阅读教材P101第一段,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涵义。 2、读“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人口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3、师生共同分析。 (二)产业转移: 1、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读“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图”,并与全国比较。 2、案例分析——上海的纺织工业。 3、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4、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台湾产业向大陆。 案例分析——吸引台湾企业在松江投资办厂因素可能有哪些?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5、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四、产业结构优化: 1.西藏与上海产业结构比较:结构异同点?原因分析。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2.产业结构优化涵义。 3.学生观看“中国产业结构”的视频,思考。 4.读图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 五、小结本课: 六、练习: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较多的数据资料,在设计教学时,紧密结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及松江的外资(尤其是台资)企业多情况,采用学生讨论、比较、读图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 通过中外、上海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黄亚捷 [提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同时,城镇化建设又依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作为重要手段,那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并发生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怎样?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 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我国 1988 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仅受到城镇化的短期波动影 响,同时还取决于长期均衡的偏离趋势,并且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5)06-0022-08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人类对城镇化的认知,则是随着城镇化的实践而不断深入,从单纯意义上来看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人口的非农化,但从更加宽广义的视角来看,城镇化则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等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革新的过程。 截止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而在《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更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在近几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城市化率早已突破80%。由此可见,中国仍需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资本集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经济基础。同时,工业的发展促使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转移出来,向城市集中。而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扩张,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展开。在此过程中工业化从空间、地域、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2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

陈清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同时也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动力。当前,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应该借助全球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兴起之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 一、中国产业进入了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产业遇到的困难,外因是国际市场骤然收缩的冲击,而内因则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业升级滞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诸多矛盾的爆发。例如,一般加工业产能过剩;产业布局分散,造成结构性低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低端;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行业结构改变迟缓。现在,中国需要进口什么,国际价格大都上涨;中国能出口什么,国际价格大都下跌。进

口价与出口价的“剪刀差”表明财富的外流。形势的变化预示依赖资源、投资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的空间在迅速收窄。 过去30年我们快速发展所依赖比较优势,是相对充裕并廉价的资源、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但是昨天这些经济增长的保障性因素已经成为今天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与此同时,我国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例如,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社会资金和外汇宽裕;政府对科技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增加;研发能力提高,在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技术突破的临界点;职业培训逐渐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优势显现;消费结构升级,为升级后的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等等。 经历这场危机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已经占到一个新的起点:支撑传统增长方式那些条件和优势正在弱化、甚至在消失;而新的比较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