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轮复习材料7——光合作用 精品

最新-第一轮复习材料7——光合作用 精品
最新-第一轮复习材料7——光合作用 精品

光合作用

一、基础扫描

1、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

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判断:绿色植物的体色一定是绿色的( )

2、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因为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和 ) (1)酶:存在于囊状结构薄膜(类囊体)上的酶参与 反应;

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的酶参与 反应

2)色素 叶绿素a : 色

叶绿素:占3/4,由 组成,不稳定,

在 叶和秋叶中易分解 叶绿素b : 色

种类 胡萝卜素: 色

类胡萝卜素:占1/4,由 组成,稳定,

在老叶和秋叶中不易分解 叶黄素: 色

作用: 、 、 光能

吸收:叶绿素主要吸收 光和 光(a 、b 有何不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光 传递:所有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要传给少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 分子 转化: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能将 能转化成 能

因此,大多数叶绿素a 的作用是 和 光能,少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的作用是 和 光能,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叶黄素的作用是 和 光能 解释以下现象:叶绿素的绿色、叶绿体的绿色、植物的绿色、

老叶和秋叶的黄色、秋天枫叶的红色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或 4、光合作用的过程:

分为 和 两个阶段。比较:

5、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1) (绿色植物是“绿色工厂”)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 (2)

(绿色植物是“能量转换器”) 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维持大气中 和 的相对平衡

(4)促进生物进化:光合作用促进了 生物的产生(提供O 2)和 生物的成功登陆

(O 2形成了臭氧层, 吸收了大部分紫外线,从而对陆生生物起保护作用) 实例:蓝藻——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特点有:原核、 分裂产生后代、能进行 但没有叶绿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但 、有细胞壁但主要由 组成、是植物但有 和核糖体)

二、难点突破

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选材好:水绵有 叶绿体,且螺旋状分布在细胞中,便于 和分析 ②环境奇:将临时装片放在 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O 2的影响 ③细光线、菌好氧: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 的部位 ④光暗比:水绵放在黑暗(局部照光)和曝光的条件下进行对照实验

2、光合作用的图解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一、传统史料---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 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Jan Ingenhousz)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CO2的必要性。 6.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认为是CO 2 O乃是植物体有机物之来源。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和H 2 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德·索叙尔实验告诉我们,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设计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2、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1、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科学探究精神;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金鱼藻,大烧杯,碳酸氢钠溶液,清水,玻璃管,橡皮 塞,短颈漏斗,木条,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2、做出假设如果改变绿色植物生长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那么其放出氧气的量就会发生改变。 制定计划材料用具金鱼藻,大烧杯,碳酸氢钠溶液,清水,玻璃 管,橡皮塞,短颈漏斗,木条,火柴等。 实验步骤: 按照P66页图2.1-13安装实验装置。甲烧杯内,注入碳酸氢钠溶液;乙烧杯内, 注入等量的清水。在玻璃管的正中间部位做上标记。观察并记录:(P67表) 实施计划1、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放在同样地光照处。 2、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记录表。 3、小组之间交流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表达交流:1、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2、你们组的实验结论于其他组的相同吗?如有不同,请分析原因。

注意事项: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是否唯一,对照组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反思: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五 光合作用 新人教版

专题五:光合作用 [竞赛要求]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2.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

● 17世纪,van Helmont ,将2.3kg 的小柳树种在90.8kg 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重76.7kg ,而土仅减少57g 。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 1771年,Joseph Priestley ,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 息;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 化空气。 ● 1779年,Jan Ingenhousz ,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 1782年,J.Senebier ,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 2并释放O 2。 ● 1804年,N.T.De Saussure 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 2和释放O 2所 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 1864年,J.Sachs 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 葡萄糖合成的。 ●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 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 1937年,R. Hill 用离体叶绿体 培养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 来自H 2O 。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诱导的电子传递以及水的光解和O 2的释放(又称希尔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才是CO 2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 1940年代,Ruben 等用18O 同位素示踪,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来自H 2O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 根据需光与否,可笼统的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 2的释放和ATP 及NADPH (还原辅酶II )的生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需要光。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 和NADPH ,将CO 2还原为糖。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不需光。从能量转变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前两个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①原初反应: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 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过程(图5-1)。 H 2O+A AH 2+1/2O 2 6CO 2+2H 2O (C 6H 12O 6)+ 6H 2O +6O 2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光 绿色细胞 CO 2+2H 2A (CH 2O)+2A+H 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省获奖教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内容。 第4节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事实上,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也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做好知识铺垫。 因此,“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分析实验、设计实验。 情感性目标: 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的,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500多次、300多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设计 吉安县永阳中学刘孚海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分析产物所含元素,并针对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实验和资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本课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实质的关键,因此,这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知识的瓶颈。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安排活动的探索分析,不仅明确了光合作用的反应原料,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技能性目标: 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2、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性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天竺葵枝条、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酒精、碘酒;小烧杯、培养皿、广口瓶、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习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保持生物圈中的()平衡,要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一方面,要寻求(),限制()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 A、有机物和氧气 B、二氧化碳和水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氧气和水 3、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往往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测量窖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测量窖内氧气的含量 C、主要是为了照明 D、测量窖内一氧化碳的含量 4、对温室效应的预防措施是() A、少排氟利昂 B、大力绿化造林 C、不施用农药 D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5、说一说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怎样到达叶绿体的,产物又是怎样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植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原初反应 2.磷光现象 3.荧光现象 4.红降现象 5.量子效率 6.量子需要量 7.爱默生效应 8.PQ穿梭 9.光合色素 10.光合作用 11.光合单位 12.作用中心色素 13.聚光色素 14.希尔反应 15.光合磷酸化 16.同化力 17.共振传递18.光抑制 19.光合“午睡”现象 20.光呼吸 21.光补偿点 22.CO2补偿点 23.光饱和点24.光能利用率 25.复种指数 26.光合速率 27.叶面积系数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ATP 2.BSC 3.CAM 4.CF1—CFo 5.Chl 6.CoI(NAD+) 7.CoⅡ(NADP+) 8.DM 9.EPR 10.Fd 11.Fe—S 12.FNR 13.Mal 14.NAR 15.OAA 16.PC 17.PEP 18.PEPCase 19.PGA 20.PGAld 21.P680 22.Pn 23.PQ 24.Pheo 25.PSI II 26.PCA 27.PSP 28.Q 29.RuBP 30.RubisC(RuBPC) 31.RubisCO(RuBPCO) 32.RuBPO 33.X 34. LHC 三、填空题 1.光合作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被还原,被氧化。 2.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观察呈色,在透射光下观察呈色。 3.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和。 4.P70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P68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原初电子受体是。 5.双光增益效应说明。 6.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把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和。 7.暗反应是在中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反应是在进行的。 9.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 10.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11.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功能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类囊体亦称为。 12.早春寒潮过后,水稻秧苗变白,是与有关。 13.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于。 14.离子在光合放氧中起活化作用。 15.水的光解是由于1937年发现的。 16.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和。 17.类胡萝素除了收集光能外,还有的功能。 18.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 19.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另一个在。 20.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 21.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2.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 23.与叶绿素b相比较,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方向,在蓝紫部分的吸收带偏向 方向。 24.光合磷酸化有三个类型:、和。 25.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 26.卡尔文循环的最初产物是。 27.卡尔文循环中,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学习资料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 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_______和_______→加入 5mL______→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______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 ③画滤液细线: 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 ,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 ●无水乙醇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色素带;便于观 察分析;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_; ●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2)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 (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 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光 反 应 阶 段 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分解:2H2O → 4[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暗 反 条件酶、ATP、[H](有光、没光都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光酶

光合作用发现史学习资料

光合作用发现史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这一观点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期。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2、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也曾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他们并未用实验证明这一判断。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 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这个实验引起人们的关注。 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6、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7、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和卡文陶从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后来有人证明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CO2 + H2O + 光——→O2 + 有机物质+ 能量 9、1864 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10、1864 年,德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形成淀粉。他先把绿叶放在黑暗中数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叶片中的物质的输出和呼吸代谢的结果,使原先存在于叶片里的淀粉消失。然后把经黑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叶片仍然置于黑暗中,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子,结果发现处于黑暗的一半叶片无颜色变化,而曝光的一半叶片显示出深蓝色。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结果。 11、1880 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把装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第三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学习目标】 1.说出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的结论,能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表示光合作用,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 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将大量文字转换成简洁明了的图文,学会在复杂的情景中分析实验的变量和对照的设置。 3. 体验科学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自主探究】 一、阅读教材P100—102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列表总结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探究历程 1、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土壤是构成植物的 原材料。1648年,比利时的范·海尔蒙特用了五年 时间完成了一个实验,如图: 植物生长需要养料来自哪里? 2、普里斯特利实验说明谁可以更新空气? 他所指的污浊的空气里有什么?被更新的 空气里有什么?要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还 应设置几组实验?依照图示设计画出对照 实验

3、萨克斯的实验目的是什么?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本实验结果?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 此实验除了能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外, 还能说明什么问题? (实战演练) 实验设计: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材料:相同大小的绿色植物2盆,透明密闭的玻璃罩2个,NaOH 溶液,CO2释放剂,酒精,碘液 提示:单一因素变量是什么?怎么操控?检测何种实验结果?如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检测? 4、恩格尔曼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该实验的巧妙之处: 实验材料为什么用水绵? 为什么用好氧细菌? 为什么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 为什么在黑暗环境中? 为什么用的是极细的光束? 为什么临时装片要重新暴露在光下?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能,把 和 转化成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反应式: 6、鲁宾、卡门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实验的巧妙之处是?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时间事件 1648 荷兰人van Helmont 。柳树种植实验,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来自于灌溉用的水。1727 英国Stephan Hales 《静力学短论,包括植物静力学或关于植物浆液的一些静力学试验的考察》。植物从空气中得到了一部分营养。 1748,177 0 1748 俄国罗蒙诺索夫 1770 法国Antoine Lavoisier 质量守恒定律 1770-178 5 化学家气体收集及分析 1771 及之Joseph Priestley1776 《对不同种空气的试验和观察》植物改善空气的发现 后 1773 荷兰人Jan Ingenhouse 听闻上述实验.1773 年,做了500 次以上关于植物影响空气的实验。10 月,发表《关于植物的实验,它们是日光下改善空气和在阴 暗处和夜间损坏空气的强大力量的发现》 1782 瑞士Jean Senebier 《关于日光影响的三界物质,特别是植物界所起变化的物理化学论文集》固定的空气(二氧化碳)溶于水就是植物从周围空气中吸取的 营养,这也是它们转化固定空气,供应纯净空气的来源。 1804 日内瓦Nicolas Theodore de Saussure 《关于植物化学的研究》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以及它们释放的氧量,远远超过它们消耗的固定空气(二氧化碳) 的量。光合作用必定还用水作为反应物。 1817 法国化学家P.J.Pollotier 和J.B.Caventou 提出“chorophyll ”叶绿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hloros ”绿色和“phyllon ”叶。

1845 德国医生Julius Robert Mayer 《有机体的运动及其与代谢的关系》植物取得一种力量——光,并产生另一种力量——化学差异。将能量转化定律公式化。 1864 法国植物生理学家T.B. Boussinganltu ,研究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光合作用比值“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1 ” 1864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Julius Sachs 植物半叶实验。认为叶绿素存在于某种比细胞还小的结构内。 1870 德国化学家 A.von.Bayer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转化,先合成甲醛,再合成有机物。 1883 K.Schimper 将Sachs 所指的小体命名为叶绿体。 1883 德国植物学家J.Reinke 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在光足够强时,达到饱和状态。 1883-188 5 德国生理学家Th.W.Engelman, 提出,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也是在其光合作用中所利用的光能。 1905 英国植物生理学家 F.F.Blakman 首次将光合作用曲线形状解释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 1913 德国化学家L.Michaelis 首先提出酶促反应的一般机理。 1913,191 Richard Willstatter 和Arthur Stoll 否定了胡萝卜素吸收的光在光合作用不起作 7 用。指出叶绿素是卟啉类化合物,含有铁而不是镁。 1915 年诺Richard Willstatter 阐明在叶肉细胞中叶绿素a:b 为3:1 。研究出将叶绿素制成奖纯品的方法。 1922 Otto Warburg 和E.Negelein 测定小球藻光合作用最高量子产额。 1929 德国化学家H.Fisher 合成铁血红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专项练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 1.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 的植物是___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 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______。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_ (填“O2”或“CO2”)不足。 2.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的干扰。 (3)图1 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 (4)图2 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 min 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20 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填序号:①C5②ATP ③[H]④C3 ),可推测20~25 min曲线的斜率为________(填“正值”“负值”或“零”)。 3.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__(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是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某池塘夏季各深度水藻24 h内的平均氧浓度变化曲线,纵轴表示水池深度(假定不同深度的水温都相同),横轴表示瓶中O2的变化量(g/m2·h-1);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玉米在拔节期间,每天可以长高8cm以上,大牡竹曾有每天增高41㎝的记录。植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⒈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直至十七世纪初,人们都相信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活需要的全部元素。 ⒉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j.b.vanhelmont)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指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而”,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stephenhales)也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是,他们都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

论断。 ⒊1771年-1777年间,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ey)通过对呼吸和燃烧一系列实验研究认为,绿色植物能逆转动物的呼吸过程。1771年,通过“小鼠、蜡烛和薄荷”的实验使他相信:植物能更新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普里斯特利把植物改善空气的作用归功于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没有认识到光对植物的作用。这样,当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使空气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⒋1779年,荷兰医生英格豪斯(janingenhousz)通过实验确认,植物确实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不是普利斯特利说的是由于植物缓慢生长过程所致,而是由于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这种净化作用在几小时内便可完成,并不需要让植物生长若干天。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资料

资料1: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系统研究叶绿素的科学家是维尔斯泰特。他发现光合作用不能由叶绿素单独发生,也不和叶绿素的含量成正比,但提高叶绿素的浓度可以加速光合作用。根据这些事实,维尔斯泰特提出,光合作用是一个酶的协同作用过程。 他把绿叶装玻璃瓶里,用光照射,把二氧化碳通到叶子上,在不同温度、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下,用不同的种类植物的叶子进行实验。他发现各种叶子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所释放的氧气的比值都是1。 资料2: 1945年之后,碳14标记化合物的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卡尔文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一个科学问题已经在科学家的脑海里占据了一个多世纪,那就是,光合作用最初的产物是什么,或者说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首先发生了什么反应?卡尔文证明,最初的反应并非如过去想象的那样是二氧化碳的还原,而是二氧化碳被固定到植物当中的一种称为“二氧化碳受体”的物质上。这个固定反应的产物一种称为“磷酸甘油酸”的有机化合物。卡尔文的这一发现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光合作用的这一最初产物是个已知的化合物,它早在1929年就被尼尔森鉴定为碳水化合物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从卡尔文的发现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在整体上有密切的联系。卡尔文又阐明了“二氧化碳受体”的化学性质。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受体是个过去不受注意的糖的衍生物,它的名字叫“核酮糖”。当二氧化碳和核酮糖结合之后,产生了磷酸苷油酸。 卡尔文随后的研究刻画出了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到最终产物(各种碳水化合物)的路线。他发现,过去假设的二氧化碳的还原实际上是磷酸甘油酸的还原。为了把磷酸甘油酸还原为碳水化合物,植物必须提供还原剂和所谓“高能磷酸酯”。为了产生这些还原剂和高能磷酸酯这些引起辅助因子,植物需要利用光能。这就是说,光能并非直接用于碳的同化反应,而是用来再生在同化反应中消耗掉的辅助因子。 化学反应的一条重要规律指出,如果反应产物的稳定性比起始物质低很多时,反应是不会发生的。但当某些途径能为反应提供额外的能量时,化学反应可以不受此限制。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的反应是一个产物的稳定性比起始物质要低很多的过程。幸运的是,太阳光为这个反应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一个充满生机的行星。 当时的研究者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分子机器和参与这一转化过程的化合物分子(材料)都是由相同的原子(如碳、氢、氧等)组成的,普通的分析方法无法在机器和材料之间进行区分。1940年,鲁本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碳14,使卡尔文有一种理想的工具,来追踪二氧化碳是如何变成碳水化合物的。在卡尔文的研究中,碳14成了主要工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卡尔文的大部分实验是用一种名为“小球藻”的微生物进行的,但同时也用高等植物做平等实验。小球藻是一种重现性很好的单细胞绿藻。他的实验表明,在所有的植物中,二氧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光合作用的发现”凝聚了众多科学家两百多年探究历程中的心血和智慧,在生物学发展史 上堪称经典。大胆的推测、巧妙的实验设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反映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其中经典实验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学素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师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实验过程—设置问题—探究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为学生搭设了一个探索、思考、分析、谈论的平台。教师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从中领悟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是高中《生命科学》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第二节内容。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本身的物质代谢提供了基础,也直接或间接的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源。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在自然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生命科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教材的编排上直接介绍叶绿体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师对这部分科学史要么忽略,要么附带简单介绍。而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突出科学史教育,单独安排了一课时介绍几个经典的实验,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获得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个科学发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体验到科学家们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教学策略 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讨论经典实验,分析他们精巧的设计思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设计思想进行实验设计,加深对经典实验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课程中学习过相关光合作用知识。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几个方面有一定的认知。也知道可以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验证绿色植物放出的气体和制造的有机物。但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二氧化碳和水怎样转变成有机物的,受学生本身年龄和知识结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高中生命科学以较高的起点,重新认识光合作用,体验科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习题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原料》习题 一、选择题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 B、水 C、高温 D、光 2、在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两套装置中的培养皿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A、有利于光合作用 B、吸收二氧化碳 C、清水没有作用 D、为了形成对照 3、植物在缺水的条件下生长不好,主要是因为() A、没有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没有水,植物无法运输无机盐 C、水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 D、不一定是水的原因 4、为使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获得良好效果,如右图所示 的实验示意图中的塑料袋最好为()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无色 5、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水都用于制造淀粉 B、二氧化碳和水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是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和生成的产物依次是() A、二氧化碳和水、淀粉和氧气 B、叶绿体和二氧化碳、淀粉和氧气 C、水和无机盐、淀粉和蛋白质 D、叶绿体和无机盐、淀粉和蛋白质

7、严重干旱可能造成作物颗粒无收、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看,这表明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重要原料)是() A、光 B、水 C、二氧化碳 D、适宜温度 二、探究应用 1、某学生用图中装置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先将甲、乙两个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检验:甲装置中植物的叶片有淀粉生成,而乙装置中植物的叶片却没有淀粉生成。 (1)乙装置中绿色植物在阳光下(填“有”或“没有”)进行光合作用。(2)乙装置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3)由以上实验可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B 5、C 6、A 7、B 二、探究应用 1、(1)没有 (2)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

高考生物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进行,原料是糖类等,产物是 丙酮酸 、氢 、 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 进行,原料是丙酮酸和水 ,产物是 C02 、ATP 、氢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原料是 氢 和 氧 ,产物是 水、 ATP ,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氢 、 ATP ,三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ATP 。1mol 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能量 2870 KJ ,可用于生命活动的有1161 KJ ( 38molATP ),以热能散失 1709 KJ ,无氧呼吸产生的可利用能量是 61.08 KJ ( 2 molATP ),1molATP 水解后放出能量 30.54 KJ 。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 放少量能量,形 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CO 2、[H]、释放 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生成H 2O 、释放 大量能量,形成 大量ATP 3、写出2条无氧呼吸反应式 C 6H 12O 6 2C 2H 5OH (酒精)+2CO 2+能 量 C 6H 12O 6 2C 3H 3O 3+能量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分 2个 6H 2O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 [H] + + + 6CO 2 H 2O 酶 大量能量 [H] + + O 2 葡萄糖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H] + +

阶段,第一个阶段 和有氧 呼吸的相同,是由 葡萄糖分解为 丙酮酸 ,第二阶段的反应是由丙酮酸 分解成CO 2和酒精 或转化成 C 3H 3O 3(乳酸) 。。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 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 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 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 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 2:环境CO 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 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5、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 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 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6、光合作用的的探究历程 ①、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 的柳树苗种植在 一桶90.8kg 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 ,而土壤只减轻了57g 。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地球上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吸收2.0×1011t 碳素(6400t/s),合成5×1011t 有机物,同时将3.2×1021 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5.35×1011t 氧气。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巨大的把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巨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从水中释放氧气的过程。自从有了光合作用,需氧生物才得以进化和发展。由于光合作用中氧的释放和积累而逐渐形成了大气表面的臭氧(O 3)层,O 3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使生物可从水中到陆地上生活和繁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所以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繁荣的生物世界。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食物不足、能源危机、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一、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 18世纪以前,人们都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全部元素的。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发现将薄荷枝条和燃烧的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钟罩里,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植物放在同一钟罩里,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因此,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现在就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以后又经许多人的研究(见绪论),到了19世纪末,人们写出了如下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4-1) 从(4-1)式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本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中CO 2是氧化剂,CO 2中的碳是氧化态的,而C 6H 12O 6中的碳是相对还原态的,CO 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H 2O 是还原剂,作为CO 2还原的氢的供体。(4-1)式用了几十年,后来又把它简化成下式: CO 2+H 2O→(CH 2O)+O 2 (△G°′=4.78×105 J) (4-2) (4-2)式用(CH 2O)表示一个糖类分子的基本单位,比较简洁。用叶绿体代替绿色植物,说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由于葡萄糖燃烧时释放2870 kJ·mol -1的能量,因而每固定1mol CO 2(即12g 碳)就意味着转化和贮存了约478kJ 的能量。 应该注意到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所有的反应物和产物都含有氧,而上面两式并没有指出释放的O 2是来自CO 2还是H 2O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光能将CO 2分解成O 2和C ,C 与H 2O 结合成(C H 2O ),然而以下三方面研究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H 2O 。 1.细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称之为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光合细菌包括蓝细菌、紫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