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最优配置

1.资源最优配置
1.资源最优配置

1.资源最优配置

狭义: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广义:包括效率、公平、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竞争失效:产品非同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的自

由进出入;

②公共产品

③外部性:成本外溢(如污染);收益外溢(如教育);

④市场不完全性:如保险业(私人保险不能为所有风险提供保障),高科技等;

⑤偏好不合理:如劣币驱逐良币,假货横行等;

⑥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失衡;

⑦信息不对称;

⑧收入分配不公。

3.政府的定义

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秩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4.政府失灵原因及如何纠正

(1)原因:①代表性的局限;②信息的有限性;③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④决策时限与效率的有限性:决策时限的有限性: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执行与生效时滞;效率的有限性:时滞、政治意图和政治效果的差异;⑤决策程序的有限性:民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公共选择理论);社会偏好的局限。⑥政府干预的失控性:对政策难以作出准确的描述;政府干预成本的不可预见性。

(2)纠正:实行混合经济体制①私人经济目标与公共经济目标相结合;②个人经济决策与政府经济决策相结合;③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相结合;④政府与企业、私人分工合作;⑤私人经济因政府介入受到的损失将会在公共领域里得到某种补偿。

5.公共产品的定义

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6.林达尔均衡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政策意义:(1)税收水平的确定与本人享受公共产品的意愿是相联系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如

实说出自己的实际受益情况和愿意分担的成本的水平(2)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即“白搭车”现象的存在使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低于所需水平。

7.政府如何克服外部负效应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外部负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1)罚款或征税(2)补贴(3)公共管制(4)法律制裁

8.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

9.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皮科克)

(1)政策选择市场: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2)政策供给市场: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3)政策执行市场: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选民向政府纳税

10.投票悖论

(1)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全部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多数投票原则在两个备选方案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自如,而在三个或多个备选方案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投票悖论,因为要考虑可递性。(2)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11.中位选民定理

(1)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2)中位选民所选择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往往是多数决策机制下可能得出的政治均衡。

12.政治经济周期

(1)定义:指经济活动往往围绕大选周期发生波动。政府一般在大选来临之际寻求对其有利的经济结果,而把对其不利的经济结果推迟到大选之后。

(2)原因:

①政治家行为的出发点是保证在选举中当选;

②选民关心的是事关利己的事:通货膨胀和失业,而不关心其他经济指标;

③选民是近视的,只有短时期内使选民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调整,才是为选民所欢迎的;

④政治家之间的竞争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之争,而是现有福利的再分配之争;

⑤政策的目标是可组合,可选择取舍的

13.国家预算定义

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4.国家预算的五大原则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15.公共支出的定义

公共支出,也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为购买相应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是政府以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动,反映了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质是政府执行其决策的成本。

16.公共支出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

提出: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

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也日益攀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7.公共投资支出

特点(1)投资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外部条件,追求社会效

益(2)投资领域:更多涉及存在市场失灵的的领域,如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农业等,而且往往投资大项目和长期项目。(3)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发行债券形式(1)直接投资(2)对国有企业投资(3)股份投资

18.财政补贴主要内容

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向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的补助和津贴。(1)价格补贴: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工矿产品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国家财政在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时给予企业的补贴

(3)财政贴息: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些企业、某些项目的贷款利息按金额或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4)税收支出和税前贷款

1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的主要特征

中国公共支出自1978年以来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但增长率在若干年份也有下跌。

(1)财政消耗性支出①总量增长分析:公共消耗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②内部结构分析:公共消耗支出包括公共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

(2)财政转移性支出①社会保障支出,稳步增长②财政补贴,呈波浪形状

20.税收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定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

特征:(1)强制性: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形式强行征收,不按规定缴纳者要受法律制裁。(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既不向纳税人返回,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预先规定了征收对象和征收的数额或比例。

21.税收三要素

1.纳税人: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2.课税对象:指法律规定的征税标的物,包括所得、商品、财产和其他(人头税等),亦

称纳税品。

3.税率:法律规定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⑴比例税率:不论课税对象

的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⑵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⑶定额税率: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22.税收的转嫁

指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1)前转: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后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

(3)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技术或管理来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负在生产率提高中自行消失。

(4)税收的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23.拉弗曲线

税收随税率提高而增加,但是税源不会因税收增加而增加。因此,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之后,继续提高税率非但不能增加税收反而会减少税收。

24.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5.税收的替代效应

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26.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

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27.效率损失

由于替代效应产生的效用损失无法用政府税收的收益来弥补,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即税收导致的净损失。不影响相对价格的税收不会产生超额负担和效率损失。

28.完全竞争条件下影响税收归宿的因素

税收归宿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影响税负归宿的决定因素是纳税人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实现程度。税负转嫁改变原有的价格与价值关系格局,借以影响税负归宿,但它只是税负归宿最终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提示我们可利用转嫁机制使税负归宿合理化。

1.税收对价格和产出的效应与对供方征税还是对需求方征税无关

2.需求和供给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关键。供给完全有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买

方承担;反之卖方承担

3.政府对某一部门的某一种生产要素征税,影响会波及整个经济,不仅该生产部门,其

他生产部门的该要素所有者也需承担

29.中国所得税制的改革方向

1、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

(1)首先,应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2)其次,拓宽税基,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3)再次,调整费用扣除,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制度。

(4)最后,建立源泉控管、双向申报、交叉稽核的征管机制

2、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2)坚持国民待遇原则,要适当取消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少并规范各类税收减免与优惠政策。

3、增值税的进一步改革

(1)课税范围有待扩大

(2)税基有待改进

30.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功利主义: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否定收入的平等化,反对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政府目标应是如何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推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机会平等论:自由权利无上不可侵犯,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

财产的分配是正当的,因此分配的结果也是正当的。只要机会均等就是公平

倒U型理论:经济发展使社会公平处于先恶化后改进的过程之中。

新福利经济学:公平和效率兼顾是永久的难题

31.中国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改革

? 1.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以缴款基准制为主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资金经营要分开

?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相互配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形成。

? 2.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具体进展

?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由三大块组成

?第一块: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

?第二块:由国家法律强制,国家于个人共同支撑的保障项目

?第三块:遵循自愿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商业保险。

32.什么是公债

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它财政需要的手段。

33.地方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方面。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而资源配置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34.地方公共产品

(1)空间限制。地方性公共产品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全国性公共产品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地方公共产品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照受益范围的区别,由各级地方政府去负责提供。

35.蒂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理论内容:边际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上的相互竞争;自由迁徙的权利是“用脚投票”的前提

理论实质:居民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税负之间的均衡。从地方性公共产品中得到的享受与税负之间的失衡推动了居民的迁徙,当两者趋于均衡时居民才安居下来。

36.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1.存在的问题:当前地方政府投资的突出问题是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隐形

债务的急剧增加。以地生财、借债建楼是当前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基本特点。大量事实证明,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以及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重要推动力。

2.解决方法(1)将五级财政改为三级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宏观经

济的调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2)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①受益原则,即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投资权限②比较效率原则,一项公共投资,如果效率较地方政府高,则由中央政府负责③改革政府投资体制。财政性投资分为公共事业投资和产业开发投资。(3)用公共经济基本原则规范地方政府投资。①把地方政府投资逐步纳入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去②用政府投资解决外部性问题③用政府投

资打破自然垄断④制定中长期发展规范,引导支持民间投资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案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案3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南多北少 地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资源经济学》复习整理题

《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 1.资源的属性与分类。 ·资源的属性: ①有用性即使用价值;②稀缺性;③动态性;④天然性。 ·资源的分类: ⑴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类:①土地资源;②气候资源;③水资源; ④矿产资源;⑤生物资源;⑥环境资源。 ⑵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分类:①非再生资源,也叫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 ②可再生资源,也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⑶按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类:①专有资源,也称可控资源;②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 的所有者或虽有法律上的所有者,而不能行驶所有者权力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 2.缓解资源稀缺性的途径。 ⑴技术进步在缓解资源稀缺中的作用 ①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②技术进步可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③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替代; ④技术进步可以推动资源利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资源利用的规模经济。 ⑵缓解资源稀缺的其他途径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缓解局部或区域性资源稀缺还可以通过 ①加大经济的开放度; 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有效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和制定有效的价格政策。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⑴公平性原则 ①本代人的公平(横向); ②代际间的公平(纵向); ③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⑵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⑶共同性原则 共同遵从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 ⑵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互协调; ⑶人类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5.绿色GNP的含义,及其衡量。 ·含义:绿色GNP(可持续收入SI):指在不减少现有资本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资本”包括人工资本①、人力资本②以及环境资本③。 按照绿色GNP的定义,应为GNP减去人工资本折旧D m,再减去如森林这类自然资产存量的环境资本折旧D n(用年内环境退化的货币损失价值来表示),那么可持续收入SI或绿色GNP就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求得: SI=GNP-D m-D n ……………………….. ①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

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 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 将会同时影响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 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 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 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旅游 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 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 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 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 互作用

最新人教版选修6《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6《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解决其开发与消费中所产生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 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 ,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关键词:水资源,策略,配置,研究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简介: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内容: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始对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恐慌心理。作为能够促进社会战略发展的经济性资源,水资源的供给情况直接关乎着国

计民生,因此当前亟待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最大限度体现出我国境内现有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1、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 只有不断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全社会范围内节? 加盟幕繁R馐叮? 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置水资源的重 要指导思想。在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时候,首先应当着手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水权、水价以及用水市场的改革进度,逐渐构建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实际情况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该地区的用水市场。同时,各地区水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尽早明确初始用水权的情况,逐步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强化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控管理,以便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学转让,体现水资源配置到该地区的社会效益。其次,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水利投资体系,向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资金,对于合理的水利投资项目可以选择发行水利债券的方式,打造水利资源投资利用的新渠道[1].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案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③废水处理再利用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环资经济学期末复习

环资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最大可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简称MSY原则。 税收转移:指西方国家 (主要是美国)按照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级政府在提供公...为了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按照财政联邦制,通过这种税收—转移的过程,形成广泛的收入平等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清洁发展机制;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是指自然资源数量的单位变动所引起的使用者成本总额的相应变动。 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 霍特林法则;价格上涨率与投资利润率的比较利率对开采决策有重要的影响,此为霍特林法则。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强可持续与弱可持续;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资源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弱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资源可能存在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是可持续的模式。 庇古手段;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这种征税手段被称为“庇古税”手段。 科斯手段;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

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1.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确实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爱护与治理。在中国,特不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要紧缘故: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专门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差不多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

现的。其差不多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治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以后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同意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讲,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查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经典)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水资源合理配置诠释

水资源合理配臵诠释 王士武、陈雪、郑世宗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资源水环境所,杭州,310020) 摘要:从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出发,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原则、机制、手段、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臵原则机制手段途径模式 1、水资源合理配臵的界定 配臵是指配备、安排[1]、[2]。资源配臵是指生产性资产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分配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资源供应有限,而人类欲望通常又无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既定资源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3]。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4]。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资源配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有限性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矛盾,关注的重点是多种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的分配。实际上,水资源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时程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水资源合理配臵不仅体现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水资源合理配臵可以进一步界定为: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时间上和空间(包括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上进行的调配。 2、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内涵 2.1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一般是在流域范围内或特定区域范围内。 在流域范围内,由于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通过流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案(高二地理)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导入: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解决其开发与消费中所产生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

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通过本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中国煤炭分 阅读

最新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妇女劳动力供给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免费搭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8054373.html,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作者:李文军孙子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突出存在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尤其是,用水浪费、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共存,使得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寻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军,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防汛办;孙子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流域办。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三)可持续原则

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实施节水灌溉的几点意见 沈荣开张蔚榛 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很大,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就黄、淮、海地区而言,其耕地密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4倍,而耕地平均水资源却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人均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3-1/7。为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使用率已接近极限。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沧州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94.Om(1994年资料),并与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水井出水量减少并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灾害。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海水入侵,其范围在辽宁省达366.3km2,山东达61.9km2。一些中小河流内陆化,自1994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和河段越来越长。河流来水减少,使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土地沙化,缺水已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农业及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率要大于农业用水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水资源的分配中,农业用水所分得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在农业用水中,若渔、牧、副用水比重加大(这是必然的),则种植业灌溉用水就成为最紧缺的用水部门,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农业节水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当地水资源是指当地的降水,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蓄存于地下水面以上地层中的土壤水及渗入深层而形成的地下水。根据田园教授提出的农田用水量的概念,即除城镇工副业用水以外的农业区平均到单位面积上的用水量(以mm/a计),它包括:耕地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非耕地蒸发量(E)和人畜用水量。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河北、河南等18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用水量的大概数量为:黄河以北地区复种指数为1.5-1.7,土地利用系数(或耕地率,即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约为2/3,农业用水量为550-650mm/a;黄河以南地区,复种指数为1.7-1.9,耕地率约2/3农业用水量为650-750mm/a。在作物年产量达到6000-6750kg/hm2水平时,年缺水量约为50~lOOmm。上述估算说明,在降雨量和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黔西南水文水资源局戴莲莲 摘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从综合评价的程序内容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求为促进我国水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评价体系 一、前言 分析确定最佳的配置方案是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难点。随着决策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复杂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决策理论诞生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民主化决策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对某个研究区域而言,给决策者和决策机构提供出最合理的科学方案,必须结合区域水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建立能够衡量和评价各种配置方案的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受社会、政治、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确定出各配置方案所涉及的一系列指标值,再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合理配置方案评价。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理论 1.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综合评价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这蝗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之也产生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其特点各异,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综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个方面,评价要说明什么问题,评价的结果是针对什么相关的目标等等。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的综合评价问题都属于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因素构成的总体现象,在因素分析中,一般至少要分三层进行总目标分解。第一层次是总目标层,说明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所要说明的内容:第二层次是目标层的主要因素分解,又称准则层,是对各分析评价指标的类综合。最后一层是指标层,由各项具体的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反应了复杂现象总体的相应方面的具体状况。 (3)确立评价指标值和规范化方法。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综合指标形式。如定量指标可采用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定性指标可采用不同等级的描述等。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可采用各种相应的指标规范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以保证综合评价合成的需要。 (4)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的权重大小对总体综合评价的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特征值,权重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结论。 (5)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指标合成,求得综合评价值。目前用于综合评价的模型已有多种,各种评价模型要针对不同的指标特点和评价要求灵活选用。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是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 (6)利用综合评价值,对被评价的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排序。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

中国水资源态势及合理配置试卷89分

1、整个中国都处于海洋性气候。 正确 错误 2、中国水资源一共有十大流域。 正确 错误 3、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中国北方地区雨水增多,慢慢湿润。 正确 错误 4、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 正确 错误 5、黄河、淮河、海河区要实行严格的节水措施。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西南诸河主要是一些国际河流。 正确 错误 7、西北诸河区为资源性缺水和水污染严重地区。 正确 错误 8、珠江、东南诸河区要严格遵守节能减排规定。 正确 错误 9、从近期看,中国北方的水资源总水量没有衰减。 正确

错误 10、我国水资源均匀分布。 正确 错误 11、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就是流域的总水量。 正确 错误 12、最小的生态用水就是河道里的常流水,就是维护河道基本功能的用水量。 正确 错误 13、当地水资源总量中可供河道外最大利用水资源量,叫水资源可利用量。 正确 错误 14、如果我们挤占了河道内最小的生态需水,河流的生态系统就会恶化。 正确 错误 15、河流的洪水量是可以有效控制利用的。 正确 错误 16、我国西北的人均可利用量大约是1650立方米,北方五区就是松花江、辽、海、黄、淮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只有359立方米。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南方的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达到1100立方米。 正确 错误 17、在我国的总用水量中,城镇居民用水占了极大比重,其次是工业,再其次是农业。 正确 错误

18、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黄河区,达到88%,已接近水资源量可利用的上限。 正确 错误 19、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是海河流域,达106%。 正确 错误 20、我国水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譬如引起河流断流,但并未使湖泊萎缩和湿地退化。 正确 错误 21、地下水超采会造成地面沉降,以及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 正确 错误 22、全国地下水开采量都没有超采。 正确 错误 2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是资源结构的瓶颈之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比较严重。 正确 错误 24、我国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从现在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正确 错误 25、尽管目前城镇,工业和农业废污物的大量排放入河,但仍未超过河流的纳污自净能力。 正确 错误 26、我国水资源现状,决定我国北方还未到严重的缺水程度。 正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属性 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 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 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 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 ?资源的属性与特征 1、属性:有用性、稀缺性、动态性、天然性 2、特征:系统角度:整体性 空间角度:地域性 角度作用:多功能性 动态角度:数量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 从微笑曲线角度看:资源的垄断性 从马鞭效应和蛛网图角度看:资源价格的波动性 ?农业中的可持续 1、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2、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非稳定现象举例: (1)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与退化(松毛虫、毛白杨) (2)土壤的污染与退化3、各时期农业问题:(1)人民公社时期:信息不对称 (2)而今当下:相对低价 (3)未来:垄断(蒙牛:用纵向一体化和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联想:高端;恒大:地域资源) ???绿色革命对社会问题的贡献: 1、资源供给地区与资源使用地区 2、垄断性资源供给者与竞争性资源使用者 3、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 ?基于技术水平差异的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

针对污染问题的矛盾

?时间与代际问题P48-49 1、第一代代际效率条件:所有资产各个部门的实际回报率相等 2、第二代代际效率条件:投资的实际回报率等于贴现率,贴现率表示把一单位的消费延迟一期,且将这些资源投资所得到的实际回报率,贴现率的高低代表对当下(或本代人)的重视程度,贴现率一般用r表示,r=0表示主体对当下与以后的重视程度相同;r=+∞表示主体只重视当下,r≤0是违背人性的 3、贴现率高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 贴现率是否贴现率越低越好? 假定将贴现率为零,即把将来的收益当做和今天的收益一样,会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而对于公共投资决策来说,为了资源保护等,一般应使用较低贴现率。 ?贴现率r举例(代际资源分配问题): 不可再生资源(固定资源总量)的两期分配问题 (公式、图、变化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