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

工业增加值统计实务第一部分工业增加值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工业增加值?

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如何正确理解概念,是关系到能否准确计算的基础。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理解, 我们要把握三点:

1、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这里的“生产”是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在内的大生产概念,不包括企业中非工业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如企业的生活福利部门(子校、医务室等)、基建部门从事非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

2、工业增加值是最终成果指标,有别于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总成果的指标,它是已经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转移价值后的最终价值;

3、工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月、季、年或几个月)内创造的,它是一个时期指标;

二、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转换或消耗原材料和劳务的投入,创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过程。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只有进入了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作为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并且,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还是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货物),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第二、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出发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的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

(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新规定)的基础上扣

除中间投入与最终产品划分的界线,界线规定到哪里,增加值就计算到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工业总产值(新规定)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消耗。什么是生产者价格呢?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包括其销售或使用时应支付的对产品的消费税。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的商业费用。对工业品来说,生产

者价格就是产品的出厂价格或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时的价格。

什么是购买者价格呢?购买者价格就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但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这是对一般纳税人而言的,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则应包括购买时所支付价格中发票上已标明的增值税额)。

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生产法,另一是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前者是从工业增加值的产生角度来进行计算的,反映生产过程,是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后者则是从工业增加值的内部构成的角度来计算的,反映工业增加值中的国家、集体、职工个人三者的初次分配情况,这种方法我市已试运行一年多,但存在许多问题,这次培训会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工业增加值这两方法计算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请财经院的教授给大家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如何运用财务会计资料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二)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指标

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指标有:

生产法: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和应交增值税;

收入法: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应交增值税。

正确计算以上各项统计指标是确保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缩小两法计

算差距的基础。在我们的统计实践中有的企业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和用收入法计

算的工业增加值差距很大,有的企业一种方法计算得正数,而另一种方法却得负数。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等增援,至少也只有2%以内的差距。

(三)基本计算公式

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应交增值税

第二部分工业增加值统计的生产法

一、现价工业总产值

1、含义

现价工业总产值就是指以现行价格(产品的平均出厂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工业产品生产或提供工业性劳务创造的劳动成果的货币总量。这里要强调的是,计算价格是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平均出厂价格(可通过用第一种产品的产品销售收入除以相应的销售量而得到)。

2、计算公式

(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工某种产品产量X该种产品的不含增值税平均出厂价格+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对外加工收入

二、工业中间投入

1、含义

工业中间投入就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指标的重要基础指标,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差额。

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我们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许多企业不能准确计算该项指标,甚至没有进行计算填报,该指标的计算对企业来说,难度很大,它计算的基础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明细资料的有着科目进行归类整理,主要是成本、费用类的明细帐资料,即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五个会计核算科目的明细帐,因此,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好坏是我们能否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关键。

2、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

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第一、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第二、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

第三、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这也是说,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必须是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三个环节中所

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而不应包括本企业的非工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如基建部门消耗的水泥钢材、职工医院和子校消耗的物品和劳务等,都是非工业生产经营消耗。

3、工业中间投入的构成

工业中间投入从上面的三条原则规定来看,包括三个方面的中间投入构成,即生产方面、经营方面和管理方面,具体来说,有五个组成,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的中间投入”;经营环节的“产品销售费用中间投入”;管理环节的“管理费用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

4、计算方法:

目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有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下表中的上半部分)分别相加(均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另一种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的合计减支各自费用中的属于增加值的项目(下表中的下半部分),如工资、福利、折旧、税金等,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了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倒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比较简便易操作,我们一般使用此法进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以下只介绍倒算法。

5、计算公式

a、直接材料=外购原料+外购动力+外购燃料+辅助材料

b、制造费用中间投入=制造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一折旧费

c、销售费用中间投入=销售费用合计一(其中)工资一福利费一折旧费

d、管理费用中间投入=管理费用合计一(其中)工资一福利费一折旧一劳动(养老)待业(失业)保险费(金)一税金一矿产资源补偿费一土地补偿费

e、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利息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