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1.试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仁”的观念的不同。

2.在中国的文本文化中,文人精英不断通过书写以修正民间风俗,以达到“移

风易俗”的目的。以端午节习俗为例,试分析“礼”与“俗”之间的张力与相互渗透。

3.以关帝信仰为例,试分析中国民间宗教中民众、地方精英和国家在推动神

祗信仰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

4.试论述自17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所起的作用。

5.以作为商品的茶叶为例,试阐述中国在十九世纪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1.试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仁”的观念的不同。

孟子、荀子对“仁”的观念都继承了孔子的对“仁”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补充,所以要弄清他们之间对“仁”的观念的不同,就要首先了解孔子对“仁”的观念到底是怎样的。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其中有两个内涵最基本、重要。一个是“仁者,爱人”。一个是“仁者,人也”。孔子所谓的“爱人”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含义极为丰富。可以说,凡是与人为善,利人成人的情感及行为,均可以说是“爱人”,都可将之统归于“仁”。“爱人”的最高境界或曰最高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关于“仁者,人也”,朱熹在注《孟子·尽心下》中“仁也者,人也”此句,深得孔子意之精髓。他说:“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即怎样才能成为具备“仁”内涵的人的途径,也即是人应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素质,达到“仁”的要求,而不空负人之名。具体包括自我修养的方式、方法,怎样处理人我关系,如何对待义利,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仁”所具备的这两个基本内涵,就构成了孔子“仁”的核心与主线。1前面只是概括地片面地了解了孔子对“仁”的看法与观念。其实,“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问题,是他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孔子由“仁”这个出发点衍生了许多的主张,如:经济、天人观、伦理思想等方面的主张。而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这些方面主张、观点的不同之处,就可看出他们对“仁”的观念的不同之处。

孔子推重“仁”,由“仁”而主张“爱人”,所以在“政治上”,他主张用一种温和的办法,就是“德礼”来治理国家。“德”表现在治国上,主要是“惠民”。孔子时已是“礼坏乐崩”,所以孔子针对当时礼的实质已失的实情,将“仁”与“礼”结合,使“仁”成为礼的实质,礼则构成仁的外在体现。孔子虽注重以“德礼”治国。但他并不反对必要的刑罚与战争,但需首先以教化为前提。由此可见,“仁”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根本。西周继夏、商优秀文化传统,以礼制隆盛著称。孔子以其为参照,提出“德礼治国”,大力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而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中的“礼”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维护“礼”的固有等级制度,而是也包含着一定的平等因素。其中不仅针对“下僭上”,也针对“上侵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总的来说,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的德礼治国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为政者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典范。其二是重教化。其三就是强调重视国家的统一。这三个特点无不显示出孔子对“仁”的观点与看法。2

而孟子对孔子的“仁”之精神与观点有所继承,但也有些不同,具体就表现在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其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发展成了较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为政者本已具有“不忍人之心”,只要肯施“仁政”,是完全有能力的,并且可以做到“保民而王”的。3孟子将此“仁政”在实施时,解释为是一种推恩的过程。由“仁政”出发,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孟子针对当时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主张行“仁政”、“王道”而使天下“统于一”。孟子认为:得天下、战胜敌手,各种条件虽然都是必要的,但假如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其他条件即使再好,最终也都会化为乌有。施仁政、行王道,则可以得“人和”,固民心,最终会无敌于

1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1

2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118-128

3山东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孟子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83-84

天下。孟子的“仁政”思想,除上述外,在主张“省刑罚”、天下统一及重教化上,均是对孔子德礼治国观点的继承,即是对孔子“仁的观点”的继承。但孟子也有其补充与发展。孟子倡导天下“定于一”,是对孔子的继承,不同于孔子者,孔子是寄希望于当时的周王。孟子则认为,不论哪个诸侯,若行“仁政”,就有统一天下的资格。孟子认为还要在行“仁政”的前提下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巩固既有成就,挖掘人存在的主观潜能,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孟子对“仁”的见识比“孔子”更多了一层。1

荀子则更进了一步,不仅继承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也继承了孟子的“仁”,并且进行了发展,补助了孔子,孟子思想中迂阔的一面,使之更趋完善。而荀子在政治上主张的不同之处,正是他与孔子、孟子“仁”的看法的不同之处。荀子在政治上主张王霸并重,礼法兼行。荀子虽继承孔孟一贯重王道思想,但为顺应历史需要,他也不反对以霸道统一天下,只不过希望凭借霸道统一天下的国家,在霸道实现统一的基础上,能进而兼行王道,则可以弥补霸道之偏。荀子政治思想上的核心内容是“隆礼重法,礼法兼行”。荀子也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是社会所有成员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教化的主要手段。这点与孟子是相同的。但荀子强调“隆礼”,却也主张“重法”,这一点较孔、孟又前进了一步。对于“仁”而生发出的“仁政”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即是荀子对“仁”的看法与孔、孟的不同之处。荀子看来,单纯“隆礼”不可取,只有礼、法并用,才可相得益彰。这是对孔子“仁政”的继承与发展。即是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发展,即不同之处。2

孔子的“仁”的两个基本内涵中的另一个就是“仁者,人也”。孔子为先导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之主张,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并坚信人人皆可通过教化而得道,从而在实践中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一个人只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各个好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就可成为一个“仁者”。3

而孟子则通过引申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性善论”,从理论上探讨人生中“皆有善端”,亦即“仁义礼智”四端,它根植于人内心深处。此说在另一方面发展了孔子“人性论”,回答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深层次原因。即补充发展了孔子“仁”的含义。具体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的方向,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了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提出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孟子时社会尔虞我诈,人欲横流,孟子试图从人的“恶”中挖掘出人性“善”的一面,通过“善”的潜质的开掘来消弥“恶”。他认为只要肯于努力按照道德要求去实践,发挥人理性自我调适的特点,人皆可为尧舜。此点同孔子的“仁”有相同之处,但孟子所提倡的“仁”有多重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荀子的“性恶论”更有现实意义,他通过引申孔子“礼”、“仁”的思想提出“性恶论”,指出人性中皆有“欲”,该“欲”具有自私性,破坏性。荀子时正是战国后期,百家争鸣,这种环境给他提供了吸收借鉴的条件,所以他才能成为先秦时期人性理论的集大成者,才能对“仁”有更完备的见解。

从表面上看,孔孟荀对“人性”之辨有较大差异。从信念的角度上看,实质上三者的主张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人皆可为尧舜”,尽管在人的本性上,三

1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128-130

2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131-140

3罗祖基,《孔子思想研究论集》,192

者意见不同,但在最终目的上,他们都希望人人能知“仁”行“礼”。正是基于“人性”之理论上,面对争乱现实,表现在政治上,则不约而同指出“德政”、“仁政”。在现实生活中,位于统治地位的人必须是极具“仁”的品质的君子,而被统治的庶民也须具有“仁”的品格来维护这种等级。说到底,“礼”是外表形式,“仁”是礼之本质,这是他们观点的共通点,只不过在实践中侧重有所不同。1

总的来说,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后的继承、发展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具体体系并不完善。正是由于孟、荀的不懈努力,对孔子的“仁”进行继承和发展,才形成了完整的仁学文化理论体系。简而言之,孔子、孟子、荀子对“仁”的含义各有所侧重,虽有不同,却是一脉相承,彼此协调,密不可分的。

1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载于中国知网,42-43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一、起源 文化的类型分为三种:引入型文化、改造型文化、发源型文化。 引入型文化是指完全不具备创造文化的能力,只能引入外部的文化为自身所用。所以此类文化完全没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此类文化主要出现在袖珍国家,例如新加坡文化主要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组合在一起的。在新加坡的文化中的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 改造型文化为某种文化虽然有着明显的自身特色,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外来文化中的特点。此种文化完全以外来文化为基础进行改造,但是又和外来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日本文化为典型的改造型文化,日本文化中的大多数都是以外来文化为基础改造而成。例如:日本的文字中有着很多中国汉字、日本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日本的茶道最早是从中国引进、日本清酒的酿造方法完全是以中国黄酒的酿造方法为基础改造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战后三十年之内日本能够取得高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性的科技和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众多的发达技术,而且将这些技术作为基础进行改造,最终将外来技术完全改造成自身的技术。否则仅仅以日本自身的资源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震惊世界的成就。除日本之外,韩国文化也属于改造型文化。 发源型文化为三类文化中最强大的文化。是指某种文化主要或完全必须于自身,外来文化所占的因素较小。中国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完全属于发源型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虽然也有着外来文化的因素,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完全发源于自身。基督教虽然发源于亚洲,但是完全在欧洲成长和壮大。所以基督教完全是欧洲的本土文化。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佛教的教义在传入中国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佛教在现在的印度几乎没有生命力。但是在中国佛教始终都是影响力十分强大的宗教,而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形象完全是进入中国之后才出现。中国佛教中的很多因素都发源于本土,完全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信仰为儒家思想,其次还有道教。这两种信仰完全发源于中国本土。除信仰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事物,例如:建筑文化、艺术类型、服饰文化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在中国和欧洲都有着十分强大的发源地。此外,美国文化虽然源于欧洲文化,而且美国的历史较短,但是美国已经创在本土创造出了众多的非常优秀的事物,拥有了完全属于自身的特色。所以美国文化完全为发源型文化。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发源型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他有着他的特点——包容,中庸,什么事最后都会

【最新】中国文化简介英文版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文化简介(英文版)课后习题答案1 Chapter 1 答案 1. 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c 2) b 3) a 4) d 5) c 2. Fill in the blanks. 6) Sumerian, Egyptian, Chinese characters 7) red, rectangular, five stars 8) form, sound, meaning 9) family name, the given name, xing, shi, ming, zi 3.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10) a. the Imperial palace/the Forbidden City b. nature reserve c. autonomous region 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11) a. the Han nationality b. ethical tradition c. social status d. Chinese character 4. Explain the following in English. 12) paper making, printing, the compass and gunpowder. 13) 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 5.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4) Chinese characters mainly have four ways of formation, namely pictographs, indicatives, ideographs and pictophonetic. 15) A person’s ming and zi were normally given by his or her elders.Hao was different from both ming and zi in that it was chosen by oneself rather than by others. A person often had more than one hao. Hao was not used to address one another but as a signature in one’s poetic and artistic works. Hao usually revealed one’s aspirations and moral values. 16) A Chinese surname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one character or syllable, such as Zhang, Wu, Li, or Yang. There are also two-syllable, three-syllable or even four-syllable surnames, such as Ouyang, Zhuge, Sima, Gongsun, Zhukehun, Buliugu, Houmochen and Jingjiangliushi. Chapter 2 答案 1.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c 2) d 3) a 4) d 5) a 2. Fill in the blanks. 6) 221 B.C. 7) Silk Road, Chang'an, Xinjiang, Mediterranean Sea 8) Opium War 9) Sun Yat-sen, feudal monarchical system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华饮食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 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

10.2 文稿 字幕

10.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llo,welcome to our course of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文化概要课程。 In this section,please join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myste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这一节,请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神秘的中医文化。 China was one of the first countries to have a medical culture. 中国是最早拥有医学文化的国家之一。 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ethod,Chinese medicine takes a far different approach.与西医相比,中医有着截然不同的医学方法。 With a history of5,000years,it has formed a deep and immense knowledge of medical science,theory,diagnostic methods,prescriptions and cures. 中医拥有5,000年的历史,它早已形成了对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处方和疗法的深刻而广泛的知识。 Chinese practitioner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diagnosis.中医大夫们采用整体的诊断方法。 They take the diet,age,habits,emotions,lifestyl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atient into consideration. 他们会考虑患者的饮食,年龄,习惯,情绪,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 They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ause of the sickness rather than the symptoms. 中医更注重病因,而不是症状。 So,surgery to relieve symptoms is not encouraged in Chinese medicine. 因此,中医并不鼓励手术缓解症状。 TCM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cause of sickness is an imbalance and blockage of the flow of qi,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体内气血不平衡和阻塞造成的。 a vital force of energy instrumental for the working of the human body and mind. 气是人身体和精神得以工作的一股重要的能量。 Treatment focuses on the profile of the patient and stresses the impact on the patient’s qi. 中医疗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病例,强调疗法对患者气的影响。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imbalances in qi can be corrected. 中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纠正患者的气息不平衡。 These include acupuncture,herbal medicine,massage,diets and corrective breathing exercises such as tai chi chuan,or qigong. 比如针灸,草药,按摩,饮食和矫正呼吸运动,例如太极拳或气功。 TC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preventing illness. 中医十分重视预防疾病。 So,a balanced diet,enough exercise and rest,as well as regular lifestyle are all common prescriptions.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Jad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recipients.Its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_-历史小论文。

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249班王祥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二、“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文化情感作文

文化情感作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沉淀下,中华文化更有韵味。文化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总能奏出一曲曲极富韵律的欢歌;文化是划破夜空的流星,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期盼与憧憬;文化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树,总能在绿意盎然中思考人生。诗歌中处处体现文化的真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现代学生学习的古诗文大部分都是有古流传至今。一星升起,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他生我才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傲然,单元长醉不复醒。但他注定要孤独“月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塑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李白。在古代,他的诗词被人崇信:而现代,被人广为流传。古代文化便也流传至今。我们热爱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其诗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被那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 谈及中华文化,大多数人们会想到唐诗宋词。杜甫,你从唐诗中走来,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多少次皱眉摇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多少次抚须长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奈何世间无情,只你忧国忧民;你走过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

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你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有“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失意。 杜甫,你虽一生不顺,但你的诗歌仍流传至今,你的诗歌为人所敬仰,其中的文化韵味值得我们去探讨。 中华文化,以诗词歌赋而出名。在国外,人们总会念几句诗词。然而这些诗词蕴含着的不只是情感,还有文化。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因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文天祥热爱祖国,因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屈原誓死不从,因此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奔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诗词歌赋中,人们会感受到;在敦煌丝路上,人们会感受到;在松竹民居里。人们也会感受到。中国人对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不同的感受,中华之心,无处不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汇编(附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 苦、、集、灭、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老子、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 全真道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 的记录。《九章算术》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祖冲之 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纪传体 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通 典》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纪事本末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经学学发达,魏晋玄学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D )。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A )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 D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B )。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林语堂是我和我的人民。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中国和西方,精通许多外语。他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高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出身贫寒,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说:“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祖国与人民》(又称《中国》)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对用英文写的中文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率直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情趣。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道观是中国最尖锐、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起源于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强调仁、仁、礼制度,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研究。道

教是一种没有行动、没有自然、没有纯洁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感到满足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引导光明一样,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当他们沮丧的时候,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就像冬天里的一床温暖的被子,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全粮店,天天吃。道教就像一家药店。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就不能去那里。如果你生病了,你必须走。主人的魅力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粮店和药房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道的魅力所在。融入生活的理念是中华魂堂建立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地位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思想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的。现在,打开我们的“左右手”,来了解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用儒学来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学为名。即使是普通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卑鄙”,在生活中追求“仁义”。儒学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与孔子融为一体。在董仲舒手中,形成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