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

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
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

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

文章目录*一、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三、如何预防运动后面色苍白

运动后面色苍白是怎么回事1、运动后面色苍白的原因是运动性贫血症状和缺乏运动锻炼

1.1、运动性贫血症状:剧烈运动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的破裂,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并丧失输氧和排出二氧

化碳等功能。运动性贫血与下列因素有关,如剧烈运动时,肌体内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乳酸。大量乳酸在体内积蓄,当其浓度超过一定量时,就会使血液PH (酸碱度)值下降,其结果是加速红细胞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分解,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红蛋白下降而引起贫血。还有运动中大量排汗使体内的铁元素随汗液排出,若不及时补充,也会因失铁过多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1.2、缺乏运动锻炼:平时根本不参加运动锻炼或少运动的人,没有体能基础,一旦从事剧烈的运动,就会出现身体器官和部位

不能适应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出现头晕目眩的现象,甚至还会出

现脸色苍白、恶心、气喘等症状。

2、运动后面色苍白的原因是体内热量不足和运动量过大

2.1、体内热量不足:有些人在运动之后感到头晕,是由于运动性低血糖引起的。在饥饿状态下运动或是在过热过冷的环境中运动,会使得体内的热量供应不足,血糖含量下降,导致运动后出现头晕的情况。

2.2、运动量过大:运动量过大,会容易导致身体缺氧,再加上运动中没有掌握好呼吸技巧,也是会导致头晕目眩的情况发生的。

3、运动后面色苍白的原因是身体状态不佳引起的和运动后

立即休息

3.1、身体状态不佳引起的:在疲劳、生病后、睡眠不足等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身体本就不适,再去参加运动,特别是激烈

的运动锻炼,就会引起头晕。

3.2、运动后立即休息:在运动结束之后立即停下来休息,肢

体中大量的静脉血会淤积在静脉中,从而出现暂时性脑缺血,使

人感到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晕倒。

运动后的注意事项1、不能立即休息:剧烈运动后立即停下来休息,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也会停止,原先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

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造成血压降低,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引起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状。

2、不可马上洗浴: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皮肤

表面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浴冷

水浴会因突然刺激,使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同时机

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

3、不宜大量吃糖: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觉得吃些甜食或糖水

很舒服,就以为运动后多吃甜食有好处,其实运动后过多吃甜食

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消耗,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响体力的恢复。因此,剧烈运动后最好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1的食品,如蔬菜、肝、蛋等。

如何预防运动后面色苍白1、安排好运动强度

尤其是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果出现运动性贫血症状,需要降低运动强度,避免长跑等耐力型运动,如果血红细胞低于100g/L,应停止训练,以治疗为主。

2、改进膳食营养

膳食中应该注意加强含铁、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12、叶酸等的补充,如动物肝脏、牛奶、鸡蛋、豆制品、绿色蔬菜、海带、紫菜、黑木耳等。

3、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于抗氧化剂的补充

抗氧化剂可以对红细胞起保护作用,防止被破坏,从而阻止

运动性贫血或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以有效的起到抗氧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硒等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4、适当选用营养品

选择适当的营养品进行强化补充,着重于影响红细胞的代谢过程的营养素,即铁、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等。

苏教版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数学P98~9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 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 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 表格的第一横行里。然后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平均数。 ⑵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 三、引申反思 1、谈话: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 教具准备教师: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三维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设计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李宝华2011.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98~99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一次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教材的设计从多个角度进行安排,不仅引导学生研究时间长短不同的同种运动会使身体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组织学生探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在“引申反思”部分让学生向体育老师调查怎样根据学生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测量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最后,教材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运动使脉搏跳动加快的原因,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事物的态度。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看小明和小红参加体育运动前后身体有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播放小明和小红参加体育活动的录像。 通过观察刚才的视频,你知道在运动前后,小明和小红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天性爱动,个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话题入手,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直观地初步观察出身体运动前后的变化,为亲身体验对照埋下伏笔。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 (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 物一一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中的ATP 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 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TP-CP供能系统仅

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 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 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5mmol/L 时是糖酵解参与供能的一个标志,故称为无氧代谢阈。运动强度越大,血乳酸值越高,糖酵解供应能量的比值就越大。 2、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是指糖类、脂肪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ATP 再合成的过程。长时间、 长距离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有氧代谢供能, 5000m跑有氧代谢占80% 10 000m跑有氧代谢占90%很多球类项目也需要的有氧代谢 能力。这个系统的能力主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可采用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距离的中速间歇训练来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功能。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身体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 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44例是长期坚持运动疗 法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38例是不能坚持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患者,观察比较两 组患者的血糖情况。结果:FBG、P2hBG、HbA1c血糖指标,两组在治疗前比较, P>0.05,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 统计学意义;肥胖及高血压危险因素,在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显著,P<0.05,有统 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较大,是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的健康疗法,值得应用。 【关键词】运动疗法;糖尿病;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218-02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44例是 长期坚持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38例是不能坚持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患者。 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8岁~72岁,平均年龄56.2±7.5岁。患 者病程1.5~10.2年。对照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年龄57.0±7.8岁。患者病程2.0年~10.5年。所有入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 病患者,并且无其他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具 有可比性。 1.2方法 (1)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有,太极拳、步行、跳舞、广播操、慢跑等。(2)患者的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保持最大氧耗量在50%~60%的运动强度。保持患 者在最大心率的50%-70%的运动心率。要从低强度训练开始,密切关注患者的心 率及呼吸等情况,并告知患者时刻报告自我感觉。如果有低血糖现象发生或者有 不适感,患者的运动强度要降级。(3)患者的运动时间为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 之间开始,每次运动一小时,每周运动多于四次,总共坚持半年。观察患者的情况。也可根据患者的喜好、年龄等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1.3观察项目FBG(空腹血糖)、P2hB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 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详见表。 表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由表可知,FBG(空腹血糖)、P2hB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 蛋白),在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观 察组优于对照组,下降趋势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平均数等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索和发现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高抬腿跑引起的脉搏变化。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高抬腿原地跑30秒后,注意要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高抬腿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关于运动对血脂血糖影响的讨论

关于运动对血脂血糖影响的讨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人群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状况对血糖血脂的影响,通过自制的食物频度问卷和体力活动问卷,在2010年4月随机的对查体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体力活动和饮食行为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可以看出业余锻炼身体与否对血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和不同类型饮食行为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活动和饮食行为影响人群的血糖血脂水平,健康的饮食行为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关键词】饮食行为;体力活动;血糖;血脂 研究证实,影响糖脂代谢的诸多因素中,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是生活方式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颇多,但主要是从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单方面进行分析和观察。为进一步探讨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对血糖血脂的影响,进行了本次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4月,在本院随机抽取查体人员130人,最大5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38.66±7.549)岁。 1.2方法问卷调查:调查组由3名固定人员组成,调查员经培训以了解调查方法及有关要求,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情况。饮食行为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度问卷,依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将饮食行为中的吃蔬菜水果少(< 250 g/d)、喜食肥肉(≥1次/d)、高盐饮食(或喜食咸菜)、吃蛋过多(≥1个/d)及烹调油主要为动物油(猪油)等5种列为不良饮食行为。将不良饮食行为划分为≤1,2和≥3三类。根据《体力活动概要》对体力活动劳动强度进行分级,并融入根据标准化的体力活动问卷设计的体力活动调查表(包括职业强度、是否业余锻炼2个方面)。 血样的采集与测定: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清晨空腹(空腹12~15h)静脉血,以真空负压试管收集,分离血清,冷藏。检测血糖(GLU)、血脂。血脂谱检测项目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COD);TG采用甘油3-磷酸氧化酶法(GPO);HDL-C采用表面活性剂-直接酶法;LDL-C采用表面活性剂-酶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130名调查对象,发放1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86%;男性92人,女性20人。 2.2不同饮食行为对血糖血脂的影响的比较Ⅱ类与Ⅰ类饮食行为比较,GLU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5—2016学年度) 学校通过体操练习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以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限南北方)和城乡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中国人身体素质特征。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12分钟跑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较好。跑完12分钟,根据自己跑的距离,再查一下评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水平。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 (1)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等。(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3)时限法。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 (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通过慢跑锻炼身体素质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大动作幅度,即拉长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的练习。所有的柔韧练习至少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应逐步加大,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要交替进行,并需持之以恒。当软组织被拉长之后,肌体感到酸、胀、痛时应坚持8~10秒,这样需重复练习8~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每次锻炼过程中,动力拉长练习一般控制在15~25个之间,每个练习以7~30次之间为宜,注意柔韧练习总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3—2014学年度) 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三者缺一不可,衡量身体运动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运动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力量是指机体某部分肌肉的爆发力;柔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或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由于三者相互关联,任何一种机能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身体素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进行这三种锻炼的总原则是:一、因人而异。选择锻炼的内容、方法时,锻炼者应根据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来确定。二、持之以恒。人体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的。若长期不锻炼,器官机能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衰弱。为了坚持锻炼,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锻炼时间,形成习惯。三、循序渐进。锻炼者不要急于求成,应合理地提高锻炼目标。三项

第15章复习题、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名词解释: 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 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 3.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1.通过收集、整理及对身边事物进行调查等活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亲自试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手表或秒表。 师:同学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你们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说脉搏跳动会加快。你知道什么是脉搏吗?知道脉搏在哪儿吗? 指名发言。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了解运动前后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做实验。先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再测出原地高抬腿跑30秒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最后测出休息2分钟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 姓名运动前/次运动后/次休息后/次 平均数 教师可以统一发口令开始做实验,然后各小组按自己的速度进行,一定要做好记录。 回到教室,进行计算和填写工作。 教师组织讨论:运动后,你的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几次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质疑:跑步运动会对脉搏产生影响,如果进行其他的运动项目,对脉搏有不同的影响

吗? 布置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两项不同的运动做实验,像上面那样,记录每次运动后每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数。(“姓名”栏右面的两栏空格填上不同的运动名称) 姓名 平均数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1.向体育老师了解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安排活动的。 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这个词语最早是在拉丁语里面出现的,不过那时候它的意思是说各种现象的状态。后来意大利人在学习拉丁语的时候,把这个词吸收到意大利语里面。在意大利语里,这个词又有了别的意思,人们用它来表示“国家”的概念。再后来,统计在人们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多,人们就专门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于是“统计”这个词就出现了。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提纲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变化规律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 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教学重点:调整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手段 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 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其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从参加运动或比赛前一直到运动或比赛结束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它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H1:]加强,体温[H2:]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H3:]升高、肺通气量[H4:]和吸氧量[H5:]增加,还可能有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见图13-1)。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赛前反应愈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图13-1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人们在日常的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三年级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

三年级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 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 14—2 赛前动脉血压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运动与身体变化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针对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原地高抬腿跑30秒,分别测量和记录运动前、运动后休息2分钟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算出本小组同学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初步发现由运动而引起的脉搏变化的规律。 3、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脉搏跳动会有不同影响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另外一项运动,按前面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发现体育运动会引起脉搏加快,且脉搏加快跳动的速度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关。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4-55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结论。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只秒表。 学具准备:四人一组,每组一只秒表,两份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 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你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哪些体育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说一说你参加完体育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根据交流板书: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快……) 2、提出问题。 究竟运动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实验讨论。 (一)运动引起脉搏加快 1、讨论方法。 谈话:大家刚才说到运动后脉搏跳动会加快,究竟加快到什么程度呢?你觉得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明:要知道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运动前先测一测脉搏跳动的次数,运动后再测一测脉搏跳动次数,互相比一比。 2、开展实验。 引导:下面我们就用同学们想到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统计结果、计算平均数,再分析、比较发现结论。到底实验怎么做呢?请看实验要求。 呈现实验要求: 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把每次的数据填入下面表格内,并算出平均数。 (1)伸出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感受到脉搏跳动。听口令数一数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了多少次,测量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2)听口令,用最快的速度每人原地高抬腿跑30秒,接着按老师的计时,立即测

运动与身体变化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7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研究的时间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并计算平均数,加深认识统计活动与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相应的结论。 2、使学生经历围绕问题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和获得结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体会用实验和统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探究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结论。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提问:你们经常参加哪些体育运动?想想每次参加完体育活动后,自己会有哪些感觉? 2、提出问题。 到底运动对脉搏有怎样的影响呢? 二、实验讨论。 (一)运动引起脉搏加快。 1、讨论方法。 引导:运动后脉搏跳动加快到什么程度?你觉得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说明:要知道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运动前先测脉搏跳动的次数,运动后再测一测脉搏跳动的次数,再比一比。 2、开展实验。 引导: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并计算平均数,再分析比较。发现结论。 实验要求: (1)四人一组,每人先在表里填写小组成员的姓名,再按以下要求测出脉搏数,填写表格。(2)听计时口令,每人测出运动前1分钟的脉搏次数,填在表格里。

(3)按口令,每人原地高抬腿跑30秒,接着按老师的计时,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次数并填表。 (4)休息2分钟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次数并填表。 (5)核对、统一填写完成表里的数据,按要求计时脉搏的平均数。 3、研究变化。 (1)小组讨论。 运动后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平均数,全组同学的脉搏又是怎样变化的? 你从实验中还能知道些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2)交流:把自己脉搏的变化及小组同学的变化和大家说一说。 (二)其他运动引起的脉搏的变化。 (1)提出新问题。 引导:用相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有不同吗?说说你的想法。(2)实验研究。 选择和高抬腿强度不同的运动,按小组选择的运动,用钱买实验同样的方法测量,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学生交流。 在小组里核对数据,讨论交流这次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 交流:与高抬腿运动比较,运动强度大还是小,脉搏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比较两次运动前后脉搏发生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三、引申反思。 1、了解体育课强度。 2、引导设计方案并实验。 3、回顾实验,反思交流。 (1)通过实验,你对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的根据在哪里? (2)回顾实验活动过程,想想我们研究的什么问题,用的什么方案,怎样研究的,你对研究问题的过程有些什么体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获得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