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伟大的转折

7.伟大的转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课堂导入

师:三十年前,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图片——喜看今日古城西安(幻灯片)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城市新貌: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钟楼夜景:流光溢彩、璀璨迷人。乡村新曲: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师: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幻灯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板书)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师: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人帮”被打倒了,但并未立即将“历史转折”提上议事日程,而是延迟到1978年才起步。这两年,既是失去的两年,又是积累和酝酿的两年。这种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请看一段视频,播放《复兴之路》视频剪辑。

视频内容: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速到来。但是,很快出现了“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十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他们认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中国要前进,必须要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人心所向,正在汇聚为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就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发生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为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实现历史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选词填空描述当时中国社会(出示幻灯片并显示下面内容)

农村;

思想;思想解放。

对外;

(选词)(自填)

自由多元封闭落后僵化封闭繁荣富裕贫穷萧条

生:一方面,“文革”结束后,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地拨乱反正,开创美好的局面。

另一方面,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仍坚持“左”的思想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大家知道“两个凡是”的具体内容吗?这“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正确的吗?(分小组讨论,然后陈述理由)

生:“两个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生:不对,毛泽东虽然是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但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对呀。生:不对,毛泽东要是都对的话,党和国家也不会遭受“文革”那样大的挫折了

生:不对,我们不能把毛泽东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因为他的某些决策、指示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过时的。

师: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之后修改了《国歌》的歌词,改后的《国歌》是:“前进/全中华民族的人民/伟大的领袖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的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这就是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正是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使得国家各项工做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既然“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那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为什么要坚持这一错误?

这主要是有人想利用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来树立自己作为毛主席“忠实可靠”的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搞新的个人崇拜,并借此维持“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既定方针”。

师: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

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大多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鲜明的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这场大讨论有何意义呢?

生: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在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背景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么,全会通过了哪些重大决策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生:内容: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③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在该会前后党和国家在这三条路线上政策有何不同?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总结如下:

A、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大炼钢铁运动、放卫星等荒唐的行为。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在“文革”时期,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到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臂高呼:(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C、在组织路线方面,“文革”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不明不白地迫害致死,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国家干部采取职务的终身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人制度也开始走上正轨。邓小平以身作则,不搞领导干部终身制。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

师: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那些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四新”。

①新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②新领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③新任务:经济建设

④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师:所以说其是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不仅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符合中国国情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

说,其对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板书)

师:为了彻底地从“文革”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就成为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呢?

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

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师:下面,我们尝试着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毛泽东。大家根据自己对毛泽东生平事迹的了解,实事求是地对他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作个评价。同学们,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然后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发言十分踊跃,学生均能从某个角度对毛泽东做出评价,有的说他好,有的说他不好,但都有失偏颇。

预期效果:

这种讨论方式易活跃课堂气氛,但要注意把握课堂纪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因此,要对毛泽东进行简要的评述,引导学生对毛泽东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教师总结: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领导湖南的工人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提出了一

套“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用之来指导中国革命。他领导中国革命力量到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在遵义会议后,确定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最后三支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他又指导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写出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性的论著。1949年10月1日,他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国后,由于对客观形势的错误分析,他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京逝世。纵观他的一生,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毛泽东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中国人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参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预期效果:

学生认真地倾听,感受这一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对历史英雄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师: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取得成就、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