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苏丹(沈阳市电力学校,辽宁沈阳11004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3卷第6期2006年6月[收稿日期]2006-03-24[作者简介]苏丹(197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市电力学校讲师。[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想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就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为此,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提供一张有益“的线路图”。[关键词]审美意味;审美活动;形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2(22006)06-0077-0221世纪的来临表明人类已经跨入新的历史千年,新世纪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是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1)美术欣赏涉及到学生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和对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品背后必然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提供一张有益“的线路图”。在面对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该作品与其所蕴涵的艺术理论联系起来,从特定时期的艺术理论所提示的角度来关照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这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养成多角度把握事物的思路和习惯,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也促使学生增强对艺术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要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这种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长期地感性接触、体验,又要求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各种艺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接受和掌握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培养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美术教学中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普通教育层面,即学习和运用观察、认识、记忆、理解等一般认识方法,掌握一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即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方法达到对审美意蕴的理解。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作用和渗透的,两者的相互协调和推进,最终形成完整的审美理解力。(2)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美术知识和手段技能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对各种美术知识及表现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如美术的类别及特点、形体结构、透视、色彩、构图、各种流派与风格等知识。②对有关的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被束缚的奴隶》,如果了解作者是一个追求自由、不为恶势力所屈服,正直、勇敢的艺术家,作品是在作者为祖国沦陷而痛苦失望,对宗教皇权统治不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了解到作品象征作者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渴望,那么必会产生共鸣。③对各民族文化知识、哲学思想及时代精神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涉及文学、哲学、史地、艺术史等方面,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识、专业等水平才能达到这种理解的程度。要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达到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它是审美理解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融会了感知、情感、想象、创造等因素,因而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规律。这种理解并非是靠刻苦的记忆或背诵就能获得的,而主要靠对形式的感性把握能力,同时又涉及到个人经历、个性情感等因素。一道数学题只要有一定的公式,经过一定的计算和推理,就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而一件艺术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不同的人理解就各不相同:有人领略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人感受到强烈的色彩和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人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因此,审美意味的理解是复杂的、多义的,它与个人的经历、个性、情感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规律那样只有一个结果、一个标准。(3)要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就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

育的特殊方法。首先,把握好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Vol.23 No.6Jun 2006·77·(上接第76页)教师能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导入新课,那么可以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已经总结出若干的导入方法,如开门见山、课堂设疑等。在英语课中,我们还可以采取歌曲导入的方式:一段曲调优美、悦耳动听的歌曲回荡在教室里,使得所有的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如在第一册Unit11中,听力部分的材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原声插曲,把歌曲作为Reading A的课堂导入,效果良好。5.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在课堂上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外,还可以在课下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圣诞节可以组织学生装扮一棵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欢唱圣诞歌曲;到母亲节时组织学生制作一些小礼物,对母亲用英语说一句最想说的话。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比赛,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角,或请外籍教师或资深教师做英语讲座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魅力,产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愿望。6.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社会甚至其本身都会有一个消极的评价,因而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他们面对社会的信心和勇气。目前新闻媒体不断刊登高级蓝领供不应求的消息,这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一个很好契机。要让学生知道,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光明的前途。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必须减少、消除学生的挫折感,以及焦虑、压抑等消极的情绪,通过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一些讽刺、挖苦、体罚等行为,也许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收敛,但从长远眼光来看,都是失败的教育行为,尤其不能对某一学生单独实施。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能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7.注重情感投入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学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会报之以微笑。大部分学生会将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教的课程上来,爱屋及乌,产生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亲切的教态走上讲台,要尊重、关心学生,加强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友谊,让每一堂课都在轻松、温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进行。总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就一定可以实现。(责任编辑:徐冰)《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给观众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对称式构图,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的感觉,让观者产生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或即“将破土而出”的感觉。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而使人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相互重叠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消解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因此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把握好欣赏形式分析。在这一阶段,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赛尚的《苹果与橘子》,产生顺畅、和谐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构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式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呈现出高明度。桌面向左倾斜造成人们对圆滑的果子产生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向右倾斜的果盆的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的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是,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的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

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形式的剖析虽然会使欣赏失去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极为重要。整个教学是一种引导感知———分析———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直觉水平就能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对形式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庸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如进行色彩分析时,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试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观察与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教学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应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责任编辑:徐冰)!!!!

作者中文名】苏丹;

【作者单位】沈阳市电力学校辽宁沈阳;

【文献出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 in istra ti on Institute, 编辑部邮箱2006年06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审美意味; 审美活动; 形式分析;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想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就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为此,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提供一张有益“的线路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