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第2期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郭新宁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31-06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存在重大现实或潜在威胁的状态,国家安全战略是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其他力量或手段的宏观筹划和谋略,旨在维护和确保国家安全。一般来说,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由战略目标与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或措施三大部分组成。战略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安全战略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任务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国家安全战略的总意图,是达成战略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战略方针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和核心,是一定时期内指导国家安全斗争全局的总纲领和总原则,其主要功能在于规定达成既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战略手段是为达成战略目标而运用国家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文化等方面的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用什么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及怎样进行这一斗争的问题,是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运用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本文拟就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及其在

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的充实与发展,提出几点

粗浅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十分险

恶的内外环境。就国内而言,饱经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而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后,并不甘心失败,试图在国际反共势力的支持下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不断对大陆进行袭扰,不仅国家统一受到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也面临着生存挑战。就外部环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中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冷战格局已经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不仅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了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威胁和经济上封锁的反华政策,妄图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面对极其严重的生存威胁,新中国客观上不得不将军事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这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

一、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郭新宁,男,国防大学战略所研究员。

2006年4月总第88期Apr.2006No.88

外交评论

FOREIGNAFFAIRSREVIEW

外交评论2006年

高度的重合性或同一性,军事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军事战略方针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国家安全战略方针①。

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防战略指导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1956年3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

所谓“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的长期战争实践中,把积极防御思想运用到战略指导上,形成的以积极防御思想为基本内容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2](p.198)。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则将进攻与防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首先经过战略防御,采取各种形势的持久作战,不断消耗和消灭敌人,求得敌我双方力量对比逐步发生有利于我的转变,扭转战略态势上的被动局面,取得战争主动权,尔后适时地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在有利情况下实行决战,彻底消灭敌人,稳步实现整个战争的胜利。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实质,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把防御与进攻统一起来,寓攻于防,寓防于攻,攻防结合,后发制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将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运用于新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必然的正确选择。

首先,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策决定了国家安全战略方针的防御性。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不谋求霸权和侵略扩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②新中国以反对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安全政策,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了新中国的社会政治性质。

其次,刚结束长期战争的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修复战争创伤。“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3]。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任何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4](pp.1427-1428)。为此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决定了新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中只能采取防御性姿态。正确的战略方针离不开对战略态势的正确判断。在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连绵不断的国内战争后,中国国力早已羸弱不堪,国民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且,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与外患并存。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并未放弃“光复大陆”的梦想,使中国出现实际上的分裂状态。更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方面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大国──美国。它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极端敌视和仇视的政策,一方面继续向盘踞台岛的国民党政权提供军事和安全上的援助,使之能够继续苟延残喘并与大陆对抗,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另一方面拼凑一系列的军事联盟,在中国周边地区构筑反华包围圈。对于敌强我弱的基本战略态势,中国领

①关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的重合性或同一性,只是作者个人对新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实践的解读。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

第2期

导人了然于心。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应当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5](pp.848-849)。

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确立后的50余年里,外部安全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而国内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顺应国内外变化着的形势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国际战略也不断调整,但积极防御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却从未改变,显示其持久的生命力。当然,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与外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根据不同的时期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新中国内外安全环境十分严峻,面临直接的军事威胁。50年代,美国将朝鲜战争扩大化,直接向台湾海峡派兵,并且力图在中国东部构建新月形军事包围圈,对中国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威胁;60年代,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断恶化,逐步由盟友变为敌人,甚至发生边境冲突。与此同时,美国继续采取反华政策,并将越南战争扩大化。中国同时面临来自南北两线的巨大军事压力;70年代,在共同应对苏联扩张的基础上,中美关系逐步改善。但是苏联扩张主义走向顶点,在中苏边境地区继续保持强大军事压力的同时,实施“南下战略”,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态势。在这一时期30年里,中国领导人的总体判断,是中国有可能将面临一场全面战争①。

基于对全面战争爆发可能性很大的战略判断,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立足于应对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一方面努力争取推迟、甚至避免或制止战争的爆发,另一方面则是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一是努力改善自身面临的国际环境,营造广泛的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此,中国采取积极的行动,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二是将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捍卫国家安全的能力。为增强抵御侵略的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便开始进行正规化建设,并创立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逐步形成了军兵种齐全、战斗力更加强大的正规化军队。三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安全威胁,挫败任何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进行了武装干涉,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命第七舰队侵入我台湾海峡。在权衡利弊后,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进行一场反侵略战争。正是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国家安全,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赢得了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样,60年代初和中后期,中国分别在中印边境和中苏边境地区被迫进行的自卫反击战,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向世界昭示了坚决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和意志。

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中国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极其艰难的内外环境下,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应当承认,中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在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判断上也曾出现失误,虽然在主观上出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革命发展的良好愿望,但在实践中确实也采取了一些较为极端的政策和措施,影响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例如,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建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前,中央领导层的总体判断是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或推迟的,但到了60年代以后则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6],因此应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这导致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备战或临战状态。虽然其主要原因是国际安全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

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主要内容

①当然,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判断也并非一成不变。50年

代,中国领导层的基本判断,是新的世界战争能够被推迟甚至制止。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就提出:世界局势不能不趋向缓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但60年代以后,随着安全环日益恶化,中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开始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中国应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参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文件及领导人的有关讲话,以及杨倩的文章:“毛泽东关于战争不可避免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http://www.mzx.cn/jinian/042.htm。

郭新宁: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外交评论2006年

长期面临超级大国的直接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判断产生严重偏差所致。

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一系列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反思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脉搏的基础上,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战略。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基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正确认识,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同时,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家安全的认识由过去片面强调军事安全,逐步转向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角度的全面认识;二是强调既要考虑在战争发生后如何取得胜利,更要重视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遏制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增长,避免战争的发生及在战争发生后遏制战争升级;三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方面,由过去侧重军事手段的运用,转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四是从国家战略大局及争取最大战略利益出发,提出军事战略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将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纳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轨道;五是在军事战略上由过去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强调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指导由立足于随时准备应对大规模入侵,转为重点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六是强调攻势预防,增强积极防御中的主动性。应该说,上述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调整更加全面地贯彻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这一战略方针的积极性和防御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体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国际战略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但中国国家安全的环境总体上看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前相比,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巨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三个未变”。一是中国社会性质和对外政策并未改变。二是综合国力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守势地位。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没有改变。

“三个未变”决定着中国在未来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中在更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一种守势,政策取向将是防御性和自卫性的,而不是扩张性或进攻性的。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20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7]

当然,战略方针不能只是对历史经验的简单重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如何继续坚持国家安全战略的防御性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与外延,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正如历史已经证明的那样,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本身也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进程,伴随着革命战争的实践和维护国家安全斗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安全威胁面临的风险和威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其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和突发性日益明显,而且国家安全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非传统安全日益增多。为此,国家安全战略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环境、内容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性的同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既要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基本内涵和原则,又要面向未来,着眼发展,开拓创新,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提供战略指导。

与冷战时期相比,我今后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对象和来源相对明确的传统威胁相比,这些安全问题具有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特点。这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而言,防御性固然仍

①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也没有提出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完整表述,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

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三、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内涵的扩展

第2期

是其本质特征,但新的安全形势要求在战略姿态上更加突出主动进取的一面,应将积极预防作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的主要政策取向。积极预防的基本要求是防患于未然,即对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威胁进行事先防范。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预防不仅体现了我国家安全战略的防御性,体现了积极防御中的攻势特点,也更突出国家安全战略的前瞻性、预见性、防范性和进取性,有效地消除威胁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积极预防要求把工作做在前面,强调预先的准备与防范,是“有备无患”的充分体现。在对安全没有构成威胁或可能构成威胁之前预做准备,注重的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和趋利避害,在预见到可能发生威胁时,就采取积极行动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积极预防符合当前国家安全对安全战略提出的新需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基本内涵。

第一,积极预防要求主动塑造,不断改善我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中的态势。利德尔?哈特提出,“真正的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8](p.455)要建设性地融入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既不应主动发起挑战,但又不能做被动的适应者,在战略上必须力争取得主动权。应该在参与中求发展,在参与中求主动,在参与中积极塑造,唯其如此,方能有越来越大的作为。首先是巧妙运筹大国关系,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均衡方向发展。冷战后,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关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发展有些不平衡。我大国外交应尽量避免成为大国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为此,在继续将中美关系作为重中之重的同时,应着力拓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利用大国关系的复杂性,求得相对有利的大国关系态势,促成多极均衡的国际战略格局。其次是继续推进睦邻友好外交,进一步改善周边安全环境。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及安全领域的相互信任问题。应坚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去消除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恐惧和防范心理。再其次是积极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推动建立有利于区内各国和平共处的地区安全秩序。目前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泛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和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次区域多边安全合作,在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合理公正的地区安全秩序过程中可以借重的重要平台。双边安全对话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在这方面,不仅应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和东盟在安全领域的对话与磋商,也应该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美国、日本及印度等国的双边对话。另外,积极参与并稳妥地推进地区经济合作,促进国家经济安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与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参与并推进地区经济合作符合我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通过合作中形成的多国之间的共同经济利益,扩展我与这些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应从自身经济利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出发,制定出更为全面、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积极预防要求主动进取,不断促进国家战略利益的有效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边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科技不发达、国家间联系较少的时代,国家“利益边疆”仅指狭义的地理边疆,包括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而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益边疆”已从狭义的地理边疆扩展到广义的无形边疆,国家在国外的能源、投资、市场和太空、信息等新“资源”,为“利益边疆”充实了崭新的内容。我国的“利益边疆”在紧系国家安全的同时,也直接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1世纪,国家的利益边疆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的界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海外市场、海外资源、海洋资源及海上交通线对我经济发展与安全已具有愈来愈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有效维护并拓展我国家战略利益,已经成为未来国家安全战略所要解决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应抓住一切机遇,努力拓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缘经济空间,营造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的地缘政治空间和地缘安全空间。这三大战略空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地缘经济空间的拓

郭新宁: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外交评论2006年

展,有利于改善我地缘政治空间和地缘安全空间;而地缘政治空间和地缘安全空间的改善,又有利于我地缘经济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为此,需要制定并实施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门洪华认为,“中国只能采取积极参与的综合战略,即在军事方面,不挑战但必须稳步加强军事实力,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竞争;政治方面,坚守立场而策略不失灵活;文化方面,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文明精髓的吸收。中国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长,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实力的局限,避免国际孤立和被包围局面的出现,以建设性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有所作为。”[9]

第三,积极预防要求主动防范,进一步筑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长城。《孙子兵法》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0](p.64)这里的意思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敌人无法攻破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亦如此,绝不能被动地坐等安全威胁来临,必须防微杜渐,力争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战略家永远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机遇或好运上。幸运总是眷顾有充分准备的人。准备得充分还是不充分,特别要看是否考虑到化解难以预测的战略风险。只有包含化解风险的战略,才是聪明的战略,负责的战略”[11](p.46)。主动防范,一是必须提高战略预警能力,对国家安全潜在的威胁实现先期预判并尽早做出必要准备;二是必须提高安全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对早期出现的危机进行有效应对,力争在潜在威胁转为现实威胁前消除;三是必须提高对安全对手的战略威慑能力,消除安全对手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强大的国防力量既是积极预防的基石,也是实现主动预防的最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德义.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思考[J].军事历史,2002,(4).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淮南子?兵略训.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杨倩.毛泽东关于战争不可避免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EB/OL],http://www.mzx.cn/jinian/042.htm。

[7]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8][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9]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J].战略与管理,2003,(2).[10]唐松波注释.孙子兵法司马兵法唐李问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1]金钿.国家安全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随新民)

OntheGuidingPrincipleofChina'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GUOXin-ning

(InstituteforStrategicStudies,ChinaNationalDefenseUniversity,Beijng100091China)

Abstract: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asdevelopeditsownguidingprinciplefornationalsecuritystrategyaccordingtoherspecificconditionsandthecomplicatedinternationalsecurityenvironment.TheprinciplewhichischaracterizedbyactivedefensehasservedeffectivelythesecurityanddevelopmentofChina.AlthoughtherehavebeensignificantimprovementsbothinthesecurityenvironmentandChineseabilityindealingwithvariousnationalsecurityrisksinthenewcentury,thedefensivenatureofChinesepositionininternationalsystemstillremains.ThisdeterminesthatChinamustcontinuetoadheretothedefensivenessinsubstanceinhersecuritystrategy.However,theconnotationsandextensionsofactivedefensemustevolveandadapttothenewrealitiesandchangessoastobetterservenationalsecurityinterest.

Keywords:China;nationalsecurity;guidingprinciple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新型安全观基本对策 摘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 国家的发展,也就更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会有“中 国梦”之伟大构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 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并与之协 调。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就国际安全环境来看,还是就国 内安全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形势都不太乐观。我们 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者, 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 培养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武装自己,为将来充满信心地接过 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棒打下坚实基础! 正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略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谋划。它不是一个局部的、战术性的、非核心的谋划,而是从宏观上谋划全局、整体性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现代以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战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决定全局的一种谋划。而将战略一词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它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是真正的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周边安全环境 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要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形势,在这种安全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对策。那么我国

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形势具体怎样呢? (一)从外部来看 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能不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这个管辖权体现为领土完整,国家的独立意志能不能触及这个国家所有的角落;这两者是核心。第三个是国人的安全。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前两个。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就领土完整来说,现在有一部分领土没有能够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有一些争议领土上,我们的主权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随着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广。海外利益的安全也成为了我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相当一部分的利益挑战是在海外,比如说能源安全、海外投资设施安全等。实际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们的利益是全球性存在的,不可能把它分成海外利益与国内安全,尤其是现在经济上全球相互依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事都会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影响,有的还相当大。比如,前几年利比亚出现大规模动荡,我们要紧急撤侨。那是我们的海外军事行动,但是非战争行动。海外利益安全,不只是公民在海外旅行时的人身安全,它包括在海外设施的安全、投资的安全,也包括在海外发起的可能对中国本土构成不确定威胁,但这跟战争不是一回事。 第三,话语和规则的制定权的争夺。我们在一个体系内生存,那么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国家是遵循着一套规则,这是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规则,那么这套规则是由谁制定的?过去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制度是非中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设计对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这种制度不存在,所有制度都是有利于体系内的某些成员,而对另外一些成员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能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让中国更加的国际化,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从1978年一直到前几年,基本上我们对国际规则是被动参与的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要适应国际体系的变化,而不是让国际体系来适应我们。但是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站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对现有体系的不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革,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与发展既是机遇同时又是异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把握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海上力量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周边海洋形势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①在此背景下,亚太各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海洋战略,同时,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对亚太地区强势回归并高调介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问题,而与中国存在海权争端的主要国家也借此机会不断升温争端问题,使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明显恶化之势,中国周边海洋形势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异常严峻的挑战。 一、亚太主要大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作为蓝色海洋上的一枝独秀,美国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地位,愈加重视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积极调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不断强化其全球海洋强国地位。2000年7月,美国政府出台了《2000年海洋法案》,为制定美国在新世纪的海洋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2004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的制定,为21世纪美国海洋战略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12日,上任不到半年的奥巴马总统发表总统公告称:“本届政府将继往开来,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②“9·11”事件后,随着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不断提升。海岸警卫队很快就并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2002年颁布《海岸警卫队国土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海岸警卫队现代化水平,维护美国的海洋秩序和海上安全。2005年9月美国发布《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白皮书,第一次在国家安全层面提出海上安全战略,全面阐述美国面临的海上安全威胁、美国海上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应采取的战略行动。2007年10月,美国发布《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新海上安全战略,突出强调了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利益。 (二)俄罗斯海洋战略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明确指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为了改变由于苏联解体而导致海上实力下滑的现实,实施了一系列重振的措施。2000年3月,普京以总统命令的形式颁布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基本政策》。同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正式承认并使用了“海军战略”这一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战略构想。随后,《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实质、原则、内容及其实施手段,确立了普京时代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路。2007年夏天,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又重新恢复值勤战机起降任务,表明俄罗斯重新树立海军实力的征程已经开始。普京从远东地区战略利益出发,俄罗斯将太平洋舰队作为重点发展的舰队并为俄罗斯武装部队提供现代化武器系统,计划到2020年将现代化武器系统所占的份额提升至70%。目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占俄海军兵力的27%。通过“东进”战略积极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战略核力量,从而维护附近海域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际信息安全威胁中国信息安全战略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需要国家安全保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鼠标、键盘和子弹、炸弹一样危险。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独立的基本要素,也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信息安全战略,健全信息安全体制,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简述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 从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讲,信息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1信息安全,意为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进入、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检视、记录及销毁。2 (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为信息战提供的巨大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轻轻敲击一下键盘和发射一枚炸弹危险程度不相上下。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举足轻重地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 二、国际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一)、信息安全威胁事件回顾 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偷偷把一套带有病毒的同类芯片换装到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里。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空袭伊拉克时,美军用无线遥控装置激活了隐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陷入了瘫痪。 1夏超然,2008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应对之策,《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2资料来源:“信息安全”维基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d44762423.html,/wiki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 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精品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战略 我坚信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中国. 目前国际的局势存在多个方面,首先国际局势的总体是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但局部地区的局势比较严峻.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际全局,国与国之间还是多以合作为主,虽然也伴随着争端的发生,但这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毕竟国家的发展才是两个国家的最终目标,我相信每一个国家元首所做的决策都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国家推向经济衰败的深渊的,所以,只要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利的,那么都将成为两个国家合作的开端. 另外各个国家之间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国家间已存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消失,但是有所缓和. 国际形势的另一面就是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目前国际局势的 第二个方面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霸权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的施加给一些弱小的国家.霸权主义是与人民的意愿相违背的,没有一个国家想任别的国家摆布,而之所以霸权主义依旧存在,那是利益在作怪,各取所需,正是这些国家的勾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的相处,而不应该去侵略其他的国家,干涉别国内政,非正义的战争绝对是以失败告终,霸权主义也会一直被世界人民所唾弃.当今国际局势的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 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周鹏机械13-07 20130786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 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正在崛起。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

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要想在21世纪里有大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向,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也就是说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延续,取决于众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与民族经历、思想文化、军事遗产、地缘条件等都有直接紧密的关系。 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不仅应该在认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背景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同时应该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造。理论要具有对历史更强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就绕不开对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逻辑或内在规定性。在借鉴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对待那些传统的和经典的战略理论如此,对待新近出现的相关理论,也应如此。在此既需要做“具体的和朴实的”分析,也需要从宏观和概括的视角进行探索。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考至少应着眼于以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臵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