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地基和基础的共同作用

1、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分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住房作为人类的栖身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住处由低矮平房发展到今天的摩天大厦。不管是低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它们都是由三部份组成: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部分各自的形式多种多样,构成了今天形式各异的建筑结构体系。

1.1上部结构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按材料可分为:石结构、木结构、砖结构、混凝士结构、钢结构。现有高层建筑主要是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常用体系可分为:

(1)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是由水平横梁和竖柱通过刚性节点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矩形网格的竖向平面形式或空间网格结构形式,皆为杆系结构。框架结构

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做成需要较大空间的会议室、餐厅、办公室及工

业车间、实验室等,加隔墙后,也可做成小房间。但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大,这是它的主要缺点,并因此限制了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60米。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高度更加受到限制。

(2)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主要是用于承担横向水平力的实体墙结构。剪力墙体系可以是直接竖立在基础上,也可为了适应下部大空间的需要而由框架

支承,形成框支剪力墙。剪力墙截面较大,且整幢建筑物的剪力墙之间互相现浇予以连接,整体性好,有很大的抗拉能力,可建造较高的房屋。由于剪力墙间距受楼板构件跨度的限制,所以剪力墙结构体系适于建造住宅、旅馆这一类隔墙较多的房屋。剪力墙结构的缺点和局限性主要是剪力墙间距太小,平面布置不灵活,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不适应于建造公共建筑,结构自重较大。

(3)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横向水平力的抗拉力体系,具有框架和剪力墙这两种体系的一些平

面布置。在这种体系中,剪力墙担负大部分水平荷载,结构总体刚度加大,侧移减小。同时,由于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通过变形协调,使各层层间变形趋于均匀,改善

了纯框架结构或纯剪力墙结构中上部和下部层间变形相差大的缺点。无论从使用上,还是从受力、变形性能上看,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都是一种比较好的体系,这种体系兼顾了框架和剪力墙各自的优点,它适合于宾馆、办公楼、医院病房楼、科研楼、教学楼等。

(4)筒体结构体系。筒体结构的外围框架由密排柱和窗裙梁形成的网格而组成,窗洞尺寸大约是墙体面积的50%,看上去像多孔的墙体一样。筒体结构的刚度是

很大的,外部筒体可以单独抵抗全部水平荷载,类似于一根悬臂梁的作用,或由于

增加了某种内部支撑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5)巨型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布置有若干个“巨大”的竖向支承结构(组合柱、角筒体、边筒体等),并与梁式或析架式转移楼层结合,形成一种巨型框架或巨型析架的结构体系。

1.2基础

地基基础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时必须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等因素,并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综合考虑,使基础工程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便于施工。基础按埋置深度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按材料可分为砖基础、毛石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三合土基础、灰土基础等。按结构形式可分为: (1)独立基础。当上部结构荷载不大,层数不多时,一般采用独立基础。支承的上部结构形式,又可分为柱下单独基础和墙下单独基础。

(2)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条形基础是承重墙的主要形式,当上部结构荷重较大而土质较差时,可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造。如地基在水平方向上压缩性不均匀,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减小不均匀沉降,也可做成肋式的条形基础。

(3)柱下十字形条形基础梁。当地基较弱而荷载较大,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减小不均匀沉降,可在柱网下纵横两方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梁。

(4)筏板基础。地基较弱而荷载又很大,采用条形基础梁不能满足要求或相邻基槽距离很小时,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整块的筏板基础。

(5)箱形基础。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叉的隔墙构成。底板、顶板和隔墙共同工作,具有很大的整体刚度。基础中空部分可作地下室,与实体基础相比可减小基底压力。箱形基础较适用于地基较弱、平面形状简单的高层建筑物的基础。

(6)桩筏(桩箱)基础。当采用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还不能满足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不均匀沉降时,可采用桩筏或桩箱基础,即在原筏板或箱基的基础上增加桩。除上述几种基础类型外,还有些基础如壳体基础、圆板、圆环、沉井、沉箱、地下连续墙等基础。

1.3地基

任何建筑物都是支承在地层上的,承受建筑物荷载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通常地基由岩石或土组成,土是由固体土颗粒、水和气体组成,土中颗粒的大小、成分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出土的不同性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以上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设计者通常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选择上述不同的基础形式,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的发展状况

高层建筑的共同作用分析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及计算机计算技术的迅

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学科分枝。目前,高层建筑的共同作用问题己越来越受到工

程界的重视,高层建筑中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这一概念由梅耶霍夫博士提出。各种荷载作用下两类不同介质的接触问题的研究,为共同作用这一课题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在这一领域做出过重要成就的研究有:赫特兹于1882年研究法向荷载作用下弹性体的接触问题,计算并用试验验证了在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1885年

布新奈斯克在其出版的著作中第一次给出了均匀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在一个光

滑刚体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问题,但其所得解的形式不宜用于实际计算;摩顿和克罗斯于1922年研究了赫特兹的解,他们用调和函数计算了被一个光滑球体压凹的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的应力;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1929年和1939年罗夫在布新奈斯克解的基础上导得扁平底和圆锥形刚体情况下的部分数

值结果;1939年朗得勃格提出两个半无限弹性体间弹性接触的一般原理,第一次

考虑了界面处摩擦的影响;此后这些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不断推进土与结构静力共同作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1953年梅耶霍夫博士提出估算框架等效刚

度的公式以考虑共同作用,在计算箱型基础、土与结构共同作用时,按箱基抗弯刚度与上部框架结构考虑柱影响的有效刚度比例来分配总弯矩。但该公式忽略了上部结构内力的重分布和框架结构的剪切变形的影响。随后,岑米斯基,格罗斯霍夫,相继研究单独基础上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共同作用。当跨入十九世纪60年代,萨玛提出一个考虑土部结构刚度,计算基础沉降、接触应力和弯矩的方法。随着

有限元和计算机的发展,申凯维茨和张佑启应用有限元研究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普齐米尼斯基提出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哈达丁首次利用子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1972年在克里斯汀召开的高层建筑的规划与设

计会议上阐述了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问题。随后,从事该

领域的研究人员日益增多。1977年,在印度召开了第一次“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国际性会议。论文集中反映该课题在当时的新水平。在以后的各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上,共同作用课题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所研究的课题,几乎涉及到所有工程问题。例如,普洛斯提出桩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弹性理论法,推动了桩土与上部结构、基础共同作用的深入研究,他在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

工程会上作了土和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总报告,详尽阐述了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发展和前景。普莱斯等人,在1986年,首次利用共同作用的原理对一n层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作了设计尝试。

在国内,高层建筑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时我国高层建筑的出现主要以寺庙塔楼为主,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建造了15层高40米的砖砌篙岳寺塔。近代高层建筑是从十九世纪末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入侵而开始兴建的,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城市,高层建筑的普遍兴起则是从二十世纪

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对于共同作用的问题,60年代初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到了70年代,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与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加速发展从1974年起先后在京沪等地区对十幢高层建筑箱形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现场测试,在理论上作了比较系统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数据,使我

国的箱形基础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共同作用分析难度大,通过理论和实践结果的分析,已得出了一些定性的结论,可用于工程实践。1981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学术交流会”展现了我国当时在该课题的研究水平。例如:上海同济大学张问清课题组首先提出了扩大子结构法计算高层结构刚度,北京张国霞课题组、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颐华课题组、北京工业大学叶于政课题组相继对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1982年、1986年、1990年我国第一、二、三届岩土力学解析与数值方法会议和1983年、1987年、1991年我国第四、五、六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上,均设有共同作用专题组进行讨论。特别是在1993年召开了第一届结构与介质相互作用学术会议,使共同作用课题不但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发展,而且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1985年董建国、路佳等对共同作用原理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应用作了首次尝试。随着建筑物越造越高,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包括箱、筏、桩)的共同作用研究也得到深入开展。赵锡宏等著的《上海高层建筑桩筏与桩箱基础设计理论》反映了80年代后期该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成果。1989年杨敏对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作了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数值分析软件。1991年黄绍铭等人应用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对桩基基础进行研究,在减少沉降桩及疏桩工程的设计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取得的成果,使这一理论逐渐进入高层建筑设计的规范规程中,1989年出版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一89),强调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对设计的影响。其后,在计算及深入研究方面不断进步:1997年张宝良、赵锡宏、姜洪伟提出一种改进的、能够满足筏基自由边界条件的位移模式,用以分析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的共同作用,减少计算工作量;2000年肖宏彬、黄润德研究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中矩阵方程的优化。现代城市中高达几百米的高层建筑到处可见。随着房屋层数的增加,荷载也增加,对基础的要求也高。我国工作技术人员成功的解决了广大地区各种地质条件下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设计规范及施工规程的颁发表明我国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方面已初步形成了整套的经验,但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手段的限制,在分析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时,总是先把上部结构视为绝对刚性的,不考虑其上部结构的刚度的贡献。直到近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建造高

层建筑的经验,才使得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共同作用的计算成为可能。现在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设计理论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研究,但是真正用在实际设计中的成熟理论还不多。由于共同作用课题的研究,涉及三者本身特性的结合,影响因素很多。三者互相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确实相当复杂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期间,地基变形的变化规律,建筑物刚度的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地基的差异,建筑上部结构一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物内部荷载和应力的重分布,在施工期间的施工条件对地基变形和建筑物刚度的影响,高低建筑物基础的差异沉降,桩筏基础的差异沉降和变形规律,桩与筏(箱)分担上部荷载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等

等问题。由上可知:共同作用问题的范围广泛,研究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3、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手法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且和基础与地基同处于一个完整的共同作用体系。以前由于计算手段的限制,在分析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时,不考虑结构的共同作用,用常规的基础设计方法(忽略上部结构作用)来设计基础结构。显然,常规的基础设计方法是和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是一个整体这个事实不特合的。近20多年来,大量建造高层建筑的丰富实践,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现场测试研究,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才为解决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性。目前,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结合为一体进行整体分析的思想,已日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和采纳。各种汁算程序和计算方法相继提出。然而,整体的分析对计算机容量提出很高的要求,为减少计算机的存贮量问题,目前己有一些方法,例如子结构方法、波前法和分块求解法等,对于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整体分析,以子结构方法(包括双

重与多重的子结构逐步扩大法)较为有效。它不仅解决了大型结构与计算机存贮量小的矛盾,而且可以反映施工期间结构逐层增加,荷载与结构刚度的实际变化及其对共同作用结果的影响。在藕合各个不同结构单元体系等方面,均有独特的长处。也便于在微型计算机中应用。在共同作用分析中,上部结构和基础通常是由梁、板单元组成,因此可以采用有限单元法、有限条法、有限差分法或解析方法建立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矩阵,并利用变形协调条件与地基的刚度矩阵藕合起来。地基首先需确定采用何种地基模型:线弹性地基模型,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还是弹塑性地基模型。然后建立地基的刚度矩阵。当然也可以采用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或解析法建立地基的刚度矩阵。但是习惯上用所谓的结构力学法来建立各种地基模型的柔度矩阵,然后求逆得到它们的刚度矩阵与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矩阵藕合起来,从而求得地基的反力和沉降变形。在共同作用分析中,可以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实际刚度进行共同作用分析,并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把结构荷载和刚度形成情况分别考虑来进行共同作用分析。

4、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的原理

随着共同作用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对高层建筑筏(箱)基础与地基共同作

用的机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

(1)上部结构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上部结构的变化主要可归结为刚度的变化。上部结构的刚度系水平刚度、竖向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综合。一般说来,随着层数的增加,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只是在最初几层增加较快,继而迅速减缓,趋于某一稳定值;而竖向刚度则随层数的增加以

某种规律增加,同样达到某一层时,亦趋稳定,所不同的是比前两者多几层而己。不管是平面框架结构,有填充墙的框架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它们的刚度随层数增

加的关系均系如此,即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的贡献是有限的。当基础,地基和荷载不变时,上部结构刚度增大则基础的挠度、内力相对减小,但上部结构的内力增加。即上部结构对减小基础的内力是以增加自身次应力为代价的。

(2)基础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基础的变化可主要归结为刚度的变化。当上部结构和地基刚度不变时,基础的内力随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对挠度则减小。而上部结构的次生内力则随基础刚度的增大而减小。

(3)地基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地基的变化主要可归结为刚度的变化。当地基变软,刚度减小时,基础的内力和挠曲增加。但当地基的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加对基础内力已没什么影响,此时不均匀沉降已很小,不需要上部结构来帮助减小不均匀沉降,因

此上下部协同对软弱地基比对坚硬地基更有意义。

5、共同作用分析的地基模型

地基模型(亦称土的本构关系)是研究土体在受力状态下土体内应力一应变关系,广义地说,它为应力、应变、应变率、应力水平、应力过程、应力路径、时间及温度等等之间的函数关系。合理选择地基模型是共同作用分析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地基反力(基底反力)的分布和基础的沉降,而且影响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布。因此,在共同作用分析时,首先必须了解各种地基模型的适用条件,选择的地基模型必须符合和比较接近所分析的场地的地基特性。同时,也应注意施工条件对地基特性的影响。有代表性的地基模型有下列几种:(1)线性弹性地基模型;(2)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3)弹塑性地基模型:(4)粘弹性地基模型;(5)粘塑性地基模型;(6)准弹性地基模型;(7)内时地基模型。上述第(1)类到第(3)类地基模型常用于共同作用的静态分析,第(4)类到第(5)类地基模型是考虑了时间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类到第(7)类地基常用于

动态分析。

6、研究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意义

前已指出,把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分割成三个部分各自独立计算是脱离实际的。为了防止结构的损坏,设计中往往采取保守的作法,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按照弹性地基上的梁、板、箱的理论来设计固然是前进了一步,但完全忽略上部结构的刚度贡献,对具有非常大的刚度的高层建筑来说,尤其不合理,其结果必然

夸大了基础的变形与内力,或者为减少基础的变形与内力完全不必要地去增加高度或底板厚度与配筋,造成浪费。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研究,目前己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普遍认为进行土与结构的共同作用研究对于正确研究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优化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土与结构的共同作用符合结构理论发展的要求。应用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理论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实际工作状态,也才可能是最为经济合理的。此外,还可以利用共同作用理论提高和改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水平与质量,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具体说来,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有效地利用上部结构的刚度,使基础的结构尺寸减小到最小程度。例如,把上部结构与基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箱形基础高度可大为减小;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体系时,有可能将箱基改为筏基。应注意的是,上部结构的刚度是随着施工的进程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利用上部结构刚度改善基础工作条件时,应模拟施工过程进行共同作用分析,以免造成基础结构的损坏。

(2)对建筑层数悬殊、结构形式各异的主楼与裙房,可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基础,经慎重而仔细的共同作用分析比较,可使主、裙房的基础与上部结构全都连接成整体,实现建筑功能上的要求。

(3)运用共同作用的理论合理地设计地基(包括软弱地基加固)与基础,达到减少基础内力与沉降、降低基础造价的目的。例如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考虑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可适当加大桩距、减小桩数,合理布桩、减少基础内力,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基础工程的造价。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最新版本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B50007-2011【28条】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1.0 。

(完整版)文化产业的定义_百度文库.

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有种种不同的定义。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将文化产业臵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又可看到,近十几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奠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 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出于中国国情和第一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操作便利的需要,(我们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传统的行业管理归属,以上所说的产业门类将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的业务大致对应。按照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中等”的文化产业概念。应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其全部丰富性尚未充分展开,因此它的范围必定还会发生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11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 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一、文化生态概念 文化社会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化,1987:23-27

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1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2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155. ③顾卫国.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4) 第17 卷第 2 期

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开发 徐涛松 谷古 作者简介: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谷古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摘要】首先阐述了文化设施的概念、分类和功用,然后对国外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历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结合淮南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对国内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功能整合运营模式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成为城市触媒的潜力,为所在区域的变化带来影响,并且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文化繁荣策略,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市县各级政府对当地文化设施建设重新重视起来,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开始建设或改造。本文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通过综合性多用途开发的途径,建的好的同时也能用的好,通过一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建设,带动一片地区的发展,通过城市经营的手段,协调公益和利益的关系。 1、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国内按文化设施的功能进行分类,文化设施包括以下八大类文化设施的内容:(1)博览文化类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陈列馆、纪念馆民俗馆等。(2)社会文化类主要包括: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宫、科技馆、群众文化广场、科学文化广场等。(3)艺术文化类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戏剧文化

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开发 徐涛松 谷古 作者简介: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谷古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摘要】首先阐述了文化设施的概念、分类和功用,然后对国外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历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结合淮南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对国内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功能整合运营模式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成为城市触媒的潜力,为所在区域的变化带来影响,并且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文化繁荣策略,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市县各级政府对当地文化设施建设重新重视起来,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开始建设或改造。本文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通过综合性多用途开发的途径,建的好的同时也能用的好,通过一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建设,带动一片地区的发展,通过城市经营的手段,协调公益和利益的关系。 1、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国内按文化设施的功能进行分类,文化设施包括以下八大类文化设施的内容:(1)博览文化类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陈列馆、纪念馆民俗馆等。(2)社会文化类主要包括: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宫、科技馆、群众文化广场、科学文化广场等。(3)艺术文化类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戏剧文化展示中心、民间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影剧院(影视中心、电影城、巨幕影院、音乐厅)、汽车电影广场等。(4)文化市场类主要包括:图书城(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批发、零售物流中心)、工艺品交易市场、花鸟市场、专业艺术学校等。(5)文化产业类:游乐场、网吧、歌

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分类

地基与基础 马敏超*** 1、基本概念和功能 ?基础: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 结构组成部分,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 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 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地基:是承受由基础传下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承 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后就可忽略不计。直 接承受建筑荷载的土层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 土层为下卧层。 如图所示。 2、设计要求 ●地基承载力要求:应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基础底面的压力),在荷载作用 下地基不发生剪切破坏或失稳。 ●地基变形要求:不使地基产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 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 ●基础结构本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地基反力作用下不会发生强度破坏,并 且具有改善地基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3、分类 ?基础 ●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 ?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 ?深基础:埋置深度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按构造又分为伐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 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 制成整体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 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 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 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 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 给地基。 ●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

地基与基础

第一章地基与基础 第一节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 一、图的组成及特征指标 是由矿物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的物体。在颗粒之间存在较多的空隙,当空隙为水充满时称为饱和土;空隙中部分为水,另一部分为空气或其气体时称为非饱和土。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饱和土,地下水位以上一般为非饱和土。 土粒按其直径与矿物质成分可粗分为两大类。直径大于0.074mm 者为砂、砾类,他们是长石,石英长期风化的碎屑,地质坚硬,性质稳定,颗粒间呈点状接触,其强度决定与颗粒级配愈均匀配愈差,其密愈低。粒径小于0.005MM者称为胶粒。这类物质的矿物成分为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属3次生矿物、颗粒,为片状,剁呈层状排列,有吸附作用,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土体中粘粒含量愈多,其性质愈复杂,结构性强,透水性差,土体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受含水量。影响,含水低的粘性土强度高,含水量的其强度低。 在评价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时,需考虑土中颗粒的体积及重量、土中含水量。它反眏土的组成比例。对粘性土还考虑土的塑性特征。现就常用的指标及其分别叙述如下。CM3 1.土的密度ρ单位土体的重量(g∕CM3)可直接用虎环刀切土或

现场挖标准坑取土求其重量。为保证质量,应测量体积并及时称重,以防止水粉蒸发 含水量W 空隙中水的重量与土骨架重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试验前称好土重,在烘箱常温105℃时烘12小时后再称土重,即得水的重量。在现场可直接用酒精烧土,取得试后干土的重量。 土粒相对密度(比重)pd单位容积内土粒的重量。一般用来控制填土的质量。该值可按式求出。P W—水的密度,取1∕CM3良好的级配砂石,填土的干密度可超过2.1g/CM3,粉质粘土、粘质粉土与石屑作为混合填料时,其干密度可超过2.1 g∕CM3,纯粘土只能达到1.55 g∕CM3故粘土不宜作为填土材料。 空隙比e土体空隙与土粒体积之比 空隙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他用以确定土的压缩性、相对密度、固结度等计算指标;还是粉土的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不均匀系数K。评价沙土级配及均匀性的指标数,根据小于颗粒直径的土粒在土体总量中的百分比数,横坐标为粒径d50为小于该直径的土粒总重占60%, 为小于该直径的土粒总重占10%。 当K。>15,为及配良好的砂; 5<K。≤15,为中等级配砂; 及配不良的砂,密实度很差,松散不宜压实,易于液化,承载力低,不能作为地基处理的材料。 从唐山地震灾害调查中发现平均粒径d50为0.07~0.09MM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第一节、术语 地基 subgrade,foundation soils 承受建筑物基础传来的各种作用的岩土体。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随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由土与岩石(或大块弧石)组成的地基 填土地基 fill-foundation soil 由人工填土组成的地基洞穴地基foundation with cavern 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着洞穴的地基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地基承载能力代表值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底部截面扩大的基础。分为无筋扩展基础和有筋扩展基础两类 刚性下卧层 rigid sub-layer 相对上方持力层而言其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很大的土层或岩层 桩基础 pile foun dati on 由柱或桩与连接于桩顶的承台所组成的基础 嵌岩桩 rock-socketed piles 端部嵌入基岩不小于1倍桩径的桩 基坑支护结构 support ing of foun dati on pit

为保持基坑稳定、控制基坑变形而兴建的结构 第二节、基本规定 1、根据地基基础损坏造成建筑物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环境影响及修复的可能性)的严重性,将建筑物分为三个安全等级,按表3.0.2选用。 2、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应由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 岩体分类有:1.岩石根据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及极软岩。 2.岩石根据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 3、岩层根据单层厚度分为巨厚层(H>1.0)、厚层(1.0>H>0.5)、中厚层(0.5>H>0.1)和薄层(H<0.1) 4、按岩体结构类型分为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 5、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为不发育、较发育、发育。 6、按岩体完整程度分为完整、较完整、较不完整、不完整、和极不完整。 7、粒径大于2mm勺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勺土应定名为碎石土。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篇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xx]46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07—20xx,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3.0.2、3.0.4、5.1.3、5.3.1、5.3.4、5.3.10、6.1.1、6.3.1、6.4.1、7.2.7、 7.2.8、8.2.7、8.4.5、8.4.7、8.4.9、8.4.13、8.5.9、8.5.10、 8.5.18、8.5.19、9.1.3、9.1.6、9.2.8、10.1.1、10.1.6、10.1.8、10.2.9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于20xx年12月3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xx年2月20日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说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 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0和>gb50003的规定.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合国家且行的有关强性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2章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第2.1.1条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第2.1.2条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

GB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8条】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试题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试题共100分 1、强夯置换墩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等质地坚硬、性能稳定的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全重的。 A 30% B 35% C 40% 2、水平排水体砂料按施工分区进行检测单元划分,或以每10000m2的加固面积为一检测单元,每一检测单元的砂料检测数量应不少于组; A 2组 B 3组 C 4组 3、真空预压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抽真空期间真空管内真空度应大于KPa,膜下真空度宜大于KPa。 A 80 90 B 70 80 C 90 80 4、基础混凝土浇筑完后,外露表面应在h内覆盖并保湿养护。 A 6 B 12 C 24 5、筏形与箱形基础后浇带和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平板式基础短边的任何位置且不应留设在柱角范围;梁板式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范围内。 A 1/2 B 1/3 C 1/4 6、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后方可起吊,达到后方可运输。 A 70% 100% B 70% 95% C 80% 100% 7、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接桩应符合当地基土或地下水对管桩有中等以上腐蚀作用时,端板应涂厚度mm的防腐涂料。 A 3 B 4 C 5 8、冲击成孔施工应符合成孔施工过程中应按每钻进更换钻头验孔 A 3m-4m B 3m-5m C 4m-5m 9、多支盘灌注桩成孔施工应符合挤扩盘过程中及支盘成型器提升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泥浆,保持液面稳定。分支、成盘完成后,将支盘成型器吊出,将稀泥浆注入孔内置换浓泥浆至泥浆比重为。 A 1.05-1.10 B 1.10-1.15 C 1.15-1.20 10、竖向排水体施工应符合砂井的砂料宜用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应小于,砂井的实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值的。 A、4% 93% B 3% 95% C 5% 95% 11 塑料排水带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板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应200mm。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12、振冲孔平面位置的容许偏差应不大于倍桩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A 0.1 B 0.2 C 0.3 13、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数量不少于根。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第3.0.1条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 选用。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表3.0.1 第3.0.3条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 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6)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 (1)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 设施的影响; (2)基抗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 (3)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2.地基评价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触探,并结合其它原位测试方法进行。设计等级为 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 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 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触探及必要的钻探和土工试验资料。 3.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如地基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第4.2.1条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应包括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其他特性指标。 第4.2.2条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 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 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 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修编桩基础条文 8.5桩基础 8.5.1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竖向受压桩按桩身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8.5.2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桩身混凝土强度应经计算确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二类环境及三类、四类、五类微腐蚀环境中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桩不应低于C40;二a类环境中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二b类环境及三类、四类、五类微腐蚀环境中不应低于C30。 在强、中、弱腐蚀环境中的桩,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有关规定。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桩,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适当提高。 6桩身混凝土的材料、最小水泥用量、水灰比、抗渗等级等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 的有关规定。 7桩的主筋配置应经计算确定并考虑基坑土回弹的影响。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预应力桩不宜小于0.5%;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根据桩的工作性状,桩顶以下4~5倍桩身直径及桩侧液化土层范围内,箍筋宜适当加强加密。 8配筋长度: 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

文化的概念及分类(通用版)

文化的概念及分类(通用版) The core of safety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all employees.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文化的概念及分类(通用版) 什么是文化这一概念一直是有争议的,中国人论述“文化”,比西方人要早得多,《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之始,但其中“文化”一词尚未连结在一起。在中国人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其含义也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些都是指的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

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1690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看来,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4908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特征值”的说明

一、原因 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表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

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不符,因此本次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对策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鉴于地基设计的特殊性,将上一版“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修改为“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并加强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研究。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也完善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表达式,认可了地基设计中承载力计算可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