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现代建筑艺术

中外现代建筑艺术
中外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

泛指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艺术及其风格.

中西交汇风格多样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发展迟缓而又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形式是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多民族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程式化的传统风格.西方建筑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除一些早期教堂,圆明园西洋楼和广州十三夷馆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完全隔膜的状态.鸦片战争後,随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成批西方建筑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建筑转向近代的进程十分曲折,发展状态很不平衡,建筑风格异常多样.

1840~1949年这段时间,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著数量上的优势.在一百多年间,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依赖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继续沿袭木构架建筑体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著各自的民族传统建筑;宫殿,坛庙,陵墓,王府,衙署等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随著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了建造活动;盛行一时的建造大住宅,大祠堂的热潮,出现了虚夸,繁缛的不良倾向,暴露出旧建筑体系的衰落趋势.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广泛影响著城市商业街道的风格

面貌.散布在各地城乡,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经济实惠,灵巧活变的民居,园林和其他民间建筑,则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延续著旧体系建筑的活,构成中国近代城乡建筑民族风格的宏观背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新事物和发展主流.这些新体系建筑,从风格面貌上明显地分为两大分支:即照搬,引用外来建筑形式和沿用并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它们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建筑风格发展的基本脉络.

外来建筑形式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各国建筑经历了由古典复兴,浪漫主义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向现代建筑转化的变革时期,这些建筑风格都曾先後或交错地呈现在中国近代新建筑活动中.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多国占领的租界城市,混杂著欧美各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紊杂.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一国占领的租借地城市,则呈现著经过统一规划的,较单一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协调.早期的外来建筑,如外国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及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立宪和咨议活动所设计的

总理衙门(迎宾馆),大理院,参谋本部,咨议局等,大多是西方古典式或殖民式的建筑.散布在各地的教堂,除少数采用中国式外,一般都沿用各教派的固有格式,多为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式等.进入20世纪後,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其主要表现是在不同类型建筑中,分别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等不同的式样,或在同一建筑上自由混合各种式样.上海滙丰银行大厦(1923),江海关大厦(1925)等20年代兴建的一批高楼大厦多数属这个类型.同时期中国留学欧美回国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如清华大学礼堂,北京大陆银行,天津盐业银行,南京东南大学图书馆等,也属於折衷主义风格.20年代末到3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现代建筑活跃发展和迅速传播时期,中国近代新建筑也开始向现代建筑的趋势转变.

上海华懋饭店,沙逊大厦,都城饭店,北京清华大学化学馆,渖阳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反映了它的早期趋势;上海河滨大厦,百老汇大厦,毕卡地公寓,天津中原公司等,反映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而上海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大连火车站和南京馥记大厦等,则已经是比较地道的现代建筑

了,不过这类建筑活动不多.

民族建筑形式早在19世纪後半叶,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最初有两类:其一早期的新功能,旧形式建筑,如上海早期江海关(1857),上海江南制造局机械厂(1865)等,功能是近代的而沿用传统的庙宇,衙署形式;其二早期的中国式教会建筑,如上海浦东教堂(1878),圣约翰学院(1894)和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1907)等,按新功能设计平面而沿用当地建筑形式.从20世纪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活动进入盛期,尤其是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大约10年间裏达到高潮.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背景是:①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②国民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化政策,在当时制订的《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对建筑风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③当时中国建筑师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学院派的设计思想,很自然地把运用中国民族形式当作折衷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一些外国建筑师也投入了这一行列.於是,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建造的一批公共建筑中,涌现出一幢幢不同式样的民族形式的新建筑.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3类:①复古式建筑, 从整幢体量到细部装饰全部模仿定型的古建筑法式,如南京中央博物院(1936,梁思成顾问,徐敬直,李惠伯设计),仿辽代木构大殿;南京中山陵藏经楼(1937,卢树森设计),仿清代□嘛庙

殿阁;北京燕京大学(1922~1930,美国人H.K.墨飞设计),校门仿清代府第门殿,方阁仿清代楼阁,水塔仿辽代密檐塔.这类完全复古的形式显然要以损害功能和增加投资为代价,所以建造数量不多.②古典式建筑,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著名的有南京中山陵(见中山陵建筑群),广州中山纪念堂(1928,吕彦直设计),原上海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组群(1929~1934,董大酉设计),北京图书馆,武汉大学组群等.古典式建造数量较多,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的主流;③折衷式建筑,是对古典式的进一步简化,取消了大屋顶和油饰彩画,只在新建筑体量上适当设置一些经过简化的古建筑构件作为装饰,起符号作用.北京交通银行(1930,杨廷宝设计),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1932,梁思成改建门面)是运用符号较多的实例;南京原外交部办公楼(1933,赵深, 陈植, 童□设计),上海江湾体育馆(1934,董大酉设计)是略为点缀少量符号的实例;上海中国银行大厦(1936,公和洋行和陆谦受联合设计)是高层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符号手法的尝试.这类建筑较好地取得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探索的重要进展.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国建筑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後,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上,规模上,类型上,地区分布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时期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在政治路线,经济建筑,意识形态,建筑方针政策,建筑科学技术,传统建筑文化,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创作思想等一系列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制约下,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50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1个五年计划.在全盘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理论,把建筑创作等同於一般文艺创作,把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视为"没落的世界主义"文化,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在北京陆续建造了友谊宾馆,三裏河办公大楼,地安门宿舍,中央民族学院,亚澳学生疗养院等建筑.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重庆大会堂,杭州屏风山疗养院,南京农学院教学楼,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组群等建筑.这些建筑基本上沿袭著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徵.这种一刀切地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徵的民族形式建筑,如北京首都剧场,建工部办公楼等.这阶段也出现了像北京和平宾馆(1951,杨廷宝设计),北京天文馆(1954,张开济设计),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楼(1955,夏昌世

设计),北京电报大楼(1956,林乐义设计)等摆脱传统形式束缚,格调质朴清新的出色作品.

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後,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几乎完全忽略了建筑艺术问题,建筑创作思想沈闷,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新探寻.1959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提出了"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口号,主张在学习古今中外建筑上一切好东西的基础上,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风格,新形式,国庆工程正是这种新风格探寻的重大实践.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新的大体量,大空间,新结构建筑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超越近代古典式,折衷式的范围,没有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这批建筑对各地大型公共建筑创作有较大影响,一度成为各地建筑探寻新风格的样板.

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非生产性建设基本停止,建筑创作活动冷落.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少量建筑活动,在冷寂的建筑创作园地中,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为出口商品贸易活动所设计的一批宾馆,展览馆,剧院等建筑中,在建筑风格的探索上勇敢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广州白云宾馆,矿泉别墅,友谊剧院等都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调,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精神.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著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广州风格的崛起,突破了长期以来通过中西古典构图体量和传统装饰元件来塑造民族形式的造型特徵的局限,开始了以现代设计方法创造具有民族意蕴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尝试.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友谊商店,杭州机场候机室等,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著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

多元风格——80年代的新趋向进入80年代後,随著国民经济的调整,建筑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城乡建设,特区建设,旅游建设,高层建筑建设等蓬勃开展."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引进外资,引进外来材料设备,引进国外设计,广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进一步活跃了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创作活动.短短几年间,在建筑风格上涌现了不少新事物.广州白天鹅宾馆以高低层结合的优美体型和浓郁的岭南风味中庭,继续推进著广州风格;上海龙柏饭店以协调的环境,新颖的造型和地方特色的和谐融合,呈现出上海风格的新姿;北京长城饭店,西苑饭店,建国饭店,香山饭店以崭新的现代格调或清新的乡土气息,突破了北京风格的原有模式;其他

如南京金陵饭店,上海宾馆,广州中国大酒店,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县中山温泉宾馆,重庆航站楼,武夷山庄等,也都呈现著多样的形态和迥然不同的格调.这批建筑在现代化水平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一页,出现了新颖的建筑形体和组群构成,运用了玻璃幕墙,齿形墙面,透光大厅,旋转餐厅,景观电梯等新的构成要素.在民族风格上,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认识传统,从空间构成,序列组织,群体布局,室内装饰,庭园意匠等形式上,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探寻求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及庭园环境.标志著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相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可以预见,在不断繁荣的建筑创作活动中,必将写出中国的多元建筑风格的新篇章.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高中美术鉴赏(人美版)-18漫步中外建筑艺术(试讲稿)

18、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PS:(本试讲稿以口述为主,考生请有效记忆或背诵,本人亲自整理编写,亲测已过,试讲需要考生自问自答,一个人表演出有学生的课堂氛围,脱稿、丰富个人肢体语言。预祝考生马到成功) 导入:同学们有人到过北京吗?那一定看过北京故宫咯!那请问下北京故宫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华丽、宏伟、巨大、壮观、古老等等) 北京故宫只是建筑史中的一小部分,建筑由于它的易保存的特点,因此记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的全部历史,同学们就让我们更深一部的了解我们的建筑艺术的风采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的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文化性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科学性 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首先让我们先进入到古代君王的建筑艺术。请同学们先看课本104—107页,根据其中的文字描述和建筑艺术图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代君王为什么要把宫殿修建这么规模宏大,是为了烘托什么? 讨论答:烘托皇权,突显自己特殊的统治地位。 随后老师点出:宫殿建筑显著的特点即是壮丽以重威。 问:请同学们欣赏104页上方的《故宫太和门广场》照片,并根据平时的积累简单的介绍一下故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 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 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 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那么请问下同学们:大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什么是故宫中最大的建筑物? 因为这是皇帝上朝接受朝拜,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它们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地方,修建的高大,能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凡尔赛宫镜厅的图片,并对比故宫来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02 学生姓名:陈建夫 学号:2015210039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和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建筑史上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是人类建筑桂冠的一颗明珠。在西方建筑的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地域差异产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下面本论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并从这几种建筑风格中分析并讨论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古希腊建筑的风格 古希腊文明在人类历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建筑文明也同样不可小觑,现存的古希腊建筑的遗迹一般都是公共设施、民生设施、坟墓或者是供他人休憩之所。古希腊的人文艺术使得古希腊建筑艺术蓬勃发展,古希腊的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柱式结构的运用。柱式结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恢弘大气磅礴有气势。同时古希腊建筑还很注重切割比例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运用到了黄金切割比和视觉效果。它的柱子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有一定倾斜这样就有了更佳好的视觉观感避免了柱子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尴尬局面,比例的运用也加大了建筑艺术的美感通常古希腊建筑是一个1:1.618或者是1:2的矩形这样的建筑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光影效果。 古希腊建筑文明在西方建筑历史的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对之后的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可以看到希腊建筑艺术的影子。基于对整个西欧历史的深远影响古希腊建筑当之无愧为西方建筑的开拓者。

(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 古罗马建筑艺术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相辅相成,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建筑主要不是通过墙来承重的而是使用柱子来承重的还有他们的建筑都是经过严密的几何测绘,设计,并有着一定的视觉观感;不同点在于相比较于古希腊建筑而言古罗马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实际用途,并且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大跨度建筑。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古罗马的万神庙,万神庙大跨度建筑的表现在它的穹顶万神殿的穹顶达43.3m这个记录在人类历史上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穹顶之最。 (2) 还有能体现古罗马建筑的就莫过于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三层全部由混凝土建成,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体现。罗马斗兽场的席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等级大体分为三级一级贵族席,二级公民席,三级贫民席。这种席位设置从建筑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罗马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从建筑上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因而转向自然。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另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一、长城的修筑主要经历了那些朝代,各个朝代又有哪些建筑特征,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自秦朝后,共有十五个朝代修建或维修过长城,分别是: 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 二、故宫的建筑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明清两代的故宫有无建筑艺术上的异同,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三、简述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宏村建筑为例),主要从工艺特整和建筑风格来阐述, 宏村建筑是典型的徽州建筑风格,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古徽州建筑素来以素雅奇巧见称,其色淡雅,粉墙青瓦;其形独具匠心,依山作墙,顺水成溪,墙外山水秀美多情,墙里庭院曲径通幽;并之以复杂多变的架梁构造,精巧繁复的纹饰雕刻,古朴大气的装饰摆设,形成别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高中美术鉴赏专题 中外建筑艺术

高中美术鉴赏专题:六:中外建筑艺术 重点难点 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主要风格、特征。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 知识归纳 一、总述 1.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包含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是科学、艺术、实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2.建筑的类型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包括民居、宫殿、庙宇、陵墓、商店、银行、驿站、码头、火车站、飞机场、书院、学校等; 3.建筑艺术的特性: ①科学性: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艺术,各地的地理环境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 ②适用性: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③艺术性:建筑是人类文化艺术成就的载体,随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筑 有着风格上的演变; ④文化性:建筑被喻为石头的史书,具有深刻的文化性,一个时代主要的建筑反 映出民族的文明和社会形态; 4.建筑的表现语汇:形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色彩与质感、环境等; 二、中外经典建筑艺术 类型中国特 点 外国特点 宫殿故宫(明清)凡尔赛宫(法) 阿兰布拉国王行宫(西班 牙) 庙堂布达拉宫 山西浑源悬空寺(北魏) 天坛祈年殿(明清) 塔 云南丽江得月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 河北广惠寺华塔(金) 帕特农神庙(希腊) 科隆大教堂(德)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法) 朗香教堂(法) 沙特尔大教堂(法) 卡梁清真寺神学院(乌)课标要求 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主要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 董帅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201222050104 摘要:本文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空间、建筑观念等方面对中外建筑艺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外建筑艺术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比较分析,从而使人们对中外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建筑艺术;材料;结构;空间;观念 引言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木材与石材 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二、木构与石构 2.1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是从木构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宫廷殿阁,还是佛寺道观,抑或是亭台楼榭,我们看到的中国建筑,都离不开木构主体的支撑。 中国故宫 2.2西方传统建筑 西方传统的建筑以石结构建筑为主。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系,却是以石构为基础发展至今。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调。则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建筑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建筑 摘要:西方现代绘画的不断变革中,出现的建筑也是在不断的变革。建筑是一种石头堆叠的艺术,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绘画则是纯粹的艺术享受,它没有物质功能,因为有着共同的艺术性,二者在美学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通过数幅画作,来浅议一下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建筑的表现。 关键字:绘画建筑空间维度 当提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时,阿尔瓦·阿尔托常常说:“它们都开始于绘画。”当我们翻开西方美术史时,就可以发现绘画艺术的变革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建筑是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体现者,它的风格的变化必然依赖着同时期工业的进步。所以,显而易见的是,绘画与建筑之间存在着互动性。无论是勒·柯布西耶和奥藏芳的纯粹主义绘画,还是俄罗斯构成主义对扎哈·哈迪德的影响,都其实在绘画与建筑的艺术领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现代绘画艺术的出现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能的需求,挖掘潜藏于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而现代建筑则是人类意识思维创造的具象化。现代建筑形式是绘画艺术的具象化和立体化。 1、绘画与建筑体验

《圣母领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弗拉·安吉利科的作品。画中讲述的是亚当与夏娃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园,神派遣天使向圣母传达旨意,给予亚当夏娃后人以希望和救赎。阿尔托的《从门阶到普通房间》中也提到这幅画。阿尔托认为安吉利科的《圣母领报》无可超越的画出了进入房间这一动作。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矛盾而逆反的封闭和开敞空间的关系。 在画中,室内天棚的蓝色和星空点缀的方式将门廊与室外的花园联系在一起。天使在画面的中央,位于室内外的门阶处,一道光从蓝色的天空投向柱廊的室内。这道光也是统一画面的一个要素,它从球体到射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影响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a.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b.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c.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d.现代主义建筑确立和传播:在之前的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新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出现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和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原则、教育体系得到确立。他们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20世纪的建筑面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具体内容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from follow function”发展为“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他的“有机设计”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这使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010-09-28 20:15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S226;德&S226;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

《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外建筑艺术》是人教版《公共艺术·美术篇》第二单元雕塑与建筑中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和外国建筑艺术两个领域。建筑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建筑艺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风格。由于中外建筑艺术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要体会建筑作品所传达出的时代精神气质和思想风貌等。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主题,通过美术鉴赏和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以美术鉴赏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真正理解建筑艺术的作用和用途;通过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文化与历史背景等; 2.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外建筑艺术不同的地域特征、样式风格和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外建筑艺术的种类;建筑的定义。 教学难点:中外建筑艺术特点的区分;中国民居建筑和外国教堂建筑的特点。 解决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别。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绪论 一、思考 1、现代建筑的地位 2、近现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 原因、过程、结局及其影响 3、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4、现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 二、背景 1、历史背景 1)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2)资产阶级革命:克服封建传统教条,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建筑领域背景 1)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结果 2)建筑思潮开始转变: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三、近现代建筑史断代及发展线索 世界史划分: 近代史1640 英国资本阶级革命 1871 法国巴黎公社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17 俄国十月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第一阶段----复古主义思潮时期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 ·建筑上的复古主义思潮: 法国:古典复兴,英国:浪漫主义,美国:折衷主义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计思想的大量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2、第二阶段----新建筑运动的初期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两大策源地 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 ·两大倾向 浪漫主义(英):保守 工业革命---万恶之源---中世纪田园风光 理性主义(德):理性 工业革命---工业化---标准化、大量化 3、第三阶段----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多种流派:野兽派、主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意大利理性主义、构成主义 ·四个大师 格罗庇乌斯Groupius 德国 密斯Mies 德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法国、瑞典 赖特Wright 美国 ·建筑理论

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说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教程四个步骤加以 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A、基本目标: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培养起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并掌握和理解本课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B、扩展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 及其风格。 3、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 因。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建筑作品是承载艺术、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 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讲座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a、为什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提示:主要从易保存的特点来说)(2)提问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的开始部分,归纳总结答案(2)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建筑由于它的易保存的特点,因此记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的全部历史,通过对古建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感受来自祖先的智慧,给我们以科学的启迪和审美的陶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认识古建筑的风采。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故宫、凡尔赛宫 (2)提出问题:a、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b、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学生活动:(1)欣赏图片,阅读课文。(2)分组讨论(3)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环节二、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1、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艺术风格成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8C下-19C下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产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造成的影响: 对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人口增多,房屋紧缺,生活质量低下 对建筑:需要新建筑类型, 对建筑形式提出新要求, 建筑创作产生两种不同的倾向: 1.复古思潮 2.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探索: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变化 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资本主义初期最早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仿古典建筑形式。要求摈弃繁琐与陈旧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取之以简洁明快的手段,追求理性主义的表现,虽采用古典柱式构图,但趋向于简单的几何形体,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力求打破传统的轮廓线。这类建筑只是表现了资产阶级一时的英雄主义,实现的很少。 代表作:巴黎万神庙,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 英格兰银行,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 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银行美国国会大厦 2.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厂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他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机器制造的工艺品,与古典艺术抗衡。第一阶段:18,60到19,30带有明显的田园生活意识,在建筑上表现为赛堡或哥特风格典型:艾尔君的库尔新府邸威尔特郡的封蒂尔修道院的府邸 第二阶段:19,30到70,创作潮流时期,又称为哥特复兴尝试以哥特建筑来解觉建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最着名作品: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垂直式) 3.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越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

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组合场各种样式,没有固定风格,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追求“纯形式”的美,总体形态上并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建筑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没有解决。 典型作品:巴黎歌剧院,罗马的圣心教堂,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面对资本主义城市矛盾所提出的探索 为缓和日益突出的城市矛盾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有一定探索,着名的有巴黎市中心的改建,新协和村,工业城市。受资本主义的限制,未能解决城市的根本症结。 1.巴黎市中心的改建(1853年起) 目的:解决城市功能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装点帝国主义首都 内容:先前,十字形加环形路干道,爱丽舍田园大道为东西主轴 于市中心和外围拓宽道路,出现古典式规格和对称的中轴线道路,设有纪念性碑柱的装饰性广场。道路宽,建筑高度,屋顶坡度有一定的比例和规定。在开拓12条放射路的明星广场四周建筑屋檐等高,立面形式协调统一。修筑大面积公园。改建重点:罗浮宫到-凯旋门,继承19世纪拿破仑大地的帝国式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统一体。 优点:适应了因结构改变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发展了下水道交通系统,促进了城市现代化。缺点:炫耀皇权,过多着眼于资本主义利益,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 2.新协和村(1817)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 欧洲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关键词:建筑风格欧洲现代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首先是英国的水晶宫,这是英国为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展览馆,由于工业展览馆这种建筑类型以前从未有

过,所以,英国特地在1850年举行了这一建筑的国际设计竞赛,以便寻找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果,欧洲各国建筑是送取了245个设计方案,结果无一被采纳。原因是这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而且需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以供展览工业产品之用,同时,又因展览会的会址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公园内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个建筑,要求这一建筑在展览会结束后能方便地拆迁。对于这一建筑的这些功能要求,当时的建筑师们束手无策。正当展览会准备者为此万分焦急的时候,英国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园艺温室园艺师帕克斯顿(1801~~1865)提出了仿照建造园艺温室的办法,用铁和玻璃做构件,利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他的这一方案很快被采纳了。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有巨大室内空间、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馆。它的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564米(合1851英尺,表示这一建筑建于1851年),高三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通体透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当时人称“水晶宫”。展览会结束后,它被拆迁到伦敦市郊的赛登汉。1936年不幸毁于火灾。 从现在来看,“水晶宫”只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现出金属与玻璃在建筑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表明建筑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所以伦敦水晶宫成了欧洲近代建筑中的划时代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