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KengoKuma隈研吾.

[整理]KengoKuma隈研吾.
[整理]KengoKuma隈研吾.

Kengo Kuma 隈研吾

发布时间: 2013-11-27 17:46:11 单农

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1),位于日本高知县

日本记者兼导演Hiromoto Oka拍摄的隈研吾纪录片里,隈研吾在游泳,和日本当地民众起舞,3·11日本大地震三个星期后来到石卷……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师就像一位日本平民走在震后的废墟中,看着破碎的瓦砾,震后的一切与其说是混沌,似乎是更加彻底的干净,有用的和无用的,生活的和天然的被清楚地分开。

隈研吾不是稀客,今年夏天题为“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Between Particles)”的个展让他再次来到中国。就在他回到东京不久,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又接到V&A博物馆敦提分馆的规划批准,预计明年夏天正式开工,韩国济州岛的Jeju Ball作品也在6月刚刚竣工。善于运用轻、弱的材料,有别于日本

安藤忠雄钢筋混凝土理念的隈研吾近年变得炙手可热,“负建筑”和“消失的建筑”的建筑理念更是让他在奢华快销的现代消费社会显得独树一帜。

1954年出生在神奈川县的隈研吾,高中之前的生活近乎田园,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住的是战前的木结构平房,木头窗框、米纸窗帘,可他一直没发觉这些旧房屋的魅力,直到进入高中开始寄宿,后来又离开日本去国外留学,那些对于老旧建筑的欣赏和怀念才被慢慢唤起。从小痴迷各种与生命相关的事物一再幻想当兽医的隈研吾后来与建筑扯上关系,父亲起了不小的影响。隈研吾的父亲是商人,但对建筑别有钟情,隈研吾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参观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时的情境,那次经历甚至激发了他当建筑师的想法。这令人俗套地想起《百年孤独》中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隈研吾的父亲凑巧喜欢收集德国新即物主义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作品,其中有个很小的木制烟盒让隈研吾知道了陶特,后来布鲁诺·陶特也成为隈研吾最喜欢的建筑师之一。

在美国留学时,隈研吾看过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100处建筑。最初在只见到赖特作品照片时,隈研吾对赖特毫无兴趣,直到亲临其境见到流水别墅,“我被雨水流入房内奇特微妙的细节所触动”。在美国研究生院的那段时间,隈研吾多少已显露与人不同的关注点,当许多学建筑的同学毫无意外地进入柯布西耶的研究室时,隈研吾却走进了研究村落的研究室,研究所那次去撒哈拉沙漠的露营让他至今仍记忆深刻,“年轻时候的旅行和上了年纪之后的旅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1986年从美国刚回到日本的隈研吾简直如坐针毡,“刚刚回国的时候就像回到温泉中,感觉不舒服还有些恶心。如果我可以在日本以外的地方生活,我不想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希望可以一直去旅行,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这是我理想的生活。”隈研吾说他喜欢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问及最想去哪里建房子,他说还是第三世界国家。

当年刚从美国回到日本的隈研吾将一根罗马式柱子不伦不类地置入M2马自达的项目中,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这次切身的体验也让他清楚知道象征形式可能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刚回到东京就设计了一个糟糕的作品,隈研吾在日本建筑界变得极为难堪,祸不单行的是正逢日本经济危机,这让当时一度在东京接不到新设计项目的隈研吾只能去日本的一些小镇工作。这是自少年之后又一次长时间接近自然的生活,和当地的工人接触,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因地取材,让那时的隈研吾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我喜欢进入一栋建筑时,门打开的那一刻,建筑空间中自然风的通过让我着迷”。如何利用材质、利用建筑与外部的关系,让出空间,给风通过的空间,这样的思考在隈研吾的多个作品中可以找到答案。无论是杉木、玻璃、竹子还是火山石,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隈研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中国长城山脚下的竹屋,这也是隈研吾第一次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今年他设计的东京竹林jugetsudo kabukiza餐厅再次使用竹子作为室内的主要材质。传统日本建筑,木头、米纸、石头这些小的材料是经常被使用的,而正是这些小、轻、弱的材质提供了“隙间”。

曾经的日本和中国,特别是农村城市,家的概念更倾向于“大家庭”,大家都敞着门邻里间相互串门,而20世纪郊外住宅(suburban house)的流行,大城市的人急切地挤进一栋栋封闭的城堡,相互间的交流都被隔绝,没有缝隙的社会状态和建筑不仅会显得透不过气且僵硬无法应变突然的问题,例如地震,往往是一些坚硬的看似牢固的建筑在地震中首先坍塌,因而隈研吾在这次“隙间”展中提出share house,多人共享一所房子。“其实,‘小家庭’这个标准的形成是在20世纪,现在那也只是人们的一个选项而已。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自己的亲人和公司的人是我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在帮助我。”

除了建筑设计,作为日本《朝日新闻》书评人的隈研吾爱好文学平时也读一些IT类书籍,可是对政治,隈研吾却不太感冒,更没有任何欣赏的政治家。村上春树和鲁迅是隈研吾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村上春树简洁又不乏神秘气息、平和又带着反问号的小说风格深得隈研吾的认同,“他非常重视个人,同时又追求探讨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说到鲁迅,隈研吾说欣赏他的文学,更赏识他的文化深度和社会担当。

隈研吾现已在东京、巴黎拥有建筑事务所,国内外共有150名工作人员,同时还是东京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在这样的忙碌生活中,问起隈研吾和家人、孩子的关系,他说,“一有时间我就会回去陪家人,我并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我觉得不论是对我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年轻人也好,给予他们一个大的梦想是我现在的责任。”

特别感谢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及北京松雷创意设计中心对此次采访的支持和帮助

Q&A

至今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最有难度的呢?

北京的竹屋(Great Bamboo Wall)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因为在这个项目中我可以保持并且不断把我简单的想法发展下去,最后这个想法呈现出一个纯粹的建筑作品,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的干扰。如果说最困难的一个,应该是我最近的一个作品,东京的Kabukiza 剧院,在做这个作品时我压力特别大,因为公众早就接受了旧的那个剧院,而且人们对旧址也有很多的记忆,我担心新的设计会破坏他们的这种记忆。不过,还好目前这个设计的反应普遍比较好。

您如何看待中国建筑的发展?

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城市发展得特别快,但是,也因为这个过快的速度,新的建筑忽略了曾经旧的、很有地方特色的构成,于是,渐渐地,每个地域的文化在一点点被破坏掉,这真的可惜。

您说那些高大的、耸立的建筑很显眼但非常容易被遗忘,比如北京近年的一些建筑,但为什么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建设这样的建筑呢?宏大建筑物的意义在哪里?

非常不幸的是,这是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在他们的逻辑中,建筑不是文化,建筑是投资是去获得更多快钱,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建筑的经济利益其实不过是泡沫。

公共建筑是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但社会问题不能被建筑完全解决,您是否评估过您作品的影响力?

我想,做建筑师其中的一个乐趣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的作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力,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的设计会影响到任何人。公共建筑有时候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活力,获得新生一样的感觉。长冈市政厅(Nagaoka City Hall),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个作品,据说它已经改变了长冈,人们对他们在长冈的生活更加自信了。

经济和科技在迅速发展,一些老的、传统的概念被淡化和取代,之后人们又会重新思考老东西的好处,也就是说,“丢弃”可能是必经之途,您怎么看这个矛盾的过程?

不得不说,这是人本性中很悲哀的一个特点,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遭遇“失去”,直到遇到灾难。但是,还好,还是有一些东西你可以弥补,可以重新适应,哪怕是当你开始失去的时候。

您觉得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城市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实在欧洲很多的小城市都值得我们学习。我喜欢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Ljubljana),一个很小的城市,但是那里的建筑还有河流,以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共存。

在您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给您带来影响的建筑师是?

我想应该是德国建筑师Bruno Taut,他是我十分崇拜的建筑师之一,Taut参与设计的柏林现代住宅群落给了我很多灵感,特别是他如何利用绿色植被方面。

您和其他建筑师的关系怎么样呢?和他们有什么有意思的讨论和合作吗?

在日本,无论是哪一代的建筑师,似乎都没有什么代沟,大家彼此尊重并且会有合作。像我,一有时间便和桢文彦(Fumihiko Maki)一起聊天、喝酒。

您曾说您希望做一个女人

我的确是说过希望可以当一个女人。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过完一生的这样的女性,至少在日本我都没有见到。

说说您的第一段恋情?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喜欢比我高一年级的非常聪明伶俐的学姐。直到现在我也会想起她。

您喜欢收集旧物吗?

我并没有收集特定物品或收集旧东西的习惯,但是我有很多珍惜着的东西,那些旅行时得到的可能很便宜或者对常人来说不足道的东西。

您最喜欢的室内用具和品牌是什么?

研究生时,在非洲部落调查旅行买的SUNUHO族的椅子和三宅一生。

您通常如何度过一天呢?会有觉得无聊的时候吗?

比起每天做早已被计划好的事情,我更期待有新的相遇。所以我每天除工作之外并不会做任何计划。我每天都忙于工作,完全没有时间可以让我感到无聊,每天睡5个小时,最头痛的是没有时间游泳。

您有宗教信仰吗?

我没有特定宗教信仰。只是觉得自然是远远超过人类可以理解的范畴。

说说您的遗憾

我的每栋建筑做成时,都会有小的遗憾,所以对我来说有很多遗憾和后悔。

文、采访/郭畅

少年时的隈研吾在老家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效果图(V&A at Dundee,2014)。

在苏格兰V&A at Dundee 艺术中心设计大赛中,隈研吾击败其它四个决赛设计方案,赢得了这次比赛。

格兰纳达表演艺术中心模型(Granada Performing Arts Centre,2015)。项目计划在以阿尔罕布拉宫闻名的西班牙格兰纳达市外围建造一座歌剧院,大体量的建筑分割为小单位的方法,在这个项目中,六边形在室内将剧场观众席分割开来。

木桥美术馆模型(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0)

三得利美术馆一角(Suntory Museum of Art,2007)。位于六本木东京中城的三得利美术馆外墙采用日本传统的白色百叶(纵格子),馆内采用木材、竹子、和纸等日本传统素材,同时还大量使用三得利的威士忌酒桶的木材。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的地平面设计蓝图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一角

莲屋(Lotus House,2005)。在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使得这个居所借由莲花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森林。

新津县芷博物馆(Xinjin Zhi Museum,2011)。项目位于山脚下,是通向道教圣地的入口地段,建筑自身也通过空间和展览展示了深厚的道教文化。表皮上采用的瓦片是当地原材料和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大师作品赏析魏彦武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根据传统建筑, 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 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 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 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 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这座建筑的外表都 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 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 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 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 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 本案的灵感来自中国的长城。材料采用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的竹子,视竹 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 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放置一个竹 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 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 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 文化。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 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 筑形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便是最好的体现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代表作,如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 统并从,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另 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 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化,这种力 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他在中 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 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 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时孤 立事物的事实吸引。对我们而言它是 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论。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Kengo Kuma 隈研吾

Kengo Kuma 隈研吾 发布时间: 2013-11-27 17:46:11 单农 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1),位于日本高知县 日本记者兼导演Hiromoto Oka拍摄的隈研吾纪录片里,隈研吾在游泳,和日本当地民众起舞,3·11日本大地震三个星期后来到石卷……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师就像一位日本平民走在震后的废墟中,看着破碎的瓦砾,震后的一切与其说是混沌,似乎是更加彻底的干净,有用的和无用的,生活的和天然的被清楚地分开。 隈研吾不是稀客,今年夏天题为“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Between Particles)”的个展让他再次来到中国。就在他回到东京不久,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又接到V&A博物馆敦提分馆的规划批准,预计明年夏天正式开工,韩国济州岛的Jeju Ball作品也在6月刚刚竣工。善于运用轻、弱的材料,有别于日本

安藤忠雄钢筋混凝土理念的隈研吾近年变得炙手可热,“负建筑”和“消失的建筑”的建筑理念更是让他在奢华快销的现代消费社会显得独树一帜。 1954年出生在神奈川县的隈研吾,高中之前的生活近乎田园,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住的是战前的木结构平房,木头窗框、米纸窗帘,可他一直没发觉这些旧房屋的魅力,直到进入高中开始寄宿,后来又离开日本去国外留学,那些对于老旧建筑的欣赏和怀念才被慢慢唤起。从小痴迷各种与生命相关的事物一再幻想当兽医的隈研吾后来与建筑扯上关系,父亲起了不小的影响。隈研吾的父亲是商人,但对建筑别有钟情,隈研吾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参观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时的情境,那次经历甚至激发了他当建筑师的想法。这令人俗套地想起《百年孤独》中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隈研吾的父亲凑巧喜欢收集德国新即物主义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作品,其中有个很小的木制烟盒让隈研吾知道了陶特,后来布鲁诺·陶特也成为隈研吾最喜欢的建筑师之一。 在美国留学时,隈研吾看过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100处建筑。最初在只见到赖特作品照片时,隈研吾对赖特毫无兴趣,直到亲临其境见到流水别墅,“我被雨水流入房内奇特微妙的细节所触动”。在美国研究生院的那段时间,隈研吾多少已显露与人不同的关注点,当许多学建筑的同学毫无意外地进入柯布西耶的研究室时,隈研吾却走进了研究村落的研究室,研究所那次去撒哈拉沙漠的露营让他至今仍记忆深刻,“年轻时候的旅行和上了年纪之后的旅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1986年从美国刚回到日本的隈研吾简直如坐针毡,“刚刚回国的时候就像回到温泉中,感觉不舒服还有些恶心。如果我可以在日本以外的地方生活,我不想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希望可以一直去旅行,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这是我理想的生活。”隈研吾说他喜欢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问及最想去哪里建房子,他说还是第三世界国家。 当年刚从美国回到日本的隈研吾将一根罗马式柱子不伦不类地置入M2马自达的项目中,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这次切身的体验也让他清楚知道象征形式可能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刚回到东京就设计了一个糟糕的作品,隈研吾在日本建筑界变得极为难堪,祸不单行的是正逢日本经济危机,这让当时一度在东京接不到新设计项目的隈研吾只能去日本的一些小镇工作。这是自少年之后又一次长时间接近自然的生活,和当地的工人接触,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因地取材,让那时的隈研吾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 摘要 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 Abstract 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 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 目录 一、绪论 二、案例所选建筑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1)贝聿铭 2)隈研吾 四、第二章:案例分析 1)历史环境关系 2)法规控制 3)功能和指标要求 4)造型构思 5)空间效果 6)立面材料风格 7)细节设计 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 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 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 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 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 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 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 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 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 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 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 材运用的经典。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 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 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 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 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 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 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 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 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其实,隈研吾建筑对材质的偏爱,就是他“反造型”理论的一种实践,他的“反造型”,首先就是从“反混凝土”开始,隈研吾说:“混凝土盒子这种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他强调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对这一点,上述的两个美术馆就是很好的案例说明,他试图以材质的改变向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也是向曾经的自己说“不”,沉默安然地走回自然之中。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表现了隈研吾对建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其中各种细节的调整可以看出他的精益求精。首先,竹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由竹子围成并有浅水穿透,而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竹屋内部 高柳町社区中心 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室内设计考察报告-瑜舍等

室内设计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798创意园、瑜舍、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 考察内容:对798中的咖啡馆等进行考察,考察咖啡馆、设计方面的特点及优势,并学习应用到之后的室内设计当中。对瑜舍、丽思卡尔顿酒店进行考察,观察设计师怎样将中国文化应用到设计当中,结合课堂所学对这些酒店设计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考察目的:通过对一些有个性特点的经典酒店会所进行考察,思考其设计的手法、特点、意义,身临其境,感受设计师怎样营造空间氛围。 一、798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房,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798艺术区是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其兼容并包性的特征,近些年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观光客和商业性质的店面,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然而随着798的崛起和发展,798注入了更多的经济元素,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群落,它成为了集艺术市场、游览景点、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感叹798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服务的工厂。然而有时艺术与经济是可以相互共存发展的,这需要更大的包容性,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兼顾艺术性。通过对798的考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798中的白石茶馆,白石茶馆不仅仅是一个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空间,同时更好的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在偌大的798艺术区白石茶馆并不难找,只要 找到大鸟笼子的所在,你就会找到白石茶馆,白石 茶馆的鸟笼已经成为798的地标性装置作品,并吸 引许多游客在那里纷纷拍照留念。 在老北京的文化中,鸟笼和喝茶有一个微妙的 内在联系。过去北京喝茶是一种休闲,老北京人去 茶馆喝茶可能会带着鸟笼子一起去。而个鸟笼已经成为一件装置作品,坐在鸟笼里面喝茶,

隈研吾作品选集

隈研吾作品——竹屋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隈研吾作品——水玻璃 项目名称:水玻璃 用途:宾馆 建筑面积:568.89㎡ 项目地点:Atami, Shizuoka Prefecture 结构:钢筋混凝土 最大高度:13310㎜ 建筑设计: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结构工程师:K.Nakata & Associate 机械工程师:Kawaguchi工程顾问 这个别墅的设计受到“日向邸”很大影响,那是布鲁诺·陶特在日本留下的唯一作品。这个设计也吸收了陶特的哲学。他从1933年到1936年在日本,他一直在称赞桂离宫。他称赞的原因在于桂离宫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的。 陶特特别注意到了桂离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构造:屋檐和竹制走廊。所以,在我们的别墅里,温柔覆盖了建筑边缘的水的缘侧(译者注:日式房屋中介于室内外之间的走廊)相当于日向邸的竹廊。此外,铺水的不锈钢天窗作为屋檐。水面蔓延出去,连接到太平洋,一个玻璃盒子漂浮在衔接之处。通过重新定义和重建日向邸哲学,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很多挑战,然而仍保持了它的本质。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导读: 生活的更好,留在了城市。”正如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城市多彩生活的概括,人们总是对方便、快捷的大城生活无限憧憬。如果说城市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那么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期专题我们带来日本城市综合体特辑,为您介绍日本知名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期待能给国内的城市建设些许启示。 城市综合体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六大业态H(hotel)酒店、O(office)办公室、P(park)公园、S(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congress)会所、A(apartment)公寓,组成了一个新的合生词——HOPSCA。HOPSCA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简介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必然面临发展困境,于是日本较早的尝试了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进行城市再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日本比较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被誉为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之一的六本木新城,令人仿佛身在峡谷森林中进行购物体验的难波公园,东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东京中城,充满欧式气息的惠比寿花园和以建筑中的人工运河、造型奇特的喷泉和夜间彩灯而得名的福冈博多运河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案例

六本木之丘 项目介绍 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是日本国内都市再开发计划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同时它也是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项目由森集团主导开发,按照21世纪东京理想风貌而建,总占地面积约为11.6hm2,历经17年完成建设,由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KPF等多家设计公司联合完成。六本木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标,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将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与宽阔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间交织在一起。建筑间与屋顶上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拥挤的东京都成为举足轻重的绿化空间。 区位与交通 项目位于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官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麻布、广尾的高档住宅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游客可以乘坐地铁、公车;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就近停车。六本木还设有摩托车和自行车停车位,其中自行车免费。 规划与设计

隈研吾的“竹屋”

隈研吾“竹屋” 常言道,旁观者清。也许建筑也是一样。外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传统的理解真的就比中国建筑师更透彻吗?近年来不少外国建筑师在国内做了不少设计,但真正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又有多少呢?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否能够从内涵和神韵上给我们一些启示,目前可能还难有定论。 从隈研吾的“竹屋”谈起 作者:尹慧君 摘要:本文从环境美学观,材料运用和空间塑造这三方面入手,结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作品, 浅谈笔者对东方建筑文化精华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竹屋东方建筑崇尚自然材料空间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的年轻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在当时的建筑界和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哄动,至今还给人留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古老的长城脚下,知名的建筑师们尽情释放他们的才华和创意,为我们呈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建筑精品,极赋时代感和艺术价值。受亚洲地域性的影响和东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作品虽然外在表现出前卫的国际化趋势,但内在却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着东方建筑的内涵和神韵,本文就将结合其中“竹屋”这一方案,浅谈笔者对东方建筑文化精华的理解。 “竹屋”的设计者隈研吾先生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大奖。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是最据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座建在狭窄的山岩之上的建筑姿态舒展,与环境浑然一体。建筑师大量运用竹子这一简单而朴质的材料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日本建筑的空间感有机结合,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自古就有崇尚“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凡人工环境,无不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只限于自身的完整、优美,更强调与广阔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包括和周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脉以及已存在的建筑实体相谐调。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的其它国家,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竹屋”的设计中,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首先是学习万里长城的“建筑方法”,即建筑与用地的关系,试图在这个设计中反映出长城所具有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内涵。他认为“长城是在保留了复杂的倾斜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延绵不断的连续体”,其本身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而是融入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的一部分。于是他在未经修造的斜面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将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 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 从“M2”到“负建筑”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

M2大楼 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负建筑和反造型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陈天泽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 前言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 1.1 “负建筑”理论 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 y o d oG r a t i n 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提出了“负建筑”理论- “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隈研吾的建筑是集结构、构造、装饰材料于一体的。利用材料的粒子化,创造丰富的间隙与空洞,最终实现建筑的消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得不承认,隈研吾是有深刻“入世”思想的建筑师,他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但不跟随“时代的风格”,营造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并用建筑去治疗社会顽疾、修复割裂的关系。 1.2 “负建筑”的设计策略 1.2.1材料的粒子化 “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我想象着他或她置身于建筑中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 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抹杀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和存在感,割裂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人们为了建筑物看起来“亲切”,而将自然材料作为装饰手段,但是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体的。在隈研吾看来,粒子的确切寓意就好比水粒子与彩虹的关系- “水粒子在阳光下映射出彩虹”。因此,隈研吾将自然材料从装饰物中解脱出来,使之转化为粒子,粒子聚集起来生成建筑主体。 1.2.2孔洞与间隙 粒子之间的组合并非紧密粘合,而是有组织的预留出孔洞,使光、风、声音可以自由的穿过粒子之间的孔洞。正如无数水粒子形成的彩虹一样,孔洞使粒子建筑的质量消失了。孔洞是较小的存在,当应用于现代城市密度及人类生活的尺度时,无数孔洞集中起来就成为了“较大的”间隙。间隙是带有东方神韵的设计手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带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正如他所说: “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可以说,隈研吾作品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建筑物的孔洞与间隙。 1.2.3消隐让建筑与环境统一 “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我的梦想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自然的材料形成粒子,粒子之间留有孔洞与空隙,整个建筑虚虚实实十分暧昧,仿佛消隐在环境之中。这就是隈研吾希望达到的建筑与环境统一的境界。材料、粒子、孔洞、间隙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环境作为场是主体的存在;建筑视为物,表现出轻盈明快的形象。 2隈研吾设计思想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 2.1石材美术馆 2.1.1特殊的委托人与特殊的基地状态 委托人白井先生是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石材店老板,主要做“芦野石”的加工、销售生意。其买下了当地一片土地,土地上包含三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遗留下来的用芦野石垒砌而成的破旧米仓。白井先生委托隈研吾扩建这三座米仓,希望能对它稍加改造,用来展示芦野石工艺品。白井先生充当了甲方、材料提供商、施工方三重角色。隈研吾希望能避免混凝土、钢材、玻璃这种不“自然”的材料,全部用石材去建造房屋。 2.1.2方案介绍 隈研吾将石材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形容为“引进走廊的基础上对荒废空间的复兴”。他十分欣喜的发现3座米仓之间的间隙是让人善心悦目、意趣盎然的空间。因此采用“以间隙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手段,将建筑体量打散、缩小,将新建建筑沿着“间隙”布置,并在间隙中引入水,水面上的通道与新旧建筑间的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连贯的回廊”。回廊由两种“透明石壁”组成,一种是展览区承重的“透明的多空型砌筑结构”,另一种是图书馆区域的“石格栅”。两种不同的石材处理方式使天然的芦野石转化为“粒子”,光和风经石头砌体与石格栅之间的孔洞进入室内,使建筑消隐在3座古老米仓之间。 2.2 “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 (下转第22 页)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作品—陶瓷云

建筑大师隈研吾作品—陶瓷云 作者:smoyu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45229515.html, 发布时间:2010-10-18 08:17 点击: 意大利公司casalgrande padana为了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与隈研吾合作设计了“casalgrande 陶瓷云”。这个项目于本月上旬完工。 该项目位于一块超过28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上,“陶瓷云”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新修的大路上,正好位于casalgrande padana公司的生产基地内,它把自己比作通往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 romagna)陶瓷区的“东大门”。 “陶瓷云”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casalgrande公司的大型元件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摆脱了通常使用的简单涂层并将之转化成一种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影效果。 最终的设计呈现出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它运用了创新的陶瓷元件。大块的炻瓷板经机械处理和特殊设计的金属件相连组成了这些元件。作为整体,这个装置长40米,高7米,看起来就像一座巨大的建筑体。 项目信息: 项目经理: mauro filippini, casalgrande valley spa 成本控制: mauro filippini, casalgrande valley spa 工程管理: ejiro, 佐藤琢磨(takuma sato)结构工程设计(东京) 以及norihiro ejiro pieter ochelen, # 402 3-20-11, 高田马场, shinjukuku, 东京169-0075, 日本 业主顾问: architecture alfonso acocella, university of ferrara(费拉拉大学); luigi alini, university of catania(卡塔尼亚大学) 城市规划: angelo silingardi (CCDP) 设备: henry turbot (CCDP), alberto zen (CCDP) 植物设计: cesare and luigi brizzi massa, casalgrande valley spa 灯光设计: mario nanni (principal charge), federica soprani communication

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 “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 《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 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 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

案例分析HouseN

藤本壮介HouseN案例分析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 2016年5月 目录

设计师简介 成长经历: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曾获得《建筑评论》大奖,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设计理念: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

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2] 创作关键词: 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本许 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 建筑基本情况 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基地面积:㎡建筑面积:㎡设计时间:2006-2007施工时间:2007-2008 “HouseN位于日本大分市的一个传统居民小区,该建筑有三层墙体,外层将整个别墅和花园包裹其中,为了不影响花园的光照,墙体所有的面都开着大大的窗户,在降低街外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外,还不会跟外界产生隔阂。中层其实就是一个过道,也可以说是过渡空间。最里层就是主人生活所需的室内功能区域了。另外,无论是从室内室外透过无规则的窗户欣赏这个建筑,花园中简单的植物装饰,都有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清新又富有活力。 建筑分析 表象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url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url [url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url 竹屋内部 高柳町社区中心 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url

畏研吾 知美术馆分析

以下是对“知美术馆”的图解分析: 1.内部空间与流线关系 参观流线 二层景观水池

流线与空间关系小结:整体处理手法以踏步、折线形坡道串联各功能空间为主,同时植入中庭、半透明室外景观,跟他设计的中国美院美术馆以及其他“竹屋”手法相同,内部空间步移景异,富有趣味性,深得东方江南园林精髓,将园林的处理手法融入建筑空间设计,同时流线清晰,功能关系明确,但进入二三层的需由负一层原路返回才能进入,流线设计不够流畅,此为此方案比较失败的地方。美术馆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目测展厅面积不超过1/3,且大部分展厅面积位于负一层,作为美术馆真实目的性空间反而让人身处地下,带给人一种不是很愿意长时间驻留的感觉,而景观良好的一层为入口交通空间和咖啡厅,二层为纯体验性空间,顶层除去坡道后仅剩一个小展厅,使得人们对于建筑本身的体验感远大于展览本身,建筑本身不仅作为一个容器,也展览着自己。但笔者认为这种以排挤目的性空间的方式强调建筑体验感,用力过猛,反而使得建筑失去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目的的核心价值所在。 2.形体处理与细部构造 朝外的立面由外表皮包裹的盒子式处理为主,由一层的入口、展厅、咖啡厅形成一个盒子,三层展厅及坡道形成一盒子,二层退后的玻璃幕墙形成连接两个盒子间虚化的阴影区。朝内的立面由外表皮包裹二三层形体,底层退后,形成玻璃幕墙阴影区,如果从某个角度同时看到两个立面,整个建筑外立面与形体关系看上去是错位的,处理得比较随意,缺乏逻辑,靠草坡部分的外表皮又做了一个双曲面,像鱼尾裙摆一样藏在建筑头部,使得整体以折线构成为主的建筑显得十分怪异,且双曲面的外表皮对室内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 建筑外墙由大面积玻璃以及少部分实墙组成,由外表皮与建筑围合结构之间的距离构成斑驳交错的光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一起投影在透明的玻璃幕墙和室内廊道上,与参观流线

隈研吾——负建筑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 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 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 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 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 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 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 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 义建筑。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 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 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