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摘要】作为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学能迄今为止反复被证明对二语习得的结果具有最佳预测作用,因而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二语习得及其相关学科如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教育等领域研究的进展,以及二语习得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对语言学能的研究不仅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广。但是,本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有待深入。不仅如此,语言学能研究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尝试将工作记忆作为语言学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通过工作记忆的作用将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的过程连接起来,进而使语言学能进入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领域。语言学能研究者的注意力焦点因此也逐渐从整体的语言学能转向具体的工作记忆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语言学能和工作记忆在不同难度的任务中的作用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言习得任务的复杂性对二语习得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导致语言学能和工作记忆在二语句法习得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习得结构的复杂性。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语言学能及其相关因素在中国语境下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紧跟国际上语言学能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对语言学能的作用进行了三个互为关联的实证研究,本论文即为该系列研究成果的展现。在结构安排上,本论文由九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据和意义,第二、三、四章分别综合分析了与语言学能有关的三个方面的文献,即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工作记忆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工作记忆、任务难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第五章总结了前三章文献综述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六、七、八三章报告了三个实证研究的内容、过程、方法与结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答案。第九章对全文作出总结,并指出本研究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上的启发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三个实证研究。第一个实证研究调查了具有不同二语习得水平的两组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语言学能、学习策略、二语习得整体水平,并就他们的语言学能、性别、学习策略与二语习得的整体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期发现语言学能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学习者二语习得水平的影响。该研究由横向比较研究和后续跟踪研究两部分组成,前者是为了比较语言学能对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影响,后者是为了发现语言学能在一年半时间后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动态影响。第二个实证研究首先调查了某外国语学校初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的全体学生的工作记忆,然后对他们就关系从句的句法规则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完成后对他们进行即时测试。在收集相关的数据后,我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目的是为了探明工作记忆与教学处理对简单句法规则习得的影响以及这两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由于关系从句具有语言共性特征,对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语言加工的心理限制特点,因此作为主研究的附带研究,本文还调查研究了含有关系从句的四种不同结构的句子的复杂性及其习得难度,该难度主要由关系从句类型和位置所引起。对调查的结果我们还运用了相关的五个语言学理论来进行解释。这五个理论分别是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假设,标记差异假设,句法预测局域性理论,填充词与缺位的距离假设和语言学习的操作原则。第三个实证研究调查了工作记忆在中高级水平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对复杂的句法规则习得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与第二个实证研究中工作记忆在简单句法规则习得中的作用相对照;此外,该实证研究还调查了工作记忆与语言学能中的机械记忆和语言分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三个变量分别与复杂句法规则的习得的关系。因此第三个实证调查既是对第二个实证研究的延伸,也是对第一个实证研究的补充,它进一步反映了工作记忆、语言学能的本质属性。本研究中的三个实证调查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研究以语言学能为核心,并延伸至其它学习者个体差异,如性别、学习策略、工作记忆以及部分相关因素如教学处理、任务难度等,被调查的变量涉及二语习得中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法,习得过程等。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结合了横向比较研究与后续跟踪研究,一共调查了分属于四个不同水平层次的五组受试,统计分析了上述变量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不仅被反映在二语习得整体水平的发展,而且还反映在对简单句法规则与复杂句法规则的习得。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采用了量化分析,使用了多种测量工具如国际权威的语言学能测试(现代语言学能测试),国内学者研发的工作记忆测试(汉语阅读广度测试),两个国内标准化的英语水平测试(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全国高考英语测试),一

项自行设计的关系从句测试以及一项国外学者设计的复杂关系从句测试。此外,对本研究的结果,我们还综合运用了二语习得的认知取向理论和语言学取向理论进行了诠释。因此,本研究真正反映了二语习得研究跨学科的本质。三个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现代语言学能测试所测量的语言学能对中国语境下的第二语言整体水平的发展也具有预测作用,并且语言学能在二语习得中与性别显著相关,但与学习策略没有明显相关。(2)一方面,工作记忆在简单与复杂的句法规则的习得中均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作记忆与语言学能中的机械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因此工作记忆可以被作为语言学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虽然教学处理也明显影响简单的句法规则的习得效果,但它与工作记忆之间没有发生交互作用。(3)语言学能中的机械记忆能力与分析能力对复杂的句法规则的习得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工作记忆在复杂句法规则的习得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这不仅提升了工作记忆研究的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传统的语言学能对高水平的语言学习的预测作用是有限的。根据本系列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研究还在理论上与教学实践上指出如下启发:(1)随着学界对语言学能结构的理论的重建,新的语言学能测试必须被制订出来,因为设计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初衷是为了预测高中、大学和成人在听说法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的结果,尤其是初级阶段的语言学习;而在交际语言学习课堂,以及对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而言,新的学能测试需要融入其它重要元素如工作记忆来满足这些变化的需要。(2)由于语言学能与母语能力相联系,而且中国语言与罗曼语系的语言在语言类型上存在根本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认知能力,我们有必要创建以汉语的语言特征为基础的中国版本的语言学能测试。(3)虽然在本研究中语言学能、工作记忆都被发现对中国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学习环境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语境下的外语学习完全不同于在其它国家的二语学习,因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二语习得模式同等重要。(4)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学者应该重视学习者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学习者类型进行因材施教,并设计恰当的任务最大化地满足各类型学习者的需要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C对角色的知觉 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考多选题)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 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 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X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 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①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作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 ③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2006年第4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No 14,2006 总第72期 Journal of the Second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en 1N o 172?外语研究?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周震(1970-),男,广东汕头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 及符号学研究;丁文英(1969-),女,天津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 研究。 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周 震,丁文英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套语作为一种公式化的惯用语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套语究竟在二 语习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研究者意见不一。本文通过从套语的概念和研究历史入手,分析了套语在语言习得中的交际、提示、心理和创造等作用,提出了在语言习得中使用套语应遵循的原则,使语言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了套语的作用。 关键词:套语;二语习得;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6)04-0128-04 一、概念、分类与研究概况 套语(for mula 或f or mulaic language ),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或公式化的惯例语,是程式化或现成的语言材料,是一类有限定的话语目的,并具有一定格式的预构性惯用语句。套语不是根据语法和逻辑临时组织生成的,而是贮存于记忆中并在实际交际中可以复现的程式化言语材料,它是一种不可分析的整体学习语言并运用于特别场合的一些表达形 式[1],也称之为语言行为套语(s peech act f or mulae ),如“Hell o,Ho w are you?”“I beg your pardon .”“My Goodness!”;日语中的“こにちは”;德语中的“A lles Guten!”等常用性的话语。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套语,但对其分类却没有统一的标准。Krashen 和Scarcella 将套语分为两种:套语(r outine )和句型(pattern )。前者指的是整个被记下来的单词串,或通过熟记的语义群(chunks of s peech )而习得的完整话语(whole utterences );后者指的是只能部分分解的单词串,这种单词串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位置是可以替换不同内容的。Mey 在语用的层面上将套语分为两大类:意义类(包括问候类、道别类、阐述类、指令类、表达类、宣告类、感叹类、询问类、谚语类)和形式 8 21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 宪论法平︼等 宪权 法的 保 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逐渐意识到平等权的重要性。由此,文章将对平等权进行了概念界定 ,及解析平等权的形态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根源分析 ,并谈谈 我国将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条文,让公民的平等权得到宪法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表现宪法保护及其完善 一、平等权 (一)、概念 根据我国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平等权首先是指凡是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等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平等权对于公民来说,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既要平等地保护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也要平等地保障公民平等的依法履行义务,不得有任何歧视和差别对待。由此看见,平等权既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项权利原则。还必须指出一点的是,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说,它不同于其他基本内容,并没有自身的具体内容,它要通过其他权利的内容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等权更体现了一种价值倾向、价值追求。也有的学者认为,平等权是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和手段。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环境。 (二)、形态表现形式 平等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首先,形式上的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在各种社会生活和活动中,每个公民的起点或者说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其次,结果上的平等也称之为绝对平等,是指无论公民的能力大小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怎样,他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利或待遇都是一样的,即结果是相同的。接着,实质上的平等又称合理的差别待遇,是指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每个人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 实质平等从两个方面对形式平等进行修正,一方面是限制强者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弱者生活和劳动的机会。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实现同一个目的,缩小以至消除形式平等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此,实质上的平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前所述,形式上的平等旨在反对“不合理的差别”,而实质上的平等则必须承认“合理的差别”,也就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的平等。然而,由于“合理”与否的判断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因而无法确定一个非常精确的标准,所以关于“合理的依据”与“合理的程度”的考量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颇为费解的技术难题,也就导致了对一些“部门规章”、“红头文件”、“标准”等设置的“差别”是否“合理”的追问。 二、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身份的不平等 身份是自然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人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身份,但问题不在于人有身份差异,而在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为维护某种利益而对公民的身份予以人为划分,依其不同而对地位、权利、义务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是一种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差别待遇的“制度性安排”。在当代中国,等级化的身份差异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如城镇居民与农民、公务员与工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等身份之别,就意味着彼此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待遇的高低不同,以及权利和利益的大小不同。由于身份的不同,进而又导致受保障权的双重标准。比如,城镇居民大多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救济,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的农民却没有这些待遇,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却非常少,农民要集资办学。尤其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缺乏相应的保障,致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语习得的学习者内因影响力差异分析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包括学习者年龄、性别、性格、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机及目的等,但各项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存在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调查结论中部分内因的影响异于一般二语习得理论的相关表述,并分析出积极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因。 关键词:内因;二语习得;积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9)04-0092-04二语习得的学习者内因影响力差异分析 薛亚丽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通 226010) 收稿日期:2009-09-02 作者简介:薛亚丽(1975-),女,江苏如皋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 学法。 0前言 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果。目前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众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如何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其学习效果,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因,指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语言输入形式,母语与二语之间的距离等;二为内因,指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机及目的等[1]。很多从教者发现,在同一年级,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执教,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却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个现象在笔者正任教的班级当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并分析了任教班级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试图研究二语习得过程中各项内因的影响力差异。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笔者所任教的大二年级的航海专业的46位学生和艺术专业的42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航海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全国英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为97.3%,四级通过率为46.6%,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全国英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为 38.7%,没有人愿意尝试四级考试。在口语表达方 面,航海专业的学生也远远超过了艺术专业的学 生。 2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部分问题设计如下:(1)你来自哪里?(2)你的年龄、性别?(3)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4)你周围有精通外语的人吗?他们对你有影响吗? (5)你喜欢英语(或其他语言)吗?为什么? (6)你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7)你每天大约花多长时间在英语学习上?(8)你自认为你的汉语水平如何? (9)你认为外语学习和你的汉语水平有关系吗? (10)你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什么是最难的? (11)在多数情况下,你是通过何种方式学习外语的? (12)如果让你来选择,你还可能选哪种语言作为你的第三语言?为什么? 发放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问卷调查后,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与问卷相关的一些问题,来分析学习者内因是如何影响第 [语言文学研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9卷第4期2009年12月 Vol.9No.4Dec.2009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 ——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一,Romer v. Evans案概说 (1)案情简介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多数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在其宪法中加入一个称为Amendment 2的条款。Amendment 2的内容,除了否决科罗拉多州先前所通过的禁止任何针对“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或者上述行为、习性、或者关系予以歧视”的州或地方法规之外,并且禁止该州“各级地方政府的所有立法、行政行为或司法部门,针对上述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做出特殊的保护措施”。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反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对Amendment 2的合宪性提出质疑,要求禁止其实行,并且宣告其无效。该州地方初审法院准许该要求,做出初审判决,禁止Amendment 2的实施。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肯定了初审判决结果,认为Amendment 2应受到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因为它“针对某一可以确定的群体,进行某种程度的隔绝(fencing out),并且侵犯这一特定群体平等参与政治程序的权利,而该权利受到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条款中的平等权的保障”。 在发回地方法院重审后,被告即州政府提出六个其认为“实质重大”或者“实质上非常重要”的州利益(compelling state interests),说明何以通过Amendment 2的理由,但该法院认定其中只有两个理由是属于实质重大的州利益。即使如此,法院仍然认为该州对于其所采取的达成该立法目的管制手段,并未针对该管制目的作严密关联的设计(narrowly tailored),也就是说,该州所采取的管制目的与管制手段并不相当。因此,该法院判定Amendment 2不应该付诸实行。本案经过上诉之后,科罗拉多最高法院虽重新审查下级法院的判决,但仍维持相同的见解,认定Amendment 2这一立法措施并未经过严密设计,以符合任何实质重大的州利益。但是,法院并未赞同反对者提出的即使Amendment 2受到“合理基础”审查标准(rational-basis test)审查同样应宣告其无效。随后,这一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于是有了Romer v. Evans判决的出现。 (2)判决结果 在Romer v. Evans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后以六比三的判决比数,维持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认定Amendment 2违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认定Amendment 2违宪的判决,却是基于和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不同的判决理由。判决的多数意见由大法官Kennedy 执笔。在这一多数意见中,Kennedy大法官驳斥了科罗拉多州州政府所提出的Amendment 2仅仅使“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处于和一般人相同的地位”,并且只是要求政府任何措施“不应给予同性恋者任何特别权利”而已的主张。相反的,Kennedy大法官认为:Amendment 2事实上是将同性恋者这一群体独立出来,赋予其比一般人更为恶劣的待遇,迫使同性恋者无论在私人领域或者政府领域中所进行的各种事务交往和关系中,成为一个孤立的阶级或群体。换言之,由于Amendment 2事实上是以单独针对同性恋者的方式,施以特别不利负担(special disability)。因此,同性恋者是被剥夺了和其他人一样,在毫无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人可以享有或寻求的保障的权利。 基于这一对Amendment 2的认识,Kennedy法官主张:在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保障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下,Amendment 2甚至根本无法通过法院传统上所使用的“合理基础”这一审查标准。Kennedy法官认为,由于Amendment 2的目的在于让一个特殊群体(同性恋者)完全被排除在寻求法律特殊保护的可能性之外,这一立法措施使得该特定群体由于整体处于广泛而丝毫不区分当中而导致个别情形的全面不利状况,其本质上即属违背平等保障的措施。Kennedy大法官指出:在这种典型的平等权保障案件类型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常要求特定立法措施在其所采取的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和其所欲达成的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存在。就这一要求而

对比分析和外语教学

对比分析和外语教学 摘要:对比分析理论是将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共时对比,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但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展,对比分析在实践中得到人们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在外语教学中仍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师应正确应用好该理论,使其能有效的服务于外语教学中, 关键词:对比分析外语教学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能准确流利的用第二外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在外语的学习中取得了成功。但往往由于母语的干扰等因素的存在,在学习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怎样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外语的教学效果,成为外语教师们最棘手的问题。而对比分析理论则试图通过母语和所学外语来进行比较,帮助预测外语学习者们易犯的错误和学习上的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试从对比分析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如何更好的利用此理论来指导外语学习和教学。 一、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一直都是普遍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对比分析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母语迁移”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二是转换生成理论框架(20世纪60-70年代),该理论认为世上所有语言的抽象的深层结构都是相同的,只是表层结构不同,故能对语言间那些结构不同而在交际中等值的话语进行合理描写和解释:三是注重超越形式或与形式结合的功能和意念层面上的对比的语用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对比分析理论模式认为:外语习得是一个从母语向外语习惯迁移(Transfer)的过程,当母语和外语中的某种语言现象相符,并促进新知识学习时,就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某种结构不符合,并阻碍新知识学习时,就会发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把对比分析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弗里斯(c.c.friee,i945)在其《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一书中有过一段著名论述:“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行的描写,加以仔细的比较,https://www.360docs.net/doc/d461443.html,do 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这本著作的出版Karl James认为它标志着对比分析理论的建立,在这一书中,https://www.360docs.net/doc/d461443.html,do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设想:学生在接触外语时,凡跟学习者母语相同的要素他们就觉得简单,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地方学起来就很难。由于Lado的倡导,对比分析有用于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对比,以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促进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更好的有助于外语教学。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曾在西方一度受到了冷落,在理论上受到了挑战,研究成果也受到了批评。研究者和教师们发现,对比分析并不能完全预测学生目的语时所犯的错误,外语学习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 [摘要]介于母语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探讨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并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对待母语迁移,合理利用正迁移,减少和避免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 1 引言 二语习得的研究由来已久,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在此领域展开大量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二语习得研究的众多课题当中,母语迁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正日益成为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桂诗春先生所说: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点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由此看来,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影响方式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母语迁移概述 “迁移”一词源于心理学,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之前的语言习得对后来的外语学习和外语行为的影响”。但是,现在“迁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它已经成为一种跨语言学的现象,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课题。Ellis(1999)对迁移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迁移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早提出“语言迁移”一词的是Lado,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学习者在主动学习外语或者被动接受外语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将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义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现在普遍为语言学家们所接受的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是Odlin(1987:27)给出的: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产生的。与之前语言学家们给出的定义相比,该定义更加详细,它指出了是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这是语言迁移研究的巨大进步。 事实上,母语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二语语言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以母语为起点,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些异同点,将母语中的一些形式、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但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错综复杂,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习惯可以促进二语学习,也可以阻碍二语学习。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母语和目的语间的异同性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3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影响的表现 母语迁移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这种迁移影响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者未习得之间的异同引起的。具体表现为,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习惯、规则和模

论外语_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 论外语Π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 郝兴跃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收稿时间:2002-10-23 作者简介:郝兴跃(1965-),男,汉族,云南昭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翻译理论等。 摘要:错误是外语Π二语习得中无法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外语Π二语教学能起 到积极作用。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引起外语Π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环境因素导致的错误也不容忽视。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关键词:错误;二语习得;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442041.0前言 英国诗人Alexander P ope 曾经说过T o err is hu 2man ,to forgive divine.即人人都会出错,这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错误呢?又该如何判断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这得从语言的系统性说起。语言之所以可以学习,就是因为语言具有系统性或规则性。也就是说,如果一门语言没有其内在的系统性或规则性,那门语言无可学习性(learnability )。那么,什么是系统性呢?Carl James (1998)认为,一个系统是由其内在的各个成分组成的,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要了解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就得从整体出发。而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系统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从整体出发的程度,他必须局部地或者是部分地去尝试弄懂这个系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习者都可能违反构成这一系统的规则。以这些规则为参照尺度,我们才能判断学习者的对错。 在进行深入讨论前,我们有必要把语言学上的mistake 和error 这两个词作一简单区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这两个词称作“错误”。虽然有些作者试图用“失误”或“过错”等不同字眼来加以区分,但无法从本质上说明问题。其实,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这是两个极为不同的概念(Brown :217)。mis 2take 通常指的是行为(performance )上的差错,它要么 可能是说话者的随意或猜测引起的错误,要么就是口误,甚至疲劳或注意力下降都会引起人们行为表现能力的下降而导致错误的发生(Dulay ,1983)。这样说,就是指学习者没有正确地运用其原有的知识, 他具一定的能力(com petency ),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表现出来(performance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不管是说母语或外语时都会犯这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在说母语时,说话者往往会自己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只要稍加提醒,他会注意到错误并能纠正错误。也就是说,这样的话语迟疑、口误、偶尔地违反语法规则的错误并不是缺乏相关知识造成的,而是语言产生过程中发生的暂时性的不完善现象。这样的错误被称为mistakes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偏离或违背目标语语言系统规则,这种偏离或违背往往是由于学习者尚不具备正确表达的能力而引起的。即便这种错误被指出,说话者也不一定能予以纠正,他只会感到茫然,因为他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某一学习者会说“D oes he can sing ?”这表明说话者的能力还只局限在疑问句前加助动词这一概念上,他或许也知道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助动词用does ,但还不具备情态动词前移构成疑问句这一知识。这样的错误在二语习得上被称为errors 。用C order (1967转引自Dulay :139)的话说,error 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系统性的偏差。因此,本文要 讨论的错误主要指后者,即errors 。 2.0错误产生的根源如前所述,语言的规则性和系统性在使语言具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兴起于启蒙时代,于二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平等权的理论根源于人权的普遍性,其实质在于反对歧视,是国家权力正当化的基础。国家对公民进行区别对待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且采用一定的审查标准。平等权不仅是理论上的权利,也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应当制定保障公民平等权的宪法性法律——《反歧视法》,以保障公民宪法平等权的实现。 平等本来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观念。在近代以来,平等一直是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和争取自由权利的口号,法国思想家菲·邦纳罗蒂甚至喊出了“为平等而密谋”的口号。近代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平等这一法治的最基本原则,平等成为现代法律的特征之一,如果法律不能做到起码的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就绝对不是公正的法律。平等的原则被载入宪法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需要重新提出来讨论呢?因为平等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宪法权利,更重要的是,平等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活动有增多的趋势,也出现了与平等权有关的诉讼。因此,宪法平等权究竟具有什么内涵,宪法如何保护平等权,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平等价值的思想渊源

平等的价值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的哲学就存在着平等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阐明了平等的思想。他提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其中个别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 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但并非绝对平等,而是禁止根据通常认为不合理的理由而进行区别对待。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平等亦即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没有差别。并非绝对平等,其实质在于人人受法律的平等保护,禁止歧视——即在法律上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这里的法律包括所有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一)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浅析对比分析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对比分析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程晶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人们在英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英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harles C. Fries在《作为英语的英语教学》一书中认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英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也指出,“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在英语教学中,直接法强调学生摆脱母语,通过模仿学习英语。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确实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并有助于获得英语语感。学生到了面临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而处于盲目的状态时,母语的干扰便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时尤其要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cons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特别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这些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

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英语的目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对于语言学习也适用。 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可能都对英语的词形变化感到困惑难解,因为母语中没有词形变化,而简单强调其重要性,让其死记硬背又无法深入其心。若能从对比的角度,阐明道理,情况可能会大有不同。如: 我给他一本书。 I gave him a book. 他已给我两本书。 He has given me two books. 他爸爸常常给他一些书。 His father often gives him books. 汉语的“我”、“他”没有形式变化,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主格宾格或所有格;“书”没有形式变化,可以表示单数或复数;动词“给”也没有形式变化,可以表示现在、过去或已完成的行为。但英语对应有的词I ,me ,he ,him ,his ,book ,books ,gives ,gave ,has given 却有形式变化。这类变化,往往是英语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难点之一。如果老师能事先用类比的例句进行对比分析,向学生剖析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那他们对于词形变化的背诵就会更有目标性和主观能动性。 由以上向横向和纵向深入,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动词的变化(conjugation)和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副词的变化(declension),以及上述的词缀变化。这些变化有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语态(voice)、语气(mood)、比较级(degree of comparison)、人称(person)

浅论平等权下的违宪案例分析

浅论平等权下的违宪案例分析 -----以“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为例摘要:平等权说的是人对一切正当权利的享受是必须平等的,考虑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区别或差异,并研究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平等的两种形式: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在宪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法律适用平等与立法平等要相结合。平等权在过去几千年的斗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旧观念里,人们总是认为各种法律法规都是宪法的细化的组成,只要保证了这些具体法规的落实和合法性就是保障了宪法。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宪法是主要是保障和监督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不和宪法冲突而进行审查。本文主要案例的形式分析在现实中违宪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平等权;形式平等;实质平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四部宪法中,一九五四年《宪法》就平等权作出了规定,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的《宪法》因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取消了对平等权的一般性规定。现行的1982年《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平等权的一般规则,为公民从宪法层面提供了享有平等权的保障。除此之外,这部宪法还对民族问题、选举权的、教育问题以及劳动就业等做出规范,有对平等权的正面规定,也有反特权、反歧视的侧面规定。可平等究竟是个什么?如何实现平等是一个让各国人民都头疼的问题,平等是就如魔术一般看着简单,但又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一、平等的来源和提出 平等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状态和认知,人们认为在远古的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人们只有在不平等的生存环境中深受其压迫和摧残以后,人们就把追求平等权利、平等生活视为最高的理想目标。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平等和秩序需求在现实中有了交锋,平等的观念逐步演化成为法的内在价值。 (一)、西方的平等思想及平等权的来源 西方的平等思想要追溯回到人类文明发源地古希腊时期,那时候的海洋文明使得人民对于平等自由早早就有了探索,西方先哲们从自然法意义上就开始传播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后经过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发展,人们对平等的价值观念变得更为清晰、更为渴望。在他们看来,一切的其他权利都来源于平等权。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从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和

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案例“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案情简介 原告:蒋韬,男,汉族,大学文化,四川大学法学院1998级学生,住四川大学东区学生宿舍620室。 委托代理人:周伟,男,汉族,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 被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住所:成都市二环路南昌二段十五号 诉讼请求: 1、被告在2001年12月23日在发布的招录行员广告中,限制男性身高不到168公分、女性身高不到155公分不属招录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责令被告停止发布该广告并公开更正。 2、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事实经过: 2001年12月23日,原告蒋韬看到成都某媒体刊登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招录公务员广告,其中规定招录对象条件之一为“男性身高168公分,女性身高155公分以上”,而原告恰巧因为身高不符合该招聘单位的要求而丧失报名资格。原告认为,被告招考国家公务员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宪法第33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限制了他的报名资格,侵犯了其享有的依法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平等权和政治权利,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于是其向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002年1月7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重新刊登广告,删除了身高条件。原告对这一行为表示赞赏,同时也表示,为推进宪法诉讼,并不打算撤诉。 诉讼中,被告方答辩称,自己在媒体上刊登《招录行员启示》的行为不属于自己行政职责的范围,不是自己所作出的行政行为,更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另外,自己已于1月9日、1月10日分别在不同媒体上重新刊登了启示,对以前刊登启示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因而对原告方实体上的权利并没有造成事实上的侵犯。因此,原告方的诉讼请求不成立。 2002年5月21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裁定认为,被告成都分行2001年12月23人对外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启示》中对招录对象规定身高条件这一行为,不是其作为金融行政管理机关行使金融职权、实施金融行政管理的行为,因此,不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亦不是法院行政诉讼的主管范围;并且被告在该行为产生效力之前就已经自行修改了招录启示的有关内容,因而实际上并未给原告及其它相对人报名应试的权利造成伤害,原告的诉讼请求也不具有可诉性。据此,法院作出裁定,驳回原告蒋韬的起诉。 附:行政起诉状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引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

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 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总的说来,研究者都不再将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视作对立,而是在接受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到某种制约作用的前提下,希望在普遍语法框架内解释母语迁移在中介语初始状态中的作用。他们深入研究母语向目的语迁移的内容、比重和方式等,其中一部分

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61443.html, 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李畅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对比分析在对外汉语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对比分析可以从语音、语法、词汇、书写、文化等方面入手,以此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充实教学内容。 关键词: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语音;语法;词汇;书写;文化 对比分析假说的含义是:对比分析是应用性的相比研究,特别是指外语教学之中对措辞难点来分析的一种很有效地分析方法,即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找出哪些语言征象会在外语习得中对大家造成障碍或是影响,困难的程度又如何;对学生已经存在的理论加以解释和分析。所以,对比分析假说是以一种语言对比分析为根基的外语教学的方式和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外语习得是从母语习性向外语习性转变的一个过程。那时的人们认为,只要知道了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和相同点,就可以提前找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出现什么样的偏误,而偏误一旦产生,对比分析的方式就可以对此偏误作出分析和解释。 当对比分析假说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境当中时,要有很多形式上的对比分析。根据拉多提出的对比分析研究体系包括音位、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但是由于对学习者实际教学的考虑,也应该在实际课堂中在语音、词汇、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对比。 一、语音 以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 第一,英语中有26个字母为辅音,元音。在汉语中的也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分别为辅音,元音。在进行对比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字母的发音是相似的,这样母语的负迁移就会产生,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负迁移的影响,同时要找到有用地办法对其改正。第二,汉语的语音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二声、三声有的时候变调,一声、四声不变调的区别。然而在英语中是没有声调的,也不存在变调这一说法,所以有时同学们也很难掌握声调,这也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在我日常生活跟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多学生的一声和四声的发音还算可以,但是二声和三声经常说的不到位,这里就是受学生的母语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比着来纠正。首先,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应该安排大量且有效地练习时间。其次,让同学们自己将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的区别进行对比,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在同学们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和提炼。最后,将大多数学生发音错误的点提出来,给学生正确的读音示范和统一的讲解。在下课之后,有的学生单独错误的点来纠错,千万不可把个别错误扩散开来,以防有的同学会跟随不自觉的犯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