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舌战群儒》介绍

成语故事:《舌战群儒》介绍
成语故事:《舌战群儒》介绍

成语故事:《舌战群儒》介绍

导读:本文成语故事:《舌战群儒》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舌战群儒的典故: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

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舌战群儒的启示:

不能根据一时的成败来推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如果我们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和事,就难免会做出类似于刻舟求剑的蠢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数字成语故事

数字成语故事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字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赞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即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规定来稳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包罗万象,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感悟;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聚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恩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坐着说话,齐相晏婴走过他们面前时,他们没有站起来行礼,于是晏婴说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建议齐景公除掉他们三人,并定下了以二桃奖赏三人的计谋。 景公派人给他们送来了二个桃子,说是要论功行赏,奖给最勇敢的两人。公孙接明知是计,但觉得假如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于是他对田开疆和古冶子说:“三个人两颗桃,只好各摆功绩了。我陪主公外出打猎,杀死过野猪和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个桃子吧?”因此他拿了一颗桃子。田开疆说:“我两次率军退敌,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古冶子不紧不慢地说:“我曾在危急时刻以身试险救过主公的性命,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公孙接说:“论勇敢我不如你,论功绩我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辞让地拿了一颗桃子,是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我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剑自杀了。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拔剑自杀。看着两具尸体和两颗桃子,古冶子歉疚地说:“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现在他们却因我而自杀了。我假如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说完,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 诸葛亮曾在《梁甫吟》中写道:“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有趣的成语故事介绍!

有趣的成语故事介绍! 导读:本文有趣的成语故事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邯郸学步 【出自】《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祸起萧墙 【出自】《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洛阳纸贵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

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相濡以沫 【出自】《庄子·大宗师》。 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坐怀不乱 【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当代,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原为韩生讥讽项羽。 瓜田李下 【出自】三国·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举案齐眉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供大家参考! 一、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让步九十里。比喻让步和回避,避免冲突。 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习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千金买骨(郭隗):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杀妻求将(吴起):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惊弓之鸟(更羸):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二、秦朝 一字千金(吕不韦):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成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焚书坑儒(秦始皇):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穷图匕见(荆轲):比喻事情开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形容刻苦学习。 三、汉朝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用英语讲成语故事

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一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人琴弹得很好。一次,他对着牛弹了一段曲子,希望牛也能欣赏他的技巧。曲子虽然很好听,但是牛却丝毫不理会,只顾埋头吃草。这个人只好叹了口气离开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man who played the zither(古筝)very well.Once,he played a tune in front of a cow, hopping that the cow would appreciate it. The tune was melodious(悦耳的),but the cow showed no reaction, and just kept on eating grass. The man signed and went away.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显示;象征)reasoning with stubben(顽固的;固执的)people or talking to the wrong audience. 成语故事之二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的人,得到一把宝剑,非常珍爱。一天,他坐船过江,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中去了。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他的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办事迂腐,不知道变通情况的人。 Notching the Boat to Find the Swor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word which he cherished(珍爱;珍惜)very much. One day, when he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a boat, the sword suddenly fell into the water. The man t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at the spot where the sword had fallen overboard. When the boat reached the shore, he jumped from the spot he marked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those who stick to rigid rules instead of taking changed circumstances(情况)into account.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代,有个名叫长孙晟的人,聪明敏捷,特别善于射箭。一天他同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看见两支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他的朋友立即给了长孙晟两只箭,说:“你能把两只雕都射下来吗?”长孙晟不慌不忙拉开弓,只射了一箭,就把两只雕同时射下来了。朋友直夸他好箭法。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这个成语比喻用一种办法同时得到两种收获或效果。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英语文章尽在英语学习网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420-589) there was an expert archer named Zhan sun Shang. One day he went hunting together with a friend. Suddenly they saw two vultures fighting for a piece of meat high in the air. His friend handed him two arrows, and said, “Can you shoot down both vultures?” Zhangsun Sheng effortlessly killed both vultures with only one arrow.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ate of Qin besieged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Zhao. Duke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⑴心无旁骛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仿佛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异想天开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⑵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快乐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慨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⑶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规定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⑷布鼓雷门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 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 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 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 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 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 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 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 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 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 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 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 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 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 后就要谈判。当时鲁国的大臣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希望死了又死呢?还是希望活了又 活呢?”鲁庄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问他这是什么话呢?曹刿自信的说:“听我的就能国家安定,百姓富强,这就是活了又活;要是不听我的,国家危难,您也过不好日子,就是死了 又死。”于是鲁庄公也就听曹刿的决定拼一把。 第二天去结盟的时候,鲁庄公和曹刿身上都偷偷摸摸的藏了武器当时谈判都不先检查 身体,搜下身什么的吗?动不动有刺客太随便了吧。进去之后鲁庄公直接就趁齐桓公准备 不足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悲痛的说:“鲁国现在领地这么小了,可能很快就活不下去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曹刿阻拦了管仲等人,鲁庄公请求双方 以汶水为界,要不然他就自杀,于是齐桓公就答应了。会议结束之后,齐桓公又想赖账,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 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 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 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 灭掉了陈朝。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 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 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 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 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 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

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

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简介

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简介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典故出处:这则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解释意思:“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 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 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 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 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 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 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 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 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 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 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 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1 在这种体制下通过竞选进入国会的个政党,绝大多数都不过是滥竽充数。 2 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3 他不会买水果,买回的水果好多是滥竽充数的。 4 选拔人才,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宁肯拔十得五,甚至拔十得一,也不要滥竽充数。 5 买珠宝的通常会把一些假货混在真货里滥竽充数。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仅仅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

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 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 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 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 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 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 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 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比喻自称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害怕。 3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 家去。不过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 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 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 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 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 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 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 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 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 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 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 话,白白浪费时间 ;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 (hu àtu 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 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 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 却并不相同呢 ?”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 起的 ;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 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积累成语。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学习重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过程: 一、了解成语故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根据画面来猜一个成语。真不错!再来一个! 2.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而且很多的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它们就叫成语故事。(读题) 这些成语故事,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还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 3.那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看来大家了解得还真不少! 4.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它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贴:故事、道理 二、导学《自相矛盾》 (一)初读。 1. 那第一步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引导一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边听边在心里默读,对比中你才能有所发现。 注意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3.我们来看看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开火车读,从你开始。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戳 伸出手指做一做戳的动作。要不就是给戳穿了(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不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屏示: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大家注意了:“矛”字的最后一笔撇可千万别丢了。少了就成给予的“予”了。 在田字格内写一个。板书:矛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一撇吗?(画矛,一撇就是红缨)“盾”字第一笔是撇,最后是个“目”字,要写得紧凑些。写一个。板书:盾(3)继续。屏示:锐利、坚固。能用它们和上面两个字连起来说说吗? (4)读读这两个词。屏示:夸口张口结舌 这回加大难度了,你能用上这些字词,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真了不起,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说清楚了。)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适合给小学生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给小学生讲的成语故事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 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 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 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 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 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 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 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 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 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 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 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