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莱茵河污染成因

关于某莱茵河污染成因
关于某莱茵河污染成因

期末论文

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

—关于莱茵河污染成因及治理的分析

目录:

一、水体污染介绍(一)区域概况

1.1莱茵河介绍

(二)污染成因

2.1污染原因

2.2化学工业仓库失火事件(三)污染现状

3.1事故后果

(四)危害对象

4.1不同区段对生物的危害

4.2断送食物链

4.3葬送生态恢复的共作成果

4.4对人类的危害

4.5经济损失

(五)危害程度

二、修复技术介绍(一)莱茵河如何获得新生

1.1跨国合作机制

1.2环境保护政策

1.3行动计划

(二)具体修复技术-河流异地法

2.1河流异地法

2.2污水处理厂工艺

(三)配合措施-曝氧法

(四)治理成效

三、参考文献

一、水体污染介绍

(一)区域概况

1.1莱茵河介绍

莱茵河全长1390km,是欧洲第三大河,发源于瑞士境的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其约860km在德国境,被德国人视为“父亲河”。流域面积18.5万km2,其中德国约10万km2,荷兰约2.5万km2,平均流量2200m3/s。流域平均降水1100mm,降水变化在500mm~2000mm之间。

莱茵河水量丰富,常年自由航行里程超过700km,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莱茵河流域人口约5400万,日益增长的城市化特征,使人口逐渐向城市区域聚集,聚集区基本上位于干流,或干流与运河连接的地区。莱茵河为约2000万人提供饮用水水源,其水质保护一直为沿河国家,特别是下游国家所关注。

(二)污染成因

2.1污染原因

自1850年起,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荷迅速增加。德,荷边界比瑟站在1900年-1930年和1930-1960年期间的检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倍,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莱茵河水质更加恶化。在德国,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生产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河里。莱茵河作为繁忙的水上交通路线,还承受了水上交通带来的污染。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将许多劳动人口吸收到莱茵河附近的城市中来。众多的城市人口直接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同时向莱茵河倾斜。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生态保护措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莱茵河严重污染,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随着莱茵河水质的急剧恶化,水域中的生物也急剧减少,垃圾堆放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莱茵河周边生态环境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如1971年秋季低水时期,城市附近的河水实测溶解氧(DO)降至1mg/L,由于缺氧,所有水生生物均从被污染的德荷边界附近河段绝迹,莱茵河水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

此后莱茵河流域还相继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如1986年11月1日,瑞士山度士化学工业仓库失火,杀虫剂仓库被毁,数以千万吨计的农业化学物质和灭火用水混合起来流进了莱茵河,杀灭了所有生物,沿河40座水工程被迫停止从河中取水。另一方面,莱茵河流域的洪水问题也十分突出,先后于1882—1883年、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1993年、1995年的洪水中,沿莱茵河许多城市被洪水淹没。1993年的洪水造成荷兰沿河大堤溃决,约25万人被迫迁移,损失达数10亿欧洲货币单位。由于流域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天然洪泛区域不断减少,洪水最高水位、时段洪峰流量一涨再涨,沿河堤防和其他防洪工程并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证,沿洪泛

区受堤防保护的居民区和工业区的危险性加大,潜在的洪灾损失普遍增大。

2.2化学工业仓库失火事件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km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不久后,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三)污染现状

3.1事故后果

为了不让大火蔓延到附近易爆炸的化学品仓库,大量的水被喷向火焰。水与化学品形成了高浓度的有毒液体,起先在积水区聚集,后来溢出,流进100英尺以外的莱茵河中,使河水变为红色。水面上,漂浮着一条红色污染物带长达35英里.从瑞士的桑多斯,沿法国与西德的边界,向下游荷兰漂去,最后注入.漂完全程,估计需要10天时间。沿河堤岸,有多处已被紫色的淤渣覆盖。水底下,.早有工业排污带进来的重金属在积累。整个河流处于污染的天罗地网之中。

(四)危害对象

4.1不同区段对生物的危害

事故发生半个月后,现场一片死气沉沉。河底完全没有生物,变成死河;下游1英里处,大多数动植物死亡。1到40英里处,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1到100英里处全部鳗鱼和大多数其它鱼死亡,100到310英里处,井水一直不能饮

用;310英里处含汞量比平常高3倍。

4.2断送食物链

污染物所到之处,水中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死亡,因此剥夺了昆虫幼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小虾的大量死亡,威胁着饥饿的小鱼,进而使吃小鱼的大鱼,例如蹲鱼和狗鱼等,也受到了饥饿的威胁.同时,还威胁到水鸟,像野鸭、鸥鸟和鸿鹅等,本来,莱茵河是它们的主要越冬场所。

4.3葬送生态恢复的共作成果

60年代末期,由于污染,菜茵河的水几乎没有一点氧气。后来,沿河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投资,仅西德就投资210亿美元。这使得菜茵河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河中鱼类由1970年的4种增加到14种,不同的动物由1970年的25种增加到100种左右。然而,污染事故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许多鱼遭到灭顶之灾,已经打捞上来数百吨死鳗鱼和狗鱼,其它生物,如蜗牛、水蚤、贝类和蟹类,也将难以逃生。

4.4对人类的危害

这次事故,对人类影响很大。除了吸入污染的空气外,沿河820英里的许多饮用水点被迫终止使用,支流的闸门关闭,水净化厂停车,西德与荷兰等国的沿河居民,被迫定量供水。西德温凯尔村原是盛产葡萄酒的风景区,事故发生后,水不能喝,也不能洗,游客一去空悠悠.人们担心,今天毒死鱼,明天会不会毒死人。其潜在性的影响难以估计。

4.5经济损失

在956一号库房中贮存1373吨化学品,事故中损失30吨.其种类之多,达到两登记清单。共中有生产杀虫剂和除芳剂用的磷酸醋类和硝丛苯,有大量用于生产杀真菌剂的有机汞化物和各类各样的着色剂与染料。估计火灾造成的损失达1千万瑞士法郎.一般认为,要消除这次莱茵河的污染,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