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2018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绍兴市柯桥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培根铸.(zhù)魂,兰渚山下雅韵出新;立德树人,群贤毕至朔源探本。山峰逶迤青翠,兰江激湍清澈,曲水流觞,清泉汩汩,令人游目骋.(chěng)怀。

B. 社会公众以正当方式对杨烁.(lì)先生进行监督,但反对一切以爆料、操纵舆论为手段的恶意炒作,牟.(móu)利或肆意报复的行为。

C. 在岷江围堰.(yàn)中出土的文物有西王赏功金币、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箭镞.(zú)等兵器,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

D. 造成四川凉山州今年春季火灾的罪魁祸首是雷击原始森林,这场大火吞噬.(shì)了30名消防员,举国悲恸.(dòng),寰宇哀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及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选正确的还是有误的,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本题A项,朔—溯;B项,烁shuò;D项,恸tòng。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余光中先生是时代之子,刚烈且多情:刚烈,出于多难与抗争;多情,因为感恩和包容。他也是行吟诗人,长江上下,海峡西东,长城内外……新大陆他穿过三十多个州,五大洲他走过四十几个国,

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是一个安土重迁

....的中国人。

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怀疑中国文学殿堂将要为他辟出一席,他的诗、文、论、译,皆心系中华文

脉,在艺术上登临超然物外

....的高峰,开拓了方块字的表现力。他的地位是那么坚固和饱满,经历过那么多兵荒马乱的年代,见证了太多浮游的情感和短促的艺术流星,有这么一支挺立的笔半个世纪屹立不倒,真是中国人的幸事。

【乙】“五千年的这一头还亮着一盏灯”,五千年是中华文化,“这一头”是诗人创作生命此时此地的位置,“一盏灯”在这里当然就是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引燃延续的智慧之光了。

【丙】先生说过,“我在《乡愁》里,在对乡愁的抒发中找到了释放、安顿,也获取了支持和力量”。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在先生的创作中,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一种情不自禁的文

化孺慕

..,一种历史归宿感。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但

B. 安土重迁

C. 超然物外

D. 孺慕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C项,超然物外,意为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或比喻置身事外。用在此处,与“皆心系中华文脉”的语境不符,用来修饰“高峰”,也属望文生义,换用“超拔”或“超绝”方可。

A.语意上存在转折,用“但”合宜。

B.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乡,用来修饰“精神世界”,符合语境。D.孺慕,本意是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后来引申扩大到了为对老师长辈的尊重和爱慕的亲切之感,此处用来描述一种文化眷恋与归属感,恰当。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用标点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错误,再进行比对。本题B 项,乙处,“五千年是中华文化中”中“五千年”应该使用引号。故选B。

【点睛】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敬、谦词误用、语意重复、语境不合、褒贬误用、近义混淆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倡导,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对古体诗词的接纳已经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

B. 《易中天中华史》是迄今为止,唯一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巨匠,此书将笔触聚焦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讲述3700年以来的命运和抉择。

C. 现代商业的发展限制了球星个性的彰显,俱乐部管理团队热衷于培养球星应对媒体的公关能力,导致球星的形象越来越同质化,“性格球星”越来越少。

D. 宋代通过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考试极难作弊,使得有真才实学的进士人数大增,唐代每科不

到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对古体诗词的接纳已经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主语残缺,应加上“社会”。B项,“《易中天中华史》是……巨匠”主宾搭配不当,把“巨匠”改成“巨著”。D项,“通过”“使得”介词赘余,应删掉。故选C。

5.阅读下面材料,写一段话反驳热嘲冷讽的错误观点。不超过100字。

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有一座中式仿古豪华建筑群,共计149间,称为“袁府”。

“袁府”于2013年开始建设,历时7年。邯郸市、曲周县联合调查组2019年4月18日晚上,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袁府”存在未批先建等问题。

该新闻发布后,有署名热嘲冷讽的网友竟然这样评论:我赞成未批先建。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经济,所以要打破常规。战争年代,战机稍纵即逝,薛岳等抗日名将哪一个没有先斩后奏?至于手续,可以边建边报(批)。

【答案】参考示例:我反对未批先建。(或未批先建,就是闯红灯等。)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济建设同样要遵纪守法,违规就是违法。战争年代,确有先斩后奏的事,但那是特殊情况,不是普遍现象。所以要竭力避免,进而杜绝先建后批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分析材料内容,联系实际思考。反驳时要找到对方的漏洞,有观点有证据,做到有理有据。本题回答时先亮明观点,反驳时可抓住“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经济,所以要打破常规”的说法,从“依法治国”“经济建设也要守法”的角度进行反驳;还可以针对热嘲冷讽的“战争年代”的特例进行反驳。

6.以下为某地公路交通警示牌,语言风格独特,引发争议。请指出其不得体之处并加以修改。(分析不得体之处及修改皆不超过20字)

(1)分析不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不当之处:用语轻浮、不庄重,执法不严肃。(2). (2)修改:严禁(或“禁止”)驾驶无牌套牌、遮挡或挪用号牌

的车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应用文的格式、表达习惯等有一定了解,首先仔细审读题干,再依据题干仔细阅读题目,特别注意有无语病,表达是否得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本题作为公路交通警示牌,用语要庄重严肃,起到警示的作用。本警示牌语言风格戏谑、轻松,不符合警示牌的要求。应使用“禁止”“严禁”这样的用词,才能引起重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

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图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7. 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 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 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 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9. 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答案】7. D 8. B

9. 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理论及其缺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

找出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关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内容在材料一的第一段,本题D 项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可见它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

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A项,“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无中生有,原文“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可见,他只是认为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主张不约束人民的行为,并没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C项,“包括个人追求私利”错,原文“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D项,“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错,原文“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可见“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不同。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分析,可借助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本题要求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共分两段,第一段据“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可知这是在介绍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理论;第二段据总领句“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可知这是在介绍古典自由主义的缺点。整合成一句话,就是“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理论及其缺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嘠嘣嘎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你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你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恁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息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我娘提前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很快,嘠嘣嘠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哽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⑤,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10. 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1. “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12. 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13. 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案】10. 政策落实时的震惊;无法挽回名誉的郁闷;不用再交公粮的失落。

11. ①强调了父亲的麦粒质量过硬。②表现出父亲做事用心,老实诚信。③“嘎嘣嘎嘣”作为父亲对麦粒质量的追求标准,作为父亲为挽回名誉所付出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结构清晰。12.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与村长所经历的交售公粮时时之长,用来修饰“村长”,有助于刻画出村长的“激动”。②“自由”一词刻画出父亲嘴中无牙的状貌,“翻滚”则刻画了父亲的絮絮叨叨,整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耿耿于怀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13. ①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老实诚信、守旧执拗、珍视自身名誉农民形象。②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给普通农民带来的命运变化与精神冲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关键词语,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本题要求理解“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一屁股坐”“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这些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震惊”“郁闷”“失落”等复杂心态。根据上文“‘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可知父亲对不再交公粮的政策落实时的震惊;“‘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哽咽着说”,可知表现父亲无法挽回名誉的郁闷;“‘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可知表现父亲不用再交公粮的失落。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可从人物、情节、情感主旨几方面思考。本题“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据“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嘠嘣嘎嘣①的脆响”可知,“嘠嘣嘎嘣”强调了父亲的麦粒质量过硬。据“‘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⑤,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可知,“嘠嘣嘎嘣”表现出父亲做事用心,老实诚信。出现了七次的“嘠嘣嘎嘣”几乎贯穿全文,“嘎嘣嘎嘣”作为父亲对麦粒质量的追求标准,作为父亲为挽回名誉所付出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结构清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关键词语,再结合山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从而把握整句话的含义。本题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一句描写村主任的情绪,关键词是“与父亲年龄相仿”,说明村主任和父亲年龄一样大,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交公粮”,而现在不要再交公粮了,表现村主任的“激动”。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关键词是“自由”和“翻滚”。据前文“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可知,“自由”刻画出父亲嘴中无牙的状貌。据后文父亲唠叨的话“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可知,“翻滚”刻画了父亲的絮絮叨叨。联系前文可知,整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不能再交公粮证明自己的耿耿于怀的形象。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写作意图,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作品塑造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把握作品主题。首先分析“父亲”的形象,通过“‘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父亲“一心为公”“老实诚信”;通过“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可以看出父亲“珍视自身名誉”;通过“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以及“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可以看出父亲“守旧执拗”。其次理解“父

亲”的典型意义,通过刻画“父亲”在“不交公粮”的时代变化中不解、无法再证明自己的痛苦的描写,表现了时代的变迁给普通农民带来的命运变化与精神冲击。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论

苏洵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

天下未知君之为君,父之为父,兄之为兄,而圣人为之君、父、兄;天下未有以异其君、父、兄,而圣人为.之拜、起、坐、立。天下未有肯靡然以从我拜起坐立,而圣人身先之以耻。呜呼!其亦难矣。天下恶夫死也久矣,圣人招之曰:来,吾生尔。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天下之人,视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则宜何从?故当其.时虽难而易行。既行也,天下之人,视君、父、兄,如头足之不待别白而后识,视拜、起、坐、立,如寝食之不待告语而后从事。虽然,百人从之,一人不从,则其势不得遽.至乎死。天下之人,不知其初之无礼而死,而见其今之无礼而不至乎死也,则曰:“圣人欺我”。故当其时虽易而难久。呜呼!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

酒有鸩,肉有堇,然后人不敢饮食;药可以生.死,然后人不以苦口为讳。去其鸩,彻其堇,则酒肉之权固胜于药。圣人之始作礼也,其亦逆.知其势之将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诚,而后人信之。幸今之时,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诚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为信。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则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之口,此告语之所不及也。告语之所不及,必有以阴驱而潜率之。于是观之天地之间,得其至神之机,而窃之以为乐。

雨,吾见其所以

..湿万物也;日,吾见其所以燥万物也;风,吾见其所以动万物也;隐隐谹谹而谓之雷者,彼何用也?阴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湿,日之所不能燥,风之所不能动,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风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

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礼也。礼之所不及,而乐及焉。正声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则礼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说,又何从而不信乎?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势不得遽.至乎死遽:立即,马上

B. 其亦逆.知其势之将必如此也逆:预先

C. 药可以生.死生:活着

D. 物蹙.而不遂蹙:紧缩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视其向也.,如此之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故当其.时虽易而难久秦王恐其.破壁

C. 而圣人为.之拜、起、坐、立为.之奈何

D. 吾见其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

..湿万物也臣所以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论及了乐的产生以及其作用,认为乐还能够弥补圣人说教中的不足,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B. 苏洵认为礼的权力维系在死生之说上,贪生而畏死是人之天性,人正是因此而趋附于礼,也因畏惧死亡而安于礼法。

C. 圣人深知“劳逸”胜过“生死”的情况迟早会发生,目前天下人相信自己的礼法,乃是因为告语与实情暂时相符。

D. 圣人以雷喻礼,因声作乐,以其潜移默化之功,使礼得以作为内于人心的信念而被相信,而不仅仅是作为外于人心的法度而遵守。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观之天地之间,得其至神之机,而窃之以为乐。

(2)则礼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说,又何从而不信乎?

【答案】14. C 15. A 16. D

17. 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

18. (1)于是通观天地之间,得到最神明的机运(奥秘),窃取它来作为乐。

(2)那么礼是我心中原本就有的,这样一来对待圣人的言说,又怎么会不相信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药可以生死”意思是“药可以让快要死去的人活过来”,“生”使动用法,“使……生”。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也”,两个都是句中表停顿语气。B项“其”,第一个是远指代词,那;第二个是代词,他,指蔺相如。C项“为”,第一个是介词,让;第二个是介词,对。D项“所以”,第一个用来……的;第二个……的原因。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以雷喻礼”错,据“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可知,应是以雷喻“乐”。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正确断句是:圣人之所持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本题断句时可以利用虚词来断,“者”往往是上句煞尾,故断到“者”字后;“耳”为末尾语气词,断到它后面;“则”字通常是下句的连词,断到它前面。故正确断句为: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至神之机,最神明的机运;窃,窃取;以为,以(之)为,省略句。者……也,判断句;固,原本,本来;何,怎么。

【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礼开始制作的

时候,虽然很难但很容易施行,等到施行了以后,虽然容易却又难以持久。 天下人都还不知道君王有君王的威严,父亲有父亲的威严,兄长有兄长的威严,而圣人让君王父兄之名得以彰显。 天下人不知道君王父兄之间的区别,而圣人让他们懂得了拜起站立之礼。天下人不肯听从圣人之说而行拜起站立之 礼,是圣人以身作则,让他们有了羞耻之心而依照圣人的教导而行。哎呀,这是很困难的呀。天下人厌恶死亡已经 很久了,圣人招来他们对他们说:过来,我让你们得以生存。然后他的方法果真可以让天下人得以生存,天下人看 到他们之前所处的境地是如此危险,而现在所处的境地是如此的安全,将会何去何从呢?因此那个时候,虽然制作 很难却很容易施行。等到施行以后,天下人对待他们的君王父兄,就像看头和脚一样不需要加以辨别就知道了,对 于拜起站立之礼就像是睡觉吃饭一样不需要告诉他们就自然去做。虽然这样,一百个人都能够服从,如果有一个人 不服从,他的处境也不至于马上就陷于死地。而天下的人,不知道最初的时候没有礼就会陷于死地,却看到了如今 虽然没有礼却还不至于陷于死地,便说道:圣人欺骗了我。因此在那个时候,礼虽然容易施行却很难持久。哎呀, 圣人所持有的用来战胜天下人劳逸的,只有死生这个说法而已。一旦死生之说不被天下人所信任,那么劳逸之说就 会冒出来并且获胜。一旦劳逸之说获胜,那么圣人的权势也就失去了。 酒中出现了鸩毒,肉中出现了堇毒,然后人就不再敢喝酒吃肉了。药可以让快要死去的人活过来,然后人就不 再逃避药的苦口了。一旦去掉鸩毒,清除了堇毒,那么酒肉的效力就能够胜过药。圣人开始制作礼的时候,他也知 道以后的形势也将必定如此,说道:告诉别人事实和真相,然后别人才能够相信。幸运的是,如今我用来告诉人民 的,其道理是一样的,并且事实也如此,因此人们才相信。我知道其中的道理,天下人知道相应的事,如果事情有 虚假的,那么我的道理就不足以让天下人为之信服了,这就是告诉给他们的话有做不到的地方。如果告诉他们的话 有做不到的地方,那么必定有人会悄悄地驱逐并且潜隐地率领。于是通观天地之间,我认为能够得到最神明的机运, 窃取它来作为乐。 我看到雨是用来让万物润湿的,太阳是用来让万物干燥的,风是用来让万物流动的,发出隐隐的声响的是雷霆, 它有什么作用呢?阴云凝聚在一起而不消散,万物蹙迫在一起而不舒展,雨不能将其润湿、太阳不能将其干燥、风 不能将其吹动的那些东西,雷霆一震就能让那些凝聚的东西散开,局促在一起的东西舒展开。名字为雨的,名字为 太阳的,名字为风的,所起作用的都是形,而名字为雷的,所起作用的则是神。而有用的莫过于声音,所以圣人便 凭借声音获得乐。区别君臣、父子、兄弟之别的,是礼,而礼所不能起作用的地方,乐则能起作用。醇正的声音进 入了人的耳朵,人就都会兴起侍奉君王、侍奉父亲、侍奉

兄长之心,那么礼是我心中原本就有的,这样一来对待圣人的言说,又怎么会不相信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9. “晚风吹落小瓶花”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情感。20. 请从结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19. 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20. (1)前两句写景,借“游蜂、新柳、啼鸦”等意象抒发思乡之情。(2)三四句写人事,由“寻思旧事”而“睡起生情”。(3)最后两句以景作结,美好事物不能青春常驻,更增思乡的怅惘。整首诗景、事、情融为一体。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诗歌用到的意象、手法等,联系背景、注释、诗人生平事迹等综合把握诗歌情感。本题“晚风吹落小瓶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吹落”代表美好事物的逝去。整个句子表达了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无奈、叹惋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结构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逐联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划分层次,分析结构特点。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最后两句以景作结,美好事物不能青春常驻,更增思乡的怅惘。整首诗景、事、情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篇》

21. 第一则材料中“色”的含义是什么?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评析。

【答案】21. 对父母和颜悦色

22. 怎样才是“孝”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具体考查词语内涵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整个句子的翻译理解词语的含义。整个句子的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据此,“色”的含义是指“对父母和颜悦色”。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具体考查语段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整个句子的翻译,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语段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可见本段主旨是“怎样才是孝顺父母”。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高山仰止》)

(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答案】(1). 钻之弥坚(2). 夫子循循然诱人(3). 位卑则足羞(4). 官盛则近谀(5). 羽扇纶巾(6). 谈笑间(7).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8). 报养刘之日短也(9). 楼船雪夜瓜洲渡(10).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谀、纶、洲”等字。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

②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冯骥才

③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摘自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

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强调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第二则表达对传统村落消亡的遗憾和惋惜。第三则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三则材料的共性就是:要留住村落,留住自然,留住乡愁。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昔日生机勃勃的乡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如何让乡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留住年轻人迈向城市的脚步,留住全社会的安全与幸福;如何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民记住乡愁,留下维系情感的根,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考生可以表达对传统村落逐渐消亡的担心,更要着眼于如何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如何留住情感的根脉。

参考立意:

1、城市诚精彩,乡愁不可抛

2、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3、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4、乡村的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可用素材:

1、“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2、《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

3、但是,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屡“败阵”,让我不得不担忧: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当然,追求物质是无可非议,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政府为了政绩不断扩建,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这个社会长此以往,虽然富有了,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所以,守护好城乡纽带,在当下的要义,已成为了守护乡愁,守护乡土。

4、而作为00后,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如梁启超式的“少年中国”,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李贺式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责任,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守好根。

参考结构:

开头描写乡村衰落的现状,提出问题,如何留住乡愁。接着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城市不断外延扩张,乡村愈发脆弱,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然后分析乡村的价值:我们的祖辈都是从乡土而来,乡土藏着我们的根。所以,乡土这一端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接着分析该怎么做:政府、城市、乡村、个人。引用习主席的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后分析作为年轻一代应如何做,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