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___________。且传播速度要 _____填大于、小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 。

⑷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_ 听到对方的讲话。

【答案】固体能够传声大于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

【解析】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有液体中次之,在气体最慢,所以在“土电话”中传播速度要大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就大些。可以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即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是因为,声音在“土电话”也以振动的方式传播,捏住棉线时,振动停止,所以就听不到声音了。

⑷松弛的线不容易振动,也不能传递声音,所以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另一方听不到声音。

2.用一只手捏住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某一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听见铝棒发出声音。为了探究铝发声率是否与其长度有关,小明找到同样光滑但不同规格的实心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1)铝棒发声是由于铝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

(2)完成该实验还应该控制手捏铝棒的部位以及_________(填字母)相同;

A.铝棒的长度 B.铝棒的横截面积

(3)正确操作后,同学们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并绘制出相关的图像,分析图像后得出发声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成反比,则他们绘制的图像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振动 B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铝棒发声是由于铝棒振动导致的。

(2)[2]因为要探究铝发声率是否与其长度有关,所以要使用不同长度的铝棒来实验,并且控制铝棒的横截面积不变。

(3)[3]因为发声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成反比,所以发声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倒数成正比,故选C。

3.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

低”),响度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_(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C 减少不变变小还能听到微弱的不可以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

(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而手机发出的声音没有变化,因此小明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

(3)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而是通过推理判断出真空不能传声.

4.在学习《声的世界》时,有几个相关的实验

(1)如图 1 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种物理方法称为___________法.(选填“转换”或“归纳”或“控制变量”法)

(2)如图 2 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和“音色”.)

【答案】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转换响度音调

【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属转换法的运用;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详解】

(1)图1中,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在实验中,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

这种物理方法称为转换法;

(2)图2中,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5.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

(1)完成表中的内容__________.

(2)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________.

【答案】拍一次或每次

拍的快慢相同

【解析】

(1)拍塑料膜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料膜,使塑料膜振幅不同,观察烛焰摆动幅度;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4)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点睛】:此题是开放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实验的掌握情况.在描述实验过程时,语言一定要准确,对于涉及多变量的,还需要按照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进行描述.用钢锯条可设计很多与声现象有关的实验,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等.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宁宁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N,用激光笔沿着白纸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

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宁宁将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____,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排除了上述情况的干扰后,他继续进行实验,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④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⑤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40cm处,现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玻璃板匀速靠近,则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________ cm,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将会观察到蜡烛A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________.

【答案】显示出光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不在同一平面内像的位置

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等效替代法不能 60 不变垂直

【解析】

【分析】

(1)①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眼前的;

(2)①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研究物像的大小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把蜡烛A像的大小用蜡烛B来代替;

②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③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④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⑤利用

s

v

t

=计算出2s蜡烛A移动的距离,求出其距离平面镜的距离,利用像与物到镜面

距离相等计算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图解答.

【详解】

(1)①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观察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2)①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 代替蜡烛A的像,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②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③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④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⑤根据

s

v

t

=可得2s蜡烛A移动的距离5cm/s2s10cm

s vt

==?=,蜡烛A此时距离平

面镜的距离为40cm?10cm=30c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30cm+30cm=60cm;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故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蜡烛A沿桌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时,分别作出蜡烛在两个位置所成的像,将会观察到蜡烛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垂直,如图所示:

7.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实验过程中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小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

【答案】未点燃等效替代法虚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8.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茶色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茶色玻璃板”)。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2)小明把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可以发现蜡烛A在镜中的像

_____ (选填字母代号);

A.被挡板全部挡住,看不到像 B.挡板挡不住,还是完整的像

C.被挡板挡住,只成一半的像 D.蜡烛A的像成在了挡板上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从中间切开,并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竖直放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b处,且成两个像 B.硬币成像在c处

C.硬币成像在a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答案】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外形相同(大小相同) B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茶色玻璃板颜色深,与明亮的火焰的像对比明显,同时因为玻璃透明,能看到对面没有点燃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择茶色玻璃被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2]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说明该蜡烛与蜡烛A 的像重合了,则该蜡烛与蜡烛A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2)[3]将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依然能够看到蜡烛A在镜中成完整的虚像,像不在挡板上,所以应该选B。

(3)[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的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应该选C。

9.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2)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他的做法是

_____。

(4)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_____cm。

(5)小明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6)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_____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替代在蜡烛B一侧直接观察光屏上无像不变20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竖直向下

【解析】

【分析】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用蜡烛B代替蜡烛A,这种代替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当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蜡烛的像偏向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方,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6)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决断。

【详解】

(1)使用玻璃板,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用蜡烛B与A的像重合进行比较,是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证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可知,移动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

20cm。

(5)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能与蜡烛重合;

故实验中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6)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在平面镜中的关于镜面对称,会向下运动,即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10.小华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他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但他发现观察到A的像“重影”很明显,而影响到确定A的像的位置,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将此玻璃板更换为____________(选填“茶色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2)如图2所示将棋子放在竖立的玻璃板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则经过2s后棋子与像的距离为______m.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将会在物体位置观察到像在物像连线的方向上以_______cm/s的向物体靠近(结果可带根号).(3)某同学学习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回家途中,站在离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0.5米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同学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随着门逐渐打开,门后的像会逐渐远离她本人

B.随着门逐渐打开,在两侧门中会各成一半像,且分别向左右移动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到她的距离为1米

【答案】薄玻璃板2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即同时成像,所以A的像“重影”是由于玻璃板太厚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换用厚度较小的玻璃板.

(2) [2]根据v=s

t

可得2s棋子移动的距离:

s=vt=5cm/s×2s=10cm,

棋子此时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40cm?10cm=30cm,

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后棋子与像的距离为:

30cm+30cm=60cm=0.6m;

[3]已知棋子沿桌面以5 cm/s的速度向着平面镜处移动,由几何知识可知,棋子沿垂直于镜面方向运动的速度52 cm/s;

因为棋子向平面镜运动的速度等于平面镜中棋子的虚像向平面镜运动的速度,因此平面镜中棋子的虚像向棋子靠拢的速度的大小是102 cm/s;

(3)[4]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故A错误;

B.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完整的像,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玻璃门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人在安全门外0.5米,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人成的像到安全门的距离也是0.5米,所以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到她的距离为1米,故D正确.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装水的烧杯

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厚纸盖)

④铁圈B和石棉网

(2)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8890929496989898

请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_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_____.

【答案】②④①③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

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解析】

【详解】

(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②④①③;

(2)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12.小明、小华和小红在课堂上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结果小明、小华测得的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小红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她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19497100103103103103

(1)小红烧杯中的盐水沸腾时,其沸点为103℃,物理老师认为小红的实验很有意义,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

(2)下列图像中,能反映小红的实验中盐水在加热时沸腾过程的是___________。

A.B.C. D.

(3)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4)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依然在沸腾。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____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

【答案】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D 水的质量较大高于

【解析】

【详解】

(1)[1]盐水的沸点是103℃,比普通水的沸点高出3℃,因水中含有盐的成份,那么可以考虑盐的含量增加或减小时,水的沸点又如何,可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动,盐水的温度在升高,当到了103℃后,温度不再变化,故选D;

(3)[3]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原因是小华的烧杯中水

可知,比热容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水的质量如果较大,那的质量较大,根据Q cmΔt

么吸收的热量较多,加热的时间较长;

(4)[4]由于水依然在沸腾,那么水还在吸收热量,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应该高于杯内水的温度,这样存在温度差,才会发生热传递,水才能吸收热量。

13.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

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 两种不同图线,其原因是实验中她们所用水的________不同.

(3)实验后,小明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抽气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一段时间后,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烧杯中有部分水结成了冰!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的沸点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沸腾.部分水最终结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答案】 (1). 乙 (2). 质量 (3). 减小 (4). 降低 (5). 能 (6). 水沸腾时要从水中吸热,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水凝固成冰

【解析】解答:(1)甲图上面没有容器盖,乙图上面有容器盖,加热时,乙容器内气体压强大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小明使用的乙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水上方的气压相同,水的沸点相同,b从加热到开始沸腾需要的时间长,是因为b的质量大造成的。

(3)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降低温度时放出的热量,正好用来沸腾,所以水不加热时,水也能沸腾。

不停的抽气,容器内气压不断降低,水的沸点不断降低,水不停的沸腾,水不停的放出热量,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一下,水凝固成冰。

14.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1)水的沸点是__℃.

(2)实验时大气压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_________.

【答案】98 小于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如图,水温达到98℃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水的沸点是98℃.

(2)因为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实验时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根据Q cmΔt

分析可知,可以减小水的质量缩短时间;或提高水的初温缩短时间;另外减少散热也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上加盖子.

15.如图甲是小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小雨如图甲所示位置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若按小雨的读数方法,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读数时发现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A点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影响读数,因此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3)图丙是小雨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①在实验室中测得水的沸点为_______,可以推测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标准大气压;

②在水沸腾过程中,若将加热用酒精灯拿走,水会______(填“停止”或“继续”)沸腾,能表述该方法的成语是______。

A.扬汤止沸 B.釜底抽薪 C.人声鼎沸 D.沸沸扬扬

【答案】相平偏大液化 98℃不等于停止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按小雨的读数方法,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2)[3]读数时同学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

(3)①[4][5]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是沸点,由图丙可知测得水的沸点为98℃,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故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不等于1标准大气压。

②[6][7]在水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会立刻停止沸腾,能表述该方法的成语是釜底抽薪。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 cm。

(2)如图2,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______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

(5)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6)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_______。

A.将蜡烛向下移动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C.将光屏向下移动

(7)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____________ (左/右)移。

(8)如图,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移动距离为s′______s(填“>”“=”或“<”)。

【答案】10.0下投影仪变小放大 B 左 >

【解析】

【详解】

(1)[1]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所在的位置是50.0cm,光屏所在的位置是60.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是

60.0cm-50.0cm10.0cm

f==

(2)[2]从图2可以看到,光屏的位置过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3)[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移动光屏,这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4]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5)[5]从图中可以看到,物距等于15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个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6)[6]从图甲可以看到,像的位置偏上了,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这样像会下移,重新在光屏中央,故选B;

(7)[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那么所成的清晰像会往右移动,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移;

(8)[8]当物距等于2f,此时像距也是2f,物像之距最小,当蜡烛由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 时,由于物体向2f处靠近,物像之距在减小,那么物体移动的距离s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

17.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图光学实验:

(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20 能右放大凸

【解析】

【详解】

第一空.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第二空.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m,根据平面镜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10cm+10cm=20cm;

第三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但玻璃板仍会出现平面镜成像现象,用不透明的挡板在玻璃板后面挡住蜡烛B,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后将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第四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cm,所以f=10cm,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需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地像;

第五空.因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六空.若不移动光屏的位置,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像落在光屏的右侧,为了使像提前会聚,重新成在光屏上,因此需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凸透镜;

18.下面是小丽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光屏上恰好承接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3)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小丽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承接到一个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4)小丽将自己的眼镜摘下,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只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小丽戴的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同一高度上10左缩小照相机远视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2]光屏上恰好承接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这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的焦距,

由图可知,这时物距和像距都是20cm,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3)[3][4][5]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这时物距为25cm,大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应该在凸透镜另一侧的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小丽应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4)[6]向右适当移动蜡烛,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会变大,小丽将自己的眼镜摘下,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小丽的眼镜对光线起到的是会聚作用,故小丽的眼镜为远视镜(凸透镜)。

19.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蜡烛、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上;

(2)①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填“缩小”或“等大”或“放大”)的实像;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

②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

③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将图中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在光屏上________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照相机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2][3][4]由题意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所成的清晰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5]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这时清晰的像会越来越大。

[6]在互换位置之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互换位置之后,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光屏上是

能成像的。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

13015

22020

31530

(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相同_______上;

(2)若图中光屏上成烛焰清晰的像,那么此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3)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________透镜,并将光屏_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4)若第4次实验物距为5cm时,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度放大靠近远离正立、放大、虚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相同高度上。

(2)[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4]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4)[5]由表格第2次数据

u=v=2f=20cm

解得

f=10cm

若第4次实验物距为5cm,则

u′=5cm<f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