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

浅谈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
浅谈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

浅谈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

摘要:本文从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运行方式和控制分层入手,介绍了成组控制在电站控制中所处的位置,进而详细说明成组有功、无功控制的基本组成、结构形式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最后阐述了基于成组的优化理念、并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成组控制joint control;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AGC);自动电压控制Automatic V oltage control(A VC);优化Optimization

1引言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水电站,利用电力系统多余的电量(汛期、假期或后半夜低谷电量)把水由下库抽到上库,在系统高峰负荷时发电运行,具有调峰填谷的双重作用,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调峰电源。另外,它还可以承担调频调相、调压和事故备用等任务,对保障电网的安全优质运行和提高系统经济性、稳定性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抽水蓄能电站(尤其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一般作为电网直接调度的电站,由总调进行控制。目前,我国已投产或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大多采用了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DCS),为实现电站级和调度级的成组控制提供了软、硬件条件。而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也为实时信息传输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成组控制包括成组负荷管理、成组电压管理;在电站侧还设置了为提高机组和电站整体效率的优化软件。

2 成组控制

2.1 机组的运行方式和控制分层

2.1.1 机组的运行方式

每台机组有三种运行方式,即成组运行方式、单机运行方式和试验运行方式。

(一)成组运行方式

在成组控制方式下,机组现地控制单元(LCU)按成组控制软件的指令控制机组的运行。成组控制方式的设置是建立在机组为远方控制的基础上。

(二)单机运行方式

在单机方式下,该机组只响应来自电站层HMI(人机接口界面)的命令,成组控制系统无法对机组进行启停控制以及负荷的设定,但成组系统将自动地从电站的总设定值中扣除在单机方式下机组的设定值,然后进行分配。

(三)试验运行方式

在试验方式下,根据机组远方/现地开关的设置,机组既可在电站层HMI上操作,也可在现地HMI或传统控制盘上操作。机组的输出不受成组控制系统的控制,也不计入电站的总设定值内。

正常情况下,没有参加成组控制的机组选择“单机运行方式”,机组跳闸后则自动切至“试验运行方式”。当机组控制方式选择现地时,机组也转为“试验运行方式”。为了设计简化,可以取消试验方式的定义,将除“成组运行方式”外所有机组的状态定义为“单机运行方式”。

2.1.2 机组的控制分层:

-现地控制层

-电站控制层

-调度控制层

当机组现地盘柜上控制方式旋钮选择“现地”时,表示机组可以通过现地HMI“自动”或“单步”执行操作员命令,也可由现地控制盘按钮实施控制,这就是“现地控制层”。当选择“远方”时则机组的控制权就交给“电站控制层”,机组运行方式默认为单机。

在“电站控制层”,成组控制设置两种工作模式,一是“监视模式”,另一个是“自动模式”。当选择“监视模式”时,所有不在“试验运行方式”的机组都将自动转换到“单机运行方式”。机组的启动、停止控制,有功、无功的设定值修改都由操作员在电站层HMI上逐台完成。常规成组控制和优化只限于数据指示,并实时跟踪机组有、无功设定值。当选择“自动模式”时,操作员可在电站层的HMI上选择单机运行的机组加入成组,电站总的设定值也开始有效,参加成组机组的有功和无功就由成组软件计算和分配。机组的自动启动和停止交由成组软件控制。

为实现成组控制,首先应该选择成组“自动模式”,再将需要加入成组的机组选择“成组运行方式”。此时,操作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电站层HMI上选择“现地”,将控制权留在电站侧;或者选择“远方”,把控制权移交到总调侧。

总调侧获取电站控制权后,“调度控制层”能够实现对电站总的有功、无功负荷的管理。机组控制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注:箭头表示控制命令的流向;黑圈加线段表示控制旋钮,白圈为选项

图1 电站控制结构图

2.2 成组负荷管理

成组控制的负荷管理部分根据水库有效水量和电站总有功功率设定值,控制整个电站的有功输出。

2.2.1负荷管理模式

负荷管理有三种模式:负荷设定模式、频率调节模式和频率辅助调节模式。根据电站远方/现地开关的设置,这三种负荷管理模式可在调度侧或电厂进行选择。如图2所示:

注:箭头表示控制命令的流向;黑圈加线段表示控制旋钮,白圈为选项

图2 负荷(有功)控制结构图

1.负荷设定模式

在负荷设定模式下,操作员可以选择日负荷曲线或操作员负荷设定值这两种方法。

当选择了日负荷曲线时,电站计算机按照日负荷曲线的给定值计算和分配机组的出力。为了避免机组的频繁启停,在负荷曲线的变化需要启停机组时,成组控制系统将检查以后两个负荷点(15分钟或5分钟一个点)的负荷值是否有相同的要求后才发出机组的启停命令。日负荷曲线是负荷预告曲线。它以15分钟(有的地区采用5分钟)为间隔的形式给出每天24小时的负荷设定值。日负荷曲线有当天和第二天两根负荷曲线。每天00:00至00:15(或00:05)时,电站的控制系统自动将第二天的负荷曲线替代原当天的负荷曲线,并将原第二天的负荷曲线的值设置为零。日负荷曲线的修改根据调度制定的原则,一般只能由调度侧改动,所以电站侧相当于设置了只读方式。当负荷曲线修改后,总调再次下发该曲线至电站侧并覆盖原先的曲线。

当选择了操作员负荷设定值时,电站计算机响应操作员输入值,在操作未解除或修改该指定值之前,电站将维持该设定值不变。操作员负荷设定值是实时负荷设定值当电站处在远方控制时,指定负荷设定值是通过与总调联系的通信链路(RTU通道)传送的。

2.频率调节模式

这种模式采用周期设定值。在频率调节模式下,成组控制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响应电网AGC调节的要求(设定周期为4-60秒),以维持电网的频率。为了避免由于通信信道干扰而引起机组的频繁启停,当周期设定值要求启动机组时,成组控制系统将检查以后收到的两点是否相同的要求后再执行(延迟两个周期)。

电网AGC软件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网频率调节,保证网际联络线交换功率按交换合同进行和经济调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它对参与调节的电厂只能发送正的有功值。因此对于抽水蓄能电站,AGC软件不能控制机组泵工况的起停,所以该模式只能用于发电工况。

3.频率辅助调节模式

这种模式是负荷设定模式和频率调节模式的组合。当电网频率在一许可的频带范围内,成组控制系统将遵循负荷曲线或指定负荷设定值。当电网频率超出了设定的频带范围,

成组控制系统将自动接受周期设定值进行调节。该模式也只有在发电工况时有效。

2.2.3 有功负荷分配方式

发电工况下,电站总设定值是电站内所有工作在“单机运行方式”和“成组控制方式”机组的设定值。成组控制只能控制处于“成组控制方式”下的机组出力和起停操作,但考虑“单机运行方式”下的机组出力。因此,“成组控制方式”机组的负荷设定值是电站总设定值减去所有运行在“单机运行方式”机组实际出力:

P J=P G- P I

式中 P J:成组控制设定值

P G:电站总设定值(负荷曲线,操作员设定值或周期设定值)

P I:“单机运行方式”机组的实际出力

每台“成组控制模式”机组的运行出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发电工况下,该范围的最大值一般采用机组的铭牌出力,最小值则根据运行限制所带的最小负荷来确定。

发电工况下,总调可能根据需要设置发电裕度,在进行负荷分配时必须考虑该值。电站发电裕度实际上是所要求的电站旋转备用容量,它与电站总的负荷设定值相加来决定开机台数。由于受发电机组最小发电容量的限制,电站计算机对调度所设定的电站发电裕度进行检查,确保分配到每台运行机组的发电裕度不会过大,否则将使的机组运行在的低负荷区。如果电站不能达到发电裕度的要求就只响应有功设定值,不理会发电裕度值,并给出相应报警。

水泵工况机组的入力根据机组只能按满负荷运行,由于水泵实耗负荷受到实际水头的影响,因此,电站的总有功负荷设定值不会象发电工况运行时那样得到准确执行。在水泵工况运行时,成组控制按机组最大出力来考虑总设定值的分配,就是取设定值除以机组水泵消耗功率的整数值为运行机组台数。该值减去“单机运行方式”下的水泵运行机组台数就是“成组运行”水泵运行台数。

2.2.4 电站运行限制

为了保证操作人员、机组、电站以及电网的安全,成组控制软件必须考虑限制因素。

1 水位限制

上水库水位高或下水库水位低:抽水机组逐台停机

上水库水位低或下水库水位高:发电机组逐台停机

水库的低和高水位信号设定值是可调节的参数。各机组跳闸之间的间隔时间(可调)的设置可防止电站对电网产生过大的负荷冲击,最低和最高水位设定值必须考虑到电站所有机组跳闸所需的时间。

2 电网限制

电网频率高于xHz(x>50Hz,可调)延迟t1(可调)秒:发电机组逐台停机

电网频率低于yHz(y<50Hz,可调)延迟t2(可调)秒:抽水机组逐台停机

成组控制软件中,上述两个限制的动作都必须设置相应报警模块以及手动复归按钮。

2.3 成组电压管理

根据电站一次主接线开关的连接方式,成组控制软件电压管理部分将维持相应线路电压在预先设置的范围内。

2.3.1 电压管理模式

电压管理有两种模式:电压控制模式和无功控制模式。根据电站远方/现地开关的设置,这两种电压管理模式可在调度侧或电厂进行选择。

1电压控制模式

在电压控制模式下,操作员可以选择日电压曲线或操作员电压设定值这两种方法。根据

抽水蓄能运行工况的不同,通常设置有三种不同的电压曲线。它们分别是发电、抽水以及调相电压曲线。成组控制软件将三种电压曲线与日负荷曲线结合起来,产生一条当天的电压曲线。每根曲线由一天中电网允许的最低和最高电压点组成,点的间隔是15分钟(或5分钟)。这些曲线不考虑一次主接线开关的分合状态。电压曲线的修改和更新与负荷曲线类似。在日电压曲线模式下,电压设定值是最高允许和最低允许值的平均值。

一般情况下,应该根据电压曲线计算出相应的控制死区。通常把3-5%的电压曲线区域作为死区。死区范围关于中间值(设定值)对称。在死区范围内,成组控制不进行调节操作。在电压死区外围,有一个调节范围。如果实际电压在此范围内,成组软件将通过设定机端电压值给励磁系统,调节电压接近中间值。对于主变设置有载分接开关的电站来说,成组软件可以在上述调节范围的外围设置第二个调节范围,如果实际电压落入该调节范围则通过改变有载分接开关的位置。第一个电压调节范围必须大于由于主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一次升/降引起的电压变化。否则电压仍会在该调节区内,又将引起主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一次升/降操作。

2 无功控制模式

成组无功控制逻辑管理全厂发出/吸收的无功功率,该功能还补偿(单机)无功发出/吸收的变化。该逻辑采用无功功率设定值的方法(Mvar),扣除所有单机运行模式下机组的无功值,剩余用作成组控制方式下机组的无功设定值。电站无功负荷分配如下式所示:Q J = Q G - Q I

式中 Q J:成组控制的无功设定值

Q G:电站总无功设定值,由操作员设定

Q I:工作于“单机运行方式”的机组无功出力

成组无功控制软件还计算机组发出/吸收无功的最大最小限制值。限制值的计算依据每台发电电动机的容量曲线,即Q Max(j)=f(P)。限制值随着有功(P)的变化而变化。而电站总的无功限制值,还应考虑单机运行机组的实际无功功率。成组机组无功限制值以及整个电站的无功限制值用于指导电站操作员和调度员设定值操作。

2.3.2 调相机组台数

抽水蓄能电站同步调相运行适用于水轮机方向和水泵方向。当电站在成组模式,并且成组无功控制投入,操作员可以在调度中心或电站侧为成组机组设定调相机组的台数。当调相机组台数与发电或抽水机组台数发生冲突时,后者具有更高优先级,应该首先得到满足。

3优化

对于总调来说,成组软件具有上述功能就已经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但在电站侧,一方面要满足总调对于负荷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机组以及电站整体效率。这就需要设置优化软件,使机组的效率以及电站的水量消耗达到最优状态。优化软件仅适用与发电工况,且要求电站发电裕度为零。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采用类似经济调度程序的软件,根据电站总的负荷设定值,计算每台机组应带负荷。该软件在均分负荷的基础上,为每台机组加上正的或负的偏置量,并且保证总负荷值不变。因此该软件投入的条件至少有两台机组加入“成组运行方式”。优化评判的依据是发出相同负荷时电站所消耗的水量。优化软件需要采集机组控制单元参数,包括机组实际负荷值,机组尾水流量等。公共参数由相应的公共单元提供,包括总的负荷设定值、水头、输水水道的损耗等。水轮机组的效率曲线则可以与软化软件存储与同一物理存储器以方便调用。

4结语

成组控制软件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监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整个电站当成一个可控的实体,从全局上对电站的负荷、电压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电站供电质量、安全运行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负荷有着重要的意义。成组控制软件与调度侧能量管理系统的联系丰富了调度的控制策略,能够使抽水蓄能电站充分发挥自身调节手段多样、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当然,成组控制软件的投入也有助于电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少人职守的运行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伏英自动发电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华东电力调度中心2006

[2] 谢云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7.1

[3]于尔铿,刘广一,周京阳能量管理系统(EMS)科学出版社,1998

[4]汪军,张红芳,周庆忠,方辉钦,谢亚平。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评析水电自动化和大坝检测2002年01期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doc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文章围绕此问题展开,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状况,提出完善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内容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完成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明晰各部门权责,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单位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了管理控制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辅以财务控制,以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2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2.1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益,在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下,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特定环境,利用内部控制实施、评价系统完善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

业经营管理符合战略要求、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 2.2 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顺利执行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业务部门进行调整与纠正,促进企业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 2.3 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提高信息报告质量,通过对信息、报告系统的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提供可靠及时、准确而完整的内部管理信息和对外披露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劳动活动及业绩的监控,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2.4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帮助企业规避、合理降低各项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 2.5 保证企业财务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财产保险、记录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能够对企业财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抽水蓄能电站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控制流程优化

抽水蓄能电站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控制流程优化 发表时间:2018-03-15T16:04:19.8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1期作者:朱益鹏 [导读]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逐渐完善,对于电力设备的使用也需要不断的全面。 江苏国信溧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江苏 213334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逐渐完善,对于电力设备的使用也需要不断的全面。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是抽水蓄能电站重要而常见的工况转换,本文介绍了在抽水蓄能电站该过程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控制流程,满足了机组控制要求。关键字:抽水蓄能电站;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控制流程优化 引言 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对电网进行用电负荷的调峰填谷,以缓解峰谷差所带来的用电矛盾。与常规水电厂相比,抽水蓄能电站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发电和抽水可逆式运行的特点,因此机组工况转换非常频繁。要想让这些工况转换快捷有序,安全可靠地进行,就必须对监控系统控制进行科学设计,以实现监控系统对机组的有效科学控制。 1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的过程分析 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是抽水蓄能机组一种常见的工况转换过程。抽水蓄能机组必须被SFC或拖动机组从静止状态拖动至水泵调相工况后才能继而转换至水泵工况。因此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是机组转轮由在空气中转动变为在水中转动,并带满负荷抽水的过渡过程,其中关键问题是机组排气回水的过程与主进水阀、水泵水轮机导叶的打开时间以及励磁和调速器等分系统工作模式转换的配合。机组在水泵调相工况时,主进水阀、导叶处于全关状态,尾水水位被高压压缩空气压至水泵水轮机转轮以下,转轮在空气中向水泵方向旋转。当工况转换开始以后,机组监控系统首先调用排气回水流程,停止向转轮内充入压缩空气,关闭充气阀和补气阀,然后关闭蜗壳平衡阀。在上述过程完成后打开排气阀,使转轮内的空气排出,尾水锥管内的水位逐渐上升,当水位上升至与转轮相接触后,机组便进入造压阶段。当造压至满足抽水工况条件时,打开导叶,水泵水轮机将下库来水泵至上库,机组转至水泵工况运行。 2水泵水轮机的性能和结构特点 2.1效率 水轮机工况的最高效率已接近模型推算值,水泵」一况效率偏低,我们认为主要是水泵工况的试验扬程较低所致。因测量范围有限和测量误差,我们不能全面判断最高效率和加权平均效率能否达到模型试验的推算结果,但从多年来的抽水电量与发电电量统计表明,全厂的综合效率接近80%,由此可反映机组的效率比较高。 2.2汽蚀 合同要求水泵水轮机汽蚀量为机组运行3000小时转轮材料的失重量不大于2公斤。据统计,目前失重最多的一台机组运行12000小时,汽蚀补焊焊条约4.0公斤,汽蚀性能优于合同规定。我们现场检查发现,汽蚀一般发生在转轮叶片的水泵工况进口,且多发生在正压面,由此推断汽蚀多由水泵工况运行产生,说明水泵工况的汽蚀性能比水轮机工况要差。 2.3振动 合同要求水泵水轮机的大轴相对振动(即大轴摆度)不大于150um,顶盖垂直振动不大于1.8mm/so据运行资料,1#水泵水轮机大轴摆度较大,发电工况约为240um,抽水约为160um,3#,4#水泵水轮机发电工况次之,约为170um,其余机组、工况均小于150um。最新的《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8564-2003》规定大轴运行摆度应小于导轴承总间隙的75%。天荒坪电站水导轴承的总间隙为0.40、0.50mm 左右,照此标准,只要大轴运行摆度小于300um即符合规范要求。顶盖垂直振动基本小于合同要求。 3调试过程问题分析 如上所述,抽水蓄能电站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的初始流程设计中“停止充气压水”和“调用排气回水”两步分别对充气压水和排气回水两个子流程进行操作,在此工况转换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排气回水子流程。在现场试验过程中,排气回水子流程被开始调用后便按初始设计顺序执行,对充气、排气执行过程中的相关设备进行操作,并在各设备正确动作后将“排气回水成功”状态变量返回给主流程。排气回水初始流程中考虑造压阶段的机组特性,造压成功判据设定为机组有功功率小于-40MW或转轮与导叶之间的压力大于25Bar。但在试验过程中,排气阀打开瞬间,转轮与导叶之间的压力迅速上升至33Bar,造压成功条件满足,子流程延时10s后关闭排气阀,并向主流程发送“排气回水成功”状态变量。主流程收到“排气回水成功”标志以后打开主进水阀,并在开度达到40%时打开水泵水轮机导叶。但导叶打开后,机组负功率没有明显增大,且上位机功率显示及转轮以下磁翻板水位计均出现水位大幅波动现象,机组振动显著增大,工况转换失败。工况转换失败的原因是排气进水子流程中造压条件不正确,排气过程时间过短,在排气回水试验中机组正常的排气时间大约需要60s,本次试验中排气时间明显不足,而造压成功时造压功率仅为-21MW。主进水阀和导叶打开以后,由于排气阀提前关闭,大量气体无法顺利排出,造成气混水现象,致使功率、水位及压力表现的极为不稳定,图中转轮与导叶之间压力、转轮与顶盖之间压力以及转轮以下水位等曲线均出现剧烈波动。由于转轮在气水混合物中转动,与水接触不充分,水泵水轮机无法将水泵至上库,负功率曲线也始终没有增大至水泵满负荷的趋势,工况转换失败。 4程序优化 由上述分析可知,排气进水子流程中造压成功条件去除了压力判断,只保留功率小于-40MW条件。另外为缩短流程时间,加快排气过程,考虑到主进水阀打开过程需要的过渡时间,在主流程中将主进水阀打开时间提前,增加充气阀、补气阀、平衡阀的位置判断,达到全关位置后便开启主进水阀,使主进水阀的开启与排气回水过程同时进行。迷宫环冷却水阀现场设计为电动阀,打开关闭执行时间较长。迷宫环冷却水阀打开是调相压水的必要条件,但排气回水时,因为管路安装有逆止阀,其关闭位置信号不必作为排气回水成功的必要条件,检查到其收到控制命后开始关闭,不在全开位即可。程序修改后重新进行试验,各参数曲线如图2所示,图中转轮与导叶之间压力、转轮与顶盖之间压力以及转轮以下水位等曲线趋势变化平稳,导叶打开后负功率增大至-306MW。工况转换时间较之以前也明显缩短,工况转换成功。根据抽水蓄能机组水泵调相工况转水泵工况的实际试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科学实用的优化改

浅谈PLC的特点、基本工作过程及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909936.html, 浅谈PLC的特点、基本工作过程及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乌格德勒 来源:《科技探索》2013年第08期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产品结合类计算机产业中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理论,在其性能指标及功能上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打破了传统的PLC概念,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气控制应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主要以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的应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控制器。虽然PLC由较为复杂的微处理器组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完全不必了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最初,PLC还仅是作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替代品,而自从进入电气控制系统领域后,凸显了其独有的优越性,以其自身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自诊断功能等,提高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基本解决了普通继电器及接触器中常见的故障问题,经过调试后可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本文将对PLC的特点、基本工作过程、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 超小型的PLC底部尺寸 2.实用性普遍 PLC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电气控制场合,除了基本的逻辑处理功能之外,当前大多PLC 具有数据运算能力,并可应用于数字控制领域中。近年来,PLC的功能日益完善,PLC的应用已经普遍到温度控制、位置控制及CNC等多个控制领域。 3.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PLC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内部电路、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采取先进的抗干扰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PLC还自备硬件故障自动检测功能,一旦出现故障即可发出警报。在软件应用中,应用者还可编入外围器件的自诊断故障程序,让系统中出了PLC之外的电路与设备也能获得自我保护功能。

浅谈CAPP

浅谈CAPP 前言 这学期上了《制造业发展的学术讨论》这课程,几位老师讲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非常精彩,龙伟老师: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再制造;余德平老师:微加工、微制造、特种加工、电子束加工、等离子体加工;王杰老师: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方辉老师:数控技术,尽管只有几周的课,但让我受益良多,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感受到了制造的力量,同时也明白了我们的使命。由于对王杰老师的CAPP最感兴趣,在此浅谈一下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工艺设计来说的。在传统工艺设计中,由于工艺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加工设备、工装等的随机性,往往以工艺设计人员经验为主,进行工艺路线、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的设计。但是传统工艺设计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如由人工编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因人而异;经验性很强;工艺设计优化、标准化较差。这就是其产生背景。 CAPP,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它的开发、研制是从60年代末开始的,在制造自动化领域,CAPP的发展是最迟的部分。世界上最早研究CAPP的国家是挪威,始于1969年,并于1969年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个CAPP系统AUTOPROS;1973年正式推出商品化的AUTOPROS系统。迄今为止,CAPP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期间经历了检索式、派生式、创成式、混合式、专家系统、工具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涌现了一大批CAPP原型系统和商品化的CAPP 系统。 在CAPP工具系统出现以前,CAPP的目标一直是开发代替工艺人员的自动化系统,而不是辅助系统,即强调工艺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由于工艺设计领域的个性化、复杂性,工艺设计理论多是一些指导性原则、经验和技巧,因此让计算机完全替代工艺人员进行工艺设计的愿望是良好的,但研究和实践证明非常困难,能够部分得到应用的至多是一些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甚至是特定零件的专用CAPP系统,还没有能够真正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实用的CAPP系统。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目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了CAPP工具化的思想:CAPP是将工艺人员从许多工艺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一种工具;

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管理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方元山 浙江省电力建设总公司桐柏项目部 摘要: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和施工难度,通过四年多的管理实践与探索,桐柏项目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介绍了桐柏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特点,重点阐述了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施工总布置、施工进度、设计优化、提高作业环境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与统一等方面的策划和引导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为同类项目的管理提供借鉴,共同提高。 关键词: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管理特点。 1 工程建设概况 2000年5月,桐柏抽水蓄能电站(4×300MW)工程的主厂房顶拱施工支洞开始施工。同年底,完成地下厂房施工招标和“四通一平”、顶拱施工支洞、首级控制网以及部分临时设施等工程,主体工程具备了高标准的开工条件。2001年8月,主厂房第一层开始正式开挖,2003年6月15日开挖支护结束,历时22.5个月,此阶段是开挖和填筑工程的施工高峰期。包括地下厂房在内的68个隧洞的开挖支护、上下库大坝填筑、上下库进出水口开挖、下水库导流工程和开关站工程的施工全面铺开。至目前累计完成全部明挖、洞挖96%,填筑98%,混凝土50%。2003年7月6日,主副厂房工作面正式移交安装,工程的施工重心由土建转向机电安装,同时,土建的施工重心由开挖和填筑转向混凝土浇筑。目前,四台机组的安装已全面铺开。 2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特点 2.1 强化业主管理职能 针对我国目前推行以“项目法人制”为核心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和风险大的特点以及浙江省电力公司要把桐柏工程“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抽水蓄能电站”目标定位,业主在组织落实好政策处理、资金筹措、工程与采购招标和生产准备的同时,委托浙江省电力建设总公司进行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负责项目的总体管理策划,包括质量、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导入、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规划与控制,“四大控制”目标的建立。有效地强化了业主在工程建设阶段对项目的计划、组织、管理和协调的宏观控制职能,强化了业主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安全文明施工控制能力,为桐柏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推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传统安全管理 项目开工前,导入质量(ISO9001)、职业健康安全(OHSMS)、环境(ISO14001)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和管理重点,并有机融合形成三合一项目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计划》和《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体系内外部评审,定期开展工程施工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辩识和评价分析,根据每一个影响因素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重大危险源、重大质量和环境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和费用等,管理 220

成组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成组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个性化产品必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在这个前提下,介绍了成组技术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成组技术的技术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提出应用成组技术用来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提高生产能力及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成组技术 机械制造 应用 一、成组技术概述 成组技术是一门先进生产技术科学是 一项综合性的现代组织管理技术。 成 组技术的广义定义是将许多不相同、但 又具有相似信息的事物,按一定准则分 类成组,使若干种事物能采用同一或相 似解决办法,以达到节省精力、时间和 费用之目的[1]。成组技术在机械零件加 工方面的应用,是将多种零件按其工艺的相似性分类,以形成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生产量小的零件汇集成生产量大的组,从而使小批量生产能获得接近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 二、成组技术的产生 20世纪初,企业生产主要是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所创立的生产标准化原理作业单纯化原理以及移动装配法原理等奠定了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基础, 至今仍是制造企业的主要生

产方式之一。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程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量生产方式相适的。但是时代进展到今天,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而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方法两方面,使大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与降低成本之间相矛盾的新挑战,从而给生产管理带来了从管理组织结构到管理方法上的一系列新变化,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即无论是大批最生产,还是单件小批最生产,工厂所采用的制造方法和制造手段必须与加工类型相适应。这导致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机械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的针对小批最生产的组织模式存在很多矛盾。对单件、中小批最生产的工厂,一般按机群式布置车间的加工设备并组织生产,由于零件的加工按各自的工艺流程交叉、往返于各生产经典成组技术理论班组之间,为满足不同零件的加工就要采用所谓万能性的生产设备,势必造成这一生产类型的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成木高、管理困难等缺点。 为此,制造技术的研究者提出了成组技术的科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它能从根木上解决生产由于品种多、产最小而带来的矛盾。成组技术GT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doc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真正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使得企业很难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题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法人制度不健全。在治理者任命方式上,国有企业的治理者是行政任命产生的。很多治理者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转变治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没有接受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方法,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方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题目,对企业各项业务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视。有些企业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表,没有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治理者的权限和责任,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没有建立公道的人力资源治理机制,没有建立任人惟贤的人才竞争机制,这些都在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经营本钱。 (二)风险意识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进步,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并不强,这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难免遭受失败。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方面,资产控制和授权控制的漏洞较大。业务流程控制指在必须遵守的标准操纵程序。一次完整的经济业务一般分为授权、审批、执行、记录和复核五个环节,分别由不同部分或职员办理,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业务流程,对每项经济业务实施内部控制,保证经济活动的公道、正当、有效。有的企业传统业务流程控制比较健全有效,如货币资金控制、存货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本钱用度控制、销售利润控制,但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的出现,在股本交易控制、投融资方面内部控制方面出现题目比较突出,亟需尽快制定这些方面的控制流程。有的企业单项业务流程比较公道、健全,如货币资金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等,但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此熟悉不足,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内部控制建设,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方面不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内部控制措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文件形同虚设。 (四)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一是企业治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治理,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看成是财务治理部分的工作职责,未将内部控制放在企业经营治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二是有的企业固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并未认真贯彻执行。三是治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分,有的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不规范。四是在日常财务治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进,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题目的对策建议

先进过程控制及其应用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日趋复杂化和大型化,以及对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性等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PID控制已经很难解决这些具有多变量、强非线性、高耦合性、时变和大时滞等特性的复杂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 自上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控制技术解决了常规PID控制效果不佳或无法控制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它的设计思想是以多变量预估为核心,采用过程模型预测未来时刻的输出,用实际对象输出与模型预测输出的差值来修正过程模型,从而把若干个控制变量控制在期望的工控点上,使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目前先进控制技术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际生产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就软测量技术、内模控制和预测控制做简要阐述。 1.软测量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装置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对与系统的稳定及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过程变量进行实时控制。然而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出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存在着很多无法通过传感器测量的变量,如石油产品中的组分、聚合反应中分子量和熔融指数、化学反应器反应物浓度以及结晶过程中晶体粒直径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对这类变了进行实施监控,通常运用两种方法: 1).质量指标控制方法:对与质量变量相关的其他可测的变量进行控制,以达到间接控制质量的目的,但是控制精度很难保证。 2).直接测量法:利用在线分析仪表直接测量所需要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控制。缺点是在线仪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测量延迟大,从而使得调节品质不理想。 软测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软测量技术的理论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Brosilow提出的推断控制,其基本思想是采集过程中比较容易测量的辅助变量(也称二次变量),通过构造推断器来估计并克服扰动和测量噪声对主导过程主导变量的影响。因此,推断估计器的设计是设计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 软测量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理分析和辅助变量的选择。 首先是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分析确定辅助变量。 2)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采集被估计变量和原始辅助变量的历史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越多越好。但是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采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处理,包括显著误差检测和数据协调,及时剔除无效的数据。 3)软测量建模 软测量模型是建立是软测量技术的核心。软测量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机理建模、回归分析、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和现代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 此外还有混合模型,如图1所示的软测量模型就是结合了BP网络、RBF网络和部分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混合模型[5]。 4)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图1 软测量模型

浅析模块化设计

浅析模块化设计 摘要: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减速器结构设计的分析, 更形象具体的阐述什么是模块化设计。 关键词: 模块化设计;功能分析;设计方法 Analysis of the modular design Abstract:Modular design is refers to the analytical basis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a certain range or same function but different performance,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of the product, divide and design a series of functional modules,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products through the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modul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esign method of the mark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deceleration, more specifically on what is modular design. Keywords: module design; functional analysis; ways of design 1.产生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机械加工逐步成为产品加工成型的主要手段, 特别是机械工业产品。机械加工以产品的系列化, 加工的标准化, 形成零、部件具有通用化、互换性, 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系列化的目的在于用有限品种和规格的产品来最大限度、且较经济合理地满足需求方对产品的要求。组合化是采用一些通用系列部件与较少数量的专用部件、零件组合而成的专用产品。通用化是借用原有产品的成熟零部件, 不但能缩短设计周期, 降低成本, 而且还增加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1]。标准化零部件实际上是跨品种、跨厂家甚至跨行业的更大范围零部件通用化。由于这种高度的通用化, 使得该零部件可以由工厂的单独部门或专门的工厂去单独进行专业化制造。 一般产品设计都具有一个明确的使用功能, 机械产品的总体使用功能是通过各个结构来实现的。由于机械产品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个结构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 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结构实体予以实现。可以视机械产品中的实体结构为结构模块, 将机械产品的总体功能分解若干个子功能, 功过结构模块将功能模块转化成实体模块, 从而实现总体功能,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 产品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和标准化孕育了模块化设计技术 2.模块化设计的原则 机械产品的模块设计,是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通用零、部件等,

夹具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之二(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制动阀下壳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 端面夹具设计 课题类型:设计■实验研究□论文□ 1 2 增强我 (2)制订工艺规程、确定加工余量、工艺尺寸计算、工时定额计算、定位误差分析等。在整个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设计,不仅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零件的加工过程、加工尺寸的确定,而且让我们知道工艺路线和加工余量的重要性, 这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也是以后工作的一个铺垫。 (3)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工件的安装和夹紧.安装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安装是否方便和迅速,又会影响辅助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生产率,夹具是加工工件时,为完成某道工序,用来正确迅速安装工件的装置.它对保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率和减轻工人劳动量有很大作用。这是整个设计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夹具的重要性也就应运而生,因为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夹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靠地保证了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减轻了劳动的强度,夹具的设计过程中,应深入生产实际,(对

工件的图纸,工艺文件,生产纲领等分析),精心调查研究,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制订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我们都知道减少停工检修期是提高生产力、使生产能力利用系数最大化的一项重要因素。然而零件加工过程中的精确定位和装夹的重复精度也是改进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的核心技术,现代机械产品特点是品种更新快、生产周期短,这就要求整个加工系统及制造工艺技术向着柔性化、高效、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其中一些先进的工艺已开始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像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与纳米技术,高速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成组技术理论的出现,CAD、CAM、CAPP、 ? 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特别是计算机在夹具设计中的应用,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的方向发展。 三、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含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 1、研究方案: (1)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拟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案(途径),本课题包括以下内容:制动阀下壳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端面夹具设计,以及三维建模和装配仿真。 (2)、毛坯的选择: 根据原始资料,毛坯材料为CF8,即为不锈钢材料。 (3)、拟订工艺路线:

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DOC 42页)

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DOC 42页)

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 2014年12月 前言 为推动电力行业企业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切实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 号)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 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相关规定编制而成。在对我国电力行业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产业特点和管理现状等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南》科学规划了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线图及实施方案。在总结发电、输配电、变电、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和其他电力辅助产业等全产业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指南》系统提出了建立以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为基础,以风险管理控制为导向,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桥梁,以内部监督为促进的闭环运行的电力企业内部

控制体系。 《指南》包括七章,分别为: 第一章:电力行业基本情况与内部控制建设背景。第一章介绍了电力行业基本情况以及电力发展趋势,简述电力行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背景。 第二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行。在对电力行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第二章科学规划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线图与建设阶段。电力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遵循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向全面内部控制发展的路径,包括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改进与优化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内部环境。第三章结合电力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行业特点,分析了电力企业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反舞弊管理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应关注的要点及管理措施。 第四章:风险评估。第四章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概念、程序与方法。电力企业应从目标识别出发,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经过建立基础、目标设置与分解、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应对等程序,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

抽水蓄能电站SFC系统研制及应用

抽水蓄能电站SFC系统研制及应用 闫伟[1],石祥建[1],龚翔峰[2],牟伟[1],施一峰[1],吴龙[1],刘为群[1] ([1]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1102; [2] 江苏沙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江苏省溧阳市 213333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FC system in pumped storage plant YAN Wei, SHI Xiang-jian, GONG Xiang-feng, MU Wei, SHI Yi-feng, WU Long, LIU Wei-qun ([1] NR Electric Co., Ltd., Nanjing 211102,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 Jiangsu Shahe Pumped Storage Generation Co., Ltd. Liyang 21333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型抽水蓄能机组SFC(静止变频器)系统的组成、控制原理、不同工作阶段的控制特点及静止变频系统的保护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的PCS-9575型静止变频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功能及应用。 关键词:抽水蓄能电站;SFC(静止变频器);脉冲换相;负载换相 Key words: pumped storage plant; SFC(static frequency converter); pulse commutation; load commutation 1 前言 可逆式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经常运行在,该工况下机组处于电动机运行方式。抽水工况机组启动过程实质上是大型电动机的启动过程。目前,电站大都采用以变频启动为主,以背靠背启动为备用的启动方式[1, 2]。 SFC:静止变频器(Static Frequency Converter),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机组作为抽水电动机运行时的主要启动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抽水蓄能电站的正常生产至关重要[3]。 长期以来,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机组设备全部依赖进口,SFC系统往往直接由主机厂家配套国外产品。近些年随着大容量抽水蓄能电站的大量建设,国家对抽水蓄能机组设备的国产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内部分主机厂家已经具备制造大容量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但是SFC系统仍然只能配套进口设备。 PCS-9575型抽水蓄能静止变频系统是基于高压可控硅应用的大范围变频(0~50Hz)的交-直-交变频器,其研制过程涉及到高压可控硅串联、光纤脉冲传导、高压耦合取能、高压可控硅冷却、整流系统di/dt保护及差动保护等多项电力电子一次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和二次控制保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 SFC系统介绍 SFC系统(也称静止变频器)跟踪同步电机定子转速,向同步电机输入频率逐渐增加的电流,随着定子电流频率的升高,机组转速也逐渐升高,直到同步转速,再由同期装置实现机组并网。这样机组就可以从电网获取功率,实现抽水蓄能或者同步调相。对应机组功率从几十兆到几百兆瓦(如机组功率为300MW),SFC系统的容量相应为几兆到几十兆瓦(如300MW机组对应SFC系统约25MW)。 2.1 SFC系统组成 SFC系统包括一次功率设备和二次控制设备,属于交-直-交变换结构。图1是SFC

第二章 成组技术

第二章成组技术 2.1成组技术产生的意义 2.1.1成组技术的涵义 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前苏联与欧洲等一些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已有少数企业利用成组技术组织生产。20世纪70年代 柔性制造系统(FMS)出现并成为解决中小批量生产新途径后,成组生产组织的思想 被融到柔性生产系统中,有效提高了生产柔性,很好地解决了多品种小批生产的问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揭示和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同组事物能够采用同一 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称为成组技术。它已涉及各类工程技术、计算 机技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日本、美国、苏 联和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把成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柔性 制造系统,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全面采用成组技术会从根本上 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提高标准化、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在机械制 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 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1.2 成组技术研究的问题 成组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管理,以获得如 同大批量那样高的经济效果。成组技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特点、工艺 过程和加工方法的相似性,打破多品种界限,对所有产品零件进行系统的分组,将类 似的零件合并、汇集成一组,再针对不同零件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机床形成不同的加工 单元,对其进行加工,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可以使不同零件在同一机床上用同一个夹 具和同一组刀具,稍加调整就能加工,从而变小批量生产为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1.3成组技术发展的原因 工业生产倾向于产品品种更加多样而每种产品生产的数量减少,以此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工厂中分批式生产的产品占有率越来越高,预计交来占 全部产品的75%左右。 介于以上原因,传统意义上的加工部门(以加工工艺分类的部门),生产效率变 迁非常的低,因为在各个机械加工部门间产生产品加工路径的浪费。为了缩短非加工

2021年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

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

浅析比亚迪三大动力电池创新技术

浅析比亚迪三大动力电池创新技术 比亚迪研发的“高性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研发生产技术”、“安全高效电池成组技术”、“电池系统高效控制技术”,对于其角逐“年度技术创新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优势。 为评选行业中具有公信力的产品和企业品牌,激发企业争做第一品牌的精神,2018高工锂电">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比亚迪”)报名角逐“年度技术创新奖”一奖。 资料显示,深圳比亚迪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动力电池第一梯队企业。比亚迪具有成熟的动力电池开发经验,拥有专业的材料">目前,比亚迪动力电池攻克了电池循环寿命难以突破、电池系统成组效率低、安全性能差、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不准及偏差无法快速准确校正、低温环境下加热效率低等技术难点,成功突破了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在电池性能上极大的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可靠性,在规模化生产上能够大幅提高比亚迪动力电池产能。 比亚迪动力电池可显著降低新能源汽车配套成本,从而降低整车生产成本,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为电池产业的发展建立模板,带动国内甚至国际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比亚迪研发的“高性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研发生产技术”、“安全高效电池成组技术”、“电池系统高效控制技术”,对于其角逐“年度技术创新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优势。 1.高性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研发生产技术。研发了耐高温、低阻抗的新型电解液以及耐高温的多层复合陶瓷隔膜(350℃高温收缩率仅为2%),发明了极柱高温陶瓷绝缘封装和低压防爆技术,开发出高密度低应变电极等,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2.安全高效电池成组技术。应用轻量化托盘材料和高密集电芯布置方案,实现标准化电池模组设计;采用被动保护与主动保护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实现了电池系统成组效率89%。 3.电池系统高效控制技术。建立电池状态和参数同步估计追踪的模型,实现了高精度电池系统状态估算算法;发明了基于LC高频振荡脉冲技术的电池自加热技术,率先实现电池

成组技术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合理组织中小批量生产的系统方法。由苏联米特洛万诺夫创造,后来介绍到欧美,受到普遍重视。德国阿亨大学的H.奥匹兹教授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和零件分类编码系统,使之更趋完善并更便于推广应用。成组技术已发展到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零件分类、分组,不仅应用到产品设计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及工艺规程的编制过程,而且在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组织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应用。 研究问题 成组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管理,以获得如同大批量那样高的经济效果。成组技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特点、工艺过程和加工方法的相似性,打破多品种界限,对所有产品零件进行系统的分组,将类似的零件合并、汇集成一组,再针对不同零件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机床形成不同的加工单元,对其进行加工,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可以使不同零件在同一机床上用同一个夹具和同一组刀具,稍加调整就能加工,从而变小批量生产为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含义:成组技术提示和利用产品间的相似性,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同组产品能够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提高效益。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组技术的核心是成组工艺,它是把结构、材料、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成一个零件族(组),按零件族制定工艺进行加工,从而扩大了批量、减少了品种、便于采用高效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零件的相似性是广义的,在几何形状、尺寸、功能要素、精度、材料等方面的相似性为基本相似性,以基本相似性为基础,在制造、装配等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导出的相似性,称为二次相似性或派生相似性。 相关介绍 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具有某些相似信息的事物集合成组来进行处理的一种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英文缩写GT。成组技术的思想是20~30年代开始产生的,但直到50年代由苏联学者С.Π.米特洛凡诺夫进行系统的研究,才形成专门的学科,并在苏联推广应用,随后又推广到欧洲、美国和日本。联邦德国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和英国的成组生产单元进一步推动了成组技术的发展。中国于60年代初引进成组技术。现在各国成组技术分类系统已有近百种。成组技术在发展初期仅作为一项科学的加工工艺,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行业中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因此在60年代初中国曾把GT译成成组加工或成组工艺。早期的成组技术都是指对要加工的零件类型按某些工艺共性或结构共性归类分组,以便采用共同的工艺装备,目的是使批量很小的各种零件在工序相同的前提下集中起来构成大批量加工件,从而能采用大批量生产所采用的设备和加工方法。成组技术与数据处理系统相结合,可从各种类型的零件中准确而迅速地按相似类型整理出零件分类系统。设计部门可根据零件形状特征把图纸集中分类,通过标准化方法减少零件种类,缩短设计时间。加工部门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加工技术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组成加工组,各加工组还可采用专用机床和工夹具,进一步提高机床的专业化自动化程度。按成组技术具体实施范围的不同,出现了成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