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技术导则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Round Island Tour Road Service Stations of Hainan Province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年4月

前言

本导则根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编制完成。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收集了海南省及其他国内城市的相关建设工程技术资料,充分考虑海南当地特色,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建设应遵照本导则执行。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目标与策划;4.场地;5.建筑;

6.结构与部品;

7.建筑设备;

8.绿色施工;

9.运营管理。

本导则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王清勤、何涛、郁枫、田春雨、曾捷、曹勇、谢尚群、胡家僖、任学斌、李国柱、朱礼敏、李博佳、崔治国、朱娟花、陈曦、吕石磊、朱宁涛、郭荣、谢琳娜、张蕊、王敏、张昕宇、孙齐、王倚天、毛晓峰、付显涛、刘东明、李阳博、陈日伟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唐玉恩、李红、马欣伯、李裕河、张碧阳、杨帆、林照宏、李雯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2)

3目标与策划 (4)

3.1目标 (4)

3.2策划 (4)

4场地 (7)

4.1布局与功能 (7)

4.2生态与景观 (7)

4.3场地环境与人性化 (8)

4.4交通设施 (9)

4.5基础设施 (9)

5建筑 (11)

5.1文化特征与建筑风貌 (11)

5.2建筑布局与人性化 (11)

5.3建筑立面 (12)

5.4装饰装修 (13)

6结构与部品 (14)

6.1主体结构 (14)

6.2基础 (14)

6.3部品部件 (15)

7建筑设备 (16)

7.1暖通空调 (16)

7.2给排水 (17)

7.3电气 (18)

7.4智能化 (19)

8绿色施工 (21)

8.1施工组织 (21)

8.2环境保护 (21)

8.3智慧建造 (22)

9运营管理 (23)

9.1制度与机构 (23)

9.2管理与监督 (23)

9.3信息化运维 (23)

9.4后评估与改进 (24)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1)

2Terms (2)

3Objective and Planning (4)

3.1Objective (4)

3.2Planning (4)

4Site (7)

4.1Function Layout (7)

4.2Ecology and Landscape (7)

4.3Site Environment and Humanization (8)

4.4Traffic Facilities (9)

4.5Infrastructure (9)

5Architecture (11)

5.1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ture Features (11)

5.2Building Layout and Humanization (11)

5.3Building Facade (12)

5.4Decorations (13)

6Structure and Components (14)

6.1Structure (14)

6.2Foundation (14)

6.3Components (15)

7Building Service (16)

7.1HVAC (16)

7.2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17)

7.3Electrical System (18)

7.4Intelligence (19)

8Green Construction (21)

8.1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21)

8.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1)

8.3Smart Construction (22)

9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23)

9.1Regulation and Organization (23)

9.2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23)

9.3Information-based Operation (23)

9.4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24)

1.0.1为更好地展现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推动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绿色发展,打造国际标准、高水平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驿站建筑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的策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

1.0.3驿站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高工业化水平的建造方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国际领先、经典传承的绿色驿站、健康驿站、智慧驿站、人文驿站和低碳驿站。

1.0.4驿站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海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驿站service station

作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补充,在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周边的景区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形成的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综合服务平台。

2.0.2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3健康建筑healthy building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2.0.4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较2015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

2.0.5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系统运行,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物,其供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应较2015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75%以上。

2.0.6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建筑物本体及周边的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全年供能大于等于建筑物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2.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 ratio of renewable energy

空调、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2.0.8被动措施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遮阳、蓄能、雨水入渗等措施。

2.0.9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建筑工程及其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在全生命期内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并为各种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2.0.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0.11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保护环境)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3目标与策划

3.1目标

3.1.1【地域特色】应结合海南气候、地理、文化特点,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环岛旅游公路驿站。

3.1.2【健康建筑】驿站建筑应按健康建筑要求建设与运营,提升空气质量、保障用水品质、营造舒适环境、关注全龄友好。

3.1.3【超低能耗建筑】驿站建筑应采用被动式技术、高效用能系统、可再生能源供能等,达到超低能耗建筑水平。

3.1.4【近零能耗建筑】全部驿站中应有30%的单体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水平,并选择典型的建筑进行零能耗实践。

3.1.5【可再生能源】驿站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应低于30%。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驿站冷热源宜采用太阳能空调、海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供能系统宜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生物质能、海洋能等。

3.1.6【碳排放与碳中和】驿站建筑应进行全寿命期碳排放量计算,宜采取可再生能源、植物碳汇等措施对直接、间接、生物质碳排放进行碳中和。

3.1.7【装配式建筑】驿站建筑应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率应满足《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中的要求,并鼓励开展省级或国家级装配式建筑项目示范。

3.1.8【智慧管理】应建立全部驿站级、单个驿站级和专业应用级的三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智慧管理。

3.2策划

3.2.1【全寿命期策划】驿站在建设前应进行全寿命期、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全过程策划。

3.2.2【全过程策划】全过程策划应明确驿站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策划书。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

3设计方案;

4施工方案;

5运营方案。

3.2.3【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建筑环境与风貌、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区域人文历史等;

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等。

3.2.4【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定位与经济技术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项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明确项目自身特点、主题定位、配套设施与功能要求;

3明确项目与周边驿站项目以及环岛同类型驿站项目的协调性与差异性;

4确定项目达到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5确定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综合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能耗监控与建筑信息、碳足迹等方面的实施目标,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6组织开展驿站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

3.2.5【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证场地安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文化遗产;

2结合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设计;

3突出海南气候、地域、文化特色;

4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策略;

5选用适宜、集成、健康、高效、智能的技术及设备产品;

6综合考虑建造、实施、运营以及未来提升的可能性;

7选用与海南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材料。

3.2.6【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考虑施工现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

2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实现优质、经济、合理、高效;

3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

4选用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

5注重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资源;

6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建造。

3.2.7【运营方案】运营方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健全节能、节水、节材、垃圾管理、绿化管理等制度;

2建立运营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

3注重驿站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4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

5强化服务和管理质量提升。

4场地

4.1布局与功能

4.1.1【场地选址】驿站选址应符合省、市、县总体规划:

1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2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

3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4.1.2【区域统筹】驿站建设应与周边风景区统筹发展,合理定位,以驿站建设促进周边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提升驿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品质与游憩质量。

4.1.3【场地布局】场地布局应围绕其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驿站内部的规划、建筑、景观、活动、服务应与主题定位、形象定位相一致,并应优化交通流线,合理设置场地并考虑动静分区、开放与私密空间分区。

4.1.4【可再生能源设施安置】场地规划应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评估,合理设置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安装位置或场地。

4.1.5【功能业态】驿站应设置基本配套功能及附加配套功能:

1基本配套功能应包括游客到访中心、加油站、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公厕、餐饮、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医疗点、警务服务点、景观休闲设施等,并满足场地内基本配套功能的全面覆盖;

2附加配套功能应结合驿站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叠加美食类、主题公园类、文化类和住宿类等四类,业态内容要与用地规模要求相匹配。

4.2生态与景观

4.2.1【原有生态保护】驿站建设应保护场地内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维持生态平衡。

4.2.2【既有资源利用】驿站建设应合理利用场地内原生植被、表层土及具有保留价值的既有建筑等既有资源。

4.2.3【低影响开发】场地设计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体现“海绵城市”理念,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驿站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70%,且不应低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建筑场地的要求;

2建设过程中应保持郊野与自然风光的首要地位,并适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4【景观环境】驿站景观环境应体现海南地域和民族特色,实现自然、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突出热带海岛风情。

4.2.5【景观设计】驿站总体景观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1因地制宜,突出场地环境的差异性;

2强调对自然、郊野景观的尊重与保护,慎用城市行道树、图案化片植等,避免过度人工化;

3考虑与交通功能衔接,满足交通安全;

4公共空间的入口景观形象;

5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6便捷连通的休闲人行步道,使其与广场、亭廊、水景等活动场地有机串连,形成合理的流线;

7景观与建筑风貌相协调;

8公共铺装宜采用体现海南特色的本地材料。

4.2.6【景观多样性】驿站建设应保护原生态自然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保持生态和景观类型多样性。乔木、灌木、地被等应优先使用本地植物,并考虑季节变化以及近远期形成的不同景观效果。

4.2.7【绿化环境】宜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及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屋顶绿化、植草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绿化覆盖水平,美化环境。

4.2.8【景观照明】应根据驿站特色进行景观照明设计,塑造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人工照明环境。

4.3场地环境与人性化

4.3.1【光环境】场地内光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0.2,选用其他反射率高的墙面材料时,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物带来光污染;

2室外照明不应对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3建筑布局不应影响周围建筑的采光和日照要求。

4.3.2【风环境】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防风和人员室外活动,并根据室外风环境状况和需求对各类室外活动场地布局进行性能优化设计,通过合理设置

区域或用地内的微风通道等措施改善风环境。

4.3.3【热环境】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降低热岛强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地面应采用绿化遮荫措施;慢行道路应全部考虑遮荫设计,其遮荫率不应低于80%。

4.3.4【声环境】场地应进行合理布局和噪声控制,住宿功能区域环境噪声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的Ⅰ类限值。

4.3.5【声景设计】场地宜结合驿站场景及景观进行相匹配的声景设计。

4.3.6【无障碍设计】场地内建筑与公共场地连接处,以及公共场地、开放绿地、道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3.7【标识系统】场地内应设置完善清晰的警示、引导、功能识别等标识系统。

4.4交通设施

4.4.1【道路交通设计】场地内道路交通设施应进行合理设置,驿站内部道路与外部环岛旅游公路的接驳应顺畅便捷、导引清晰。

4.4.2【交通集散广场】应根据客流量与主要建筑位置确定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及位置。

4.4.3【公共交通】驿站应设有旅游观光车、公交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并应与步行、自行车交通便捷联系。

4.4.4【机动车停车】机动车停车场应选择交通便捷、快速疏散的场地,并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1不同车辆类型的停车场区域之间应相互联系;

2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桩占总车位的比例不应低于35%。

4.4.5【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合理设计自行车租赁点和自行车停车区。

4.4.6【新能源服务设施】场地宜结合新能源系统,统筹协调驿站多种能源类型,设置包括利用太阳能在内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制氢加氢站等服务设施。

4.5基础设施

4.5.1【地下管线设施】场地内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供气等地下管线铺设应遵循就近原则,妥善处理管线交叉重叠与新旧管线接驳。

4.5.2【通讯网络】场地内有线通讯和无线网络覆盖率应达到100%,并预留5G 网络的建设条件。

4.5.3【地面市政设施】场地内地面上的供电通信杆线、变配电设施等构筑物应结合周边景观环境美化布置。

4.5.4【污物设施布局】场地内化粪池、污水处理、垃圾场站等设施应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及主导风向,设置在不影响游客生活的区域。

4.5.5【垃圾管理】场地内的生活垃圾应全部实行分类收集并实现无害化处理,特别注意厨余垃圾的处理并采取隔油污的措施;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宜利用驿站内生活垃圾和生物质原料建设生物质供能设施。

5建筑

5.1文化特征与建筑风貌

5.1.1【建筑风格】驿站设计应遵循其地域特点,在下列特定区域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传统特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立面、建筑色彩、建筑建材及装饰应体现地区及民族特色;

2近代特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设计应呼应海南近代建筑的形式;

3红色历史区域周边的驿站,建筑设计应体现红色旅游的特点,继承革命历史与精神。

5.1.2【热带滨海氛围】海岸线附近的驿站应充分结合所处地域特点,体现热带滨海氛围:

1驿站宜结合观海主题进行设计,宜设立观景平台;

2驿站宜充分结合观海立面进行设计;

3位于沙滩附近的驿站可结合岸线进行开放设置,宜根据沙滩地形进行亲水设计,合理设置廊桥等。

5.1.3【建筑色彩】建筑立面的材质及色彩应呼应驿站主题,并根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及驿站建筑的整体性确定颜色配置。

5.1.4【第五立面】屋顶宜结合当地传统建筑风貌进行设计。

5.1.5【屋顶绿化】海南西部受台风和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平屋顶驿站建筑宜设置屋顶绿化,其他地区可在避风处相对低矮的平屋顶上设置屋顶绿化。

5.1.6【夜景照明】驿站中重要建筑及构筑物应结合地域特色及整体效果设置夜景照明。

5.2建筑布局与人性化

5.2.1【平面布局】驿站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根据海南气候特点、驿站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

5.2.2【被动设计】驿站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并结合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3【热带建筑特征】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沿海地区气候特征,宜采用柱廊、干栏式、檐口出挑等体现热带风情的建筑形式。

5.2.4【通风散热】驿站建筑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散热,宜采用首层架空、通风庭院、开敞外廊、镂空门窗、屋顶绿化等形式。

5.2.5【自然通风】驿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工况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区域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5.2.6【无障碍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驿站建筑应设置电梯,且至少应设置1部无障碍电梯。

5.2.7【无障碍连接】驿站建筑中存在地面高差变化的区域应设置无障碍连接。

5.2.8【防碰防摔】建筑公共活动区、供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的空间和设施应无尖锐突出物,墙、柱、建筑家具等阳角处应有避免磕碰的保护措施,并应合理设置可供安全撑扶的设施。

5.2.9【无障碍卫生间】驿站建筑公共区域应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并设置多功能台、儿童专用小便器、大便器、洗手台等空间和设施。

5.2.10【无障碍设施】驿站应合理设置盲文标志牌、生活行为依赖扶手、轮椅停放空间等符合老人、残疾人体能心态特征的设施。

5.2.11【母婴人性化服务】驿站应设置母婴服务设施,宜合理设置母婴间。

5.2.12【标识系统】驿站建筑中的安全防护标识和引导标识系统应便于识别,并考虑夜间照明。

5.3建筑立面

5.3.1【绿化立面处理】对于采用垂直绿化的驿站建筑及构筑物,应选用抗风、耐盐碱的植物。

5.3.2【空调隐蔽】驿站建筑的空调机位应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空调机位宜设置在建筑阴影处;遮挡百叶板或穿孔板的有效通风面积宜大于遮挡百叶板或穿孔板总面积的60%。

5.3.3【建筑光伏】设置在建筑立面的光伏系统,应与建筑立面设计结合,并考虑整体美观性、适用性及协调性。

5.3.4【遮阳设置】驿站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并优先选用外遮阳方式。

5.3.5【立面处理】驿站建筑的立面应采取防水、耐腐蚀、防潮措施。

5.3.6【门窗抗风压、水密性】驿站建筑外门窗的抗风压、水密性能宜比《海南省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水密、气密性能控制指标》DBJ46-02的要求提高1个等级。

5.3.7【防风措施】建筑的开敞疏散通道应避免使用抗风性能较差的建筑构件,并宜设置防台风卷帘等设施;建筑的外遮阳设施应考虑防台风措施与构造。

5.3.8【屋顶抗风措施】位于台风多发地区的驿站建筑的屋顶应设置抗风加强措施。

5.4装饰装修

5.4.1【装饰装修一体化】驿站建筑宜采用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应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协调统一。

5.4.2【装修材料污染物】驿站建筑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5.4.3【装修材料选择】驿站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

5.4.4【防滑等级】建筑潮湿地面、楼梯踏步与坡道等处,应选用防滑材料并具有防滑构造。

5.4.5【整体卫浴】驿站建筑宜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集成卫浴产品。

6结构与部品

6.1主体结构

6.1.1【安全耐久】主体结构及附属设施应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6.1.2【适变性】考虑驿站区域内的业态变化可能性,建筑设计宜采取建筑适变性措施,包括大空间结构布置、轻质隔墙体系、结构与设备管线分离。

6.1.3【标准化设计】应以少规格、多组合的思路,通过标准化的构件组合成多样的结构,提供丰富的建筑功能空间。

6.1.4【装配式结构体系】应根据驿站建筑功能及特色、周边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资源情况及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装配式结构体系。以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为主,适宜区域采用木结构。

6.1.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规模较大、标准化和重复率较高的驿站建筑宜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1可根据建筑形式,采用框架结构或墙板结构等结构体系;

2宜采用高效、可靠的构件连接形式,提高安装效率与质量。

6.1.6【装配式钢结构】规模较大、安装运输条件较好的驿站建筑可采用普通钢结构,包括钢框架及框架-支撑结构;具有较大空间的驿站建筑可采用网架等空间结构;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驿站建筑可采用集成模块结构;规模较小、层数较低的驿站建筑可采用轻型钢结构。

6.1.7【装配式钢结构防腐、防火】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钢构件的防腐、防火性能,有条件的可采用耐候钢。

6.1.8【装配式木结构】游客中心、园林景观等低层建筑可采用装配式木结构体系。

6.1.9【装配式木结构耐久性】对于装配式木结构,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木材的防腐、防火、防白蚁等性能。

6.1.10【装配式组合结构】在适宜的项目中可考虑采用钢-混凝土、钢-木、混凝土-木等组合结构,充分发挥材料的组合优势。

6.1.11【减隔震措施】对于高烈度地区,宜在装配式结构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6.2基础

6.2.1【基本原则】对驿站各类建筑,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主体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