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影响环境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5.1人类影响环境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5.1人类影响环境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训I练落戈[篇基础落实拓展演练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上海世博联手哥本哈根掀起“低碳”浪潮。下列叙述与“低碳”理念相符的

是()

A ?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 ?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土地耕作频繁

C.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

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解析: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

答案:D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理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虽然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但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K值为环境容纳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

答案:D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

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答案:B

4 ?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A .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A

5.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 .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

6.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环境污染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B.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含量越多,对水生植物生长越有利

C.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环境污染是造成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解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是水生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如果N、P等矿质

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水生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最终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对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生长不利,B选项错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应考虑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C选项错误;

环境污染可以使遗传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D选项正确。

答案:D

二、简答题

7?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

(1)194980

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

⑵1990年和1953年相比,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上趋于_______________ ,发展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________ 的趋势。

⑶ 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⑷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 ?

解析: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49?1982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答案:(1)上升计划生育

(2)上升老龄化

(3)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4)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 ?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是完全适应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D

2.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 ?人的生存除需要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解析: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因而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土地,因而就会使人口增多;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这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答案:C

3.如图为我国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请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示曲线为“ 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

解析:虽然曲线为J”型曲线,但人口增长还是受到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等条件

的限制;其增长虽然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量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答案:C

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面名词与

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

子病

A ?②④

B ?⑥⑦

C ?⑤⑦

D ?②⑤⑦

解析:潮汐是自然现象,大脖子病是缺碘引起的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

答案:B

5?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 .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解析:温室效应最直接的外观表现是气温升高,冰川、雪山、永冻土融化。富营养化是水体

中N、P 等增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发生水华或赤潮;酸雨形成与含硫的化石燃料燃烧有关,使大气中SO2、SO3 增多,随降雨而形成;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使用氟利昂引起的。答案:A

6.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

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解析: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可防风固沙。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D

二、简答题7.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 ___________ 。导致水草死亡的

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

得甲组pH 为7.3,乙组pH 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__ 组,理由是

甲组水样中的O2 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 于乙组的,理由是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 严严人。

解析:蓝藻的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等生物利用。大量的蓝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放出大量C02, 导致水体pH下降。生物体可通过食物链使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积累,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

答案:(1)无机盐光氧

(2)乙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0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 下降大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02,使水中含02量上升

(3)蓝藻浮游动物鱼8.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

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

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

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 1调整为1 : 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__ ■咅。(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

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错因分析:由于学生对于人口增长数量曲线不会分析,并与具体生活中的实例联系不当,导致答错。对题意理解不透导致第3小问答不出来。

解析:人口激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使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根据生态学原理,种群数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稳定性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三、稳定性的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相反关系: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适量砍伐、草原合理载畜量、海洋适度捕捞、农田控制病虫害,建造防护林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池塘合理投放鱼苗、饲料;农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 五、

六、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七、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价值:①潜在价值(未知)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例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③直接价值(除了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以外的价值) 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食用价值等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例如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 ②易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 近年来还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意:保护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利用和开发 八、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必修3稳态与环境记忆

生物必修3记忆 内环境和稳态 (1)内环境 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含量占2/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三者关系?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淀粉酶、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理解)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就会引起代谢紊乱 ....,并可导致疾病。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①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 神经元在形态上与其它动物细胞的不同处:有突起。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未兴奋时是外正内负 .........,兴奋时为外负内正。 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特点:是双向传导 (2)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 .............................. 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 号的转变。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Superkids 1期末测试

SK--1期末考试卷 Name Score 一、选择正确的字母填空。(25分) b c d f g m n p r s t w 二、读一读,将正确的图片顺序填到括号里。(6分) 1.( ) I like tea. 2.( ) I don't like candy. 3. ( )I like rice. 4. ( )Do you like rice? No, I don't. 5. ( )Do you like candy? Yes, I do. 6.( )Do you like juice? No,I don't. 三、走迷宫,标出1,2,3,4,5,6。(6分) ( )dancing ( ) playing ( ) reading ( ) sleeping ( ) painting ( ) eating 四、情景交际。(10分) A B ( )1.What are you doing? a.Have some juice. ( ) 2.Where is my cat? b.Yes, I can. ( )3.Do you have a paddle? c.It’s on the desk. ( )4.I’m thirsty. d.Yes,I do. ( )5.How are you? e.I’m reading. ( )6.Whose bird is that? f.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7.Can you jump? g.It’s mine. ( )8.What’s your name? h.No, I don’t.I have a glove. ( )9.Can a horse swim? i.My name is May. ( )10.Do you like bananas?j. Yes,it can.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_重点强化卷1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含答案 精品

重点强化卷(一)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图,完成1~2题。 1.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的关系是( ) 【导学号:73360114】A.呈正相关 B.与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负相关 C.呈负相关 D.与侵蚀减少率呈负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正相关 2.下列关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土壤侵蚀和径流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样大B.对土壤侵蚀影响大 C.对径流量影响大D.无法判断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侵蚀减少率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更大。 【答案】 1.A 2.B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3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第4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与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能够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答案】 3.C 4.A 读下表,完成5~6题。 某区域2006~2010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 少。 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superkids3期末测试题

SuperKids ⅢTest Name:Teacher: Score: 听力部分20分 1.Listen and circle. 听单词并圈出来。10’ 1. Sunday Monday Saturday 2. Tuesday Thursday Wednesday 3. ping-pong soccer tennis 4. volleyball gymnastics badminton 5. cheese child chips 6. pretzels crackers peanuts 7. pizza potato peanuts 8. sh ch ph ot 9. in ig it en 10. ame ake ase ane 2.Listen and choose. 听句子并选择序号。10’ ( ) 1. A: It’s Sunday. B: It’s Saturday. ( ) 2. A: Do we have school on Monday. B: Do you have school on Monday. ( ) 3. I can juggle. Can you ? B: I can jump. Can you ? ( ) 4. A: No, he doesn’t. B: No, he does not. ( ) 5. A: He has some cheese. B: She has some chips. ( ) 6. A: It’s time for dance class. B: It’s time for soccer practice. ( ) 7. A: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B: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 ) 8. A: Does she have any pizza? No, she doesn’t. B: Does he have any watermelon? Yes, he does. ( ) 9. A: The music festival is in May. B: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February. ( ) A: Is he a police officer? Yes, he is. B: Is she a doctor? No, she isn’t. 笔试部分80分 3. Circle th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不同发音的单词8’1. cat hat can bat 2. sat sad bad bad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③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④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①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③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②气候 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条):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②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③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10、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如葡萄糖)、各种等。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l-。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14、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5、溶液酸碱度(pH)是指溶液中自由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1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17、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都处于中。 18、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19、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就会遭到破坏。

superkids3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 Name:Teacher: Score: 听力部分20分 1.Listen and circle. 听单词并圈出来。10’ 1. Sunday Monday Saturday 2. Tuesday Thursday Wednesday 3. ping-pong soccer tennis 4. volleyball gymnastics badminton 5. cheese child chips 6. pretzels crackers peanuts 7. pizza potato peanuts 8. sh ch ph ot 9. in ig it en 10. ame ake ase ane 2.Listen and choose. 听句子并选择序号。10’ ( ) 1. A: It’s Sunday. B: It’s Saturday. ( ) 2. A: Do we have school on Monday. B: Do you have school on Monday. ( ) 3. I can juggle. Can you ? B: I can jump. Can you ? ( ) 4. A: No, he doesn’t. B: No, he does not. ( ) 5. A: He has some cheese. B: She has some chips. ( ) 6. A: It’s time for dance class. B: It’s time for soccer practice. ( ) 7. A: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B: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 ) 8. A: Does she have any pizza? No, she doesn’t. B: Does he have any watermelon? Yes, he does. ( ) 9. A: The music festival is in May. B: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February. ( ) A: Is he a police officer? Yes, he is. B: Is she a doctor? No, she isn’t. 笔试部分80分 3. Circle th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不同发音的单词8’1. cat hat can bat 2. sat sad bad bad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必修三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与点拨】 【预习完成】 1、,“地球村”第60亿位公民降生。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的人口和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 低水平的国家行列。 2、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呈型。 3、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人将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要控制在亿以内;年,人口总数要控制 在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亿)以后,将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和的协调发展。 4、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的资源、资源、资源以及能源等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5、我国在控制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和的力度,如植树种草, ,防治;监控、治理;加强 和,以及推进等。 【练习巩固】 1、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 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图28—7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示年龄,纵轴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 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 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SuperKids-3-少儿英语1-3单元测试题

New Edition SuperKids ⅢTest Unit1---3 Name:Teacher: Score: 听力部分20分 Ⅰ.Listen and circle. 听单词并圈出来。12’ 1. Sunday Monday Saturday 2. Tuesday Thursday Wednesday 3. ping-pong soccer tennis 4. volleyball gymnastics badminton 5. cheese child chips 6. pretzels crackers peanuts 7. pizza potato peanuts 8. sh ch ph ot 9. in ig it en 10. ame ake ase ane 11. at an ad am 12. ock ox un up Ⅱ.Listen and choose. 听句子并选择序号。8’ ( ) 1. A: It’s Sunday. B: It’s Saturday. ( ) 2. A: Do we have school on Monday. B: Do you have school on Monday. ( ) 3. I can juggle. Can you ? B: I can jump. Can you ? ( ) 4. A: No, he doesn’t. B: No, he does not. ( ) 5. A: He has some cheese. B: She has some chips. ( ) 6. A: It’s time for dance class. B: It’s time for soccer practice. ( ) 7. A: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B: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 ) 8. A: Does she have any pizza? No, she doesn’t. B: Does he have any watermelon? Yes, he does.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