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自我认知知识

谈谈逆反的特征及类型

逆反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对抗行为,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
逆反行为有这样一些特点:(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2)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 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善意的、良好的,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着想的。(3)逆反行为往往是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由于逆反行为所表现的逆反心理的轻重不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轻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满意的言语;中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服从;严重的逆反行为则表现为反抗,即发生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对立的行为。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大体可以分为八类:(1)超限逆反行为,即由于教育是时间过长,超过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行为。(2)饱和逆反行为,即由于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而引起的逆发行为。(3)禁果逆反行为,即青少年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4)信任逆反行为,即青少年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对其教育内容产生的逆反心理。(5)自主逆反心理,即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当而使青少年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6)评定逆反行为,即教育者对某一事物的过度评价在青少年中引起的逆反行为。(7)情境逆反行为,即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 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8)归因逆反行为,即由于对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而发生的逆反行为。

对孩子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

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违法犯罪。像保护过度的溺爱型、外出做工的放任型、不良影响的粗暴型等几种教育类型容易引发不良后果。轻者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重者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误入人生歧途。
1、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青少年若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由于这些青少年的家庭背景,使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在押少年犯胡某,男,21岁,5年前正在一所市属重点中学读书。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大款”,常年在外经商,胡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赢得“小兄弟”们的“尊敬”。老师出于挽救、教育他,经常找其谈心,而他却认为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终于有一天,胡犯带一帮“小兄弟”在老师回家途中,先把老师打倒在地,然后用刀子将老师腿部动脉血管刺破。他自己也同时被“刺”进了监狱。胡犯的结果也是家庭溺爱的结果。
2、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类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最近,南京市浦口区警方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大动干戈,甚至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这些人大多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3、父母形象不

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如某校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金属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4、气氛异常的家庭;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回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很容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2000年7月,南京铁路警方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其成员有10多名青少年组成。他们经常在铁路沿线盗窃过往列车上的物质。这些青少年大多数属于“无家可归”类,他们或者不满家庭的冷漠而出走,或者被离异的父或母抛弃,流浪街头,三五成群纠集在一起,其中不乏女性青少年。
5、经济困难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盗窃,诈骗为营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与此同时,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特别关注农村中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得不到亲人关爱的青少年,我们称他们“留守孩”,这些“留守孩”的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外出农民上亿人,“留守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远离父母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十分困难,这样,长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以为是的习惯。如何把学校办成“留守孩”的幸福家园,使他们在远离父母亲的情况下,愿意与老师和同

学商讨,说出心里话;在他们受到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老师能及时给予心灵的关爱,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才能健康地成长。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相对稳定;同时,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首要条件,也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三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1、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而且,目前农村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条件还有欠缺,有的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
2、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有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当成软任务,因而,在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3、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
4、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
5、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
6、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 “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
7、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
8、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最终,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9、学校管理不善。如句容县张某等4人聚众斗殴一案,原来,张某在校曾被蔡某无故殴打,后召集3人,其中2人是在校学生,携带两把砍刀去找蔡某报仇,在句容县宝华镇商业街,实施暴力殴打,致蔡某轻伤。学生面对这种现实的威胁或吃亏若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问题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排除,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歧途。
10、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较大比重,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

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有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及无业人员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人数占总人数22%.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以上三方面对于青少年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2、盲目攀比和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某市林运二车队的张会东(男,23岁),因开歌舞厅不景气,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而实施犯罪,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问其作案动机时,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我就非常气愤,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3、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计后果,想试试的心理;
4、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5、逞强好胜心理。未成年人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6、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得知要求,在认识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践中,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

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的不计其数。目前,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的。
7、从众结伙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未成年人结伙犯罪影响大,连续作案多,危害广,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从众心理还加剧了团伙犯罪,某某市公安局破获的以刘发辉(男,16岁),王超(男,15岁),李育武(男,17岁)三人为首的16名未成年人组成的抢劫犯罪团伙就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由起初的6人发展起来的。
8、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浅谈中专生心理特征(问题)及其心理辅导的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文化的冲击,社会问题和学生的心理问题随之突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难度也随之而至。目前因心理问题而犯罪及辍学的学生有增无减,给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与高中生有着相同的年龄,但因学习环境不同,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不同,导致中专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方式也因人而异。随着中专生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很多中专学校不分生源好坏,管你白猫、黑猫,愿意进入学校的便是好猫。因此,中专生的综合素质年下降,学生的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要针对新形式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那么,目前中专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哪一方面?如何因人而异、有得放矢地开展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下面结合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中专生的心理特征作些分析。
一、中专生心理特征。
(一)人际交往的矛盾与压力。
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使他们渴望交往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但在交往中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表现在:首先,个性明朗、追求自我,自尊心增强,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通过社会交往和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得到表现自我。其次,缺乏信心,害怕挫折。特别是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与同学不交流,与老师没沟通,放不开自己。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往往词不达意,或说话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说话、办事时不想到时间、场合和适合性,只有我要表达的想法,再就是人际交往的压力大,表现出过分注意他人评价、怕丢面子、虚荣感强或是过于轻信他人、不会保护自己,种种原因导致交际的效果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例如:有不少学生实习中为了争取得到同事和上司的欣赏,想方设法包装自己,努力工作,可又怕过分表现,适得其反,由此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反而给自己负上了一个很重的包袱。
(二)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
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 。但此时恰恰是他们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如:有不少青少年受到网络的诱惑,整日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当中,加之来自四面八方不良读物、音像制品的影响和冲击,很多学生实在难以抗拒,蠢蠢欲动。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选择逃学、旷课等等方式参与其中。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这些年来因误交朋友,而沾染上喝酒、吸烟、吸毒的青少年人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都源于好奇心、好胜心和逆反心理所驱使,而他们却认为通过这些行为,会使自己像个大人,得到了表现自我 。
(三)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目前谈恋爱现象对中专学生而言已是非常普遍,学校

的种种制度和教育已无关乎痛痒,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变成跑马观花,应付了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压力不大导致他们无所事事,心猿意马,男女之间的交往日加频繁,恋爱的现象随之增多。但由于定位不准确,思想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使中专生的恋爱产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理喻的后果。这其中原因何在:(1)恋爱错觉。所谓恋爱错觉,就是把不是属于爱情的情感误认为是爱情。可表现为对自己的误认和对他人的误认。爱情与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等比较容易混淆。如有些人就是把自己对对方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了,到了俩人相处时间长了以后,才意识到当时的冲动。另一种是在青春期间,恋爱的心情不断在心里萌动,当异性关心的一些行为和语言常常误认为是某一种暗示或者是在传递爱的信息,而后就不断努力创造相处的机会,可一旦受到挫折之后,往往造成自卑、消沉的心理。(2)失恋。按心理学的分析,失恋有两种类型,一是颓废型。一旦失恋,就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对生活感到绝望,这是软弱、幼稚的表现。二是怨恨型。因恋爱分手后就怨恨对方,不理不睬,有可能还会产生报复行为。目前,在社会上因恋爱不成功后进行报复造成伤害,甚至死亡的例子举不胜举。(3)单相思。单相思是自己一厢情愿,在感情里既没有“得”,也谈不上“失”。如不能正确地对待单相思会出现失恋的心理情绪,最普遍的是颓废,对生活绝望,或对对方紧追不舍,强加于人,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四)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
对于情绪,詹姆士认为:身体的变化紧随着激动事实的知觉,而当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们对它们的感知就是情绪。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表现如下:(1)情绪不稳定: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 ;在工作时耐心不够,责任感不强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喜欢斤斤计较。(2)情绪抑郁:主要表现沉默寡言、孤独自卑、情绪低落,行为退缩。有时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理解力减退,对未来没有希望。行为表现:“借酒浇愁”、“抽闷烟”或“滥用药物”等等。(3)易激怒: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

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中专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辅导就显得必不可缺。针对以上中专生的心理特征及本人多年来从事女生心理教育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我简单谈谈开展心理辅导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柏德逊认为,心理辅导的终极是自我实现(或叫自我增强和造就完美功能的人),也可以说是预防出现心理障碍的方法。
二、中专生心里辅导方法。
(一)社交能力辅导。
人际交往,它是指人们利用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多边交流过程,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人际交往还能协调个体间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果,这种交流与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以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是必要的。
1.心灵陶冶。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这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主要是提高自身修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三个方面 。
(1)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 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尊重他人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能够尊重别人就可以化解矛盾。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的困难都是由于对别人不够 尊重而引起,说话做事只考虑自己,就会表现出自私,让人难以接受。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是为人诚恳,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平时注意在交往过程中把与别人的冲突尽可能的减少。这样在交往中才会减少难度,让人容易接受,也能够让你自己心情愉快。
(3)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困难中自强不息。与人交往争取主动,碰到攻击懂得自我防卫。
2.人际交往和自我调适的方法。
教育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为能更好的实现自我,让别人更快的接受你,要学会自我调适。以热情、大方、和善的态度及健康、精神的外形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在尴尬场合里,善于调节友好的气氛;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学做一个最好的听众,聆听别人的倾诉。在讨论时,谦虚而诚恳且有见解的与人分析问题,经过沟通与交流一起找到共同话题;在谈话时,我们要有针对、有目的的,而且要简明、精确的表达自己

的意思,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对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提意见时要有计划、有建设性,在过于严肃和紧张的场合里,会恰当地运用幽默缓解气氛;当他人对自己提出或做出不正当要求和行为时,要学会分辩和拒绝;在危险的情况下,提高自我防卫意识,保护自己,维护自尊和荣誉。
提高交往能力,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让兴趣爱好得以发挥时,在交流中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也能够拉近人和人的关系。
3.建立良好的学校和家庭合作关系。
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课堂 上让学生感到自由、宽松的气氛,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随意交往,有竞争但不忘合作,让学生在学校能自由、健康的学习和成长;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增进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注意提高教师修养,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是前提,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还需要教师的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里,教师较好的交际能力可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交际能力是起示范和榜样作用的,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学生。
在学校教育的自我完善时,还应当注意到与家长的联系。家庭是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另一个社会环境 ,它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有着紧密的关系,与家长联系获取学生另一面的性情和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可针对性进行辅导,多与家长沟通和交流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在积极的联系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增进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有效的“双管齐下”心理辅导办法,使学生心里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恋爱问题。
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到了一定年龄后产生的自然需求,早恋不是一件邪恶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正当的、绝对合理、可以发展的。而是在于怎么克制,怎样掌握。青少年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首先,安排好学生的生活和业余活动。转移注意 力,通过安排丰富的课余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且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的有效渠道;其次,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生理、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性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再就是注意他们的心理倾向,给予的正确引导;同时,要善于鼓励男女同学建立正常交往关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智力上


(三)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正确地进行生活、学习的引导,科学地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1.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说,出现因脑力劳动过度而引起的情绪紧张时,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骑马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同伴之间产生的所有不愉快和误会也能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得以化解,可以进一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教会学生用一些方法来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还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随时都要有平衡乐观的心态,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使其情绪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择要介绍其中三种:
第一放松法:这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出现焦虑、过分紧张、烦恼和被激怒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离开现场,和作深呼吸运动,并“自我按摩”反复按摩头部和双手交叉拍打肩膀。还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方法是在心中反复默念:我在放松我的全身;从头部到脚底的放松,我已经处于自然轻松的状态;这些都是简单、易学、方便的放松方法。
第二自脱法:教育学生当愤怒和烦恼时可通过转移话题或去做其他事情,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生活的乐趣,来分散注意力。那不适宜的情绪可得到缓解。
第三宣泄法:古人说过:“世上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把它放在心底,用适当的方式把它们宣泄出来,可以广交朋友,促膝谈心,把不高兴的事对朋友或亲人说出来。或是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己对着镜子(其它的东西也可以)诉说心里的话,也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或大哭一场。在宣泄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亦不要伤害自己。
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注重学校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在心理素质提高的实施途径,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