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第24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第24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精题精讲

例1(XX年河北中考)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____________→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光武帝D隋文帝

例2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l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请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

你怎样认识乾隆帝时与外国通商?

参考答案:清朝。

(2)乾隆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和外国通商,只是为了照顾英国才格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得到喜欢的中国物产。这种认识是典型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看不清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最终导致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我夯基我达标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B康乾盛世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以上A1亿B2亿3亿D4亿

3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B第二第三D第五

4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

A陕西B山西山东D江西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B白银银票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B美国德国D法国

7采用计时或计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最早出现在(

A广东B北京江南D山西

8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

A商人B知识分子农民D手工业者

9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

A康熙B雍正乾隆D嘉庆

0如果你在明清时去做生意,你带的货币一般是

A铜钱

B白银

黄金

D纸币

1假如你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山西人,比较聪明能干,你最有可能去

A经商

B当差

读书应试

D当地主

2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请回答:

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闭关政策。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隔绝,也妨碍了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

______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明清前期手工业生产兴盛,盛世时期,中国的贸易出口值超过进口值,称为_______差。答案:康乾盛世顺

2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政策,压制打击_______,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______因素的萌芽。答案:紧闭国门;重农主义;工商业;近代化3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个B6个7个D8个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

“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B康熙和乾隆在位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D整个清朝前期

2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气象万千的经济社会

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3“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这一变化发生在(

A隋朝初期B宋朝中期明朝末年D清朝初期

4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鄙薄科

学技术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

A明朝前期B康熙时代康乾盛世D明中期到清前期

2明朝中后期体现新的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现象是(

①商人地位上升②苏州机工罢工,要求加银③“苏城……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

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②④D②③

3多次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

A康熙B雍正乾隆D嘉庆

4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完全阻止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五个

明代前期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D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阅读下面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1)清朝前期(2)闭关政策

(3)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

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6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体现在:①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②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历史发展;③农民起义;④英国对清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的危机加深。

教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进步、要想强大,一定要走出去,去学习、去交流、去吸收。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言之有理即可)或(教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取人所长,补己所短,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挨打。)本第134页想一想答案:科学技术:传统的科学技术取得一定突破,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著名科学家体现出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显示出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文学艺术: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蓬勃兴起。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性,要求个性解放,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本第137页自我测评答案: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

起义等;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填空题 1.牛顿是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表作有《物种起源》。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4.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5.贝多芬是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6.梵高是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选择题 7.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 A )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提出进化论 C.创立相对论 D.发现了镭 8.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是( A) A.贝多芬 B.梵高 C.列夫·托尔斯泰D.拿破仑 9. 一部纪录片中这样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上述两人的主要贡献分别是( B )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明内燃机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D.提出进化论、发明蒸汽机车 10. 按宗教神学的观点,“上帝创造万物”。以下哪部科学著作的发表打破了这一神学观点( B )

高中老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案材料

高中老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 局面》学案材料 ===【学习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 考点1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__________。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③________,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背景: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A、重本抑末 B、重商抑农 C、重农主义 D、本末兼商 4、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10、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二、阅读下面材料: 11、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学案 一、内容标准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2.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3.通过对著名科学、文化代表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网络上疯传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果是什么吗? (二)探求新知 1.近代科学与文化发展的背景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探究一:以牛顿、达尔文为例,我们能从科学家学到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材料一:少年时的牛顿沉默冷静、喜欢思索,特别喜欢制造机械。有一次,有人在城北建起了一座风车。牛顿跑去认真观察了半天,之后做了一个风车模型。他还为风车模型装上了一个踏车,让一只小一个老鼠“磨工”,带动风车模型转动。 ——引自教材28页“人物扫描”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材料二:达尔文22岁时,受“小猎犬号”船长的邀请,进行了近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本来希望达尔文能够找到科学证据来验证《圣经》的记载,没想到旅行结束后,达尔文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引自教材29页“人物扫描”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达尔文 探究二: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请以牛顿、达尔文为代表,说说科学家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材料二: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在这本书中,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古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教授说“我不会因祖先是一只猴子而感到羞愧,但我会羞于与一个运用极高天赋来混淆真理的人为伍。” 探究三: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请分析托尔斯泰作品的价值。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

冀教版-英语-七上-第24课学案

英语-打印版 Lesson 24 Eat Good Food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 away , sandwich , takeout , only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新句型: 1). Eat good food and get enough rest. 2).Don’t watch too much TV. 3). How many donuts do you eat every day? 4). How much milk do you drink every day? 课前预习: 1.掌握并记忆教学目标中提到的单词。 2.复习并写写已学过的饮料和食物类单词。 3.熟读课文内容并划出你认为的难句。 课内检测: 请同学们默写出下列单词。 1.吃 2.喝 3.食物 4.水果 5 蔬菜 6 观看 7 电视8 仅仅9三明治10 离开 合作探究: 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也可以领读。 二、熟悉课文后让学生翻译下列短语句子: 1.be away. 2.watch TV 3.get enough rest 4.put … on 5. 三、知识点讲解: 1. let’s 后加动作并用原形,如:Let’s sing .Let’s jump. Let’ read. Let’s write. 2.want 后可以加表事物的名词,也可加表动作的词,但必须用want to 再加动词原形。如: I want a book. I want some bread. I want to buy a book. I want to read English. 3.will 后加动做并用原形表将要做某事。如:I will go to the zoo this Saturday. He will come our school tomorrow. 巩固练习: 一、选择填空: ()1.Let’s go this Saturday. A. shop B.shoping C. shopping ( ) 2.What do you want ? A. buy B. to buy C.buying ( ) 3.He will this Saturday. A. to go shopping B go shoping C. go shopping ( ) 4.I want to buy a pair of A. shoe B .a shoe C. shoes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这个星期天让我们去购物. 2.我们将会玩的开心. 3 我想买一双鞋. 4你想买什么?? 5.让我们在学校见 6.你可以和你的朋友来 英语-打印版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2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掌握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3.分析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勤于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4.认识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 重点:科学革命、文学巨匠及主要成就。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关于贝多芬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他的一个公爵朋友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贝多芬对侵略他国的法军非常反感,没有接受邀请。公爵很生气,下令贝多芬必须为他的军官朋友们演奏。贝多芬断然拒绝,而且还把公爵送给他的一尊塑像摔碎。后来,他在给公爵的一封信中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不过是因为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像你这样的公爵比比皆是,将来也少不了,而我贝多芬仅此一个。”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一时期在科学和文化方面还有哪些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来领略伟人的风采。 一、科学家 1.牛顿 史料1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他诞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的贡献表明他是科学上最伟大的人物,可与欧几里得和爱因斯坦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2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归纳牛顿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学生: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创建微积分; 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料3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史料4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教师:结合史料3、4,归纳牛顿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学生:继承前人研究成果,谦虚好学的态度以及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和敢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2.达尔文 图片展示: 教师:达尔文划时代的巨著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巨著:《物种起源》。主要内容:提出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史料达尔文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攀上另一高峰的科学大师,他提出的进化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进化成为近代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 教师:《物种起源》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史料1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史料2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教师:巴尔扎克的经典之作主要有哪些? 学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教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你如何理解这一赞誉? 学生:《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4课唐诗二首(无答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4课 唐诗二首(无答案) 24.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编写者:陈顺英责任编辑:朱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2、文体常识 “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2、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向.()昏黑..()沉塘坳.()秋天漠漠 自经丧乱 ..()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导学案第20_21_22_23_24课

导学案 Lesson 20:At the Post Offiice 学习目标:1.会听、说、读、写单词send 2.会用“How much____________?”说话。学习重点:本课单词和重点句型 学习方法:分组练习 学前准备:1.准备明信片2张 2.根据汉语写出单词。 明信片_______邮票_______需要______ 学习过程: 一、每组同学设计一组“问路“的对话。 1、小组内设计并练习对话。 2、各小组展示练习结果。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习单词 Send 3、听录音(1)感受语音语调(2)跟读 三、师生互动练习对话 四、反馈练习 1、学生分组设计一组“买东西“的对话 2、展示各组成果

五、盘点收获 这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sson21: Writing the Address 学习目标:会在明信片上写地址 学习重点:在明信片上写地址 学习方法:实践练习 学前准备:空白明信片1张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本课有关内容 1、明信片各部分的名称 左____右____顶部____底部____角落____ 2、明信片内容的书写格式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听录音。(1)感受语音语调(2)跟读 4、回答问题 (1)W here does Danny write the address ? (2)D o you know Danny`s address ? (3)W here does Danny put the address ? What is it ? 5、我会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