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精)

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精)
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精)

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

2009年5月3日至12日,“东亚政治发展研究”课题组一行四人,应台湾“大陆研究会”邀请,就台湾社会转型及民主化发展等问题赴台进行学术访问和调研。这是课题组对东亚地区实地调研的第一站。调研访问期间,课题组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访问了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一批重要学术机构,以及台湾的“立法机构”,并与台湾一些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进行座谈交流。调研访问达到了预期目标,对于台湾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发展线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社会分化、精英对立:台湾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动因

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党“军、公、教”集团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本省新兴精英集团的对立和冲突,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形成政党轮替的基本原因。

台湾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国民党政权为核心的“军、公、教”集团控制主要经济活动,与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兴起的、以本省人士为主的中小企业及相关群体形成了利益冲突和对立。在以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主张台湾独立人士为主体的政治反对派的鼓动和组织下,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权和体制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最终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台湾从“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的过渡。政治反对派与台湾本土力量的结合,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兴起和壮大的关键因素,它为台湾民主化运动提供了广泛和强大的社会基础。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就是台湾民主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反对派提供的“思想力量”与本土势力提供的“物质力量”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台湾与美国“断交”等一系列事件,以及其他国际环境的变化,造成并加剧了迁播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危机。为应对危机,国民党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如“本土化”政策,旨在进行社会整合,特别是整合本省精英,借以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但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反对派利用国民党政权政策调整,乘机扩大影响和加强社会运动,迫使国民党进一步退让,进而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矛盾,造成执政精英分裂,最终引发了政治转型和政党轮替。

基层选举与自由民主论述: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

地方自治体制和自由民主论述,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存在并逐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

尽管台湾在20世纪下半叶实行了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1949年5月~1987年7月),但台湾地方自治体制始终存在。这种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宪政体制因素,为以地方、基层为基地的“党外”民主运动和反对派活动提供了有限的法律依据和合法保障。这一条件为反对派充分利用,以仅停留于形式上的、有限的法律权利为依托展开合法斗争,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把那“一张纸”演化出生命,形成了司法制度所无法约束的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促进了法律制度的改变,迫使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

此外,尽管国民党深受苏俄影响,在政治理论上有以“军政、训政、宪政”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和调整,但其基本理念和论述形式,仍然不能完全脱离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观念。加之,国民党政权出于反共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在意识形态方面不能公开

背弃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教义与论述。在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国民党的以“戒严”为体系的统治实践之间存在着强烈冲突,从而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同时加强了反对派的道义力量。

社会运动、法律诉讼、地方选举:台湾民主化路径

社会运动、法律诉讼、地方选举,是推进台湾民主转型的三大路径,其中地方选举是最重要和关键的路径。从总体上看,台湾民主转型是以选举为中心展开的。选举推动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基本特征。

台湾的民间反抗一直存在,但最终促成民主转型的政治反对派凝聚于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主要由反对国民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代表本土族群利益的异见人士两支力量组成。早期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后期以本土族群力量为主。

政治反对派早期以所谓“党外”运动自居,走过了舆论宣传、街头抗争、公开组党等社会抗议运动的三步曲。社会运动的主要功能是制造舆论、扩大社会影响、改变社会意识,同时也可以部分起到凝聚群众、培养反对派骨干力量的作用。社会运动是推进民主化的基础性工作。

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策略的法律诉讼,为社会运动和政治反对派提供保护,争取合法空间,为推进台湾民主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台湾民主转型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手段是,政治反对派利用台湾一直存在的基层与地方选举,凝聚和扩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和阵营。与社会运动和法律诉讼相比,选举具有更为重要和持久的作用。社会运动时起时伏,难于持久;法律诉讼的作用范围有限。对于反对派力量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最关键举措是形成稳定的内部激励机制。只有具备这样的内部激励机制,才能聚集起比较稳定的政治派别,不断获得社会资源以推进和扩大运动,也才能形成稳定成熟的反对派精英阶层。而这些正是反对派以至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机制。在台湾,这种机制就是基层和地方选举。

一定程度上开放、竞争的基层与地方选举,为反对派提供了合法而有效的活动平台,它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与利益和情感比较接近的普通民众形成互动,传播理念,扩大影响,组织队伍;另一方面,选举本身是获取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的合法形式,通过选举聚集钱财、聚集人才,形成利益激励机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巩固的反对派精英阶层。反对派每一次选举的胜利,意味着经济、政治、行政资源的扩大,对吸引、扩大反对派力量形成利益导向。不断推进选举的过程,也就成为反对派不断壮大、民主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台湾民主转型后的社会状况

对于台湾实现民主转型后的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课题组形成的初步认识是:

1.台湾政治“乱而有序”,现有“两党制”政治格局将长期存在。台湾社会转型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稳定的社会基础。由于其历史原因,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外省”与“本土”族群利益分化与利益格局。这种平行对立的二元利益结构,是现有两党制政治格局的基础。尽管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经济发展本身的原因,“外省”与“本土”的经济利益格局和分化有淡化的趋势,但由于在上层建筑以及政治制度上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政治格局,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塑造机能,会长期固化“外

省”与“本土”平行利益结构。从政治上看,建立在二元化平行利益结构上的两大政党,分别与基础族群、利益集团形成了“代表—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意味着政治制度、体制及其运行将在可预见的将来较为稳定地存在,这是台湾社会“乱而有序”的制度支持机制。

2.台湾发展将进入“稳定而迟缓”的阶段。台湾现行民主政治制度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工业化发展自身规律以及全球化条件下资本流动规律的作用,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如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一样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甚至迟缓的时期。从台湾社会内部政治与经济社会关系看,现有政治制度也将进一步促成和巩固这一局面。当前,台湾社会多元政体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机制已经显现,各个族群与利益集团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利益诉求和愿望,也可以在政治体制内进行比较充分有效的利益博奕。这种体制因素有利于促成台湾社会的稳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民主体制成本高企,台湾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福利发展会进入一个相对迟缓时期。多元政体成本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程成本提高。在多元政体之下,以政治体制的固定化、显著化为背景,以政治过程公开化、程序化为机制,加大了利益博弈的机会和达成妥协的困难。因威权体制下稳定的权力中心消失,多元体制中的一事一议,以及为竞选各政党施行的“极化”策略,使得政治运行中的交易数量增加,交易成本上升。

二是构成成本提高。在威权体制下,政权和领导阶层相对固定,政权交替与继承机会少。多元政体政权轮替经常化,加以选举政治需要大量资源支持,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政治运行的社会成本。

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一个中国原则。发展两岸关系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党和政府制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完成了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大业。“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1997 年7 月1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一国两制”构想取得了巨大成功。1999 年12 月20 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 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和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

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的核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③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

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2011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9周年。中日关系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日本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苏联解体后,日本国会中亲台团体的力量大增,出现了右倾化趋势。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部分右翼舆论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看作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将台湾看作是遏制中国的一张牌。此外,由于台湾位于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咽喉要冲,扼日本南下东南亚、西去欧的必经要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因此,他们担心中国统一后其海上生命线受制于中国,因此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的现状,认为这对日本最为有利。“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义,矛头也明显指向中国。一部分政界人士公然宣称日美安保条约范围包括台湾。虽然日本政府一再宣传日美防卫合

作指针不是地理概念,要根据事态性质来确定,但这仍是在搞模糊战术。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3月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时,日本一些人跟着美国摇旗呐喊,无理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员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告收复台湾。此后,日在追随美国承认台蒋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1972年,在"尼克松冲击"和日国内强大压力下,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日本政治家顺应民心,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田中内阁明确表示充分理解我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经过反复谈判,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猖獗,台独分子为对抗大陆,不惜投靠外部势力。李登辉曾自我表白“对日本人更有认同感”,并以作过22年日本人而自豪。李登辉谋求日本提高对台交往层次,加深双方的经贸关系,希望日本仿效美国也制定一部《与台湾关系法》,并希望借助日本之力加入重要的国际组织,参与亚太安全机制。李登辉的想法与日本国内支持台独的势力不谋而合,他们四处奔走,为李登辉撑腰打气。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后,这些人又四处活动,

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 摘要: 两岸经济关系在双方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经贸活动有了共同规范,彼此互补互利的空间将大幅增加。经贸往来将更为频繁,而可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体系。从两岸官方近月的动向视察,未来的发展将朝三个方向推进。“台独”是岛内外敌视中国、遏制中国的分裂势力的一个目标,尤其是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夺得台湾执政权之后,“台独”与“遏独”成为海峡两岸斗争与较量的焦点,而且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互补互利、两岸贸易、三通、两岸关系、统一后的中国形势、个人对台湾问题的期待正文: 两岸关系从经济视角看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关系,即经济力与政治力,构成两岸关系互动和发展的主轴。 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任何国家或地区无不以经济利益摆在前面。民进党当局却在绑架台湾人民,强制推行?去中国化?,成为影响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为一个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台独?去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未来随着祖国大陆的?和平崛起?将更不可能。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上任10天后发表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如果台湾走向独立,新加坡将不会承认它。事实上,没有任何亚洲或欧洲国家会承认它?。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继续生存与发展,民进党当局必须寻找到两岸政经利益的平衡点。 若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整合以观,它不是台湾与大陆在玩双人赛局,也不是两个对打,两岸共同面对的是全球竞争,台湾不能寄望大陆进步比较慢或期盼大陆出什么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先进。还有,许多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建立采购与研发中心,扩大在中国的采购份额,以及提高本土化的研发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联合国贸发会预测,中国吸收外资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个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活力,也取决于中国现有和未来开放后庞大的市场。 从长远来看,两岸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国,都阻挡不住4种为?经济中国?催生的力量1、比较利益法则带给双方的经济利益;2、两岸经济整合带来?双赢?的吸引力;3、经济双赢迟早会替代政治考虑,变成主导力量;4、区域经济扩大中,两岸相互扶植的必要性。 上述趋势确实让仍坚守?台独?立场、执意与大陆敌对的民进党当局感受到极大的威胁,产生了?不安全?的顾忌。究其来源,这种不安和焦虑是来自执政当局的内部:第一是因为经济上对大陆依赖日深的不安。由于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互补性极强,两地生产和贸易结合的产业合作沛然莫之能御,而且必将更加发酵,在大陆方面积极倡导及台商的推动下,两岸经贸交往将日益便捷化,并逐步迈向双向交流。?台湾与大陆经济已经到了唇亡齿寒的地步,加上学术、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小三通地区早已融合

从三个中美公报透视台湾问题

从三个中美公报透视台湾问题 (摘要:)中美两国从1972年到1982年共签署了三个联合公报,三个联合公报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牵涉中方核心利益,牵动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是保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公报,台湾问题) 7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已形成美、苏、中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美国综合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想要尽快从越南战争脱身,必须得到中国的合作借美国之力抵苏联,因为美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然而中方则希望中美和解能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且能够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各取所需,因此基辛格秘密访华便迈出了这一步。 一:《上海公报》与建交第一步 1972年的《上海公报》中明确写道:“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美国故意把其立场说得模棱两可,使其表面上符合海峡两岸都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为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留下余地。美国所持的

“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对海峡两岸都适用。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打算放弃美台军事关系,相反,美国虽然从70年代初开始逐步减少对台军事援助和在台湾的军事人员及装备,然而同期美国却大幅度增加对台湾的军事装备的销售,1974年与1972年相比增加了1倍。 二:《建交公报》与中美关系危机化 1978 年 5 月卡特总统派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他说,卡特总统要他告诉中方:美国已下了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第一美国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第二美从台湾撤出所有美军和军事设施,第三美同台湾断交。邓小平指出:要中国承诺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不行,这是中国的内政。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令人觉得讽刺的竟是,《建交公报》墨迹未干,严重违反公报精神的《与台湾关系法》就出笼了。同年3月美国国会两院就分别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4月 1O 日卡特总统签署了该法案,并使这个国内法凌驾于美中之间的国际协议之上。《与台湾关系法》共 18 节。法案规定“:……美国将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武器和防御服务”。此后,从1980年开始,美国又开始恢复按新货单向台湾出售武器。尤其是1981年里根上台之后,美国对台销售武器愈为突出。《与台湾关系法》实际上重新恢复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保持美台实质性关系,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危机。 三:《八一七公报》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由美国售台武器而引发的中美之间激烈的争执,使中美关系的正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 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 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一、权威性逐步提高。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四、过程更趋平和。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

理解与肯定。。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 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增进了两岸经济上的互信、互动继续给台湾的消费经济和旅游业注入巨大的活力。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务实、灵活而有效促进两岸交流的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提供便利。大陆方面本着为台湾同胞做实实在在事情的精神,不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交流深入、持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相对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放缓或下滑情况,台商投资项目及金额大幅增长,均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 3.两岸文教上的合作

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在此,中国的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和改善中日关系三原则: 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坚持一个中国。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三、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双方:(1)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2)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 时期,中国正在由地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由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 (3)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 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4)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同样重要的是, 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 日本:(5)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日本媒体要正确宣传, 中国:(6)中国应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 (7)(我们大学生该咋做)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 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一定要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从这些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来看:双方认为,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重要基础。

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0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朱杰丹41号[摘要]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铁定的事 实是广为人知的。在许多条例与法律都明确有规定。例如,中美之间三个联合公报(条约) 的规定,从法律上可以证明美国已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违反条约必守原则向 台湾出售武器,允许李登辉访美是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违约(法)行为;美国认真履行中美 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所规定的国际义务,放弃“以台制华”的违约(法)行径,对中美双 方都有利。 [关键词] 中美关系;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台湾问题 在2010年03月0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由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外交部杨洁葳在回答记者中讲到:最近,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中美双方就中美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讨论。中方进一步全面阐述了自己在中美关系、台湾、涉藏等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我们指出,美方近一时期的相关行动,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原则,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损害了中美关系大局,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当务之急是美方认真对待中方的立场,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地处理有关敏感问题,同中方一道努力来推动中美关系恢复稳定发展。 其次,在2001年10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上海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会谈。江泽民说,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的问题,希望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布什表示他向中国重申美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那为什么说“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呢?这要从中美联合公报以及20世纪开始讲起了。 一、根据中美之间签订的三个联合公报(条约)的规定,可以从法律上证明美国已承认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从来是无可争议的。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都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国际法的角度讲,1949年中国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一讲、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1、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2、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1)政治上的考虑: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推进亚洲政治民主化(2)安全利益:确保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3)经济利益:台湾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4)外交利益: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制约中国 3、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4、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制、和平谈判 5、中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战略?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动摇 (3)反对台独活动绝不妥协 (4)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绝不改变 6、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全面对抗——1949-1972 解冻建交——1972-1979 正常化交往——1979-1989 重重危机——1989-1996 风波迭起——1996-2001 7、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 (1)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2)“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 (3)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 (4)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 (5)战略互相信任 8、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 (1)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2)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和成长 (3)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 (4)防止人类环境恶化 (5)遏制毒品的泛滥 (6)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9、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台独政策 (2)台独的分裂活动 (3)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 (4)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5)台湾岛内政局

浅谈两岸关系的发展

浅谈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

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

形势与政策 台湾问题 范本

**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 专业: 科目:形势与政策 班级: 教师: 姓名:杜** 学号: 2010年11月

我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统—、繁荣富裕的新中国。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一切停战协议,悍然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亟待休养生息的中国,再次陷入全面内战之中,直至1949年,蒋介石逃亡台湾,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台湾同胞饱受殖民主义的奴役之苦,加之1949年后遭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军事戒严体制的压迫,希望真正能够自己当家作主。由于台湾当局长期进行反共宣传,并且由于两岸同胞隔绝了近 4O年,相互交往的时间不长,使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不够了解。同时,由于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目前还存在差异,一些台湾同胞对台湾经济发达、自身生活水平有优越感。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大多数台湾同胞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希望发展两岸关系,但又不急于统一,希望维持现状。这种态度将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两岸同胞接触的增加和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而逐步改变。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台湾当局模仿西方,标榜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来,生出大量弊端,也暴露出种种假民主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黑(道)金(钱)政治”盛行,其中尤以国民党为重。选举中贿选成风,候选人以各种形式隐蔽地或公开地花钱买选票。这也导致选举费用高昂。黑道势力大肆介入选举。一些台湾反对派人士认为,台湾当局领导人是在民主的名义下实行独裁。 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活动,是在台湾重归中国版图后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台独”活动是台湾社会的毒瘤,并且始终构成对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威胁。 “台独”思潮与活动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也是美国、日本反华势力支持的产物。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必须维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101138.html,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必须维护 作者: 来源:《华声》2016年第09期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5·20讲话”,虽然提及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才不会得而复失。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我们不仅看她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各种“台独”苗头不断滋生。两岸人民对此要密切关注、保持高度警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作者:谢鹏义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存在至今与美国干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外部障碍。。围绕台湾问题,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台湾政策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美国干涉台湾的目的以及导致中美关系不能完全正常化的原因, 并对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方针以及中美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进行阐述和剖析。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 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统一 1945 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 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 遂为今后中美两国之间对立埋下隐患。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从而挫败了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阴谋。中美两国关系也随之更加恶化。 进入21世纪后,中美关系虽时有波折,但仍保持着向前发展的势头。台湾问题作为中美之间最重要、敏感的问题,仍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回顾历史,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在美国插手作用下形成的,美国坚持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干预台湾

问题,目的是从在亚洲战略利益出发。早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就看到了台湾对美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曾提出:美国要在亚洲有所作为,必先控制台湾。因而就此形成迄今为止美国历代决策人的一致见解。麦克阿瑟更把台湾称作“一艘航空母舰”。可以说,控制了台湾就可以对中国和亚洲的战略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另外,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快速涌入台湾,此后,从经济利益方面增加了对台湾的控制。同时为美国在东南亚的海外贸易开通航道,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向亚太地区拓展。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是个意识形态非常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左右美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五、六十年代,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力量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洪水猛兽。对中国实行了封锁、孤立、包围政策,且把台湾作为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政策的重点,在远东反共、反华的基地。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一些具有冷战思维定式的美国人又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视其为对手,硬要把中国塑造成“假想敌”,主张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美国部分人认为,美国靠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赢得了冷战,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应以传播美国民主为对外战略宗旨,以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台湾则是他们眼中“民主”的一个典范,企图以此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人们都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兴起了“中国威胁论”,即“中国军事威胁论”; “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全面危机论”;还有以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明威胁论”等等,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必然会威胁到美国。因此,要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而台湾问题是遏制中国的一张好牌。如果美国能把由台独而引起的台湾海峡紧张局势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则不仅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

浅谈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

浅谈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目前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以及两岸人民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这对我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改善的时间还不长,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又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两岸关系面临问题新形势 一、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视,他们极力要求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的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的最主要问题或障碍。“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难以从根本上稳定下来,两岸关系就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和倒退的风险。除此之外,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分为以下三点: (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两岸互信较弱,两岸关系的敌对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两岸在推进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目标、内容、时程安排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上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遏制、难以逆转,加之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美日经济衰退等原因,美日“乐见”两岸在经济和事务性层面展开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降低紧张”。但出于遏阻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美日对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保持谨慎与疑虑的态度,仍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民进党“台独”势力等为杠杆和筹码,插手台海局势,挑拨两岸关系,防止两岸关系发展“过热”、“过快”。由于推行“经济依中,安全靠美”的策略,台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的广度与深度将受到美日强力牵制。 (三)岛内民意走势复杂。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误解和隔阂,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存在错误看法。总的看,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心态比较复杂,主张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占大多数, 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主张和平统一的声音还很弱,部分台湾民众还受到“台独”思想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的新形势 (一)台湾民众对台当局极力制造族群矛盾、割裂台湾社会及挑动两岸关系紧张的做法普遍感到厌倦与不满,要求摒弃激进“台独”路线,希望两岸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其对执政路线进行调整。 (二)近年来,台湾境内主要政党大兴“和解”、“合作”之风,并竞相提出稳定与改善两岸关系的主张与建议。讲话紧紧把握岛内政局与民意气氛的新趋向,对目前的形势做出了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在强调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的同时,指出当前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台海紧张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