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第4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理念引领】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实证

【核心目标】

1.明线:以课本教学内容唐朝与日本、天竺友好交往的历史史实为内容分为四大篇章:篇章一遣唐东来学法度篇章二弘法日本僧东渡篇章三赴印西行求真经篇章四开放盛名扬世界让学生感知唐朝的强盛,领会“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暗线:在本课中贯穿图像史料证史法,以强化学生史料实证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

2.掌握唐朝与日本、天竺友好交往的具体史实,知道遣唐使,掌握鉴真、玄奘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3.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唐朝主要交通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历史地图,总结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通过话文化探源头活动让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感知从史料中印证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知道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3.通过历史视频和微课让学生从鉴真玄奘的事迹中感悟其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

2.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人教版(2016)七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上承盛唐的经济繁荣,下启唐朝的由盛而衰。在内容上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她以拨打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同时又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朝的威名远扬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引导法、讲授引导法、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图片史料分析法、比较迁移学习法、感受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玄奘西行》,问:他是谁?去了哪里?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收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间播放《新贵妃醉酒》,首先让学生沉浸在梦回大唐的气氛中,课伊始播放《玄奘西行》,设问谈话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心中有目标,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这节课我们的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件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师: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重点要掌握两个历史史实:大唐与日本、天竺的友好交往,掌握两位人物:鉴真东渡及玄奘西游。

(设计意图:目标的解读,使学生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课本探宝

师:带着目标任务我们首先进入自学环节,请大家快速扫描找到相关知识并进行备注,注意圈点勾画。

生自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课本提炼信息能力,并整体感知历史史实。为探究做准备。)

三、互动探究(档案解密)

篇章一遣唐东来学法度

1.师:我们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荣而开放的社会。那么大唐究竟和哪些国家地区有交往呢?让我们在地图上去找寻答案。师:请看这幅图(课件出示),这是《唐朝对外往来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去这些国家的交通方式有哪几种?对水路和陆路。看谁是火眼金晶能快速在地图上找出与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生看图找,并抽生汇报

2.师结合课件点拨,并提问: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怎样?那交往的范围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识读地图,从地图中找寻信息,找寻历史,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

过渡:现在我们就乘坐时空快车,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唐朝,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循着古人的足迹,去领略日本和天竺的异国风情,去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首先我们进入篇章一:遣唐东来学法度,我们的第一站是日本,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两国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来谈谈日本文化,探探源头

3.学生活动:话文化探源头观察图片,组内交流重大发现

(1)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有什么重大发现?

(2)抽生汇报

(3)师点拨: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课件出示并叙述

我们完全可以说,唐朝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钱文忠(中国)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变成豆腐了。

——内藤湖南(日本)

过渡:通过刚才的话文化探源头活动我们已感知了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渊源至深,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那么又是一群什么群体来完成学习的使命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识读图片史料,从图片史料中找寻信息,找寻历史,从图片读史、史料学史中去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目标---图片史料实证法。)

4.遣唐使

(1)(课件出示)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隋朝时,已向中国派遣使团,称为“遣隋使”。唐朝时期的前后200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8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精挑细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

(2)为什么他们要源源不断地来唐朝去呢?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

抽生回答

(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课件出示)

①遣唐使来唐朝的目的?②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抽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读解决遣唐使的相关知识)

过渡:其实,在中日交往中,不只是官方交往--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也有民间交往——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让我们走进篇章二:弘法日本僧东渡

篇章二:弘法日本僧东渡

(1)播放《鉴真东渡》视频并课件出示鉴真六次东渡概况,思考:从鉴真身上

抽生回答并点拨

(2)课件出示图片,并提问:通过以下图片和所学知识,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3)抽生汇报并点拨

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实行大化改新,在近代,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进行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两个转折点,终于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和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设计意图:播放鉴真事迹的视频并课件出示鉴真六次东渡的表格文字让生在历史中感知鉴真感悟其优秀品质,课件出示图片提炼历史信息了解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再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能力。)

过渡:结束了日本之行,我们再去拜访一个古老的国度,它就是印度。让我们走进篇章三:赴印西行求真经

篇章三:赴印西行求真经

(1)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是佛教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佛教氛围。中国很早就与印度有了联系,唐朝时,称印度半岛各国为天竺。唐朝与天竺的交往频繁,唐朝吸收了天竺的许多优秀成果,如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在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就要数高僧玄奘了。现在我们就沿着玄奘的足迹来寻找历史。现在有重走玄奘之路的大型活动,(课件出示)

师:老师首先当起了探路先锋,让我们去感受这神奇之旅。(播放微课《玄奘西行》并思考:从玄奘身上我们应该学到哪些优秀精神?

生听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微课了解玄奘西行的路线及贡献,培养学生静心专注听微课做笔记的习惯,在微课中学习知识。)

(2)从课本和微课中我们知道玄奘根据旅途见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里面记载了一些什么呢?让我们从史料中去找寻。(课件出示)思考:通过材料分析,玄奘的记载介绍了这个国家的哪些情况?

抽生汇报

(3)所以有学者这样说道:“如果没有玄奘……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阿里(印度历史学家)说明这本书有什么价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史料,史料中找寻信息,找寻历史,史料学史中去再次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目标---图片史料实证法。)

(4)说到玄奘,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西游记》。玄奘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离世时,大唐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几百年以后,历史成为传奇,传奇慢慢成为的神话《西游记》。玄奘取经与小说电视中的情节有何不同呢?抽生回答并点拨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

(设计意图:把玄奘与神话故事《西游记》比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并教会学生学会甄别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

(5)刚才我们讲了关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故事,有人这样说:唐代出了两位高僧,一位是玄奘,一位是鉴真。玄奘取经是做学生去的,鉴真弘法是做老师去的。

——赵朴初(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

师:其中”做学生”和“做老师”师什么意思?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抽生汇报

教师点拨: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人生本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不是一张定格的相片,只有你有勇气踏出去,有信念走下去,才可能看见原地无法领略到的风景,实现自我蜕变。

(设计意图:对比玄奘与鉴真让学生知道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领会唐朝文明传播的不同途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从而达成情感目标。)

(6)通过刚才我们一起的学习,我们知道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原因是什么?你能从老师所给的材料中去找寻答案吗?(课件出示)可以组内交流讨论

生交流讨论并分享:从材料一可分析出当时唐朝国力强盛;从材料二可分析出唐朝先进、有吸引力;从材料三可分析出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从材料四可分析出唐朝海陆并重,交通发达。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再次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史料中找寻信息,找寻历史,突破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并再次培养学生在史料学史的意识能力,再次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目标---图片史料实证法。)

生:过渡:今天,老师带领大家重回唐朝,探寻了当时的日本和天竺与我国唐朝的友好交往和文化渊源,唐太宗曾说:“我们大唐帝国,是全世界的大唐帝国。”大唐师一个开放繁荣的时代,享誉全世界。让我们走进篇章四:开放盛名扬世界

篇章四:开放盛名扬世界

(1)课件出示图片,世界各地有唐人街,这真是繁荣唐风永流传呀!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在世界同步发展。

问:知古鉴今,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水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抽生汇报

(2)唐朝的强大和文化的繁盛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周边各国不遗余力的吸取唐朝文化。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使他以大国的气度能够从容自如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结合现实让学生认识唐朝的强盛,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发展经济,加强交往,增强民族竞争力,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连珠成串(知识梳理)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重回唐朝,探寻了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友好往来和文化渊源,你有什么收获吗?请分享分享

抽生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堂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能力。)

五、知识闯关(最强大脑)

今天在愉悦的气氛中,同学们收获满满,下面我们接着来快乐点击(课件出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巩固知识,做到堂堂清)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 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部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 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 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决定了老师对待教学的一个态度,同时也是对教学课程的态度与责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

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后记: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发现的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了解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生产生活; 4、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元谋人的特征。 难点: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神化故事“女娲造人”和“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来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称,但是在五千年之前的远古时期,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只能是神话,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对,很多同学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而英国学者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也论证了人类的起源。(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请同学们观察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引出话题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展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p2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2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 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历史的 起源;掌握我国 主要的远古居民 元谋猿人、北京 人和山顶洞人的 生产、生活情况、 距今年代,氏族 生活的特点。培 养学生的读图和 识图能力、比较 分析历史事物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总结出我国主要 的远古居民的代 表,读懂图表、 文字材料并从中 总结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 是世 界上 最早 的文 明起 源地 之一, 增强 民族 自豪 感 (2)正确 认识 人类 历史 的起 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 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 具,使用天然火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 取分组抢答的形 式。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 在中华文明 起源中我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1)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4)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20) 第5课公元纪年法 第6课西周的分封 (23)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25)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27)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9)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31) 第11课百家争鸣 (34)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36)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 (40)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42)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45)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48)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52) 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54) 第20课三国鼎立 (61)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66)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69)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71)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

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 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课繁盛 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思想认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 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 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何时候统一北方的? (2) 2.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 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 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 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 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 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 2.隋朝的统一(589 年) 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1)三省六部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2)消减地方官吏。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步骤】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李洪波 一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 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 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二、讲授新课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 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二)北京人的发现 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学生回答: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境内早期的古人类遗址,除了元谋人以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为下面北京人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