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修改

浅析国外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摘要:

19世纪中叶,钢筋混凝土开始被逐渐的采用,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经历了一百多年而已。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发展极为迅猛,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的工程结构中使用最为广泛和大量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共同组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两者也是共同受力。虽然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到今天只是短短一百年,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还将继续快速发展下去。在很多建筑中,钢筋混凝土都充当主要的受力材料。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国外发展

一、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历史简介

在我国,第一包水泥下线的时间是1876年,之后才逐渐有建筑开始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早在2002年我国混凝土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5亿立方米,而建筑用钢材的产量也达到了0.3亿吨,无论是我国混凝土总产量还是建筑用钢材的产量,在世界中都已经位列第一了。例如已经建成使用的金茂大厦,低下3层,地上88层,建筑高度为420.5米;还有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电视塔,其塔高为468米,主体结构为350米;再加上全长为7658米,主桥跨径为602米的采用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和钢叠合斜拉桥结构的浦大桥;以及全长125米、墩墙高44米、号称全世界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坞式结构的三峡升船机上闸首。这些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代表性产品。

短暂的一百多年中,钢筋混凝土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都相当迅猛,并且还在继续的快速发展中。

二、混凝土行业的现状

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发展阶段分析

在中国,混凝土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是1949-1978,这个阶段之所以会开始逐渐发展,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制定的是以重工业为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时代。只不过1949年整个年度全国的国生产总值也不过466亿元,太过薄弱的经济实力导致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少,所以对混凝土行业基本产生不了拉动作用,而且,那时候的混凝土还仅限于企业部使用,并未完全的进入社会,所以也不算是商品。

徘徊阶段:这个阶段是在1979-1990,这个时间段恰好是计划经济在想市场经济的转型

期,并且重工业为主的方针也在逐渐转换为轻工业为主。虽然此时混凝土已经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开始销售了,但是此时依然是基建投资较少,拉动力不够,所以在这个阶段,混凝土行业仍然没有多大的发展。

高速发展阶段:1991-2014左右是混凝土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中国的工业格局由原本的追求重工业和轻工业转变为现在的追求节约资源和环保。由于“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以及混凝土方面关于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以混凝土行业得到了飞速的成长。并且由原本的粗犷型转变为服务型。国的水泥生产厂商也在不断增加和扩。

成熟阶段:目前我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当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后,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国混凝土企业将会大围的兼并整合,那时候,混凝土行业将会步入稳定期。

三、外钢筋混凝土在材料、结构、计算理论、耐久性以及试验技术上对比分析

3.1材料方面

3.1.1钢筋混凝土主要材料是混凝土和钢筋。其中对于混凝土而言,国外的发展方向都是相同的,都是在向着更高强度、更轻质量、更耐久、更抗震、更抗爆和更抗冲磨等方面发展。目前,国外都在开发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也是近年来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是高强度、高耐久性以及高流动性等。混凝土强度的大小决定了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大跨度结构是否可以稳定的重要前提,而借助高性能混凝土则可以做到让截面尺寸更小、自重更轻等效果,在保证了建筑的强度的同时,也节约了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高性能混凝土方面,我国领先国外一步,目前我国忆江南个成功生产出C100的混凝土,并且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有抗压能力达到400MPa的混凝土被研制出来。

在我国,经常使用用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高效减水剂的功效,利用优质掺合料与优质的水泥和骨料相混合,其中磨细粉煤灰、硅灰以及抄袭矿渣和天然的沸石等,都可以充作优质的掺合料,高效减水剂可以明显降低混凝土中的水灰比,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我国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利用编号为525、625以及725的硫氯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以及与之对应的外加制剂来调配高强度混凝土;此外,我国的建筑大学还在前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度创新,通过矿渣、碱组成分来制备高强度的矿渣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极度抗压,在物理力学上具有优秀的抗压性,但是无论是国还是国外制备的混凝土,其延展性都很差,这也是钢筋在建筑材料中所占比例非常大的原因。将适量的钢纤维与高强度的混凝土适当比例搭配,可形成纤维增强的高强度混凝土,从而所制备的混凝土在抗拉、抗弯等方面的性能都得到大幅提高,延展性、抗疲劳以及抗冲击能力也都大大被

增强。

此外,在利用高强度混凝土制备土柱的情况下,国外都习惯使用X形配筋、或者钢管来增强高强度混凝土的延展性以及抗震性。

3.1.2轻集料

轻集料分为天然轻集料、工业废料以及人造轻集料等。其中,人造轻集料的重要成分是诸多粒和轻砂等,所制备成的轻集料混凝土相等体积下重量更轻、强度更高而且在保温和抗冻的方面都更表现更加优秀。而采用工业废料来制备轻集料,则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廉、变废为宝,既能减少废料堆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可以降低废料对于土地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可以增加GDP。

3.1.3纤维增强混凝土

由于延展性差是所有混凝土都存在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国还是国外都在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关于掺杂纤维以提高混凝土延展性的做法发展较为迅速。目前,耐碱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钢纤维以及尼龙合成纤维在混凝土方面的使用都较为广泛。

掺杂以上四种纤维的混凝土中,要数钢纤维的混凝土在承重方面最为出色。其中,碳素钢纤维主要应用在普通的建筑工程中,而不锈钢纤维则是主要应用于各耐火材料。

许多工程都需要用到钢纤维混凝土,例如用来制造三维复杂的应力部位零件;地下人防工程、泵站以及地下室的防水等,都效果显著。

例如在建设桥梁时,使用钢纤维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拱桥受拉区的强度,从而降低了拱桥的高度,重量也随之减轻,同时,维修期也显著延长。

我国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使用较为频繁,例如世界闻名的中国三峡大坝,其桥面以及拱肋都使用了钢纤维混凝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外,钢纤维混凝土在处理水利建筑时候,用来解决高速水流冲刷、腐蚀部位也是非常有效。

正因为钢纤维混凝土效果显著,所以我国的工程建标准化协会早在1992年就颁布了一项文件,叫做“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规程”,该文件对于我国推广使用钢纤维混凝土起到重要作用。

钢纤维混凝土技术一般规定钢纤维占总混凝土的比例为0.6%-2%,如果超过该比例,则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所掺杂的钢纤维容易互相缠绕成球。不过国外对此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模具将钢纤维与水泥混合,其中钢纤维的比例达到了5%-27%,这种方式被叫做SIFCON,与我国推广的这种低钢纤维比例的混凝土相比,SIFCON可承受100-200MPa之间的拉力,如此一来,混凝土的延展性以及抗拉抗弯性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与钢纤维混乱排布的我国常用钢纤维混凝土和国外的SIFCON相比,国外新兴的SIMCON 只是在SFICON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将原本混乱分布的钢纤维更换为排列整齐的钢纤维网,一般的SIMCON中钢纤维所占比例为4%-6%,但是根据实验可以发现,同体积下,SIMCON 可以做到与SIFCON相同的强度与延展性,从而可以比同等效果下的SIFCON少使用材料和降低造价。不过SIMCON的缺点是对于钢纤维的使用量较大,一次性投入较高,而且需要特殊的工艺,所以无论是在国或者国外,SIMCON都未能广泛投入使用,仅仅局限于使用在部分特殊的部件上。

虽然SIMCON效果很好,但是造价太高,而使用钢丝网来替代钢纤维网则可以保证适度牺牲延展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造价,使得钢丝网混凝土得到大围的推广。使用混凝土制备薄壁结构,如果中间铺设钢丝网,则所制备的结构的抗裂能力和变性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在国外的水利工程以及造船中都大量使用钢丝网混凝土,以求结构可以更加坚固和具有韧性。

3.1.4碾压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是一种新研究出来的混凝土,在国外的发展较为迅速,比较适用于如水利大坝、工厂的地面以及机场跑道等需要较大面积混凝土结构的场所。

碾压混凝土与普通的混凝土区别不仅仅是在是否适用于大面积场地上,碾压混凝土所使用的各种浇筑工具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在平整方面,是借助推土机来实现,利用碾压机来做到振实,与普通混凝土浇筑相比,碾压混凝土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此外整个施工时间也变为普通混凝土施工时间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好用的水量仅为普通混凝土的80%,对水泥的消耗量也减少到普通混凝土的40%-70%。

虽然碾压混凝土是国外首先开始研究并且在国外的使用围更加广泛,但是我国目前正在着重对碾压混凝土的层间抗剪性能进行研究,碾压混凝土的层间抗剪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在水利建筑中是否能够修建足够坚固的高坝。

目前,国外的研究机构都在尝试对碾压混凝土中添加钢纤维,制备成钢纤维碾压混凝土,但是关于此种混凝土的各项指标参数以及其优缺点都仍然在探索研究中。

3.1.5特种混凝土

顾名思义,特种混凝土一般使用的环境都是在特种环境下。例如,使用较为广泛的特种混凝土为免振自密实的流态混凝土以及泵送混凝土,此外,通过将砂浆注入预先做好的骨料中形成的压浆混凝土,利用膨胀剂或者特种的膨胀水泥制备而成的膨胀混凝土以及聚合物混凝土等都是特种混凝土,并且在日常的社会运转中也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2配筋方面

对于钢筋混凝土而言,其配筋材料一定主要是钢筋。但是在国际上,对于利用树脂制备而成的纤维筋作为混凝土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金属配筋的研究更多一些。在非金属配筋中,国外对于碳纤维、芳纶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的研究更多一些。根据国外的研究可以得知,碳纤维以及芳纶和玻璃纤维制备的配筋,其强度都很高,但是玻璃纤维在抗碱化方面表现较差。

对于适用围最广的配筋——钢筋而言,国外一般都会采用焊接方式将双钢筋焊接为梯格状,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所形成的裂缝宽度以及构件所产生的形变。

毕竟我国的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在节约钢材这方面,国的做法是提倡使用两种钢材,一种是冷轧带肋钢筋,另外的一种是冷轧变形钢筋,之所以我国一直在推广这两种钢材,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钢材极限抗拉强度要远远高于生产这两种刚才的母材料I级钢筋,经过冷轧处理后,其表面与混凝土之间也更加容易粘合,此外,由于两种冷轧钢材的直径都较小,所以比较适合用来作为板式构件中的受力钢筋或者大梁,或者用来作为柱状构件表面的箍筋,也可以作为预应力筋。由于其由I级母钢材冷轧而来,并且极限抗拉强度又高于I级母钢材,所以在同样的拉力强度下,达到特定程度所使用的母钢材数量要远远多于使用这两种冷轧钢材,所以可以做到节约钢材用量,间接地增加了经济收益。由于国家在对这两种钢材大力推广,所以也早早就为之制定好了相关的规定章程。通过采用双筋或者三筋的办法,可以将这种冷轧钢材在梁、柱等构件上使用的,但是前提是要对锚固长度进行适当的增加。

因为不同的环境下都需要混凝土来发挥作用,所以配筋也就必须能够有很多种来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在腐蚀性很强的环境中,钢筋收到腐蚀,则其结构的耐久性会严重下降。所以,如何处理钢筋的防腐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国,一般会采用不锈钢来解决钢筋被腐蚀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所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不适宜大面积使用;而在国外,一般采用使用环氧树脂涂覆钢筋的表面,使之形成一层隔绝往期的防锈保护层,从而阻止钢筋的生锈,这种方法在美国和日本尤为常见。其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很低,可以实现大量的生产和使用。关于使用环氧树脂涂覆钢筋的方法是首先要将钢筋在工厂中加热然后喷涂环氧树脂粉末,待其粉末溶化后形成防锈保护膜,然后冷却,防锈的钢筋就制备好了,可以在对于钢筋的防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程中使用了,经过此处理的钢筋结构,其结构的耐久性也会大大提高。

四、混凝土的相关研究

4.1钢制材料和混凝土的组合

近几年来,钢制材料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同时受到国外专家和施工单位的青睐。经常在工程中使用的钢制材料和混凝土组合结构有:1.用于地下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的钢板混凝土;2.用于制备楼板的压型钢板混凝土;3.用于桥梁或者楼顶的型钢和混凝土的组合梁柱;

4.用于制备受压构件等而在钢管中注入混凝土形成钢管混凝土等构件等。

其中,钢制材料与混凝土制备的组合梁柱中,选择从折线方向切开工字型钢腹板,进而焊接为蜂窝状梁柱,其好处是强度更大,更抗弯,而且部有管道,可以允许线路通过,在电厂等工厂中较为实用也很受青睐。

在对于预弯型钢所制备的预应力梁的研究方面,我国和比利时以及日本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关于预弯型钢的预应力梁的制备方法是:在加载状态下将预制的有拱度的工字型钢梁在下翼缘浇筑上混凝土,在混凝土的硬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卸去混凝土,使得下翼缘处的混凝土预压,然后将其运到现场来吊装,进行铺设预制梁板,此时再浇筑上上部的混凝土,成为整体的装备构件。由于之前的预应力处理,所以,在承受荷载时候,下翼缘所受到的外加拉应力会与预先加上去的压应力相抵消,此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迭合结构类似,但是制备过程中不需要锚具和必备的拉设备,所使用的施工要求较低,可以批量制备。在国外,借助此方法来修建高层房屋以及桥梁,最长跨度达到了60米,在国诸多地方的桥梁建设也都使用了该技术。

钢制材料与混凝土所制备的构建中网架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构。其主要的制备方法是,借助钢筋混凝土上弦板来代替钢上弦,而原本的钢上弦的节点使用组合节点来代替,从而获得一种上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是钢板结构的组合网架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完全使用钢构件来替代原本混凝土构建中靠下部分所需承受的拉伸力,从而让混凝土耐压、钢材耐拉伸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网架整体具有较大的横向强度和纵向强度,所以在抗震方面也表现的很好。而且,这种网架结构对于钢材的使用也较为节约,在保证同跨度下,钢-混凝土网架所需要的钢材数量只是纯钢网架所需要的钢材数量的75%-85%。

4.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发展较为速度,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之所以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其将原本传统施工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后预应力混凝土中所需要的预埋管道、穿索、压浆工艺等,从而做到节省施工设备和简化了施工工艺,同时也缩短了施工时间,降低了造价,整体的效益得到提高。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我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在公路和桥梁中使用较为广泛。

的路高架桥的工程中,使用了一种被叫做“缓粘结“的预应力混凝土拉新技术,这种技术

与之前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差不多,但是预应力筋周围包裹的是缓凝砂浆,砂浆在钢筋拉伸时候没有年结的效果,所以钢筋的拉伸不受影响,但是当钢筋受力稳定、长度不在延长后,砂浆开始缓慢的粘结硬化,与预应力筋紧密粘合。所以,在使用这种叫做”缓粘结”的工艺时候,就可以明显的分辨出,当钢筋还处于拉伸阶段时候,砂浆与钢筋是没有粘合的,;直到拉伸稳定后,才开始有粘合,所以我国对于这个特殊的工艺仍然在继续的研究开发,以求可以研究出更好的处理办法。

在我国的交通学院,还就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借鉴之前的预弯型钢预应力梁的经验后,发展出来后来的”横预应力混凝土梁”,该技术主要是以混凝土梁底来作为反力承压面,然后钢筋纵向受力拉伸,混凝土梁受到所需的预应力。这种横方法,也是代替了常规的复杂的纵向拉钢筋的方法,而且同样是无需锚具,工艺简单,可以批量制备。

五、混凝土的耐久性

自从混凝土被研制出来开始,国外就没有停止过研究如何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是在沿海城市,咸湿的海洋环境对于混凝土中配筋,尤其是钢筋的腐蚀相当的严重,正是由于腐蚀的存在,所以很容易让钢筋混凝土早早的就损坏了。在针对腐蚀的试验中,无论是与还是持续加载,其对钢筋的腐蚀效果类似。但是,在暴露条件都一样的时候,荷载更多的一方所发生腐蚀的时间要比荷载小的一方发生腐蚀的时间少了很多。由此可以得知,当钢筋混凝土的荷载较多时候,更加的容易发生腐蚀,国外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加载期间混凝土产生了裂缝,所以水以及氯离子等容易腐蚀钢筋的物质就通过裂缝接触到了钢筋,从而加速了钢筋的腐蚀速度。

虽然试验中加载的多少比加载的时间长短对于腐蚀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在腐蚀的开始阶段,两者之间对于钢筋的腐蚀速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腐蚀的状况才变得比较明显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在腐蚀开始的时候,钢筋混凝土因为荷载所产生的裂纹较小,所以容易自己闭合或者被腐蚀产物所填充,只有缝隙较大的地方才会被持续的腐蚀,所以在预先加载不同,荷载时长又不同的情况下,大部分混凝土裂缝在整个腐蚀过程中逐渐变大,从而加速了腐蚀的速度。这也是为何同样的荷载下,持续的加载所产生的腐蚀效果要明显于预先加载所产生的腐蚀。

国外对于混凝土腐蚀问题研究出来不少解决方案,比如选用特制的水泥——使用高炉矿渣数你以及优质粒骨料和高效的减水剂,再配上优质的诸如硅灰之类的掺合料来达到减缓腐蚀的功效,该种防腐蚀方法主要是注意选择低碱水泥和不与碱反应的特殊骨料;再就是在制备钢筋混凝土时候所使用的钢筋上喷有环氧树脂等防腐涂层,该种方法的主要注意点是童工

给钢筋表面形成适当的保护层,以此来隔绝腐蚀液体对于钢筋的腐蚀,例如在混凝土添加钢筋阻锈剂等,或者完全使用不锈钢钢筋。

解决钢筋的腐蚀问题是从源头解决了腐蚀问题,但是防止钢筋因为腐蚀而导致结构早期破坏还有另个措施,就是在钢筋发生腐蚀之前或者轻度腐蚀时候,就开始使用丙烯酸乳液砂浆对裸露在外面的钢筋进行封闭修补,密封的环境不会再引起钢筋的生锈。关于探测钢筋混凝土是否被腐蚀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测定构件表面电位图与电阻率法、远红外热图法以及雷达反射图像法和γ射线反射仪法等,但这些所需要的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远不如简单的拖链或者锤击法有效和实用。

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可以依照是够已经建成而分为待建耐久性分析和已建结构耐久性评估鉴定。

5.1待建耐久性分析

因为建筑尚未建立,所以分析待建建筑的耐久性,无异于将建筑从所处环境、结构选择、设计施工、养护检查以及后来的管理和维修等多方面都进行分析,基本涉及了从建筑开始到建筑最后所关系到的所有方面,所以待建耐久性分析是非常复杂的。

国外的相关研究机构表示,混凝土中的水、气体以及溶解的有害物质的歉意和互相结合,还有环境的侵蚀性都是影响钢筋混凝土钢筋是否会早早损坏的原因。他们还制定了相关的指标值,其中耐久指数T是依照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设计图纸、施工条件和表面防护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估分析后进行评价得出来的结果;而环境指数S则是依据建筑所处在的环境状况以及免维修的年限来确定的指数。不过这种评价的缺点是,基本是依靠经验来评价,没有一个量化的打分标准,却少定量分析。

在我国,对于待建耐久性分析的见解已经反映在我国的水、港、海工设计规以及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重了。在关于防止碱性水泥和骨料反应的问题上,我国也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我国在关于“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与耐久性的研究“也正在进行,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将会有重大的进步。

5.2已建结构的耐久性评估

由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混凝土结构,经历了长期的使用,所以部分功能出现退化,由此导致此种结构功能的评估与待建时期仅仅是针对设计和所处环境的分析评估有很大的不同。毕竟建筑已经完工,所以只有参照建筑所在的周边环境来对已建结构功能进行鉴定,进而评价结构的耐久性,最终提出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六、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依照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在商品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所占总水泥的比例为15%,即便加上其预拌混凝土使用的水泥量,这个比例也还是小于28%,远低于欧盟的48.3%和美国的75%,所以分摊到个人的话,我国人均混凝土所占比例仅为0.4平方米,仅占欧美人均消费量的42%,所以由此可见,混凝土未来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此外,因为混凝土的性能较为复杂,且是一种组合材料,此外,由于混凝土中新材料层出不穷,所以,要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加强对于新材料以及混凝土与配筋之间各种组合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建波,海.浅谈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J].建筑,35(15):139-140

[2] 明顺.坚持科研促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J].工程建设标准化,1997(1):13-16

[3] 竺存宏,光远.预弯复合梁的设计与施工[J]人民交通,1993

[4] 宝俊.现代PRC结构设计[J],1995

[5] 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J]水利电力,1979

2015年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尚林盛 [摘要]阐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并通过与国外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比,提出了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对策。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无法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将受到威胁;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实现现代化将失去坚实的基础。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为国家财政提供1/3的收入,吸纳就业人员8000余万人。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我国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工业生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2001年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98年美国的近1/3、日本的1/2,与德国的相近。纺织品及服装、家用电器、照相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在一些行业中,制造业已经拥有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2001年世界500强中,我国企业仅有11家,但没有一家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航空制造技术第二产业产值只占到5%的世界份额,远远没有达到当年英美两国的水平。 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 我国目前只在IT产业和制造方面有些优势,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手里。世界工厂是全球产业链的概念,是一个标志,不同的产业壁垒不一样,美国有世界工厂,例如飞机、尖端军工产品、高技术通讯设备,日本有众多的世界工厂。 我国的制造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型企业群体也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外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组装比重大。 总体上看,我国的装备制造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核心技术和产品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仅为3.64%(1999年统计),劳动生产率为3.36万元/人?年。从上海汽车工业分析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贡献率达100%,人工对工业增加值贡献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西方国家为80%,我国汽车工业为27.5%。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113920.html,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方申国谢楠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06期 大数据作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发布《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掌握标准化制造必做的四项工作; ●正确进行精益制造; ●了解管理型和改善型企业的区别。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一、野蛮制造 如图1所示,世界制造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野蛮制造、标准化制造、精益制造。每个阶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一项管理方式。 图1 生产制造的三大趋势 从无到有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制造都是从野蛮制造开始的。 野蛮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经验管理。经验管理如同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徒弟吸收知识多少完全依靠自身模仿能力的强弱,再加上师父在教徒弟时还喜欢留一手,让经验传承非常不完整。 经验管理建立在人为基础上,是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如果任其发展,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将野蛮制造向标准化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方向发展。 二、标准化制造 1.标准化制造必做的四项工作

标准化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规范化管理(模式化管理),也被称为克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模式。 在规范化管理模式中,制造业的规范管理有四项工作要做: 员工职业化 中国企业员工的总体现状是素质偏低,喜欢我行我素。这样的员工是没有作为的,企业想要发展,必须打造职业化的员工。 工作标准化 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做到最后所使用的时间、做出产品的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 流程再造流程 在企业中,再造流程需要精简部门和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因为流程太长会导致信息传达受阻。比如,正常流程下做一个产品需要4天,客户要求在1天之内完成,就需要企业再造流程来适应客户的需要,如四个部门压缩成一个机构。 组织重组 组织重组是规范化管理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发挥模式的力量 一家企业做到员工职业化、工作标准化、再造流程、组织重组以后,要想扩大规模,就需要收购其他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制造必不可少。在进行收购之前,企业要创立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在收购的同时做到统一。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总部都在美国,但能在全世界的连锁店保持着同样的品位和服务,依靠的就是模式的力量。 要点提示 世界制造的发展趋势: ①第一阶段:野蛮制造; ②第二阶段:标准化制造; ③第三阶段:精益制造。 三、精益制造 标准化制造的企业只能保本经营,制造业的目标是赚钱,所以要进行精益制造。找到标准之后,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拿出来做就叫精益。 1.精益制造的前提 精益制造的前提是规范化管理。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面对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面临挑战前所 未有。本文在系统梳理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塑造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建言献策。 从生产手段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 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研发设计技 术的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明显,缩短了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极大地降低 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在生产中得 到广泛应用,“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重要手段。国际 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人总数已经超过百 万台。同时,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不断涌现,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为高效,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已经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和采用。 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生态环境与生产制 造的矛盾日益激化,推动了全球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 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 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 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 成为制造业的共识。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也逐步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怡康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国内空调市场中,节能变频空调销售占比已经达到58.5%,同比上涨37%,显示出消费者对节能型产品的热情与日俱增。同时,服务化也已经成为引 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制造业的生产将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生产、制造与 研发、设计、售后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 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 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已成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 势的新途径。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传统的工业化思维以层级结构管理企业的内部运行,以串 联结构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形成产业链条,强调管理组织等级分明,强调企业业务“大 而全”,难于适应市场和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当前的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与分享,要求减少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 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例如,海尔通过不断合并业务单元、削减边缘业务等方法来实现企 业运作的扁平化,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的“小海尔”模式,最小的自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2019国内外大数据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 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 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 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 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 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 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 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 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 万欧元用于支持7 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 年6 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 战略——“创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