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__________得到发展;______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

①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____________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________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2.市的变迁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________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____________,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__________,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______专门管理外贸。

③南宋:海外________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总结]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特别提示]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_________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________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二者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易错提醒]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细讲重点】

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唐前期规定①“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他们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中国自周、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得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得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得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得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得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得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得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第二目“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得重要场所“市”得变迁及城市职能得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得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得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得图片与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得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与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得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得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古代得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得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得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得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得关系。 (3)认识与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得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得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得产生就是经济发展得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得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得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得重要地位与作用。商业得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得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得财富,对社会得发展作出了巨大得贡献,但就是她们得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与压制商业得发展,阻碍了中国新得富有活力得经济形态得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 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关的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2.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都城规划的变化反映出() 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 D.儒家思想指导了都城的规划建设 解析:选C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可知汉朝的长安体现了都城的行政中心的职能,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加强沿线的管理,维护西北地区社会边疆的稳定,而不是鼓励西域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军商签订契约并不能说明商业性契约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 项错误。 4.《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高中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重农抑商”政策: 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的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流动为商,坐地为贾。) (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商业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金银成为货币。(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吕不韦资助嬴政他爹。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一字千金,) (5)秦朝:颁布管理“市”的法律。 (6)汉朝:县以上设置管理“市”的机构,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7)南北朝:出现“草市” (8)隋唐时期:外国商人来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邸店、柜房、飞钱。 (9)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出现纸币,集镇、夜市、草市兴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还在固定区域,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现在我们把购物叫买东西跟这有关系。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做生意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官员,他们有特权。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10)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11)明清时期:江南商业市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化趋势(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四大商业名镇位于交通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 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的目的 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 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例题1: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思路与技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知识点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

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 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水陆交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各民族各地区经济交往有助于国内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水陆交通的发展 (2)市场的扩大 (3)货币的统一和使用量的增大。 (4)商人的增多 (5)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商贸城市的出现 (6)商品经济不断向农村延伸,如隋唐的草市和明清江渐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 3、商业的一般影响 (1)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从而促进了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3)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 (6)促进了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市俗文学不断发展 4、阻碍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 (2)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3)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4)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对城市商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商业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2)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日益突出生产性和商业性。 (3)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4)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 (5)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doc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古代货币、城市、外贸发展的归纳,分析三者发展的规律特征,初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2)通过探究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3)通过三看商人,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自主获得信息。 (2)通过小组探究展示活动,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商人的审视,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辛苦劳作,自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征;探究影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全面评价中国古代商人群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问:结合小品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形象, 谈谈你对商人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大多数认为“无商不奸”,历史上的商人是否都是这样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商人群体?学生畅所欲 言 现实导入,设置疑 惑,激发探究兴趣 师生互动交流师:谈到商业,同学们必然有疑问,商业 是从哪来的呢?下面大家看一段材料: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 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 理解史料,理解商业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

师生互动交流 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 系? 师:商业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 么古代商业是怎样发展的?有何特征?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 貌和特征——知识构建 师:商业的发展有很多方面表现,请今天 我们共从货币、城市发展、对外贸易三个 方面探讨一下古代商业的概貌和特征。 1货币 师:货币的发展我们选取三个阶段分析一 下: 展示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货币图 问:从商业发展和政治角度分析秦始皇为 什么要统一货币? 得出规律:货币统一是商业发展的需求, 是统一发展的需要。 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唐代出现了柜坊和 飞钱,柜坊是古代银行的雏形,飞钱相当 于汇票,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柜 坊和飞钱? 展示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宋代交 子货币图片 问: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出现,分析对商品 交换的影响? 教师总结:纸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的 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总结货币发展的基本规律:货币由不统一 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出现。是商业发 展的要求,同时又推动了商业的发 展。…… 2城市发展 介绍城与市的概念,强调从市的变迁研究 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的关系 整合教材,突出商业 发展的关键点,不必 做到面面俱到。 为后面探究商业发 展的原因作铺垫。

2020版高考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讲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试题(含解析)

第二讲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9·河北衡水中学)《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 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2. (2018·山东滨州二模)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 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 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 (2018·河南郑州三模)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 ) A. 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 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 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4.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道:“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 A. 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 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 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5. (2019·青岛期初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6. (2018·江西南昌三模)《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入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 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 宋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7. (2019·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前导学材料】 填空题 1.____ 代出现按____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____和_____。 2.南北朝出现的“草市”的特征有____、____、____。 3. 唐代“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____;宋代“市井最盛”的城市是____;清代财富“甲于天下”的城市是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讨论法、分析图表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获得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学习建议】 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学习重点。建议同学:(1)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商业的繁荣、市在历代的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和小字增进对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的感知。(2)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认识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3)活动建议:组织课堂讨论,体会商人奔波劳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感悟商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1.古代中国的商运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汉代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6)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7)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的表现 (1)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流动为商,坐地为贾。 )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出现都会,金银成为货币。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 邯郸、临 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一字千金,) (5) 秦朝:颁布管理“市”的法律。 (6) 汉朝:县以上设置管理“市”的机构,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7) 南北朝:出现“草市” (8) 隋唐时期:外国商人来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邸店、柜房、飞钱。 (9) 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 地点限制;出现纸币,集镇、夜市、草市兴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 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还在固定区域,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现在我们把购物叫买东西跟 这有关系。当时是实 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做生意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鼓声六 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官员,他们 有特权。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 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10) 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11)明清时期:江南商业市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化趋势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 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 要道( 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商人集 团出现,如晋商、徽商( 乔家大院、胡雪岩。会馆是给商人联络感情,共享商业信息,提供休闲娱乐的 场所 )等。 中国古代经济 (2)商朝时期: (3)周朝时期: 工商食官”,商业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 吕不韦资助嬴政他爹。 );四大商业名镇位于交通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19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1.(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西汉时期不仅“吴越之竹”,荆、扬之皮革骨象等成了商品;甚至穷乡僻壤的姜、桂、牛、羊等也进入了商品的领域,“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据此可知( ) A.政府鼓励从事商业经营 B.商业活动得到不断发展 C.商人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D.商业发展促进农业进步 答案B 解析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C两项;由题干中若干地区的产品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等现象可知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商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2.(2019·浙江嘉兴月考)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由此可见当时() A.社会秩序紧张B.商业非常繁华 C.管理相当严格 D.经营时间短暂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政局不稳定、商业繁荣及“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排除A、B、D三项;由题干中“有正式的‘市’九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且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项正确。 3.(2019·陕西西安期末)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答案B 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

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青岛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经济重心南移、对外贸易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排除A、C、D三项;由题干中“240多道菜”“40种酒”“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等信息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商业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故B项正确。 5.(2019·江苏徐州一中月考)明代时“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清代“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这反映了( ) A.明代经济发展落后于清代 B.经济重心南移到湖广地区 C.经济发展呈现多中心格局 D.统一的国内市场渐趋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中心格局,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明代经济发展落后于清代,故A项错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不是湖广地区,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统一的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6.(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