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并购康盛寓意:互联网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腾讯并购康盛寓意:互联网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腾讯并购康盛寓意:互联网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腾讯并购康盛寓意:互联网自由竞争转向垄断

8月23日,并购尘埃落定——尽管康盛创想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omsenzInc。)的天使投资人周鸿?也想鼓励创业团队“能坚持还是要坚持(上市)”,但80后创业者戴志康还是选择了被腾讯公司全资收购,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此次并购可以看作是中国互联网进一步从自由竞争时期向垄断竞争过渡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三大派系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以及中小型网络企业的归附宿命。

至此,BBS领域的圈地以康盛创想“嫁”与腾讯为收官之作,BBS的新派三国格局形成,腾讯直接掌控了中国最大的社区技术平台,淘宝居次,百度联盟则通过广告分成用利益捆绑35万最主要的中小网站。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大的社区论坛工具提供商,康盛创想有很多选择,而且在腾讯之外,也与阿里巴巴、百度都“接触过”。不过最终,它既没有选择独立上市,也没有选择另外两家巨头。据悉,出售金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但腾讯并非最高出价方。

周鸿?说,马化腾很欣赏戴志康,戴志康又非常看重未来康盛旗下站长的论坛与QQ打通,协同效应很大。康盛创想副总裁李明顺称,康盛创想虽然已经做到了行业老大,但该公司一直想做与网民对接的业务却一直都还没有,此次与腾讯的结合可以得偿夙愿——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全部。

诞生

在康盛创想身上,几乎体现了中国网络公司生存环境变迁的缩影。

2000年4月至7月,新浪、网易和搜狐相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刺激了中国的一批创业者。不过到了2001年4月,纳斯达克从5000多点一下滑到了1600多点的谷底。2001年12月,戴志康就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冰冷期开始着手开发社区论坛系统“CrossdayBulletin”,简称“CDB”。

戴志康开始研发的产品在第二年3月问世,他又在 6月发布了CDB2.0,修正了上一个版本的若干问题,并开始拥有少量用户。到了10月份,CDB3.0版本完成,此版本重构了几乎全部代码。基于未公开的CDB3.0版本,康盛创想发布了Dis-cuz!的第一个版本

Discuz!1.0。这个产品在2003年6月开始面向客户销售,是当时惟一采用编译模板技术、文件缓存技术构建的社区论坛产品。

那个时候初涉互联网的个人站长们——例如后来成立“站长之家”的杨云栋也只是玩玩个人主页——随着免费主页空间、免费建站资源的一度火爆,个人建站、建BBS日益盛行。康盛创想的产品正迎合了这一需求。

此时,大多数创业者都觉得互联网上的机会很多,虽然不知道什么生意赚钱,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而且大大小小的公司纷纷成立。

后来,康盛创想采纳了该公司“天使”投资人周鸿?的建议,遵从“互联网精神”让站长免费使用该公司的软件产品,靠增值服务收费,免费策略使得康盛创想快速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社区建站平台。

2004年,康盛创想日后的劲敌PHPWIND公司产品发布了第一个基于论坛的内容管理系统。

当时康盛创想所在的社区软件行业内还有十多家差不多大的同行。这个时期正值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创业高潮。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敲钟,这一时期个人站长再度兴起,个人的“玉米虫”(域名买卖)生意鼎盛。方兴东创立的“博客中国”在2004年成为博客门户网站,盛极一时。

到了2005年12月,康盛创想自称Discuz!已经成为“华语市场占有率最高、用户数量最大、体验最为标准的社区论坛产品”。

融资

2006年、2007年,康盛创想幸运地获得了包括华尔街顶级风险投资商红杉基金(SequoiaCapital)、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晨兴创投(MorningsideVentures)以及搜索引擎巨头谷歌(Google)公司在内的多家基金及企业的投资。据悉,Google当时只投了100万美元,另外两家主投。

用戴志康的话说,采纳了免费策略之后,康盛创想的软件用户数量一天大概是以前收费时的100倍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网站也在康盛创想免费之后成长起来了,这些网站纷纷成为了很多行业里、地区里、不同领域里的佼佼者。而康盛创想也借此增加了市场份额和覆盖率。

那个时候康盛创想在国内的社区平台和软件产品领域已经占了70%的市场份额,已经处于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康盛创想的管理层和员工对未来也满怀激情和梦想。当然,除了当时康盛创想市场第一的位置外,投资人显然还看中了它的未来定位非常清晰。

浅议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浅议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唐恬反垄断法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主要有实现社会整体效益、谋求实质公平,非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包括维护市场自由竞争、保障民主、提高经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价值目标。 美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颁布了反垄断法,但这种法律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法律制度。我国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垄断法。并决定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该法,该法共分为8章57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禁止大型国企借控制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美国学者博登海默说过:“任何值得被称之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因此,法的价值取向是任何法律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 反垄断法本身所固有的价值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从法哲学的角度讲,法的效率价值是指法能够使社会或人民的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而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的意义。作为反垄断法核心价值的社会整体效益,是指反垄断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合乎社会整体需求的有益效果。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的法律价值是着重于维护社会总体效率、社会(实质)公平和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作为经济法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反垄断法从一开始就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以社会权利本位为宗旨履行着调控经济、平衡利益、缓和矛盾的职能。反垄断法的本质就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整体效益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体现。

(完整版)7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第一节竞争引起垄断 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 1.竞争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 2.竞争的特点 (1)竞争的结果关系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 (2)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 3.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1)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①竞争就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②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竞争压力迫使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①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 ②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3)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①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 ③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 二、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和垄断 1.资本集中 所谓资本集中,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1)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 (2)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 (4)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 2.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1)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随着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组织创新以及生产、资本集中的发展,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终于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

垄断与反垄断的利弊

垄断的利弊 一、垄断的利处: 第一,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比如供水行业、供电行业,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在这样的行业中,如果由多个厂商同时生产,一方面厂商各自扩大生产规模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多个厂商扩大生产会带来成本增加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一家企业时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垄断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避免重复建设,其经济效果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 第二,垄断有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垄断从两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一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垄断力量的企业规模都较大,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二是垄断力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收益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就越是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创新是有高风险的活动,因而高额垄断利润才能作为R&D 的资金支撑。 第三,垄断还有利于一国的世界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涌现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从美国政府对待微软公司垄断和捆绑销售行为案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希望支解微软,因为那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二、垄断的弊端: 第一, 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 与完全竞争相比, 平均成本价格高, 而产量低。可用图( 1) 来说明这一点。 图( 1) 综合了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状况。通过图上对两个市 场长期均衡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产量为Q 1, 价格为P 1 , 而且当 产量为Q 1 时, 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点; 在垄断市场上, 产量为Q2, 价格为P2, 产量为Q2 时, 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最低点。Q1 > Q2, P1 < P2, 说明在垄断市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以中国互联网为代表的多个行业,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间迎来了汹涌的合并潮,这证明这些行业已经成为成熟行业,资源大量向巨头集中,行业格局已经形成,资本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动 文《法人》特约撰稿董毅智 2016年以来,尽管经历了资本寒冬、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强强联手,也有冤家联姻;有产业链整合,也有用资本买断市场;有行业洗牌,也有私有化回A。值此2017年初,笔者对去年值得一提的并购案例进行盘点。 蘑菇街、美丽说抱团取暖 蘑菇街、美丽说的合并,是2016年互联网行业首个合并事件。美丽说、蘑菇街1月11日宣布合并,两家公司不仅是国内创办的最早的女性垂直电商网站,而且都是以淘宝导购网站起家。2016年6月15日,美丽说、蘑菇街、淘世界三个原先的独立品牌,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新的“美丽联合集团”,新集团CEO由原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出任。这一并购事件尽管没有滴滴和uber以及美团和大众点评网这两大合并事件那么爆炸,但这两家专注女性用户的电商导购平台的合作,还是让行业有所震动。

完美世界120亿借壳完美环球(33.360, -0.07, -0.21%)回A 2016年1月6日,完美环球发布重组方案,拟购买上海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作价120亿元,该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交易完成后,完美世界将成为完美环球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池宇峰不变。完美世界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知名的游戏公司,推出了《完美世界》《诛仙》《神雕侠侣》等作品。2007年7月,完美世界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其股价一直被严重低估——其净现金余额加上办公楼价值就超过40亿元,而其网游业务还在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其退市前的市值仅为50多亿。相比之下,彼时A股的游戏公司掌握科技的市值为205亿元,主营页游的互动娱乐市值为95.6亿。2015年1月2日,完美世界宣布,收到董事长池宇峰的私有化提议,此后于2015年7月28日完成私有化。 万达集团并购传奇影业 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230亿)的价格,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100%股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文化产业并购案,也一举让万达影视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电影企业。 传奇影业是美国著名影视制作企业,业务包括电影、电视、数字媒体、动漫等。传奇影业出品过的大片包括《蝙蝠侠》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 内容提要:反垄断法所体现的价值目标因时代和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和考察我国反垄断现状,提出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价值目标应界定为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和实质公平。我国反垄断法的适用原则应包含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两个层面。反垄断立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有利于竞争,又要兼顾某些经济领域的特殊性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要为国家适度的宏观管理和经济干预留下必要空间。关键词:反垄断立法反不正当竞争价值目标社会效益实质公平立法价值是指各国在制定法律时希望通过立法所欲达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会效果。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都应当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立法价值目标是立法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达到某种社会效果而进行的价值选择。价值目标最集中地体现在法律的基本原则上。⑴立法价值不仅指导我们构建法的基本框架、设立具体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指导我们进行司法实践。随着我国加入WTO,制定反垄断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反垄断法?反垄断立法的目的是什么?反垄断法的具体制度如何架构?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反垄断法立法价值目标的确立。 一、国外反垄断法价值目标之检讨 在当今世界各国,出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保护消费者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反垄断法。但综观各国反垄断法的内容,无论是采用概括式立法模式的国家,还是采取列举式立法模式的国家,都

没有用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对垄断加以界定。由于垄断定义的模糊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垄断对市场的影响难以确认等因素使得反垄断法表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经济性和时代性。而反垄断法所体现的价值目标也因时代和经济背景的变化和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一)美国反垄断法价值目标的变迁。美国反垄断法体系主要由《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部基本法律构成,分析这些法律及其产生的时代、经济背景和美国反垄断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其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反垄断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主要是保护竞争者的平等地位和经济自由,以图巩固其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在这一时期,垄断组织超强的经济实力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使社会矛盾激化,破坏了美国公平自由的经济观念,威胁到美国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垄断组织插手政治,通过赞助或行贿等手段,扶植和拉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威胁到民主政府的稳定。反托拉斯不仅成了美国多数人民的呼声,政府为了维持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为了稳固民主政府的基础,稳定社会,也加入到反托拉斯的行列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所体现的价值目标理所当然地强调经济自由和平等。(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推行并维护竞争成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谢尔曼法颁布后并未得到认真的执行,被称为“没有牙齿的怪物”,一方面是由于《谢尔曼法》过于笼统,更主要的是《谢尔曼法》的出台,其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习题+答案

A 、P(Q *)= MC(Q *) B 、P(Q *)= MR(Q *)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经济学中,( )市场模型通常被用来作为判断其它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高低 的标准。 A 、完全竞争 B 、垄断竞争 C 、垄断 D 、寡头 2、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 ( )。 A 、提高价格一定能够增加收益 B 、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 、 提高价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 、 以上都不对 3、 垄断条件下,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 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 )。 A 、大于0 B 、大于1 C 、小于0 D 、 小于1 4、 当一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 如果这条需求曲线上的某点满足 E d = 2, P = 20元,那么,根据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 可以知 道:在该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上,厂商的 MR 为( )。 C 、完全竞争 D 、寡头 Q *处,有( )。 B 、P(Q *)> MR(Q *)= AC(Q *) D 、P(Q *)> MC(Q *)= AC(Q *) Q *处有 P(Q *) > AC(Q *)和 MR(Q *) > MC(Q *) 那么,在Q *的基础上增加1单位产品的销售将会( )。 A 、 使其总利润会减少 B 、 厂商总收益会减少,其数额等于 P (Q *) — AC (Q *) C 、 对总利润没有影响,但会缩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D 、 总利润会增加,并缩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8、 垄断利润属于( )。 A 、经济成本 B 、正常利润 C 、经济利润 D 、隐成本 9、 当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增加时,他将会( )。 A 、增加产量,提高产品的价格 B 、增加产量,降低产品的价格 C 、减少产量,提高产品的价格 D 、减少产量,降低产品的价格 10、如果一个管理机构对某垄断厂商的限价恰好要使得该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消失,那么, 这个管制价格应该等于垄断厂商的( )。 A 、边际收益 B 、边际成本 11、 ( )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 A 、完全竞争 B 、垄断竞争 12、 当一个垄断厂商处于( )。 C 、平均总成本 D 、平均可变成本 它们通常被区分为 d 需求曲线和D 需求曲线。 C 、垄断 D 、寡头 A 、30 元 B 、10 元 C 、60 元 D 、一 10 兀 5、经济学家一般把( )企业在LAC 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理想的产量。 A 、垄断 B 、垄断竞争 6、 在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 平 A 、P (Q *)= MR (Q *)= MC (Q *) C 、P (Q *)> MR (Q *)= MC (Q *)

马原,第五章 习题及答案 (1)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以中国互联网为代表的多个行业,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间迎来了汹涌的合并潮,这证明这些行业已经成为成熟行业,资源大量向巨头集中,行业格局已经形成,资本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动 文《法人》特约撰稿董毅智 2016年以来,尽管经历了资本寒冬、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强强联手,也有冤家联姻;有产业链整合,也有用资本买断市场;有行业洗牌,也有私有化回A。值此2017年初,笔者对去年值得一提的并购案例进行盘点。 蘑菇街、美丽说抱团取暖 蘑菇街、美丽说的合并,是2016年互联网行业首个合并事件。美丽说、蘑菇街1月11日宣布合并,两家公司不仅是国内创办的最早的女性垂直电商网站,而且都是以淘宝导购网站起家。2016年6月15日,美丽说、蘑菇街、淘世界三个原先的独立品牌,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新的“美丽联合集团”,新集团CEO由原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出任。这一并购事件尽管没有滴滴和uber以及美团和大众点评网这两大合并事件那么爆炸,但这两家专注女性用户的电商导购平台的合作,还是让行业有所震动。

完美世界120亿借壳完美环球(33.360, -0.07, -0.21%)回A 2016年1月6日,完美环球发布重组方案,拟购买上海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作价120亿元,该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交易完成后,完美世界将成为完美环球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池宇峰不变。完美世界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知名的游戏公司,推出了《完美世界》《诛仙》《神雕侠侣》等作品。2007年7月,完美世界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其股价一直被严重低估——其净现金余额加上办公楼价值就超过40亿元,而其网游业务还在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其退市前的市值仅为50多亿。相比之下,彼时A股的游戏公司掌握科技的市值为205亿元,主营页游的互动娱乐市值为95.6亿。2015年1月2日,完美世界宣布,收到董事长池宇峰的私有化提议,此后于2015年7月28日完成私有化。 万达集团并购传奇影业 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230亿)的价格,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100%股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文化产业并购案,也一举让万达影视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电影企业。 传奇影业是美国著名影视制作企业,业务包括电影、电视、数字媒体、动漫等。传奇影业出品过的大片包括《蝙蝠侠》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立法目的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原则。 2保护经济自由与监管和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垄断行为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除了上述三类垄断行为,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还规定了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也称“卡尔特”,是指经营者为限制或排除竞争而达成协议、决定或者采取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1特征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是经营者 (2)客观方面是合同、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3)目的和后果是排除或限制竞争 (4)特定的市场条件。 2类型 垄断协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即横向垄断协议; 另一类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 第十三条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第十四条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3 豁免规定 反垄断法也对以下垄断协议作了豁免的规定: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课后题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上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上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B)。 A.MR=MC B.MR=MC,AR=AC C.AR=AC D.MR=AR 2.一个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是(D)。 A.水平的 B.垂直的 C.向上倾斜的 D.向下倾斜的 3.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当厂商获得的边际收益为零时,对应的需求价格弹性(C)。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不确定 4.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区别是(B)。 A.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数量比垄断竞争行业的厂商数量多 B.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C.如果某一行业中有不止一家企业且生产同质的商品,则该市场就是完全竞争的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5.垄断竞争企业实现最大利润的途径有(D)。 A.调整价格从而确定相应产量 B.质量竞争 C.广告竞争 D.以上途径都可以 二、多项选择题 1.短期均衡状态下的垄断竞争厂商,一般会按照(AB)的方式生产。 A.边际成本等于实际需求曲线(D曲线)的边际收益 B.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的交点 C.主观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 D.主观需求曲线与平均变动成本的切点 2.关于寡头垄断中的所有价格领导模型假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D)。 A.产品是同质的 B.某个厂商有能力支配其他厂商跟着他的导向走 C.最低成本的厂商决定价格 D.产出最大的厂商决定价格 3.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ABCD)。 A.政府借助于政权对某一行业进行完全垄断 B.政府特许的私人完全垄断 C.某些厂商控制了某些特殊的自然资源或矿藏,从而就能用这些资源和矿藏生产的产品实行完全垄断 D.对生产某些产品的特殊技术的控制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CENT.SOUTH UNIV.(SOCIA L SCIENCE) Vol.10 No11 Feb. 2004 “技术标准化”引发的垄断与反垄断法律问题 王为农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以“技术标准”为切入点,以美国的反垄断司法判例为素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反垄断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针对美、日、欧对知识产权滥用引起的垄断问题的法律适用原则进行了评介,以期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104(2004)012010120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产品①的规格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标准,正在我们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产品规格和技术的标准化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生产上的规模效应,而且也给消费者使用相应产品、享用相应的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难想象,在信息产业领域内没有了标准,消费者将会如何使用其手中的信息产品,彼此间将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产品的使用者将如何形成必要的网络。例如,如果盒式录像带、CD没有实行规格的标准化,那么消费者在租用和使用这些商品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同样,在电信和互联网领域,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正常的通讯联系就无法实现。 按着设定主体不同,我们一般可以把标准分为3类:1)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经过优胜劣汰生存下来之后形成的“事实上的标准(de facto stan2 dard)”;2)由民间的标准化团体或企业联合体设定的标准;3)由公共机关设定的“公的标准(de jure standard)”。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它在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相应的弊端———即产生了妨碍和限制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在享用标准化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来关注一下如何运用反垄断法来规制标准化所引发的反竞争问题。在这里,笔者仅以“事实上的标准”和企业联合体设定的标准所引发的反竞争问题为限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 “事实上的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 (一) 网络效应形成的“事实上的标准” 网络效应,是指网络的利用者越多,则构成网络的每一个成员由此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1]。通常,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领域,在其创立的初期,一般都存在着企业为谋求自己所确立的网络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而展开的激烈竞争活动。这种竞争,最初都是在以各个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各自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的。例如在电脑行业,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与苹果公司的MS-DOS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随着其中某一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大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于“追随消费效应”的存在而出现消费者急剧倒向该系统的现象,由此便使得这一系统的网络占据了垄断地位。 (二) “事实上的标准”中的“专有标准”策略 一般地,由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了垄断地位的企业所确立的“事实上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手中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确保其正常实施的。若没有知识产权的守护,竞争对手就会通过复制和仿冒等手段使用其标准,并进入到其“事实上的标准”所 收稿日期:2003-11-11 作者简介:王为农(1961-),男,湖南耒阳人,中南大学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基础理论,反垄断法,法与经济学.

垄断产生的原因、组织形式、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加速了资本集中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则意味着企业数目减少,1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它们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律。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垄断组织主要形式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卡特尔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比较流行的卡特尔有三种:①划分销售市场的卡特尔;②规定统一价格的卡特尔;③规定生产规模的卡特尔。 辛迪加 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其商品销售、原料购买,都必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 托拉斯 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互相联合而组成的垄断组织。在托拉斯内,一切有关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等业务,均由托拉斯理事会统一处理,而原来的企业主则成为托拉斯的股东。 康采恩 康采恩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参加康采恩的既有单个的企业,又有其他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则是这个

我国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目标

我国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目标 内容摘要:竞争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法律保障,但成就于国家政策目标的落实与实现。我国反垄断法在制定过程中,应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主要体现于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规制对象和执法机构这三个问题上。 关键词:反垄断法,产业政策,竞争目标 研讨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目标的关系,不仅仅是从竞争法理论上厘定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与立法宗旨,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制相应的制度以保证落实和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 一、竞争法成因分析 反垄断法是竞争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法律的范畴,而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属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范畴,两者何以紧密结合并体现着天然的内在?探寻竞争法形成的原因,可以为研讨这一命题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关于竞争法的成因,笔者曾在《竞争法有关问题研究》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在理想化的竞争状态下,通过市场竞争主体的积极竞争,就能够促进主体的经济发展与整体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市场竞争主体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在高额经济利益驱动下,主体会利用一切方法与手段去竞争,这样,在竞争过程中自然地就产生了包括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等三大类反竞争行为。这些反竞争行为,主要从排挤或消灭其他竞争者、扭曲产品价格信息、提供不真实的供求信息等方面来阻碍、破坏和窒息竞争,乃至影响到市场经济整体的有序运行。可以说,竞争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种正常竞争与非正常竞争并存的社会现象。对于竞争中所出现的反竞争行为,欲利用竞争规律本身去消除与禁止是不可能的。 竞争过程中反竞争行为的猖撅,尤其是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产生,引发了经济、社会、政治等诸方面连锁的社会问题。解决“竞争缺陷”或曰“市场缺陷”的问题,客观上需要由具有协调与平衡社会利益功能的国家出面。西方国家往往信奉“国家干预市场竞争”的理论,并通过有效的措施与制度,将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目标落实于市场竞争之中,以实现其管理经济的职能,协调与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在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反竞争行为恰恰是竞争者个

微经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练习题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填空题 1、垄断市场上的厂商数量是(); 2、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而长期均衡的条件是()和()。 3、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的市场,而又要低于()的市场。 4、引起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的存在。 5、在西方国家经济中寡头垄断市场主要在()和()等行业。 6、在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法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如果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5,商品的价格P=6,则相应的边际收益为() A、7.5 B、4.8 C、1 D、24 2、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时,垄断厂商可以() A、亏损 B、利润为零 C、获得利润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存在 3、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上可以有() A、P大于LAC B、P小于LAC C、P等于最小的LAC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存在 4、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的假定有() A、行业内寡头厂商们之间是有勾结的 B、行业内某个寡头厂商提价时,其他寡头厂商也会仿效 C、行业内某个寡头厂商降价时,其他寡头厂商也会仿效 5、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同时下降的前提条件是() A.Ed >1 B. Ed <1 C. Ed =1 D. Ed =0 6、垄断厂商利润极大时() A.P = MR = MC B.P >MR = AC C. P >MR = MC D.P >MC = AC 7、完全垄断厂商如果处于() A、长期均衡时,一定处于短期均衡 B、长期均衡时,不一定处于短期均衡 C、短期均衡时,一定处于长期均衡 D、以上都不是 8、垄断竞争厂商实行最大利润的途径有() A.调整价格从而确定相应产量 B.品质竞争 C.广告竞争 D.以上途径都有可能 9、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 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 10、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 A.同质的 B.有差异的 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有差异的 D.以上都不对 11、以下()产品不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 A.汽车 B.内衣 C.感冒药 D.牙膏

反垄断理论分析及其对我国反垄断政策的建议

反垄断理论分析及其对我国反垄断政策的建议 摘要:我国目前的垄断性行业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反垄断政策,需要针对形成垄断的各种原因,分别对各种形式的垄断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反垄断政策方面的建议,以及开放条件下反垄断政策的一些新的变化,这样才有助于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反垄断政策。 关键词:垄断进入壁垒比较研究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寻找自身存在的发展潜力,打破垄断行业壁垒,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提升行业竞争活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中重要一环。垄断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如何有效降低垄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形式的垄断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实际的反垄断政策。 一、垄断理论简述 垄断(Monopoly) ,通常是指卖方垄断,一般指这样一种情况,在相关产品市场上只存在唯一的卖者,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控制和调节市场价格与产量。 传统经济理论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个类型,其中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最高,垄断市场的效率最低。在垄断市场,厂商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行确定市场价格、产量,产品的边际成本低于其市场价格,从而存在效率的缺失。同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厂商提供的产品数量较少,但价格却较高。因此,无论是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还是从政府政策出发都主张对各种垄断现象进行反垄断控制。但同时另一方面,垄断也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早期,“马歇尔难题”,即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垄断)的两难选择就说明了垄断可以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之后,又有人指出,垄断可以鼓励和促进创新、技术进步等等。这使得人们对于垄断的认识进一步复杂化,也更接近现实。由于垄断对于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阻碍的一面,因此对于反垄断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分析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垄断类型

反垄断法专题

反垄断法专题 一、反垄断法概述 二、垄断协议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四、经营者集中 五、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六、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 一、反垄断法概述 (一)垄断的概述 1、垄断的含义 垄断的原意是独占,即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在学理上,垄断一般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2.垄断的成因 (1)资源垄断 (2)自然垄断 (3)市场垄断 (4)知识产权垄断 (5)行政垄断 3.垄断的特征 (1)垄断对竞争的排斥性。 (2)垄断对社会的危害性。 (3)垄断的违法性。 判断垄断的实质标准是社会公共利益。为法律所禁止的垄断主要有两类: 一是垄断状态,或称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达到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如占市场份额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或者达到一定的销售金额。 二是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之间的垄断协议行为和占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排挤或支配其它经营者的行为。其它类型的垄断,如自然垄断、知识产权垄断等,反垄断法则通常采用豁免制度将它们排除在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之外。 (二)反垄断法的概念及其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1.反垄断法的概念 广义上的反垄断法是国家通过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狭义上的反垄断法则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该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2.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相同之处:二者的立法目的均是推动和保护竞争,反对企业以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手段谋取利益,从而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 不同之处: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反对企业以假冒、虚假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攫取他人的竞争优势,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上有竞争,其目的是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称为公平竞争法,它追求的是公平竞争。 而反垄断法则是通过反对垄断和反对限制竞争,使市场保持一种竞争的态势,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保证消费者有选择商品的权利。因为在垄断和限制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失去了竞争自由,而反垄断法所追求的就是自由竞争,因此,反垄断法也称为自由竞争法,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参与竞争的权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社会福利。 (三)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 1.市场垄断行为 市场垄断行为就是《反垄断法》第3条规定的三种垄断行为: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行为。 2.行政垄断行为 《反垄断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如果上述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该类行为,则适用《反垄断法》予以调整。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四)反垄断法的执法体制

反垄断法论文

中国反垄断法的现状与问题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和保持一个有效的竞争政策。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离不开有效的竞争政策。竞争政策的目标与任务就是保护和促进竞争,使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保护和促进竞争政策的目标与任务,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实现的,贯彻实施竞争政策的主管部门也要依法行事。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反垄断法律制度,就成为建立有效竞争制度、保护和促进竞争的基础和起点,这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一、关于垄断的界定 如何界定垄断是中国反垄断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垄断进行定义实质上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状与问题定义可以采取列举的方式。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过度集中和滥用行政权力等方式导致的排除或限制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二、关于垄断协议 禁止垄断协议是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这种协议是指企业间订立的能够导致限制或者排除竞争的协议。垄断协议的核心是共谋,不论其有无书面形式。因此,协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包括限制竞争的协调性行为,即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地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但是他们出于限制竞争的目的,彼此心照不宣地协调其市场行为。垄断协议削弱了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活力, 在各种垄断行为中危害性较大,且实际发生的数量和执法机关查处的数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垄断行为的数量,因此禁止垄断协议成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反垄断法并不是对所有的限制竞争协议都采取禁止的原则,根据协议对竞争的影响程度,它们基本上被分为两类。一类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凡是属于这个范畴的限制竞争协议,不管协议的具体情况如何,都被认为违法。它适用于对市场竞争有严重不利影响的行为,中国反垄断立法中关于禁止垄断协议应对下列行为进行规制:确定、维持或者变更商品的价格、串通投标、限制商品的生产或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或者新设备、联合抵制市场交易等。 另一类则适用合理原则,凡是属于这一范畴的协议都应当进行个案审查,即根据它们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程度判断其是否具有违法性。对于虽限制竞争但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议给予豁免,是各国反垄断法的通行做法。因此,对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议可以被依法豁免。如经营者为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统一商品规格或者型号、共同研究开发商品或者市场的共同行为,中小企业为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能力而进行的共同行为,经营者为适应市场变化,制止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共同行为,经营者为促进生产经营的合理化,分工协作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共同行为。 三、关于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性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同经济性垄断相比,行政性垄断具有以下特点:实施垄断的主体不同;实施垄断的方式不同;保护的直接对象不同;产生的条件不同;二者性质不同;危害性不同;承担法律责任主体不同;承担责任方式不同。行政性垄断行为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手段主要是滥用行政权力,目的是保护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由于有行政权力作后盾,这种行为较之经济性垄断更具危害性,且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监管和惩处。 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一样,都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破坏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损害的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行政性垄断具有转化为经济性垄断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当前行政性垄断现象极为严重,危害性极大,而现行

2016海外并购案例

2016海外并购案例 【篇一:2016海外并购案例】 新浪财经讯 2017年1月6日,由中国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的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 下午茶活动上正式发布。中国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中国并购公会 副会长张士学、中国并购公会常务理事张晓森等出席此次发布活动。此次发布结果与历届评选结果一样,将正式长期铭刻在上海的并购 博物馆内。 中国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发布“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中国并购公 会副会长张士学发布“2016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国十大并购”评选 活动自2000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年,评选将中国并购领域的 年度风云人物和极具震撼力的焦点、热点事件几乎全部网罗其中, 评选结果以及其展现的并购行业发展趋势备受业界和海内外经济界 所关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的权威性得 到业界广泛尊重,对中国并购市场逐渐走向规范、成熟,对中国企 业的全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嘉诚、柳传志、任正非、宁高宁、杨元庆、马云、王建宙、衣锡群、唐双宁、马化腾、刘强东、王健林、陈锋、李彦宏、姜建清、雷军、郭广昌等曾荣登十大 并购人物。 本届评选自2016年12月初正式启动,秉持往届公平、公信、公正 的原则,经过社会征集、组委会投票评选等程序,根据开创性、责 任感、影响力、推动力、阳光并购等一级指标以及创新精神、社会 责任、行业发展、社会影响、价值创造等二级指标,从专业角度进 行权威评判,最终遴选出“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和“2016中国十 大并购事件”。 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 1.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达成协议,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该项投资将与百胜餐饮集团与百胜中国 的分拆同步进行。之后,百胜中国将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以独 立公司身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yumc”,马云旗下 生态圈的又一重笔。回观阿里的整个版图,阿里并购之路涉及面甚广,同时也是任重道远。 2.方洪波董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