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香结》教案设计

2《丁香结》教案设计
2《丁香结》教案设计

2丁香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幽雅、香甜。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在感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

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朦胧幽雅伏案笨拙

单薄模糊花蕾恍然愁怨

宅院浑浊参差眼帘照耀

文思梦想迷蒙衣襟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右匀称。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时,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1~3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由诗句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

课件出示:①城里丁香花图,②城外丁香花图,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诗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参差眼帘

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

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数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3)理解重点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人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小结: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格。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

设计意图: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进行小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板书设计

丁香结?????????? 丁香花???颜色美姿态美

气味甜香

丁香结???古人眼中——解不开的愁怨 作者眼中——豁达乐观正视生活挫折人生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教学中,努力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品析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引导

学生关注作者是从描写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的角度来写的,从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在阅读理解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如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能够由课文中的丁香花想开去,联系到了其他花,阅读方法得以运用。在感悟古人眼中丁香结的愁怨时,在理解作者眼中丁香结的积极豁达时,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体会了丁香结中的象征意义,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解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