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后的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1.高中不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的大讨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是大学升学的预备教育,这种看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

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王湛说。

普通高中是否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一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三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

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础。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王湛说。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在郑富芝看来,这更体现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整个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不能完全跟着考试走,而要跟着育人走,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首提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与高考衔接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如此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

与以往不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看来,这是普通高中课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国际上的首创,“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要求解决的是核心素养培养到了什么程度。在整个课标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这两部分

内容的研制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很大,经过了反复的研究论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记者了解到,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5个,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说。

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更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相关。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用以规范、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

“高考也好,学业水平考试也好,都需要命题,而命题需要有依据和参照。为此我们对课程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后,研制出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个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做了一个水平划分,一般三至五级,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同时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一个参照。”

郑富芝介绍说。以语文为例,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5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在对接考试方面,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对语文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更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者用人单位参考。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都要变成真正的水平考试。也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与其他学生没有关系,关键是看其本人在这个学科领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郑富芝强调说。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齐鲁师范学院 2011-8-19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为加强全省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种高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重视技术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高中阶段设置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培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在《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法规为基本依据,旨在通过21天的集中培训,提高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方案遵循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实践练习的学科培训,帮助受训者自主发展、自我提高、更新观念,增强受训者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力,为我省建设一支素质优、可持续发展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进而提升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科培训,帮助培训对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处理方法,真正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掌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与建设、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 2、学科研修能力的提高。能根据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并养成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确定个人的课程研修方向。 3、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实践,充分利用分组教学与讨论的形式,提高对技术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 4、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培训对象经过学习后,能够成为学校或者学区的教学骨干,发挥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本校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针对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学科理论培训 介绍高中通用技术的国际国内背景,解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等。本课程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通用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主要目标及其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努力使研修者深刻理解通用技术的理念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发展与课标解读、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与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导等。 2、学科技能培训 该模块将组织研修者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实训实践增强其感性认识、

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最新)

最新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 1、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和()两大类。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信息即是一种()学习。 2、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这是一种()。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 4、在科学探究问题的提出过程中,切实可行又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 (),并通过()和(),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 5、1961年,美国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布鲁纳“发现法”相似的,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方法。 6、()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 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是()的思想。 8、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性、()性与()性。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从活动()、()、()三个方面着手。 10、()是小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物体与物质的中介。 11、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分为()和()。 12、需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的目标宜采用()表达。

13、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的教学观点。 14、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的最大区别是在()的拓展。 15、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以及()和专题考查。 16、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其观察要点以()和以()分为两种。 17、用做档案的方法做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法称为()评价法。 18、从教育测量学看,学科测验可以分为()和()两种,期末考试属于()测验。 19、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应以()、()。 20、()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21、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多种不同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 22、小学科学教师除了对一个()有较全面的经验外,还需要有机会使自己对科学内容有广泛的了解。 23、生物角宜布置于科学教室(),以不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二、判断题。 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 2、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3、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本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高一年级5个班同时开课,每周1课时,总课时数20节,其中课堂教学19节,教学评价1节。 第1周针对新课程特点,探讨教学设想和措施

第2周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3周就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进行可能答案的讨论,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4周学术研究讨论 第5周对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以待改进。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6周放假 第7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哪种技术实验 第8周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第9周与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10周统一教学进度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13周针对检查结果指出不足,指导如何改进 第14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第15周就设计的交流语言进行讨论 第16周根据其他地区实施的情况,讨论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7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 划(最新版) 一、指导思想: b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一)根据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根据对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针对新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设想和教学措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做好六认真的检查工作和督促工作。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求老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工作,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争取将这个新课程上的有声有色。 (三)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多运用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19.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

浅谈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下新课程标准理念

浅谈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下新课程标准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今天,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造各种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用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二)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旌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

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doc

2013—2014 学年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华容三中通用技术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 1》(必修1),使用的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 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 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 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4-6 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 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 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

高中通用技术装备标准

江苏省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实践室装备标准 一、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 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

料储藏室”可合并为一个“准备室(仪器材料储藏室)”。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 说明:1.实践室数量要求不包括仪器、材料室,准备室,药品室等专用实践教室的辅房。专用实践教室辅房数量与面积应符合存放仪器、器材与准备操作要求。 2.8轨以下可参照8轨,9轨~12轨可参照12轨,13轨~16轨可参照16轨,17轨~20轨可参照20轨,20轨以上的可根据情况适量增加并将功能进一步细化。 3.Ⅲ类学校必修课实践室: 8轨建“技术综合实践室”一间;12轨建“技术设计实践室”和“技术制作实践室”各一间;16轨在12轨的基础上增设“技术制作实践室”一间。 4.选修实践课程专用教室按选定的教学内容建设,应充分利用理科实验室、必修课专用实践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其它设备。 (四)实践室通用要求 1.使用面积:使用面积大于110㎡/间,生均不小于1.80㎡。技术制作实践室使用面积建议在120㎡以上。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技术制作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它教室有一定距离。 3.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实践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实践桌面无阳光直射,室内无可见眩光,灯具悬挂高度距实践桌面不应低于1700mm,宜安装窗帘。 4.通风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制作实践室宜采取排气扇强制排风o 5.噪声控制:室内环境噪声应低于60分贝,技术制作实践室可略高于此值。 6.温度:室内温度在4—30℃之间为宜。 7.供水:每个实践室、准备室至少有一处水源(仪器储藏室除外)。供水指标: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 2、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 3、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 4、科学探究大致涉及()、()、()、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5、生命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6、物质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7、地球与宇宙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8、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和()。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10、科学实验可以分为()、()和()。新课程大力提倡()。 11、科学教育资源从空间上可分为()、()和()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三大资源。 12、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用手段,其观察要点以()和以()分为两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 2、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光是一切颜色的来源,没能光,也就没有颜色。()

4、现代教育技术即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完成教育的优化。() 5、定量评价大凡总要优于定性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3、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 2、根据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举例谈谈怎样有用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3、(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4、(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提出质疑) 5、(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康健生活) 6、(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7、(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日前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届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中小学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版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19门学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此次修订旨在完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标,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进一步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结合学科内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二、进一步体现了能力为重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为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力培养。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导入-作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导入 如果说课堂就是一个舞台,那么一个吸引人的开场白,便显得至关重要。因而教学中,课堂导入不能小视。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下,课堂导入也需要一定的创新。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而传统的课堂导入语言常常是“Let’sbeginourclass,todaywearegoingtolearn…’’等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导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做成功的铺垫。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导入新的语言和技能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 例如,从复习情态动词can入手,导入新知识:can的过去式could.复

习时,老师先画好一些图片,并标明一些动作,如:singanEnglishs ong,jump,rideabike,swim…等。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说:Icandoalotofthings.IcansinganEnglishsong.Icanjump.Icanrideabike…然后说:IcouldsinganEnglishsongfiveyearsago.再帮助学生说出其它一些动词短语的句子并用上could.随后再让学生自己造句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在创新的复习过度中自然而然的接受新课。 2.设疑置悬,导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82时,老师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下问题:1.Doyoulikelisteningtomusic?2.WhatdoyouknowaboutBeethoven?接着在进行阅读活动前提出问题:1.Whydidn’tthegirlg ototheconcert?2.WhywasBeethovensurprisedtoseethe girl?3.HowandwheredidhecomposehisMoonlightSonata?4.Whydidn’tBeeth oventellthemwhohewas?5.DidyouknowaboutBeethovenbeforeyoureadthis text? 3.直观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片等教学媒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