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希望透过男性时尚杂志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希望透过男性时尚杂志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希望透过男性时尚杂志的文本分析

當代男子漢當代男子漢「「陰性化陰性化」」了嗎了嗎??

以男性時尚雜誌建構的男性氣男性時尚雜誌建構的男性氣概概為例為例

當代男子漢當代男子漢「「陰性化陰性化」」了嗎了嗎??

以男性男性時尚時尚時尚雜誌建構的男性氣雜誌建構的男性氣雜誌建構的男性氣概概為例

為例

1

《摘要摘要》》

本研究希望透過男性時尚雜誌的文本分析,釐清該類雜誌蘊涵的男性氣概觀點,據以和後女性主義者所倡言之「去性別化」理想作比較,以瞭解當代主流的性別觀點究竟為何。研究者觀察的向度包含:男性時尚雜誌的論域範圍(涉獵主題)、論述的策略和方法、其所召喚的主體位置及文本使用的語言符號機制。分析樣本來自《GQ》及《Man’s Uno》2008年8月份出刊的內容。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時尚雜誌雖提出了多元的性別符號組合,但在作法上並非採行後女性主義者所倡言的性別虛擬化路徑,反而預先肯認了性別類目的「具體」存在,並且在二元對立的架構下,尋求一種假性的多元開放。這種解放模式只能爭取符號意義的多元,欲藉此得著性別類目的消解無疑是緣木求魚。

關鍵詞: 男性氣概、女性氣質、男性時尚雜誌、後女性主義

壹、基本立場

除了追求法理與權益的平等,女性主義論述最終的目標應是兩性平等與互重(內涵平等而非形式平等),以建全一個反歧視、反壓迫、反宰制的公義社會。當「父系霸權」同時對男性與女性進行壓迫(像個男人v.s 像個女人),當「男性等於得利者,女性等同受害者」的認知已被徹底顛覆,性別議題值得兩性共同參與和關心。

東西方傳統的學術論述和理論思潮反映的多半是男人的知識架構(簡成熙,2003;畢恆達,2003),60年代以降的婦女解放運動與既之而起的女性主義帶動了知識與文明的重新思考,建立了女性的主體位置。如今做為回應的男性研究,勢必得參酌女性主義觀點,避免重返性別壓迫的老路。

據此,筆者主張,關於女性的議題,應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上包容男性觀點,避免本位主義的極端和偏失;對於男性研究,則更應保有女性主義的態度,以和既定的社會或文化制度有所區隔。唯有如此,女性主義才能成功和男性對話,全然為兩性開放。

貳、研究背景

「父權」(patriarchy )作為一種壓迫的意識型態,是女性主義的最終敵人,也是酷兒理論致力推翻的對象。然而父權並非鐵板一塊,其運作模式並非武斷地集中於男性,令男性壓迫女性;相反地,父權的運作展現在不同性別層面的互動中。誠如傅柯的權力觀點,作為意識型態的權力是去中心的,無所不在的;是生產性的、正向的(positive )2(Carabine, 2001),意即權力無關擁有,在乎行使(姚人多,2000)。而陽剛男性氣質(masculine )作為父權的衍伸產物(即行使),理所當然地成為理解父權運作的最佳指標。

誠如MacKinnon (1987)所言,陽剛男性氣質作為一種男性標準(male standard for men ),建立了一套規範性的父權法則,同時要求男性和女性遵守特定的性別位置,讓兩性區別成為可能。據此,女性特質是以男性的規格為前提而得到認可,自然就被先驗地貶低為次等的;這也間接證明了何以「男孩子氣的女生」和「女孩子氣的男生」皆不符合傳統性別框架,但前者所受的非議遠比後者少3。是故,論者以為:若能掌握當代男性氣概的主流觀點若能掌握當代男性氣概的主流觀點若能掌握當代男性氣概的主流觀點,,從而檢驗後現代的性別論述是否已被廣泛接受已被廣泛接受,,就能輕易就能輕易揭揭示出示出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批判對象的批判對象的批判對象,,確立前進的方向確立前進的方向。

在大眾文化的推波助瀾下,當代的「男性氣質」經歷了多重轉向和重構。流行文化中的男性形象從過去的陽剛男子氣概(macro masculine )過渡到如今的「都

2

係指權力有其正向價值未必只有負向壓迫此一面向,這邊的「正向」不含價值判斷,不等於「正面」。

3 如果男孩子氣的女生和女孩子氣的男生遭受的排擠僅源於「超越性別類屬的邊界」,就不會出現「女強人vs 溫柔漢」,這組性別特質高下有別的論述。

會美型(直)男」(Metrosexual)4,這些追求型男頭銜的中產階級都會男性,傾向花費高比重的時間和金錢裝扮自己,甚至連化妝、醫學美容等「女性商品」也樂於嘗試5。而「新好男人」、「美型男」、「GQ男人」等愛漂亮、重打扮、對美或品味有高度要求的「非典型男性」的誕生,背後也有相仿的論述邏輯。總體而言,新生代男性的身段比較柔軟(soft man),也較能接受男性認同外的女性化面向(Sharples, 1999)。時代雜誌2005年11月即以「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ale」為題,專題報導了亞洲男人這股追求外在美的趨勢6。

有關男性的新時代論述,極度流行於以「時尚」和「前衛」自居的男性雜誌中,且普遍被視為是一種相對進步的性別觀點(和過往鋼鐵般的男性形象相比)。2004年起,國內的男性時尚雜誌在發行量和廣告營收已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而金石堂年度雜誌的銷售資料也指出,男性時尚雜誌在排行榜上的排名正逐年向上提升(王智立、江雅琳,2004)。新聞局2005年公佈的《雜誌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更直言,男性時尚雜誌不但已受國內外出版業龍頭的青睞,更有和女性雜誌互別苗頭的實力。顯見新鮮的男性形象不但得到了市場和讀者的認可,更已被進一步推崇為主流。

過去的男性雜誌多半以「男性化」主題,如汽車、機械、運動等,號招男性讀者的認同與消費,近十年來由歐美領航吹進台灣的男性時尚雜誌,則在前述基礎上,擴大涉獵主題(性/生活/裝扮),嘗試在有限的篇幅裡,吸納更多讀者,創造利潤的極大化。因此有別於傳統男性雜誌(音響世界、汽車情報等…),男性時尚/生活風格雜誌所建構的男性價值觀與男性圖像,將有助我們理解當代男性氣概的主流觀點(袁支翔,2007;白育珮,2004;Sharples, 1999)。

依據葛蘭西的爭霸(hegemony)理論,任何意識型態(如陽剛男性氣概)欲爭取霸權的地位,勢必得作出部分犧牲,透過「互蒙其利」來爭取多數支持(Hall, 1986)。因此,男性雜誌為爭取多數具消費力的讀者青睞(中產階級男性且有可能不是異性戀),必須正視男性實為一多元且異質的團體(職業、身份、性取向),理論上也「必須」建構出一套相對「進步」的論述,以求同時吸納同性與異性戀男性的認同。對異性戀男人而言,時尚雜誌建構了當代可欲的男性形貌,教導男人如何脫胎換骨,成為女人愛慕的對象;對同性戀男人而言,男性時尚雜誌已和患有恐同症的保守男性切割,故可將其視為親切、友善的自我代言。易言之,男性時尚雜誌(某一程度上)似有可能跨越男性氣概論述的邊界(同男與異男/陽剛與陰柔),反轉男子氣概的一元邏輯,趨使過往的性別觀點產生質變。

據此,雖然時尚雜誌作為一種廣告化的媒介商品,主要服膺於市場和娛樂機

4台灣部分報章雜誌譯為「都會美直男」,係指在生活風格和自我形象的塑造上樂於向同性戀男人學習的異性戀男性(當然,這是一種刻版印象)。

5過去外在的裝扮往往是女人的專利,喜好裝扮的男人往往等同娘娘腔或同性戀,如今異性戀男人卻得向同性戀男人學習如何打點外表。這種負負得正的反轉效果,再次證明了二元對立的性別結購比想像中來得脆弱且易於鬆動。

6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認為男性之所以對外在美趨之若鶩,主要是為討女性歡欣(Time,2005)。換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男性和女性對美的追求似有主客異位的態勢;如果女性追求外在裝扮是為了滿足男性主體的欲望,當代的男性似乎樂於放棄其主體位置。

制,並非以推動社會進步,改革性別保守為念,但未必不能創造出一種時代氛圍,近似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理想7。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與研究問題

參、問題意識

隨著性別意識抬頭,女性爭取性別平等的理想似乎指日可待,然而遺憾的是,應然的發展未能符合實然之結果。

早期的女性主義為追求公領域中兩性平等的參與空間,認為傳統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觀點毫無限制的放大了兩性差異,卻對相似的部分視而不見,進一步指控這樣的性別邏輯是政治性的,為父權宰制的社會體制提供合法性的基礎。據此,男女互斥的性別認同反映出來的遠遠不是自然的區別,而是一種社會區隔,用以對自然的相似性進行壓制(李銀河,2004;洪鎌德,2004)。

兩性平等論述,雖讓女人擁有了男人般的權力與空間,帶來了部分解放與平等,但卻意味著女人必須「全權為自己負責」,必須學習在男性社會裡,擁有和男性相同的目標、能力與成果。成功的女人必須和男人一樣擁有好工作,高而穩定的收入,獨立自主的性格。易言之,當代女性為了和傳統在家相夫教子,遵守三從四德的女性作區隔,必須由內而外像個男人8。

後期的女性主義者隨之發現,在女性拋棄了文化中的女性成份以作為一種宣示,刻意作出了一些和性別角色預期相反的事時,就等於承認了兩性特質的存在,並認定女性特質的負面性,以致迂迴地強化了既存的性別期望(Liikkanen, 2005/邱進福等譯,2006)。當女性徹底擺脫了文化生活中的「傳統女性」形象,隨即卻落入了「男性化」的二元對立圈套,進而否定了「女性化」及其所屬價值9。因此,這樣的平等無異是以男性為本的平等,女性特質(feminism)在平等的前提下反而受到排擠和壓迫。

以上「求同存異」和「求異存同」的進退兩難,無疑是當代女性主義在經驗和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滯礙;畢竟,在現實社會裡,無論強調兩性「同」與「異」的任一面向,都可能因為以管窺天,厚此薄彼,再次走回性別壓迫的老路,葬送了反抗父權的利基。

社會建構論和後現代本體思維的出現,某一程度解決了以上的矛盾。社會建構論者透過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分,強調性別的人為建構面向,從而否定任何本質的、決定論的或生理主義式的性別思維模式,希望回歸人性的根本,轉移兩性區別的問題焦點。繼之而起的後結構女性主義更主張性別流動、性別表演觀點(Butler, 1998;Gardiner, 2005),激進地否定生理與社會性別的二分(認為這是性欲導向而非性別導向的分別),也反對男性與女性氣質的對立類目,指出就連生理性別也難脫社會建構的人為力量。

7係指性別模糊化,甚至徹底放棄性別作為一種社會區分的類目。

8係指男性氣質,意即女性必須仰靠男性特質,追求陽性目標以獲得社會重視。

9這裡的女性化與女性價值並不直接與生理性別中的「女性」聯結,而是指社會性別中的社會實踐。

這種廣受後現代與多文化理論觀點影響的性別論述,另闢新局,擴大關照範圍,吸納並匯聚更多邊緣社群10,提供更具彈性的論述策略。女性主義至此走向新的方向,藉由模糊男女二分的界線,混沌兩性的區別,從而擺脫非男即女的桎梏。據此,不但女性應被鼓勵像個男人,就連男性也應被允許像個女孩(effeminism),讓女性特質得到「正名」。克里斯蒂娃女性主義發展的三階段模式,恰巧說明了以上性別論述發展的進程11(梁濃剛,1989)。

不過,當代的性别邏輯與時俱進了嗎?如果後現代女性主義是批判父權的最終解藥,那麼我們要問:當代的主流性別論述後現代了嗎?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當代男性時尚雜誌創造了什麼樣的男性氣質觀點?這樣的男性氣質是如何成形的?時尚雜誌中的男性形象是否誠如後女性主義者所嚮往,逐步中性化?

肆、文獻探討

一、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

自古以來陽剛和陰柔普遍被視為性別區隔的主要依據,男女有別的性別觀點也在這組二元對立的架構下發展而成;其不但維繫了男性的社會優勢(如:同工不同酬),更塑造了男優於女的假像,構造了性別的不平等,讓男人支配女人(即父權體制)。過往對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揭示了這組相互依存的結構(見表1),大體而言,男性所代表的是社會技能與粗獷的作風,女性特質則代表富同情心和溫柔文雅的舉止(林邦傑,1981:113-114;白育珮,2004)。

10即酷兒主義,包含同性戀、跨性別者、雌雄同體(androgyny)的反抗訴求。

11此三階段係指: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追求與男性一樣平等的地位;激進的女性主義-女性強調相對於男性的差別,頌揚所謂的「女性化」;後現代的女性主義,從根本上拒斥非男即女的二分,男與女縱然有所差別,但這項差異是個人的,而非整體的。

的、勇敢的。文靜的、膽小的。

▲表一:性別刻板印象特質

由於過往理論傾向把男性氣概視為具體的存在(masculine as fact),無論其

的分別,並未

特質的分別

源於雄性的生物本能或後天的社會建構,關注的焦點都是兩性特

從根本上排除男女二分的類目。社會心理學對性別角色的研究正屬此類,認為男性和女性有其獨特的性別症候(男性化v.s女性化),可以被判別和測量(Bem, 1974)12;類似的研究取徑也被媒介研究挪用來分析男性形象的再現和建構,成為性別研究的主流。而男子氣概的定義雖然言人人殊,但基本上不脫離:(1)排拒陰性特質,(2)鞏固男性支配者角色兩大特質。

窘異於實存論者的立場,晚近學界對性別多採取(虛擬)符號/論述說觀點13,認為男、女氣質是由論述實踐所建構的一套象徵符號體系(symbolic sign system)(Edley, 2001)。由於預先存在著男、女二分的語言符號系統,男性化和女性化才成為可能14;易言之,一個人的性別特質主要源於外在符號系統(如:言行、服飾打扮、顏色與物)所賦予的意義,而非內在的人格特質。據此,性別既非與生俱來的天性亦非社會化的最終結果,而是論述實踐構造主體的過程。所以大眾媒體並非直接「再現」或「建構」真實世界中的男性,而是透過特定論述,建構一套性別化的象徵符號體系,讓男性習慣特定主體位置並對其產生認同。

簡言之,後結構主義者認為性別特質(如男性化)不是個別主體的構成條件,也不具備實質特性,而是個人在確立自身主體位置的過程中必經的階段;而兩性差別則是確保此一過程(即性別分化)能夠完成的重要機制。

綜上所述,晚近所謂的「男性氣概」是:(1)由特定論述所召喚的主體位置或(2)經爭霸後取得霸權地位的意識型態,這兩大觀點皆由語言和敘事的向度,重新看待傳統社會學的性別概念,發展出更為激進的性別論述。

事實上,除了性別,種族、職業、階級等都是塑造主體位置的可能類目(category),主體位置除了讓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被他人辨認,更構成了個人的角色身份,影響其行為舉止(如何說/如何想/如何感覺)(Saco, 1992);也就是說,當「男性」作為特定主體位置,陽剛氣質就是其固定的論述實踐(Salway, 2001;Edley, 2001),兩者已構成了一種近似「習癖」的關係,根深柢固於身體中(Bourdieu, 1977)。據此,所謂的性別展演(performativity)決非個體自由自在的角色扮演,而是一種管制性或儀式性的社會實踐,類似傅柯概念下生命權力

12Bem認為每個人人格中都兼具兩性的成份,他據此發展出性別角色量表(BSRI),將人格區分為男性化、女性化與中性化(androgynous)三類。

13生理本質與社會建構論者基本上都承認了男vs女兩性的二分,雙方僅就兩性分別如何成形存有歧見(先天生理vs後天社會);建構論者雖發展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雙元概念,但仍傾向認為性別一經建構即成為固著的存在,難以改變。晚近性別符號說則從根本上否定兩性劃分,就連生理性別也是(符號)建構的,因此性別本質上是一種虛擬的、符號的存在;據此,研究者以「實存論vs符號說」取代過去「本質vs建構」的理論分際。

14也就是說,男性化本身不具意義,它的意義只存在於與陰性化的結構對立中。此即索緒爾結構語言學的符號差異觀點。

(bio-power)打造規訓身體(docile body)的過程(Butler, 1993;Krolokke, 2006)。

對拉岡而言,主體位置是一種「說話者的存在」,是每個主體在進入象徵界(symbolic order)(即語言秩序)前必須經歷的想像程序。拉岡認為,個體「掌握」了語言之後就會被限制15,異化為他(欲求)和她(欠缺)兩種特定的主體位置(或認同),這種由語言所加諸的侷限被稱作陽具功能(phallic function),作用是將語言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主體和客體等狀態區分開來(楊久穎,2002;Butler, 2004)。

Althusser(1971)則認為「主體」的概念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型態效果,人們在特定論述中受到意識型態的招喚(interpellation),產生了認同,才形成主體化的想像。Connell據此提出想像位置(imaginary position)的觀點,認為陽剛氣質一方面招喚多數男性的認同,一方面也讓男人在語言實踐裡主動地採取其特定的發言位置(Edley, 2001)。

Connell也援引了葛蘭西的「霸權」(hegemony)概念,延伸出「霸權式男子氣概」(hegemonic masculinity)的觀點,嘗試說明男子氣概如何成為一種社會高度共識的意識型態,既而獲得主體的順從(孫志硯,2008:80)。Connell指出,社會情境中存在著多種關於男子氣概的論述,彼此交相競爭、影響,某些論述最終取得了霸權地位(如白人中產階級異性戀的男子氣概),其它的論述則被邊緣化或被壓抑(但不會徹底消失)(Wetherell & Edley, 1999),佔據霸權地位的男子氣概論述即成為主導的意識型態。所以主流男子氣概的成形不但有其物質文化基礎,還必須透過自我修正的手段,爭取多數個體認同,以維持優勢。據此,現下流行的軟性男子氣概(soft masculinity)16究竟是邊緣論述的翻轉亦或傳統論述為爭取霸權地位採取的「權宜之計」,值得進一步觀察。

直言之,早期的觀點多假設存在一種單一的男子氣概,所有的男人都被迫接受他。男子氣概等同於大男人(macho masculine)是一種雄糾糾氣昂昂的男性典型:堅強、沉默、冷靜、喜怒不形於色、競爭、不重視情感、身強體壯等;男性常被比喻為鐵打得機器,在社會中扮演具壓迫性的角色(Varney, 2002)。然而這樣的男性在經驗上根本不存在,也不符合現實生活的狀況,理論家遂開始主張男子氣概是一種意識型態或幻想,沒有實質存在,也難被定義(MacInne,1998);就連主張兩性分別最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也不得不承認,純粹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只能是理論上的概念,其內容是不明確/不存在的(梁濃剛,1989)。也就是說,「男子氣概」是一組動態且相對於女性特質的概念,是一個不固定且尚待完成的建構主體的過程(劉勝枝,1973),它會隨時間改變,也會隨空間而變異(劉建台、林宗德,2003;MacInne, 1998);沒有一種獨立的陽剛意識可以囊括並收編天底下所有男人17。

總體而言,當代男子氣概的構成具備了複雜圖像和多重面向,甚至跨越了性15事實上是被語言掌握,進入了語言的結構裡。

16係指相對於傳統大男人(macho masculinity)而言的差異論述。

17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西方男人和東方男人;白領階級和勞工階級;都市和鄉村各自發展出不同概念的男性氣概,當中的元素彼此是矛盾且衝突的。

別、種族、階級和地域的疆界(Connell, 2005),必須被置放在特定的時空和文化脈絡中被理解。易言之,所謂的「男性氣概」是一套相互競爭的文本和論述以及與之連結的論述實踐(性別表演);其非固著於男性身體之上,也可能透過女性主體表現出來(Connell, 2005;Bhabha, 1994)。

二、過往的男性雜誌研究:

與女性媒介研究相較,男性研究無論在質與量上明顯處於起步階段,依據學者對性別與傳播研究的觀察,過往女性雜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形象分析、文本分析(意識型態與符號)與接收分析三大階段(張錦華,1999;劉勝枝,1973);男性雜誌18研究的發展與前述路徑相當符合,易言之,後起的男性研究無疑仿照了前者的研究路線和策略。

由於雜誌是一種文化商品,同時兼俱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特徵,過往的研究者多從以上兩大觀點切入,探討相對應的主題。據此,男性雜誌研究可分為產業研究與文化研究,前者重視男性雜誌的商品特性、生產方式與受眾之消費行為;後者則關注男性雜誌對文化層面的影響,包括形象建構/再現的問題與意識型態的分析。

當然,這樣的區分是任意且片面的,因為即便純文化的研究,也必須考慮生產結構(組織商業化)對文化內容(即文本)的影響。晚近的研究思路便在上述「文化工業」的概念下(Adorno&Hokeheimer,1974)19參酌女性主義觀點,探討男性時尚雜誌所建構的價值觀在性別領域裡是否相對進步。

學界目前對此一議題的討論仍莫衷一是,但多數研究採取較為保守的立場。Adam(1999)表示,男性雜誌所鼓吹的新男性氣質(new masculine)不必然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象徵,因為其無法保障深層結構的改變。Jackson指出男性雜誌同時具備反映社會與形塑社會關係的正負功能,因此在開創性別認同與兩性關係的新局時,仍不免落入傳統男性氣概的邏輯(轉引自Jim McKay等,2005)。sSharples(1999)則認為,男性雜誌不僅稱誦了男性陽剛氣質,更鞏固其存在,成為當代社會中聯繫兄弟情誼(boyhood)的主要管道。國內研究者的立場也與外國學者的觀察若合符節;量化研究指出,和女性雜誌相比,男性時尚雜誌較為傾向使用刻板印象來描繪兩性(白育珮,2004;袁支翔,2007)。總體而言,過去研究多認為男性時尚雜誌雖巔覆了某些既存的男子氣概想像,但也維繫了部分現存的規約。

在後現代情境下,消費文化滲透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展演的主體(performing self)已成為當代鼎盛的文化風貌,男男女女都學習好萊塢的名星,對身體、裝扮和品味錙銖必較。年輕、健康和美麗的軀體及獨樹一格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資本,除象徵個體的內在價值和自我定位,更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18本研究指涉的男性雜誌為男性時尚/生活風格雜誌。

19所謂文化工業係指那些將求取利益的動力加諸在文化藝術形式上的產品,在文化工業的概念裡,群眾是全然被動的,是文化工業的對象而非主體(李紀舍譯,2005)。意指時尚(大眾型態的藝術形式)雜誌充滿的是營利導向的意識型態,而非使社會大眾思想進步的內容。

(Featherstone, 1982;劉維公,2006)。因此,理論家批評男性時尚雜誌作為一種鼓吹消費的流行文化商品,是在「不危及男性陽剛氣質的前提下推銷一種軟性的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帶來性別意識根本的進步與改變。

以上論述縱然大致正確,但傾向把文化工業的概念無限上綱,視男性時尚雜誌的商業本質為原罪,全然控制了其所建構的性別觀點;再者,上述研究皆採取了傳統「性別角色特質」的立場去作分析20,在試圖超越性別二分類目的同時,卻陷入了同樣的二元對立邏輯。直言之,這些批判看似有力,卻對雜誌「如何建構當代男性氣概觀點」及「建構了什麼樣的男性氣概觀點」兩個問題缺乏關注。

過去研究多認為男性雜誌為刺激大眾消費,只得討好主流,在內容與意識型態上貼近多數男性的喜好;未曾考慮主流雜誌仍可能主動地建構新論述、開發新「利基」、創造新認同,否則男性時尚雜誌該是最為封建及保守的社會力量,不大可能出現今日的轉變。

時尚雜誌的性別論述確實受到社會情境的侷限,也難有一日千里的進展,但據此認定其是保守勢力的代表,無疑過份簡化了複雜的問題。學界早期對女性雜誌形塑女性文化價值的功能多採取負面立場,但當研究者放棄了菁英、教條、獨斷地解讀後,隨即發現文本的意義相當多元,其所形塑的價值觀也未必是整齊劃一的。據此,研究者以為,男性時尚雜誌所建構的男性氣概觀點不能被化約的以「歡慶男性氣概」視之;而眾家男性時尚雜誌因在內容與題材上略有出入,也不應被一概而論。事實上,正因為時尚雜誌是以消費和娛樂(而非政治或反女權)為目的,武斷地稱其進步或保守皆言過其實。

研究者並非一廂情願地認為男性時尚雜誌中的論述轉變定能促成性別觀念的進步,只是主張針對男性雜誌所作的批判研究仍待更為細膩的分析,而非簡單

如何在「不危及男性陽剛氣質的前提下說明瞭卻漏洞百出的邏輯。所以男性雜誌如何

如何

服男性改變」是重要的研究議題;而其所建構的男性氣概觀點究竟為何,更值得縝密的思考和探究。

伍、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目前市面上男性時尚/生活風格雜誌多如牛毛,以博客來網路書店為例,其所登錄的男性風尚雜誌高達十餘種。由於國內男性時尚雜誌的光譜並不若西方國家完整,研究者將以銷售率/閱讀率、發行量和知名度等綜合數據為標尺,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樣本。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年鑑》公佈的雜誌暢銷排行榜,Cool、FHM和GQ 是2006年銷路最好的男性雜誌。但在2005年針對25~34歲男性的雜誌閱讀率調查卻顯示,看過「Men’s Uno男人誌」的比率最高,「Cool」及「GQ」次之(台灣電通行銷企劃部,2006)。另一份統計資料也指出「Men’s Uno」是台灣發行量最20先定義何謂陽剛和陰柔,再據此標準分析文本中的男性形象。

大的男性時尚雜誌,也是本土最成功的代表(轉引自白育珮,2004)。不過,若以發行時間來計算,GQ(1996/10)和Man’s Uno(1997/10)則是國內最成熟的男性雜誌品牌。

為切合研究主題,研究者選取以「男性時尚」和「男性生活風格」為主題的雜誌為研究對象,單純介紹男生如何穿衣打扮的潮流雜誌則不在此列(如Cool、Bang等)。此外,研究者也參考了Jim Mckay(2005)等人對男性雜誌所作的分類,依目標讀者的不同,把國內男性刊物區分為「男性的雜誌」(men’s magazine)和「男子漢的雜誌」(lad’s magazine)兩類;和前者相較,後者代表典型的異性戀男人讀物(如Playboy或FHM),雖以男性雜誌為名,但在封面和內頁裡卻充斥著女性青春裸露的身體,亦不宜作為本研究的有效樣本。

綜合上述考量,研究者決定以「GQ」和「Man’s Uno」2008年八月號的雜誌內容為論述分析之樣本來源。

二、研究策略

本研究擬藉助前述文獻的理論視角,採行質化的論述分析,解構「GQ」和「Man’s Uno男人誌」兩本時尚雜誌所形構的當代男性氣概。研究範圍為該雜誌八月份出刊的文本內容,但排除純粹廣告與商品介紹的部分。詳細的分析步驟如下:

(一)雜誌涉獵的主題範圍:瞭解男性時尚雜誌涵蓋的論述區塊,並捕捉其對男性的想像場域21,比較這些內容的共同性為何。

(二)文本使用的語言機制與策略:找出建構男性氣概的象徵符號與語言系統,分析對象包含1標題與關鍵字(符號)2敘事結構與邏輯3圖文安排模式。(三)承上,這樣的論述策略形構了怎麼樣的主體位置,又與之對應的論述實踐/性別展演內容為何。在這裡主體位置的意義有兩層,其一為論述所召喚的主體位置,其二為文本與讀者的想像關係22。

(四)雜誌文本是否出現論述的相互競爭或意識型態的矛盾、斷裂。

陸、研究結果

一、男性時尚雜誌的論述範圍

若依文章屬性區分,男性時尚雜誌內文包含了廣告、報導與評論三種文類。廣告文類以廣告商品為目的,內容近似一般常見的廣告文案(見例1)。報導文類傾向以中性口吻撰寫,以提供資訊和消息為主,雖難免置入性行銷的成份,但比較重視概念的介紹,會避免直接描述特定商品(例二)。而評論型文類主要出現於編輯觀點與名家專欄,以抒發己見、文化評論和推廣特定價值觀(新觀念或

21想像是關於「我(此指男性)是什麼」的論述建構。

22意即文本如何想像並建構自己與讀者的關係,之所以說這樣的關係是想像的是因為實際的狀況可能不如編輯或撰稿人的主觀預設(讀者可能產生差異解讀)。

舊觀念)為特徵。這裡所謂的「新觀念」,是相對於傳統的陽剛男性氣概,主張以快樂消費為前提,挑戰傳統的價值觀(例三)。

例1:夏天就該有夏天的樣子,型男必備行頭中也包含接受過充足陽光洗禮的健康膚色,就算你不常或不愛從事戶外活動,藉由仿曬小道具(案:物)的加持,同樣可以幫臉部和頸項模擬出自然小麥肌,輕鬆變身熱力四射的Beach Boy.(GQ, p.58)

例2:暖化的現象原本應該導致秋冬男裝的風格轉向輕薄的設計,但是在這一季卻是回歸厚重設計的潮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許多品牌將焦點集中於快速成長的俄羅斯市場所致,即使非時尚業也有這樣的趨勢……。(Uno,p.110)

例3:重視外表,不代表你是個膚淺的男人,反而因為重視自己的儀容,更能讓人認為你是一位對生活、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Uno, p.56)

若依內容屬性區分,男性時尚雜誌涉足的主題包含:物的介紹(流行趨勢分析)、外貌指導、休閒娛樂資訊、人物特寫與兩性關係五大類(表二)。

(一)物的介紹:為了和一般的郵購商品型錄作區隔,時尚雜誌對物的介紹包裹了一層近似藝術品的氛圍(aura)(標題的字詞運用)。男性時尚雜誌中的

「物」,種類廣泛,除了一般常見的男性用品,如球鞋、鐘錶、酒、刮鬍

刀,一些去性別化的商品,時裝、咖啡杯、飾品、廚具、吸塵器等,也是雜誌促銷推廣的對象。在時尚雜誌的編排邏輯裡,物的介紹等同於時尚風格的趨勢分析,這類內容佔據了時尚雜誌最大篇幅,構成了雜誌的核心部分。

(二)外貌指導:介紹男性最新的美容保養資訊、穿衣打扮原則和實用的整型健身方法。這類文章是男性變身時尚型男的教戰手冊,和前述「商品介紹」的比重相仿,難分軒輊。

(三)休閒娛樂資訊:內容包含旅遊景點、活動快報、餐廳、文化商品(如書、電影、音樂)推薦等。直言之,雜誌中的休閒娛樂資訊是另一種兜售物的

方式,不過這種「物」不若實物而是較為抽象的生活風格23。

(四)人物特寫:時尚雜誌中出現的人物多半為設計師、演藝明星、名模和時尚名流(文化界、政治界、體育界等),該類人物是時尚工業的重要推手,雜誌由這些名人的流行品味和生活哲學(/風格)切入,鼓吹一種值得仿效的範本。

(五)兩性關係:代表了男性時尚雜誌中最「男性化」的部分,內容包含男女相處之道(尤重性生活部分)的提醒、女性心理的剖析和男性觀點的自我陳

述。男性時尚雜誌傾向把女性視為獵物,如何透過策略得到異性青睞是最23係指美感、品味和文化意識。

高指導原則,因此偶爾的騷首弄姿是被許可的24。然而,這並非意味男性時尚雜誌所呈現的女性形象都是波大無腦、仰仗男人的柔弱生物;事實

上,雜誌中的女性角色具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格,甚至帶點威脅性,只是仍須以青春裸露的胴體示人以換取關注。

內容主題類目案例標題(舉例)

物的介紹GQ:頂尖精工打造型男不凡面貌(手錶)、流著WRC血液

的超級鋼炮(汽車)、時尚商務好包(工事包)。

Man’s Uno:48款運動新美學(球鞋)、陽光中的法拉利、

玩樂生活電嗨(電器)

外貌指導GQ:摩登西裝拒絕沉悶、Style Keyword、如何穿白西裝

搶鏡、盛夏型男好面子從控油開始。

Man’s Uno:微整型醫美巡禮(專題)、精雕細琢黃金肌群、

秋冬男裝趨勢分析、牛爾保養新品試用報告(專欄)。

休閒娛樂資訊GQ:型男的時尚新聚點、羅馬不是一頓吃得完的、打造

男版美味廚房(專題)。

Man’s Uno:優選泰國四大spa、潮遊魅夏香江、氣質男

推薦。

人物特寫GQ:超級明星主廚時代來臨、我思辨我行動故我在(樂團

主唱)、Gucci Man的味道(香水設計師)。

Man’s Uno:Design For Fun(用品設計師)、雙面夏娃(名

星)。

兩性關係GQ:做愛沒有額度(專欄)、兩場婚禮一種價值(專欄)。

Man’s Uno:Like a Virgin(專欄)。

▲表二. 男性雜誌內容主題的分類

二、文本使用的論述策略

綜上所述,雜誌內容共同強調一種「如何化身為時尚型男」的方法,透過範本的提供(modal裝扮、名人現身說法)、方法步驟的簡介(Ex:如何穿白西裝搶鏡)和特定資訊的露出,試著「教導」讀者如何從頭到腳、由內而外像個「男人」。這套邏輯方法最大的特性是以物役人(將傳統的性別符碼推崇至極),意即物的代表意義遠甚個人的人格特質。

因此時尚雜誌筆下的男性不必有固定的形象認同25(但仍有男性的身份認同),可依喜好和情緒選擇運動型、斯文派、貴公子或優雅壞男孩的形象,只要

預期的角色形象,在擁有時尚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懂得如何透過裝扮讓自己符合預期的角色形象

預期的角色形象

裝扮上採行「女性化」的元素並無傷大雅。

24但其同時也是男性氣概的一大突破,畢竟騷首弄姿過去是女性的「專利」。

25形象認同是指物的性別特質,須和本文的重點男子氣概(人的性別特質)作區隔。

然而男性時尚雜誌如何在「缺乏穩定男性形象」的狀態下,使讀者順利產生身份認同?事實上,其正是透過了嚴格的性別區隔手段,在追求傳統男性氣概的同時超越自身,因此雜誌塑造的中性特質並未帶來「性別模糊」的結果,而是更為強化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對立面向,只不過額外允許了男性在裝扮上裝扮上

裝扮上來回穿梭;這種看似冰炭不洽、自我矛盾、精神分裂的操作,可由兩種不同的敘事策略來維持。

Extract1.

安全感似乎是所有男人被賦予的基本要求。擁有溫暖厚實的胸膛、硬朗健壯的臂膀,才算內外兼備,得以擠身最佳伴侶人選。(Uno,精雕細琢黃金肌群) Extract2.

不用害怕這個產品會讓你變成小白臉,由於這款淨白精華添加……就像打上聚光燈的明星般,讓你變得更有魅力,卻卻不會減損你的男子氣概。(Uno,牛爾保養新品試用報告)

以上兩段摘要出自同一本男性雜誌,內容皆屬研究者區分下的「外貌指導」類主題,Extract1涉獵的主題為健身,Extract2則為護膚保養;雖然內容都與外貌雕塑有關,但因為健身屬於「男性」活動,撰文者在敘述上採取了一種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語調,採取近似宣告的論述方法,認為男性追求寬厚的肩膀和胸膛乃天經地義,不需要任何理由,也無庸置疑;反觀護膚保養品的使用,因為被認定為一種女性化的表現,編者必須提出「不會減損男子氣概」的保證,以不違背男性讀者的性別認同。同樣的情況也在引文3中發生,所謂「君子遠庖廚」,廚房長久以來被視為是「女人的工作場域」,時尚雜誌因因以傳統以傳統的的性別觀點向男性推銷廚具性推銷廚具,故得預先聲明男人下廚並非異端,而是常態。

Extract3.

男人下廚早已見怪不怪男人下廚早已見怪不怪,至少至少

至少在家若想吃頓好的,要挑什麼食材、加什麼佐料全都可以自主……該如何選搭不妨參考本單元。(GQ,打造男版美味廚房)

也就是說,時尚雜誌所鼓吹的男性氣概可以對「女性化」採取「條件式」的接受,在特定目的,特定時刻或陽剛氣質不受威脅的情況下解除心防,是被鼓勵的。這和傳統大男人冥頑不靈的狀態有別這和傳統大男人冥頑不靈的狀態有別這和傳統大男人冥頑不靈的狀態有別,,但仍對但仍對「

「屬於女性的陰性特質屬於女性的陰性特質」」有所排拒

排拒。因此男性時尚雜誌向讀者介紹「女性商品/地點」時,傾向訴諸自以為是的安慰(Extract4),或將物品連結特定的陽性意象(Extract5),以避免過度跨越兩性區別的底線;這和推銷「本屬於男性的男性商品」相比,少了分自在,多了份刻意。在下面的例子裡,因為甜品屋和吸塵器都被先驗的先驗的

先驗的賦予了陰性的特質,因此時尚雜誌必須透過論述合理化男性購買吸塵器和去甜品屋消費的行為。

Extract4.

我們知道甜品屋好像有點不對大男人的盤,但但別忘了現在的女生超愛裝可愛,帶帶她去會是很體貼的表現……。

Extract5.

Dyson 的產品(吸塵器)除了技述技述

技述上的創新外,外觀也打造出了一種男人見了就愛的工業美感工業美感工業美感,包括大膽使用鮮明的黃色鮮明的黃色

鮮明的黃色機身與透明的集塵筒等。

三、文本使用的語言/符號機制

如前所述,時尚雜誌透過了一種以物役人的方式,完成男女角色的性別區隔與特質呈現,舉凡顏色、氣味、生活用品、地點等都可以成為被性別化的符碼(見表2)。然而這樣的連結是自證預言式且自相矛盾的。時尚雜誌熱愛的男性喜歡機械工藝(因為知性工藝是知性與野性的結合)26,追求極簡,喜歡黑白兩元色(因為黑白兩色代表著沉著與堅持的決心毅力)27、身材健美又熱愛運動;但這些「大男人」卻同時接受了「彩紅般五彩繽紛的顏色風格」28,並嘗試在「夾克或外衣之外加上女性化的肚兜和羊毛衫」29,只因這些衣物激發了「無限快樂的想像並甩掉了禁錮與束縛」30,甚至表現出一種「氣定神閑的男性型態」31。

據此,時尚雜誌中符號與性別的連結是隨性的、自我定義的,不但在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也沒有解釋的空間和必要;雜誌論述的自相矛盾,正巧揭露了性别的虛擬性和展演性。雖然具有性別意涵的象徵符碼(物)在時尚雜誌的論述裡是重要的,但它們是被玩弄、結構、解構並重組的對象,而非代表主體特質的延伸存在。

在過去,物與主體的關係決定了性別特質的意義,因此男生穿戴女生的東西,購買女性的用品往往被視為是女性化的表現;但時尚雜誌切割了兩者,雖然認定物品有其性別意義(陽性的物、陰性的物),並主張多元且差異的組合,但否定了其與主體的連帶關係。以致物的多元組合(男性與女性物品的混搭)無法帶動男性氣概根本的轉變。

時尚雜誌中的展演主體(performing self )在性別概念裡,是一種角色裝扮的主體,可依自己的喜好和心情,選擇多重身份,可以時而陽剛、時而陰柔,既淘氣又優雅;在這裡,性別的表演全然隨心所欲,除了文化和物質資本32外,不受任何限制。由於時尚雜誌中的裝扮只是裝扮(而非所謂的變裝)33,符號所代表的性別特質可以被自由的穿脫搭配,不必擔心威脅原始的陽剛男性氣概。然然而,上述上述觀點觀點觀點能能夠成立成立,,須先須先預預設男性男性生物生物生物性性性别性别和陽剛氣和陽剛氣和陽剛氣質間的質間的質間的恆定關係恆定關係恆定關係,,否 26

GQ ,P.84 27 Man’s Uno ,P.195

28 Man’s Uno ,P.47

29 Man’s Uno ,P.113

30 同註24

31 同註25

32 係指品味和金錢。

33 變裝涉及性別氣質的轉變,裝扮則否。

則就性別虛擬性別虛擬的角度論的角度論的角度論之之34,這種這種在在「女性化符號(物)」中維持男子氣概認同中維持男子氣概認同的的論調論調根本根本根本沒有沒有沒有必要必要35。

意義

物/符號 論述 男性 電器用品:男人喜歡頂級,帶電的玩意總是喜新厭舊,最炫最酷的最好。

肌肉:肌肉線條是男人的魅力。

麝香:摩登雅痞的魅力首選。

粗編織毛衣:讓男人一改陰柔之氣,變得帥氣瀟灑。

工作褲:想在優雅得體的斯文造型中添加粗獷的男子氣息,建議選擇多

口袋工作褲。

低音:新專輯更有過往少見的暗沉音場,未經雕琢卻充滿男子氣概。

表2.

四、論述召喚的主體位置

Extract6.

大多數的男性都有這樣的迷思,認為除了臉部清潔之外並不需要其它的保養品,使用化妝水更是娘娘腔的行為,其實使用化妝水的觀念就等同於刮鬍後使用鬍後水,都是維持肌膚狀態的必須步驟。(GQ,盛夏型男好面子 從控油開始)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男性時尚雜誌傾向把傳統典型的陽剛男性氣質視為一種原始、待教化、未經修飾的狀態,須透過品味和文化的指導,略加調整,讓其展現出精緻和成熟的男性魅力(雖然這樣的魅力本質上並不存在),即一種具時尚風味的男性氣質。時尚雜誌鼓吹男性不妨以「保有男性氣概」為前提,接受較為開放的裝扮和嘗試,其雖接受了陰性的物品,卻拒絕在性別氣質上展露「女性化」的成份。

簡言之,時尚雜誌召喚的論述對象是一群有錢有閒,欲提升自我形象和品味,想擁有明星外表卻苦無辦法的男性,這群男性是雜誌文本服務並教育的對象,因此其在論述中預設了一種近似「師生互動」的主體位置。作為「老師」的雜誌文本除指導讀者如何解決問題(Extract7、Extract8),還得找機會糾正刻板陳腐的錯誤觀念,提供新資訊促其與時俱進(Extract9),並許諾讀者有朝一日能有一個變身型男的燦爛未來(Extract10)。

Extract7.

這也許是GQ 第N 次談如何穿白西裝,但大多數男生的確很不會、也不敢碰白西裝,所以我們不厭其煩再來一次……以下幾個搭穿白西裝的專業Tips,仔細聽 34

認定性別是符號和論述所賦予的(例穿著打扮),沒有實質。 35 易言之,男性時尚雜誌在多元開放的論述背後潛藏的是尤為保守的性別預設(即男性化vs 女性化)。

好了。(GQ,如何穿白西裝搶鏡)

Extract8.

單身男士們如何滿足五藏廟……教貪吃又講究美味的GQ男人幾招偷吃步,簡單好做又不麻煩。(GQ,打造男版美味廚房)

Extract9.

這年頭,整型巔覆愛美的價值觀,讓身體美學有更多元的方法。當前各種雷射、手術及基因修護,讓新一代的男性更趨美型。(Uno,宅男的秘密)

Extract10.

如果你也想要有梁朝偉一般的迷人電眼……別忘了平時好好保養眼周肌膚,才能為創造迷人電眼做好準備。(Uno,牛爾保養新品試用報告)

綜上所述,男性時尚雜誌嘗試以一種提點、循循善誘的方法,收服男人的「本性」,嘗試將這種未經雕琢的質樸「獸性」,用在正確的地方。其肯認了男性氣概的實質存在,嘗試修正它,並和陰性特質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此外,時尚雜誌在論述中也採取了一種至高的論述位置(即指導者),先定義何為理想的男性形貌,再藉由論述的召喚爭取讀者的認同,這樣的認同具備一種生活風格式的表象,乍看之下是開放多元的,實際上卻認定了某些「共通的男性本質」,諸如:(1)好色的:因為對象不一定是女性,所以超越了同性戀與異性戀分界(2)性感的:服膺於相對女體的身材標準(3)物質的:透過消費彰顯自我價值(4)渴望自主的。

柒、結論

男性時尚雜誌將男女放在對立位置上,有如楚河漢界,使兩性差異一目了然。但另一方面,時尚雜誌中男性裝扮的多元傾向似又向人們揭示了,兩性差別實在是一套相當不牢靠的分類標準。這樣自相矛盾的邏輯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男性時尚雜誌透過了一套切割「物」與「性別氣質」的方法,讓兩性特質不再由「物」來展現(如褲子代表男生,裙子代表女生),而是由「性別本質」(男生因為具備了先驗的男性氣質,因此即便穿了裙子也不會變得女性化)來肯認。據此,在後女性主義那裡具有解放潛力的「符號意義鬆動」,在男性時尚雜誌的操弄下卻成為了替「男性氣概」背書的有力工具。

也就是說,男性時尚雜誌雖提出了多元的性別符號組合,但在作法上並非採行後女性主義者所倡言的性別虛擬化路徑(即性別沒有本質,物的多重組合正巧彰顯了性別的虛擬性)36,反而預先肯認了性別類目的「具體」存在,並且在二元對立的架構下,尋求一種假性的多元開放(因為一旦性別有其實質,就不必害

36由於日常生活中物和外在言行是性別特質評判的標準,故其實質存在顯得特別虛擬。在這裡物和性別特質間的關係在推論上是緊緊相扣的,目的是為證明性別特質的不存在。在男性時尚雜誌的論述邏輯裡物和性別特質間的推衍關係則被切斷了,因此才能在不鬆動男性氣概的狀態下追求物的翻轉和超越。

怕物的多重組合會牽動既有的性別分界,因此可以被接受);這種解放模式只能爭取符號意義的多元,男性與陽剛氣概的連結反被視為先驗的的存在(preexist )。易言之,欲藉此得著性别類目的消解無疑是緣木求魚。

確實,時尚雜誌因為強調不同流派的子文化、裝扮風格與生活型態,似有挑戰社會主流的潛力。時尚文化成功地讓男性身體和男性氣概成為被窺探的對象和被販售的商品,也的確鬆動了單向性別運作的邏輯。但男體商品化的結果並未讓身體意向出現更多可能,反而令男體如同女體一般淪陷於定性的觀看標準;據此,男體雖然成功被看,但仍需符合傳統的身體意象(瘦、皮膚光滑、羶情等),服膺絕對「男性」的審美觀(男體和女體一樣被父系霸權收編)。據此,「當代男性氣概變得女性化」是一種錯覺,因為這種女性化是一種父權社會定父權社會定父權社會定義義下的女性化(外表的/展示性的),而非女性主義者所主張的女性化(陰性氣質受認可)。 也就是說,時尚雜誌所建構的「軟性男子氣概」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雖然樂於在外表上嘗試柔軟,但骨子裡仍視傳統的男性氣概為應然,逃避、排斥並暗地蔑視男體陰性特質的展現。易言之,男性時尚雜誌的「女性化徵兆」根本是父系霸權意識底下的產物,和消解「二元對立的僵化性別特質」無涉。

參考文獻

王雅各(2003)。(男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17:45-49。

王智立、江雅琳(2004)。(品牌形象及生活型態影響男性時尚雜誌消費行為之研

究),《傳播管理學刊》。5(1):141-182。

白育珮(2004)。《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區隔: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比較》。政

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譯(2002)。《傅柯與酷兒理論》。台北:城邦。

林邦傑(1981)。(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1(2):107-129。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五南。

洪文龍、簡成熙、蔡篤堅等(2003)。(對話與回應),《應用心理研究》,18:1-55。洪鎌德(2004)。《當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6)。《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

邱進福、陳錦玉等譯(2006)。《傳播時代的文化》。台北:韋伯。

吳潛誠等譯(2005)。《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姚人多(2000.02.01)。(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利》),當代,150:108-133。

袁支翔(2007)。《男色時代:男性時尚雜誌所建構的時尚男性氣質與消費文化》。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

梁濃剛(1989)。〈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

黃曬莉、張盈堃等(2006)。(大傘底下的分殊與融合:女性主義酷家族之系譜與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6:141-182。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孫志硯(2008)。(陽剛特質與媒體職場的性別化實踐:以報社攝影記者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3:75-116。

楊久穎譯(2002)。《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城邦。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

Althusser, L.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New Left Books.

Bem, S.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ulter J.. (2004). Undoing gende. USA: Routledge

Bulter J..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USA: Routledge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habha H.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Y: Routledge.

Connell R.W. &James W. Messerschmidt. (2005).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Society, 19(6):829-859.

Connell R.W. (1995). Masculinities. UK: Polity.

Carabine J..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 S.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pp.267-310). USA: Sage.

Catharine A. MacKinnon. (1987).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otte Krolokke &Anne Scott Sornsen. (2006). 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is. USA: Sage.

Edley N.. (2001). Analyzing Masculinity: Interpretive repertoire, Ideological dilemma and subject position.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 S.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pp.189-228). USA: Sage.

Edley N. &Wetherell, M.(1999). Imagined Future: young men’s talk about fatherhood and domestic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181-194. Edwards T.. (2005). Queering the Pitch? Gay Masculinities. In Michael Kimmal, Jeff Hearn &RW Connell (Ed.), Handbook of studies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pp.51-68). USA: Sage

Featherstone M.. (1983).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culture&Society, 1(2):18-33.

Gardiner J.K.. (2005). Men, Masculinity, and Feminism Theory. In Michael Kimmal, Jeff Hearn &RW Connell (Ed.), Handbook of studies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USA: Sage

Hall, S. (1996). Gramsci’s relevance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 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 in cultural studies

(pp.411-440). NY: Routledge.

Joe L. Kincheloe, Shirley R. Steinberg.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Philadelphia, US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im Walsh-Childers. (2003). Women as Sex Partner. In P.M. Lester &S.D. Ross (Eds), Images That Injure: Pictorial Stereotypes in the Media (pp.141-148).

London: Praeger.

MacInnes J.. (1998). The end of masculinty. USA: Open University Press.Maurice Berger, Brian Wallis &Simon Watson. (1995). Constructing masculinity.

USA: Routledge.

Sharples J.. (1999). Are contemporary men’s magazines a progressive force in society,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546714.html,/ctr-rol5.htm.

Steve Craig. (1992). Men, Masculinity, and the media. USA: Sage.

Varney Wendy. (2002). Of man and machines: Image of masculinity in boys’ toys.

Feminism Studies, 28(1):153-174.

Are men becoming feminine? The Making of Masculinity in Men’s Fashion Magazine

时尚杂志版式设计分析

一、时尚杂志版式设计的现状 《时尚COSMO》每期广告收入1000多万,《ELLE世界时装之苑》每期广告1000多万,《瑞丽伊人风尚》每期广告接近1000万。在一些投资人看来,这不是杂志,而是印钞机。《视觉21》停刊,《生活资讯》停刊,《摩登》停刊,《明星时代》停刊,还有诸多杂志行将关闭——在另外一些投资人看来,这不是杂志,而是老虎机。奢侈新贵,名流派对,巴黎秀场,空中飞人,风光无限,镜头焦点……对于这个产值30亿并且高速发展的大市场,无数人削尖脑袋想钻进来,又有无数人顿足捶胸直呼上当。中国时尚杂志,以一种痛并快乐的矛盾状态生存着。 ①黔驴技穷千书一面 由于国内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有限,使得设计缺乏活力,一味模仿,最后索性盗用一个模版贯穿到底。这样的版式设计,呆板,平庸,使人读起来乏味,打不起精神,易于疲倦,神游书外。而且,还常常会殃及池鱼,导致读者对内容视若等闲,不能专注,漠然视之,一本书的好内容从而就有被陪葬的可能。 ②落入俗套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的时尚杂志版式设计缺乏创造力,图文编排大同小异,图片配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各种时尚杂志都出现版面雷同的现状,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③东拼西凑整体脱节 有的时尚杂志缺少整体节奏感,版面划分不够大胆。当然,这也与国内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产生清晰的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地突出主题,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④无限夸张徒有其表 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形式在于表现内容,脱离内容与追求形式会是设计的失败。部分时尚杂志设计想象无边无际,过于大胆,完全背离内容,虚张声势,不伦不类。 二、杂志页面构成的理论 1.页面不同元素的组合方式 页面元素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产生无数的版面设计效果。在单行本图书的版面设计中,每家出版社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同样的,设计师们也都有自己的观念设计体系,比如自己认定“这个文字比较容易辨认”,“在文章比较长的分两段吧”等,①这些都是在多年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成立并确定下来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是不能随便进行处理的。事实上杂志的设计也是一样的,可以根据杂志的内容以及读者层的情况、出版社的性质等具体问题,杂志的设计也是有一些大概固定的模式的。比如《椿花》,这份杂志连续出版十年之久了,所以对于页面元素的使用方法、风格、某个部分与某个部分要使用同样字体等问题,已经有一些固定的规则了。但是,这些惯用的字体每两到三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幅度并不是十分明显,但仍然是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的。因为作为版面设计的条件而言,如果视觉上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是不行的。 2.版面设计中添加元素的影响 版面设计过程中会受到添加要素的巨大影响,首先是需要加入多少张图片的问题。当然,如果插图的增加的话,那么每一张图片所占的空间就会减少。因为版面空间有限,所以无限的扩充内容也是不行的。只有图片质量好的时候才能充分利用其进行版面设计。3.利用各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排版设计 在杂志页面中安排各种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标准,那么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可以将杂志页面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采用一定的模式来进行排版设计。 在开始进行排版之前,如果能首先确定安排各部分内容的辅助线,那么排版工作就会进展的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版式设计中的图片运用 当一份风格独特、版式新颖的报纸在报摊上脱颖而出时,惊讶之后是欣喜;当市场上一份标新立异的报纸出现时,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报纸的设计已经突破了作为报纸美术编辑的传统概念:从平面的角度讲,它在平面二维空间展开丰富的艺术造型,以更加丰富和形象的方式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当报摊上的报纸变的越来越厚,各种信息都铺天盖地的涌向你的时候。不仅使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因此在整个版面的设计当中图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长文章读者一般都不会读完。长文章读者在心理上较难接受。图片越好,越吸引读者阅读。读者最常浏览的是标题。读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文章都读完。 记得有一份调查显示当读者阅读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被报纸的大图片所吸引。而阅读大标题的人还不到一半的数量,阅读图片说明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文章的阅读者却仅剩百分之二十五。通常阅读的顺序也是按照大图片、头条标题、图片说明、文章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精彩、具有创新的图片是版面能否抓住读者眼球和整个版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结果其实告诉我们,你给的越多,你得到的实际上越少,而反过来则是,你给的越少,越精,你却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把信息更有效的传达给受众。而这个时候,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视觉元素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挑选图片 在挑选图片时要考虑到画面是否富有动感、矛盾是否激烈、人物表情是否丰富。首先,图片选择要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新闻事件。在地震、海啸、爆炸以及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中,尤其如此。在最近的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新闻中。大部分报纸都采用了大图片,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一张航空俯拍的图片。从图片的构图和角度上讲,图片场景宏大,表现力很强,一时间图片在报纸的运用当中体现出短兵相接、箭弩拔张的架势,而水平高下也一目了然。《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纸都运用了较为考究的图片,表现力很强。 《新京报》,只有四分之一的版面放标题和一张四栏照片,但是采集详细,从发射场、着陆场、到航天员老家,每篇报道都充满细节。《北京青年报》版面夸张得有点大。稿件都来自新华社,但剪辑出583秒神六飞进太空的大事记。头版图片和标题接近半个版,跟《北京晨报》的图片一样大,几乎是图片最大的两家。拍摄的图像对焦有点虚。做成大图,夸大了图像的缺点,《北京晨报》图片也是太虚。《竞报》头版照片是航天员在训练的资料照片。主打标题《太空英雄,生日快乐》,又来一个英雄。《南方周末》头版是一张三栏火箭发射照片,标题是《神六飞天三大悬念》,版面显得帅气而大胆。 报纸的图像化、色彩化越来越明显,注重设计的报纸,一般都会对图片要求精益求精。这也正符合了现代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图片越来越承载了传递信息的的功能。

版式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分析

版 式 设 计 社 会 调 研

前言: 就国内市场上的杂志汇总分析后,发现它们的共性很明显,杂志的形式介于报纸和海报之间,以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版发行,一般分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目前市场上杂志开本的流行趋势是以16开为主,以大量的文字和图形图像来向人们传递信息。开本关键是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内容体现。流行也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杂志纸一般有新闻纸,压光杂志纸,胶版纸,轻涂纸,中涂纸,铜版纸。一般来说高档杂志(如《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大多使用70克以上的铜版纸,中涂纸;高质量的月刊和专业杂志使用中涂纸(如《产品设计》),高白度轻涂纸;一般质量的月刊,周刊往往用高白度轻涂纸,大型发行量的周刊及综合杂志一般使用轻涂纸,压光纸;杂志封面一般都采用铜版纸印刷。 版式设计大方得体,封面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片精美,主体文字为杂志名的艺术字(多为宋体,黑体等基本体的变形),且每期都以这种字体出现,封面的整体格式大体上不变。杂志版面设计的要点:从版面编排角度看,形式美法则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七个方面加以探讨: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整体与局部。 杂志色彩缤纷但统一,每个杂志有自己常用的配色技术方案(比如,女性相关主题的颜色通常使用粉色、淡紫色、亮兰色或桃红色。例如《知音》,儿童相关主题的颜色通常使用暖黄色,天蓝色,橙黄色、红色、嫩绿色或亮紫色),包括文学类杂志都不再采用从前的单一色彩,《读者》《青年文摘》常常使用稳重的藏青或墨绿色。 内文字体标题常采用黑体,正文部分用宋体或楷体。通常来说,宋体传达出秀气、文采的感觉,黑体对于杂志的作用似乎只是作为标题显得醒目而已。杂志使用字体的原则规定:(一)除资料性的杂志可使用小五号字排印外,一般杂志应使用老五号字或大于老五号字的字体排印,小五号字只宜用于短文、补白、引文、说明、图表、目录、注解、索引等处,对于六号字的使用应有较严格的限制。(二)儿童杂志必须以小四号字或四号字排印为主。字体排列的顺序

时尚杂志分析报告

消费社会的身份消费 -----时尚杂志生态分析 付桂生一本时尚杂志的成功,一定是敢于制造新鲜话题的。“眼球经济”时代,话题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创意为王,话题为先”是立身之根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杂志活力的源泉。读者消费的并非杂志的本身,而是在这个平台上,展现出来的社会群像以及商业价值观诱导下的自我身份的满足感。 国内的时尚杂志圈,经过多年的竞争,基本形成了北京的时尚杂志社,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以及现代传播集团三足鼎立的全国高档时尚杂志。济南群里接触比较多的主要是时尚杂志系列的刊物。针对男人高端的杂志无外乎,《时尚先生》、《男人装》、《时尚芭莎男士》、《智族GQ》、《他生活》等。虽然都是以引导男性消费观,打造男士消费着装新典范,在各自品牌的营销上有着一定侧重和策略。以时尚杂志社的《时尚芭莎男士》为例,其品牌定位为商业品味的男性杂志,(business and style men’s magazine),主要的投放人群定位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男性商业成功人士。杂志的核心概念,始终围绕着商业与品味,杂志的以约稿的方式,邀请行业内的经济学家,及时结合社会热闹的财经话题,撰写文章,提升杂志的文化品味。广告投放上的有一定针对性,杂志分为三个板块,顶级推荐、商业板块、品味板块,简单明了非常符合精明商业精英的快节奏、针对性强的行为习惯。首推其先的顶级推荐便是,以软文和大片为主的奢侈品广告,包括服装、汽车、手表、名酒、数码产品等,了解商务人士忙碌的作息习惯,杂志内的广告选取什么考究,多以耐用品为主,实用和奢华相结合的消费品为主,衣服、汽车的比例占据最多,美容、饮食、器具则占据的很少。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从中青年偶像到体坛、商界精英都有所涉猎,以稳重、成熟、睿智的形象包装为主,封面人物与本刊话题结合的较为紧密,可以说是相互呼应。以2011年第一期为例,封面人物孙红雷,形象定位为男人四十势不可挡,与主编卷首语从成长到成功的话题,是比较吻合的,增强了文章的风格统一性,这是杂志的一个亮点。 综合分析《时尚芭莎男士》优势有三: 首先,从宏观上而言概念鲜明、风格一致,色彩、文字、图片的搭配合理,简洁明朗,信息传递准确。以2011年第一期为例,主编卷首成长话题的抛出非常早,封面人物与卷首语仅三页大片广告,互动性很强,很容易让读者抓取本刊核心话题,提升阅读趣味。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整个杂志中的艺术风格基本定位于此,以p160页的文章《向前走,去找新的奶酪》中的三个人物造型,贾樟柯、辛柏青、姚鲁的形象,典型的老少搭,崭露头角的小生辛柏青,事业风声水起的贾樟柯,稳重睿智留着胡子的姚鲁,再次契合了话题。 其二,诉求产品与对象消费能力相一致。《时尚芭莎》定位于大中城市内年龄,二十多岁刚走上职场的年轻商业人才到四十多岁成功睿智的商业管理者。针对商业人群的生活作息和消费习惯,围绕经济热点的话题提升杂志的文化品味之外,产品的推销上主要以必须的消费品为主,情趣消费品较少,这也商务人群务实观念有一定关联。衣装与汽车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商务旅行过程中的产品为次,数码产品的则很少。明晰的受众群与广告投放,实现了杂志的商业品质,财经专家的评论热点话题,也增加了文章的品质,掩饰了广告营销赤赤裸裸的强势性。 其三,杂谈文章内容满足男性消费者的欲求。作为20至40岁的消费人群

瑞丽杂志版式设计调查报告(1)

瑞丽杂志版式设计调查报告 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系别:艺术传媒 姓名:赵帅 班级:115 学号:2011407607 2013年12月5 日

瑞丽杂志调查报告 一、前言 1599年9月《瑞丽》杂志首次推出其第一个系列《瑞丽服饰与美容》,目前已发展出《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时尚先锋》、《瑞丽家居设计》四种风格统一的系列刊物。 此外,瑞丽杂志在出版平面期刊的同时还发展新媒体、图书、无线移动等多种媒体的出版运营,以及广告、发行、活动推广、模特经纪、电子商务等多项业务。 所以说,“瑞丽”已经不单单指杂志,而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媒体集团。 二、市场分析 1.杂志在当今市场中的销售情况. 《瑞丽服饰美容》面向都市中阶层,年龄在18—35岁的年轻女性,全方位、多风格、大信息量地介绍服饰潮流,堪称服饰美容大厦;《瑞丽时尚先锋》(原为《瑞丽可爱先锋》)针对18—25岁的大学生、乐于追求前沿时尚和个性品位的新潮群体;《瑞丽伊人风尚》面向25—35岁年龄段、收入较高的白领女性阶层;《瑞丽家居设计》面向25—40岁,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 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家庭。 这样一来,其读者群几乎涵盖了具有购买力的各个年龄层次,既达到了小众服务,又达到了覆盖大众。 2. 在哪些地区销售量比较好 瑞丽杂志在一二线城市的的销售比较好。 3. 和同等价位,风格类似的杂志相比有哪些优势 和其他时尚类杂志相比,《瑞丽》最大的优势是《瑞丽》是一个本土的品牌,我们对品牌的DNA是这样定义的:“实用的时尚”,所以相比其他时尚类杂志,《瑞丽》能够提供更多的对服装搭配具体的指导,对化妆步骤具体的详细说明,还有对于导购服务的重视。所以,对读者来讲,读《瑞丽》杂志会更加实用。其次,我们基本上坚持东方的风格,能够让我们的读者,感觉我们推荐的这种信息,跟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 Theory of a fashion magazin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陈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篇论文在基于时尚杂志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时尚杂志的四个传播特点:消费主义倾向性、具体广告性、受众定位的确定性和逐渐细化以及注重感官的愉悦性。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对时尚杂志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本文认为时尚杂志的发展将趋于网络化及创新性及差异性。 关键词:时尚;杂志;传播特点;发展趋势 一、时尚杂志现状 1、男性时尚杂志 纵观整个时尚杂志业,男性时尚杂志相对于女性时尚杂志而言是在算是很少。正式出版和发行的男性时尚杂志勉强算上那些与男性有关的财经、地产、车、健美等杂志,真正走向赢利的尚不足20本,与女性刊物的规模无法同日而语。从近期的态势看,国家的政策还是比较有利于细分杂志的发展的。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广告主还是比较认综合性的杂志。这一点是非常棘手的,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教育、扭转广告主的观念,是包括《时尚健康》在内的专业性杂志的努力目标。1从90年代末的男性时尚杂志出现到2004年的突围再到2005年的沉寂。男性时尚杂志仅有不到10年时间。虽然业内人士至今仍然认为,男性时尚杂志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男性时尚杂志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并不是那么乐观。2 2、女性时尚杂志 相比市场上的其他杂志,20元左右的时尚杂志算是时尚杂志中的“奢侈品”了。目前的许多女性时尚杂志的高价,却不能保证其在内容上有相应的阅读价值。因此,虽然不断有新的女性时尚杂志创刊,但真正能在读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全国共有180余家新创刊(含改刊)的杂志出现,平均不到两天就诞生一种,其中时尚类杂志106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全年倒闭的时尚类杂志共有54种,平均一星期就有一家时尚杂志社倒闭。3就目前而言,女性时尚杂志具有继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良性外部条件:在受众市场方面,尽管受新媒体冲击,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纸媒的阅读率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女性时尚杂志的阅读率却是上升的,新生代CMMS春季数据显示,15元以上的高端女性时尚杂志阅读率从去年同期的10.4%,增长到2007年春季数据的11.7%。这表明女性时尚杂志作为一种传统纸质媒体相较于新型媒体仍然有其不替代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4 二、时尚杂志传播特点 1、市场消费主义化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5“消费对象不再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知识、职业、权利、艺术甚至时间、空间、环境和身体都成了消费对象”。6而“在商

解析时尚杂志册八种排版方式

解析时尚杂志册八种排版方式 杂志册在设计上虽然有其独特的要求,但也没有脱离版式设计共性的规则。杂志册同样是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读者直观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思想。下面就目前常见的八种版式排列方式进行讲解。 杂志册的构成 排版设计实际上就是如何经营好点、线、面。不管版面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复杂,但最终可以简化到点、线、面上来。在平面设计师眼里,世上万物都可归纳为点、线、面。一个字母、一个页码数、可以理解为一个点;一行文字、一行空白,均可理解为一条线;数行文字与一片空白,则可理解为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构建成一个个千变万化的全新版面。 满版型 版面以图像充满整版,主要以图像为诉求,视觉传达直观而强烈。文字的配置压置在上下、左右或中部的图像上。满版型给人以大方、舒展的感觉,是商品广告常用的形式。 左右分割型 把整个版面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在左或右配置文案。当左右两部分形成强弱对比时,则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这仅仅是视觉习惯上的问题,也自然不如上下分割的视觉流程自

然。不过,倘若将分割线虚化处理,或用文字进行左右重复或穿插,左右图文则变得自然和 谐。 上下分割型 把整个版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或下半部配置图片,另一部分则配置文案。配置有图片的部分感性而有活力,而文案部分则理性而静止。上下部分配置的图片可以是一幅或多幅。

将相同或不同的图片作大小相同而位置不同的重复排列。并置构成的版面有比较、说解的意味,给予原本复杂喧嚣的版面以次序、安静、调和与节奏感。 中心型 重心有三种概念:一是直接以独立而轮廓分明的形象占据版面中心;二是向心:视觉元素向版面中心聚拢的运动;三是离心:犹如将石子投入水中,产生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弧线运动。中心型版式产生视觉焦点,使强烈而突出。

国内优秀杂志版式设计的调查分析

国内优秀杂志版式设计的调查分析 2008/11/10/09:22来源:合讯网 引用案例: 文学类---《读者》《萌芽》《青年文摘》 科技类---《中国国家地理》《大众软件》 时尚类---《时尚》《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 每当设计或出版任何书籍时,我们都需在外观上下一些功夫。书的范围实在太广泛,我决定把目光聚焦在国内杂志上。 毫无疑问,在每本成功的杂志背后都需要成功的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包罗万象,具体的有结构、色感、字体等,抽象的有风格、读者群等。经过作者调查,在杂志中(尤其是较成功的)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就版面设计方面扫描中国国内杂志。因时间仓促及知识面狭窄,案例不多,仅供参考。 一、版面结构 版面结构是指一种能够让浏览者清楚、容易地理解作品传达的信息的东西,一种将不同介质上的不同元素巧妙的排列方式。 文学类杂志中,因其文字叙述较多,而且一般表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版面结构相对朴素。仔细观察《读者》《萌芽》《青年文摘》,发现《读者》的版面结构更胜一筹。到底是文学类里的老大,为了避免单页全是字而造成的阅读疲倦《读者》合理的采用了分栏并且合理控制单页文章数量:一般都在2~3篇,这样就不会在视觉上产生单一感。适当的小插图让读者们在品位文字后感到回味;相比之下《萌芽》和《青年文摘》感觉略现呆板。 科技类杂志中的叙述性文字也不能少,由于其较为深奥必须配上不少的图片,并且由于其专业性图文搭配必须能让人一目了然,也就决定了其版面结构不能复杂花哨。《中国国家地理》的版面结构几乎全程仿照《美国国家地理》,所以说《中国国家地理》版面的成功不如说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成功。科技类中类似于《大众软件》这样的杂志是IT界里普及面比较广的,属于菜鸟与中级都比较爱看的,他的版面特点就是有色彩但不华丽,适合男性品位。能把握住这样的度,对版面设计者表示敬佩。 时下最吃香的也许就是时尚类了吧。时尚类期刊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面貌。老刊越来越华美,新刊层出不穷。从前的书报摊,一本一本的杂志排得整整齐齐,其中会有几本全彩铜版纸印刷、封面靓丽的时尚类杂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如今的书报摊,各种杂志多得放不下,一本叠着一本,能露个整脸的杂志都很少见,并且,一本比一本华丽,一本比一本鲜亮,让人眼花缭乱。《时尚》《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可谓是此类杂志中佼佼者。《时尚》与《ELLE》将自己定位在高档杂志,版面结构加重时尚家族的人文主义气息,瑞丽由于定位稍微偏中端其版式更偏可爱、温馨,但是感觉其凌乱且幼稚。

版式设计赏析

机电工程系 1003班 卫素娟 2010090319 版式 设 计 论 文

版式设计论文 作者:卫素娟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本人对于排版方面专业知识的认识以及对第一次排版的经历和排版后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版式设计的定义;表达方式方法;排版经历;运用版式设计的几个关键因素 我对版式设计的认识 版式设计是一种区别于文字艺术的视觉艺术,他对于我们的视觉有着更大的冲击力,而且可以跟文字艺术设计一样,对我们的听觉、感觉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认为版式设计是独立于文字艺术表达之外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形象的艺术创作。它通过文字的搭配,颜色的调和,几何形状的重组,美术图形的合理运用,甚至是摄影等影视资料的恰如其分的应用,乃至各种组成要素的和谐搭配更会必要、重要……版式设计需要与文字创作一样的灵感一样的东西去支撑它。也就是说版式设计需要有它自己的灵魂,作为一个创作人员更应该这样,要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把需要反应的感情抑或是把要表达的东西本身的内在的思想韵味挖掘出来,显露出来。在版式设计上,有时是需要留白的方式、比兴等文字表达技巧一样的东西去充实自身的设计作品,但是有时又必须既要显山又要显水。都要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它所具有的机要部分我们在我们的文字作品、图画雕塑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共同想通的地方。它们都是美的表达形式,都是以美为基本评价标准。而且他们从来都没有被武断的分开讨论过。版式设计,所以也不可以例外,也必须是以美学原理,美学标准,美学思想为度量评价准则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是我们都渴望了解它的魅力的原因。

排版书前的构想 当老师布置下要我们自己排版书的任务时,确实有点小激动,而且从来没排过,不知道排版书的各种注意事项与排版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所以就想当然的觉得那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事实上去做的时候却发现那不是一件易事。我的书名是《最后的单纯——我的大学》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决定用的名字,我的想法是,这是我第一次排版书,我一定要在这书上留点我自己值得纪念的东西,于是我就把书的主题围绕着我自己开始构想。我把自己喜欢的歌手、作者、书籍确定为我书内容的三大部分。又根据我书的名字,“单纯”二字,我把书的整体风格确定为清新淡雅,以便能够给人一种“单纯”的感觉。然后好像也没有想很多关于专业排版方面的问题,就按着自己平时对书本的印象和自己确立好的主题开始上网搜资料,我的构想便开始实施。 排版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首先是不能灵活的运用已经学过的软件(photoshop、coredrawl、pagemaker)对排版需要的文字、图像进行很好的处理。例如,刚开始排书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将文字和图片导入、导出,因为涉及到图片的像素、格式以及文字的格式大小等问题,所以只这个过程的摸索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有些文字和图片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然后就是图片文字差不多排好了,又遇到目录、页码、应用主业的问题,慢慢的一步步的这些问题在我排书的过程中遇见然后又解决。对排版的零感受、零经验由这些小问题一点点打破。 本人排版的书的优缺点 优点: (1)我对自己书的封皮和封底挺满意的,这两页我都选了蓝色为主色调,因为蓝色是大海和天空的颜色,一眼看上去给人一种清新、纯洁的感觉,这首先就符合了我的书的主题。然后我的封皮上有一个人拿着磁带看向阳光,就像是用磁带记录下我们如阳光一般的青春,点点滴滴的青春。再说封底,我选的图上有

时尚杂志分析报告

消费社会的身份消费 时尚杂志生态分析 付桂生一本时尚杂志的成功,一定是敢于制造新鲜话题的。“眼球经济”时代,话题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创意为王,话题为先”是立身之根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杂志活力的源泉。读者消费的并非杂志的本身,而是在这个平台上,展现出来的社会群像以及商业价值观诱导下的自我身份的满足感。 国内的时尚杂志圈,经过多年的竞争,基本形成了北京的时尚杂志社,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以及现代传播集团三足鼎立的全国高档时尚杂志。济南群里接触比较多的主要是时尚杂志系列的刊物。针对男人高端的杂志无外乎,《时尚先生》、《男人装》、《时尚芭莎男士》、《智族》、《他生活》等。虽然都是以引导男性消费观,打造男士消费着装新典范,在各自品牌的营销上有着一定侧重和策略。以时尚杂志社的《时尚芭莎男士》为例,其品牌定位为商业品味的男性杂志,(’),主要的投放人群定位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男性商业成功人士。杂志的核心概念,始终围绕着商业与品味,杂志的以约稿的方式,邀请行业内的经济学家,及时结合社会热闹的财经话题,撰写文章,提升杂志的文化品味。广告投放上的有一定针对性,杂志分为三个板块,顶级推荐、商业板块、品味板块,简单明了非常符合精明商业精英的快节奏、针对性强的行为习惯。首推其先的顶级推荐便是,以软文和大片为主的奢侈品广告,包括服装、汽车、手表、名酒、数码产品等,了解商务人士忙碌的作息习惯,杂志内的广告选取什么考究,多以耐用品为主,实用和奢华相结合的消费品为主,衣服、汽车的比例占据最多,美容、饮食、器具则占据的很少。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从中青年偶像到体坛、商界精英都有所涉猎,以稳重、成熟、睿智的形象包装为主,封面人物与本刊话题结合的较为紧密,可以说是相互呼应。以年第一期为例,封面人物孙红雷,形象定位为男人四十势不可挡,与主编卷首语从成长到成功的话题,是比较吻合的,增强了文章的风格统一性,这是杂志的一个亮点。 综合分析《时尚芭莎男士》优势有三: 首先,从宏观上而言概念鲜明、风格一致,色彩、文字、图片的搭配合理,简洁明朗,信息传递准确。以年第一期为例,主编卷首成长话题的抛出非常早,封面人物与卷首语仅三页大片广告,互动性很强,很容易让读者抓取本刊核心话题,提升阅读趣味。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整个杂志中的艺术风格基本定位于此,以页的文章《向前走,去找新的奶酪》中的三个人物造型,贾樟柯、辛柏青、姚鲁的形象,典型的老少搭,崭露头角的小生辛柏青,事业风声水起的贾樟柯,稳重睿智留着胡子的姚鲁,再次契合了话题。 其二,诉求产品与对象消费能力相一致。《时尚芭莎》定位于大中城市内年龄,二十多岁刚走上职场的年轻商业人才到四十多岁成功睿智的商业管理者。针对商业人群的生活作息和消费习惯,围绕经济热点的话题提升杂志的文化品味之外,产品的推销上主要以必须的消费品为主,情趣消费品较少,这也商务人群务实观念有一定关联。衣装与汽车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商务旅行过程中的产品为次,数码产品的则很少。明晰的受众群与广告投放,实现了杂志的商业品质,财经专家的评论热点话题,也增加了文章的品质,掩饰了广告营销赤赤裸裸的强势性。 其三,杂谈文章内容满足男性消费者的欲求。作为至岁的消费人群是男性个性形象与气质的塑造期与渴望期。包涵外在形象上的符合标示,也必不可少内

杂志版式设计市场调研报告材料

杂志式设计调研报告 在几天对于杂志式设计的调研以及对众多杂质的观察分析后,我们对杂志式设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及了解,对杂志设计的要素理念等重要的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今后我们进行版式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调查后的理解与认识 一、封面设计的要素 尽管时下一些期刊又加了次要包装塑料封套,以显示高档化,但主要还是通过封面显示其宣传效果,封面设计仍是期刊形象的硬件。而成功的封面设计,经我们的总结,一般具备一下几个要素: 1.突出标识、刊名,便于读者识别,强化读者对本刊特有的记忆,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 2.必须切合本期内容,有导读作用。图片、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色彩的运用,都要和本期内容相协调。 3.体现自身风格,在连续性、变化中体现整体统一。在没有考虑成熟,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刊物定位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较大改变封面设计风格,让刊物以完全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 4.整体协调,统一,醒目,大气。标识、刊名、期号、条形码等元素与主图片构成完美的画面,有明晰的视觉重点,层次感。强。不宜太繁杂、花哨。

二、杂志封面设计的几个方面 1.封面设计的形 封面的形主要指文字、图形等。封面的外形除少数特殊设计外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这是由杂志的开本决定的。有时为了设计的需要,在纸张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整长宽比例,以改变通常的形状。封面内容的形指文字及图形等。有时一本书的书名可用几种不同字体构成,但应以其中一种字体为主。文字除了具有说明的功能,还具有图形的功能。 2.封面设计的字 一本杂志的封面,可以没有图形,但不能没有文字,文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是点、线、面设计的综合体。如一个字可以看成一个点,一行字可以看成一条线,一段文字可以看成一个面等。在设计中,如果将图与文都当作重点进行强调,其结果往往显得版面杂乱无章,两方面都不突出。因此,文字与图形应相对集中布局,在阅读中形成节奏和层次,使文字紧凑,图形灵活。 3.封面设计的色

大师海报版式设计分析

大师海报版式设计分析 栏目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朴 海报版式设计由图形、色彩、文字三大编排元素组成,图文编排在海报设计中尤为重要,它是海报设计语 言、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 在平面海报设计的发展历史上,随着工业化的进步,特别是印刷产业的革新,出版业的繁荣,在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瑞士和法国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大师,设计出了经典传世佳作, 并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我们运用感性的对称、均衡、方向、中心、空白、分割、韵律、点线面等编排设计原理或理性网格编排设计原理,对大师的作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来感悟海报编排设计的规律。 【案例一】德国平面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早在15世纪的德国,得力于古藤堡在金属活字印刷术上的发明与革新,人们已将文字与插图混合排版并运用于印刷媒体,它不仅对德国的出版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同时对工业化发达的欧洲及其出版业也产生了

■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鼻祖,被誉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贝伦斯在字体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繁琐的装饰字体设计为“无饰线”字体,他为德国电气公司所设计的海报运用简洁无装饰字体和几何形体对称的组合,通过视觉中心点状渐变的光感,表现了德国 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特征(图1)。 主持人提示: 现代设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后,1919年沃尔特格多佩斯在德国的魏玛建立“国立包豪斯学院”,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战后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包豪斯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影响了整个欧洲、美国、日本和二十世纪的中国。 德国在二战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世界平面设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师,贡特尔基泽,皮埃尔门德 ■ 贡特尔基泽是“欧洲视觉诗人”派代表人物,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激扬的创造力,讲究比例和尺寸、色彩和明暗的对比关系,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平运动》海报(图2)将文字嵌入图形之中,

世界十大顶级时尚杂志

世界十大顶级时尚杂志 注:这些杂志在不同的国家都有相应的版本,内容不尽相同,但杂志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本土化后更加贴近当地的文化。 《时尚芭莎》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女性杂志之一,它最早于1867年由赫斯特出版,总部位于纽约,每月出版,他们聚集了摄影师、艺术家、设计师和作家,以表达他们对时尚、美丽和流行文化的看法。 《Numero》是由保罗·伊曼纽尔·赖夫斯出版的最受欢迎的法国时尚杂志,它有着极高的摄影水准,它是专门为高级时尚达人发布的,涵盖了国际时尚、美容、设计、健康、建筑和装饰,以及对时尚名人的传播。

《i-d》杂志以独具创意的图片和独特版式闻名于世。创办人是前英国《时尚》(V ogue)杂志的艺术总监托尼·琼斯(Terry Jones)。杂志于1980年首次出版,到现在仍然是最好的时尚杂志之一,大多数著名的顶级模特和许多电影和音乐的艺术家都出现在封面上。 《V》杂志是1999年出版的最受欢迎的美国时尚杂志,立志要打造一本特立独行的风格时装杂志,它的出版是季节性的,每期都有不同的西方热门女星、名模登上封面及内页,演绎风格独特的时装大片,在它上面,你会看到许多国际摄影师和顶级模特的社论,它在许多其他艺术和生活方式方面有很多信息。

《Allure》由康泰纳仕集团在纽约出版,琳达·威尔斯是该杂志的创始人,并于1991年出版,这本杂志是关于美、时尚和女性健康的,也是第一本展示了许多有争议的健康问题的杂志,该杂志获得了许多奖项,并于14年前开始了它的最佳美容品牌介绍,让读者可以在市场上轻松地选择产品。 《An Other》于2001年发行,预示着杂志出版的新篇章,它融合了高级时尚和世界级的摄影技术,在艺术、政治和文学上继续制作每一个精美的版本。它也适合所有享受美丽摄影的人,它充满了美丽的图片,在上面有最高级别的超级模特的社论,有创意的摄影和时髦的造型,如果你想看到美丽的时尚,并且知道高级时尚达人之间正在发生什么,这本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时尚杂志的设计风格

时尚杂志的设计风格 忽如一夜春风来,时尚杂志在近几年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时尚杂志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这种形式的媒体早已不满足于传播信息,而更热衷于策划时尚概念,引领生活方式。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前景下,时尚杂志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文化、时尚、经济对话的一个窗口,成为时尚信息的传播中心,成为都市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调味品. 时尚类杂志在设计风格上几乎是大同小异,面向的读者群为城市白领阶层、新时代的年轻女性,她们追求高品位的文化,享受时尚的生活,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味休闲与娱乐。因此该类杂志风格完全娱乐化,杂志的整体色调都为暖色系,明亮,艳丽,绚丽多彩,夺人眼目。给人总体的感觉是轻快与活泼,使人心情愉快。大十六开本,精致华美的铜版纸,所有页码都是彩页,豪华而美观。封面与杂志轻松愉快的风格和谐一致。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常是以明星和美女模特充满整个封面空间,用大号彩色字体突现杂志的名称。封面其余的空间,以不同大小的标题填充。标题为杂志中部分文章的题目,让读者先睹为快,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快捷的方式了解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对其有一宏观上的认识,也对后面的阅读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该类杂志的内容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文所占比例为60%比40%,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给读者直观的视觉冲击。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览杂志,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读者不愿意再陷入密密麻麻的文字之中,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省时省力的图片上,方便简捷,又有美的感受。同时,该类杂志的文字也突破了传统杂志的限制,逐渐趋于人性化,将文字的字号变

大,行距变宽,并且采用变栏的形式;图文并茂,更多的是用大量的图片将文字分割成几大部分,既方便读者阅读,同时也缓解了读者阅读文章时的视觉疲劳。 在国内众多的时尚类杂志中,《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和《时尚》位列前三甲,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时尚杂志市场的潮流和趋势,成为该类杂志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虽说时尚类杂志趋同性日趋严重,但作为该领域寡头的三本杂志在风格上也是各有所侧重的。 《瑞丽》是非常典型的日本风格,整体非常细致,讲求细节。大十六开本全新精彩豪华本。她灵活运用了BLOCK的方式(这是日本刊物风格的典型制作手段),打破了以往的分栏式做法,信息量非常大,充分满足亚洲人的消费习惯。对女性来说,《瑞丽》毫无疑问是最实用的,因为她告诉读者怎么样做到时尚。 《瑞丽》有一个出版理念,就是要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使她们生活有更为美丽的提案,让她们的生活更精彩。基于这样的原则,《瑞丽》有四种分刊,它们是《瑞丽可爱先锋》、《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服饰美容》和《瑞丽风尚》,分别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而设计推出。另有《瑞丽家居》,是为家庭服务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 《瑞丽》封面设计较为新颖,三页反向折叠,内藏广告,灵活新鲜,颇有创意,使读者由于满足好奇心理而打开该封面,巨幅广告随即映入眼帘,成为整本杂志中最受读者关注的广告版面,因此带来了广告效益。《瑞丽服饰美容》中大幅图片和小幅图片配合使用,介绍服饰的图片均采用小幅照片,力图以最小的空间展示更多的服装样式,而且在精美的图片旁边往往标注一些服装的价格出处,使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方便地选择购买。

海报版式设计分析

海报版式设计由图形、色彩、文字三大编排元素组成,图文编排在海报设计中尤为重要,它是海报设计语言、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 在平面海报设计的发展历史上,随着工业化的进步,特别是印刷产业的革新,出版业的繁荣,在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瑞士和法国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大师,设计出了经典传世佳作,并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我们运用感性的对称、均衡、方向、中心、空白、分割、韵律、点线面等编排设计原理或理性网格编排设计原理,对大师的作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来感悟海报编排设计的规律。 【案例一】德国平面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早在15世纪的德国,得力于古藤堡在金属活字印刷术上的发明与革新,人们已将文字与插图混合排版并运用于印刷媒体 ■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鼻祖,被誉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贝伦斯在字体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繁琐的装饰字体设计为“无饰线”字体,他为德国电气公司所设计的海报运用简洁无装饰字体和几何形体对称的组合,通过视觉中心点状渐变的光感,表现了德国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特征(图1)。 主持人提示: 现代设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后,1919年沃尔特格多佩斯在德国的魏玛建立“国立包豪斯学院”,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了 自己的体系。战后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包豪斯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影响了整个欧洲、美国、日本和二十世纪的中国。

德国在二战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世界平面设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师, 贡特尔基泽,皮埃尔门德尔,格特冯德利希,冈特兰博都是大师级的代表人物。 ■ 贡特尔基泽是“欧洲视觉诗人”派代表人物,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激扬的创造力,讲 究比例和尺寸、色彩和明暗的对比关系,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平运动》海报(图2)将文字嵌入图形之中,强调方向的版式编排,使版式中的文字与图形形成运动感。 ■ 皮埃尔门德尔用理性的哲学思想处理图形、表现主题。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戏剧海报(图3)以简洁的图形、文字、色彩来表现主题思想,以中轴线为依据,对称的版式结构, 给人庄严、稳重、典雅之感,在文字编排上增加了一定的不对称因素,既庄重又活泼。黑色与高纯度色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格特冯德利希的海报设计几乎全部由文字元素组成。这与他早年从事字体设计以及长期 以来研究字体与版式的视觉语言分不开。他善于发现字母形式美的感染力,强调大与小,细与粗的强烈对比,在字母与版式的组合上寻找游戏般的快乐,他的海报充满力量,主体明确,构图严谨,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ZARA:快时尚行业最特立独行的领跑者案例分析报告

工商管理硕士(MBA)案例分析报告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课程名称: 班级: 学员: 指导教师: 报告日期: 20 年月日 ZARA:快时尚行业最特立独行的领跑者分析报告 一、背景介绍 ZARA 母公司,全球最大服装零售商Inditex 的市值又上升了,达到了1000 亿欧元,差不多是1090 亿美元。赢商网201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 年8 月,Inditex 过去一年的股价增值了36% ,每股达32 欧。这也让Inditex 超过了西班牙电讯公司和西班

牙国际银行有限公司的市值,成为了西班牙最值钱的公司。在零售领域,Inditex 1090 亿美元的估值也超过了Nike 的860 亿美元和 H&M的590 亿美元。中国作为ZARA 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一直以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快时尚”的鼻祖,ZARA 在中国内地的扩张显然也有大家之范,进入城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是让其他品牌学习的模范。然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利润刺激众多的同类“快时尚”进来分一杯羹,H&M、优衣库、GAP 等先后进入中国市场。 1、初入中国ZARA的市场渗透战略 1.1 另辟蹊径做市场 2006 年,中国快时尚江湖座次已定:艾格稳居老大,欧丽次之,内陆品牌们俯首称臣。直到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品牌ZARA 在香港铩羽,决定转战内陆平民市场。 上海是中国时尚的最前沿,辐射华东、华北,影响北京,关系全局;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是艾格的大本营,如果这仗打好,ZARA 不但立稳脚跟,还能敲山震虎。得知ZARA 首攻上海,刘巽坡反而松了口气。艾格专柜遍布上海各大商场,甚至有的专柜面积超过700平方米,ZARA 无论进入哪里,都没有优势。何况不止艾格,先入为主的各路老大们都做好了准备,大量销售员待命,只要ZARA 一出现,大家就会在其周边租赁更多柜台,甚至以包围的姿态进行促销——没人欢迎这位不速之客。刘巽坡们做了迎战的准备,没想到,阿米戈却绕开了商场专柜,悄悄签了南京路一个1200 多平方米的2 层楼店铺,十万种最新秋冬系列统一呈现,且款式模仿奢侈品牌夏奈尔、迪

《版式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明确版式设计原理在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地运用版式设计原理进行艺术设计。 二、学习方法指导 1、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对优秀版式设计作品剖析和模仿,引导学生建立版式设计的整体概念。 2、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专题性课题设计及组织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熟练掌握设计原则。 三、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三要素的构成关系,通过课题设计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 难点是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之间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关系。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念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概念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构成元素进行整体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导入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 1、传统中国书籍的版面术语名称 2、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设计特征

第二章版式设计原则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整体概念理解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整体设计的意识 第一节整体性原则 1、主次分明 2、分类编排 3、设计元素处理 第一节简洁性原则 第三章版式设计原理 [知识点提示] 设计原理 [重、难点提示] 黑、白、灰与点、线、面的整体布局关系,协调性与空间 第一节分类 1、同类合并原则 2、确定中心内容 3、邻近原则 第二节分区 1、黑、白、灰关系 2、面的构成 3、空白空间 第三节分栏 1、网格构成 2、版式设计中的线 3、重复原则 阶段性小结与讲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