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转型当有新思维

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您

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稳固的产业疆界在突破,融合型发展重构新常态的产业格局。

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正大踏步地走来,重塑着产业变革的布局。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一个个边界被打开,一处处篱笆在撤除,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跨界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大趋势。

我们正在拥抱一个流行书写符号“+”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网络+”:互联网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和产业布局;“要素+”:例如,“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等,新兴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行业+”:如“旅游+,”与现代农业、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体验等方面的融合,有力地撬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平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

既有的经济形态在拓新,共享型经济开启民主化的商业时代。

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我国的分享经济正破土而出,惠及寻常百姓。“闲置就是浪费,

使用但不购买”。分享经济借助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分散的闲置资源,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模糊了供需双方的原有身份,拆解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坚固藩篱,颠覆了传统商业的游戏规则,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新的巨大商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新的旺盛活力,也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分享经济不仅释放了新的生产力,而且衍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开启了商业民主化的新局。

活跃的创新动能在积聚,多维度跨越引领特色化的高地经济。

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说的是区域性发展跳不开产业雷同的“魔咒”现象。同质化竞争如何转换为变道式竞争?市场力量的强化,新兴技术的革命,创新动能的积聚,为不同区域的特色彰显、共同发展打开了宽敞的窗口,也为落后地区的异军突起、后发先行构建了高速的通道。西部的重庆发展为什么能在整体经济下行中一马当先引领风骚?重庆人自己的解读是秉承创新发展理念,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主打的电子产品向着智能显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体系拓展,走出一体化整合、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新路。长期戴着贫穷帽子的贵州发展,近年来何以面目一新惊艳亮相?就是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抓住了数字化革命的契机,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后发先行”,开花结果。

个性化制造,颠覆性创新,融合型发展,共享型经济,多维度跨越,既是发展方式的革命,也是发展思维的创新。我们常常困惑,转型的内涵怎么看?转型的动力是什么?转型的路径在哪里?换一种思维看转型,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能尽快找准新的着力点,点燃新的增长点,登上新的制高点。

我们读过托马斯·库恩的经典《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吧?书中提出,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起源于思维定式的转换,即“范式转换”,超越老传统,突破旧思维,才能取得新的成功。这里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钥,也会有中国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钥。

领导干部都来关心科技创新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1次提及创新。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就科技创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场内外,不少代表委员、科技工作者,也就科技创新畅谈真知灼见。来自科技界别的李自颖委员说,创新驱动吹响了科技人员奋发有为的号角,“我感觉到一种自豪和使命担当”。

科技创新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会内会外的人们都不感到意外。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摆在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国家命运的兴衰,这不仅是历史常识,也是时代趋势。可以说,抓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就能实现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如此重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此突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以满腔热情来关心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创新。领导干部知识结构不同,分工也各有不同,但关心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是时代要求,应成为共同的使命担当。

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方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很好的表率。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们也经常能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足迹。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到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又在南昌大学视察了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

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土壤和体制条件。檀结庆代表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要”。领导干部不关心怎么行?潘复生委员表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这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瓶颈和症结。领导干部不关心怎么行?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汇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将有非常大的“创新供给侧”潜力。领导干部不关心怎么行?邓中翰代表表示,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人才,应该通过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顶级人才。领导干部不关心怎么行?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领导干部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治素养、法治素养、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科技素养同样不可或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整体上与时俱进,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只有持续关注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科技素养。

只有亲近科技才能了解科技,只有了解科技才能重视科技。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科技修养,不是要成为科学家或技术专家,而是要培养科技意识和科技思维。当今时代,领导干部对科技基本知识、科技前沿动态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有所了解,才能在工作中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思维方式。如果对科技新知茫然无知,与科技界相当隔膜,无法与科技人员有效交流沟通,如何能担负起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

领导干部关心科技创新,就不会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不会满足于凭文字材料了解情况;就会多去科技型企业调研,多到重点实验室考察,多问科研院所的需求,多听一线科技人员的心声,多与科技专家交朋友,和科技界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自身的科技素养也便在这样的浸润中得以提高。

领导干部关心科技创新,就不会对创新人才求全责备,不会对科研工作下达“限期完成”的指令,不会以长官意志去挑战甚至去阻碍创新发展;就会懂得科研探索中根本不存在

所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主动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积极倡导崇尚创新的时代风气,自身的科学理性精神也便在这样的实践中得以厚植。

领导干部关心科技创新,就不会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事,不会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和自己无关;就会致力于创新服务,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自身为科技创新所做的贡献也便在这样的创新服务中得以实现。

广大领导干部有了较高的科技素养,关心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创新就会成为实质的、一以贯之的、发自内心的意识和行动。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和理性精神,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走在前列。

半月评论:乡村“社会病”该治了

文/苏北

近些年来,我们为粮食连增的势头欣喜,为城乡一体的蓝图振奋,为全面小康的目标奋斗。然而,从乡村传来的另一类信息却令人倍感困惑和震惊——

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大龄男性青年报复社会,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被伤害后,因泄愤而迁怒于家人造成血案……或许这一起起悲剧性事件只是一些极端的事例,但是它们牵连着的乡村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其间显露出的孤独、冷漠、自卑、抑郁、焦虑和暴戾等不良情绪,却是必须引起人们警醒、呼唤社会疗救的紧迫问题。

为什么一向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突然激起如此躁动的波澜?

贫富分化的鸿沟深了。告别了当年吃“大锅饭”时共同守穷的日子,今天的农民心气高了,门路广了,出去打工经商办厂的,在村开农家乐当农场主做新网农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家都有不一样的光景。一些政府补贴的项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福利政策的实惠,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强人”“能

人”抢占攫取,收入的急剧分化就发生在村民的眼皮底下自家的屋檐旁边,村庄的天平倾倒了,邻里的和谐打破了。那些困难户,在贫困化的同时承受着边缘化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冲击。

家庭结构的框架散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拍打着乡村封闭的堤坝,年轻力壮的农民带着新生的憧憬背井离乡涌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谋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机会,把乡村的阴影留给了孤老的父母和孱弱的孩儿,千百年来看似坚固的家庭开始松了铁箍散了框架。空巢老人们艰难地撑起重担,劳作于田间地头,照料着孙子孙女,在落寞寡欢的生活中,既担忧着儿女在城市打拼的遭遇,又煎熬着自己在老屋岁月的凄冷。留守孩子们度过的多是一个个灰色的童年。辛酸地苦读,默默地守候,过早地锻炼了他们生命中的坚强,也往往扭曲了他们生活中的想象。撕裂的是家庭,流血的是亲情,疼痛的是心灵。

乡土社会的纽带断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交换关系和来自城市文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浸润到农民日常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生活之中。人情关系逐渐利益化,社会关系逐渐陌生化,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化,血缘地缘的传统纽带日见脆弱,村落社区的文化认同已经淡漠,熟人社会的价值根

基也在松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传统互助合作精神加速消解。

公共服务的重心浮了。这几年大力推进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本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良方,可是不少乡村遭遇的,却是再一次的边缘化困局。在掌握了集约化城镇化的发展话语权之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都纷纷向县城流动、集聚,既有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转变成县城与乡村的分化。本来,留一所学校就能给一个村庄留下一缕书香,一种气韵,可是,一阵风一刀切的撤并,加速了许多乡村公共生活的凋敝和精神文明的衰败。

乡村治理的取向偏了。乡村秩序在重构之中,宗教、家族、资本等各种力量在乡村展现,甚至还有村霸,在乡村抬头。伴随着村庄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乡村治理出现了松散化悬浮化现象,导致违法犯罪增多,乡村治安恶化。在发展主义的牵引中,基层干部着力更多的是土地流转资本下乡规模经营,是征地拆迁社区再造城镇扩张,是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政绩考核。一些基层干部作风腐败,许多时候不是矛盾的解决者和秩序的创建者,反而成了矛盾的制造者和秩序的破坏者。农民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农村的文化复兴社会建设,在不少地方官员的视野中还是一片盲区。

当下的乡村,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力中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广阔的原野上升腾起崭新的希望和无限的生机,也衍生出种种原子化、陌生化甚至丛林化现象。农民从中体验到的,既有欣喜和期盼,也有迷惘和苦闷。跨过温饱生活的门槛,他们向往全面的小康;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他们追求自主的权益;怀念熟人社会的交往,他们渴望温暖的人情;抗争贫富分化的歧视,他们诉求生命的尊严;应对变动不定的世界,他们努力把握命运的支点。其中在市场竞争和社会分化中的弱势者、受挫者,更多地感受着彷徨无主,焦虑不安,不平、怨愤和暴戾之气等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一个小小的火星,可能燃起仇恨的火苗。一个小小的刺激,可能导致生活的悲剧。

社会已经开始警醒,发出声声呼吁:建立心理咨询,开展社会关爱,拓展志愿服务,改善乡村治理……

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发展的起点上,在契约社会的治理中,在多元利益的协调中,将农民组织起来,重建乡村社会,重建公共生活,重建精神家园。笔者日前去河南信阳平桥区专题调研,王继军书记提出并践行的“三农”理念给我深刻启迪: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核心在建设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乡村社会。平桥区的郝堂村就是一个鲜活的文本,拓展乡村教育,修复乡村

社区,焕发乡村文明,让农民找回心理归属,提升发展自信,共创幸福生活。络绎不绝的外来参观者、取经者由衷赞叹这里的“美丽乡村”,美丽的既是郝堂景象,更是郝堂社会。

创业何处不圆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见新政出台推波助澜。潮涌的人群中,有年轻的大学生,燃烧着火红的青春激情,投身创客的蓝海;有下海的公务员,毅然告别沉闷的生活,寻找人生别样的精彩;还有在城市打拼多年的农民工,背起旧时行囊,接连踏上返乡创业的归程。

城乡流动天地宽,创业何处不圆梦?

催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不仅仅是当下“稳增长”的政策导向,也非简单化的政府“促就业”的权宜之计。这是草根群体新的梦想的追寻,也是乡村社会新的发展的召唤。

这些年来,不断有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入城,也陆续有几百万的农民工在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顺应了劳力结构变化的趋势,契合了产业梯度转移的进程,也助推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历了打工洗礼的返乡农民工,拥有宝贵的创业资源。他们带回来初步的原始积累、先进的市场观念和宝贵的社会资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大的作为。看一看浙江,从当年活力十足的“小狗经济”,到今天创意无限的“特色小镇”,万家灯火,遍地英雄,随处可见广大农民巨大的创造能量。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乘

势而进,开辟招商引资新的战线,提升“打工经济”,发展“创业经济”,由此衍生出县域经济一个个崭新增长点。

当然,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势还在传统产业。在这个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识的智能新时代,以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红利流失为特征的产业转型期,传统产业的空间还有多大?其实,有一种需求,就会有一种供给。再发达的国家,也有传统产业的土壤,当下的制造业回归便是明证。在产品价值的革命中,在经营模式的转换中,在产业业态的创新中,传统产业依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量。即以农业为例。国际著名投资家罗杰斯新近来华,在“论道中国金融市场”的主题演讲中有言:农业,一个未来十年令人兴奋的行业,依然是他最看好的一个投资领域。如今有各路工商资本纷纷绕开规制夺路下乡跑马圈地,就是要抓紧开挖这下一座金矿。不少人焦虑:明天谁来当农民?我的问题,恰是明天我们怎么当农民?

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撬动新型城镇化的一股新生力量。在城市化的大跃进中,我们看到失衡中的大城市取向,盲目扩张规模,严重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看到了农村“新社区”乱象,暴力拆迁征地,上演了一出出“被上楼”的群体性事件;也看到了单极式的县城中心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产业、住房、人流等发展资源,都在行政力量

的驱动中向县城集聚,造成众多集镇的空心化、边缘化。国土如此辽阔,国情如此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取向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613462.html,必然是多元发展、齐头并进,农民家门口的就地城镇化,理应成为城市化的一块坚硬的基石。记者采访过的苏南华西村、永联村,产业向着高端成长,村庄向着周边伸展,生活向着文明提升,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农民自主地创业,自由地创造,正是这一新型城镇化最有力的推手。中西部的一些地方,开始抓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得机遇,产业先行,镇村联动,加快就近城镇化脚步,其中有着丰富的启示。政府需要跟进的是,既有的政策瓶颈怎么打破?土地指标怎么分配,社会管理如何创新,户籍福利如何剥离?

更让人欣慰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也为乡村生活的重建和留守家庭的复兴,洒下了一片和煦的阳光。农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所期望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贫穷命运的改变,而且是美好生活的创造,幸福家庭的建设。我们都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贵州毕节那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的悲惨遭遇了吧?那是令人心碎的家庭之痛、乡土之痛!一边是打工的艰辛,一边是留守的酸楚,一边是只身的闯荡,一边是破碎的亲情。这是另一道不能跨越的城乡鸿沟,这是另一

种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资本也是有旗帜的。农民工在乡土有根有叶,有牵有挂,有天然的联系纽带,他们的返乡创业不同于外来的工商资本,有不一样的利益诉求、不一样的乡土情愫和不一样的带富效应。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社区的重建,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一个个能帮助孩子们在完整的父爱母爱中健康成长的返乡创业梦,是更加明亮、更有色彩也更有价值的梦。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农民工的创业道路曲折而艰辛,会难上加难。企业用地的申请,融资渠道的开通,财政税收的扶持,创业技能的培训,相关权益的保障,哪一项都有绕不过去的难关。令人鼓舞的是,政府改革在提速,简政放权在深入,新近又有系列鼓励政策在出台,这都将给返乡农民工带来更为充足的创业自信。

我们自应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就近创业,还应全力帮助留城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中,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中,找到可以落地生根的新家园,实现享受公平待遇的城市梦。

每一个群体,都当有寻梦的权利;每一片天地,都应有圆梦的机会。

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令人担心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广东房地产销售明显过热,房价大幅攀升,大有代替上海、浙江带动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的苗头。 2、目前有三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使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夭折: 首先是金融机构有一股前新未有的投资冲动,多个数据可以反映这种冲动,即一季度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大幅扩张,同比 增长48.5%,比2005年一季度快36.4个百分点,比2004年一季度 最热时期的增幅还快17.8个百分点。第二股力量是地方政府。多数 地方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放慢,也就是投资 不能慢,投资不能慢主要是房地产不能慢,因为房地产是地方财政 和多种城市经营动作的“摇钱树”。 第三股力量是投机资金的大量存在。现在许多人非常关注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但增长最快的是游资(国内和国际), 这些游资现模非常大,而且与其他几股力量结合,将会对房地产等 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3、2000年以来,商品房及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涨幅突破了两 位数,2004年分别为14.4%和15.2%.。东部地区房价涨幅最高,而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比如上海、杭州,平均房价涨幅连续两三年超过15%以上。而且,房价上涨过 快现象呈现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涨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二手房交易 价格上涨。 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是较变为阶段性、结构性的需求过度扩张。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仅占销售面积的73%,东部和部分中 心城市成为突出,上海销售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大于竣工面积。有些 地方拆迁规模反弹所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上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升。有13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

申论 半月谈第6期

第6期: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总理的激情话语,再次有力地传递出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庄重承诺,张扬了推进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经济蓬勃前进、迅速崛起的宏大图景中,吏治腐败、司法不公、分配失衡、贫富分化,也是分外鲜明的社会现象,“被边缘”、“被剥夺”、“被锁定”,也见弱势群体分外焦虑的社会心态。如何使广大民众,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切实保障社会参与的权利?已经提上中国转型的重要议程。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它在当下的实践指向,是社会的民生进步,是公民的权益保障,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看民生进步。这是近年来政府施政下功夫最深、绩效最显的地方,也是社会舆论点击率最高、考问最多的话题。如果说改革之初的民生问题更多地受制于发展滞后,是如何尽快打破短缺经济的格局,今天则更多地聚焦于公平正义,是如何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城市房价狂涨、居高不下,但求一房安居,直耗尽许多家庭的几代积累。其中演变出房地产开发商、南北炒房团们一场场积累财富的盛宴,也催生了万千“蚁族”、“蜗居”平民一个个饱尝人生失败滋味的梦魇,给大众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集体恐慌。类似现象,还有居民收入差距在二元结构中越拉越大的“城乡分化”;“恶意欠薪”屡禁不绝、“血汗工厂”大行其道中愈演愈烈的“资本掠夺”;拼命挖掘“投资洼地”,不惜将宝贵资源廉价奉送给外来资本,损害子孙立足根本造成代际公平断裂的“发展赤字”……更让人迷惑的是一些舆论的辩解:“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须知,市场失灵,还当有政府调控和社会保护。“这是发展阶段的特征”。须知,东亚国家的高速成长历史,并未必然出现失衡的贫富分化。“这是改革深入的代价”。须知,是谁认定,改革的代价应由普通大众、弱势群体支付和承担,而改革的成果则由既得利益集团独享、通吃? 看公民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的根本,是保证不同群体都能享受相同的权利,并由法律和秩序为这种权利表达提供保障。显然,在官本位根深蒂固、潜规则风行一时、既得利益集团肆意膨胀之际,普通民众的权利保障亟待夯实。我们可以浏览一下“土地城市化”的路线图:强制征地是第一步,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先将城市周边农民的土地征用过来,稍加整理开发,转手招拍挂,土地财政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农民也由此作出巨大牺牲;城市一味扩张,遭遇18亿亩耕地红线,于是就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行大搞城市拆迁,公然漠视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利,衍生了一出出居民“以死抗争”的悲剧事件;拆迁的空间毕竟有限,主政者们又有锦囊妙计,转身瞄准广大乡村,随意推行土地整理、村庄合并,以腾出土地指标,也不管农民自愿与否,不管农民的权益保障与否。城市化进程加速,还当端正方向。 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学大师阿玛蒂亚·森有言,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同时,自由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提升每一个人选择生活、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每一个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社会流动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人们自我实现的广阔空间,增进人们共同拥有的尊严和幸福。

申论写作素材:17组绝妙的申论分论点

申论写作素材:17组绝妙的申论分论点文章是自己的好 可是后来啊,我发现:作为老师,最大的骄傲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超越自我” 能“学以致用”,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下面展示一些叫好又叫卖的申论作文结构,供大家学习参考 提议一:“脱贫攻坚” 1 推动脱贫攻坚,以产业扶贫拔穷根; 推动脱贫攻坚,促生态移居挪穷窝; 推动脱贫攻坚,须革除陋习树新风。 简评: 拔穷根、挪穷窝、树新风,简直就是简直嘛! 2 用“放大镜”精准捕捉扶贫关键点; (思想脱贫,消除等靠要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以“显微镜”精准诊断扶贫梗阻点; (深入群众,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拿“望远镜”精准瞄向扶贫发展点。 (引进人才,教育孩子) 简评: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我都见过,也在299条排比句中普及过难得的是你能将这些特色词汇与实际的议题结合起来 严丝合缝! 3 脱贫攻坚,需要把准“贫脉”; (精准扶贫,扶贫需要找准问题,定点滴管、靶向治疗) 脱贫攻坚,需要拔除“贫思”; (思想扶贫,扶贫需要改变观念,“扶贫”更要“扶志”) 脱贫攻坚,需要针砭“贫点”。 (攻难克艰,扶贫需要群干共舞,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稳定性) 简评: 把脉!拔思!针砭! 医学院的大师傅吧?

医脱贫受病之处 塞脱贫起弊之源 纠脱贫顽疾之根 简评: 之处——精准脱贫 之源——对症下药 之根——重点突破 5 政府如编剧,要完善配套法制,完成脱贫构思; 干部如导演,要做好带头示范,指导脱贫行动; 群众如演员,要积极主动奋斗,做好脱贫大戏。简评: 果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政府——编剧; 干部——导演; 群众——演员

2020公务员考试半月谈《申论范文宝典》21天学书计划

《申论范文宝典》21天学书计划 第1天 一、学习关键词 整体框架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申论范文宝典2019版》的整体框架 2.熟悉该书的主要内容 3.把握书籍第一部分高分范文中所选范文的特点 三、学习方式 结合音频,对整书进行快速浏览,建议速读四、内容与范围 整本书,第1至545页 五、思维拓展 1.该书共分为几个部分? 2.哪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 3.如何使用该书更有效? 第2天 一、学习关键词 文章题目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所选范文在题目上的分类

2.能够指出不同文章题目的类别 3.对书中所选范文进行分析 三、学习方式 结合音频,对整书题目进行分类,总结规律 四、内容与范围 高分范文部分,第1至267页 五、思维拓展 1.该书的题目可以分为哪几类? 2.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快速拟定好的题目? 第3天 一、学习关键词 文章结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高分申论范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2.学会自主分析书中所选范文的文章结构 3.能够写出不同结构的申论文章 三、学习方式 结合音频,对音频中所提到的几种不同的结构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分析 四、内容与范围 高分范文部分,第1至267页 五、思维拓展

1.该书的题目可以分为哪几类? 2.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快速拟定好的题目? 第4天 一、学习关键词 文章开头与结尾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文章不同的开头结尾方式 2.学会熟练运用不同的开头结尾方式 3.了解不同开头结尾方式的优缺点 三、学习方式 结合音频,广泛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 四、内容与范围 高分范文部分,第1至267页 五、思维拓展 1.你最喜欢哪种开头与结尾的方式? 2.选择最喜欢的一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进行仿写。 3.找出近年来的申论真题,试着写写开头结尾。 第5天 一、学习关键词 文章语言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申论范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申论宝典 题目大全

申论万能模板—超级版 比较好的题目[例]“处处留意皆民生”、“圆城市低收入家庭安居梦”、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献礼工程”当休矣、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 比较差的题目[例]“加快县域经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正文] 文章第一部分 ★开头方法: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说问题时最好用分号间隔) 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套话要因情况而定) 文章第二部分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策体制不完善,。。(结合材料) 其次,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结合材料) 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结合材料) 最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结合材料) 文章第三部分

★第三段可参考以下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注意要以对应第二段提出的分析为主,以外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落实。 2、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3、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 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文章第四部分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一、开篇 开篇写一到两段,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1、开篇所需的三层意思 (1)通过阅读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和问题的危害性; (2)可以简要分析原因,点到为止,不作具体展开;

申论写作要点(十分受用)

我的策论文写作构架!(1-9) 首段格式1:时间(背景)+成绩+问题+影响+论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间(背景)】,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工资性收入占比过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0.3扩大到了0.48以上【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政府应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论点】。理论面对面:改革开放以来【时间(背景)】,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成绩】。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问题】。 住房问题: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物价问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 教育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8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2010年毛入学率达26.5%,进入大众化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资助学生1.8亿人,资助经费510亿元。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 适用范围:涉及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事物有一个持续发展过程,一方面既取得一定成绩,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的,可以使用首段格式1:时间(背景)+成绩+问题+影响+论点。这样的首段格式较多的适用于官方评论,如新华网评论、理论面对面、半月谈。 优势:看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成绩。先扬后抑,亮出先着墨,指出政府的成绩,凸显政府立场,再话锋一转用转折词“但”引出问题,表现出考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 首段格式2:时间(背景)+问题+几个表现+影响+论点 近日【时间(背景)】,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我国各地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民众抢盐风波【问题】,各大商店、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盐厂、盐业局被民众围抢【表现】,不但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影响】。如何迅速控制事态并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应有所作为【论点】。

半月评论2011第一二三期

半月谈2011年半月评论(1至3期)目录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1) 第2期:叩问土地 (3) 第3期:呵护亲情 (5)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 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衬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

申论素材积累看哪些书

申论素材积累看哪些书 20天行测81分申论75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申论考察考生的五大能力

申论考察考生的五大能力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一个特点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够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准确流畅的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申论对考生的要求非常明确,第一要把握它的主要内容,第二要能够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种分析能力应该说是这两年公务员考试侧重的一个方面。然后强调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 申论考试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它是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一个科目,要考察的能力是政府对公务员能力的考察,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政府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第二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一个是文字表达能力;最后一个对社会基本的认知能力。 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申论就是给一个材料,考生在阅读这篇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的把握给定材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这与政府部门所要求的能力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政府公务员,每天可能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材料,这是基本的能力,要能够快速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主要信息。 第二,综合分析能力。读完给定的材料后,要能把握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主要问题、什么主题、什么主旨。今年的大纲谈到,要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各个方面可能包括,比如存在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举个例子:我们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很泛滥,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在当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第三,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考生应该能提出问题。很明显,综合概括就是要考生自己提出问题,看了这篇材料以后,要知道他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考察什么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明白后,应该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是考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没有在政府里工作的经历,对政府一般从什么角度来解决问题都不太清楚,或者不是很熟悉。

申论素材

近日,深圳市某公务员打骂父母一事引发热议,其中暴露的官员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核心阅读】 深圳市某区近日发生了一起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的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在各方关注之下,这名“不孝公务员”终于在父母面前长跪流泪道歉。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曾被父母引以为“骄傲”的人,一个在单位、在社会被评价为“彬彬有礼”的人,为什么会同时是一个打骂父母的不孝之人? 应该看到,这起公务员打骂父母的事件,绝对是极其极端的、个别的和偶然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其在某些方面的、深刻的现实代表性。比如,从家庭内在因素方面看,如何处理伦理关系,如何让家庭、事业、社会各归其位?从社会道德方面看,公务员如何提升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并且在道德建设方面成为表率……而其中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是官员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心理问题。身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环境发生巨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学校来到机关,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难免很大。这极容易使一些原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造成一些人的心态失衡乃至行为失范。“压力”与“焦虑”可以说是当下一些都市青年心理状态的高频词。分析深圳市这起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的起因,不少媒体报道也提到了其心理压力问题。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干部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官员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与措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 官员压力“内隐化” 身心有压力但不愿承认 记者:最近关注度很高的深圳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有媒体称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导致这种“不孝”行为发生,您怎么看? 许燕:一个人压力过大,会出现“去人性化反应”,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去道德化,缺乏同情心,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甚至出现打骂等攻击行为。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心理调查分析资料,我无法确定该公务员的行为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造成,还是其品行问题,或是他是家庭暴力实施者。如果是品行问题,我们就不能为其进行道德开脱;如果是家庭暴力实施者,则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半月谈申论范文

1.社会责任的守望者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民的知情权因科技的进步而成倍放大。 这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人民的参与权与表达权因民主的发展备受关注。 这是一个法治的时代,人民的监督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日益发挥规范公权、镜鉴政府的作用。 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在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权利的到来欢呼,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常常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在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中痛苦挣扎。 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部分媒体以讹传讹的推波助澜下,致使海南的蕉农损失惨重,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一则“纸馅包子”的虚假新闻,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波澜。一条假新闻,对媒体人而言,也许只需敲几下键盘,却会在一瞬间造成无法估量、无法弥补的恶果。 在市场经济和现存的媒体经营管理体制下, 媒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这绝不能成为媒体忽视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理由。我们不能让经济利益腐蚀媒体的“话语权”,那是自掘坟墓!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 那么,中国媒体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责任? 前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为媒体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一个睿智且负责任的媒体,总会体察民意、顺应潮流,总会善于把握社会脉搏、研判时局走势,总会提出关键命题、做出核心引领。 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然反映公众心声,代表公众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 媒体应是公众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作为社会公器,它反映民意,传达民众声音,为公众提供话语平台。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的载体",媒体绝非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和人民。媒体的生存依赖公众的支持。因此,不管媒体发展到哪个层次,其核心都应是民本取向,是民生情怀,是民权代言。媒体同时也是社会"良心"所在,它应该向公众传递民主、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 媒体应是舆论的引导者。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意义的消解、文化的娱乐性包装,时常让受众掉入柯勒律治(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所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汪洋大海,人们不知该游向何方。新闻媒体不仅应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道、解释和分析, 还应以其正确价值观影响和引导社会及公众。应该正确传递各方声音,起到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桥梁作用;应该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承者的功效;应该继承、扬弃、整合和创造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精神操守,提升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媒体的舆论引导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媒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智慧的、合情理的舆论引导,更要合法和合乎真民意的舆论引导。 媒体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媒体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促成了我国收容制度的废除;对黑砖窑事件的揭露,促使全国范围内掀起整治非法用工风暴……这一切充分显示了舆论监督的功效。媒体监督也推动了政府的制度建设不断向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媒体监督还是反腐的利剑。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从网民予以曝光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只用了短短11天,政府官员公款出国游、被停职的过错官员低调复出等问题经媒体披露后,最终在公众的关注下得以查处。 社会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参与和建构。媒体是号,为社会的发展凝聚力量;媒体是剑,为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媒体是手术刀,割除社会毒瘤、医治社会痼疾。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具有媒体性质的发布者,这就需要更多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人参与到媒体建设中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坚决反对以反“媒体审判”之名,行抵制舆论监督之实的行为。从法律上保障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正当权力,无疑将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媒体自身更要做好自律。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媒体未来和国家未来。 2.力戒“口惠民生”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 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

2010半月谈1上半年评论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 拒绝“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 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 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申论热点(半月谈)

创新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 “十三五”,一幅更为壮阔的发展蓝图承载着我们特别厚重的期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目标宏伟,挑战巨大。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内生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凸显,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这就是国际上通常认定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直面这一“陷阱”。 放眼世界,贸易规则在升级,经济格局在重构,技术革命在兴起。聚焦中国,经济增长在下行,产业结构在变革,发展动力在转换。何以解忧?惟有创新。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怎样去进一步唱响这主旋律,增强这原动力? 培育企业家精神,它是创新的文化引领。 这是一个投资者意识普遍觉醒而又分外浮躁的时期,也是一个企业家精神特别宝贵而又不断流失的年代。发展转型的历史重任在拷问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家—— 我们是自甘于先进的跟风模仿,还是砥砺着自主的创新锋芒?诚然,在企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在市场成长的初级阶段,“山寨”版现象很难避免,学习型模仿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当中国制造向着中国创造挺进之际,模仿之路势必越走越窄。真正的企业家,将会从创新和探索的风险中握有发展的成功机遇,在激情和胆略的投入中收获市场的慷慨馈赠。我们是热衷于企业的规模扩张,还是追求着产品的独一无二?中国的企业家,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排行榜情结,一当与政府官员的GDP崇拜链接,就会产生追求低成本平面扩张的强烈冲动。结果呢?风光很可能就是浮云。谁能够在市场凛冽的寒冬中屹然挺立,在金融危机的压抑中笑傲江湖?必定是那些拥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占领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的坚守者。他们有甘于寂寞的定力,有百折不回的韧性,有把品质做到极致的专业伦理。就像德国的那些企业,一个个以“质量过剩”为荣,虽然大多隐姓埋名,却也赫然是单打冠军。我们是沉湎于个人的财富积累,还是崇尚着社会的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性。但是,往前多走半步就会误入歧途。那些热衷于舍本逐末逃离实业赚取快钱投机套利的企业,行走的终非大道。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有更为高远的视野和境界。为社会增添光彩,让生活更加美好,这将使企业研制的每一款产品、发展的每一步创新,都沉淀下更为厚重的文明进步的价值。

申论素材积累:23个精选“特色名词”

1.“两个一百年” 说明: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双引擎 说明: 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短板”,助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双引擎”还如“做好XXX这篇大文章”,可以成为解决问题、写文章的思路——论述中注意介绍清楚“双引擎”是什么。 3.双创 说明: 近年省考申论中常常会出现的名词,与乡村振兴、青年的人生选择和价值等结合较为紧密。 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两个倍增” 说明: 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 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 概述来讲就是“国富民强”。 5.两免一补 说明: 指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对象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 6.“三去一降一补” 说明: 针对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到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债务高企这三个方面,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7.“三严三实” 说明: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8.“三共”原则 说明: 是“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说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0.四大考验 说明: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1.四大危险 说明: 关注的是领导干部面临的“危险”

去年省考申论80分总分第一的一点体会

在下是司法应届地,初登论坛,请各位大侠高抬贵嘴,莫要喷我!其实对于早有耳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亲临,恰逢未上班之际,且又逢年公考备考之时,蒙斑竹不弃,唠叨几句,与各位备考地大虾们共勉! 其实说是经验,倒不如说是自己地一点小体会.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经验和体会,未必放在四海而皆准.凡事都在于意识本体,而不在于他. 我是再普通不过地学生,从来没得过奖学金,从来没获过任何地殊荣,因为我只注重于自己想做地事.要想考公务员,你不能三心二意,应该心无旁骛.看到花前月下,不能心乱如麻:看到灯红酒绿,不能抓耳挠腮;看到别人想考司法考试或研究生考试,你也不要留后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为什么这么多人报考公务员?首先你得认清自己.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性格,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干公务员,到底考公务员为了什么.有各种各样地理由;譬如,为了一份安稳地工作,为了收入稳定啊,为了给家人脸上增光,为了或得别人地赞扬,为了社会地位地提高啊等等理由千差万别,不胜枚举啦.我要说地是,未必考上公务员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未必考不上公务员就不能功成名就.这大家应该首先得明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桥是很容易坍塌地.如果全国上下都是花纳税钱地人,哪还有谁来纳税?公务员是有点社会地位,但是现实社会是物欲横流地社会,.如果光为了钱,你可以凭能力进私企,月薪上万者有之;如果为了出名,你可以当歌星,一夜走红者有之;如果不要脸,可以摇身一变成芙蓉姐夫,名利双收啊!公务员,顾名思义,那是为国家为老百姓办事地,是拿纳税人钱地,是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地.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艘大船地话,那公务员就是这艘船地舵手,它承载着国家地命运,社会地责任和百姓地安危.如果你不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地信念,我相信即使你考上了公务员,也未必能在自己地岗位上大展宏图,利国利民,相反可能会倒在正义地枪口下. 恰逢经济危机,天下不定,觊觎观望者纷纷投身公考之列;奥运刚过,人心惶惶,拓荒创业者亦裹足不前.我以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阳光总在风雨后,总会有彩虹.人不能总在一个树上吊死.如果你接二连三地失败,仍旧是屡败屡战,我奉劝你,重新打量人生地坐标.重新审视人生地定位.我佩服你地勇气和毅力,但请记住一句话,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闪光.我地一位好哥们,大小考余战,皆败北而归,而且惨不忍睹.于是痛定思痛,转而改道,一战成名.现在是某大学辅导员,在职研究生,比公务员待遇好很多. ]唠叨这么多不是打消大家报考地热情,而是看到了社会地现状很令人揪心.那我还是要把我地公考经历说一说和大家分享一下. 论坛上已经有很多宝贵经验,大家可以学习,我就把我认为重要地和大家谈一谈. 行测怎么复习? 第一,买书很关键.本人复习时也买了很多书.刚开始觉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后来才品出味来,有地书根本没答案,而有地书呢答案竟然是错误地.这着实把我惹火啦.具体什么书也不在这唠叨了,我就推荐李永新历年真题详解.另外还有一本书,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地真题,那里边地答案比较细,思路清晰,看得懂,记得快. 第二,专项练习.这个阶段最关键.行测分几个大部分,每个部分考察地侧重点不同,对于个人地要求也不同.我在复习地时候,是搞专项训练.如果你时间充足地话,最好是搞下专项.在做专项时候,尽量把题都做完之后,再看答案.切忌边做题边看答案.有地人就是这样,喜欢一般做题,一边看答案.这样不仅费时,而且收不到好效果.因为你检验不出到底哪里不会.做完之后,把做不出来地和不会地题都记下来写在一个专门地错题本上.历史证明,有个错题本地效果要比没有好十倍以上.错题本有利于检验自己,等到考试前几天地时间拿出来翻一翻,实在不行把答案背下来吧.行测分值最高地也最难地就是数字推理,这一部分考验人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傻好人”不孤单 ·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 ·新昌老板抢人才 ·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的科研成果醒来 ·深圳:“6个90%”的背后 ·江苏“院地合作”:企业做主体政府来推动 ·如何看当前经济增速放缓 ·司法新举力保百姓权益 ·“蚁族”:谁的青春不是苦过来的 ·养老困局,“以房养老”能解几分忧 ·透视“武疯子”背后的社会困境 ·“十一五”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假农资:伤农之痛何时消 ·《半月谈》帮我开启绿色梦想 ·一位老农的自述:我们为何种“懒田”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将心比心 ·垃圾箱寓你并不远 ·领导干部的“良心” ·不讲道德的人毕竟是少数 ·化解道德危机的思路 ·重构诚信路在何方 ·发达国家的诚信建设“秘诀” ·节日反腐“N不准”有多大威慑力 ·数字鹰潭:打造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在阜宁发展特色农业 ·民情档案背后的故事 ·基层防灾工作如何抓 ·文化创意产业的楚雄之路 ·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军官——王金明 ·我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一家水泥厂竞让村民“吃灰”15年 ·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相貌不是职场通行证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付出更大努力 ·小麦价格波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看看日本的低碳经 ·在多伦多买房 ·半月大事

·小测验 ·信息 热点声音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897字 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 城市正年轻,但农村老了。 ——《中国青年报》文章提醒,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最终都是给城市准备的. 中国已经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城乡倒挂问题值得重视 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微博的出现无异为 官民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手段 增白剂不禁,我死不瞑目。 ——《新闻晨报》报道,俗称“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的去留再引热议. 当年亲自引入、如今却成为最大反对者的粮油专家王瑞元直言 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批评,一些大学教授热衷“走穴”, 拿着高额出场费“四处吃请,夸夸其谈”,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爸爸,你可别当贪官。 ——《辽沈晚报》报道,谢亚龙刚上任足协副主席时, 上小学的儿子赠给他的这句话,竞一语成谶 文件刚一下发,我们就提拔了7名矿长助理,让他们轮流跟班下井。 ——《新京报》报道,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领导坦承,为应对矿领导与工人 同下井的国务院文件要求,矿上突击提拔了多名矿长助理专司下井带班 其实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还是不错,但如果他们不约束自己,很可能将来会有更重的政策下来。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奉劝同行告别暴利 在西方国家,你的收入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有一个地方是一定知道的,就是税务局;而我们恰恰相反,自己知道,朋友同事估计差不多,只有税务部门不知道。 ——《扬子晚报》文章认为,应对贫富悬殊, 首先要让每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在相关部门那里清清楚楚 编辑:古文洪 “傻好人”不孤单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796字 熊富标 两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一场有关“聪明人”和“傻子”的争论。剧中人

申论素材 [1000字]

申论考试重要观点 专题一:农民增收 一、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 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 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 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5.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 二、原因分析 1.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疏于维护。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手段太少,缺乏长效机制,应对市场能力偏弱,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 3.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设施落后。 4.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导致耕地季节性抛荒,

耕地资源隐性流失。 5.农村农民的“无组织”状态,缺乏专业性的农业经营性组织和农业服务组织。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2.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3.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4.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5.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主题二: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卫生事件 一、存在问题 首先,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日趋严峻。 其次,重大疾病的流行蔓延仍在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第三,“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原因分析 1.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得不够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不健全。 3.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 4.卫生法制建设滞后。 5.农村卫生工作相当薄弱。 6.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4.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5.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 6.加大投入,保证物资供应 7.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主题三: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一、存在问题 1.医疗保障覆盖面过低,医疗保障程度有限。 2.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