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常见化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体检中常见化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体检中常见化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体检中常见化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0ng/ml或“-”。甲胎蛋白升高或阳性常见于:

(1)原发性肝癌,定量试验常大于400ng/ml;(2)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在300ng/ml

以下;(3)其它肿瘤肝转移;(4)正常妊娠第12周至38周时可升高,多在40-540ng/ml 之内;(5)急性失血后偶可升高。

.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ng/ml或“-”。癌胚抗原升高或阳性提示肝功能不良、肝内癌转移。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正常值:<4ng/ml或“-”。前列腺特异抗原升高或阳性常见于:(1)老年人:60以上可有轻度升高;(2)良性前列腺肥大;(3)前列腺癌PSA往往大于10ng/ml。

.肿瘤抗原125(CA125):正常值:<35ng/ml或“-”。肿瘤抗原125升高或阳性:(1)常用于卵巢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60%-97%卵巢癌患者肿瘤抗原125明显增高;(2)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输卵管癌也有轻度增高;(3)在某些良性疾患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胰腺炎、胆囊炎病人也有轻度增高。

.肿瘤抗原153(CA153):正常值:<28ng/ml或“-”。肿瘤抗原153升高或阳性主要见于:乳腺癌,尤其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1期、2期乳腺癌病人血清中肿瘤抗原153仅有10%-20%高于正常值;乳腺癌4期病人血清中肿瘤抗原153有70%明显增高。

.糖类抗原199(CA199):正常值:<37ng/ml或“-”。糖类抗原199升高或阳性主要用于胰腺癌、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指标。80%-90%胰腺癌的病人糖类抗原199明显增高;而肝癌、胃癌、食道癌的病人增高不明显;某些良性疾病如:胆石症、卵巢囊肿、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子宫内膜异位等也可有轻度增高。

.谷丙转氨酶(CPT/ALT):正常值:5—40U/L。升高主要见于:(1)病毒性肝炎,但不能以CPT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重;(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异烟肼、酒精中毒性肝病等都可引起CPT升高,停药后CPT很快恢复正常;(3)肝硬化、肝癌;(4)胆道疾病等急性发作时可升高,在炎症控制后CPT可降至正常;(5)心脏疾患,例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CPT水平升高;(6)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等也可出现CPT的升高。

.谷草转氨酶(GOT/AST):正常值:8—40U/L。升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手术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肝癌、肝硬化、胆道阻塞、胰腺炎、心肌炎、肾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71—18μmol/L(0.10-1.06)。增高见于各种黄疸性疾病;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因癌或肾炎所致的贫血等。

.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0-6.8μmol/L(微摩尔/升)。升高见于胆石症、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酸(TBA):正常值:0-10μmol/L(微摩尔/升)。能特异性地反映肝脏的功能,当肝功能损害时,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

.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50-170U/L。升高见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症、胆管癌、肝癌、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折修复期。

.转肽酶(GGT):正常值:男性≤40U/L,女性≤30U/L。升高见于(1)生理性增高:例如饮酒后;(2)病理性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胆道癌等。

.血清总蛋白及白、球比值:正常值:总蛋白(TP) 6-8g/dl,白蛋白(ALB) 3.5-5.5g/dl。(1)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既A/G比值减小甚至倒置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变及肝

癌等,上述改变可随病情加重而更加明显,动态观察可提示病情发展和估计预后;(2)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甲亢、长期慢性发热及营养不良等;(3)球蛋白增加可见于黑热病、血吸虫病、胶原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等。

.总胆固醇(CHOL):正常值:130-200mg/dl。(1)显著升高:超过240mg/dl就必须接受治疗。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甲狀腺机能低弱症、末端肥大症、閉塞性黃疸、脂肪肝、肥胖;(2)显著降低:肝硬化,甲狀腺机能亢进。

.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值:男性为40-60gm/dl,女性为50-70mg/dl。

显著降低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危险信号。

.低密度脂蛋白(LDL-C) 正常值:40-120gm/dl。显著升高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危险信号。

.甘油三酯(TRIG):正常值:成人50-150mg/dL。临界性升高:250~500mg/dL;显著升高:大于500mg/dL。主要见于高脂饮食、糖尿病等。

.血糖的正常值:正常值:70-110mg/dl。(1)高血糖常见于:真性糖尿病、库兴氏症候群、甲亢、肥胖症、慢性肝病、休克、胰腺炎、恶性貧血;(2)低血糖時常见于:高胰岛素血症、胰腺癌、甲狀腺机能不足症、肝癌、滤过性病毒肝炎、副肾机能不足症等。

.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正常值:5%~7%。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容易导致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等。

.尿素氮(BUN):正常值:男性3.5-7.8mmol/L;女性2.7-7.2mmol/L。(1)升高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局部缺血、尿路阻塞、尿毒症、脱水、心脏病、白血病、甲亢、痛风等;(2)降低见于酒精中毒、肝癌、营养不良、中毒性肝炎、严重的肝功不全和补液的开始。

.血肌酐测定(CRE):正常值:0.5-1.2mg/dL。用于肾脏病的诊断与预后。

.血尿酸(URIC):正常值:180~440μmol/L。升高(1)有助于较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2)痛风症;(3)血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或其它恶性肿瘤;(4)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

.肌酐清除率测定(CCR):正常值:80%-120%。清除率如降低到正常值的80%以下,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已有降低,提示肾功能损害。如清除率在70%-50%为肾功能轻度损害;在50%-30%为肾功能中度损害;在20%-10%为早期肾功能不全;在10%-6%为晚期肾功能不全;在5%以下者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小于20毫克/升。尿蛋白增加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也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尿比重:正常值:1.003-1.035。(1)尿比重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2)尿比重减低见于大量饮水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尿液酸碱性检验(pH值):正常值:在5.5-7.4之间。(1)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2)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碱性药物等。

尿红细胞:正常值:0-3个或-。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尿白细胞:正常值:0-5个或-。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尿蛋白:正常值:10-150mg/24h或-。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尿糖:正常值:0.56-5.0mmol/L或-。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尿胆红素:正常值:阴性。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或阻塞性黄疸性疾病。

.尿酮体:正常值:3mg/24h或-。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尿胆原:正常值:1-4mg/24h或-。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隐血试验:正常值:阴性。隐血试验阳性,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等。

血白细胞(WBC):正常值:4000-10000/mm3。(1)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布氏杆菌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应用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和抗甲状腺剂以及长期应用抗肿瘤药物等。(2)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感染、中毒、出血、溶血后、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白细胞记数影响因素很多,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饭后、剧烈运动、酒后、冷浴后、情绪突变、注射肾上腺素后均增高;正常人一般下午较上午高;此外取血部位不当、血凝集、混合悬液时产生大量气泡等均能导致误差。

.嗜淋巴细胞(ly):正常值:19%-48%。(1)嗜淋巴细胞增多: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结核病、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一些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嗜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2005-11-20 12:01 ganxc发表重要讲话: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4层.嗜中性白细胞(Np):正常值:40%-70%。(1)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早期汞、铅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2)嗜中性白细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行性感冒等;化学药物中毒与放射线损伤,如放疗、抗癌药物、晚期砷(或铅.汞.锑.苯)中毒等;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PLT):正常值:100-300万/mm3。(1)血小板增加: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和手术后等。(2)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应用某些抗癌药后、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各种急性白血病、肿瘤骨髓转移、伤寒、黑热病、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等。

0.红细胞(RBC):正常值:成人男性400~500万/mm3;成人女性350~450万/mm3;新生儿600~700万/mm3,两岁后逐渐下降。(1)红细胞增多:相对性增多,见于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见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 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2、强碱性新鲜尿 常见于膀胱炎、碱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说明:不允许更改产品顺序号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格 单价(元)按包装规格单位 计算选填 价格 元/盒(箱) 校准品/质控品价格(元/毫升) 样本类型 实验方法 适用机型 备注 元/人份 元/毫升 1 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轮状、腺、诺如、星状) 粪便 胶体金 1-1轮装 1-2腺 2 血栓新四项(TAT 、PIC 、TM 、t-PAI-C ) 血浆 比浊法、ELISA STA-R Evolution 3 糖化白蛋白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4 脂蛋白磷脂酶A2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5 髓过氧化物酶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6 香草扁桃酸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日立7180 7 17-羟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8 17-酮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9 尿总蛋白 24小时尿 比色法 10 尿皮质醇 24小时尿 酶法 11 尿肌酐 24小时尿 酶法 12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清 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3 FK506(他克莫司)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4 环胞霉素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5 免疫球蛋白A (C )IgA(C)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16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7 胃泌素(G17)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8 降钙素(CT) 血清 化学发光法 Immulite2000、西门子XP 、雅培i2000、罗氏e601 19 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0 雄烯二酮(ADD)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1 非结合雌三醇(E3)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2 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3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4 ProGRP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血清 电化学发光法 罗氏e601 25 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脱γ羟基凝血酶原)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26 尿β2微球蛋白检测 尿液 散射比浊法 BN II 27 免疫球蛋白IgG 分型检测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28 ST2蛋白(心衰分级与诊断) 血清 ELISA 手工 29 呼吸道病毒抗原 血清 ELISA 、免疫荧光 手工 30 尿AD7C-NTP 检测 尿 酶联免疫法 手工 31 血浆TAFI 含量检测 血浆 免疫比浊法、胶体金法 手工 32 EB 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3 单纯疱疹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4 结核分枝杆菌分型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5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注:利福平耐药突变检测、异烟肼耐药突变检测、乙胺丁醇耐药突变检测、链霉素耐药突变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突变检测) 血清 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 LC480/SLAN-96P 36 丝状真菌耐药基因检测 纯培养菌落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AST/ALT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转归有一定的价值。急性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两者都明显升高时该比值才有意义) 特别注意: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见于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胆疾病,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 胆碱脂酶(CHE) 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增高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减低见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总胆红素(TBIL) 增高见于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素(IBI)L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开阳光正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 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 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 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临床意义: 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临床意义: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1、血小板计数 (PLT) 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医学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医学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结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依据,尤其是对于非特异性的常规检验结果。即是某些特异性的检验结果,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的干扰,如病人使用过某些药物导致结果增高或某些疾病的干扰。甚至检验试剂也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作为临床医生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的表现,客观地评价其检验结果。 一.白细胞 过敏现象:过敏性休克及注射异性蛋白后,常首先出现白细胞减少。某些其它原因:肝硬变及扩散性红斑性狼疮。门脉性肝硬变患者常有白细胞减少和及单核细胞绝对性增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时亦可发生白细胞减少。生理性减低;骨髓造血系统白细胞增生正常,只是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减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抵抗力减低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1)增多: a.变态反应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b.皮肤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c.寄生虫病: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d.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细菌感染:如猩红热(早期,增至0.05—0.08,甚至高达0.17可与白喉鉴别)、溃疡性结肠炎。 f.Loeffler(吕佛勒)氏综合征: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肺炎(常在寄生虫病程中发生)。 g.其它:X射线照射后(可达0.07-0.23)、脾切除后、传染病恢复期等。(2)减少: a.多见于伤寒、付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绝对值可降低50%) b.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如.病理性减低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常伴有淋巴细胞分类升高)。 c.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等、化学毒物如甲醛及苯物质、射线等因素导致的骨髓白细胞生成、释放障碍引起的。 3、嗜硷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及罕见的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此外,癌转移和铅、铋中毒亦可增多。 4、贫血吃什么好淋巴细胞增多和减少(1)淋巴细胞增多(≥0.4):常见于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相对增多。绝对增多见于: a.急性感染:如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b.发疹性疾患初期、流行性腮腺炎及风疹等。波状热患者偶亦出现淋巴细胞绝对数增高。 c.慢性感染:结核、二期或先天性梅毒及传染性肝炎等。 d.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e.甲状腺机能亢进:因为粒细胞的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相对性或绝对性增高。 f.正常婴儿及幼儿的血液多有淋巴细胞增加尤以发生佝偻病及营养不良为最。 g.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 Gaucher氏病(肝脾大,一种葡糖脑苷酯代谢的遗传病) h.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i.干热暴晒时间较长,引起淋巴细胞增高可维持数周。(3)淋巴细胞减少(< 0.25): a.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b.各种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相对减少。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如.病理性减低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常伴有淋巴细胞分类升高)、以及某些药物(氯霉素、磺胺类等等)、甲醛、苯的化学物质、射线等因素导致的骨髓白细胞生成、释放障碍引起的。 5、单核细胞增多(1)某些细菌感染: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布氏干菌病等。(2)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

检验科管理和持续改进记录文本

四棉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 时间:地点:负责人: 质控人员: 一、检验质量与安全管理 ((★)(★)为核心条款,(★)为核心制度) (一)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服务项目;急诊检验 1、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合作单位服务协议;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定期网络通报细菌耐药、临床标本菌种分布(1次/季度);三年开展的检验新项目一览表4.15.1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临床合理性建议、新项目设置合理性及急诊检验满意度调查表(2次/年);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急诊项目报告时间对外公示(急性心肌标志物、凝血和感染)(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检验项目、设备、试剂管理:三证齐全;分子诊断项目(外送);应急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方法学验证及评价记录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步骤;新项目实施后的跟踪,听取临床对新项目设置合理性的意见,改进项目管理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科主任负责、记录、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他急救设施及耗材、警示标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1)以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三大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带目录)

血常规检查 正常值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男:40-50%,女:36-45%,新生儿:36-50%。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男:80-100FL,女:80-100 FL,新生儿:97-109 FL。 (4) 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 男:10-16%,女:10-16% 新生儿:10-18%。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男:26-38 pg,女26-38 pg,新生儿26-38pg。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男:300-360 g/L,女300-360 g/L,新生儿300-360 g/L。 (8) 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 男:4-10×10^9/L,女: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9) 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 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儿0.3-0.8×10^9/L。 (10) 单核细胞比例(MONO%) (单位:%) 男:3-10%,女:3-10%,新生儿3-10%。 (1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 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儿2.0-7.5×10^9/L。 (12)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单位:%) 男:50-70%,女:50-70%,新生儿50-70%。 (13) 淋巴细胞计数(L Y) (单位:10^9/L) 男:0.8-4.0×10^9/L,女:0.8-4.0×10^9/L,新生儿0.8-4.0×10^9/L。 (14) 淋巴细胞比值(L Y%)(单位:%) 男:17-50%,女:17-50%,新生儿17-50%。 (15)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10^9/L) 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儿100-300×10^9/L。 (16)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单位:%) 男:10-18%,女:10-18%,新生儿10-18%。 (17)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单位:fL) 男:7-13 fL,女:7-13 fL,新生儿7-13 fL。 (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单位:%) 男:10-50%,女:10-50%,新生儿10-50%。 (19) 血小板压积(P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