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我国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我国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劳动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是他们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讲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本章重点 ●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 一、劳动法上的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须具备下列条件:①为法律义务之履行;②为基于契约关系;③为有偿的;④为职业的;⑤为在于从属的关系。也即,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是职工所从事的职业上的、有偿的、从属于用人单位、岗位相对固定的劳动。 二、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并在劳动过程中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和完成一定作业强度或工作任务的能力。 劳动力具有下述四个特征:(1)存在具有人身依附性。(2)形成具有长期性。(3)储存具有短期性。(4)支出具有不可回收性。 三、劳动法的概念 目前,我国以关怀教授的观点为学界“通论”,认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 第二节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 2005年提交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第3条规定:本法所指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界定 (一)劳动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特定性 劳动关系的主体只有两方,且双方当事人的身份是特定的: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 2.内容的限定性 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合法的)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和实质。劳动是整个劳动关系的实质,劳动关系的内容只能限于劳动行为。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强调的是劳动的过程而非劳动结果。 3.身份的隶属性 劳动关系一经确定,劳动者一方就要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员,从属于用人单位一方,听从用人单位的调度和指挥,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安排,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隶属性关系,这是劳动关系最本质的特点。确定身份上的隶属性成为界定劳动关系的首要。 目前,关于隶属性的判断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控制标准论。如果某人不仅可以指使他人应该做什么而且可以命令应该怎么做时,

劳动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1、劳动法的概念 在理论上,对劳动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如199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作为一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广义上的劳动法不仅包括狭义上的劳动法,还包括宪法、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关系,这也是劳动法调整的最基本的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劳动法通过对劳动权利义务的干预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平衡。人们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与其他劳动者产生关系,而且与用人单位也产生关系,但并不是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所调整的是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使用该劳动并支付报酬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合同关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非劳动合同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而是由公务员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调整。 (2)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的调整对象。但为了实现劳动关系,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社会关系,它们或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必要前提,或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或是随着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亦为劳动法所调整。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行政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团体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法制监督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关系等。 二、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劳动立法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在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其特征是涵盖劳动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项劳动制度,并且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目前尚无集中的立法规定,只是隐含于劳动法条文中。如何科学地确定其内容,对于健全、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有重大意义。 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法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产物,一部劳动法的历史就是工人阶级为权利而斗争的历史。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相对用人单位而言,总是处于“弱者”地位。现代社会,虽然在法律地位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但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平等的。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的“弱者”地位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以作为弱者的劳动者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使命,劳动法律制度一直努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一定程度上讲,劳动法就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2、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对其进行协调,以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其内容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1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有劳动的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岁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2、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劳动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最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他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4、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17、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关系法律规范,变更起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 18、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事件。 19、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 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狭义) (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 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 5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 15 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5 年的。 (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含义 (一)狭义上的劳动法 狭义上的劳动法,也称为形式意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二)广义上的劳动法 劳动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定涵义 劳动法所涉及的“劳动”在字义上具有很普通的含义,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但在劳动法范畴内,“劳动”有其特定含义。 1、主体上是以职工身份从事的劳动。 这种“劳动”首先要求从事劳动的人具备作为劳动者的法定条件,而且劳动还必须建立在劳动合同或雇佣关系的基础上,是从属于一定的用人单位或雇主的。 2、目的上是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劳动是为了获取报酬。 劳动者从事的,是能够得到劳动报酬,从而用以满足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生活需求的劳动。 3、性质上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劳动者进行劳动,是基于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义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式的劳动。 4、形式上是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 这一特点使得劳动在形式上带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劳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在这两类关系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人与自然 劳动者与劳动者 劳动 的关系 人与人 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也即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 (1)从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来看,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或雇主。

劳动法

劳动法 1.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3.劳动法是指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①劳动关系(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行政、保险、服务、团体、争议处理关系) 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4. 劳动法产生的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归属不同的主体(前提) PS: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是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5. 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制定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6. 我国劳动法的发展: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7.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①法定性: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②意志性:劳动法律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当事人意志。但这种体现不是平等的, 在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意志服从国家意志。 ③兼容性:即平等性与隶属性、人身性和财产性相兼容。 ④职业性:即其形成和实现与劳动者的社会劳动过程具有紧密相关性。 ⑤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而展开的。 8.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①劳动者的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劳动 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4、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如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②劳动者的义务:1、积极完成劳动任务2、不断提高劳动技能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 生规程4、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③用人单位的权利:1、招收录用职工权2、合理组织调配权3、劳动报酬分配权4、劳 动奖惩权5、辞退职工权 ④用人单位的义务:1、平等和择优录用职工2、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3、保证劳动者享 有休息休假4、提供劳动保护5、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6、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7、配合解决劳动争议8、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9. 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①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力政策等方面促进就业。 ②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原则 1、平等就业 2、自主择业

劳动法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原理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在我国是指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学上的劳动法研究范围是广义上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既具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即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又具有实现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订的内部劳动规则,服从其行政领导和指挥。 除了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主要有: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劳动工作方面的关系;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调处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工会组织因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发生的关系;监督劳动执法方面的关系等。 三、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劳动法》第

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这里的“企业”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这一款中的劳动者包括三个方面:(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3)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排除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四、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 (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一. 填空. 1. 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2. 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3.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4. 1919 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5. 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6. 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7. 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额实行宏观调控。) 8. 《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9. 《劳动法》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成员资格。 10. 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11. 女职工应包括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妇女。) 二. 单选. 1. 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___D__ D .20世纪初__。 2. 能够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__ A .只能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_____。 3.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__ C .6个月_____。 4.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D .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_______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开工通知劳动者本人。 5. 能够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是_ D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_____ 6. 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_ 150%__的工资报酬。 7.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_ C .16______周岁。 8.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集体协商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__5____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9. 根据有关规定,下列_ D .职工福利费用______支出不应列入企业工资总额范围。( 10.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女职工的产假为天_ B .90_____ 三. 多选. 1. 以下_______属于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A .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C .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D .国家机关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 2.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有_______。 A .劳动合同因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而由用人单位解除 D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E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3. 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为_______。 A .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 .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E .按劳动合同约定应由劳动者赔偿给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费用 4. 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_______工作 A .有毒有害 B .条件艰苦 C .过度紧张 D .特别繁重体力劳动 5. 我国现行法定节日包括_______。 .元旦 B .春节 C .国际劳动节 D .中秋节 E .国庆节 6. 我国《劳动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_______。 A .同时设计 B .同时施工 D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7. 我国职业技能考核依据的标准有_______。 A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B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C .《技师考评标准》 D .企业内部的岗位规范 E .劳动合同 8.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有_______。 A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C .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D .失业保险调剂金 E .财政 9.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_______。 A .养老保险费 B .失业保险费 C .医疗保险费 D .工伤保险费 E .生育保险费

1.电大劳动法学网考题库

劳动法1:一.填空.(共11小题,20.0分) 1.《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1.0分) 2.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2.0分) 3.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1.0分) 4.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2.0分) 5.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2.0分) 6.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0分) 7.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额》实行宏观调控。(2.0分) 8.《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2.0分) 9.《劳动法》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成员》资格。(2.0分) 10.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2.0分) 11.女职工应包括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妇女。(2.0分) 二.单选.(共10小题,10.0分) 1.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_______。(1.0分) A.18世纪 B.19世纪上半叶 C.19世纪下半叶 D.20世纪初 答案:D 2.能够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_______。(1.0分) A.只能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 B.只能是主体双方的违法行为 C.可以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 D.事件 答案:A 3.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_______。(1.0分) A.12个月 B.10个月 C.6个月 D.3个月 答案:C 4.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_______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开工通知劳动者本人。(1.0分)

智慧树答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劳动法是综合性的部门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在劳动法律规范体系中构成了一 个统一的整体。答案:对 2.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答案:对 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征答案:劳动关系具有集体性特征;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劳 动关系兼有人身属性与财产属性;主体资格法定 4.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主要的适用对象。答案:对 5.以下()不属于劳动合同调整的用人单位的范围。答案:家庭 6.就业权包括()答案:就业促进权;职业选择自主权;职业保障权;就业机会均 等权 7.不属于劳动者享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的是()答案:定期疗养权 8.劳动法渊源体系也称劳动法形式体系,以劳动法律效力为标准构成的法律规 范形式体系。答案:对 9.劳动法内容体系由()构成。答案: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劳 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个别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10.下列哪种关系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答案: 刘某被乙村委会聘为会计 第二章 1.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 承担违约责任后,无需再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答案:错 2.以下条款,哪些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答案: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 险 3.哪些合同不能约定试用期()答案: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已完成一定工 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下的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的事项有()答案: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 约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 5.关于劳动合同签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时劳 动合同成立;签订劳动合同也要经过要约和承诺;招聘广告是要约邀请 6.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不同点有()答案:期限不同;生效要件不同;效力层次 不同;争议的类型不同 7.下列关于竞业禁止条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答案:竞业禁止条款是劳 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8.劳动合同无效的确认权在()。答案: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9.除()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答案: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约定服务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约定保守用人单 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约定竞 业限制条款的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答:一劳动关系 ①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 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 ②劳动关系的特点:a.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b.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③劳动关系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①劳动行政关系,是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行政职能而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其 他劳动关系相关人发生的社会关系; ②社会保险关系,一是基于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 办理和费用的缴纳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社会保险费 的缴纳、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等行为而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 ③劳动市场服务关系,是指劳动市场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由于为劳动关 系的运行提供社会服务而发生社会关系; ④劳动团体关系,是指工会组织或雇主团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由于协调 劳动关系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⑤劳动争议处理关系,是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劳动争议参加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 代表人、以及第三人之间就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答:一确立标准:a.内容的根本性;b.效力的贯穿始终性; 二作用:a.立法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 b.法律适用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解释,弥补规范漏洞; c.行为准则——指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 三内容: ①劳动权平等原则:a.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平等就业; b.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 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 ②劳动自由原则:a.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契约自由; b.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 c.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 ③倾斜保护原则:a.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 b.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 c.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 救济保障; 3,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一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特征: ①意志性,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社会关系; ②兼容性,主要表现为:a.平等性与从属性兼容;b.财产性与人身性兼容;

全国自考法学类(劳动法)模拟试卷29

全国自考法学类(劳动法)模拟试卷29 (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我国《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 ( ) (分数:2.00) A.劳务关系 B.劳动关系√ C.劳动合同关系 D.社会保险关系 解析:解析:《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务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社会保险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由劳动合同法调整。 2.系统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的是 ( ) (分数:2.00) A.欧文 B.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格兰√ D.圣西门 解析: 3.涉外劳动法律关系的涉外因素不包括下列何种情形 ( ) (分数:2.00) A.主体一方或双方是外国的自然人,有时也可能是无国籍人 B.客体具有涉外因素 C.产生、变更或者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 D.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依据为外国法√ 解析:解析:涉外劳动法律关系的涉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的自然人,有时也可能是无国籍人;(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涉外因素;(3)产生、变更或者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 4.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劳动法律事实是 ( ) (分数:2.00) A.行为 B.合法行为 C.事件 D.行为和事件√ 解析: 5.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多长时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 (分数:2.00) A.1年√ B.半年 C.2年 D.1个月 解析:解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下列关于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的表述正确的是 ( ) (分数:2.00)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2010-11-05 20:50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2.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3.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 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4.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5.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 关系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6.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7.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 工资总额实行宏观调控。) 8.《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 力相适应。 9.《劳动法》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 作业成员资格。 10.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11.女职工应包括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妇女。) 二.单选. 1.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_D__ D.20世纪初__。

2.能够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__ A.只能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_。 3.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__ C.6个月_。 4.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D.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 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_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开工通知劳动者本人。 5.能够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是_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_ 6.我国《劳 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 工作时间工资的_ 150%__的工资报酬。 7.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_ C.16_周岁。 8.我国劳动法律规定,集体协商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 表之日起__5_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9.根据有关规定,下列_ D.职工福利费用_支出不应列入企业工资总额范围。( 10.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女职工的产假为天_ B.90_ 三.多选. 1.以下_属于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C.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D.国家机关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 2.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有_。 A.劳动合同因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而由用人单位解除 D.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在我国,目前法学界将劳动法的概念一般理解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括:其一,劳动关系,这是劳动法调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象;其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劳动者,只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适用劳动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 只要劳动者已事实上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论是否订立了劳动合同,都适用劳动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只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照规定应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以及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的非工勤人员才能适用劳动法。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及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以及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不适用劳动法。 3.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倾斜原则 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基本的要求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这一要求是绝对性的。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其立法宗旨,这主要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决定的,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在劳动合同关系中,面对财大气粗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作为服从劳动合同安排的一方当事人,处于劣势地位,始终是弱者,因而有必要对其倾斜保护。 4.劳动法的地位 劳动法以劳工利益为本位,劳工利益不同于私法所维护的私人利益,劳动法调整的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它的权义确定上实行的是劳动基准法定与合同的约定相结合,在合同约定上又实行个体约定于团体约定相结合,并以团体约定为主导,因而劳动关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过层层限制劳动关系双发的契约自由来维护劳工利益的立体调整机制。 5.劳动法的特点 劳动法是公法和私法的融合;劳动法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劳动法是社会法;劳动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 6.老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的渊源有两类:一、规范性文件1宪法,2法律,包括劳动法典、单项劳动法律和相关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6地方规章,7国际法律文件。二、准规范性文件1劳动政策,2劳动标准,3抽象劳动行政行为,4工会规章,5规范性劳动法规解释,6集体合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模考试题与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模考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以下哪一个概念是用中性、温和的名称代替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性意味的概念? A、劳使关系 B、产业关系 C、劳动关系 D、劳雇关系 正确答案:A 2、权变管理理论在美国形成取于 A、20 世纪初 B、19 世纪末 C、20 世纪中叶 D、20 世纪 70 年 正确答案:D 3、在一切需要之中,最优先的是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生理需要 D、感情需要 正确答案:C 4、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 A、劳动行政关系 B、劳务关系 C、人事关系 D、劳动关系 正确答案:D 5、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A、1小时 B、1.5小时 C、2 小时 D、3小时 正确答案:A

6、权变管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哪个国家形成的一种理论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C 7、下列人员中,适用我国劳动法的是 A、某县妇联主任 B、某派出所民警 C、某小学教师 D、某高校后勤驾驶员 正确答案:D 8、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 A、雇佣关系 B、劳务关系 C、劳动关系 D、契约关系 正确答案:A 9、有权修改劳动关系各项制度的是 A、政府 B、雇主 C、雇员 D、工会 正确答案:A 10、我国集体合同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1986 年《民法通则》 B、1994 年《劳动法》 C、2008 年《劳动合同法》 D、2004 年修订后的《集体合同规定》 正确答案:B 11、集体谈判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末的 A、法国 B、荷兰 C、美国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 劳动法——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狭义: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劳动法律事实——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和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休息权:是指劳动者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的权利。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 国家促进就业——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和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者竞争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或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内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境外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协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劳动法知识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劳动法(本科)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关系 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2.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3.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未成年人) 4.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5.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6.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7.劳动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 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和(协调劳动关系原则)等。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权利主体适用于《劳动法》的有( C )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大型企业国务院稽查特派员 C.电脑公司硬件组装 员 D.家庭保姆

2.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 C ) A.妇女 B.残疾人 C.未成年人 D.少数民族人员 3..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 A ) A.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B.美国的《劳资关系法》 C.德国的《疾病保险法》D.1906年在瑞士通过的《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 四、多项选择题 1.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ABCD) 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 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C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 D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 2.劳动法的渊源包括(ABCD)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委规章 3.劳动关系的类型有(ABCD) A、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B、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D、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4. 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ABCD) A劳动合同法 B集体合同法 C、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 D、劳动争议处 理法 5.劳动保障法包括(ABCD) A、促进就业法B、职业培训法C、社会保险法D、劳动福利法 五、判断题 1. 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 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