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本课上承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下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教材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凡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正确评价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文革”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实事求是的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2.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到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新知,加深对三次历史巨变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背景1:

出示文革结束后《北京街头的谈话》,请学生们角色扮演,思考文革结束后人们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文革结束后《北京街头的谈话》

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文化大革命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不知道能不能平凡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出示《人民日报》中《学好文件抓住纲》文章,指出当时国家的工作仍以阶级斗争为纲。

出示“两个凡是”方针,方针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人们普遍不满。

(2)背景2:

出示邓小平复职图片,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介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四人帮”带给人们的精神枷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背景3: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召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情况。

(1)时间:1978年;(2)地点:北京

3.内容

◆出示会议召开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问题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问题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3)问题三:“文革”十年动乱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

——《<文化大革命>简史》(4)问题四:毛主席热爱我热爱,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格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意义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材料一: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转折点,人民的生活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实现温饱奔小康,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学生分析,总结: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拨乱反正

1.阅读教材,归纳拨乱反正的具体情况:

学生回答:

(1)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政策上: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3)思想上: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介绍平凡冤假错案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重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

出示刘少奇追悼会图片。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凡冤假错案,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从此,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伟大的成就。

教学反思

本课在引用资料中,特别关注了史料、图片的学习辅助作用。借助于史料、图片追寻身边的历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并不枯燥,她就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发动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通过搜集历史资料,在扎实准确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角色扮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说课稿

部编七上第1课说课稿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 上节课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历史一级在初中阶段怎样学好历史。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背诵朝代歌?我们有同学会背诵了吗?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中国历史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史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本学期我们将会学到的内容。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下学习将会学到。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学习,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一段: 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最早的人类,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想象的到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动画片段。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古代人类是动画中这样形象吗? 嗯,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有谁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是或者不是呢?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古人类是这个样子? 嗯,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化石可以证明。那我们现在就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化石研究,来看看我们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吧。 下面让我们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通过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什么: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那首先,给到大家3分钟的时间,通过查找第一课的内容,将括号中的内容在书上找到并划记下来,这是本节课的一些重点内容。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括号中的内容分别是?我请人来回答。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已经发现的考古证据有(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考古学家推断出,他们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被发现的地址是(背景西南周口店龙骨山)。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②赵③楚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①③ 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 A.魏文侯 B.魏惠王 C.秦穆公 D.秦孝公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

C.燕国D.赵国 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 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导入 上册历史我们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朝代更替情况表: 明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历史经过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那么是谁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呢? 明确: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隋唐。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和统一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3、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陵中葬着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4、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A. 鼓励垦荒 B. 订立官职 C. 创制文字 D. 制定法律 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6.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7.右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朱温 D.赵匡胤 8、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唐、辽 D.辽、夏 9.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 B.宗泽 C.岳飞 D.于谦 10、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12.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3.材料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_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___,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大趁势。 4.隋文帝采取巩固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王朝,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趁势。 5.隋朝在诸多方面有所发展,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___________,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____________,而这条运河的开通者是____________。 6.开通大运河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南至 ___________,全长两千多公里。四个组成部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运河 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①够利用已有的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是在已经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基础上开凿的。 第六第七题图片 8.科举制的创建者是____________,科举制的确立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 被______________垄断。创立(隋朝)①隋文帝用___________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 隋炀帝设立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的正式确立。完善(唐朝)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完善(宋朝)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权利,扩大了______________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一直维持了____________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也阻碍了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___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_____________,使人民___________,终于导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炀帝好大喜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________________,只是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还_______________,迫使大量农民________,当__________,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 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 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 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并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 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发现、特征及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特点。 教学方法1.应用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法。2.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抟(tuán)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中国和西方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4.2013年7月1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在哈尔滨举行“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在()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6.下列没有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7.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和郭靖名字中的“靖”和“康”主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宋金对峙 B.宋辽议和 C.金灭北宋 D.西夏的建立 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课文中的北京人复原头像等,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京人的学习初步树立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步和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京人的特征 2、难点: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三、教学设计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导言课初步了解了历史这门学科。今天,我们就开始正式学习本学期的内容。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下:人类是如何起源的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大胆猜想) 学生思考回答:从妈妈肚子里来、女娲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元谋人 师:我们国家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什么呢? 生:元谋人 展示元谋人发现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国境内还有许多古人类的遗址:观察课本插图。 3、北京人的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做多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本中重点介绍北京人?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多,发现时间早。 3、北京人的特征 观察课文中北京人复原头像:对比北京人和现代人外部特征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讨论。 4、北京人的生活和发现的意义 了解了北京人的外部特征后,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情况。观察课本中的三幅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力,来说一说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可以是某个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习题3(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测试题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75 分) 1.如下图所示,大运河的中心是() 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东晋金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隋 D.蜀西夏元 3.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诞生于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来源@~^:&中教网*]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①都江堰②长城③大运河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秦代万里长城和隋朝大运河都是古代的伟大工程,对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二者历史影响的相似之处是() A.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来&*~源:中教%网#]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D.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 7.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初中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8.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9.按照东、南、西、北的次序排列下列水利工程,正确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灵渠④江南河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 ④D.②③①④ 10.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B.全长四、五千公里

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11. 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 12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 C.郡县制、租调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13.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14. 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有() ①经济繁荣,全国户数增加1倍以上②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④南北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D.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1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项工程的历史功绩的赞颂?()A.长城 B.都江堰C.大运河D.赵州桥 17.就历史阶段特征而言,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B.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C.繁荣与开放 D.中外交往与冲突 18.在中国历史上,结束国家分裂,实现统一并建立隋朝的是: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19.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宗D.唐玄宗 20.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最可能是()A.乘汽车B.坐轿子C.乘船 D.坐火车 2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一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进入新课: (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 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 (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 (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 (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 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 1、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笔记Word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笔记Word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演化:古猿——直立人(距今300 万年左右)——早期智人(距今约20 万年)——晚期智人(距今约5 万年)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一、元谋人: 1、遗址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 万年。 3、发现时间:1965 年。 4、生产生活: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5、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遗址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3、发现时间:最先于1921 年发现。1929 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5、生产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 (2)狩猎和采集; (3)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4)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6、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P5 三、山顶洞人: 1、遗址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山顶部的洞穴里。 2、生活年代:距今约3 万年。 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懂得人工取火; (3)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缝制衣服; (4)能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5)有爱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会埋葬逝者; (6)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距今10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开始栽培稻。 北方地区:开始栽培粟和黍。 陶器的作用: (1)煮熟食物; (2)储存饮用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 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2)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结合课本知识:概括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出身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第1课单元课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按时间顺序记清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 姆渡人--半坡人--炎黄部落,知道各自的历史信息和发现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并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认识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并认同和尊重祖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 体验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黄子孙以自己的辛勤劳 动、创新智慧和艰苦斗争,在祖国大地上创造出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9“在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 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 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 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单元重难点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 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1页 第一单元1-3课课程内容标准。 1

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单元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其中炎黄联盟和禅让制是第三课的难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是重点,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内容框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这三课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彼此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每课中的学习重点都是中国史前人类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课的基础之上,鼓励其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改革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变化的世界》:让学生看到世界在变化,历史也在变化。当历史从动荡的春秋走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四个篇章

(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 (二)商君始变法秦国最强盛 (三)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四)说天下大势悟历史智慧 二、知识梳理 (一)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 1、请同学们看课本31-32页,自主归纳知识点:七雄形成,七雄并立,主要战役。 教师: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形势图,并总结规律: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学生:观看仔细战国七雄形式图,根据教师总结的规律,进行2分钟识记。 2、开动脑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投放与战争有关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的巨大的灾难。 另一面列举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70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历史的趋势的必然! 3、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通过设想让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反对战争的人生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