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

保护尧传承与创新研究

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本文从建立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以及创新凤阳花鼓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尝试解决凤阳花鼓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式微与生存困境,以期促进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而保护当地居民文化环境,繁荣安徽地域文化。

关键词:凤阳花鼓;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7-0144-03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U Chunyue ,ZHU Zichao ,AN Jiangfeng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which concludes the optimizing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its inheritor,as well as innovating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In the end,it will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pass down the Flower Drum Dance,then prosper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Key words:the Flower Drum Dan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简介: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蒙元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及规划项目(编号:Z17015)。

作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蕴含

着凤阳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为凤阳人民

提供了地域认同感以及历史感的精神内涵。它以其

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独有的艺术表现魅力,于2006

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保

护体制不够完善、保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强势

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出现,凤阳花鼓传统继承方式

式微,它濒临传承危机、灭亡的边缘。因此,在当代语境中探索凤阳花鼓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历来得到诸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几个方面。学界对凤阳花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当属夏玉润先生总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1]该书144··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

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甘地所言:“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巩固本国文化之基,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篇一:作文押题传承与创新】 2015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五) 继承与创新 【思路点拨】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人名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经典素材】 1.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泰国国旗 泰国各地区的传统舞蹈、音乐、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ailand Content ·Traditional Thai Dances

- Central - Northeast - North - South ·Music ·Others Traditional Thai Dances ·Khon dance or the masked dance drama is the highest form of dance drama of traditional Thai dance.. ·It is performed by troupes of non-speaking dancers, the story being told by a chorus at the side of the stage. ·Choreography and costume follows traditional models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innovate.

·The dance consists of character based on the Hindu epic Ramayana such as angels, monkeys and demons. Central Thailand Sri Nuan ·Its great popularity is due to the beautiful choreography and the sweetness of the music that accompanies it. ·The lyrics and music evoke the sweet nature of Thai girls. ·The dance is also an expression of the yearning of a young man won by such great charm. Teut-Teung (Drum Dance) ·The teut-teung drum dance, a Thai folk dance and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accompany the parades(游行) held at traditional festival.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传承传统文化要分清传统的精华和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值得我们去传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故事的主人公游天明,一开始自己不愿意学习唢呐但由于父亲的逼迫,而去当时最有名的唢呐匠焦三爷那儿去拜师学艺。焦三爷因看到了他父亲摔倒后,游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泪,将他收为徒弟,经多次磨难,他终于可以拿到唢呐跟师傅一起吹唢呐了,渐渐的,他学会了鸟叫,并赢得了其他师兄的鼓励,随时间的推移,他的师傅也渐渐变老了,为了不让唢呐失传,便交给了游天明,天明也对所产生的感情,并建立了游家班,决心不让游家班解散,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唢呐匠将不再受到尊敬,至于最后,不管什么事,都没有在请唢呐匠,并被其他乐器所代替,不得已下,游家班已解散,焦师傅在一次百鸟朝凤中死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东西已失传,人们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流行,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应该传承传统的工艺,因为那是我们独有的更是老一辈人的心愿,不应该失传,行动起来!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让我们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周五,我们看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乐器唢呐消失的过程。 看了这部电影,我为游天明为父亲所留的那一滴眼泪与他对父亲的想念说感动。为他用竹竿从河里吸沙系上来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为他在暴雨中戏水而同

情!为焦师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嘱咐游天明不要让唢呐失传而感动。 作为青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一起行动起来吧!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炎黄之孙的骄傲。而现在却出现分歧------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吗?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确实“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为不常用到,便要摒弃之,这显然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价值,除了古时农业的应用价值外,它更体现出一种文化标签价值,正如入遗标准中的“杰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价值,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被抛弃,而是更好,更应该传承,让孩子们在心理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一代一代的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下去。现今天看来,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万里长城,京剧昆曲等。传统精神和历史古迹又一次受到冲击,那些西方文化使现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艰难,几乎是空谷绝响。 近2020年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多方评价。有人说:需要被抢救;有人说:没有实际价值;有人说:只有传承和革新才会有更大的价值。。。。。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现在别搞得乱七八糟,不知对错。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四节气入遗,一方面的确是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代表性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这种文化遗产需要切实保护。而入遗后是最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接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掀起了文化遗产热。那些“高大上”的国宝一个个都“活”了起来。有人说这是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5分钟一集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有人说这纪录片有点用力过猛,情感渲染有点多,干货少;还有人说5分钟,怎能讲好一件“国之重器”的故事?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对文创产业来说亦复如此。《人民日报) △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相依相存,用创新去赋予传统文化更好的内涵,文化遗产才能得以有效发展保存。------著名影视演员奚美娟 △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 《上新了故宫》让故宫“高而不冷 近两年,“故宫”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热词。匠人精神与故宫博物院中充满历史气息的藏品,引领了阵阵文化风潮。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让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IP变得愈发年轻。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故宫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温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故宫即将过600岁生日了,在我的眼里,故宫正青春。”原本那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故宫藏品,在文创方面发力后成为可以在人们手中把玩、赠送好友的佳品,而故宫文创也在“画风突变”的路上越走越欢快,越走越主流。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上新了故宫》大型文化季播节目。这档节目通过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带领观众在节目中探索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引爆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截至2018年12月18日,(上新了·故宫)的文创单品众筹已经突破千万。这正应了节目中的一句话:“故宫的文创新品,除了传递厚重的时光,也必须有喜欢故宫的人能感受到的温度。” 灼见:接地气但不俗气,融入新时代文化又不丢失传统文化元素是故宫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激活了文物所独具的生命力,也使文创产品紧贴时代。 千年文物表情包:让更多的人物关注传统文化 2018年8月,一组以陶俑、青铜器等文物形象为蓝本绘制的表情包受到网友追捧,表情包的创作者是来自浙江温岭的美术老师王骢颖。王骢颖一直对文物有浓厚的兴趣,因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发现一些文物神态有趣,便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她的笔下,形态各异的文物纷纷化身为骑着“皮皮怪”、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网友将这组卡通形象称为“千年文物表情包"。 王骢颖创作的这组文物表情包,其原型在众多文物里算是冷门的,但通过二次创作,可以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或搞笑、或卖萌的表情包去关注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千年文物表情包与《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样,都是让文物讲故事,进而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灼见:千年文物跨越时空,与当下流行的“表情包融合在一起,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组文物表情包是一种个性文化解读,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文物,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小黄鸭遇上伦敦伞 2018年7月初,大英博物馆漂洋过海,在天猫开了首家旗舰店,卖起了文创衍生品。神秘祭司玻璃杯,“纸莎草文献”橡皮擦,打扮成狮身人面像、古罗马形象的小黄鸭玩具等仅半个多月时间,就已售罄。小黄鸭是承载英国人童年记忆的符号。1970年歌手吉姆·汉森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小黄鸭),小黄鸭从此便成为英国的一种流行文化元素。英国普通家庭的浴缸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