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生活环境情况,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举例方法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够熟练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类别。

四、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PPT或Keynote)、相关教学视频、iPad及相关APP(Frog Dissection)、网络环境、如有条件可准备活体标本。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

鱼类的特征与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最主要的特征围绕着在水中的生活:可以在水中呼吸和游泳。可见动物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可引导进一步讨论,或进行追问鳄属于什么类群?

讲解:所谓特征,意思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并看看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两栖动物

1.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1)自主学习

模式A 阅读教材、观察图片;

模式B 阅读教材结合观察牛蛙、触摸牛蛙;

模式C 利用iPad的APP (frog dissection)中的frog lifecycle部分。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表达:

①蝌蚪和青蛙的区别。(提示:外部形态、呼吸器官、运动方式)

②青蛙身体的颜色,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③触摸蛙有什么感觉。(如果有牛蛙作为观察材料)

④除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能简单介绍吗?

2.两栖动物的特征

(1)在学生表述时追问:

关于蝌蚪从何处来、蝌蚪从鱼类特征演变为两栖动物的过程,关于成体皮肤辅助呼吸。(2)引导得出结论:两栖动物幼体的发育无法脱离水环境,成体肺不发达,需皮肤辅助呼吸,是由水中向陆地过渡的动物类型的特点。

3.与人类的关系

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若干两栖动物的名称,阐述呈现的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二)爬行动物

提问:我们了解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那么龟、鳄这些也能在水中游动的动物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呢?

演示:海龟、鳄产卵和孵化的照片。对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

提问:更多的爬行动物在陆地环境中生存,有的甚至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蜥蜴的特征。

1.蜥蜴的特征

(1)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

①蜥蜴与青蛙的区别。(提示:外部形态,呼吸方式、生殖发育方式、生活环境)

②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属于爬行动物?

2.爬行动物的特征

由蜥蜴、龟、鳄、蛇的共同特点总结出爬行动物的特征。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动物的特征与它们功能紧密相关,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同时它们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关注它们的生存现状并加以保护。布置两个思考题:

1.树蛙可以远离池塘这样的水环境,它们如何繁殖后代呢?

2.某些蛇直接产下小蛇,它们是胎生的吗?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板书设计:

一、两栖动物:青蛙

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年级下英语教学设计

《What’s the matter》教学设计 Section A 1 (1a – 2c)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有关身体的词汇以及有关疾病的词汇,并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及回答,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正确朗读本的对和句型,能写出本课的单词和句型。 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遵循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利用图片,单词卡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枯燥的单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自己的身体的不适提出建议,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增进情谊。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的能力,了解英美国家询问和表达身体不适的习惯,培养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一课时,教材是以What’s the matter 为中心话题,描述身体不适和提出建议展开,学习和运用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 …do”让学生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出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身体不适的描述及建议,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再加上本课内容为询问人的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学习身体部位的单词和一些疾病的词汇,以及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学习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学习 “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 …do”句型。 教学难点: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掌握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 的用法,学习have的用法 三、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口语教学采取 pair 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写作

八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课时:四课时(课文内容一学时,试卷练习及讲解三学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总提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以它亘古不变的生命力,不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畅想。从古至今,时更时新,而这一单元的课文就是“水”带给我们的随想。学习时要注意抓取景物的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分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纯以写景取胜。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并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尤为精彩,神韵倍出。 《黄果树瀑布》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笔力结合细腻的感受,描绘了一幅立体式的画卷。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感官,寻找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在谋篇布局方面可谓匠心独具。 《绿》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构思,抒发了对“绿”的独特感受。学习时要注意借鉴作者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以及体会文中精美的语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站立起来的水》凭借精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瀑布的形态点染得有声有色。学习时要注意诗的炼字炼词。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高梁桥记》以及张岱的《白洋潮》,这三篇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领略古人写景精湛而洗练的笔法外,应更多地积累一些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初步学会辨别词类活用。 《钱塘江的夜潮》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以侧面描写多衬托钱塘江夜潮的雄伟,而后则以自己的观潮经历表现了独特的自我感受。 《水之歌,水之思》以生动的说明文的笔调,翔实地说明了水带给地球,带给人类的巨大财富,结尾也较为冷静地提出了水带给人的沉重思考。小标题的形式,使得文章内容一目了然,阅读时,应学习概括总结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三、阅读提示 关于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它的精义是:在比较中鉴别,从鉴别中提高。我们知道,一种读物或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地阅读,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读物中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选好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选好比较对象,确立了比较点之后,要对所选的作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加深对读物的认识,获得新的见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1) 能掌握以下单词:foot, knee, neck, stomach, throat... 2) 能掌握以下句型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headache. You should drink some tea. That sounds a like a good idea. I have a sore back. 二、教学重难点:1) Talk about your health. 2) Make suggestions. 三、教学方法:Revision,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ading. 四、教学辅助:Tape-recorder and Lattern. 五、课时:Six periods 六、教学过程: Period 1(Section A1a-2d) 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Body names. Illness.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cold. 2. Ability Objects. Listening skill. Recognizing skill. 3. Moral Objects. Exercise every day and keep healthy and strong. II.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cold. III. Teaching Methods Recognizing method Listening method. Discover method. Pairwork.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doll for teaching the names of the body. A Projector. V. Teaching Procedures Lead-in Name the parts of the body by pictures. Step 1 Read a chant about the body. Step 2 Enjoy a song. Step 3 Play a game. Say and draw the part of body. Step 4 Activity 1a. Let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 [a-m] for each part of the body. Step 5 Judge their problems based on every picture. Step 6 Activity 1b. Listen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Then number the names [1-5]. Step 7 Act it out with their partner. Step 8 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Step 9 Activity 1c. Pair works. Make conversations according to pictures.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南昌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理解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培养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的内容,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 3.指导学生应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通过表格和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油画《南昌起义》,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3.利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转移方向,了解秋收起义经过的地方,从而把握秋收起义的大致经过。 4.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使学生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借此教育学生要不怕困难。 2.使学生认识到起义创建了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山星火成了燎原之势,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初二历史上册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

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 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八年级英语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A1 (1a-2d) Ⅰ. Lead-in Ask some questions. T: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S: If I am happy, I will smile. T: If you become sad, what will you do? S: If I become sad, I will cry. 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are going to do too much work? S: If I am going to do too much work, I will get tired. Ⅱ. Presenta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to present new structure: If it is sunny this Sunday, I’ll go fishing. Ask several students: What will you do if it is sunny this Sunday? If I have much money, I will buy a big house.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much money? Practice with the students: 2.Show some pictures to present the following: (1) I think I’m going to stay at home. If you do, you’ll be bored. (2) I think I’m going to work until night. If you do, you’ll be tired. (3) I think I’m going to exercise. If you do, you’ll be healthy.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与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定州市兴华西路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题:难忘九一八 班级: 八年级 ___ 姓名: 支梅娟 _______ 课程名称难忘“九一八” 课程类型新授课(√)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图表法、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探究辩论法。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 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参考资料:初中历史教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52539321.html,/918/中学历史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d52539321.html,/历史教参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斗争。 (2)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和平解决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自主导学,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事件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情景引导法,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到多灾多难的岁月,感受历史。 (2)信息提炼法:通过素材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将军的认识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民族责任感。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八年级英语完整版教案

八年级英语完整版教案 第一单元人们会有机器人吗? 教学目标: 1.单词和短语:机器人、纸张、更少、更少、简单、不愉快、工厂、似乎等。 2.由意志形成的一般将来时的陈述、否定句、疑问句和答案。 5.了解一般将来时并预测未来。 6.回顾和展望五年前、五年后的今天,这种简洁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通过时间比较复习过去式和现在式,巩固将来时。 Will构成一般将来时的句型。2.句型的一般将来时。3.更多、更少、更少的使用。4.如何做预测。教学时间: 第一阶段:3月12日 第二阶段:3月13日 第三阶段:3月14日 第四阶段:3月15日 第五阶段:3月16日 老师:凯恩吉 周期1 教学程序:第一步导入 1.问候:欢迎来到学校。 今天几号?今天谁值班?你喜欢寒假吗?你完成作业了吗?你想住

在月球上吗? 你能猜到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吗? 收集学生的答案,说出他们的预测。步骤2预任务(1a)。 1.看看这幅图:100年后的未来,世界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将在100年后谈论某事。 2.向全班朗读每一个预测。解释新词汇。 3.阅读说明。确保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 4.自己做吧。 5.和全班同学谈论答案。 能够做某事。 1.练习阅读六个预测。 2.向Ss朗读说明。圈出你在录音中听到的东西。 3.把磁带放两遍。 4.第三次播放这盘磁带。同时,检查答案。1c。 1.注意对话。 2.流利地读对话。 3.成对工作。两人一组,根据样本进行预测。 4.让几对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对话。2a道歉;一点也不。移动;马上(2)关键结构(3)听力练习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该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包括课堂练习,工作安排)学生,并要求学生重复。第七单元你介意把音乐关小吗?你介意把音乐关小吗?不,一点也不。你介意移动你的自行车吗?乙:好的。我马上就做。说吧,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礼貌地要求人们做事的方法。在黑板上写下以下要求:你能给我这本书吗?请把书给我。你介意把你的书给我吗?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Unit 3 Our Hobbies Topic 1 What hobbies did you use to have? Section A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and 2a. 本课重点活动是1a和2a。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教学目标 1.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spare, in one’s spare time, hobby, be interested in, be fond of, act, collect, plant, paint 2. Use be interested in, love, enjoy, prefer, be fond of, like 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 (1) I am interested in playing basketball. (2) I love singing and playing the guitar. (3) I enjoy dancing to music. (4) I prefer playing soccer. (5) I am fond of acting. (6) I like reciting poems. 3. Talk about hobbies: —What’s your hobby? —I’m a movie fan. I go to the movie theater a lot. Ⅱ. Teaching aids 教具 DVD光盘/邮票/一本小说/连环画/小黑板/录音机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 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复习(时间:5分钟) 复习健康话题,导入本课部分生词和句型。 1. (师生对话谈论健康,导入本课生词。) T: Health is important to everyone. How do you usually keep healthy? S1:I often eat healthy food. S2: I wash my hands and change my clothes often. S3: I think doing sports is a good way to keep fit. … T: Good. Do you often do sports in your spare time, S3?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