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25古诗两首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25古诗两首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25古诗两首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25古诗两首江雪逢雪宿

芙蓉山主人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

要求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

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江雪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中的“千”“万”“绝”“灭”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依据“孤”“独”两个词语,说说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①“远”“日暮”“苍山”“贫”分别说明了什么?]

[②“风雪夜归”说明了什么?]

.学习古诗《江雪》,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卡片,雪景图。

一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景吗?你们看见过一个人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唐代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2.出示雪景图,结合课文,弄懂“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轻声朗读。

认读生字。

理解字义。

径:小路。踪:踪迹;足迹。

3.请学生朗读古诗。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境,深入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说。

①播放音乐,请同学描绘。

②集体评价。刚才这位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③你有什么补充?

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学生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读。

①指名读。

②集体评议。老师适时指导,读好停顿、节奏。

③全班练习朗读。

④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⑤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四总结全诗,指导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老师进行总结。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的渔翁形象。诗人通过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被贬永州的失意和冷落的心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倔强孤高、不向世俗屈服的凛然正气。诗中的环境描写既具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3.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互查。全班背诵。

1.在指导背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背诵并加上自己的表演。学生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完《江雪》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在小结的基础上,再学习另一首诗《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但不同意境的作品的对比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他们深入地感悟到作品的人文内涵。

.学习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复习导入

.集体背诵《江雪》。

2.指名背诵。

3.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理解诗题

.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学生补充有关刘长卿的资料。

2.板书古诗题目,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宿贫暮柴左右结构的字:归半包围结构的字:闻独体字:犬

5.齐读古诗。

四理解诗意

.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逐一解释。

日暮:傍晚。柴门:树枝做的门。贫:穷。苍山远:青山显得遥远。

2.自己试着把词义串起来,说说每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领悟诗情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

一幅雪夜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小组进行讨论。

4.各小组汇报。

5.老师小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出一组以诗人日暮投宿、主人风雪夜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首句写诗人日暮时在山路上行进之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之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之所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贫寒生活的同情。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7.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背诵古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诗意,自己感悟情境,自己解答疑难。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动权,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诵,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产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比一比,再组词。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孤舟蓑笠翁翁:年老的男子。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独钓寒江雪独:独自。寒:寒冷。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柴门闻犬吠闻:听到。从柴门外传来了狗叫声

3.朗读下面的诗句,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花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的“夜归人”是指夜里归来的主人还是投宿的旅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提示:指归来的主人。从“贫”字着手分析。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二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人。他的诗善于用简淡的笔触刻画幽静的景色,寄托孤寂的情怀。擅长五言行,其中尤以五言律诗著称于世。

三雪景诗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不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

779年冬天,俄国圣彼得堡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新闻。这则新闻说,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百上千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莫非有人在变什么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变出雪花来。

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谜。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

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结,变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备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的。

《江雪》教案资料讲解

《江雪》教案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24课《古诗两首〈江雪〉》 教学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 2、理解诗句,熟读古诗;背诵、默写《江雪》。 3、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了解诗人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江雪》。 2、板书:《江雪》,学生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江上雪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使学生在课始时,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1、出示全诗。 2、指名朗读,齐读。 3、解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了吗? 4、送词入诗说诗意。 5、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课外预习,课堂上通过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及时表扬、肯定的方法进行激励,让学生树立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与自信。再通过质疑,为学生排除字词方面的拦路虎,以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诗句,为想象诗的意境,扫清障碍。】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①诗句去除“绝、灭”想画面,说体会;并与原诗句进行对比。 ②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上远景。 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冷寂) ③师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1、2句诗。 【设计意图:诗的题目是《江雪》,但是诗句中没有一个雪字,读来却让人感到寒气逼人。教学中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绝、灭”,引导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一切,人鸟绝迹的画面,从而体会自然环境的寒冷寂静。】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本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二、解题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三、赏析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傍晚,心里很焦急。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明确: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4.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明确: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 5.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风雪夜归图?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四、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

江雪 主题名称:冬天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景 活动名称:江雪 主要教学领域:语言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学会朗诵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

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

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活动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之《墨梅》教案1

《墨梅》教案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 屋贫”全诗翻译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词语解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桥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草屋。 【诗文赏析】 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

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

(公开课教案)古诗首——江雪

江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示出来)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动手写一写。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踪迹,足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结合图片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部编版四语下册墨梅教案

《墨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 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 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二年级音乐上册 江雪教案 新人教版

《江雪》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 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学写“孤、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渗透“利用迁移法,抓重点词语,借助画面”等读懂诗句的 重要方法。 3、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感受汉字文化。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通诗句并背诵。 2、正确书写“孤、寒”。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江雪》。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江雪) 2、“雪”字是上下结构,雨字头,大家看,这雨字里面的哪两笔发生了变化?“雪”字的四点,特别传神,看到这四点你想到什么?(交流)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雪”字的意思——雪花飞舞,大雪纷飞的景象。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播放课件)现在,我们先来欣赏古诗《江雪》中藏着的画面,然后说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5、介绍写作背景。 这也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板书作者)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后在去永州的路途中看到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孤独的诗人有感而发,脱口吟出:(出示古诗,并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一)初读古诗。 (你们也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打开书,咱们来认真地读一读吧。)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3、有节奏朗读。这种五言律诗常常采用“2—2—1”的节奏来读,(出示画有节奏线的古诗)试着读一读。 抽读检查,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 (二)随文识字 1、反复读文后,你发现古诗中写了谁?认识“蓑、笠、翁”。 2、你在古诗的哪一行发现的?(第三行) 3、课件出示诗句:“孤舟蓑笠翁”(课件强调:“翁”字号变大),抽生读,相机正音。 4、通过“翁”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起源于3000多年前,经历了甲骨文,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咱们一起来欣赏“翁”字的不同写法(出示课件: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是甲骨文,篆 体隶书楷书这些不同的字体都是写的“翁”,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象形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插入象形文字课件),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我们常写的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些,到了大诗人李白、柳宗元生活的年代书香唐朝,更是把中国汉字的美推向极致。大家看,“翁”有哪两部分组成?“羽”字的本意指的就是颈子上的毛,“翁”字就是老人,老公公的意思 5、这位老人头上戴的什么?身上披着什么?(课件特写:老翁近景。) 蓑:用棕裥毛编织成衣服一样的遮挡风雪的物品。(配图)引导学生运用看字形想字义的方法识记字形。(“蓑”——头戴草帽,身穿破衣,“中”字横着睡。) 笠:用竹叶编织的用来遮挡风雪的大帽子。(配图) 6、去掉音节,打乱顺序抽读,巩固字音。 7、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现生字巩固记忆。“你看,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可这“蓑笠翁”却在江面上钓鱼,一点都不怕冷,让我们也学着“蓑笠翁”的模样,坐端正,挺起胸,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材分析】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 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也可以这样理解本诗:因为“日暮苍山远”而不得不借宿于山中人家,半夜却为柴门犬吠惊醒,原来主人风雪夜归。诗人于此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这个夜归人不是跟自己一样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么,如此的风雪之夜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四处奔波!“风雪夜归人”,不只是芙蓉山主人,不只是诗人刘长卿,也不只是求宦之人,而是天下苍生。如此,“风雪夜归人”便具有了写实和象征的双重意味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雪夜投宿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以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对比图片:孩子们,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发现?通过第一幅江雪图导入课题。 2、请学生读题目,注意节奏。(板书课题) 3、学习题目中的生字“宿”,请生说记字方法,学写生字。 二、初读诗 1、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两遍,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 3、哪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名朗读,正音。 4、男女生赛读 5、全班齐读 三、解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自学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组评议、交流,说一说古诗的含义。(组员先说,组长补充、评价)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要求:在交流后,告诉大家你弄懂古诗的方法。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1)日暮:太阳下山了。“暮”下面是“日”字旁与时间有关。 (2)学习生字“贫”,生说记字方法,老师范写后,学生练习书写。 “白屋”是什么意思?通过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柴门”是什么?通过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这户人家的贫穷。闻:听见 (2)归:回来 讨论“夜归人:是指谁? 4、学生说一说正手古诗的意思。 5、为什么主人这么晚才回家?再次深入理解这户人家的贫穷。 四、悟诗情 (一)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1.芙蓉山主人家境如何?你从哪里读出了这样的感受?(对古诗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2、主人的心境如何?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千锤万击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江雪 主题名称:冬天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景 活动名称:江雪 主要教学领域:语言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学会朗诵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活动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两首-《墨梅》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墨梅》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墨梅》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图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大意,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诗人借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诗: 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生吟诵古诗。 在刚才同学们吟诵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名篇佳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板书:墨梅元王冕 (课件出示20 《古诗两首??墨梅》) 同学们,对诗人王冕你了解哪些,生交流汇报,师补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读诗: 1、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课件出示《墨梅》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 分组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身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身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墨梅》重点词) (1)本课需理解的重点词有: 洗砚池、淡墨、清气、乾坤 (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4、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江雪》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清高孤傲之文坛领袖朴实细腻之教学追求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桥梁,巧妙点拨。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从而顺利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领会诗作意境与创作背景的关联,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的同时,既开启了想象的闸门,又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人物,延展主题。尝试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初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力求使课堂教学走向“意犹未尽”的境界。 教材简析: 辽阔深远的雪景,清高孤傲的隐者,禅韵绝妙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看到了一个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毅然独钓寒江的渔翁,感受到诗人为实现某一目

标所承载着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着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那种孤傲狷介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个性。 目标预设: 正确背诵诗文,注意“径”、“踪”、“蓑笠”、“翁”字的读音;正确默写诗文,把握“孤”、“蓑笠”、“钓”字的字形。 理解诗词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积累写雪景的词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孤傲不屈的品质。 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 重点: 1、背诵、默写诗文。 2、字词所创设的凄清高远的意境 难点:感受诗人孤傲不屈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搭建教学与能力考察的桥梁,打破古诗掌握的音似意去远,似懂非懂的小和尚念经式的熟读成诵,摹写面目全非的现象。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

江雪 教案

《江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理解诗意。 2、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再写出来。 3、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特色。 4、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古诗魅力(课前) 同学们,古诗文是我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老师带来了一些名句,考考你能完成几句?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品古诗,想画面会诗意 大家读得很美,听来是一种享受!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五言绝句:唐代柳宗元的《江雪》2板书课题这首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三、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一)读通全诗 1、如果让你来画你想画什么?

2、同学们想读吗? 3、谁来试一试画一个人,一条船还有连绵起伏的高山,还想画什么呢?找生读准字音,解释意思 1)“径”读准“jing”,意思是小路,“万径”呢?(成千上万的路,所有的路)“千山”(许许多多的山,所有的山)刚好是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不是,这里是虚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 2)对读“千山”“万径”。 4、再请你读一读: 1)新词“蓑笠翁”,看“蓑衣”——“蓑”“斗笠”——“笠”(用来挡雨雪) 2)切换至Flash画面,看这位老人身上穿的是“蓑衣”,头上戴的是“斗笠”。 “蓑笠翁”意思就是——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诗。读得字正腔圆。 二)理解诗意: 过渡:我们已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得弄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看注释,串词成句;观察图想象……) 2、资料上的注释是你的好帮手,再根据插图,想象画面,自由试着说说整首诗 的意思。 3、谁来说,请你: 1)肯定自学有成效,有收获。 2)解难 “独钓寒江雪”同学们在理解诗句时已经换了语序。(很灵活,会学习)以后碰到类似的语句,“换序理解”是种好方法!

小学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 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公开课《江雪》教学设计

《江雪》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萧萧寒风,伴着无尽的落叶,冬天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冬天的佳作,让我们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和冬天有关的?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配乐)找生背。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也写了一首描写冬天的诗(课件:题目《江雪》)(板书)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赏读这首诗,和诗人柳宗元一起感受诗的意境。 2. 打开课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3.大家读得真好,指生读。 4.在这首诗中,你感觉哪个词不好读?(课件:蓑笠翁) A正音:翁(wēng)“翁”是什么意思?(老者,年老的男子) B:解释:蓑笠翁。 谁来说一说“蓑笠”是什么意思? (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蓑衣,头上戴着的是——斗笠。 蓑笠翁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蓑衣是草做的防雨的衣服,所以是草字头,斗笠是竹子做的帽子,所以是竹字头。 记忆生字时,要根据字的意思记住它的偏旁。 C:“孤”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写的时候我们容易写错偏旁,和“狐”混淆。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好办法。有成语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课件)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茕茕孑立”的“孑”字,就是孤单的意思,所以“孤”是“孑”字旁。 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会再写错偏旁了。 5.字音记住了,让我们一起齐读古诗。(学生读) 6.同学们,读古诗和读现代文不一样,它是讲究韵律的。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朗读方法“平仄朗读法”古人把字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板书:平仄)一声二声的字属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曾丽华 教学目标: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呢? 好,请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点评:你观察的仔细,你的眼睛真亮) 2?这幅画还有声音哦,请竖起耳朵仔细的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点评:你听的真仔细) 3.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听到的,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点评:你表达的真好) 过渡: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 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 诗的题目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班齐读课题)

二、解释题,知作者 1、解诗题 过渡:俗话说“解诗先从题入手” ,那谁能来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从“逢”“宿”等字词的意思来理解) (对,从诗的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出门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里。)问:这首诗是谁写?(唐刘长卿)过渡: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长卿。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刘长卿唐代诗人,河北河间人。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他的诗歌有一部分是感伤身世之作,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一次,刘长卿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在他去的途中遇上了大风雪,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读准字词,读通诗句 1、听范读。(出示课件)请欣赏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过渡:同学们刚才听得可认真啦,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119 页,大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巡视。(课件出示古诗) 3、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评议(主要是字音) 预设1:(点评: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还想来读? 预设2:谁来读?(点评:读得非常认真,但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她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帮他读正确。)真不愧是个小老师。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位同学表现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