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物探技术

海洋物探技术
海洋物探技术

海洋探测技术及应用

吴卫军

班级:0801 学号2008301610169

邮箱:wjwu.sgg@https://www.360docs.net/doc/d54718346.html,

摘要:能源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陆地能源在一直的消耗下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将眼睛转向了海洋能源,科学研究表明,海底油气储量约占全球已探明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海洋能源的探测技术称为海洋能源利用的瓶颈,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主要的海洋物探技术海洋重磁测量技术和海底声学探测技术,以及海洋探测技术在资源探测和海洋安全方面的应用

1.前言

20世纪末,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另一个大洋世界———“黑色大洋”,富含矿物质的流体在其中流动着,驱动着矿物质的传递和界面交换,形成各类大洋矿产,并维持着由极端条件生物所组成的深部生物圈。黑色大洋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和地球生命起源的认识领域。从此,人们不断的加快了对海洋的探测,各种海洋探测技术相应的产生。海洋物探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意义,在海洋能源的开采利用和海洋军事和安全中都要很重要的意义和位置。

2.海洋定位技术

高精度的定位技术的是海洋探测技术的基础,海洋定位包括海面船只和探测系统的定位和海下探测系统的定位,海下探测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尤其重要。

水面定位技术由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系统和中国的北斗系统,其中GPS 的技术最成熟,精度最高。

水下定位主要测定水下探测系统相对水面母船的位置,如侧扫声纳系统、海底照相系统、海底摄像系统等拖体系统,水下机器人,海底箱式取样器、多管取样器、电视抓斗、潜钻、热液保真采样器,及海底土工原位测试仪等等。测定水下探测系统相对水面母船的位置,结合水面船只的全球定位数据,就可将水下探测系统的准确位置归算到大地坐标系上。水下定位系统主要有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短基线定位系统、长基线定位系统,及超短基线定位系统与长基线定位系统组合系统,短基线定位系统目前已很少使用。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由声基阵、声标、主控系统和外部设备等组成,声基阵置于船底或船舷,声标装在水下探测系统上,测定声标与声基阵不同水听器之间的距离和声脉冲到达的相位差来确定声标相对于声基阵的位置。根据船载部分与水下应答器之间的交联方式,系统有声学应答方式、电信号触发方式和同步钟等三种方式。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进行长距离海底目标连续跟踪定位,操作简单;缺点是定位精度较低,作用距离较短,作业水深较浅。长基线定位系统通过测定母船与声标的距离,水下设备(安置声标)与声标、母船的距离,及水下设备与各声标的距离,最终确定水下设备相对母船的位置。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定位精度高,适于在小范围内(几十平方公里)精确定出水下设备。水下GPS系统包括 GPS智能浮标(GIB)、控制站及水下应答器。浮标下挂水听器,由四个浮标组成基阵,通过水面天线与控制系统链接。应答器置于水下运载器上,应答器内装有声波发生器。浮标在声波发生器约500m范围内,就能精确探测到声波信

号。测定应答器发射与水听器收到声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测出浮标和水下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利用差分 GPS 精确测定浮标的精确位置,从而得到水下目标的精确定位。定位数据可在控制站与浮标之间无线传输交换。

3.海洋重磁测量技术

海洋重力测量在全球的广泛开展,积累了海量的测量数据,在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海洋重磁的长足发展很基于卫星测高技术,因为卫星测高数据目前是海洋重力数据的重要的数据来源,如今,卫星测高数据密集覆盖了全球大洋,高精度的卫星定轨和大气2海洋环境改正给出了足够精度和分辨率的海洋大地水准面起伏,而由其恢复出的重力场的精度和分辨率已接近于海上船测数据的水平。

卫星、航空器和海洋船只等所采集到的海洋地磁测量数据对于直接寻找海底磁性矿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志宁等,2002)。海洋磁测在发现海底各种掩埋、废弃的铁磁性物质方面非常有效,如战争遗留在海底的炸弹、水雷、沉没的舰船和海底管线,甚至水下考古发现等。由于侦察潜艇的潜航与隐蔽(反潜技术)和水雷的布设(水下探查技术)与认识地磁场的关系十分密切,使得海洋地磁勘查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凸显出重要性。海洋地磁场的测量与研究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海洋磁测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4.海底声学探测技术

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优于电磁波和可见光,目前的海底探测主要还是依赖于声学探测技术(李启龙,2000)海洋地震勘探及其数据处理是传统性的海底声学技术,也是研究海底构造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和寻找海底矿产的主力技术。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测图和浅层剖面测量则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探测海底浅层结构信息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洋工程、海洋开发、海洋研究、海底资源勘查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4.1 海洋地震探测技术

海洋地震勘探主要利用地震波在海底地层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研究海底以下地质构造,推断岩体物性,勘查海底资源。地震勘探法是目前海底探查应用最广、成效最高的地球物理技术。20世纪以来,海底地震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采集系统的高集约化、采集技术的多样化、探测技术的多元化、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飞速发展。

20世纪年代末至今,随着三维、四维、高分辨率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三分量检波器、四分量检波器、涡流检波器、高性能压电检波器。随着无线电定位和卫星定位在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海洋地震数据的采集也从最初的三船法、双船法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的单船法。同时探测维数也从最初的二维发展到目前的三维地震探测,甚至时移探测,即四维地震探测。海洋地震探测技术从反射探测技术、折射探测技术发展到目前的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与通常采用的单一纵波探测技术相比,所能提供的地震属性(如时间、速度、振幅、频率、相位、偏振、波阻抗、吸收、复分量等)信息成倍增加,并能衍生出各种组合参数(如差值、比值、乘积、几何平均值、求取的弹性系数等)。利用这些参数估算地层岩性、孔隙度、裂隙、含气性等比只用单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勘探地震数据的处理包括数值计算和对地壳结构的成像;地震数据的解释则趋向于可视化技术的运用。

4.2 海底浅层声探技术

海底浅层声探测有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和浅层剖面探测等,工作原理基本相似,只是由于探测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使用的声波频率和强度也存有差异,一般高频用于探测中、浅海水深或侧扫海底形态,低频用于探测深海水深或浅层剖面结构。高频能提高分辨率,而低频则能提高声波的作用距离和穿透深度,目前有很多系统采用双频

或多频探头结构,以提高全海域的探测能力。

多波束测深系统是一种由多个传感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不同于单波束测深系统,在测量断面内可形成十几个至上百个测点的条幅式测深数据,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反向散射强度数据,能获得较宽的海底扫幅和较高的测点密度,极大地改进了海底数据采集的速度;由于测量波束较窄,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精密的声线改正方法,系统可确保探测精度和波束脚印的坐标归位计算精度。因而,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在海底探测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日益受到海底测量同行的认可。多波束测深系统可以分为声波反射—散射和声波相干两种类型,大部分多波束系统基于声反射—声散射原理,少数基于声波相干原理。目前后者的波束数较多(1000—4000束),具有有较大的覆盖率(10—20倍),但探测频率较高(60Hz),测量水深较浅(600);前者的波束数一般在120个左右,覆盖率为3—705倍。在浅水区,声波相干多波束系统的性能指标明显优于声波反射—散射多波束系统,但目前在深海勘测中主要还是使用声波反射—散射多波束系统。

侧扫声纳技术运用海底地物对入射声波反向散射的原理来探测海底形态,侧扫声呐技术能直观地提供海底形态的声成像,在海底测绘、海底地质勘测、海底工程施工、海底障碍物和沉积物的探测,以及海底矿产勘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声学探头安装位置的不同,侧扫声纳可以分为船载和拖体两类。船载型声学换能器安装在船体的两侧,该类侧扫声纳工作频率一般较低(10KHz以下),扫幅较宽。探头安装在拖体内的侧扫声纳系统根据拖体距海底的高度还可分为两种:离海面较近的高位拖曳型和离海底较近的深拖型。高位拖曳型侧扫系统的拖体在水下100m左右拖曳,能够提供侧扫图像和测深数据,航速较快(8kn)。多数拖体式侧扫声呐系统为深拖型,拖体距离海底仅有数十米,位置较低,航速较低,但获取的侧扫声纳图像质量较高,侧扫图像甚至可分辨出十几厘米的管线和体积很小的油桶等,最近有些深拖型侧扫声纳系统也开始具备高航速的作业能力,10kn航速下依然能获得高清晰度的海底侧扫图像。

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是探测海底浅层结构、海底沉积特征和海底表层矿产分布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与多波束测深和测扫声纳相类似的工作原理,其区别在于浅层剖面系统的发射频率较低,产生声波的电脉冲能量较大,发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地穿透海底数十米的地层。浅层剖面测量与单道地震探测也很类似,但分辨率要高得多,有的系统在中、浅水探测的分辨率甚至可以达到十余厘米。20世纪40年代推出最原始的海底剖面仪,上世纪60-70年代出现商品设备,由于当时技术基础的限制,无法实现复杂信号的处理、地层的高分辨探测和自动成图,地层探测结果只能绘在热记录纸带上,不能长期保存。海底探测要求浅层剖面测量系统既能拥有较高的地层穿透深度,又能具有较高的地层分辨率。

5.海洋探测技术的应用

目前,海洋能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据估计,南海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00亿吨,全部或部分在我国断续国界线内的南海大陆架和大陆坡的含油气盆地。因此海洋能源的探测至关重要。地球物理探测手段是油气勘探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目前我们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其中,以地震勘探为主要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来定位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确定考古位置、获得工程地质信息。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他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相关构造岩石类型分布的信息。海上作业都通过一条船拖着几千米的拖缆,拖缆可以从船尾放人海中,通过气枪或者电火花震源激发,利用水听器接收来自地下的信息,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另外,由于能源的短缺,海洋能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因而引起了很多领土争端问题,例如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距台湾岛120km,东西距日本冲绳和中国大陆200海里。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代就被列为中国的防卫范围。钓鱼岛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从海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看,它同台湾诸岛一样属于大陆型岛屿,与日本琉球群岛的海洋型岛屿性质不一样。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日本政府也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甲午战争后钓鱼岛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日本将钓鱼岛交予美国托管。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美国等研究机构及日本先后对东海及钓鱼岛周围海域进行了调查并确认该处石油蕴藏量140~150亿吨。日本政府见油起贪,宣布对钓鱼岛“重新拥有主权”。在日本政府的怂恿下,日本右翼势力更是企图强行霸占钓鱼岛,而且多次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因此,为了保证我国领海的安全,不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还要探测敌对的行动的监视和探测,多波束声呐测深系统等地球物理方法能够为潜艇隐蔽和导航提供精确的数据,在保卫我国海洋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刘经南等

2. 声纳信号处理引论,.李启龙

3.海洋地球物理与我国海洋安全,邢磊等

4.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马在田等

5.物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曾令龙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报告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报告 学号:20111002833 班级:012111 姓名:李海亮 指导老师:曲赞

序言 叙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重要性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这些勘探方法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勘查等领域的应用,学会在自己专业中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学会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地质问题。 第一节重力勘探 重力方法的物理原理和重力方法的特点 原理重力勘探是利用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在地表产生的重力异常来确定地质体形状、大小、埋深等因素,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异常是重力勘探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实质就是地壳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地质体与围岩间有质量差,即剩余质量,剩余质量产生了一个指向地质体质量中心的附加引力,该引力在正常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即为重力异常。得出重力异常后,再对其进行地形、高度、中间层和正常校正后,便可得出由地质体引起的异常。 为了了解不同形状、大小、产状的地质体所引起的异常,需进行异常的正演计算,即计算一些简单规则几何体引起的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它们来近似代替不同特征的实际地质体;而反演则正好相反,是已知地质体的异常特性,来推算其几何特征。反演是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目标是寻找、研究或推断金属或非金属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等。 特点相比其他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的特点在于:①可利用重力勘探透过覆 盖层寻找隐伏的地质构造或盲矿体;②仪器轻便、观测简单、工作效率高、施工 进度快、成本低;③应用范围广,目前可用于找矿、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石油天 然气勘探、工程勘探等。 如何利用重力方法来解决地质问题(举例说明) 基本方法为:重力勘探——发现异常——综合分析、反演推测——实际探测——正演计算、推测异常是否合理 重力法在天然地震预报,油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矿及地下水勘查,海洋环 境调查,了解上地幔的密度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及地壳地活动性、划分大地 构造单元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吉林省某地区进行勘探金矿石时,采用的是重力法勘探,成功发现了含铜硫铁矿。该区已发现小型矽卡岩磁铁矿。为了扩大矿区范围,

物理海洋复习提纲..培训讲学

《物理海洋学》复习提纲 (2012年12月) 第四章 基本方程 1、作用于海水微团的真实力有哪些? 答: 地球引力g *=v 02()M r a r μ-v ,压强梯度力1p ρ?-,摩擦力F V μρ=?r ,天体引力(包括月 球引力()02M L X L L K μ=-v v 和太阳引力()02S L X L L K μ=-v v ) 2、基本方程由哪几个守恒定律推导而来?有几种方程组成? 答:()()()()1 20(,,)T D dV g p V F F dt V s V s k s t V t s p θρθθκθρρθ?=-?-Ω?++?????=? ??+??=???? ??+??=???? =?? v v v v v v v v v ——运动方程动量守恒——连续方程质量守恒——盐量扩散方程盐量守恒——热传导方程热量守恒——海水状态方程 3 边界条件出现的物理原因? 答: 海洋是有边界的,它与大气、海底和海岸线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界面。而这种不连续界面基于连续性的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不能应用,必须用边界条件来代替。 4、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为什么要进行时间平均? 答: 通常情况下,海水运动处于湍流状态。处于湍流运动状态的流体质点其运动轨道是无序的、随机的。各质点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脉冲运动。这种运动分析起来很困难,通过时间平均,可以将海水运动中的脉动特征分离掉,从而更利于体现海水运动

的整体规律。 5、准静力近似、f 平面近似、β平面近似和Boussinesq 近似的概念。 答: 准静力近似:静力方程10p g z ρ?- -=?0z p p gdz ζρ?=+?,其中0p 为海面气压,z gdz ζρ?为z 点以上单位底面积水柱的重量。任意点压强等于海面大气压强与该点以上水柱重量之和,这就是准静力近似又叫静压假设。 f -平面近似:在大尺度运动中,为了理论上研究方便,在不影响海水运动主要特征的情况 下,常常取02sin f f ω?==,即认为海水运动发生在科氏力参量为常数0f 的平面上,该平面叫做f -平面,在该平面上研究海水运动称为f -平面近似。 β-平面近似:科氏参数f 是纬度y 的非线性函数,近似地将f 表示为0f f y β=+的线 性函数,这种近似称为β-平面近似。 Bounssinesq 近似:在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中,近似认为海水是不可压缩的,以体积连 续方程0V ??=u v 来买描述海水的连续性。微小密度扰动'ρ仅在z 方向的运动方程中对浮力 项' g ρρ 有意义,其与方程中均以c ρ代替ρ。这种近似叫做Bounssinesq 近似。 第五章 海流 1 海流、地转流、惯性流的定义。 答: 海流:海水沿一定途径相对稳定的大规模流动。 地转流:大尺度海水在压强梯度力和Coriolis 力平衡下的流动。这种流动基本上是近似水平的,也可近似认为是定常的。 惯性流:风力维持的漂流流出风力强制作用区域,变为自由流动。其运动的前支持度远小于

工程物探思考题解答

1. 什么是工程物探? 工程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的一种勘探方法。 2. 物探定义: 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3. 常用物探方法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 地震勘探介质弹性差异勘探地震学波场 重力勘探介质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介质磁性差异非地震学 ?电法勘探介质电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介质放射性差异辐射场 。地热测量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地温场 3. 简述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 1、第四系覆盖层探测; 2、隐伏构造破碎带探测; 3、岩体风化和卸荷带探测; 4、滑坡体探测; 5、岩溶探测; 6、地下水探测; 7、隧洞施工掌子面超前预报; 8、桩基质量检测; 9、4. 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 1、勘探深度、勘探规模变化大,场地条件多变,勘探方法不能拘泥于常规,应灵活多变,综合应用。 2、探测对象结构复杂,具非稳定性或随机性,探测精度要求高,指标参数多,时常要求实时解释。 3、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噪声水平较高,场源选择时常受环境限制,要求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分辨率、高保真,且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强,智能便携。要求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素质,且具有现场工作经验。 4、工期短,速度快,成本低,效益好。能清晰、无损地描绘探测对象的空间展布状态。 5、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装备的研究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 5.工程物探的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地质构造 2、研究介质体的状态和性质 3、环境检测与灾害调查 6. 地震波有哪些类型?简要说明各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与面波,在地震勘探中还有利用转换波、槽波等进行勘探的。 纵波以速度vp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其它波快,纵波比较容易激发与接收,地震勘探经常使用纵波来进行; 横波以速度vs传播,其传播速度与纵波相比较慢,横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其与纵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动态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丰富数据;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 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 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 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 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海洋物探设备发展综述

海洋物探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 中国海洋物探工作开始于1 9 6 0年。经过渤海的技术方法试验和北部湾综合物探生产试验,然后在各个海域全面铺开。 以寻找油气资源为主要任务的海洋物探,不仅在引进技术装备、完善勘查方法、提高处理与解释水平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而且进一步开展了海域内的深部调查,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以及深海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在新世纪,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能进行海底高精度探测,能精确定位水面船只和水下探测系统,发展前景很广阔。 关键词 海洋物探设备—marin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equipment 成长与发展—growth and development 海底探测 正文 海洋物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海洋物探”,是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海洋和海洋地质的新方法之一。目前,用此种方法主要勘探石油和天然气构造及一些海底沉积矿床。海洋物探包括海洋重力、海洋磁测和海洋地震等方法。海洋物探的工作原理和地面物探方法相同,但因工作场地是在海上,故对于仪器装备和工作方法都有特殊地要求,需使用装有特制的船弦重力仪、海洋核子旋进磁力仪、海洋地震检波器等仪器的勘探船进行工作,海洋勘探船还装有各种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定位等装备。 海洋物探设备的过去 中国海洋物探工作开始于1 9 6 0年。在这3 0年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油气资源勘探作为中心任务,带动了海洋物探技术方法的进步与发展,发现了近海大陆架地区一系列油气资源,同时也为海洋地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油气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50年代中,世界近海大陆架地区的油气勘探活动不断地取得成功,中国海底的油气资源就更具有吸引力。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就特出了寻找海底油气资源的任务,而寻找海底油气资源则必须依靠海洋物探来认识与了解海底结构。 1958年,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了一个海洋物探队,由刘光鼎等同志参加,以青岛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开展海洋地震勘探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派刘光鼎赴苏联里海考察海洋物探工作。 1960年5月,地质部在塘沽组建第五物探大对,由刘光鼎率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教研室等同志组织海洋物探技术工作,系统得开展地震、重力、磁力、电法、放射性以及定位的海上试验工作,确定地震反射的单船连续观测能获取沉积盖层资料。于是,借用海军汾河号登陆舰沿塘沽-黄河口一线开展反射地震的试生产。当时采用了多种定位措施,如抛标、六分仪、无线电相位系统,最后确定使用无线电相位系统,但它受晨昏天电干扰严重,每天的工作时间很短。在此基础上,对渤海展开了还有地震剖面测量,取得对渤海地质结构的初步认识。 应该说明,渤海的海洋物探方法试验,尽管在重力、磁力、电法和放射性方面没有取得

物理海洋学试卷1答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2007 - 2008 学年 第 1 学期物理海洋学 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1 页;考试时间 120分钟;任课教师 王坚红、陈耀登 ;出卷时间2007 年12 月 系 专业 年级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简答题 (每小题 4 分,共32分) 1、平衡潮理论将实际潮波视为哪些分潮之和? 答:实际潮汐可视为是天文潮波,浅水潮波和气象潮波之和。而这三类潮波又可视为由许许多多分潮波组成。 [平衡潮理论将平衡潮潮高展成三大项,长周期项,日周期项,半日周期项,各项有随纬度变化的特征。] 2、海洋下层以什么环流为主,它主要携带的成分是什么? 答:海洋的下层以热盐环流为主。热盐环流不仅只携带热量和盐份,还含有其它成份,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这使得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它的流动。 3、请根据图说明是何种类型的潮汐,为什么。 答:左图是全日潮,右图是混合的不正规半日潮或全日潮。 在24小时(横坐标)内有仅有一个潮波峰。为全日潮。在24小时内(横坐标)有两个波峰,且峰值大小明显差异。 4、什么是Ekman 螺线?

答:相应于E k man漂流随深度的变化,漂流矢量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曲线为 E kman 螺线。 在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右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在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左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5、什么是等振幅线、同潮时线?指出右图 中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及无旋点。 答:等振幅线是振幅相等的波列中振幅相同点的连线。同潮时线是不同波列中相同位相的连线。 图中实线是同潮时线;虚线是等振幅线。等振幅线的圆心是无旋点。该无旋点偏离海峡中线 6、解释波浪辐聚和辐散概念。 答:辐聚:在海岸突出处,波向线发生集中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增大。波能集中,引起海岸冲刷。 辐散:在海湾里,波向线发生分散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减小。波能分散,产生流沙淤积。 7、简述大陆架风暴潮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应的波动名称。 答:大陆架风暴潮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兆阶段:海面微微升高或降低,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先兆波。 (2)主振阶段:海面异常水位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强迫波。 (3)余振阶段:海面相当显著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边缘波。 8、解释潮汐调和分析。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之七:三维可视化技术(3DVisualization)

7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3D Visualization)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集计算机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的综合性前缘技术。它是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显示、描述和解释地下地质现象和特征的一种图像显示工具。它可使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钻入”到数据体中,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7.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可视化技术是把描述物理现象的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并运用颜色、透视、动画和观察视点的实时改变等视觉表现形式,使人们能够观察到不可见的对象,洞察事物的内部结构。 可视化技术有两种基本类型:基于平面图的可视化(Surface Visualization)和基于数据体的可视化(Volume Visualization),也称为层面可视化和体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指的是地质层位、断层和地震剖面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显示,其主要用于解释成果的检验和显示。 体可视化是通过对数据体(可以是常规地震振幅数据体,也可以是地震属性数据体,如波阻抗体或相干体)作透明度等调整,从而使数据体呈透明显示,其主要用于数据体的显示和全三维解释。 在体可视化解释中,常用技术有5种:体元自动追踪技术、锁定层位可视化技术、锁定时窗可视化技术、垂直剖面叠合可视化技术和多属性可视化技术。 (1) 体元自动追踪技术 追踪过程是从解释人员定义种子体元(Seed Voxel)开始的,体元追踪是沿着真正的三维路径追踪数据体,因此追踪结果是数据体而不是层位。图7—1给出利用体元自动追踪技术解释某油田含油砂体的过程,即从油层标定、种子点拾取、体元追踪到三维显示。 (2) 锁定层位可视化技术 利用已有的层位数据(或者层位数据做定量时移)作为约束条件,将目的层段的数据从整个数据体中提取出来,然后针对层段内部数据体调整颜色、透明度和光照参数,可以更有效地圈定地质体的分布范围,更准确地判断断层的延展方向

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解析

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解析 发表时间:2018-08-13T13:26:37.3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任长安 [导读] 随着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促使现代地质勘察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也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50 摘要:随着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促使现代地质勘察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也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出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唯有逐步加强对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发展进度,也才能为物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应用深度发展,贡献出相应的力量。 关键词:工程物探技术;地质勘察;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时代的飞速进步,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方法作为一种常用辅助手段,它的实用性很高,被勘测人员广泛使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为工程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些实质的参考。 1工程物探勘察的特点 受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地质体的物理场将会由此发生变化。例如现阶段自然界中所常见的电场、磁场、重力场以及地震波场等,均是极易受地质条件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物理场种类。而由于此类物理场的变化,人们便可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物理勘探方法(电法、磁法、重力法以及地震法等),对工程地质情况做细致化、灵活化、高效化以及精确化的勘测。而在具体工程地质勘察中,物探方法所具备的特点为:其一,工程探测深度相对较浅。涉及到工程中的地质勘探,通常勘察范围在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其二,勘测精度较高。通常情况下,工程中对于物探方法的应用精度要求同样较高,若存在较大误差,不仅会影响到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更会造成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2物探方法与工程地质勘察的联系 物探方法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便利,使工作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使我国合理地开发资源并且有效地做大量的环保工作。目前物探方法主要服务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保护、工程建筑等方面。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物探方法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大的实质性突破,不断地促进我国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以往常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有:标准贯人实验、钻探取土、双桥静力初探等,这些勘探技术都为促进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有时候选择其中一种勘察方法得到的结果很局限,如果可以几种勘察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程项目进行之前,就要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准确性严格把关,尽量把误差减小。如果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出现任何纰漏,都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高效完成地质勘察的任务,必须要把物探方法和地质的相关工作相结合进行。以往都是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分析,然后选择地质工作和地点进行下一步的勘察,然而已有的资料记录不是很全面、准确,需要地质勘探的工作人员使用精密专用的仪器进一步勘测,确保勘测结果的准确性,改善勘测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水平。 3常用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3.1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工程物探技术,主要是通过浅层地震仪对工程地质进行全面勘察。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准确排除地表的障碍,还能全面分析地层中风化层。勘察人员可以利用地质钻探技术实现对地层的深层次剖面探测。一是电缆长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钻井深度,限制了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地层进行深层次的勘察,就必须要进行深部钻井,这就要求较深的钻井以及较长的电缆,而一旦钻井深度过大就无法保证电缆传输的稳定,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影响勘察精度。近年来,随着钻井施工技术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发展,制约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的因素影响也越来越小,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3.2重力勘探 所谓重力勘探,即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于矿体的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变化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由于此种勘探方法的设定基础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则顾名思义此种勘探方法便被称之为重力勘探法。此种方法所具备的精度程度极高,在应用时,只要勘探地质体与附近范围内的岩体存在密度差异,便可通过精密仪器(重力仪、扭秤等)对重力的异常情况进行精确测量。现阶段,众多工程地质勘探项目中,已经广泛应用重力勘探方法进行勘探工作,且勘察效果优良,勘察结果准确度极高。同时,由于其所具备的特性,使其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程度显著加深。例如:将重力勘探与工程拟建区地质以及相关物探资料进行整合后,便可对拟建区覆盖层下的矿体性质与地质构造等进行准确的推断,进而为工程建设做出准确的勘测数据,以供工程设计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重力勘探法仍具有较为显著的缺点,即在天气、地形以及有振动发生的情况下,其勘察的效果将很难确保准确性与科学性。 3.3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 该种探测技术也被称为高密度电阻率技术,属于在常规电法基础上衍生出的全新地质勘察技术类型。这项技术本身是通过对岩土介质当中的现存差异,并在具体勘察当中,专门由工作人员借助相应的勘察地点来进行电场施加。然后借助所检测的传导电流变化与分布的情况,判定岩土本身的性质。通常较高密度的电阻率技术能够准确的测量装置本身的大小、位置及排列情况等,还可充分借助对地下电流分布实施监测的情况来深入探测地面电场本身变化规律,从而精准的计算出地表电阻率,最终由电阻率规律来判定岩土本身性质。 以采用物探技术找水实例展开论述:针对某个区域内地层进行地质勘察,发现该地质层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并且其表层具体表现为第四系。并且其基岩也主要是由二叠系老山段砂岩与泥岩以及常夹煤层组合而成。所采用的主要物探找水方式是在实际地形和其他障碍地形基础上来进行,具体在东西、南北两个方向进行高密度电法剖面布置,并设定其电极数为120根,其点距需控制在3m的范围。具体的测量当中,针对电性的测量结果主要是南北向剖面基岩相对均匀的电性,并显示无异常情况;东西向剖面产生异常时,主要处于100-160桩号的基岩内部,将呈现出相对低阻异常区域。其电阻率小于150Ω,其中m表示第四系基本状况;当电阻值高达600Ω时,m以上则均为基岩。由此

物理海洋--整理

物理海洋学(侍茂崇)——整理 第一章引言 略 第二章海水物理性质 第一节海水的空间分布 洋海峡湾 第二节水的特性 平凡(海水占%) + 特殊(分子结构,天然液体,活跃性,高沸点冰点,最大热容量,反常碰撞) 第三节水的绝热变化和位温 绝热条件下: 海水微团下沉时,压力增加致体积减小,外力做功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海水微团上升时,压力减小致体积膨胀,内能消耗致温度降低。 大洋典型温度刨面 混合层(从海面向下到几十米水层), 风使该层海水充分混合,维持同温度 温跃层(混合层下温度骤变区),因季节 而异 位温:海水微团从海洋某一深处(压强为p)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所具有的温度。(为了便于大洋环流研究,需用某些保守量来标记水块,即其特性不 涉及能量交换,因此引入位温。) 第四节盐度 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1978年实用盐标:在1标准大气压下,15℃的环境温度下,海水样品与标准KCL溶液

的电导比为1,即该样品的实用盐度值精确地等于35。 第五节海水的密度和比容 海水密度: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kg/m3) 海水比容: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m3/kg) 位密:一个海水块在盐度不变的情况下绝热地从初始压强p移动到参考压强pr时的密度。(在动力海洋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识别出其他物理因子(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密度变化,因而引入位密。) 第六节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最小层:随着水深的增加,声速先随温度减小而减小,温度变化减缓时,声速开始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产生了一个极小值。 大洋声道:当声速与声速最小层成较小角度向上或向下传播时,其传播发生弯曲而折回声速最小层。因此,近于水平方向发射的声束会以最小层为轴线,在某一层内上下往返传播。这样使得声波的能量集中在该层上下,损失很小,进而使其传播距离大大增加。 该层即是大洋声道,声速最小层为声道轴。 第七节海水的光学特性 植物光合作用与海水深度关系 第八节海冰 略 第九节海水其他物理特性 海水的比蒸发潜热:1kg海水汽化为同温度的蒸气所需的热量。 饱和蒸汽压:水分子经由海面逃出和重又回到海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热传导:相邻海水若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者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 涡动热传导(湍流热传导):热量的传递是由于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的传导。 表面张力:在水的自由表面上,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章 地震模拟技术 地震模拟技术是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代替地下真实介质,用物理实验和数学计算模拟地震记录的形成过程,以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是用一些已知参数的介质做成一定几何形态的模型来模拟地下地质结构,采用超声波模拟地震波,专用换能器模拟震源和检波器,将野外地震勘探过程在实验室内重现,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方法和技术。 物理模拟的优点是与实际情况接近,真实性和可比性高;缺点是模型制作和改变参数均困难、成本较高。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假设条件是: (1) 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的,无岩性横向变化,各层间密度变化不大,均可视为常数; (2) 地震子波以平面波形式垂直向下入射到界面,各层反射波的波形与子波波形相同,只是振幅和极性不同; (3) 所有波的转换、吸收、绕射等能量损失均不考虑。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步骤是: (1) 获得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曲线?)(t R 波阻抗曲线),(ρv z 根据假设(1),可用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 通常用声速测井资料即可,但某些地区无声速测井资料,也可利用电测井资料获得声速资料(法斯特公式) 6/13)(102)(ρh h v ?= (1-1) (2) 地震子波的选择 选用不同的子波来制作合成记录,与井旁的地震道比较,选择最接近的一个。 (3) 不考虑多次波及透射损失情况 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的褶积为合成记录 )()(*)(t s t t b =ξ (1-2) (4) 不考虑多次波,但考虑透射损失情况 )()(*)(t s t t b =ξ (1-3) 式中 )(t ξ——t 时刻并考虑以上各界面透射损失的等效反射系数。 例如第n 个界面的等效反射系数为 )1()1)(1(212221ξξξξξ---=-- n n n n (5) 考虑多次波及透射损失情况 )()(*)(t s t t b =ξ (1-4) 式中 )(t ξ——t 时刻并考虑多次波与以上各界面透射损失的等效反射系数。 图1—3为合成地震记录的示意图。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上的地质层位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物探基础方法及案例分析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物探基础方法及案例分析

反射波法、折射波和透射波法在工程勘查中的基础方法 原理及其实测案例分析 前言 地震勘探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目前的流行的地震勘探方法主要有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瑞雷波法和桩基无损检测法。本人认为桩基无损检测法实际上也是应用地震波发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完整性,故在本文中擅自将桩基无损检测法归纳入反射波法当中。 二、正文 1、反射波法的应用 反射波法是利用地震反射波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通常在激发点附近,即深层折射波的盲区以内接收反射波。在巨厚沉积岩分布的地区,壹般在几公里的深度范围内能有几个到几十个反射界面,故能详细研究浅、中、深层地质构造。根据反射波的资料,可求地震波在覆盖层的传播速度和大段地层的层速度,进而能准确地求得界面的埋藏深度且进行大段的地层对比。由于反射波法壹般在激发点附近观测,受激发时产生的干扰及地表结构的影响较大,故随时都必须注意消除干扰,以获取质量良好的反射资料。 1、1桩基无损性检测 下面例举利用地震反射波法进行桩基完整性检测的试验: 1、1、1桩基无损性检测原理 桩基础是建筑结构工程重要的基础形式之壹,由于工程地质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桩常出现断裂、离析、夹泥、缩颈,严重影响基桩的承载力。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对基桩进行检测。对于桩基的低应变动态检测通常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它的主要检测方法是通过激励锤在桩顶施加激振力,在桩顶产生压缩波。该波沿桩身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截面大小发生变化至桩底时,由于波阻抗发生变化,将产生反射波。利用传感器、信号线及数据采集系统将反射波的时程、幅值和波形特征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分析系统来判定桩的完整性情况。 反射波法的理论基础是壹维波动理论,当弹性波沿着垂直截面的方向从壹种介质到另壹阻抗不同的介质,在界面将会产生扰动,分别以反射波和透射波在俩种介质中传播。 (杆的壹维波动微分方程) (通解采用行波形式) 波的阻抗其中ρ为桩的质量密度,c为波速,A为面积,根据阻抗发生变化界面处的连续条件可得: 其中Z1和Z2分别桩界面变化处的上、下部的阻抗。当VR和VI同号,说明反射波和入射波同相位,即Z1>Z2,桩阻抗由大变小,此处桩发生了断裂、砼离析、夹泥、缩颈或摩擦桩底反射。当VR和VI异号,说明反射波和入射波反相位,即Z2>Z1,桩阻抗由小变大,此处桩发生了嵌岩桩底反射或扩颈。 假设桩为壹维线弹性杆,其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E,质量密度为ρ,弹性波速为C(C=E/ρ),广义波阻抗为Z=AρC;推导可得桩的壹维波动方程: 假设桩中某处阻抗发生变化,当应力波从介质Ⅰ(阻抗为 Z1)进入介质Ⅱ(阻抗为Z2)时,将产生速度反射波Vr和速度透射 波Vt。 令桩身质量完好系数β=Z2/Z1,则有

物探工作方法

5.3 物探工作 5.3.1 激电测量 布置于面积性异常查证区内,1:1万测量网度为100×40m,1:2万测量网度为200×40m。采用中梯(短导线)装置,极距AB=1000-1500m、MN=40m。观测范围限于AB极距2/3以内,测线长度大于2/3AB时,相邻测段需有2—3个重复观测点。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主测线距旁测线间距应小于AB距的1/5,可以用时间域激电也可以采用双频激电。 1、时间域激电 具体要求如下: (1)参数选择 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占空比为1:1,供电周期、延时、采样宽度通过该地区实验确定。 (2)发电、整流、发射与接收仪器校验 正式生产前,首先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校验,待所有参数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要求发电机必须运转正常,输出电压变化不得超过5%;整流器和假负载工作正常;发射机输出功率必须稳定,电流显示应高于±1个字;接收机应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正式观测前应进行生产仪器的一致性对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 (3)测量方法 观测参数为一次场电位差(ΔV1)、视极化率(ηs),发射机直读并记录供电电流(I),通过计算装置系数(K),最后用公式ρs=K×△V1/I计算出视电阻率(ρs)。 (4)技术要求 每日开工前与收工后要对供电电极、接收电极、接收线、发射线进行检查,确保不漏电、连接完整;每日供电前或每次布极后,检测AB两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在1000欧姆米时开始供电;遇河流、水塘处导线必须悬空架设,不得放入水中;供电电极入土深度应保证在0.5m以上,测量电极必须接地良好;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视极化率必须保证三位有效数字;当观测困难时,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查明原因后再继续工作;在野外观测中发现视极化率突变点或极化不稳时应进行重复观测,以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参与平

海洋重力勘探

海洋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重力勘探 什么是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它是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其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主要为重力仪和扭秤)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伏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重力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野外获得的重力数据要作进一步处理和解释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主要分3个阶段:野外观测数据的处理,并绘制各种重力异常图:重力异常的分解(应用平均法﹑场的变换﹑频率滤波等方法),即从叠加的异常中分出那些用来解决具体地质问题的异常:确定异常体的性质﹑形状﹑产状及其他特徵参数。 解释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内容,定性解释是根据重力图并与地质资料对比,初步查明重力异常性质和获得有关异常源的信息。除某些构造外,对一般地质体重力异常的解释可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极大的正异常说明与围岩比较存在剩馀质量;反之,极小异常是由质量亏损引起的。靠近质量重心,在地表投影处将观测到最大异常。最大的水平梯度异常相应于激发体的边界。延伸异常相应于延伸的异常体,而等轴异常相应于等轴物体在地表的投影。对称异常曲线说明质量相对于通过极值点的垂直平面是对称分布的;反之,非对称曲线是由于质量非对称分布引起的。在平面上出现几个极值的复杂异常轮廓,表明存在几个非常接近的激发体。定量解释是根据异常场求激发体的产状要素建立重力模型。一种常用的反演方法是选择法,即选择重力模型使计算的重力异常与观测重力异常间的偏差小于要求的误差。 由于重力反演存在多解性﹐因此﹐必须依靠研究地区的地质﹑钻井﹑岩石密度和其他物探资料来减少反演的多解性。 重力异常和重力改正 观测重力值除反映地下密度分布外,还与地球形状﹑测点高度和地形不规则有关。因此,在作地质解释之前必须对观测重力值作相应的改正,才能反映出地下密度分布引起的重力异常。重力改正包括自由空间改正,中间层改正,地形改正和均衡改正。观测重力值减去正常重力值再经过相应的改正,便得到自由空间异常﹑布格异常和均衡异常(见地壳均衡)。在重力勘探中主要应用布格异常。为研究地壳均衡,地壳运动和地壳结构也需要应用均衡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在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常用自由空间异常代替均衡异常。

工程物探常用方法及技术

工程物探常用方法及技术 工程物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 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工程物探技术又分为三大分支,即石油工程物探、固体矿工程物探和水工环工程物探(简称工程物探),我们使用的为工程工程物探。 工程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它们依据的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新的方法技术不断涌现,几年前还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几年后由于某种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迎刃而解的实例是常见的。它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十分活跃、发展很快的学科,它又是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衡量地质勘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常用工程物探方法及特点 ①电法勘探:包括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 ②探地雷达:可选择剖面法、宽角法、环形法、透射法、单孔法、多剖面法等; ③地震勘探:包括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和瑞雷波法; ④弹性波测试:包括声波法和地震波法。声波法可选用单孔声波、穿透声波、表面声波、声波反射、脉冲回波等;地震波法可选用地震测井、穿透地震波速测试、连续地震波速测试等; ⑤层析成像:包括声波层析成像、地震波层析成像、电磁波吸收系数层析成像或电磁波速度层析成像等; 地下管线探测 主要检测内容: (1)金属管线探测 地下金属管线适宜用管线探测仪和探地雷达进行探测,管线仪对于金属管线探测具效率高、仪器轻便、结果准确等优点;探地雷达可用于埋深较大和密集管线的探测。 (2)非金属管线探测 目前地下非金属管线探测的首选方法是探地雷达。探地雷达具有连续无损探测、高效、高精度、易反演解释等优点。 使用探地雷达具有独特的天线阵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探测结果的精度和有效性。 考古探测 利用地下古代遗物与周边物质的物性差异,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对它们的平面位置、埋深、分布范围进行调查。利用雷达多天线阵列技术,探测的精度高,在小面积精确定位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磁法探测能更快、更大面积地揭示地下遗址的面貌,结合已经为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所认识的部分,加以典型影像校正,能更完整地认识遗址的全貌。 主要应用于找出遗址内土城墙、壕沟、坑、柱洞、房屋、墓穴等的位置及分布情况。 成都建测科技有限公司拥有领先的无损检测设备与检测系统方案,主要提供工程物探设备、基桩检测设备、建筑检测设备、路基基坑监测设备。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4718346.html,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邱信强 来源:《地球》2014年第01期 [摘要]高密度电阻率法作为物探方法中的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勘探方法,在特殊地质的勘探和工程勘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地勘队伍在解决相应地质问题时带来许多便利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的研究,结合二维成像技术和正反演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针对不同环境下勘测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技术正反演技术 [中图分类号] P6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90-2 0引言 高密度电阻率法基本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电法勘探是相同的,主要是根据岩石、矿石以及不同地层、不同地质体等导电性的差异,通过地面的测定,研究人工或天然电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推断地下电阻率分布,从而准确的推断出不同地质体的分布状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凭借其测试简便、效果好、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在勘探工程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快捷的地质勘探方法,其工作的范畴属于直流电阻率,其采用高密度的布点进行二维电断面测量,采集的数据量大、全面、准确、观测的精度高,在我国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勘探中运用非常的广泛。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进行野外勘探时数据处理不够精准、正反演成像技术在进行图像分析时存在误差、二维成像技术的反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勘测人员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更加的广泛。 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范畴包括数据的采集与数据的处理,与常规的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相同,主要是以地下介质之间的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通过A、B两个电极向地下传递电流,然后在M、N电极之间测得电位差△V,从而求得该记录点的视电阻率值Qs=K△V/I。在进行现场的勘测时,只需要将全部的电极合理的安放在一定距离的测点上,然后将多芯电缆连接到由单片机控制多路电极自动转换开关,这样机器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电极与测点之间的自动转换。测量的数据通过电极转换开关传输到微机工程电测仪,根据实测的电阻率剖面数据,通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反演数据处理,就可以获得地层电阻率的分布状况,从而推断出地层结构的分布状况[1]。 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与数据处理 2.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

物理海洋学

第四章 名词解释: 压强梯度力单位质量水体所受的静压力合力 Coriolis力由于选取旋转坐标系以缓慢地球作为参考系而产生虚假的力。雷诺应力 Rossby数 Ekman数 纵横比 静力近似

Boussinesq 尺度分析 : 第一二三个方程表示xyz轴运动方程 第四个是连续方程第五个是盐度方程第六个是温度方程第七个是密度方程 第五章 大洋表层环流有2个最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北半球,环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环流沿逆时针方向流动。第二,第二,海洋环流在东、西边界附近是很不对称的。

一、西向强化现象:海洋上层的大洋环流是由一些流环所组成的,在副热带处的流环,其流速东西不对称,在狭窄的西海岸边界层中,海流速度特别强,这就是西向强化现象,是大洋环流的最突出的特征。 二、海流成因:风应力, 1000m 以浅; 热盐效应, 1000m 以深 三、地转流:当不考虑海面风的作用时,远离沿岸的大洋中部的大尺度海水流动,基本上是接近水平的,并近似认为流动是定常的,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相平衡的产物。 四、倾斜流: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倾斜流,流速不随深度变化 梯度流:非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梯度流,流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六、涡度:是指流体的旋转。 行星涡度: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包括海洋、大气、碗中的水,都跟随地球一起旋转。这种旋转是行星涡度。 相对涡度:海洋、大气由于风、流而产生相对地球的旋转。 绝对涡度:=行星涡度+相对涡度 位势涡度(potential vorticity):绝对涡度/水柱长度 七、稳定的风作用于海面,会在海洋上层产生一个薄薄的边界层--- Ekman 层;同样在海底、大气的底部也会产生Ekman 边界层。 海面的Ekman 层有以下重要特点: 方向:在北半球,沿风向右偏45度; 大小:表层最大; 深度:大约30-400m ,依赖风速、纬度; 八、Ekman 抽吸,是由风空间分布不均匀所驱动的垂直流动,也驱动海洋内部地转流。 九、Ekman 螺旋: 漂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连接各层流矢量的端点所构成的曲线为Ekman 螺旋,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Ekman 螺线。 九、Ekman 漂流的空间结构: 表层流速最大,流向偏向风的右方45度; 随深度增加,流速大小逐渐减小,呈指数衰减,流向逐渐右偏; 至摩擦深度D ,流速衰减为表层流的4.3%,流向与表层流向相反,此深度以下的运动可忽略。 十、升降流:是由不均匀风场或风场与地形配合产生的“较强烈”的铅直向流动。 引起升降流(水平流动散度不为0)原因:(1)风力不均匀 (2)风场与地形配合。 惯性流:当风力维持的漂流一旦流出风力强制作用的海区后,便由强制的漂流转为自由的流动。在广阔大洋里,其运动的铅直尺度远小于水平尺度,因此是科氏力、铅直湍流摩擦力与质点加速度三者的平衡。惯性周期=2π/f 十一、地转流方程(速度方程把f 除过去):-fv=ρ1x p ??,fu=ρ 1y p ?? 十二、倾斜流:v=x f g ??ξ,u=—y f g ??ξ Ekman 深度:D=πf Az 2,为Ekman 深度 十三、风生大洋环流(打钩为考虑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